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7:13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1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特点

一、思想性

(一)遵循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的,教学管理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对规范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科学的进行教育教学,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探讨教学原则是很必要的。[1]

1.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要既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重要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内在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具有摄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与时俱进。

3.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由于专业不同,所以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的方法就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另外,同一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学生有着个性差异,教学要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成为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统一的原则。专业技术性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智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在智力的指导下,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的本领。专业技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专业技术人才的本质在于创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要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

(二)坚持正确方向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在一些国家相关的依据下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工作要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服务。

2.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教学管理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学的法令、条例、规章制度等文件和指令。

3.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微观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和管理工作应该遵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合理、规范、有序地进行。

(三)讲究最佳效果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有管理质量意识,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要追求管理的最优化,讲究最佳效果,即管理系统的最优化原则。在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学管理过程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的督导与评估这四个环节组成的,这四个环节中的各个要素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只有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达到优化并且这四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的,平衡的有机整体,才能达到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最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行民主管理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人是社会人,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更注重人的因素,校长和相关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他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注重教职员工的主体性地位,增强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鼓励教职员工参与决策,为每个教职员工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制造条件,重视非正式组织,加强组织内部团结,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计划性

(一)人才预测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首先就要弄清楚当今或者将来劳动力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应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人才预测。通过人才预测不仅对人才数量需求的预测而且对人才质量的预测。通过调查发现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清晰地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基本的培养规格,确定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以此修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围绕预测出的人才的培养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2]

(二)促进学校规划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想取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学校的发展规划即学校在每一个时期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管理工作是这个目标进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某一要素,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和学校的发展规划总目标是绝对保持一致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规划是否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工作能促进学校规划达成度提高。

(三)教学计划

教学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编制或修订、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改革与研究等项管理工作。教学计划的结构主要是指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课程设置问题。教学计划指导着整个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和模式的特征,对教学体系和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教学计划管理,保证管理工作的内容、进程、质量等与学校管理的总目标相统一,并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内各层次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教学计划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

三、质量性

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有自身特色的质量观。高职院校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里的质量指的是教育质量,突出表现在人才质量上。高职院校的质量观贯穿于整个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职业性人才的质量标准:培养形成应用能力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长夜、忠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安心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3]

外适质量是和内适质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社会导向,市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强调教学应该使学生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而内适质量观是学科和知识本位价值观的反映,强调某一时段的学习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促进正向迁移。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与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的主动建构、弘扬和提升。这两种质量观即是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来区分的。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来看,高职教育应该树立外适质量观,充分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这种外适质量观中,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类型是解决高职教育人才为培养的方向的问题,这个方向是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首先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所瞄准的职业门类,如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师、管理者等;其次表现在人才的使用规格,高职院校就是应用性“第一线的人才”分为四个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职能操作岗位;再者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的倾向,而且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高职院校要有所创新,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类型“教育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时间和学校文化,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品牌。

四、市场性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来,人才要满足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选择

产学合作教育使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合作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中,让学生能提早进入社会,了解熟悉并适应社会环境。产学合作以“岗位”或“研究项目”为结合点,使理论学习同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工作中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选择能培养满足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定向的特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工作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要针对社会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来设置,同时还应按照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学校来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现职业性和地方性,以达到专业与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合理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可以使人才资源按社会需求得到较为有效的配置,使人才适销对路,可以减少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三)教师专业人才市场机制的引入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将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到师资队伍的管理中,能增强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工作效率。教师专业人才市场是指大力培养职业化的教师,并以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市场。体现“能者上,愚者下”的能级原理,不负责任的或低能的教师得到低报酬,勤奋的和有能力的教师得到快速提升和优越的报酬,这些管理策略体现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市场性。

五、实训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践能力为重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环节,必须加强对较高层次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训练,因此,其课程体系设计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宗旨。要注意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能顶岗,定岗能顶用。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是专业实验课,模拟实验室,实习车间的实习来提高学生的时间技能。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训性还体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双师型”含义是指从教师队伍构成来说,应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行业的、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既具备工程师、技师、设计师等职称资格,又获得了教学系列职称。“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体现出高职教学工作的实训性。[3]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柱.高等学校教学管理[M].肥城: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二段四步”教学法 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龚亚文(1953- ),男,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保卫处,七级职员,主要从事安全保卫管理工作;田广东(1968- ),男,吉林长春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物联网和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209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35-0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知识管理通过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等五大机制促进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法与教学策略时,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相应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进行知识创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知识管理规律来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紧紧依托行业,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按应用系统进行教学,实现知识体系固化;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和各教学要素,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形成高职教育教学法为目标,实践并总结“二段四步”教学法及实施策略。

一、“二段四步”教学法

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固化、知识的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四个基础环节。基于能力和知识管理进行高职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一是紧紧依托行业,采用胜任力评估的方式,建立从胜任力与考核方式到专业行为和岗位职责的反向演绎方法,梳理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基础岗位的职责,形成对应专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其职业要干的工作,要学的知识,要会的技能,要专的方向,实现高职专业的规范化、系统化。二是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化管理,建立课程间的衔接,消除课程间的冗余和重复。三是将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贯穿在教学实践中。以知识闭环管理设计教学。通过能力获得过程,丰富教学闭环管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崇尚个性和创造,教学研究中必须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须以此为重点。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行业企业经验,按照高职学生知识及能力培养规律,以形成高职教育教学法为目标,通过高职教学实践,将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异质分组(heterogeneous group)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和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①,探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成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基于知识和能力管理,提出并实践把知识变能力的“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就是将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也就是“强素质、训能力”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使高职教育与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区别,使学生具有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四步”就是将“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分成“学着做”“跟着做”“自己做”“带着做”四个步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②

二、“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强调素质,即应具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还要强调高技能,即能够针对行业、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就是建立并不断优化岗群―目标―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以岗群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从岗位群到专业群到就业群的链接和转换,提高专业建设的动力和生命力。构建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法;构建工学―实训―顶岗的实践教学层次;构建基本―扩展―研究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内容面向工作实际,按课程体系进行岗位群技能整合,按知识体系管理规律优化课程内容,杜绝课程之间的重复和割裂;建立考核实际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模型,学校可快速反应,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增减学习领域和模块课程,保证学生在短期内达到该模块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目标是实践、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和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找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1.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项目化教学策略。职业能力建立的唯一途径就是项目化的训练,基于工程过程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学场所建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组织、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能力分析,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建立“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并随时进行职业能力自评、职业专家确认的能力盘点。通过对盘点数据进行汇总,可以提炼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即能力的低洼地带,为课程改革提供精确的量化数据支撑。

2.通过职业能力策划制订教学计划策略。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专业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基于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可以为不同的岗位制定项目化的模块课程,建立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教师按照岗位群的能力分析结果通过能力策划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合理分配学习内容。

3.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实施策略。通过建立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活动,并建立“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际项目完成讲、演、练、训的工学结合“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融入“工学结合”的元素,通过真实情景、真实生产、管理现场等实践,变专业课程学习为专业技能训练,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兼具实用性与典型性。建立融教师实践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融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通过平台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软件包和教学资源库(即“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征集服务产业的实际项目,用工学结合的项目任务教学代替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通过平台的技术积累服务产业,保持教学项目与实际不脱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4.导师组的人才培养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通过建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形成生活导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任课教师)、技能导师(行业人员)的导师组。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实践有机融合。通过导师组的人才培养策略,典型引导、传道解惑,实现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通过导师组的人格熏染实现素质提高;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技能训练具备职业技能,以职业角色心理完成高职教育训练提高。

5.就业中心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再学习能力培养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社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完整的职业能力。旨在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职业工作。就是以就业为中心,以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为目标。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连接,破解就业难题。

6.市场化的校企合作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就是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集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协作体平台,培养、引导教师成为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需求的工程师。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破解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领导急、教师难”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网”“高校创新团队推介”“科研成果项目展示会”“创新论坛”等市场机制主动联系企业,实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和科研对接基地”的目标。在协作体平台内定期召开校企对接会,为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立稳定通道。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专业方向和就业路径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工学结合日常化。

7.实践化的考核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改革理论考试的人才评价机制,引入项目效益和用户考评的实际化考核机制,以课程论文代替教师设计考卷的考核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评相结合,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1)以能力分析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建立能力分析评估信息化平台,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和考核后,应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学习层评估,同时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2)以能力分析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对所学课程或相应的知识点和具备的技能进行评价,即通过网上意见调查和投票等方式,评估教师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对学习设计和讲授等方面的意见,以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按“二段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进行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将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体会中,达到强素质、训能力的效果。实现学习与就业的衔接,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建立融教师实践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融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用市场化手段吸引行业参与教学改革,通过平台教师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可以丰富教学案例库,还能保持教学案例的技术先进性和不与实际脱节。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融合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结合了知识管理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法。

[注释]

①田广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12345”教学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0(33):100.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一、引言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弱环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材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薄弱点,无论是出版社组织编写教材还是高职院校自编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效果,加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材的建设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流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高专物流教材应具备的特点

(一) 加入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职业技能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确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是高职高专教材中不可忽缺的内容。无论是编写基础课教材还是专业课教材,都应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等能力有机地嵌入其中,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 始终抓住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能型高级人才重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的性质决定其教材建设要避免冗长的理论分析,教材中基础理论部分以“适度、够用”为准则,重点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为引导,详实写入实训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未来就业的岗位量身编写,提高教材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重点突出高职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三)要实紧盯社会发展的脉搏。高职教材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杜绝在教材中讲解落后淘汰的生产流程,阐述与社会脱节的管理理念。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新规范,因此高职教材建设要保持动态跟进,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思路,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材编写者要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使编写的教材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同时,教材编写者还应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吸收其优秀的教学理念,确保编写的教村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四)注重教材表现形式的新颖性。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入学前受某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学习障碍。针对这个特点,编写高职教材时必须要考虑表现形式问题,就文字叙述来说,要力求通俗易懂,风趣活泼;就版面编排来说,要力求图文并茂,版式灵活。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消化教学内容。

三、高职物流教材建设存在的现状

(一)教材版本众多,但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及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有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有很多,除了一些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之外,很多高校都出版了自己的教材,但是,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是个新兴专业,教材的编写尚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而且每门专业教材分别由不同院校的不同教师编写,彼此间缺乏协调,所以很多教材重复和转抄的内容较多,有些地方的表达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这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等教学要求及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这套教材中案例非常缺乏,偶尔出现几个案例,也往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这主要表现在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不少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尤其是物流行业无论是国家规划,还是其自身的新技术、新工具发展变化非常快,但是教材的更新则远远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大,缺乏实践性,物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作为高职院校更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大部分教材对理论知识的介绍很详细,但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物流案例,也是从认知方面加以介绍,缺乏技能的传授。

四、高职物流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物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校企合作教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包括仓库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物资计划、采购、物流市场开发及客户服务等,要求学生能掌握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在公路运输、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职能部门从事基层物流经营管理或物流作业操作,并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物流管理教学所用的教材可依据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一般应按企业岗位工作的标准编写,使学生所学更符合企业实际。

(二)树立教材的发展观,不断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更新这要求物流专业的教材出版和再版都要与行业接轨,要反映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及最新的物流发展形势,保证学生在校能够学习到实际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一些过时的、与实际脱节的知识。

(三)树立整体的专业教材观,整合教材体系,避免不同教材之间的内容重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的内容重复问题,教材编写人员应树立整体的教材观。一套教材的总主编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不同课程的分主编进行协调,突出每本教材的特色,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物流业的整个流程,每门专业课都要突出物流行业在这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知识学习与实用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虽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物流专家、出版社和物流教师的共同努力,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一定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郑爱翔.期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10

[2]陈晓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分析及建设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S1期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4

关键词:教育;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谐小康社会,是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完善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都是整个教育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从教育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思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1 教师教育素质发展具备的能力

1.1 教学能力方面

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讲,知识的储备量、与学生课堂教学的沟通方式,提高观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都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总结出来的,完善的教育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要具备不同的能力,组织教学及合理使用教材的教学技能。结合教育其他学科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技能,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教学及非语言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

2.2 学科知识、方化素质方面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工作中的重点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文化素质。对于所教授学科要有专业的系统的了解,并掌握专业学科的形成、专业重心、发展态势等等专业知识,对于所修专业的讲授技能及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由,学科教师也同时应具有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的认知深度,加深专业知识的技术精确度,并能够较好的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前沿应用良好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努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强化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文化素质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知识的了解已经由所专、所长向多元化发展,这同样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及其他学科的发展性,使学科之间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也具有了高度的综合性,各学科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能够精确的讲授所学的专业领域,必然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具备广扩的文化素养是教师整体教育素质发展所具备的必然条件。

1.3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教师的教育素质在核心的表现方面应该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优秀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精深的基础上努力完成本身职业操守的整合,良好教育行为是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基础上得到学生的爱戴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关,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学力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能够给予道德方面良好榜样,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素质发展方面。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总体素质提高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行业的职业发展动向,以发展的思路去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到勤奋稳重,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以爱心为基础教育学生,近而不断提高本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

1.4 综合素质提高方面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全方位的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教育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发展,从本身开始,从专业知识开始,到专业教育技能,到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到教师的创新教育思路的产生、发展、完善无一不体现了在教师总体素质发展中的全面提高。

2 教师教育素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变通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是每位老师的积累,是教师实际工作的结晶,经验是知识构架的基础,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对于过去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到现在的学生课堂中使用,会有一些教师发现完全没有了效果,在过去非常有用的案例与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完全脱轨。过去的法宝到现在确没有了用处,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技能和教学方法产生不理解,并且无技可施,造成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学生对老师也有着不好的评论与态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变通,成为面对不同时期,特别是所处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学生,如何变通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也同时使教师不断的适应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是当今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

2.2 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够积极主动

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更新的。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时与否,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工作过于繁重。在忙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非教学活动需要老师使用很多的工作和课余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没有时间,或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所用时间很少,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教的主观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更新可以说是电光石火,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是快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知识的更新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于是对于这个方面就会出现了教师积极主动性的降低。对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2.3 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完善

教师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运行方式,教师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而教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的运行,这要求教学管理机构能够良好的运作整个教学机构,使学校能够较好的运行下去,因此,以个人主观性为主的教师教学与全局性发展为主的教学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成了整个管理的重点。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因沟通协调不够,造成教师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无法完成学校的即定目标,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甚至于人力资源浪费。

3 培养教师教育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1 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教师教育素质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大力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学生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展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要据学生的基础和程度不同使其分层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在将来提高社会竞争力。其次,在教师课堂教学方面:要做好“四个调整”,即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所要讲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在讲授的过程中做到授有所用,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但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中师生的关系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努力发展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就是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开始,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即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从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点出发,灵活的调整教学方式,同时灵活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参与者的形态溶入到课堂中来,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知识。

3.2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他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会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标准。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师素质培养的重点。首先,加强对教师职道德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对新进教师进行职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使教师具有本行业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教育人生观的价值观,其次,制定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良好的约束作用,实行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对于好的教师给予宣传表扬,对于职业操守出现问题的老师要给予严格的批评和处理。使职业道德规范化。

3.3 完善学习方式,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的完善本职的工作,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并能够创新思想,创新思路。因此在完善教师业务素质方面,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应该不断加大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力度,定期让教师能够去学习新的知识的技能。其次,对于教师本人,应该努力增强学习意识,密切关注本专业的知识的发展方向和信息的更新,加强横向联系。通过学术的交流不断将新的知识融入到个人的专业知识中来。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活动发展思维方式,增强综合能力。

3.4 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职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活跃思维,提高影响力,发挥创新精神,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标准是个体具有健康的心理特征,具有责任心,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教学效果能够保证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因为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会使教师产生压感。因此教育素质培养中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研究也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点,因此给予广大教师一个友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培训,以及教师自我解压的能力培养都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3-01

一、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的出走无非是在就业、考研、出国之间的选择,故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研究型、应用型,缺乏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教育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一般的高校都设置就业创业管理机构,设立创业基金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创业资金,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把创业教育功利化,达不到自主创业方面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普及性相对较差。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起步比较晚、普及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力度弱,教育效果上还没有可以广为效仿的成功案例。目前,阻碍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有:1.“创业教育”的开设基本上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门体系化的课程;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草创性,无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备性;3.有待商确的学科归属;4.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专门受过培训的师资队伍,没有足够的创业基金,难以寻求的创业基地等等因素,无一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必须提升认识和思想,才能克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迅速地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技能的实践活动。而创新性、创造性的技能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和激发才能生成。故而,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不只是在创业技能层面上的培训,更是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梳理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第一,优化专业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和理科,它是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与文、理科的专业知识内容的综合交叉学科。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开设或合并某些专业,适当地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具有复合性、适应性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经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的经济管理教育应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故而,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生产与教学匹配,工作与课程同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管理者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故而,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需要的仅是唤起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境界。”所以现代教育不但是传授各类知识,更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的课程应更多采取双流沟通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从而改善其心智模式。

最后,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其素质完善与技能的综合。师资队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的话多经济管理院校的教师都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参加政府或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一方面丰富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其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 细化与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创业活动是以创新和创造等活动为基础,将理论知识转化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财富,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活动。高职院校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务必同样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逆商与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自我创业,进而创富。所以,新型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务必以夯实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拓宽其视野,又要传授其综合理念知识;既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又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所以,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基础。有“事业心”、“开创性”、“个人特质”的人才是创业素质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创建者。他们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的三商融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目前的创业多是利用知识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传统的创业教育已不能与之相符。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将知识与经济资源优化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务必坚持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有着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着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业思维与创业素养。

4 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现在培养与管理模式,要学分制与弹性学习制度并行实施。创业活动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充分发展。所以,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进行弹性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要允许学生跨系统跨专业流动学习,形成多学科多技能的知识架构,并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丰富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三、财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宽、厚、强、高”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是宽口径,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厚”是厚基础,即专业知识的基础厚实,自学能力强;“强”是强实践,即创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强;“高”是高素质,即创业的综合素养高。而这些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实现,即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灵活进行教学组织与培养机制的灵活化,多元化构建实践环节等。

(一)制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将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制订能够体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体现出培养创业型管理人才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内涵。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优化,校内课程与校外课时的合理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优化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与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使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厚重的专业基础,能够实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融。

第三,整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基于创业素质的综合化,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学科与专业为纽带,整合文理科,开设一些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等综合学科。

最后,打破专业障碍,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三)构建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化与人文化,高职院校应灵活系统地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 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优化教学过程。创新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其教学过程合理化、最优化。

2 生产技能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生产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与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3 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着重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业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实践训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点是实践训练,注重其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注意实践训练第一,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处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整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个教学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全作教育。使学生在直接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培养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全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

四、探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非教学途径

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非教学途径,完善了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结合校园文化,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非教学途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营造一种富于创新、大胆冒险的校园精神文化;第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第三,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物流物质文化的建设。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措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要围绕学生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表现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形成学生思想意识提升、个性表现突出等综合方面的能力提升,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表现中,有着相应的心理特点,在这些与年龄、个性相吻合的思想意识中,存在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在学习压力减少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思想懈怠,追求放松、简单的校园生活。二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就自怨自艾,渴望成功,但又不愿意付出,想要成就,但是想一夜成名,不刻苦用功。三是缺少集体观念。存在相应的中庸思想,什么都以求自保为主,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中做的不够,团结意识不浓厚。四是心理问题相对突出。在感情、学业上遇到挫折就会表现出颓废、不思进取等,甚至出现抑郁、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表现特点。

二、剖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1、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校注重学生“梦工厂”的打造过程,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知识解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结合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将学生的个性普遍化,形成“教育工厂”的教学运作模式,采用批量化的方式,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存在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意愿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荡然无存,加之学生个人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就会造成学习不主动、专业不专业、混日子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技术特色都被埋没,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教学目标专业知识管理不够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有些没有根据高校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没有形成教学专业团队在确定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目标分解任务,在整个专业知识的管理中,缺少教师专业队伍的形成,尤其是在选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上,更是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教学的实际总特点,细化目标,打造综合素质强、专业素质过硬的综合管理模式,并实现专业队伍的分工细化,更好的提升整个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探讨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突出以人为本的实践和谐环境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点,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目标,突出在尊重学生参与实践的生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教育的综合管理模式,教师在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等表现,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形成个性化的需求与管理模式,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带动下,主动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或偶的那个,在活动中全面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奋斗坚持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为个性化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与支撑。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在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中,作为引导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好的构建生态价值链。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整合素质的实现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二是要采用生态教育的原理指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的目标管理,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聪明才智集中起来,通过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量化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运用,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更多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并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参与实践的兴趣培养和能力模式,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入更多的实践因素,更好的了解知识的全面化应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及时处理对信息进行加工、收集、分析,并在实践中进行综合检验。

3、健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体系

在网络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要突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建设,围绕当前网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形成以网络为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在安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能力,在网上开展政治教育、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将管理与综合教育相融合,培养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在此基础上,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实行人本化社团管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

四、结语

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实行人本社团管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建设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更好的优化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融入,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凤英;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方法浅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11期

[2]王宝科;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管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原理及理论对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学科,管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体现学科特殊性,又要体现教学艺术性。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管理学中的抽象理论,在掌握其必要的教学方法前提下,如何从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上,促进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改革创新则最好的选择,也是构建管理学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及不足

管理学作为组织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从管理学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上,很多知识都需要从实践中加以验证,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对于管理中的问题与用到的管理理论知识,往往是学生的学习薄弱点。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对于管理学知识来说更加重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特别是案例教学不够。课程教学重在方法,对于管理学知识的讲解中,由于知识点的实践性强,以案例教学能够较好的增加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在实践中案例教学应用较少,效果也不理想。三是对教材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管理学教材整合上,多体现在知识点概念的讲解,缺乏对概念及理论的详细解释与叙述,学生在理解和认知上,由于难以准确把握概念的定义,对于理论水平的提升带来障碍。四是课堂讲授重点失衡,教学实践中学生被动讲授现象普遍,学生的主动性难以激发,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构建,重知识记忆,轻能力掌握,重考试,轻形成性评价。五是教师团队及师资梯度建设不稳,对于管理学教师在岗位培训及职位胜任力考核上缺乏有效措施,有些教师临时授命代课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也使得教师疲于奔命,无瑕精心研究课程。

二、改进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课程教学设计,强化学科职业素养建设

对于新的形势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生的主动性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人才的培养上,更要从教师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上,落实好管理学人才梯度建设,注重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对师资实践性能力培养,注重课程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的融合。如对于教学目标体现“就业导向”,对于教学方向侧重于任务驱动,项目构建,让学生从知识与能力本位上来系统掌握管理学生理论及实践知识。

(2)注重课程改革,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当前对于职业院校教学岗位的评定,多从教学课时上进行考核,忽视了教师自身工作能力的全面考察。一个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的支撑,对于管理学课程来说,教师应该从自身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从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职业教育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管理学教学创新。同时,注重课程教学基础应用性,兼顾知识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敢于打破传统黑板、粉笔通天下的灌输式教学诟病,能够与时俱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引入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3)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资格教学。高职院校管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职业资格教育,尤其是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要从各专业特点及需要出发,积极探索职业资格研究,如对于交通类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应从行业特点分析及工作性质上,兼顾生产过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从行业专家座谈上来完善管理内容与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典型的职业资格与学习实践体系。在具体的行业课程管理学教授中,注重学生的岗位意识及岗位能力的训练,并从中来调整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实训。

(4)注重双师型教育,特别是构建职业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把握教学的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能够从行业发展实践中吸引优秀人才来补充队伍建设,如引进行业工程师来优化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强化管理岗位职业经历,对于专业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以增强岗位能力。还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或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从职业教育中感受到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的融合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创新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策略

(1)优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对于管理学当前使用的教材来说,由于版本较多,其内容差异性却不大,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应注重对专业教材的整合与创新,结合行业发展前沿,能够从理论上、实践上引入先进的管理思路,积极从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力上丰富教学内容。如在管理方面,通过与行业发展关联,逐步减少对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份额,强化对创新管理的应用实践,对于管理基础理论部分也可以给予简要概述,重在从课程改革中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古代管理理论,以中国企业管理实际来优化教材重点,提升教学实效。

(2)强化对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任务,需要从管理学知识的系统组织上来构建学习情境,优化教学任务,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如对于管理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等。教师要从管理学学科特点及学生参与性上把握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教材整合来推进作业教学,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和评价综合。

(3)注重学生实习岗位技能建设。高职院校课程规划应该与行业岗位建立融合,从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尽量保持与工作环境的统一性。由此在构建教学实训基地上,应该把握学科发展与行业企业的关联,能够从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上注重对专业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来推进工学结合岗位,从中优化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效率与实践的平衡,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优化。

(4)坚持校本教育与实践的统一。课程教学论将教学与实践实习统一,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创造模拟实践教室,让学生从实际管理模拟中体验知识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从通过实训任务来理解管理学理论知识,增强必要的管理技能,以适应管理岗位的人才需要。因此在强化实践教学上,一方面通过校内自建模拟场地来构建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推广,积极参与到校外企业进行调研,并引导学生从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对相关管理理论进行全面认知,还能够从运用理论的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顶岗实习、开展校企人员岗位实操,开展情境模拟训练等。

(5)完善教学技巧,实现分层教学。从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对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来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坚持学生导向,落实分层教学,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优化课程教学行动激发,构建多种教学环境。一是加大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从管理案例的分析及探讨中,科学安排管理理论知识,并从学生的学习中运用好管理实践。如对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案例的分析与实践,从中来把握知识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从理解和认识中增进实践性。同时,还可以从教学中拓展多媒体技术,通过对相关影视剧作品人物的分析,来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带来学生从人物角色的关系及情节安排中来洞悉沟通的技巧。二是注重角色扮演的训练与应用,对角色模拟是提升实训效果的好方法,也是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角色演练上,通过事先设定的情境,以及人物角色,从临场表现上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增进对角色的决策分析,以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融入游戏教学法,游戏是课程开放教学的有效方法,从游戏中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也可以从游戏中强化趣味,我们从游戏教学中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平等沟通,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对故事导入的应用,故事教学是新颖的,也是极富情感、认知倾向的,在故事的渲染及讲解中,学生从故事中的体验到管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积极作用,并从中获得有效的启发。故事教学法将故事作为强化吸引力的工具,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6)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创新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上,一方面可以设置教学课题,让学生从中来增进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为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头脑风暴理论,将思维激荡作为激发创造力的动因,并从议题、假设、角色分工中促进对课题的探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思维力,并从全面总结和评价中,对思维意识进行开发。

四、结语

管理学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改的重点,也是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进产学研同步发展的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及改革中,积极从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引入多元化思维,开放式教学,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强化学生的参与实践意识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毅,刘家顺.论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02).

[2]张新平,陈学军.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J].教育学报,2011,(01).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教学定位;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余红梅(1979-),女,江西上饶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86-03

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稀缺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和发展则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建设发展成败的关键。目前,高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在现代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人事和劳资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事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全球竞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摒弃传统的人事部门的定位,真正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与现代企业接轨,适应市场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不再是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性工作。新型企业把管理人力资源与能力开发、广纳人才结合起来,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而目前掌握过硬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十分稀缺,据了解,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缩写:HRM)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全国高达50万以上。该职业的人才已成为社会中的紧缺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考试也已经我国发展势头最好的考证,在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中,其发展速度排名第二。经过专业学习的HRM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然而据调查,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很多都是行政管理出身,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培训的能力大大制约了该专业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现代企业需求接轨,更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知识结构,改善课程设置等全方位系统推进,学生应该尽量多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运作,才能学以致用,获得认可和成功。

二、职业培养技能式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困难

技能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主要显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教学与应用存在加大差距

“一名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熟练把握,还要求必须通晓人性和科学性。”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部门负责人、北京某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周小红认为。专业知识的教学目前缺乏项目和任务性驱动。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存在“形而上”的缺陷,例如,传统管理心理学教学,往往在专业知识上单纯地“拼接”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显然单调、冗长、不切实际,更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教学效果。要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管理心理学进行教学项目和任务的细分,划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以完成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应用型的知识点。

(二)技能教学课程整体水平不高

技能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技能型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据《中国教育报》对百余位校长的调查显示1,66.7%的校长认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14.7%的校长认为是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是建设适合职教的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对企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与教师自身的企业实践制度。校企合作应当适当增加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的数量和次数。二是实行“双师制”,即校内与校外教师相结合,前者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后者主要负责专业实践、操作指导。校内和校外教师互相交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明确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三是引入兼职教师,并且做好兼职教师的培训教育。从相关企业、部门引入兼职教师,到校内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各种教学模式,增加校内课堂教育的实践性。

(三)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衔接困难

现行的《职教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社会知识化、组织形态变化等的挑战和冲击,HRM正面临再一次的调整和改变。然而在教学环节,产学研的衔接往往困扰着职教工作,主要是师资对接和校企合作制度上的衔接相对比较滞后。校企合作的衔接困难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比如企业招聘由人事部门负责人直接进行面试、录用;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分化,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将部分人力资源的非核心业务投入市场运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员资料筛选、考勤管理、薪酬福利及社会保险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人力资源核心业务的管理。以上几个方面导致了企业本身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薄弱,与校方合作时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另外还存在师资衔接上的问题。职业教育注重的是“专业背靠行业、教师走入企业、专家进入校园”,而在师资力量上简单地把企业管理人员当作教育专家照搬照套操作技能,显然没有办法深入实现产学研结合。让职教老师简单地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没有落实培养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也无法使三者一体发展。有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过重的商业化导向,过分注重商业利益,偏离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

(四)市场导向对于专业要求缺乏统一规范的分析与指导

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导向目前业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范,更缺乏分析与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市场当中因企业部门职能泛化,而变得没有方向。在国外企业资源规划中HRM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相对独立,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但在国内目前的职业教育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针对这个现状,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分析与指导。即首先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职业要求,具体解决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发展方向是面向企业还是公共事业单位,还是科研教学机构,针对行业需要合理整合教学,差异性教学。例如: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就职企业最高分布于金融保险业占众多行业中的30%。那么,就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通用专业基础上开展个性化、职业化教学。

(五)“三段制”育人模式,个性与共性教学的矛盾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用知识、核心知识、应用知识等,无论在校内教学还是在校外教学中,都必须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三段制”教学模式重心在第三阶段——个性化、职业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与共性化通识教学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如果没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又互相矛盾。能够统筹安排教学,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关键在于实行“三段制”教学模式。三段制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合理安排课程、实训、实习与职业导向。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段制”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一份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报告显示2:中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存在五大问题,一是专业度不够,85%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非本专业的从业人员;二是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三是缺乏战略分析能力,65%的精力用在人员招聘、薪酬发放、绩效评估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没有时间去考虑更多战略层面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维;四是职业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先从个人利益出发,完全依照老板旨意行事,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政策的规定;五是缺乏创新,被动地处理例行的日常事务,工作仅限于简单或者稍高层次的模仿。要解决这五大问题,扭转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的现状,关键要看高职院校向市场输出的人才。而高职院校要培养专业擅长、技术过硬的人才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这个源头入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准确定位职业能力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计划及其目标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的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必须向学生授以职业技能。原有定位是“执行型”或者“服务型”的人才教育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现代企业市场更注重的是职业实践能力。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养基本上划分为几个能力要求:基本素质能力(主要指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通用职业能力(主要指基本管理能力,较强的一般办公和事务性工作的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及其相关管理实务操作能力等)和拓展职业能力(主要指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完成相关的其他职业能力)。现在根据市场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这个人才目标设计和制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再以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技能型培养计划,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例如探索开展“双证书”教学。明确要求学生毕业之后获得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企业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培训师等广受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证书)。根据这个培养原则,设置课程结构,每个结构体系都有专业老师指导、负责,把考证这个入职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增强教育培养的计划性、关联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二)整合理论与实践,丰富课堂实验与校内实训的教学机制

以理论教学、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尽管课堂教学采取了案例演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方式再多样也缺少演练,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即使掌握了部分技能也只能是肤浅的理论技能。因此要整合校内资源,课内教学实验和校内操作实训互结合,促进那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的掌握。教学侧重于校内操作实训主要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与创新精神,模拟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人际交流等全面的素质能力。

设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式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校内教学和实训设置,为实践教学和培养操作能力的提供条件。日常教学根据市场需要,展开课堂实验与实训。据调查,HRM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企业、社区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事务性、操作性工作,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是重复性强、分工细。因此,一些课程教学可按照实际工作分解的程序,理论结合实践,开展课堂实验和校内实训,如专业核心课程《薪酬管理》,可将“薪酬数据整理分析”分解工序,设置一定的模拟数据或文件情境,指导学生按步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帮助学生掌握整个工作程序、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

要使每一位学生入职都能成为行业高手,职教就必须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校内必须以能力培养为先导,搭建一个职业能力实训平台,与理论课堂结合,一点一滴地训练学生。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贴近最“实战”、最“前沿”的职业要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是贴近市场职业要求的终极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很好的结合校内与校外两种资源,也可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年级或者基础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完成时,更应当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适应职业要求,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注重与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的用人要求,落实好学校与企业的接轨,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能够直接上岗,对在校生而言是积累工作经验最好的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专业知识运用、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假期实践,将社会实践也纳入校外实习的培养方案,并且派遣专业老师指导。

方正集团CEO李用友先生说过:企业全球化发展两个关键的真问题是:钱和人。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常常失败,大多数并非是资本原因,而是人力资源的问题。不是中国人不行,是确实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跨国公司存在不小的差距。可见,中国市场上需要更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新的教学改革中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符合时展,更加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教学。中国企业呼唤中国职业教育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注释:

①邢晖,李玉珠.百余校长谈职教发展: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2-09-01(03).

②现今HR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状况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网..

参考文献:

[1]李琦.实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2]宋翎.高职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2(02).

[3]全细珍.伍耿清.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

[4]罗箭华,韦茜.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段式[J].教育与职业,2009(12).

上一篇:法治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环境保护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