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8:37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1

为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水工程建设环境,根据《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工作方案》(凤治工办发〔〕1号)和《临沧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临沧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临政水发〔〕64号)要求,结合我县水利行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水利项目为重点,坚持“围绕中心、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和“集中治理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着力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程、资金和干部”三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

阶段性目标是:全面治理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使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水利工程建设法规制度比较完善,互联互通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初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领导干部违法违规插手干预水利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

(二)工作任务

依照全县及市局的总体部署,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对1月1日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立项、在建和竣工的规模以上水利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水利项目逐一进行排查治理,切实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水利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促进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行政行为、市场行为更加规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责任制,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进一步建立预防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职责分工

按照“分级管理和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县水利局负责直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排查治理,对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各乡镇负责所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排查治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直接负责所管项目的专项治理工作。

县水利局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所管理业务领域建设项目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总工办牵头负责水利工程规划、项目立项审查审批、投资计划管理等工作;勘测设计队牵头负责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病处管理局(总工办)牵头负责中小型(包括小(一)型病险水库)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水土保持股牵头负责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工程管理站牵头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干支渠防渗、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防办(抗旱防洪股)牵头负责河道治理和水电等工程;水政股牵头负责取水和排污许可管理等。

三、任务分解

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治理工作任务,分解为如下4个方面22项内容:

(一)规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

着重解决或避免擅自改变规划、未批先建、违规审批、设计粗糙、“报大建小”和不按程序变更设计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

1.加强水利规划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规划论证制度,提高规划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度,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管,开展规划后评估;对依法批准的水利工程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2.严格水利项目审批。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主体和审批权限,完善配套制度和立项审批集体研究决策机制,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2号)等政策规定,认真执行水利项目审查、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加强项目立项审批前置条件监管,严格实施规划同意书审批、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预审、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水行政许可事项,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加强与有关部门在项目分类、审批权限、报批程序等方面的工作衔接。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3.提高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推行项目前期工作招标制度,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项目勘测设计任务,加强勘探测量工作,严格各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标准和等别, 认真执行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勘测设计工作达到规程规范要求深度;加强概算编制管理,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从规划布局、工程方案比选论证、建筑物用地控制标准等方面从严把关,优选工程占地少、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对前期工作不完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项目,一律不安排投资计划。

责任领导:何国伟

牵头单位:勘测设计队;协办单位:总工办、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4.加强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管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级《水利建设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设计变更手续,重大设计变更须报原审批单位审批;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概算调整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1550号),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概算调整管理,确需调整概算的中央投资水利项目报原审批单位审批;严格执行资金拨付和使用程序,对未经审批的超概算、超计划的项目部下达预算,不支付资金。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财务统计股、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5.督促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督促检查地方落实水利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加强对水利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采取控制审批新上项目、调减投资计划安排,申请财政部门扣减预算、调整转移支付资金的方式进行处罚,促使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责任领导:纪元武

牵头单位:财务统计股;协办单位:总工办。

6.强化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管理。进一步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农村水能资源管理职责体系,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协调有序的农村水能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农村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并加强成果管理;配合省市县有关部门编制和修编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确定水能资源开发程序和开发方案;建立和完善农村水能资源公益开发与政府调控制度;配合各级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四无”水电站,坚决遏制水能资源无序开发。

责任领导:杨旭新

牵头单位:水政水资源股;协办单位:防办(抗旱防洪股)、水政监察大队。

(二)规范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

着重解决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突出问题,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7.规范招标活动。继续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提高招标质量。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8.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14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令第3号)和《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发改法规〔〕1361号)等有关规定,严格履行招标投标程序,严格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严格审批非公开招标项目,确保依法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9.规范评标工作。评标标准和方法应科学合理,加强围标串标管理,有效控制围标串标、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防范和打击围标串标、借用资质等违法违规行为。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三)加强工程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

着重解决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管理力量薄弱、转包和违法分包、监理不到位、质量与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资金管理使用混乱等突出问题,避免重特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10.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全面清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法规制度,分类作出处理,不适应的予以废止,不完善的及时修订,需要新出台的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注重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责任领导:杨旭新

牵头单位:水政水资源股;协办单位:总工办、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1.研究解决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工程实际,加强对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项目法人组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等重要环节的调查研究,规范建设管理;统筹建设管理力量,开展业务培训,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水利建设管理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项目代建制和委托制。

责任领导:范玉龙

牵头单位:工程管理站;协办单位:病处管理局(总工办)、测设计对、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2.严把水利建设市场准入关。严格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做好水利建设市场设计、监理、施工、招标、质量检测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市场清出机制;参加单位必需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不得超越资质权限和任意扩大经营范围。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政水资源股、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3.加强建设监理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8号)等有关制度开展监理工作,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理导则》、《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监理导则));积极培育水利工程监理市场,着力规范监理市场秩序;强化监理行为监管,督促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理职责,保证现场监理力量;加强监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4.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认真贯彻《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临政办发〔) 164号),督促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等提高依法履约意识,提高合同履行水平,防范水利工程建设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逐步建立水利工程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5.严把开工审批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64号)和《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建管〔) 144号)的规定申请开工,经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开工。严格审核项目开工条件,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弄虚作假骗取开工审批的建设项目要严肃处理。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6.强化验收管理。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0号)、《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等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竣工验收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移民安置、工程档案等专项验收,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及审计工作;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或者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办公室、财务统计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7.加强质量管理。根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部令第9号),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根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建〔1997) 339号),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经费,健全质量监督工作机制,提高监督水平;认真贯彻执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6号),确保质量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水政水资源股、水财务统计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8.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6号),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落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加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和安全事故查处督导力度;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

责任领导:李自圣

牵头单位:安全办;协办单位:病处管理局(总工办)、水政水资源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19.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督促项目法人加强项目账务管理,严格资金拨付和使用程序,严禁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规范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等;完善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及扩大内需水利工程等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责任领导:纪元武

牵头单位:财务统计股;协办单位:病处管理局(总工办)、水政水资源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做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公开透明,市场推入和退出机制健全,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程序,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20.公开项目建设信息。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信息,公开项目招标过程、施工管理、合同履约、质量检查、安全检查和竣工验收等相关建设信息。广泛梳理有关信息,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水利行业信息共建共享。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责任领导:李自圣

牵头单位:办公室;协办单位:总工办、水政水资源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21,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信用信息入库,并与相关管理部门的信用记录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逐步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

责任领导:胡国庆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水政水资源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22.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制定出台建设管理问责办法、咨询评审管理办法和勘测设计问责办法,对勘测设计、咨询评审和建设管理各环节逐步推行问责制。

责任领导:李自圣

牵头单位:总工办;协办单位:办公室、水政水资源股、勘测设计队、工程管理站、水土保持股、防办(抗旱防洪股)。

四、工作步骤

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共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深入排查问题(第三季度至20xx年第一季度)。各乡镇、各项目管理单位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自查自纠,严格做到全面普查,认真查找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办法,并于今年底将自查报告报送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属各单位对所管业务领域建设项目专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指导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年2月,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组织重点督查。

第二阶段:认真进行整改(20xx年第二季度至20xx年第二季度)。针对自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及时纠正;落实监管责任,健全有效联动、密切监控的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查处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及时总结并推广专项治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清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不适用的要及时废止,不健全的要尽快修订完善。

第三阶段:巩固治理成果(20xx年第三季度)。及时把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和经验转化为法规制度,进一步提出需要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加强日常监管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各牵头单位、各乡镇写出专项治理总结报告,于20xx年8月底前报送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综合类总,并向市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五、保障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周密组织,确保专项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水利局成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全县的专项治理工作,请各乡镇和项目管理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整体推进全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局属各单位要明确目标、进度和时间要求,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落实工作责任

要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要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将工作责任和措施分解到项目,落实到人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领导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三)搞好协作配合

要发挥整体效应,系统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牵头单位要及时向县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和有关工作建议,及时传达省、市关于专项治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沟通协调、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合理安排,迅速落实,全力推进。

(四)强化监督检查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2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土地供需调控和总量平衡,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强化资源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监管。

二、主要职责

(一)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责任。贯彻执行国家、省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参与全市宏观经济运行、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研究,拟订国土资源调控政策和措施;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领域节约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二)承担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的责任。贯彻执行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拟订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办法;负责全市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工作,调查处理国土资源较大违法案件。

(三)承担优化配置国土资源的责任。组织拟订和实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保护等其它专项规划;指导和审核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参与国务院、省政府审批的涉及土地、矿产相关规划工作。

(四)负责规范国土资源权属管理。依法保护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承办和调处较大权属纠纷,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五)承担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指导、监管实施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耕地开发的工作;组织实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承担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六)承担及时准确提供全市土地利用各种数据的责任。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地籍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监管土地确权、地籍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发证等工作。

(七)承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拟订并实施土地开发利用标准,管理和监督城乡建设用地供应、土地收购储备、土地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拟订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等管理办法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建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等政府公示地价制度,实施基准地价定期更新,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八)承担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秩序的责任。制定和落实全市国土资源市场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规范和监管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监测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监管地价;组织对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和监管国土资源相关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九)负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管理。依法负责矿业权的审批登记发证,实施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管理,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控制及相关工作,编制并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积极开展资源整合,有序利用;组织实施全市地质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管理市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地质勘查行业,依法办理矿业权评估结果备案;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按照规定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依法征收、使用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

(十)负责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组织实施全市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统计、核实、评审及报告备案工作,对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进行审查和备案;承担全市地质资料的汇交和管理;组织开展全市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拟订全市矿产资源发展规划。

(十一)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指导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地质遗迹等重要保护区、保护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负责矿泉水、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管理;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地面沉降。

(十二)负责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管理。编制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导应急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三)依法征收国土资源收益,规范、监督资金使用。依法组织土地、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的征管,配合有关部门拟订收益分配制度,指导、监督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的收取和使用;依法管理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和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权益,负责有关资金、基金的预算和资产管理与监督。

(十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和信息资料的公共服务;组织开展国土资源合作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国土资源局设8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组织开展国土资源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二)人事教育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三)法规监察科

负责组织拟订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承担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承办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关工作;负责拟订和组织实施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普法教育规划;负责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咨询和接待工作;拟订有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办法;组织对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处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按照规定对国土资源资产的处置、矿业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矿产储量审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等进行监察;指导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

(四)耕地保护科

拟订和贯彻实施耕地保护、农地保护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及未利用土地开发等有关政策规定;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工作和组织落实考核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有关工作;负责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信息报备;参与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国家、省级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初审和市县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核)和验收(初验)工作;拟订贯彻实施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等管理办法;监督检查土地征收、征用安置补偿落实情况;制定全市非农业建设征地补偿指导性标准;依法承办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工作;负责跨县区的铁路、公路、水利、能源和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外单独选址的重点项目用地中各类资料的审查报批工作;检查监督和指导县区的统一征地工作;协调处理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和纠纷。

(五)土地利用科

承担城乡建设用地和土地市场管理工作;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抵押和转让行为;拟订并实施土地供应、土地价格、土地资产和土地储备管理政策;实施土地供应及市场管理;拟订并实施土地开发集约利用评价标准;承担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和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组织实施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制度及定期更新工作;对土地市场和地价实施动态监测。

(六)地质环境科

拟订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参与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指导应急处置;管理地质灾害防治资质;负责全市地质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负责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组织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负责对已设的探矿权进行监督管理和年检初审,推进探矿权市场建设及有偿使用工作;组织编制地质勘察专项规划和探矿权设置方案,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负责管理市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

(七)规划地籍科

指导县(区)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变更调查,并对成果质量进行检查、验收与监督管理;负责土地调查、地籍统计、土地评等定级、土地登记发证、土地证书年检、土地动态监测、土地纠纷调处及权属争议案件工作;组织实施“一张图”工程,建立和维护地籍信息系统;审核土地登记代码资格,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土地复垦开发规划;负责县、乡级土地规划调整方案的审批;承担建设用项目的用地预审和农业地转用项目用地的审查;参与报省、市政府审批的城镇总体规划的审核;研究有关国土资源的区域、城乡统筹协调、综合利用政策措施;承担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和信息化管理工作。

(八)矿产管理科

负责本市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负责授权内采矿权的授予、登记、变更、注销管理以及调处重大采矿权属纠纷;负责国家和省审批登记、转让的采矿权进行初审上报工作;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的汇总、上报和采矿许可证的年检工作;负责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使用费;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标准、规程、规范;负责审批矿山闭坑地质报告;按照规定管理矿产督察员队伍;配合法规监察科整顿矿产秩序,打击违法开采;负责本级矿产资源储备的评审、备案、登记、统计和全市矿山企业矿山储量统计登记和年报汇总;负责报批矿山立项报告。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国土资源局机关行政编制3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级领导职数12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河道采砂管理的职责分工按照《省河道管理条例》和《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六、附则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3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环境,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民勤县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现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1、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按照《水法》、《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通过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的建立,群众节水的自律意识增强,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自从省政府分水方案印发实施后,民勤县启动实施了《民勤县水资源配置方案》,全面推行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使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群众节水意识明显提高。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群众的节水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种植技术有所创新,灌水方式有所改变、灌溉定额明显降低。群众为了节水,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比例,改变传统的灌水方式,采用小畦灌、沟灌、覆膜灌、一膜两用、干播湿出等常规节水技术,积极发展大田滴灌、温室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尽可能地延长轮次灌水周期,从而减少灌水次数,有效降低作物生育期灌溉定额;二是用水程序进一步规范。各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灌区水管单位能够严格按照逐轮次水量电量进行水权控制,统一实行用水计划申请书制度,加强各级审核环节的监督,加强实时监控力度,逐月核对用水户水量电量,逐轮次进行公示和告知,使水电共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控制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实现了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性控制;

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中游分水量和景电二期延伸工程向民勤的调水任务关系到蔡旗断面年度过水总量目标的实现。通过积极与省景电管理局协调沟通,及时足额交纳水费,制定具体的分水方案,严格分调水程序,严格水资源调度管理,确保了分年度调水任务的完成。

取水许可管理制度逐步加强。

按照《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严格执行水资源许可总量指标,加强机井的取用水管理,严格控制新打机井,规范旧井更新审批程序。严格执行“三禁三压”政策,即,严禁开荒、严禁打井、严禁超采地下水;压缩耕地面积、压缩粮播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全县农灌机井安装智能化计量设施6290套,按照智能化控制管理与水电共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机井取水的控制和管理,保障年度水资源分配方案的有效落实。

二、水资源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针对民勤县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权制度,采取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约和保护等重要措施,为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

为全面落实省政府分水方案,民勤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民勤县水资源分配方案》,提出了“当年突破、两年规范、三年创新”的总体思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具体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方法,规范用水秩序,实行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进一步完善微观水权配置、用水定额、智能化管理、过程性控制、用水者协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借鉴财政管理模式引入预决算和审计概念,探索推行电子水票和电子台账,规范水权分配的原则、程序、方法和取用水程序、轮次控制、台账建立、监督管理工作,实行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有效推进了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石羊河流域民勤属区综合治理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重点落实好两个方案,一是落实好民勤县水资源分配方案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民勤县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管理办法、民勤县地下水计量控制设备管理办法,民勤县水资源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等相关制度,用健全配套的各项制度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改善用水结构,坚持以水定布局、以水定规模、以水定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扩大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压缩种植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和草畜产业规模,压缩传统农业,扩大“阳光产业”,着力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体系;四是转变灌溉方式。改变大水串漫灌等灌溉粗放方式,农业用水按照“户均一座日光温室,人均一亩大田滴灌”的节水高效模式,大力发展滴灌面积。同时,大力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灌溉、小畦灌、地膜覆盖、地膜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五是加快节水改造。农业用水要紧紧依托灌区节水改造应急项目,着力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器具和工业企业节水设备改造,对已建和新建的公共民用建筑,不得继续使用国家命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制定计划,逐年改造,凡拒不改造或达不到节水标准的,不予供水。

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

通过广泛宣传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突出抓好建设项目执行水法规情况、取水许可制度实施情况以及水资源保护情况的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打井、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取水等行为,依法查处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擅自拆除、破坏智能化计量设施等违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要情专报制度,积极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设立举报电话,畅通进言渠道,重点对水资源管理暗箱操作、等诸多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

1、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作用发挥不够。部分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尚停留在表面上,与参与式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协会负责人员对水权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落实水权的主动性不强,对印发的文件资料不及时学习、传达,在水权审批和控制管理上概念模糊、程序不清,协会参与式管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2、水权监控和智能化管理经费不足。一方面水权和关井压田监控范围广,战线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加大,监管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智能化设施运行经费无保障,设备更新维修费用无来源,后续管理的投入将逐步加大,在无经费保障的情况下,给设施的运行维护带来了逐多难题。

3、水权交易制度刚刚出台,水权交易办法需在运行中进行完善。根据近几年民勤县水权分配到户和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落实情况看,民勤县的水权主体是明确的,但权力界限比较模糊,因而导致了地域之间用水上的矛盾。根据水权人人公平享有的原则制定水权分配方案,致使有些乡镇及村社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初始水权的分配水量过剩,而有些村社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初始水权又不能满足耕地实际灌溉的需求,在水权交易制度刚刚出台的情况下,需在水权交易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交易程序,规范方式。

四、对策及建议

结合民勤县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关注民生水利,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针对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生态县情认识不够的现象,必须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大生态县情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使关井压田政策和水权配置内容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2、制定出台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职能职责,加强水权落实监督管理。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加强对基层水电管理单位的监管力度,对照各自的下管一级管理办法,严格按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和职责。水权落实要以水表计量、电表校核进行双控管理。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4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水利改革发展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全面规划、科学配置、统筹兼顾、以供定需的原则,统筹利用客水、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任务目标

年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5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0.81亿立方米、地表水0.69亿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控制在58.26立方米以内;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控制在30.27立方米以内;农业节水灌溉率控制在75%以上;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二、工作要点

(一)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1、依法核发取水许可证。县水利部门对已审批的取水许可证,要依照《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和《省重点工业产品取水定额》规定的定额标准,重新核定其取用水量,审批的取水许可水量要与取水法人正常生产活动实际用水量相适应,严禁超定额、超实际审批取水许可。

2、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管理。严格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和《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履行审批职责,不得越权审批。取水许可证审批、发放权限:日取地表水40000立方米以上、地下水20000立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由省水利厅审批;日取地表水20000立方米至40000立方米、地下水3000立方米至20000立方米的建设项目,以及在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内开采地下水的建设项目,由市水利局审批;日取地表水20000立方米以下、地下水3000立方米以下的建设项目,由泗水县水利局审批。

3、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县水利局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施细则》的要求,认真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审查与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省用水总量控制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未通过的,水利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对未获得取水许可的,县发改、经信等部门不得批准立项,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二)实施区域限批制度

新增取水许可水量必须限定在区域规划期用水控制指标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标内,取水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的,县水利局应当对该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暂停审批。取用水量达到规划期用水控制指标的,县水利部门应当对该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停止审批。申请取水许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2、必须符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和《省重点工业产品取水定额》等标准;3、必须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审批;4、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必须依据《省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实施细则》规定,落实对占用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补偿措施;5、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6、必须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7、必须如实统计报告取用水量,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8、县水利局必须对取水申请单位的取水工程设施、节水设施及退水设施的试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核验,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核发取水许可证。

(三)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县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申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征收水资源费。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县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工作。

(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各取用水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国务院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应当在每年l2月底前向县水利部门提出下年度用水计划,县水利部门应根据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申请用水量、用水定额及上年度实际用水量,在次年度1月底前向用水单位和个人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凡未按规定申报下年度用水计划的取用水单位,县水利部门有权核减其用水计划。用水单位和个人确需追加用水计划的,应提前15日向县水利部门提出申请,县水利部门应在接到追加用水计划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追加用水计划的决定。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水利部门下达的用水计划用水,并自觉接受水利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超计划取用水的单位和个人,依据《省节约用水办法》的规定,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具体标准参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市自备井超计划累进加价水资源费收费标准的批复》的规定执行。农业灌溉用水计划要按年度制定,按年度下达,按年度考核,农业灌溉超计划(定额)用水的,要相应核减其下一年度用水指标。

2、加强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要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具体工作程序及要求:(1)建设项目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节水措施方案作为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独立章节编制,与水资源论证报告同时审查。未编制节水措施方案或编制的节水措施方案不合理,不予通过审查。(2)建设项目申请取水时,应根据审查后的节水措施方案,填报《取水许可申请书》中有关节水措施内容,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依据之一。(3)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后的技术措施方案,以及国家有关节水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定,进行配套节水设施的设计、施工。有关节水设施的设计文件、施工情况等,应按进度报送取水许可审批机关。(4)节水设施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将节水设施建设和试运行情况、水法规规定的其它材料,一并报取水许可审批机关,申请核发取水许可证,并接受取水许可审批的现场核验。节水设施未建成,或者未通过验收的,不予办理取水许可证。(5)已建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逐步建设和改造节水设施。在取水许可期满申请延续取水时,经取水许可审批机关评估,节水设施未建成,或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不予延续。(6)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工作的管理监督。重点把好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取水许可申请批准、取水工程或设施验收三个“关口”,把节水设施“三同时”工作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必要条件,对建设项目未编制节水措施方案、节水设施未建成或者未达到规定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3、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节水产业。加快雨水、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1)工业节水。各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水循环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应达到80%以上;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认真开展水平衡测试,加强用水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创建节水型工业。(2)农业节水。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取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要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大力推行渠道防渗、渠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以及IC卡节水灌溉新技术。农业节水灌溉率应达到7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达到0.63以上。(3)城镇生活节水。县住建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节水限水的意见》要求,积极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加强居民生活用水管理,装表到户,计量收费,禁止任何用水单位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包费制。结合实际制定居民生活基本水量,对超出基本水量的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必要时实行限量供水。治理、整顿、规范各种类型的城镇公共用水,洗浴、公厕、绿地、学校等用水要使用节水设备、器具,无节水设施的要限期整改;建筑施工、游泳池、游乐场、纯净水生产等用水严格实行限量供水。(4)县住建部门要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处理回用供水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综合效益。日用水120立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楼及高层住宅等,30000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规划人口在30000人以上(或日用水量在750立方米以上)的小区,应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项目竣工时,县水利部门应参加验收。(5)供水单位和用水单位应加强对供水管网的维护,定期进行管网查漏,将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供水管网漏失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供水单位和用水单位应及时维修和改造。(6)县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对城市中水和矿坑排水进行统一调度,加强对造纸、火力发电等用水大户的监督和考核,凡是能够使用中水和矿坑排水的,应首先安排使用中水和矿坑排水,减少取用新水量;城镇园林绿化、洗车、环境卫生、冲厕等应使用地表水和中水;有计划封停城区自备井,实现水源优化配置。

4、县水利部门要充分利用地表水拦蓄工程,合理调度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五)严格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管理

县水利部门要积极开展水环境监测工作,按照确立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科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定地下水开采、水利工程可用水量,水功能区纳污“三条警戒线”,实行预警管理。加强水文资源监测,优化站网布局,加大重点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和重点取用水户的监控管理,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六)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系统

县水利部门要加快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全面覆盖,传输快捷、运转高效”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覆盖全县的水资源信息监测站点,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售理平台,促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到年,全面完成全县各取用水单位和个人智能水表安装监控工作;完成全县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工作;基本实现水资源管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三、保障措施

(一)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水利部门统一负责全县用水总量控制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县发改、经信、财政、住建、环保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加强执法监督

县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对各类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节水“三同时”、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开展水资源管理执法检查,加强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类取用水户的取水、用水、节水、排水以及污废水处理回用情况,用水计划执行情况,水资源费缴纳情况的监督,依法严厉查处无证取水、违规取水、乱开地下水、擅自设置入河排污口、拒缴水资源费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坚决杜绝失职渎职行为,对违规审批、不按规定上报水资源统计资料、不按规定监测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责任考核

要根据省、市制定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及考核办法,进行严格考核。对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质保护指标的,要按照《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有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对超出用水定额的用水户要累进征收水资源费,对违规取水的要依法吊销用水许可证。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5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起草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下面对起草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首先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其次是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划,导致了普遍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我市同样面临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互联互通不畅,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从信息安全、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于消除重复建设、推进政务协同,实现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投入。科学规划设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可实现政务数据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及高效交换,避免数据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可提供丰富应用系统公共组件,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提供支持,最大程度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

(2)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依托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能实现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普遍共享,政府自身应用的协同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等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3)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公共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比、汇聚、共享,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精细化水平。

(4)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可显著提高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公开,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政府信息资源,还可促进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能有效消除部门利益纠葛和部门制度不一造成的障碍,可统一应用系统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交换效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

1.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力。

建设市级的制度规范,能够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地位,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持续性。可避免部门自发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内部效率提升),将注意力集中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形成开放、良性互动。

2.消除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障碍。

由于缺乏市级的制度规范,一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举措与其他制度规范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制度上的障碍,无法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规定,使信息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独立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交换系统等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各不相同,无法互联互通,为全市范围内的进一步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造成障碍。

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考虑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紧密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现实情况

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先进行列,各领域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建成国家A级标准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云平台,现已连接各区市和230多个市直部门,支撑公交、交通、旅游等政务应用系统4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八个区、市(开发区)和2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政府网站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地级市前20名。设有三大功能版块,五个用户频道,英、日、韩三种外文版,日均访问量近10000人次。

3.电子审批系统涵盖52个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其他独立审批系统全部与电子审批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市级与区县实现事项协同审批。

4.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全国首批9个试点市之一,共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893个,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8处,创建了“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处于省内领先行列。

5.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实现同一数据中心管理,全市近90%的人员被纳入系统。劳动力管理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实时联网,发行、启用社保卡98万张,参保人员持卡率达到98%以上,系统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领先的电子政务应用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利益纠葛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我市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政府信息共享就是政务信息的公开,只要把一些政策法规、政府新闻到政府网站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服务、轻内容”的意识,专注于昂贵的设备、先进的架构以及充裕的带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利益驱动为信息资源共享造成障碍

各部门难以舍弃独占信息资源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要么不断强化自身在共享机制中的地位,要么有意识地抵制或排斥共享机制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也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却难以产生明显的政绩,也使一些决策者对此不感兴趣。

(3)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由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领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连接不畅,导致了高投入、低效用。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数据共享,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交换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4)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理念,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大部分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没有找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三)起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原则

制定我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严格依据国家和省政策意见,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还要认真吸取最先进理念。

(1)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

我市已建成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及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安、人社、民政等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基本集中于市级及以上部门。鉴于此,《办法》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共享平台,并要求各区市统一利用市级平台,更有利于深度的全市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

水、电、暖,公交、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掌握大量服务资源,将这些服务纳入政府网站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已实行多年,但是存在服务内容不多,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办法》时决定公共企业参照执行,以便建设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既肯定了义务主体范围的广泛性,又比现有的界定方式更为全面、科学,可以有效地规范所有的资源共享活动。

(3)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法》充分考虑国家有关信息开放的政策,既关注政府效率提高,又关注公共服务能力,还注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办法》特别提出要通过共享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4)突出兼容性、渐进性原则

全市各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连接国家、省以及各区、市,有些部门之间已建设了独立的数据交换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建设中要兼容不同的系统、标准和协议,部门间交换可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面临部门法规政策和利益障碍,且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也应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随意采用一刀切式的硬性做法或规定。

(5)明确较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为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确定是政府办公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尽量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年度报告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明确在全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审核。

三、起草经过

(一)起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依据《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起草了《办法》。起草过程中参阅了《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宁政发〔2011〕91号)、《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令171号)、《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粤府办[2008]64号)、《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3号)、《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管理规定》等,并吸取了《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_机制和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等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论证:经过中心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2015年5月份,邀请我市信息化领域专家和重要部门电子政务主管人员进行论证。专家提出了加强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和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审核,以便充分利用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意见。

(三)征求意见:2015年6月23日至2016年7月15日,征求40多个部门意见,获得并采纳的有效意见4条。

四、主要内容说明

《办法》共设7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共享,信息安全等内容:

第一章总则,界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主管部门等。

第二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定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的建设原则,界定了政务信息共享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原则。

第三章信息采集,明确了依法采集、一数一源的基本原则,规定信息采集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完整。

第四章信息共享,明确了拥有信息资源部门的共享义务,不同种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规定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达到的标准,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应负的安全责任。

第六章监督管理,规定了政务部门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采取的制度措施,政务部门违反《办法》有关规定的行为及处罚等。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6

县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工作得到一定程度加强,自2002年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以来。但由于我县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8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处于水资源紧张状态。同时,由于体制等原因,水资源管理工作一直是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三低”即取水许可证办证率低,计量设施安装率低,县内地方水资源费征收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水利事业健康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不相适应,因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对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县水利局不予审批新的取水工程。因特殊情况确需取地下水的必须向县水利局提出取水申请,县境内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须依法办理取水许可。县城区统一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由县水利局按照权限审批。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或不按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依法进行查处。

三、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申请立项时,需要取用地下水的生产建设项目。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项必要的前置条件,没有《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坚决不予立项。县水利局负责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监督管理。全县范围内新建及改、扩建的建设项目需取地下水的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报请县水利局审查。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县水利局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四、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

已获得取水许可的用水单位和个人自备井,县来水公司供水管网范围内。必须在2010年8月底前安装经检验合格的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每年年初要及时向县水利局申请取水计划,同时上报上年度用水情况统计表,作为下年度取水计划审批依据。新建及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制定节水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做到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

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用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缴、拖欠。对拒缴、拖欠水资源费的县水利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要保证水资源费应收尽收,县水利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和《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并按规定上缴县财政局。县财政局要及时拨付水资源费,确保水资源管理人员经费以及规划、调查、观测、收费等各项工作资金按时到位。

六、加强水资源保护

落实专人加强观测工作。为减少地下水超采,县水利局要切实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保障供水安全,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公共供水能力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要全部关停;对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量开采,强化监控,并随公共供水条件的改善适时关停。同时要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实施力度,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七、加强水资源管理执法监察

县水利局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各行业取用水秩序工作力度,县城区属于地下水超采区。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取用水行为,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依法规范水资源市场。相关单位和个人要进一步增强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意识,依法取用水,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监察,规范整顿取用水秩序,严厉查处各种违反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对擅自凿井、无证取水、无计量取用水、无计划取用水、拖欠或拒缴水资源费的单位和个人,县水利局依法予以处理。

八、加强领导。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7

[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高平市

1概述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泽洲盆地北端,全市总面积946km2,耕地面积37873.33hm2,全市辖16个乡(镇、办事处)、463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48.6万人,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及商品粮基地。全市水资源总量为9943万m3,可利用量仅为5501万m3,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高平市坚持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牢固树立总量控制、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水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2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

2.1坚持依法管水,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制定了《高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纳入乡镇、有关部门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

第二,完善了水资源管理基础体系。制定并出台了《高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高平市节水三同时管理办法》、《高平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等三个管理办法,为依法管水、节水及地下水利用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第三,加强计划用水和取水许可管理。高平市每年11月开始启动用水企业年度用水总结和申报下年度用水计划工作;2015年组织力量对全市取水许可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农村生产生活、工业企业的水计划执行情况,取水单位名称及法人的变更情况,取水许可证、取水地点及取水标的变更情况,计量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入河排污口设置及节水减排情况,水资源费交纳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第四,严格水资源论证及泉域水环境评价影响工作。高平市是最早实施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泉域水环境影响的县市之一,并严格执行《泉域保护条例》,禁止在重点泉域范围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资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倾倒、排放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废弃物,禁止非国家重点项目在保护范围内建设。

第五,规范了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建立了取用水单位基本情况、取水量及收费通知单下达情况、取水单位缴费到帐三本台帐,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加大了对拖交、欠交水资源费的催缴力度,同时,严格财务制度,规范了水资源费的使用。

第六,抓好水资源宣传与保护工作。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在长平广场举行了宣传活动,并深入到各乡镇和重点企业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法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同时在高平新闻、高平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水法律法规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关心、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浓厚氛围。

2.2坚持科学治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高平市加快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涌泉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此同时,制定出台了《高平市小水重点县管护办法》、《高平市小水重点县工程运行管护人员考核办法》等办法,加强工程建后管护,不断提高节水工程效率。在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方面,大力推行闭路循环用水、废水回收、中水回用等工业节水技术,建设一批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并逐步淘汰公共建设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同时,为进一步减少管网漏失率,自来水公司加大了城市管网的检修和排查的力度。

2.3坚持优化配置,大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制定了《山西大水网高平市域供水规划》,该规划是以西部供水网络为基础,重点以张峰水库供水为依托,建设灌溉、饮水、工业为一体的“三网合一”供水体系,从而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用水率的最大化。投资7000余万元,对全市釜山、杜寨、赵庄等20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蓄水能力。在污水处理方面,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废水1.5万吨,处理后中水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净化。

2.4坚持标本兼治,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每年对高平市境内丹河、许河5个断面枯水期流量进行测流和水质监测取样工作,对米山、釜山水库水质和张峰供水唐庄水池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工作,建立起了水质监测体系。2015年对川起水源地、城北水源地、丹河源头水源地水质进行了检测,川起水源地、城北水源地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丹河源头水源地达地表水Ⅲ类水质。同年投资7.1万元对全市154眼深层岩溶水水质进行了检测,制定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水质安全。为提高高平市境内丹河、许河等河流水质状况,规划兴建了丹河湿地工程,丹河市区段水质由上游的劣Ⅴ类水质提高到了Ⅲ类水质,2015年高平市又规划了小东仓河入口湿地工程、河西湿地工程,工程实施后,丹河水质必将会得到极大地改善。

3高平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是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还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抓好落实、执行。从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入手,强化管理,严格程序,使水资源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和规范,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社会参与是关键。节约水、保护水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事,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才能使这项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4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平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水法律、法规宣传不够,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水利法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二是农业取水许可未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有待完善;四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水环境评估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五是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水资源管理人员严重缺编,经费严重不足,设备落后,给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搞好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二是继续抓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和水环境评价工作;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四是加强宣传,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五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持泉城特色,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四条市、县(市)水利(务)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公用事业、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对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有权予以检举和控告。

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开发利用

第六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充分利用地表水和空中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改善水环境。

第七条市、县(市)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全市的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市)综合规划由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和工业用水、灌溉、渔业、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市区范围内的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县(市)范围内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专业规划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需要,限制耗水量大和对水体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

第八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综合评价确定地下水年度可开采总量、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

第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泉水的保护、管理,逐步实现对泉水的先观赏后利用。

第十条市气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水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适时采取人工增雨措施,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修建拦蓄水堤坝及其设施,充分利用降雨等地表水和符合标准的弃水进行地下回灌,补充涵养地下水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拦蓄水堤坝及其设施。

第十一条兴建地表水取水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兴建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以下的,由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兴建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含二万立方米)以上四万立方米以下和在市区内兴建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以下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兴建日取地表水四万立方米(含四万立方米)以上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本市市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开凿新井;原有城市供水经营单位的水井和其它经批准的单位自备水井,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计划地限期予以封闭;其它原有擅自开凿的水井,必须在本办法实施后十日内予以自行封闭。

在本市市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开凿新水井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凿。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取水管理

第十三条市、县(市)应当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级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用水状况、水源预测、节水规划及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编制本地年度取水计划。

全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年度取水计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用事业管理等有关部门编制,由市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批准;县(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年度取水计划由其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取水计划,向取水单位和个人下达取水计划。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需要调整取水计划的,须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直接从河流、湖泊和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和免予取水许可的外,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取水。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省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时限核发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证不得复制、涂改、出租、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

第十六条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载明的取水地点、取水期限、取水方式取水。

第十七条取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装置,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校后方可启用,并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

第十八条取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转售水。确需转售水的,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水资源紧缺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减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计划。有关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资源统计档案。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水量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报送的资料应当真实。

第二十一条持有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资源费。

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作为水资源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资源勘测、评价、监测、保护、管理和地下水资源养蓄以及采取节约用水措施的补助等。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二条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城市水源保护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地下水资源主要补给区及其保护范围。在其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污染、阻隔、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地下水资源补给区的具体保护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涵养水源:

(一)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荒地和废弃的采石场;

(二)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严禁乱砍乱伐树木;

(三)严禁陡坡开荒,防止水土流失;

(四)城市建设采取有利于雨洪渗入地下的工程措施。

第二十四条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水量、水质、水位预测预报制度和监测网络,对地表水、地下水定期监测。对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应当查明原因,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并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措施。

第二十五条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因施工需大量疏干排水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疏干排水前制定疏干排水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枯竭或者地面塌陷,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侵占、毁坏拦蓄堤坝及其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兴建地表水取水工程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凿新水井、未按规定封闭水井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用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六条规定取水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安装取水计量装置或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装置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擅自转售水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核减取水计划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拒绝提供水量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复制、涂改、出租、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上一篇:低碳环保的好方法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地精细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