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研究

时间:2022-04-04 02:38:50

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研究

“三农”问题中的关键和核心是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亿万农民是真正的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改变农民的“身份”,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民在市场上取得主动权,这是一种职业化的农民。让农民走职业化的道路,造就农民职业化庞大队伍,将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广大农村正在涌现并形成群体的职业农民,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率的提高,职业农民群体正在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在中华大地涌现,必将引发农民群体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产生巨大影响。

一、从传统农民走向职业农民是中国农民的巨大进步

我们所说的农民是指以种植业(不动农业)和养殖业(能动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民,而不包括那些户口在农村,保留农民身份,不以农业为谋生手段的各种人群。

本来,农民应和工人一样,只是一种社会职业的分工而已。可是,长期以来,农民不是作为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一种低层级的社会等级,一种社会身份,一种生存状况,在“”及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把下放当农民、到农村劳动,把户口从城市转到农村,作为政治处罚的重要手段。落实政策,从农村又回到城市,则是幸莫大焉。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计划经济下,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传统农业中的传统农民,他们的身份有别于市民,辛勤劳作后只能维持生计,有相当部分农民还在贫困线以下挣扎。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进程,从作为一种等级、一种社会身份的传统农民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

实际上,所谓职业农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主地选择农业作为职业,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和农业劳务,并采取各种技术的、经济的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一系列根本性区别:第一,经济背景不同。传统农民生存在计划经济下或自然经济条件下,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市场化率很低,更不能提供什么农业劳务,他们务农仅仅是维持生计,只求生活温饱。而职业农民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产品不是为了自给,而是以商品进入市场,并努力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来组织、调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是劳动力本身也进入市场,为市场提供农业劳务。因而职业农民的农业行为是市场化的经济行为,不同于传统农民自给性的务农行动。

第二,职业选择不同。传统农民是“世袭”性、强制性的,许多农民是世代为农,不当农民就无其他生计,这本身就是强制的、被迫的,至于那些因政治处罚而为农民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强制行为。而且,传统农民生产什么,也许是生存需要被迫生产,也许是作为上级计划或是政治任务下达而被迫生产,职业农民则是根据自己意愿、自身利益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具有充分的自主择业权利,不仅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的各类居民,都可以在理想地方选择务农。同时,生产类型、生产规模都可以自主决定,具有很大自由度(当然,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制约这种自由度)。

第三,知识技能含量不同。传统农民的生产技能带有很大的世袭性,是从父辈那里沿袭下来的经验型技能,有的技能长达几百年、上千年而无变化。职业农民不具有任何世袭性,他们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生产专业技能,他们不仅要掌握市场经营知识和信息,在专业生产领域中,他们努力追求最先进的生产技能,应用最实用的新技术。因此,他们最渴望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是现代先进农业生产的代表者。

第四,农业生产规模不同。传统农民以自给自足为主,为了生计,什么都种一点,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生产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农业品种,规模小而分散。职业农民按照市场的需求出发,往往是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追求规模化、产业化,因而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出现“辣椒村”、“大蒜县”、“玉米省”等等,另外不少职业农民掌握了网络技术,他们不是从一个市场赶往另一个市场,而是直接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这种规模化农业生产不仅提供了市场化的农产品,而且反过来造就了大批职业农民。

第五,追求目标不同。传统农民是为了生计而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追求温饱。职业农民在市场上选择一切可以选择的合法手段和方法,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努力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好的价格。在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下,不少职业农民远远走出温饱型,而成为农村的“富翁”。

从目前我国职业农民情况来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产业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中,由于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一大批农民在产业分工中从传统农民走向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群体中的主体;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往往是自已掌握某些技术或拥有一技之长,为农业生产或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劳务等各种服务,获取服务性收入,并以此为职业,在服务过程中日益专业化,成为服务型职业农民;三是创业型职业农民。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城市居民自主自愿到农村包租荒山和耕地,从事农业生产;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长年在外打工者返乡创办农村企业,他们相继成为职业农民。他们不仅给农村带来农业资金,而且带来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经营新的理念;四是营销型职业农民。随着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村一些农民从直接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的市场营销,销售家乡的农产品,有的甚至经销外地农产品,而且这个队伍正在不断地壮大。

二、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职业农民群体的产生和扩大绝非偶然,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令人鼓舞的农村新现象。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大批职业农民。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组织形式、农业生产计划等剥夺了农民自主经营权利,以牺牲农民利益向城市提供农产品,不可能产生职业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大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但是,农民生产首先是为了自身生活需要,为此,一户农民在仅有的几亩土地上,生产从粮食到蔬菜的十几个、几十个品种的农作物,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数量就很小了。在这种背景下也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自从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从城市到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农村在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中,一大批农民闯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来调整组织自己的生产,什么产品能赚钱就生产什么,什么产品能赚大钱就生产什么,农民为在市场出售而生产,生产行为变成一种理性的市场经济行为,努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一大批先知先觉的农民,努力追求和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掌握市场信息,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或联合或租赁,或公司加农户,集中土地,大规模生产市场俏销的各种产品,农民之间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各种职业型农民应运而生,如花农、菜农、粮农、果农;种粮大户、养鱼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牛专业户等等,催生出一个崭新的职业农民群体。他们今天解决的问题不是温饱,而是如何尽快致富、奔小康。

农业产业化进程造就了大批职业农民。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综合发挥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组织企业化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一般是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还有股份制、专业协会、互助合作、合作农场等等),国家着力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这些农户按公司要求的品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以商品交换方式供给龙头企业进行加工,再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每一个龙头企业不仅联系本地区,甚至跨行政区域的农户达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之多。例如,河北华龙面业集团将40万户的100万亩农田,作为华龙的第一车间。同时华龙集团建立12000亩的优良小麦麦种的繁衍基地,向40万农户提供优质麦种。另外还有专业农户每年提供鲜菜3万多吨、脱水蔬菜2000多吨,以及牛肉、鸡蛋等相关农产品。这样,华龙集团就造就了40多万户以种优质小麦为主的职业农民。再例如,山东省莒南县素有种花生的传统,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成立莒南县花生协会,协调全县23家营销公司,专门负责市场,全县花生种植面积40万亩,20万农民专业种植花生,平均亩产450公斤,花生良种覆盖率达99%,被国家确定为山东唯一的“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小小的一粒花生,在莒南县形成了产业,造就了20万以种植花生为职业的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孵化出大批职业农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在全国各地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不仅许多应用型的栽培种植、育种饲养技术深受欢迎,而且就连先进的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工程、遗传育种、生物化学、无土栽培、温棚技术、电脑网络技术也都格外受青睐。在农业科技化的进程中,一批知识水平较高、头脑灵活的农民,顺应农村技术市场的需要,或是充当农业技术的带头人,采用某种新技术成功后向周围推广;或是选用新技术繁育种苗后专门出售种苗;或是以推介新技术为职业充当应用新技术的“技术承包人”,等等。农业产业化进程伴随着农业科技化,不少农民既是产业化中的职业农民,又是科技化孵化出来的职业农民。

从目前中国情况来看,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农民职业化程度就越高。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由于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这里又有比较规范完备的市场,职业农民在市场的交易能获得较大利益。在以商贸业著称的浙江义乌市,按户籍计算目前有50万农民,但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常年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大多数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而决心干农业的,像已将商贸业作为职业的人一样,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

三、农民职业化是中国农民群体的伟大历史变革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作为“身份”印记一代又一代“世袭”下来,被牢牢地钉在自己的那一块土地上。尽管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难以迈进致富的“门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一大批传统农民或已经转化为职业农民,或正在向职业农民转变。农民由“身份”变成“职业”,实现了农民职业化,这是中国农民群体的伟大历史变革,对解决“三农”问题之一的农民问题,从而对解决整个“三农”问题,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能够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职业化后,农民不再受自己承包土地的约束,而是将所承包的土地作为进入市场的“资本”,成为农业的市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或是土地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组织,或是土地租赁,或是入股龙头企业等,进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农产品以商品方式进入市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农民有了这种自力,就能在市场寻找致富之路,什么赚钱就生产经营什么。事实上,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许多已经职业化的农民,他们通过几年来在市场上的拼搏,都已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一批批小康村、小康镇迅速崛起。

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职业农民是自愿选择农业作为自己实现致富的职业,并积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就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农民去努力追求、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特别是农业科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营知识等等,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难以致富,甚至容易被市场淘汰。例如浙江农民陈文新到上海郊区租地搞园林花木,如果他不具备园艺知识,不懂花木栽培技术,不了解上海花木市场的行情,不知道如何管理和经营自己的“上海文新园艺公司”,别说赚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血本无归。作为一个道地的农民,陈文新是用知识的力量和自己的勤劳在上海花木市场追逐利润。现在,无论是职业化农民,或正在被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知识,更加自觉学习和掌握知识,农民在职业化的同时,也在知识化。

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反过来将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诚然,市场催生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造就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孵化职业农民。当职业农民队伍形成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获取最大效益,只有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才能赢得竞争优势。为此,他们或者自己联合起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或者依托、依靠龙头企业,将自己作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生产分工更细、更专业化,极大地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进而又推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推进农民职业化是个历史渐进过程

千百年来,一说到农民,人们就想到这是一种苦力、劳力,他们劳动一天值不了几毛钱。现在总算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人们现在逐渐将把农民看作是一种人力,许多地方已经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源,是生产力中一种重要的要素;从职业不能转变到择业自由,本来在西方国家农民就是一种职业概念,农业劳动本来就是一种神圣劳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不承认它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工作,因而,它不能转变身份,农民永远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农民进城务工采取双重标准来对待他们,既要务工证,又要暂住证等等,多方限制农民从事职业选择。现在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农民终于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他们可以经商,也可以务工,也可以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公务员的考试。当农民从没有门槛到有门槛,过去任何一个行业录用人员都是有条件的,并讲究资格,唯独当农民什么条件也不要,现在当农民也需要具备某些条件,有的地方已经实行农业技术专业证书制度,农业岗位开始有门槛了。

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要全面推行农民职业化,必须消除许多制约因素,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说,要逐步消除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况,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或者说,农业产品商品化率要大大提高;要使城乡统筹规划,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别要逐步消失;要实现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平等,不同职业只是一种社会分工不同,不存在贵贱高低之分等不平等现象;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来,职业农民和土地占有状况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也就是说,每一个职业农民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比例要适当,如果农民占有土地过少,就难以实现农民职业化。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正在创造农民职业化的各种外部条件,并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加快了农民职业化的进程。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由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的桎梏,农民职业化的许多条件还不完备,某些方面甚至很不完备,这不是一、二项政策或者制度所能完成的,它要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进行。推进农民职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正因为如此,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地缩短农民职业化历史进程,使整个农民阶层职业化。

上一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的政治社会学思考 下一篇:完善新疆城市社区调解人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