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税范文

时间:2023-10-26 06:45:47

水资源税

水资源税篇1

关键词:水资源费;水资源税;面临挑战;税制要素

1 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征水资源税面临的挑战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我国水资源匮乏。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一直存在着供需失调的现状。供小于求成为多年以来困扰水利部门的难题。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 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亿公斤—800亿公斤。缺水状况的日益严重将直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影响广大居民的正常生活。

(2)我国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我国的水资源匮乏还体现在分布的不均匀性方面。在我国,南方的四大流域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而北方占有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的19%。南北拥有水资源量的悬殊较好的印证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状。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容易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的不均衡,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对于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存在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要想实现经济有效持续的发展,我国必须解决由于南北水量悬殊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矛盾。

(3)我国地下水资源消耗较严重,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潜在威胁。我国不仅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根据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五省区1995年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在69个城市中,i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以及质量过低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数量的严重匮乏,还会直接导致地表塌陷,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1.2 开征水资源税面临的潜在威胁

(1)开征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的确定标准以及征收形式。目前,关于水资源税计税依据的确认主要有一下两种思路:一是以用水量作为确定计税依据的标准;二是把使用水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用作为确定的依据。按照前者设计出来的水资源税制将是一种单一的比例税率。用水者按照用水量缴纳相应比例的税额。而若根据后者确定计税依据,则需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用水因素。设计出的税制较为复杂,适合于调节不同纳税人的用水行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此外,在税制要素的设计中,应当依据涵养水资源的成本不同设计出差别税率。因对用水较集中的中下游地区征收较高的税,并把其中一部分拨付给上游地区以补偿其涵养水资源的成本。但具体的税率确定又是一大难题,需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2)有关部门关于事权划分的问题。我国要想进一步深化“费改税”工作,使其发挥规范我国财政征收体制、保障我国财政收入及时足额缴纳的应有功效。因此,国务院需要协调所属各部位的税费征收权限,修改《水法》以及《资源税法》中关于水费与水资源税的征收权限,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税暂行条例》,促进水资源费向水资源税的顺利转变。

2 水资源税与资源税的关系

(1)资源税涵盖水资源税,是制定水资源税实施细则的依据。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国家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人而对境内开采法定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水资源税是为了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而开征的税种,包含于资源税之内。水资源税具体税制要素的设计要以资源税为蓝本,在资源税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有利于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税种。

(2)对水资源税税制要素的设计有利于推进资源税的深化改革,使之达到更好的调节资源配置的功效。在全国范围内,多项税费由于政出多门致使税费之间的调节作用无法协调,而且税费混乱使资源税不能形成规模,通过征收资源税来筹集财政收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被削弱了。如果能够征收单一的水资源税征收体系,废除现行的水资源费。是对资源税的一次较深程度的改革。对于规范资源税征收体系,深化资源税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3 水资源税的税制要素设计

(1)纳税人。我国现行资源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水资源税法从属于资源税法,因而按照资源税法的立法精神,水资源税的纳税人应当是“在我国境内开采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然而,水资源的流动性决定了水资源的开采者并非最终使用者。仅仅对水资源的开采者征税显然不能体现税负的公平性。因此,在水资源税纳税人的确定上,我国应当借鉴法国水资源税的立法经验。把一切水资源的开采者和消费者均确定为水资源税的纳税人。以体现水资源税的公平性以及其调节水资源配置的功效。

(2)计税依据。我国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者自用数量。依据资源税的立法精神,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是水资源的开采数量或者使用数量。由于水资源是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自然资源,对其计税依据的确定应具有一定的特殊。首先,在开发水资源的环节,应就水资源的开采量征收一定数额的水资源费;其次,在消费环节,应当和现行水资源费采取相同的形式,按照用户的实际用水量课征相应的税额。这样在开采和消费两个环节双重征收水资源税能够较好的起到公平税负、促使使用者节约用水的作用。

(3)税率。由于我国的水资源税水资源税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目前为止尚无具体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湖北省有望作为第一批试点省份进行水资源“费改税”工作的试点,以下对水资源税率的探讨仅限于理论层面。简要分析一下水资源税税率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①考虑消费者所处地区的差异性。北方省份对水资源的保护较南方省份而言更是刻不容缓。在设计水资源税税率时应当把南北方拥有水量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在内,北方的税率应适当高于南方。以促使北方省份节约用水,缓解严重缺水的现状。其次,还应当把用水者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考虑在内。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较发达,用水量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均位于全国前列。国家为这些城市供水以及治理水资源污染负担了较高的治理成本,这些发达地区理应承受较高的税负来补偿国家供水治污的大量指出。

②考虑使用者所处行业的多样性。

我国水资源的使用主体较复杂。居民用户占到用水者的绝大多数,其余的为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公司企业等。我国应当针对纳税主体的身份以及所处行业的不同来确定税率。居民用户用水是为了保障正常的日常生活,因而应当适用较低档的税率。公司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应统一定义为商业性质的用水单位,适用高一档的税率。应当在居民用水税率的2—3倍之间。同时,针对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企业应当征收最高档次的税收,以规范该类企业的用水排污问题,促使其节水治水。

针对居民用户设计分段税率。为了促进居民用水人节约用水,在设计水资源税率是可以采取分段税率的计税方法。所谓分段计税,即针对居民纳税人设定一个基本的用水量,在基本用水量以内实行较低档的税率来计征水资源税。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按照基本税率的1.5—3倍来征税,以达到减轻居民纳税人负担。促使其节约用水的功效。

(4)征税对象。水资源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使用过的水资源。各个纳税人应当按照开采或者消费的水资源的数量来缴纳相应的水资源税,体现了税收量能课征、公平税负的原则。

(5)征税主体。按照资源税法的规定,水资源税作为全国的地方性税种,其征税主体应当为各地的地方税务局,水资源费改成水资源税的形式征收后,征收主体理应由原来的水利部门变为现行的地税部门。这主要是为了规范水费的征收程序,有效划分税费的征收权。充分保证了水资源税的专款专用。同时,地税部门征收水资源税还有利于把征收的税款用于本地水资源的研究、开发与保护。能够有效体现税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功效。

(6)征税环节。我国的水资源税应当开发和消费两个环节分别计征。在开发环节计征水资源税能够很好的做到源头课征。体现税负的公平性。在消费环节计征体现了“谁使用,谁负担”的征收原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消费环节课征仅限于初次消费,二次及以后的消费无需重复征收水资源税。以纯净水为例,在生产环节生产厂家已经就使用过的水资源缴纳了水资源税,二消费者购买纯净水则属于二次消费的环节。无需重复纳税。

(7)减免税。由于开征水资源税的目的在于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设计水资源税制时应当设置一定的减免税条件。以达到调整极差收益、公平税负的效果。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用水现状。可以设置一下几个减免税条件;

①对于农村农民的生活用水,家畜家禽的养殖用水以及农田山林的灌溉用水可以给予免税;②针对城市绿化等公益性项目的用水可以给予免税;③对于循环利用的污水可以给予免税优惠;④高等学校的师生生活用水可以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优惠;⑤对于使用节水设备的企业可以给予低税率的税收优惠。

4 结论

水资源税篇2

执法先严己,身正不怕影子歪。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依法征收的关键。在征收工作中,要坚持队伍建设与业务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队伍的思想素质,严格执行“禁令”(严禁酒后征收,严禁包庇、纵容、袒护,严禁吃、拿、卡、要,严禁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严禁违法征收,严禁插手征收)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另一方面,执法人员要加强对水资源税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才能跟上,工作局面才能打开。

二.职责要明确——把握内部分工与内外协调的合理

内部分工负责是履行水资源费征收职责的需要。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涉及面广、征收数额较大,征收对象复杂。只有内部分工负责,才能合理划分范围,责任到人,按绩考核,奖罚分明;才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才能避免交叉重复,避免征收扰民问题;才能提高服务效率,优化部门形象。

内外协调是履行水资源费征收职责的必要条件。上下联动,加强与上级沟通,加强税务、水利、财政、物价和政府法制部门的配合,强化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果,才能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依法查处拒缴水资源费的“钉子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加大依法征收力度,切实提高水资源费征收到位率。

三.刚柔要相济——把握人文关怀与依法行政关系

“柔”体现在文明执法上。它要求征收人员工作中文明用语、持证上岗、按照程序执法。在政策信息方面,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地将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向纳税人解释透彻,减少政策误解。对于一些拒缴、拖延等违法行为也要多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纠正。

“刚”体现在原则性上。文明执法不等于妥协执法,而是要在文明执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征收。对不按规定征收水资源费,或者对不符合缓缴条件而批准缓征水资源费的,应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屡教不改甚至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违法行为,要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

行政处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自由、财产影响最大最深,因此要通过制定制度细化自由裁量权,固化审查流程,排除执法干扰,明确执法责任,要通过聘用律师、集体讨论等方式深化法律审查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和法律文书,减小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确保执法工作规范、公平、公正地开展。

四.分寸要得当——把握自身定位与执法范围问题

水务大队应把握角色定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面对新的形势,按照水法规定的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征收标准以及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实际取水量,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做到年初有目标、年内有检查、年终有考核。

在征收过程中,对企业指导而不干涉,咨询帮助而不设卡。为缴费单位和个人以及经济发展创造平等、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执法要清正——把握依法征收与接受监督的关系

征收水资源费触及到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公正、公开、公平”的征收原则需要社会来评判。接受监督有助于促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廉政建设,保持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执法为民的优秀本色,增强征收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对不断推进依法征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务大队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内部监督体制机制,强化上下层级监督,聘请行风建设和依法征收工作监督员,设立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有奖举报信箱及电子邮箱,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征收人员只要自身行得正、坐得直,依法收费就不怕监督;时时刻刻按章办事,就经得起监督检查;持证上岗,亮证收费,出于公心,严于律己,就能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

六.科学加规范——提高机构的执法能力与水平

一方面,要抓好征收核定。征收水资源费,核定取水量是关键也是难点。只有如实核定取水量,才能准确计算出应交费额,从源头上防止水资源费的流失。水务征收部门应该研究建立定期进行征收核定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案,积极会同地税部门做好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量、应缴费额的核定工作。不仅要依法督促取用水户如实提供取水量等取水资料,还要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技术优势,强化对取水计量设施的监管,提高取水核定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四要提高水政执法能力。严格执法是征收水资源费的保证,水务部门要建立健全水政执法巡查和检查制度,加强对取水户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有缴纳能力又无理不交、少交、滞交水资源费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地税部门水资源费创造良好的征收环境。同时,积极赢得政府支持,发展乡镇村干部的资源优势,聘任其负责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政策(计收面积、价格、水费等)在各村村务公示栏进行公示,与其签订计收合同。

水资源税篇3

调查过程中,该局主要对鲁北盐化项目和埕口盐化项目做了典型的剖析,采取了检查帐目、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的形式。海水“一水多用”的总体情况是:海水(2~5°be′)首先用来养殖,得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中度卤水(12~15°be′),用来自硫酸系统的so2 、氯碱系统的cl2作原料提取溴素,并生产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卤水在24°be′时,副产的盐石膏去制硫酸和水泥;卤水在26.5°be′时,结晶得海盐、并精加工生产加碘盐等;排出的苦卤继续利用,提取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

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环节涉及的税收分析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XX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XX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XX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XX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XX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XX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XX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XX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XX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三)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海水综合利用过程中,养殖、循环利用等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这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盘活企业经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水资源税篇4

7月1日,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将正式实施。

资源税自1984年开征以来已有30余年。几十年中,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资源从量定额计征自1994年开始;从价计征改革则从2010年开始,至今仍未完成,先后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6个品目进行从价计征、清费立税改革。

2016年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终于推广到所有矿产品。财政部、国税总局5月10日接连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关于资源税改革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三份文件,将资源税改革全面向前推进。

财政部税政司、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负责人称,此次改革推广到所有矿产品,与之前实施的相关品目改革实现了并轨,统一规范了资源税征收制度,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立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上述文件要求“清费立税”,将资源税相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价格调节基金等各类收费基金取消;此外,主要矿产资源品目的税率由各地提出建议,且需对本地区资源税税源情况、企业经营和税费负担状况、资源价格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

业界共识是,此次改革恰逢矿产资源价格低点,矿产品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预计不会给相关企业增加负担,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但改革过程中仍需协调好改革进程和企业负担之间的关系,落实清费立税等相关要求。

从价计征改革

此次资源税改革有四大亮点:矿产资源从价计征;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在河北开展水资源税试点,且逐步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纳入征收范围;清费立税;税率由各省级政府提出建议。所谓从价计征,即对矿产资源的计税依据由原矿销售量调整为原矿、精矿(或原矿加工品)、氯化钠初级产品或金锭的销售额。

财政部税政司、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负责人解释,从量计征与体现供求关系、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不挂钩,在资源价格上涨时不能相应增加税收,价格低迷时又难以为企业及时减负。

“资源涨价的好处应该是政府代表人民共同分享的,但是过往从量计征方式使得国家损失了这部分好处。”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恒直言,从价计征的方式更有利于政府筹集收入,共享资源价格上涨的益处。

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其中水资源税首先在河北进行试点。上述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原因――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地下水超采总量及超采面积均占全国三分之一,是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必须加大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

社科院税收研究室副研究员蒋震认为,之所以选择河北进行水资源税试点,可能是考虑到河北的经济结构及转型升级需要,从税制设计上帮助河北的钢铁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使用更加节水的新型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河北省水资源税试点,将采取水资源费改水资源税的方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从量定额计征。

水资源税改革的影响将出现分化。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司长蔡自力6月3日称,普通居民正常生活用水负担水平不变,农业生产用水负担水平不变,企业正常用水(未超过计划取水量、取水结构合理)负担水平不变。但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取用水和在高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纳税人,将会从高设定税率。

其他的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由于在各地的开发利用情况不同,此次改革不在全国范围统一征税。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征收资源税的具体方案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清费立税是指将矿产资源补偿费降为零,停止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取缔地方针对矿产资源违规设立的各种收费基金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价格调节基金与资源税有重叠和交叉的功能,都是普遍征收,且不用于特定对象,因此应当并入资源税来统筹安排。但这不意味着资源完全不用交费了,资源环节的其他依法合规的收费还将存在。

资源税税率的确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在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具体适用税率建议,报财政部、国税总局确定核准。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考虑当前矿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遵循改革前后税费平移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负担能力。

受访专家认为,此举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权,可以使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税率,避免了由中央统一制定税率带来的僵化和不公平的问题。 资源税改革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协调好改革长期目标和短期企业.消费者负担的矛盾,其二,协调好清费立税改革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其三,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如何征收仍需讨论。

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税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二是对环境破坏的一种补偿;其三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筹集收入。此次纳入改革的矿产资源税收入全部为地方财政收入;水资源税仍按水资源费中央与地方1∶9的分成比例不变。

蒋震认为,营改增之后地方财力大大削弱,但刚性支出并未减少,因此资源税改革可以看作是一揽子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即使目前给地方收入带来的贡献有限,但是如果征收范围扩大,从价计征以后遇到资源价格上涨等,从长远看对地方财力确有好处。

上述负责人坦言,近十年来资源税收入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约为27%,成为资源富集地区重要税收来源。

企业负担不变

资源税改革是否会给企业增加负担?业界共识是,不能一概而论。

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在设置税率的时候要遵循“税费平移”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负担能力,且此次改革恰逢矿产资源价格低点,时机有利。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直言,“改革后大部分企业的税率幅度将有所降低”。

孙瑞标表示,由于近几年资源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如果按照近一年税费负担水平进行平移,确定的税率幅度上限将较高,可能增加企业负担。为此,《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规定的税率幅度是根据各地实测的2012年-2014年资源税费负担率为基础确定的。在此基础上,为支持当前矿业经济发展,考虑到稳增长大局的需要,还适当调低了大多数矿种的税率幅度上限,并增设了税收优惠政策,以确保矿山企业总体负担不增加。

施正文解释,目前这个阶段资源价格低,如果按照这个水平进行测算,当前企业负担不会增加,但是以后价格回升,企业的税负就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在测算时选取近几年的价格水平作为确定税率的依据,企业税负水平就有望在几年内保持稳定,甚至有所降低。

刘恒认为,此次改革时机也很“凑巧”,如果是矿产资源价格高位时推行资源税改革,企业从价计征所需缴纳的资源税会很重,和以前从量计征相比负担也会大幅度增加。但恰好此次改革是在矿产资源价格的低位,从价计征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和以往从量计征的税负基本不变,甚至有所降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铜矿采掘公司总经理助理对记者直言,从量计征变成从价计征,考虑到目前的价格较低、该公司所属矿山品位较低,公司的预期税负应该会有所减轻。他认为,从价计征改革符合市场规律。这样有利于在行情好的时候增加税收,而在行情差的时候降低企业的成本。从量计征则可能存在行情好的时候利润很高,在行情差的时候,企业成本过高、难以承受。

上述相关负责人称,在近几年资源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配合清费措施及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上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清费立税和扩大征收范围的改革方向是明确的,在资源价格相对低迷的时机推出改革有利于在短期内控制企业负担,而从促进资源节约的角度看,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资源税改革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至1994年,是资源税改革起步阶段;1994年至2010年,是资源税从量计征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是资源税从价计征阶段。(见图表)

1984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结束了对矿产资源的无偿开采制度,第一代资源税制开启。草案规定,纳税者按照应税产品的销售利润率累进税率缴纳资源税。1994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第二代资源税制开启。从此资源税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是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2010年,国家先在新疆对油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后将试点扩大至西部内蒙古、甘肃等12个省区。2011年,国务院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从价计征改革从试点向全国推开。2014年,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实施。

2016年的此次资源税改革将从价计征改革推广到所有矿产品,这是继石油、天然气、煤炭从价计征改革后,从价计征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还要研究对森林、草场、滩涂等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征收资源税,这符合改革的逻辑和节奏。在张斌看来,资源税改革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要推进的。而且从长期看,待资源价格回升,相对于从量计征,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还是会增加。资源税改革的本意,即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促进资源节约。

协调目标和现实

资源税改革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协调好改革长期目标和短期企业、消费者负担的矛盾;其二,协调好清费立税改革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其三,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如何征收仍需讨论。

要想使改革顺利推进,短期内企业税负就不可以出现大幅波动。如何在实践中协调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至关重要。各地政府需要抓紧采集基础数据,做好税目设计、税率测算等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发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实施方案。

在税权一定程度下放到各省级政府的时候,各地会不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资源税税率幅度范围内从高制定税率?多位专家均表示,各地只是提出税率建议,最终还是由财政部、国税总局确定核准,如果从高制定税率,需要在上报材料的时候给出充分的理由。而且各地也有涵养税源的需求,不希望过度损害经济,因此无须过于担心。

清费立税的改革工作也不容易完成。施正文称,清理相关收费和基金,涉及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利益,是否能将违法违规的收费清理干净仍待观察。只有落实清费立税,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负担不变。

对于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该如何征收资源税?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副司长练奇峰直言,“目前尚无具体的操作方案。”

施正文称,目前学界对于森林、草场、滩涂等是按面积征收资源税,还是按价格征收资源税,尚无定论。只能通过各地逐步试点来寻找最合适的方案,根据不同资源的特性,选择最优的计征方式,更好地发挥资源税的调节功能。

水资源税篇5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科学发展观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二)特别收益税

部分国家对资源开采实现的利润,在征收普通公司所得税的同时,另征特别所得税,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如:安哥拉对石油生产企业,除按40%普通税率征收一般公司税外,还征收石油税,其基本税率为50%,并另征15.75%的附加税(合计税率为65.75%);挪威对来自油气生产和石油管道运输的所得课征50%的石油收益税,且不能在公司税前扣除。

(三)资源开采税

目前,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采活动按资源开采量或价值征收属于间接税性质的开采税,税率往往因不同资源类型而不同。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开征开采税,对石油征收石油开采税,对天然气开征天然气开采税,对煤、矿石、盐、硫等征非石油矿产开采税。其中除石油开采税实行从价定率征税外,其他的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同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对应税资源均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没有实行从价定率征收。

根据我国是个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一特点,应该在开采消费自然资源的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且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税负的方法。

三、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通过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合理设计资源税率,确立资源税制的应有地位,充分调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

现行资源税制将纳税主体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此规定,在采矿领域,应认定不管是何种单位还是个人,谁开采即由谁缴纳资源税。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明确由采矿权人缴纳。纳税人与纳费人的界定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开采人与采矿权人在资源税纳税义务的确定上相互扯皮。从法律角度来考虑,应将纳税主体界定为所有权人即采矿权人,谁拥有,谁缴纳,便于资源税的日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二)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借鉴其他国家实施资源税制的成功经验,按照资源税的税种属性,应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应予保护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但考虑我国全面开征资源税还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一是尽快开征水资源税。水为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水资源税,对所有开采或取用各种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等)的均纳入征税范围,按照开采量或取用量在开采或取用环节征收,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可确定较大的税率幅度,在幅度范围内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取消目前的水资源费,通过税收真正起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二是尽快开征砂石料资源税。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料开采量、使用量居高不下。由于对砂石料开采管理不严格以及税收调节不到位等,致使砂石料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国有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我们认为,开征砂石料资源税已成当务之急,可将所有在陆、江、河、海开采的建筑用砂、石料纳入砂石料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税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发挥应有的税收调控作用。

三是适时开征土地资源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鉴于我国现行对土地课征的税费过多、范围过窄、减免过宽、税率过低、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状况,可将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归并为土地资源税,并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土地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土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以土地资源税来调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

资源税是对开采利用国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只要有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发生,只要开采了国有资源,均应缴纳资源税。而我国现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中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的,这显然很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采后,无论纳税人是否从开采资源中获得收益,自然资源实际上都已经被“利用”,鉴于此,应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进一步明确资源税的属性;另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所开采资源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四)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

1.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对不可再生的稀缺度高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强,在税收上就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对一些可再生的稀缺度不大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相对弱一些,在税收上可设置相对低一点的税率。

2.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比较而言,资源输出型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入地,而西部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出地,要提高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资源输出地的财力,提高资源税税率是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这也是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

3.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某一税制的地位高低,除了税收立法层次高低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组织收入量的多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这也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现行资源税不被看重,同资源税税率过低,且10年不变,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相关联的;而要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4.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资源市场遵从的是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价值规律,因此,在税率设计上,也应体现优质资源税率从高、劣质资源税率从低的原则。

5.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大,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越多,而这种投入必须通过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因此该类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设计相对低的税率。

根据以上原则,在扩大资源税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原油、金属类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稀缺度高的自然资源应从高设计税率,其他类资源可相对从低设计税率,以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稀缺度的调控度。在具体的税率设计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的实际,一方面要拉大税额幅度,由地方政府(省级)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税额,有利于资源大省在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总体单位税额,实行差别税率,对稀缺或环境破坏力强的资源,应确定其资源税的税负不能低于10%,一般资源的税负不低于5%,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但从目前应税的资源产品税、费负担情况看,过多的收费必然导致资源税功能的弱化,且许多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属于税收范畴,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收取的,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等。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开采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收费项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行费改税,目前可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归并进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六)规范减免,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

从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角度,应严格资源税的减免规定,除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造成资源开采者重大损失的,报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予以减免一定时期的资源税外,其他一律不予减免。同时,国家应下放减免税权限,不作具体的减免税项目规定,对需减免的资源税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

(七)加强征管,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税篇6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二)特别收益税

部分国家对资源开采实现的利润,在征收普通公司所得税的同时,另征特别所得税,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如:安哥拉对石油生产企业,除按40%普通税率征收一般公司税外,还征收石油税,其基本税率为50%,并另征15.75%的附加税(合计税率为65.75%);挪威对来自油气生产和石油管道运输的所得课征50%的石油收益税,且不能在公司税前扣除。

(三)资源开采税

目前,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采活动按资源开采量或价值征收属于间接税性质的开采税,税率往往因不同资源类型而不同。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开征开采税,对石油征收石油开采税,对天然气开征天然气开采税,对煤、矿石、盐、硫等征非石油矿产开采税。其中除石油开采税实行从价定率征税外,其他的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同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对应税资源均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没有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根据我国是个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一特点,应该在开采消费自然资源的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且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税负的方法。

三、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通过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合理设计资源税率,确立资源税制的应有地位,充分调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

现行资源税制将纳税主体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此规定,在采矿领域,应认定不管是何种单位还是个人,谁开采即由谁缴纳资源税。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明确由采矿权人缴纳。纳税人与纳费人的界定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开采人与采矿权人在资源税纳税义务的确定上相互扯皮。从法律角度来考虑,应将纳税主体界定为所有权人即采矿权人,谁拥有,谁缴纳,便于资源税的日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二)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借鉴其他国家实施资源税制的成功经验,按照资源税的税种属性,应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应予保护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但考虑我国全面开征资源税还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一是尽快开征水资源税。水为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水资源税,对所有开采或取用各种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等)的均纳入征税范围,按照开采量或取用量在开采或取用环节征收,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可确定较大的税率幅度,在幅度范围内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取消目前的水资源费,通过税收真正起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二是尽快开征砂石料资源税。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料开采量、使用量居高不下。由于对砂石料开采管理不严格以及税收调节不到位等,致使砂石料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国有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我们认为,开征砂石料资源税已成当务之急,可将所有在陆、江、河、海开采的建筑用砂、石料纳入砂石料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税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发挥应有的税收调控作用。

三是适时开征土地资源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鉴于我国现行对土地课征的税费过多、范围过窄、减免过宽、税率过低、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状况,可将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归并为土地资源税,并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土地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土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以土地资源税来调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

资源税是对开采利用国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只要有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发生,只要开采了国有资源,均应缴纳资源税。而我国现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中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的,这显然很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采后,无论纳税人是否从开采资源中获得收益,自然资源实际上都已经被“利用”,鉴于此,应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进一步明确资源税的属性;另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所开采资源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四)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

1.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对不可再生的稀缺度高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强,在税收上就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对一些可再生的稀缺度不大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相对弱一些,在税收上可设置相对低一点的税率。

2.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比较而言,资源输出型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入地,而西部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出地,要提高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资源输出地的财力,提高资源税税率是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这也是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

3.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某一税制的地位高低,除了税收立法层次高低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组织收入量的多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这也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现行资源税不被看重,同资源税税率过低,且10年不变,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相关联的;而要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4.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资源市场遵从的是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价值规律,因此,在税率设计上,也应体现优质资源税率从高、劣质资源税率从低的原则。

5.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大,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越多,而这种投入必须通过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因此该类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设计相对低的税率。

根据以上原则,在扩大资源税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原油、金属类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稀缺度高的自然资源应从高设计税率,其他类资源可相对从低设计税率,以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稀缺度的调控度。在具体的税率设计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的实际,一方面要拉大税额幅度,由地方政府(省级)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税额,有利于资源大省在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总体单位税额,实行差别税率,对稀缺或环境破坏力强的资源,应确定其资源税的税负不能低于10%,一般资源的税负不低于5%,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但从目前应税的资源产品税、费负担情况看,过多的收费必然导致资源税功能的弱化,且许多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属于税收范畴,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收取的,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等。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开采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收费项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行费改税,目前可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归并进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六)规范减免,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

从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角度,应严格资源税的减免规定,除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造成资源开采者重大损失的,报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予以减免一定时期的资源税外,其他一律不予减免。同时,国家应下放减免税权限,不作具体的减免税项目规定,对需减免的资源税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

(七)加强征管,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税篇7

关键词:资源税 改革 必要性

前言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能否高效利用,这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无论是从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税制度的改革都势在必行。

资源税改革的必要性

(一)资源利用现状的迫切要求

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但是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从投入和产出看,目前我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左右,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0%以上。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20%一35%,城市用水的回收率也仅有30%,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可持续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主要采取集约型增长方式,应改变传统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做法,主要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来增加税收收入。其次,在可持续发展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会改变资源税税源结构,这就必然要求国家及时调整税收工作的重心,开征新的税种,不断完善和优化税制结构,减少税收流失。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应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适时适当调整资源税税额及征税范围,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四)金融危机给资源税改革提供契机

纵观我国现在的资源勘查开发形势,可以发现,我国矿业多年投资所形成的产能集中在2007年、2008年释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击相互作用,导致矿产品价格全面下滑,矿业公司利润大幅下降,矿产勘查预算趋向紧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给资源税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方面随着通胀压力基本消除、CPI将继续走低,资源税上调不会造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消除价格扭曲现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少,石油、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中央政府应抓住有利契机,改革资源税法律制度,通过税收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现行资源税的特点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于1950年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中,明确将盐税列为一个税种征收,从此建立起我国对资源征税的制度。1958年以前,盐税由盐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1958年改由税务机关负责。1973年将盐税并入工商税,1984年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税种。

1994年1月并入资源税。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并于198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1993年12月1日废止。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度,是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确定的。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

我国现行资源税的特点存只针对特定资源征税,征税对象不是全部自然资源,也并非对所有具有商品属性的资源都征税,而主要是有选择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征税;具有级差收入税的特征,资源税实行差别税率,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在客观上存在着好坏、贫富、储存现状、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多种差异;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种采用定额税率的征收方法,税款的多少只与资源的开采量或销售量有关,却与开采者的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无关;属于共享税,资源税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机关同时征收。

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征收范围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税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矿产资源开发的级差收入,对自然条件形成的贫矿和富矿征收不同标准的税收,在达到公平竞争的同时,防止资源开采者采富弃贫,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通过征收资源税增加财力,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综合治理。

税负低,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尽管我国近几年调高了煤炭、石油等项目的税额,但相对于1994年的税负实际上还是有所下降。以煤炭资源为例,根据现行的资源税税收标准,煤炭资源税是按产量征税,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因此,许多煤炭开采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论煤层是几米还是几十米,都只是一次性开采,大量的煤炭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为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税课税税额亟待进一步调整。

计征方法陈旧,不符合科学开采的要求。我国资源税的计征一直采用从量定额征收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便于征管,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开采者占有国家资源产品,在产品开采出来后才向国家纳税,在开采过程中,开采者不承担任何责任,损失部分全部由国家承担。这也是造成掠夺式开采的重要原因。

多种税费并存,征管较乱。多年来,我国对资源产品征收的税种除资源税外,还对土地资源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同样是对土地资源征税,却有不同的税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成员的不理解,造成征管的阻力。另外,地方政府还要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土地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安全生产费等,形成了规费收入远远大于税收收入的奇怪现象。

此外,分配体制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他资源税归地方,这种分配格局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中央对地方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宏观调控的权利有限,使宏观调控的力度减弱,特别是对于节能降耗项目、新能源研制开发项目等。中央财力支持的力度就会减弱;二是刺激了地方的急功近利,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就会乱上资源开发项目,特别是个别地方默许小煤窑、小油井的私采乱挖,导致资源的重大浪费。

我国资源税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从立法宗旨上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制定于1993年底,其制度设计理念更多的是强调资源税在调节不同资源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对资源税的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重视不够。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资源税法律制度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都比较好地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因为,资源税的立法目的一方面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现有的资源税的立法目的,仅仅是为了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而设立的。这种狭隘的立法宗旨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的资源税立法应当从立法宗旨上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合并税种并规范税名

我国现行资源税执行税目有七类,在此基础上取消我国现阶段对土地资源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补偿费等“两税一费”,将土地列入资源税的范围,即在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中增列“土地”税目。实行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于:税名符实、准确规范、便于征管。比以“两税一费”名义征收更有说服力,不仅有利于征收管理,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彰显国家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取向。将现行的对土地资源征收的“两税一费”统一合并后,既有利于完善税制,建立科学的税制体系,更能直观地表现出国家保护土地资源的立法宗旨,提高全社会节约使用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减少土地资源的损失浪费。

(三)扩大征收范围以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

无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资源保护的要求相比,现行资源征税范围都显得过窄,新的资源税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例如,为了保护水资源,我国应当在资源税税目中增设水资源税目,分设地表水、地下水、地下热水、矿泉水4个子目,按照照顾生活用水、节约控制生产用水、严格控制污染水的原则,实行差别税额。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先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将其他资源,如河流资源、湖泊资源等资源纳入资源税的税收范围。

(四)完善现有矿产品资源税征收管理制度

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从价计征方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明显,与征税对象的数量也有紧密联系,其与差别比例税率配合,可以调节产品利润和产品结构,影响价格水平,最终调节产业结构。如果从价计征能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

调整资源税税额。对于纳入资源税税收范围的应税税目,应根据其稀缺程度、人类的依存程度、其替代品的开采成本、自身的开采成本及该行业利润等因素来计算课税税额,同时依照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征收高低有别的税额。对于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课以重税,通过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和上调税额来引导企业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考虑以不同的资源回收率制定不同的资源税税率。回收率高的税率低,反之则高;或者以60%的资源回收率为分界线,制定不同的资源征税起点,达到规定回收率者,以12%的销售利润率为征收起点;达不到规定回收率者,以6%销售利润率为征收起点。

按照资源储量、回采率计征。这种改革在学界和业界呼声较高,受探测技术、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制约,暂时难以实施,但可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资源税改革的方向,应积极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后便可以付诸实施,目前也可有选择地在具有较好前景的地区进行试点,创新资源税计征手段。

(五)改革资源税分配体制

改变现行中央和地方按照资源税项目分配的格局,改由国税局统一征收后,采用中央和地方按收入总额分成的办法分配,将中央与地方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加强资源税征管的积极性。具体分成比例可按中央30%、地方70%的比例实施。这种比例主要是考虑到中央要从宏观上实施调控,需要掌握一定财权财力_而地方要承担资源保护、资源补偿和环境治理等任务,所以总额分成比例应该高一些。对西部的资源大省,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源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资源输出地区在资源保护、资源补偿方面需要大量支出,且又承担着环境污染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及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大量投资的实际情况,中央和这类地区的分成比例可以按2:8为宜。另外,中央还应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这类地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投入,帮助这类地区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改变目前“资源富有,地方贫穷”的困境。

水资源税篇8

【关键词】 稀缺性 可持续发展 回采率 从价定率 浮动税率

一、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现状及评价

1、现行资源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资源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的新增税种,税率由税务总局制定,税收归地方政府,征收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等,实质上是一个矿产资源税制。2004年以来,我国对资源税税收政策进行部分调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资源税当时的设计思路是想通过征收资源税达到保护资源、限制矿产开采的目的,如今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和滩涂资源等开发利用已相当普遍,却没有对其征税,导致资源破坏现象严重。这显然与目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一致,因此,我们应从税制的构成要素上改革。

2、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目前资源税执行的仍是1994年的税目,征税对象分别以吨或千立方米为单位,征收固定的税额,应税资源品中最高税额60元/吨,最低税额0.3元/吨。以原油和煤炭资源为例,我国一直惯用的每吨8―30元的原油资源税直到2005年7月1日才进行了初次调整,调整为每吨14―30元;煤炭是在2004年做了初次调整,结束了煤炭资源税额20年不变的历史,接着又在2007年将焦煤的资源税税额确定为每吨8元,据悉,这是首次按煤种进行上调,上调额度为历史最高。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执行的税额总体偏低且多年来很少调整。

3、现行资源税税负与资源价格相脱离

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近几年来,矿产品价格迅猛上涨,矿山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使得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从量定额征收只与数量有直接关系,税收不与资源市场价格挂钩,资源产品高价低税矛盾凸显,税负与资源价格相脱离,产生了新的税负不公平。

4、从量定额计征不能凸显资源稀缺性特征

我国经济属粗放型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煤矿的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5%,个体煤矿回采率更低,比国外低20个百分点之多。我国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并且煤炭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可开采储量有限,回采率如此之低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如此之低的回采率又与从量定额计征方式有关,这使得资源稀缺性特征得不到体现。

5、从量定额计征不与资源的相关指标挂钩

资源税是按自用量或销售量为课税数量,征收税额与消耗的资源储量、资源利用的回采率等指标不直接联系或不直接挂钩,这样开采企业就会忽视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不愿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矿产资源的深入开采。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调查披露,不少乡镇煤矿和个体煤矿在采矿过程中,采取“吃菜心”的采掘方式,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大弃小,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由于税率过低,税额取决于自用和销售数量,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储量消耗、资源利用的回采率和环境影响无关,并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因而不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资源税税收低于全部税收平均增长幅度

据统计,1994―2007年期间,我国资源税收入由45.5亿元增加到261.3亿元,平均年收入为95.6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4.19%,大大低于全部税收17.89%的平均增长幅度。具体来看,除1995年收入增长较快外,其他年份均增长缓慢,1999―2000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1997年还出现下降态势,其增长停滞趋势,同其他税种以及整个税收的高速增长形成较大的反差。2004―2007年国家先后调整了部分资源税税额,资源税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2005―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43.9%、45.37%和26.05%。即便如此,2007年资源税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也只有0.53%,与1994年的0.89%相比,资源税的比重下降了近一半,地方政府资源税税收增幅缓慢。

二、进一步完善资源税改革的建议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在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中,资源税的作用重大,必须彻底改革现行资源税。本文将从改进计征方法、提高税负水平入手,针对具体实施中的税率测算、价格改革、税费改革、税收优惠、收入分配、分步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资源税改革的建议。

1、资源税改革核心应是改进计征方法和提高税负水平

此前不久,多家媒体报道称资源税改革方案已基本成熟,即将报请国务院审批。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扩大征收范围、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在内的资源税改革的大方向已定。本文认为改革后的资源税的立法精神应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改革计征方法应该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以产品金额为单位乘以一定的税率来计算税额,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能起到更大的调节作用。提高税负水平方面需要在现有税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率,按照销售收入的5%~10%计征;同时扩大征收范围,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滩涂资源等实施税务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完全的资源价格体系,既反映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也反映社会环境成本。

2、按现有资源税目分类测算实行浮动税率

对资源税目中的矿产品,根据矿区工业矿石的平均品位(用于衡量整个矿区贫富程度的指标)、剥离系数(指露天开采矿床或矿体,开采时需剥离的覆盖物量与埋藏的矿石量之比)、原煤加工综合回收率等确定资源等级。其参考因素有资源的赋存条件(采出矿石品位、矿石储量、矿石硬质系数)、开采条件(剥采比、采矿深度、能力参数)、资源的优劣和稀缺性、资源的开采量和价格高低、选矿条件(选矿实收率、磨矿细度)、辅助生产条件(水、电、运输等)、综合系数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考察预测,规范回采率系数及浮动税率来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税率设计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资源要相应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

3、进一步完善煤炭价格及资源税费改革

中国煤炭行业市场发育不成熟,煤炭价格种类繁多,存在矿场车板含税价、坑口价、港口平仓价、到站价等多个价格,统一计税价格是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重点。专家们认为,从煤炭生产加工过程看,以原煤和选煤为计征对象,以矿场车板不含税价格为计税依据较为合理。煤炭资源税改革应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税率制度,根据不同采区回采率实行累进税率,资源回采率越低,税率越高。资源税改革要与整个价格改革的进程相配套,同时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理顺、规范管理部门,与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对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等与资源税合并征收,使税费改革同步进行。

4、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这次资源税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应为前期优惠,鼓励技术创新,鼓励寻找替代能源,鼓励产业集中。一是在前期勘查及开发阶段应适当鼓励,对勘查和开发阶段的费用,税收可实行优惠处理(加速折旧、扣减、资本化、当期摊销等)。二是对用于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必要的扣除。三是对先进设备引进等实行优惠鼓励,并推行耗竭补贴。四是允许优秀企业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一定比例扶持衰老矿区,用于寻找新矿体,并通过税收优惠减免等措施扶持那些表现优秀的大型企业。五是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的税负水平联系起来,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使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5、理顺地方与中央关系

调整资源税归属为共享税,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分配应该是中央和地方都从中有所收益,代表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分配比例。资源税作为共享税比较合理,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征收的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红利等应归中央所有,统一划入中央财政,再对相关部门进行分配,而体现采矿外部成本的资源税则应归地方。地方政府需要有效监督各矿山的计税额度及资源储量,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税负标准,同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6、资源税改革应按税目分步实施

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为按照销售收入征收,但由于该税种涉及到多种矿产资源以及能源产品,其测算体系相当庞杂,对各种不同产品税率的研究也将十分不易。另外,资源税调整将影响到资源产品价格,而后者有着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资源税须分步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具体来讲,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式应暂时并存:按销售收入征收资源税,部分资源改革难度较大,应先完善价格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弱化由于资源垄断而导致税负向消费者的过度转嫁;对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暂时采用从量定额征收,但要适度提高税额;采用国外的做法试用按储量征税,选择部分优质煤炭产区为试点,与回采率挂钩分级征收。这样不断夯实改革基础,按税目分步实施,成熟一批,改革一批,逐步到位。

7、尽快设立环境税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地方是依靠自然资源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尤其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开征环境税可以为地方政府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和资源税一起构建起我国的环境税收体系。

8、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从现实看,资源税的改革将会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重新整合,包括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中央企业、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从长远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改变,和谐社会也要求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的资源消耗相当一部分依靠进口维持,经济高增长的后续基础并不稳定,所以资源税改革的理由是充分的,就资源税改革本身来说,越早推出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2] 张学诞:税收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N].中国税务报,2008-09-10.

[3] 安仲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和改革资源税[Z].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税务研讨,2008-06-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表 [Z].国务院令第139号,1993-12-25.

[5] 国家税务总局:1994―2007年税收收入统计[Z].税收统计.

[6]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地方税知识1000题[J].资源税,1995(12).

上一篇:珍惜水资源范文 下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