水资源范文

时间:2023-02-27 13:40:19

水资源

水资源范文第1篇

1.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而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建立初始水权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调空、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加价,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要求。在节水型社会中,重视节水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高效用水)示范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总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实践证明,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在农业用水方面,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及种植结构,积极采用地下管道、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城市节水的一个重点是降低我国城市供水损失率。数字表明,我国供水损失率是欧洲发达国家的4倍左右。城市节水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产生于节约的自来水水费、水资源费和相应的排水设施使用费、污水处理费,并可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社会效益显著。其次,通过节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从而避免了由于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引起的地面下沉、产生降落漏斗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合理控制漏损,对管网进行及时维护与更新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所以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是城市节水的当务之急。

2.中水回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中水,即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可实现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非引用功能,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有市政中水,是通过大市政管网收集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通过市政管网系统回供给用户使用;再有是用水单位或居民小区自建中水,是用水单位或小区自建的小型中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一举数得:其一,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节约了水资源,其二,合理的中水价格政策大大降低了中水使用成本;其三,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会为生产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中水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中水利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运做得好,可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资源效益四丰收。中水利用作为一种增水设施,应纳入水资源体系进行配,中水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在中水设施规划、建设时,把处理与利用相结合,以实现投资收益。

3.建立和谐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并重的原则

人对自然资源的和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首要问题,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它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将整体预防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产品生产的过程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较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和生产服务中去,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滞后污染控制手段,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策略。

4.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特别是处于基础产业地位的水利行业,要确保政府和水利行业两个积极性的发挥。从水利行业内部,重在学会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包括水资源开发使用权交易和综合功能的水工程配额交易市场等。以产权为纽带,供水企事业单位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阶梯式给水”,“对超标用水提高水价,促进实现节水。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水价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所赋予的环境和以水为基础的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水费还应包括一部分排洪、污水处理费用,以保护水环境。

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鼓励采取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式,完善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法律体系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水权,提高水费。并大力宣传水法,树立节水意识,采取强有力的各项节水措施.

5.利用科技手段对水资源实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的信息系统

对水资源实行数字化管理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

水资源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开放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水资源作为这个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其剧烈的变化对其他子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该系统中,水资源本身系统开发利用涉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牵涉能否满足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系统要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因此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诸多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质量、供水、用水、水环境、水工管理及水资源权属管理各个方面,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达到要求。借助于3S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将数字化管理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中实现及时准确地收集、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水资源信息,实现远距离同步的信息传输和共享,模拟各种复杂的水系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水资源信息共享,加强水资源灾害管理的能力,提高和预测各类水旱灾害的水平。利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水资源预测、评价、规划和模拟模型及程序软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数字化水资源管理将全面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水资源范文第2篇

大树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水,是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面对水资源的枯竭,我们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

水,是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滴滴水珠、滚滚浪花、滔滔江河,我们的生活永远离不开水。

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诚然,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但不知大家可曾想过: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当然,我们不能埋怨上苍对我们的不公,给了我们一个缺水的星球;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老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水很重要,水也很普通。你看,波澜壮阔的大海,碧波荡漾的湖水,潺潺流淌的溪水;一阵绵绵细雨,一场倾盆大雨。遍眼之处都是水,多得让人感到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多得让人可以随时忘记,随时丢弃,不存一丝怜惜。其实,人类现在是慢性自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污染、浪费水资源,然而,水又是多么的宝贵呀!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水资源,未来的水将像油一样珍贵。

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我的眼前不停地闪动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终于明白了水的重要。回想起自己种种浪费水的情景,不由得面红耳赤。

珍惜生命之水――这是人人皆知的。怎样珍惜?珍惜水源,从我做起,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水,也是珍惜自己的生命。6月5日为世界水环境日,我要和同学们一起饮水思源――永远记住我们的生命的源泉――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危在旦夕,而我们人类的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在这儿呼吁大家: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地球水资源,保护人类的家园!

水资源范文第3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水资源,做环保小公民。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体重量的60%是水,血液中的90%是水,我们每人每天需要两公斤的水才能维持生命。水又是生产中的首要资源:生产一吨稻谷需要水1400立方米,炼一吨钢需要水200立方米,造一吨纸需要水500立方米。可以说,如果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同学们,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拧开水龙头,舒舒服服地冲着凉水澡时,你们知道吗?你洗澡所用的水是缺水地区几十人的日用水量;当你冲洗马桶时,你一次用水量当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当粗心的你没有拧紧水龙头,它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量……这些事例决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来的结论。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人均淡水只有224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由于缺水,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减少,西北沙漠化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节约用水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已是当务之急。

但是,环顾四周,破坏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拿外面的溆水河来说吧!

据老人们说:很久以前,我们的溆水河是那么清澈,那么美丽,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河里,鱼虾快活的游动,岸边,人们愉快地生活。大家喜欢直接饮用那干净的河水,品尝肥美的鱼虾,夏天,河里满是尽情嬉戏的人们。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溆水河变了,河水不再清澈,鱼虾不再肥美,人们也不再直接饮用河水。是什么原因才使得溆水河变化如此之大呢?人类!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几十年来,人们胡乱地向河里倾倒垃圾,工厂不断地向河里排泄废水,医院大肆向河里排放污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母亲河——溆水河,已变得浑浊不清、伤痕累累!有的地方河床甚至成了堆放垃圾的臭水沟。夏天,人们再也不敢在河里尽情的游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破坏水资源的罪证!

同学们,“黄金有价水无价”。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为了人类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做一个惜水如金的“环保小公民”吧!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清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广告永远只成为广告吧!

水资源范文第4篇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中国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年际变化较大。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北方地区汛期4个月(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水资源量中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年际变化越大,越容易形成春旱夏涝以及连涝连旱。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50毫米以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0%和46%,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更严峻的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不断加大。目前,我国16.1万公里河流中,有41.1%水质劣于三类,全国湖泊水质劣于三类的占41.6%。此外,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的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5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

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其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表述:“北京人口以1700万人计算,假设每人每月到洗浴中心洗澡一次,每次消耗水量400升,那么北京每年仅此一项要消耗的水资源就会达到8160万吨。”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等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不足一些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且城市供水中的20%因管道渗漏而白白流失。他说:“我们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严重、更紧迫的水危机。”

当前,有些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现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干旱缺水、水污染事件、湖泊萎缩、海水倒灌等现象日益频发,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危机步步紧逼。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10年全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北方缺水。近年来黄淮海辽水资源总量减少12%。天津,过去5年,先后两次从黄河引水、11次从滦河引水。水乡也缺水。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南县,原本“头顶长江、脚踩洞庭、腰缠四水”,但今年的罕见大旱,使境内的6条河流中的5条出现断流,水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脏――《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地区的一些污染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本来就水生态脆弱的地区带来新挑战。

水浑――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100万亩,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今后农业、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强度可能加剧。

水资源范文第5篇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赋予广大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钱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汪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北京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吉林哈达山、重庆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天津、北京、广州、澳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20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2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深圳、上海、海南、北京、广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北京、上海、广州和青海、四川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2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03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20)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第六,广泛宣传,教育引导。水资源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公报、简报等媒介的作用,特别注重利用新兴传播渠道和方式,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和现阶段我国基本水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自觉性,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水资源范文第6篇

中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在全国*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部门、*多个专业科研生产单位、*多名技术人员*年多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目前,调查评价阶段工作已基本结束,水资源配置阶段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的成果给我们真实的证明了全球水伙伴所倡导的“以公平的方式,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条件下,促进水、土资源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管理,以使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近年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水的高度重视。*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年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这三次世界性会议上,分别提出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年,联合国设立了“世界水日”,提出了“关心水资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的口号,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生命之水”。从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世界对水问题的关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水问题的严重性。正是有了这些十分严重的水问题,才有了这些令全球关注的主题,也表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配置、管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各自不同的水问题,以及我们探求感受到的众多例证和表象,人类将如何面对?世界各国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我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人定胜天”和“天责其从”的观念,在人水和谐理念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中国实际作一些具体讨论。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统一管理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水资源领域的关键基础性数据。调查评价阶段的初步结论表明: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万亿m*,列世界第*位。地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耕地占*%,GDP占*%,水资源量占全国的*%;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耕地占*%,GDP占*%,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的*%~*%集中在汛期,南方地区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一般相差*~*倍,北方地区一般相差*~*倍,河川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可相差*倍以上,且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

*.人类活动、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是北方水资源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平均降水总量虽然变化不大,但北方普遍偏旱。引起北方水资源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等,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降水和径流关系发生明显改变,同等降水条件下,河川径流量有所减少,一般情况河川径流减少幅度为*%~*%,降水偏少情况减幅更大,可达*%~*%。北方地区因下垫面条件变化而导致水资源量的减少,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变,今后这种变化的程度还会加剧。

*.水资源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北方地区除松花江区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之间,其中海河区当地水源供水量已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总体看,北方腹地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已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目前开发利用水平已接近或超过其最大可利用的极限,但周边部分河流,如松花江、辽河区周边界河以及西北诸河区中的跨界河流目前可利用量的开发程度仅为*%、*%和*%,尚有一定的潜力;南方地区目前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开发率仅为*%,远低于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总体用水效率和效益较低,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近*年来,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对用水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年以来,全国农业用水基本持平,但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年的*%下降到*年的*%。城镇生活、工业与农村生活用水显著增加,城镇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地区用水增长差别显著,南方和东部地区工业和城镇用水增长显著,高于北方和西部地区。目前,我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L/日(其中城市为*L/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仅为*L/日,均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用水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用水结构还将进一步调整,城乡生活以及工业用水的增加,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将更高。

*.水污染加剧的态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调查评价的约*万km河长中,有*%的河长河流水质劣于Ⅲ类,其中太湖流域和淮河、海河区接近一半的评价河长水质劣于Ⅴ类,水污染十分严重。在*万km*的平原区中,浅层地下水水质为Ⅳ、Ⅴ类的面积占*%,其中,由于人为污染造成地下水质变差的约占*%。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趋势仍在加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消耗,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自然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调查的*条北方河流中,*年有*条河流发生断流,河流功能衰减或基本丧失。较*世纪*年代,全国湖泊面积、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约*万km*,累计超采量超过*亿m*,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海水和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上述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初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四大水问题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所具有的:总量丰富、时空分配不均、污染严重等自然特征。同时,如果考虑社会的因素,还具有人均水资源量少、人类活动影响巨大、利用效率和效益低、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等特性。

(二)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化与工业总产值、农业发展与灌溉面积增长等方面,在发展进程中既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其确定性规律可循。主要是: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需求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超过*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城乡生活需水量约*亿m³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用水需求将适度增长。预计*年三种产业的结构调整为*.*:*.*:*.*,*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业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部转移,加重本已十分紧张的北方水资源形势,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亿m³左右。农业用水需求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kg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亿m³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将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需水量约*~*亿m³,其中约*亿m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亿m*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亿m³的缺口。

根据上述情况,预计中国将在*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亿m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亿m³。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亿m³,预计总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合理利用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面对*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其中最重要措施就是要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这里所说的统一管理,并不专指机制和体制上的,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强调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部门共同设定目标、任务、规则,在此基础上达到共识共守,体现的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着力范围内采取相应的策略,并向着这些共同设定努力。在这些设定中,有许多目标、共识和准则,实际上是要借助综合规划表达、确认和遵守。

二、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个复杂的业务巨系统,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工作开领域,是一项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相交互的复合规划。内容涵盖了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有关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发展和演变规律等,具有规模庞大、功能综合、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动态相关性和时空变化性,还要特别注意系统间的信息传递,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反馈等,既要考虑历史的序列,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要管理和控制多维状态,综合考虑外部的影响和干扰等。其勉力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确定条件下水资源演变机理及其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状况和下垫面等,这些条件是影响水资源情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影响更为剧烈,尽管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关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系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确切结论。而且,具体到我国各个流域和区域来看,对水循环要素及水资源数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气候究竟如何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水资源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采取什么防范性措施,如何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考虑这些影响,准确描述、科学评价这些影响是一个难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尤其是国家正在实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经济崛起”等战略,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将加快全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一般要求根据各地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要求、各地水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总体要求,分析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其对水资源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分布,并充分考虑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合理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水价调整、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以及科技进步等对需水的影响,合理预测规划水平年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提出需水预测方案。如何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对需水定额影响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预测用水需求变得越发困难。

*.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布局的匹配。由于中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水资源浪费,地下水严重超采,水污染加剧,湖泊萎缩、湿地消失等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调整和制定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布局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制定和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课题,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土地合理利用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河湖水域、蓄滞洪区等被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被挤占,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如何结合土地的合理利用模式,协调土地竞争性利用的问题,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匹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

在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牧业产值一般都超过大农业产值的*%,但中国一般比较低,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牧业收入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均低于*%。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如何考虑灌溉农业的发展,考虑灌溉畜牧业的发展,根据全国各地的水土资源条件和民族地区的传统特点等,科学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尤为重要。

在灌溉面积发展与节水灌溉模式选择方面。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中国加快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但农业灌溉面积适宜的规模如何制定,种植结构如何调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应与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相适应,农田灌溉面与林、草灌溉面积选择何种比例,并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模式,是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应合理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其对水安全的影响。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把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起来考虑,但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中,人们对水资源的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水质监测资料缺乏,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方法单一,对由于点源以及非点源污染过程缺乏研究,对各种污染源造成的水资源质量退化的机理和规律缺乏必要的研究,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如何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针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统研究污染负荷的形成、排放、传输、自净的机理和规律,水量与水质结合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水资源质量变化对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以及安全供水的影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措施调控水环境容量的机理,制定水污染调控与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等,是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此外,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如何协调节水与污水处理再利用、当地水挖潜和外调水之间关系,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科学地确定节水、治污和开源的边际成本,目前尚缺乏一套较完备的核算体系作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配置问题。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是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为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而必须满足的自然系统生态环境的用水量,主要包括河道、湖泊、湿地、河口等的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量和为维护地下水系统而不能过量开采的地下水等。目前,维持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或维护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尚不成熟,对于不同地区如何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生态环境需水量不仅是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因为生态环境用水是流域公共资源,是公众利益的体现,是政府行使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在深入研究生态环境及其用水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统筹考虑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河道内外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用水,确定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从而确定流域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体控制,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水资源量可利用量的确定既与河道、湖泊、湿地和河口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流域对洪水的控制程度以及流域和区域的需水状况等密切有关。目前开展的水资源规划工作对流域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进行了初步估算,但还需要继续从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不同行业竞争用水的协调。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属性,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涉及到水利、农业、工业、城建和环保、电力、交通(航运)、林业等各个行业部门,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协调健康发展,需要确保满足其用水需求,但当水资源紧缺时,如何协调各个行业的发展用水需求问题,尤其是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以及河道外供水与河道内水力发电、航运、渔业养殖及生态环境保护用水之间的竞争性用水问题,却是有相当难度,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一整套协调各种竞争性用水的评判理论技术体系。

*.其他问题。除去上述几个方面以外,还包括监测站点不足、资料完备性较差、在人类剧烈活动应向下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不同污染源导致的水资源质量退化的机理和规律,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以及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挑战等。

三、认识与思考

*.水资源综合规划需要各方达成广泛共识。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保护以及管理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在这一规划过程中必然触及与水相关的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范围的问题,需要相关各方设定共同的目标与任务,以流域为系统、地区为单元,统筹考虑水资源配置、供水保障、水资源保护等城乡涉水事务,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进行系统分析和统一规划。通过科学分析,民主协商和行政裁决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建立水权制度,明晰各级行政区域和主要行业的用水权益和水资源管理责任编制和实施这样的规划,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更为拓展的范围达到更为一致的认同,建立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衔接的基础上,从而使水资源综合规划成为指导和引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调整和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等提供指导和依据,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动态规划,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由于水资源综合规划所面对的基础、对象、约束和边界条件等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自然演替、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同时,这一规划又是在现有认知条件下,根据现实的情况而进行的,尽管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的预测、考虑了理念的超前性,设定了规划水平年,但更应该认识到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理念、方法、手段等仍将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需要针对新的形势、新的自然与社会变化,动态调整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规划是多目标规划,寻求的是满意解。水资源综合规划本身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多目标问题,各个目标之间往往具有相互冲突的特性,评价指标众多、量纲不一致且难于统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目标的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寻求各方可以接受、综合效益最大、决策者满意的“可行解”而并非最优解。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要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根据中国社会转型期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水资源权属管理构成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工作将十分迫切,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权属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根据《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在水资源评价、配置和综合规划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明晰水权,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系统方案

一、安阳市水资源系统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概况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晋、冀、豫3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相连,东与濮阳市相邻,南与鹤壁市、新乡市接壤,北临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国土总面积7413km2。全市辖5区(北关、文峰、铁西、开发区、郊区)、4县(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和1市(林州市)。安阳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种工业并存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耕地面积为36.3万hm2,占河南省总耕地面积的5.4%。截至199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50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38万人,农业人口419.36万人。1998年全市gdp为2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3.0%、第二产业45.6%、第三产业31.4%,人均gdp为4354元。近10年gdp年均增长率约10%。

2.水资源情况

安阳市地处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体气候特点是春旱少雨,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且雨量集中;秋季雨量适中;冬季寒冷少雨雪。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3.5mm,水面蒸发量(e601)为1075mm,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气温13.6℃。主要河流有:洹河、金堤河、淇河、汤河等。过境河流有漳河、卫河。除金堤河属黄河流域外,其他河流均属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人工渠道主要有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和万金渠。主要泉域有小南海泉和珍珠泉。

根据“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成果,全市多年平均(1956~1998)水资源总量为16.403亿m3。其中微咸水占4%,地表水占52%,地下水占90%,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占42%。本次评价的水资源总量比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87年)的结果(17.101亿m3)减少了4.1%。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94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3%,其中微咸水可利用量为0.70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8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可利用量为4.27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322m3,每公顷水资源量为4515m3,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70m3,每公顷水资源量6000m3)。

安阳市的客水资源量5.46亿m3,主要包括:红旗渠、跃进渠和漳南干渠从漳河的年均引水量4.37亿m3,淇河年均入境水量(包括淅河和淇河的入境量之和)1.09亿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现状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安阳市现状年(1998)各行业的用水情况见表1,总用水量为16.2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绝大部分。现状年的用水情况与1995~1998年的平均用水情况基本相同。全市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08座,橡胶坝2座,拦河闸多座以及多个大型供水渠系和大型灌区。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为3.87亿m3,总兴利库容为1.64亿m3。小型水库的总库容为0.62亿m3,总兴利库容为0.33亿m3。特别是红旗渠工程宏大,闻名中外。大型的供水渠系还有跃进渠、漳南干渠、幸福渠、万金渠、洹南渠等;还有许多塘、堰和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在平原地区先后打了7.5万多眼机电井。另外,在平原低洼地带设置了7处行滞洪区,总面积达986km2。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安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状年水利工程的供水量见表2,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81.3%。

2.各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需求

在对安阳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情况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在考虑适当的节水力度下,分析预测了高、中、低三套需水方案。中需水方案的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其需水结构见表3和表4。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需水比例明显下降,其他需水比例上升,特别是生态环境需求得到重视。2030年总需水量比现状水平年约增加2亿m3。

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安阳市水资源系统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问题:

①地势西高东低以京广铁路线为界,西部为山丘区,总面积为2990km2;东部为冲积平原,总面积为4423km2。这一特点对水资源分布、供求关系和利用方式都有显著影响。西部水资源量相对比东部丰富,农业需水比例相对较高;东部工业和生活需水以及生态环境需水的比例相对较高;西部主要是开发利用地表水,东部主要是开发利用地下水;平原区与山丘区的交界地带则多是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②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安阳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22m3/人)是全国的1/7,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4515m3/hm2)是全国的1/6。现状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了118%,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117%,已经处于明显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③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市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峻,目前年均超采量为4.27亿m3,年均超采率为39%,其中内黄县超采80%,滑县超采43%。全市地下水埋深呈现出区域性、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不断扩展,导致地下水资源不断枯竭和机电井吊泵、设备报废与更新的问题。

④水污染问题突出安阳市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除山区河流水质较好外,平原区河流普遍遭受污染;城市附近、平原区河道两岸附近和污灌区的地下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污染;饮用水水源井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水既有外部来源,也有内部来源。外部来源主要是卫河。卫河的水量最大,但是除了洪水以外基本上都是污水,改善卫河水环境质量,除了安阳市的努力外,主要取决于上游地区。内部来源是汤河及洹河。

三、水资源系统配置方案研究

安阳市水资源规划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系统地针对上述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布局各种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各种水源,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的水资源系统配置新方法。为此,建立了一种具有多层次、多用户、多水源特征的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系统,对安阳市水资源进行模拟,对水源和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时空调配,经过多方案比较,选出了合理配置方案,分析结果为安阳市未来30年时间尺度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及系统配置方案设置

将安阳市水资源系统中各类物理元素(水库、拦河闸、引水工程或扬水站、水资源计算单元、河渠道交汇点等)概化为节点,各节点间通过线段(河道或渠道等)连接,形成水资源系统概化网络图。以此图为基础,生成系统配置方案,并对每一方案进行详细的动态模拟分析。遵循三个原则(即需水的代表性,供水的代表性,工程布局的代表性)和水资源三次平衡的思路,根据安阳市的实际需要,设置13套(a~m)系统方案。“一次平衡”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确定在无外在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时间断面的供水能力和可供水量;二是确定在无直接节水工程投资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自然增长量(一次平衡方案的需水量与二、三次平衡的需水量不同);三是确定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确定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措施提供依据。“二次平衡”是在“一次平衡”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和治污、挖潜等措施,所进行的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回答在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仍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调水来解决缺水的问题,为确定调水工程规模提供依据。“三次平衡”则是在“二次平衡”的基础上,考虑调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统筹考虑外调水量与当地水资源联合运用和优化配置,主要用于回答外调水量及其合理分配问题,为制定调水工程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各方案供需平衡分析

从水资源量的实际代表性考虑决定,所有系统方案各水平年的分析计算都采用1969~1998年水文系列资料,逐月对全市20个计算单元进行了详细的优化模拟。

现状年水供需平衡分析这是进行各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允许地下水超采(a1998方案),超采量以现状年的实际超采量为上限;二是不允许地下水超采(l1998方案)。前者更接近实际情况,所以采用允许地下水超采的情况进行参数率定。

一次平衡分析分别考虑了允许地下水超采(l2010、l2015和l2030)和不允许地下水超采(c2010、c2015和c2030)两种情况。一次平衡结果给出了不采取有效措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趋势,结果发现在不加强节水的两种情况下的供水缺口都很大,2030年缺水超过60%,显然是不可行的。

二次平衡分析考虑了三种情况:一是保持现状水平年地下水超采程度,各规划水平年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除此之外没有新建其他供水工程,例如l方案;二是各水平年都不允许超采地下水,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没有新建其他供水工程,例如b方案;三是各水平年不允许超采地下水,但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新建了当地供水工程,例如d方案。二次平衡结果给出了安阳市只依靠当地现有水资源和现有外调水量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趋势以及缺水增长趋势。结果表明,2010、2015、2030水平年安阳市缺水量分别为2.27亿m3、2.70亿m3、2.88亿m3,因此增加从外流域调水的规模势在必行。

三次平衡分析计算所拟订的方案(从e到m,l除外)都不允许超采地下水,但都配置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各计算单元、各个用水行业、各种水源、各个水利工程的详细供需平衡结果。通过多方案分析和对比发现,安阳市的最佳配置方案与南水北调中线方案2010年是否通水有密切关系。若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则最佳推荐方案当属f方案;若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才能建成通水,则最佳推荐方案当属m方案。两方案结果见表6。以f2030为例,河道外总供水量22.86亿m3,其中生活占16.9%、工业占31.75%、农业占46.33%、河道外生态环境占5.02%,外流域调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1.76%,重点河道的水质比现状年有明显改善。与f方案比较,m方案在水资源工程布局上有些重复建设,这是为了满足2015年以前的供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度不是安阳市所能决定的,因此推荐f和m两个方案作为合理配置方案,供安阳市领导根据今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南水北调运行方式与供水结果对比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于解决安阳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本项目对它按照“向各行业供水”和“只向生活和工业供水”两种运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数字仿真对比分析,发现中线工程(安阳市部分)“向各行业供水”方式比后一种方式多供水量0.35亿m3(多11.34%)。受篇幅限制其他结果不再具体介绍。

水资源范文第8篇

你局报来的《关于审查<*沿海“四点一带”地区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的请示》(唐水政资〔*〕26号)收悉。根据《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我厅组织专家对《*沿海“四点一带”地区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进行了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沿海“四点一带”地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是促进环渤海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我省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的重要规划。按照《水法》和有关规定,对《总体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是促进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经济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重要基础工作,对《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同意《总体规划》对*沿海“四点一带”地区的用水分析成果,近期(2010年)需水2.955亿m3,中期(2020年)需水5.9695亿m3,用水规模基本合理。

三、原则同意*沿海“四海一带”区域以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水库,滦河、陡河和沙河下游区间河道径流,现有地下水水源地和海水淡化作为供水水源。2010年保证率75%和95%年地表水可供水量分别为2.29亿m3和1.94亿m3,地下水源地可供水量为0.304亿m3,中水回用量0.036亿m3,雨水利用量75%和95%年分别为0.0655亿m3和0.0493亿m3,海水淡化量0.825亿m3;2020年保证率75%和95%年地表水可供水量分别为4.01亿m3和3.15亿m3,地下水水源地可供水量为0.304亿m3,中水回用量0.089亿m3,雨水利用量75%和95%年分别为0.1545亿m3和0.1163亿m3,海水淡化量4.43亿m3。论证报告的水源保证程度分析成果合理,水量、水质均能够满足《总体规划》的用水需求。

四、原则同意论证报告提出的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近期(2010年)引滦入唐系统供水1.177亿m3,桃林口水库0.60亿m3,滦河河道径流0.2244亿m3,沙河、陡河水量0.2885亿m3,地下水0.304亿m3,中水回用量0.036亿m3,雨水利用量0.0655亿m3,海水淡化量0.2596亿m3;中期(2020年)引滦入唐系统供水2.1887亿m3,桃林口水库1.00亿m3,滦河河道径流0.26亿m3,沙河、陡河水量0.5634亿m3,地下水0.304亿m3,中水回用量0.0976亿m3,雨水利用量0.1545亿m3,海水淡化量1.4013亿m3。

水资源范文第9篇

主题:

中国面临缺水和水污染的威胁

意义:

缺水是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水资源与能源不同,不能依靠进口来填补国内的短缺。缺水和水污染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福利都构成了威胁。

分析:

尽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却在恶化:

1950年以来,中国的湖泊面积缩小了15%,而湿地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一以上。

在此期间,中国的用水量增加了4~5倍,而人均用水量翻了一番以上。

2000~2004年间,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3%,人均水资源量则由2194立方米降至1856立方米,降幅超过15%。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每年因缺水造成生产损失,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249亿美元)。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严重缺水。

需求增长。1979年中国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用水需求的增长极为迅猛。主要原因包括:

人口变化;

农业生产增长;

工业化推进。

中国的用水量居世界第一,供水量居世界第五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供水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中国大力加强节水工作,提高用水效率,但用水量仍在不断上升。除非采取有力措施,当前的缺水局面将继续恶化。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用水供求缺口将达320亿立方米,到2030年将达500亿立方米。

供给受限。在需求膨胀的同时,三个供给面因素加剧了缺水难题:

1.资源消耗。在中国北部,许多河流趋于枯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北方主要河流黄河常常断流。淮河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北方的地下水资源耗竭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地下水枯竭,大批水井干涸,为了取水,人们只能打更深的新井。水利部指出,要制止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就会加剧缺水局面。

2.浪费。中国生产单位GDP的耗水量是韩国的6倍、日本的10倍。在城市的水浪费总量中,有五分之一是水管滴水造成的。据估算,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定价机制的欠缺,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被浪费了,或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灌溉效率的小幅度提高,就能为中国节省大量水资源。

3.定价。1985年之前,中国的水是免费使用的,因此无论是农民、工业企业还是城镇居民,都缺乏节水的动力。过去20年间,中国缓慢地提高了水价,但目前中国的水价仍比一些人均水资源量高得多的国家低70%~80%。北京的居民用水价格为全国之最,但也不到人均收入的2%,而世行建议的水平则是5%。

农业用水。农业仍然是中国的第一用水大户,2004年占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工业和居民用水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2%和12%。

中国北方的缺水对农业的威胁最大。北方占中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城市和工业的不断扩张,而南方的粮食产量又接近极限,因此未来的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北方。

北方困境。中国北方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南方的25%、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北方以不到全国总量15%的水资源供养着全国45%的人口。北方的黄河、海河和淮河三大河流,只占全国总水量的8%以下,却需要满足迅速增长的用水需求:

4.6亿居民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众多城市居民;

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需求,华北平原是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玉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庞大工业部门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钢铁、化工、石化和食品加工等用水量很大的行业。

在北部地区,工农业争水的问题非常严重。

工程选择。从全国层面上看,除了加强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实施更合理的定价制度之外,政府的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即把长江水引入中国北部。这项工程的运河正在修建中,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而完成整个工程至少需要40年。预计整个工程成本将大大超过最初估算的50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相关的环境成本以及约40万人口的迁居成本。

污染问题。大范围的环境退化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一半以上的大型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

只有38%的河水可以饮用;

只有20%的人口能够获得无污染的饮用水;

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

政府指出,农村地区有3亿人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占农村总人口的40%。污染物包括氟化物、盐、甚至是砷。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后,政府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监管。不过,国家环保总局仍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结论:

水资源范文第10篇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水目标及优先级研究张丽丽,殷峻暹,ZHANGLi-li,YINJun-xian

3.辽宁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张欣,周林林,李萌,王铁良,ZHANGXin,ZHOULin-lin,LIMeng,WANGTie-liang

4.临淮岗工程不同蓄水条件下的水质可达性分析胡开明,逄勇,王华,屈健,田威,HUKai-ming,PANGYong,WANGHua,QUJian,TIANWei

5.三峡水库水质演变趋势及保护对策刘辉,叶丹,左涛,余明星,LIUHui,YEDan,ZUOTao,YUMing-xing

6.以地理工程为主体的滇池多元化治污思路探索刘连中,刘洪江,LIULian-zhong,LIUHong-jiang

7.海河干流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张国立,唐广鸣,刘光学,ZHANGGuo-li,TANGGuang-ming,LIUGuang-xue

8.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筛选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张蕾,刘晓敏,严钰,ZHANGLei,LIUXiao-min,YANYu

9.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灌区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张艳,徐斌,ZHANGYan,XUBin

10.新疆艾比湖水矿化度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肖开提·阿不都热衣木,汤世珍,XawkatABUDUREYIMU,TANGShi-zhen

11.乌江上游梯级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研究魏浪,夏霆,严志程,卞勋文,WEILang,XIATing,YANZhi-cheng,BIANXun-wen

12.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氟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水资源保护 张群,李同贺,吕晓红,ZHANGQun,LITong-he,LVXiao-hong

13.硫化物胁迫对马来眼子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邢雅囡,阮晓红,XINGYa-nan,RUANXiao-hong

14.沉水植物苦草对上覆水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陈秋敏,王国祥,葛绪广,王立志,CHENQiu-min,WANGGuo-xiang,GEXu-guang,WANGLi-zhi

15.氯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总铬浓度曹桂萍,壮亚峰,张金涛,程辉,CAOGui-ping,ZHUANGYa-feng,ZHANGJin-tao,CHENGHui

16.含镉废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研究张超兰,韦必帽,刘敏,李磊,李忠义,高畅,ZHANGChao-lan,WEIBi-mao,LIUMin,LILei,LIZhong-yi,GAOChang

17.不同基质和植物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试验陈润,陈中祥,莫李娟,CHENRun,CHENZhong-xiang,MOLi-juan

18.天然沸石的改性及其去除制革废水中铵的研究丁绍兰,李玲,雷小利,郑长乐,DINGShao-lan,LILing,LEIXiao-li,ZHENGChang-le

19.山区小流域污染与治理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梁滩河流域为例杜利琼,夏非,张永战,傅瓦利,DULi-qiong,XIAFei,ZHANGYong-zhan,FUWa-li

2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分析及保障对策郭梅,周丽旋,GUOMei,ZHOULi-xuan

21.循环经济理论与深圳市城区雨水利用规划魏杰,WEIJie

22.水资源管理监督机制的制度保障孙付华,沈菊琴,SUNFu-hua,SHENJu-qin

23.汾河水库及其上游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王晓宇,WANGXiao-yu

1.中国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唐克旺,朱党生,唐蕴,王研,TANGKe-wang,ZHUDang-sheng,TANGYun,WANGYan

2.江水倒灌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商书波,李绪谦,王丰雨,SHANGShu-bo,LIXu-qian,WANGFeng-yu

3.简讯

4.调水对改善浅水型湖泊水体的置换率研究华祖林,顾莉,刘晓东,HUAZu-lin,GULi,LIUXiao-dong

5.5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研究田琦,王沛芳,欧阳萍,王超,张文明,TianQi,WangPei-fang,OUYANGPing,WangChao,ZhangWen-ming

6.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下垫面滞水能力初探李博,杨凯,赵军,刘兰岚,LIBo,YANGKai,ZHAOJun,LIULan-lan

7.旱情评价综合指标研究张波,陈润,张宇,ZHANGBo,CHENRun,ZHANGYu

8.求解黄土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流量-时间配线法张学真,常安定,ZHANGXue-zhen,CHANGAn-ding

9.长江重庆城区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杨清伟,肖飞,刘雪莲,郭建谱,YANGQing-wei,XIAOFei,LIUXue-lian,GUOJian-pu

10.玄武湖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变化和生物有效性彭杜,刘凌,胡进宝,PENGDu,LIULing,HUJin-bao

11.广州花都狮岭(江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尹翠琴,金腊华,范利平,YINCui-qin,JINLa-hua,FANLi-ping

12.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王好芳,窦实,郭乐,WANGHao-fang,DOUShi,GUOLe

13.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评价达拉特旗地表水水质冯峰,许士国,周志琦,FENGFeng,XUShi-guo,ZHOUZhi-qi

14.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毛新伟,徐枫,徐彬,高怡,MAOXin-wei,XUFeng,XUBin,GAOYI

15.白洋淀湿地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尹健梅,程伍群,严磊,陈秀凤,YINJian-mei,CHENGWu-qun,YANLei,CHENXiu-feng

16.山区雨水利用技术及分析计算乔光建,吴丽英,QIAOGuang-jian,WULi-ying

17.城市化地区多尺度水景观系统设计方法向龙,韦翠娥,余钟波,刘宏业,XIANGLong,WEICui-e,YUZhong-bo,LiuHong-ye

18.大型水库功能演变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以河南省某大型水库为例余国忠,赵承美,郜慧,黄昆,YUGuo-zhong,ZHAOChen-mei,GAOHui,HUANGKun

19.低温水中硝基苯沉降分布的试验研究徐向舟,许士国,孙万光,英瑜雯,李志军,XUXiang-zhou,XUShi-guo,SUNWan-guang,YingYu-wen,LIZhi-jun

20.苦咸水冷冻淡化实验成果分析及实用方法研究王双合,罗从双,陈颂平,刘宗平,WANGShuang-he,LUOCong-shuang,CHENSong-ping,LIUZong-ping

21.洋沙泡水库氟污染实验研究吴杰,张为中,刘伟,刘洪超,WUJie,ZHANGWei-zhong,LIUWei,LIUHong-chao

22.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及建议侯俊,王超,兰林,万雷鸣,HOUJun,WANGChao,LANLin,WANLei-ming

23.居民用水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评述崔慧珊,邓逸群,CUIHui-shan,DENGYi-qun

24.水资源保护 五里湖水污染治理现状及继续治理对策朱喜,张扬文,ZHUXi,ZHANGYang-wen

25.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有机物"对地下水污染的预警性研究王昭,石建省,张兆吉,费宇红,WANGZhao,SHIJian-sheng,ZHANGZhao-ji,FEIYu-hong

1.淮河中游水质时空变异研究刘玉年,LIUYu-nian

2.基于广义对比加权的水安全综合指数评价李祚泳,汪嘉杨,王文圣,乌敏,LiZuo-yong,WANGJia-yang,WANGWen-sheng,WUMin

3.水动力学条件下潘家口水库富营养化的控制王立明,林超,刘德文,WANGLi-ming,LINChao,LIUDe-wen

4.城市浅水湖泊水质模拟研究——以昆承湖为例曹晶晶,李瑞杰,秦毅,CAOJing-jing,LIRui-jie,QINYi

5.江苏省主要入海河口水质评价与分析周崴,王国祥,刘金娥,毛志刚,ZHOUWei,WANGGuo-xiang,LIUJin-e,MAOZhi-gang

6.南方某城市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研究范平,吴纯德,张帆,王丽芳,胡贵平,FANPing,WUChun-de,ZHANGFan,WANGLi-fang,HUGui-ping

7.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进展谢丽娅,朱亮,段祥宝,XIELi-ya,ZHULiang,DUANXiang-bao

8.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郭敏丽,王金生,刘立才,GUOMin-li,WANGJin-sheng,LIULi-cai

9.混合智能算法在引水冲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林高松,李适宇,陈璟璇,LINGao-song,LIShi-yu,CHENJing-xuan

10.河南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总硬度的分布及演化趋势魏秀琴,WEIXiu-qin

11.太浦河调水对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影响的试验刘水芹,田华,胡岚,LIUShui-qin,TIANHua,HULan

12.简讯HtTp://

13.湖、库富营养化机理研究综述胡晓镭,HUXiao-lei

14.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快速启动及除碳脱氮试验邓风,汪德爟,DENGFeng,WANGDe-guan

15.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袁金磊,杨学林,黄永茂,董文庚,YUANJin-lei,YANGXue-lin,HUANGYong-mao,DONGWen-geng

16.流通式BOD微生物传感检测仪的研制李捷,吴昊,李洛娜,LIJie,WUHao,LILuo-na

17.预氧化微电解技术预处理高含盐氯碱废水陈吉升,苗群,刘志强,王建娜,潘咸峰,CHENJi-sheng,MIAOQun,LIUZhi-qiang,WANGJian-na,PANXian-feng

18.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的总硬度王林芹,洪陵成,石宁宁,蒋春刚,WANGLin-qin,HONGLing-cheng,SHINing-ning,JIANGChun-gang

19.利用缺氧反硝化降解硝基苯的试验周应坤,何成达,卢勇,王惠民,ZHOUYing-kun,HECheng-da,LUYong,WANGHui-min

20.地表水中UV254与COD之间的关系分析于浩,李宁,YUHao,LINing

21.SBR生物脱氮运行控制方式的优化楼菊青,郭茂新,LOUJu-qing,GUOMao-xin

22.江苏省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综合关联性和水资源使用效应分析钟淋涓,方国华,张建华,ZHONGLin-juan,FANGGuo-hua,ZHANGJian-hua

23.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水资源保护黄德春,陈思萌,张昊驰,HUANGDe-chun,CHENSi-meng,ZHANGHao-chi

24.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水资源特征张古彬,ZHANGGu-bin

25.中国北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探讨王情,张广录,王晓磊,徐友信,张洪生,谭莉梅,WANGQing,ZHANGGuang-lu,WANGXiao-lei,XUYou-xin,ZHANGHong-sheng,TANLimei

26.北京顺义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姚治华,王红旗,李仙波,王帅,YAOZhi-hua,WANGHong-qi,LIXian-bo,WANGShuai

1.富营养化水体中微藻的生物控制技术发展动态关英红,马军,GUANYing-hong,MAJun

2.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张洪,王五一,李海蓉,杨林生,吴爱民,ZHANGHong,WANGWu-yi,LIHai-rong,YANGLin-sheng,WUAi-min

3.分子生物学在废水系统硝化细菌群落特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黄燕,黄民生,戴兴春,朱勇,高尚,高岩,HUANGYan,HUANGMin-sheng,DAIXing-chun,ZHUYong,GAOShang,GAOYan

4.河南省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崔新华,许志荣,CUIXin-hua,XUZhi-rong

5.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佛山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刘德地,陈晓宏,刘丙军,LIUDe-di,CHENXiao-hong,LIUBing-jun

6.新疆北部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曹丽青,林振山,葛朝霞,薛梅,CAOLi-qing,LINZhen-shan,GEZhao-xia,XUEMei

7.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计算分析辽河中下游水安全状况聂保持,王耕,吴伟,NIEBao-chi,WANGGeng,WUWei

8.基于盲数理论的水库生态需水量化分析杨军,于苏俊,YANGJun,YUSu-jun

9.白龟山水库汛期模糊集分析及在洪水资源化中的应用袁晶瑄,孙广平,YUANJing-xuan,SUNGuang-ping

10.入太湖河道水质达标研究——以无锡新区伯渎港为例程炜,刘洋,孙卫红,崔云霞,CHENGWei,LIUYang,SUNWei-hong,CUIYun-xia

11.兴凯湖生态水位分析孟凡志,赵艳波,崔玉玲,MENGFan-zhi,ZHAOYan-bo,CUIYu-ling

12.稀土废水对黄河包头段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于玲红,崔振华,甄树聪,李玉梅,邹健慧,YULing-hong,CUIZhen-hua,ZHENShu-cong,LIYu-mei,ZOUJian-hui

13.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何锦,安永会,韩双宝,HEJin,ANYong-hui,HANShuang-bao

14.堵塞对湿地内水流流态及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张雨葵,曹明弟,杨扬,ZHANGYu-kui,CAOMing-di,YANGYang

15.北方半干旱地区棕壤总磷流失特点试验研究霍太英,陆桂华,薛联青,HUOTai-ying,LUGui-hua,XUELian-qing

16.沉水植物对水体pH值的影响及其脱氮作用赵联芳,朱伟,莫妙兴,ZHAOLian-fang,ZHUWei,MOMiao-xing

17.利用蒸腾蒸发管理技术实现真实节水研究王树谦,李秀丽,WANGShu-qian,LIXiu-li

18.里运河底泥COD和NH3-N空间分布及对水质的影响李勇,朱智兵,LIYong,ZHUZhi-bing

19.简讯

2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湖滨岸缓冲带宽度适宜性评价钱进,王超,王沛芳,侯俊,QIANJin,WANGChao,WANGPei-fang,HOUJun

21.尼亚加拉河流及瀑布演化浅析高钰涯,GAOYu-ya

22.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对氯苯基异氰酸酯生产废水的研究邵荣,戴勇,SHAORong,DAIYong

23.解吸实验中可溶盐与氟含量关系研究宗原,赵坚,刘博,宗志聪,ZONGYuan,ZHAOJian,LIUBo,ZONGZhi-cong

24.水资源保护 固定化光合细菌对含酚废水的生物降解试验丁成,DINGCheng

25.生物接触氧化流化床处理氨氮污水的实验研究卜全民,毕军,袁增伟,黄蕾,BUQuan-min,BIJun,YUANZeng-wei,HUANGLei

26.氨基功能化CaCO3粉末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杜卫刚,蒋金龙,冯良东,DUWei-gang,JIANGJin-long,FENGLiang-dong

27.北京水资源战略——三位一体的海水淡化生态技术郝晓地,胡沅胜,李会海,HAOXiao-di,HUYuan-sheng,LIHui-hai

28.蓝藻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扶元广,FUYuan-Guang

29.上海地表水资源的特征分析与管理探讨吴伟华,毛兴华,WUWei-hua,MAOXing-hua

30.上海市青松片水功能区水质保护措施杜迎燕,韩杰,许蕴毅,DUYing-yan,HANJie,XUYun-yi

1.农村面源污染型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叶春,金相灿,孔海南,王中琼,沈兵,刘滨,YEChun,JINXiang-can,KONGHai-nan,WANGZhong-qiong,SHENBing,LIUBin

2.基于改进BP算法的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卢文喜,杨忠平,李平,杨威,LUWen-xi,YANGZhong-ping,LIPing,YANGWei

3.阿哈湖和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研究王明义,张伟,梁小兵,郑娅萍,赵由之,WANGMing-yi,ZHANGWei,LIANGXiao-bing,ZHENGYa-ping,ZHAOYou-zhi

4.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时空演化特性刘燕,胡安焱,邓亚芝,LIUYan,HUAn-yan,DENGYa-zhi

5.基于Hopfield网络的水质综合评价及其matlab实现崔永华,左其亭,CUIYong-hua,ZUOQi-ting

6.考虑生态影响的缺水城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付青,吴险峰,FUQing,WUXian-feng

7.气候变化对沧州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龚宇,邢开成,王聪玲,王璞,GONGYu,XINGKai-cheng,WANGCong-ling,WANGPu

8.内陆河流健康评价探讨刘宗平,刘进琪,LIUZong-ping,LIUJin-qi

9.S-P概化模型在临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中的应用徐智廷,李河海,XUZhi-ting,LIHe-hai

10.粉煤灰水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规律时红,张永波,SHIHong,ZHANGYong-bo

11.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申富生,SHENFu-sheng

12.粉煤灰在我国废水处理领域的利用研究郑宾国,刘军坛,崔节虎,余莫鑫,ZHENGBin-guo,LIUJun-tan,CUIJie-hu,YUMo-xin

13.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水资源保护 郭梅,许振成,彭晓春,GUOMei,XUZhen-cheng,PENGXiao-chun

14.武汉城市湖泊汞的迁移与富集苏秋克,祁士华,蒋敬业,马振东,倪倩,SUQiu-ke,QIShi-hua,JIANGJing-ye,MAZhen-dong,NIQian

15.辛安泉流量衰减成因分析及泉流量预测邓安利,DENGAn-Ii

上一篇:专业英语课程范文 下一篇:水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