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31 10:40:50

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改革

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处于整个大环境下的人们都变得有些浮躁或不知所从,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自身年龄、社会经验不足及家庭的溺爱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惰性心理。而思考分析、鉴别的能力弱化了,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是人云亦云,懒得去思考、去鉴别。这不光指的是在学业上,更严重的是表现在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分析能力上,而这一方面恰恰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试想一个思考能力欠佳的社会人,他怎么能面对、应付残酷的社会竞争呢。因此,本人在教学中着力激发学生们的思悟潜质,鼓励他们看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要一贯听从他人,要善于自己分析理解,真正做到思想上的独立,有一套自己独到的看法。可以说,思悟意识是学生理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是有思悟能力的产品,这要比单纯传授他们表层的知识却没能力消化的“花架子产品”强百倍。

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素养:

一、超前意识。超前,即提早。具体讲,应是符合或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的提早。每一个大学生,都应为自己的学习、就业在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做好规划,对自己几年的大学学习进程、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社会地位有一个大体的构想,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以及劣势之所在,从而提早动手做准备。拿我们学院来说,政法职业学院是专科院校,往年的好多学生对自己没能上得了本科而抱怨,甚至在入学时就抱定一种观念,认为专科没有出路,没有市场。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看待专科院校认识上给予的引导不够。任何人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智商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肯付出,专科生同样很出色。有一句话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尽管我们的起点低一点,但只要我们树立超前意识,奋起直追,我们也能取得惊人的成绩。

二、进攻意识。进攻,非字面意思,是指精神上、思想上的积极性与进取性,是要动起来、活起来。笔者一直崇尚激情式教学,我所说的激情可以说是积极也可以说是进攻,它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实际教学的课堂中,每一个参与者的状态都应是饱满的,只要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好,是完全能实现的;其次是在真正的社会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那些生就内向的学生,进攻性的发展是很必要的。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有胆识、有进取精神的人才,如果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畏手畏脚,那么即使有着满腹的学识,最后就有可能因为不能积极主动的推销自己,在就业过程中被淘汰。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在主动与进取方面的塑造与培养。笔者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强化,培养一批有棱角、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就业中脱颖而出,以进攻性取胜。

三、宏观意识。宏观,即指人要能远视,往远处、大处着眼,不拘小节。这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也算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做任何事,如果有了宏观意识,他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从自己本来的眼界中脱离出来,把握住事物的整体特征、发展态势。

四、反挫意识。反挫,即指遇到挫折不退缩,有反抗意识,有韧性。一个没有经受过挫折考验的人,在思想上、心理上是脆弱的。有一句话说的好:一次次的挫折其实是人生财富的一点点积累。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能体会到学生们的无助,我就适时地指导他们,要树立反挫意识,不要因为某一件事轻易打垮自己、否定自己。而且,人生的路还很长,今后还有可能遇到更多更大的挫折,只要大胆的反弹一下,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就会越大,一定要有韧性,困难越大,我们就越应该有反弹性。通过对这种教育的渗透,一个学期下来,每天上课我都能感受到从学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韧劲,也算是对自己在这方面努力的一点回报。

五、品牌意识。品牌,即指区别于他物的标志、特色。近年来,品牌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品牌往往被称为竞争致胜的王者利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钢铁大王卡耐基也说,“我所有的资产都可以拿走,只要品牌还在,人才还在,我就可以再次成为钢铁大王。”品牌已成为一种标志、一种实力。对于品牌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的感触颇深,在教学中,我就曾不止一次的告诉学生们,要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在就业的时候争取达到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品牌特色来.既然个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自己作为品牌也是完全与众不同的,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的“育”教方面的一点尝试,目的是希望在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挖掘并拓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就业中,很快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以上所提到的一种精神的内化、五个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彻底全面地贯穿于教学始终,还要加上学生真正的实践,否则一切也只不过是空谈而已。当然这也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的目标,但愿我们的职业教育会朝着更加社会化、更加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决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事,它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同时有待于普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使“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素质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的接纳、兼容程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水平和这个社会的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教育文集.文史出版社,1994.

[2]黄炎培.八十年来.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5]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发达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人格;可持续发展;技术批判

作者简介:李尚群,男,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16-0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浪潮席卷世界,高能技术、太空技术、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相继涌现,人类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科技发达时代。在科技发达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综合体的核心要素,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技术化、知识化。与此同时,人类也受困于一个巨大的悖论,就是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反过来控制人。技术成为一个政治与伦理问题。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态,通常被界定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发达时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度、方法、内容等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本文结合时代精神,并借鉴相关的理论学说,着重探讨职业教育的理念及其转型的问题。

一、培养现代人格

在科技发达时代,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能力被空前强化的同时,技术运用能力也受到特别的关注。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跟职业教育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项现代性工程,培养现代人格是其最基本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现代化比物质的现代化更加重要,它不是现代化进程结束后的一个副产品,而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先决条件。英格尔斯对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分别进行了区分和界定,并指出它们之间有一系列对立的特征。他是在对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跨文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英格尔斯提出了传统人格10个方面的普遍特征,即:惧怕革命;拒绝新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被动接受命运;盲从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缺乏创造性;对不同意见严加防范;凡事唯传统是尊;孤立封闭、妄自尊大、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不重视教育和学术研究等。[1]而现代人格则基本上是与此相对立的,它是有助于现代化的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英格尔斯指出,“个人效能感、对经验的开放态度、尊重科学和技术、承认严格划分时间的必要性、积极取向于未来、计划等等的每一个特征,我们都把它定义为现代人的内涵。”[2]在区分了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之后,人的现代化就可以简单地界定为从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主流素质,有没有可能如英格尔斯那样开出一个素质清单出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研究者基于科技发达时代对人发展的特殊要求,提出“人的创新”这一命题。“人的创新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需要对教育模式和人才管理模式等进行改革。中国人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仍然深深陷入于传统模式之中,与时代要求深深滞后的思维方式表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尚未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缺乏主体自我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观念保守,视野封闭;知识陈旧,学科壁垒森严;拘泥于条条框框;缺乏正视矛盾与严峻现实的心理素质与精神。”[3]当代中国的现实表明,人的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格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来形成。事实上,人的现代化理论常常被用来解释和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教育,特别是通过现代性改造和设计的学校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格最强有力的方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主导途径。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成了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在现代化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实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行为,而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国家现代化的现实诉求。国家试图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代职业教育命题。职业教育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表现为能够促进学生对技术和技能的内化,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能够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化,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能够促进人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内化,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发达时代的重要主题,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通常是指一种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可持续发展被拓展到人的发展领域,进而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赋予了当代教育特殊的使命。人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发展状态的持续性,二是发展能力的持续性。人的发展并不终结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这样发展问题就成了一个生涯问题,当人能够不断地设置阶段性的人生目标,且能够较好地实现这种人生目标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自我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试图揭示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上,相对传统的全面发展目标来说,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教育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下关怀。

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要摆脱那种狭隘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从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文化素养。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断裂”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范围和深刻性是空前的。“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有个人色彩的领域。”[4]吉登斯的学说被称为“非连续性的现代史观”,认为现代社会不是历史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自身演化的结果,而是一种与先前所有各类社会秩序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5]中国当代社会更是一个奇怪的社会,包容了各个时代的物质、各种生产方式和形形的精神版本。

针对现代社会的断裂现象,中国的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这一命题。所谓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是指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以及本士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股力量相互扭合而造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动态变化的现实效果,具体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的趋势:(1)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领着社会的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使失谐被激活的结构性条件,从而更易形成社会矛盾,更易引发社会动荡;(2)当代社会的“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分化过程形成了更强的催化作用;(3)劳动与资本的传统关系的破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趋势,导致了新的二元化现象;(4)有形劳动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失去了传统上轴心地位,形成了社会分层的消极动力;(5)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使社会风险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经济与社会的安全基础都形成了极大的消蚀;(6)财富的分配和风险分配所带来的双重社会压力,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更为深刻,表现更为复杂;(7)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平衡关系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8)社会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西方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以及全球变迁与本土社会转型,各种因素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这种影响仍然在不断助推社会生活的一些复杂症候。[6]这是一幅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图景,这幅图景中交织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这一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路向也自然会发生变化。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对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越来越趋于这样一种认同,如果学生拥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动不居且经常处于断裂中的社会生活,并寻求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现代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深层次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或背离。有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成为一种把人纳入其中的普罗克拉斯特床,人被削足适履地放在教育的度量结构中接受塑造。”[7]规训化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实际上被当做加工的零件,是一个塑造的对象,学生在教育的流水线中被程式化和标准化了。另外,现代教育也是一种碎片化的教育,试图“用知识的碎片来建构学生”,忽视了人的完整性,特别是忽视了整体精神的培育。碎片化的教育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规训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强调外在控制,忽视学生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内在关联;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工具性质的职能化的人,把人的发展过早地框定在一条固定的路径上。所有这些,都很难经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检验。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制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事实上,也有许多职业院校在这问题上正在进行独特的探索。

三、引导学生反思和批判技术

职业教育要把学生导向一个工作体系,而技术则是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促成人与技术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和应用某种技术,也包括技术对人的影响,还包括学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在科技发达时代,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完全凸显,技术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批判反思的对象。职业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是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

科学技术是现代人一项伟大的文明成就,也被认为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证明。特别是在经济生活中,科学技术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科学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揭示了自然奥秘、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等。科学使人类过上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的不断显现,科学玫瑰红却开始逐渐褪去。有研究者指出:“一方面,正是在科学反抗神学的霸权,带领人们走出愚昧之谷的过程中,科学建立了自身的霸权,使自身成了新的神话、新的膜拜对象。科学所不予承认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便不被认为是知识。对科学的崇拜使得科学家们成为人类唯一公认的立法者。另一方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8]这很显然是一种讽刺意味。科学的“霸道”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形象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科学神话的终结。

在科技发达时代,技术的本质发生了蜕变。技术已经成了一个政治问题,现代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已经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中,对技术活动的控制与导向已经成为了各个政府的重要权责。技术专家更容易成为官僚,并在各类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现代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现代技术与科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现代社会赖以合法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技术可以使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得以合理化。

在技术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的同时,技术也成为了一个伦理问题。由技术所制造的伦理恐慌开始困扰着人们。这是因为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行为能力,致使传统的伦理准则失效,而新的伦理准则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制定和认同,这时伦理冲突和伦理恐慌就不可避免,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器官移植与买卖、堕胎、网络黑客、数字鸿沟、杀伤性武器等引发了许多伦理争议。特别是生态环境危机成了一个严峻的全球性的当代问题,而现代技术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一个同谋与帮凶的角色。当代社会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而正是技术参与制造了许多风险事件。

美国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曾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也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9]很显然,造成这种极权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动因正是技术。技术事实上已经取代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人成了技术时代舒舒服服、平平稳稳且又极度不自由的奴隶,成为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上的一个功能性的部件。这样,马尔库塞从技术着手,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揭示。

另一位美国思想家弗洛姆则提出了技术的人道化的观点。弗洛姆认为正是技术的非人道化发展使得人类陷入了最严重的危险之中,而这种危险甚至有可能毁灭人类自身,于是他提出应当把处于十字路口的技术引向一条人道化的道路。人道化的一般目标是:“我们的社会中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改变的,它激发并推动人的成长与活力,而不是去损伤他;它激发个人,而不是使他变得被动与接受;我们的技术能力是服务于人的成长的。”[10]在此基础上,弗洛姆还提出了技术社会的改造方案与步骤。

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这一命题的合理性不仅在理论上可以得到充分的阐明,而且其现实依据也同样充分。在当下中国,技术制造了许多敏感事件。食品安全是当下民众最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例如制造毒奶粉事件的“三聚氰氨”、制造多起瘦肉精事件的“盐酸克伦特罗”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产品。另外,2010年富士康的年轻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更是印证了技术时代人类心灵的微妙变化。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这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改进,但不能把这种技术反思与批判能力的培养简化为职业道德教育。

理念是指一种根本性的、主导性的观念。理念必须是明晰的,一个模糊的观念不能成为理念,另外,理念必须是先进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时代精神。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一是基于时代精神的启示,二是吸收和借鉴了一些重要的当代思想。职业教育要培养现代人格,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生反思和批判技术,这是关于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的三个命题。这三个命题是内在关联的。现代人格是一种动态开放的人格,不会停止于某一确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另外,技术时代,能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能够理性地面对技术统治下社会,正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正是对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适切表达。当代职业教育在呼唤一次新的理念革新运动。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6.

[2]萧新煌.低度发现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85:42.

[3]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52-355.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5]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5.

[6]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2006(10):109-115.

[7]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8]王治河.第二次启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0-291.

[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未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国外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到老,活到老”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思想状况来看,大部分民众都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将终身教育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中,可以让广大民众明确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让其明白自己能够从终身教育中获取何种益处,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管理活动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的管理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习者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导的管理理念,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职业知识培训机会,将教育工作覆盖到学习者的发展全部。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考虑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需要,着重对学习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变动的准备。同时,还要丰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一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对学习者的“追踪”,在学习者完成学业后,不能置之不管,还应该对其学习情况展开追踪调查,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二次培训。为此,可以对学习者建立起个人学习账户,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更高的要求,这是终身教育理念最为显著的特征。

2.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原则就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与其他教育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升教育工作的开放性,这也能够让社会其他阶层获取到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过渡。首先,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效协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涵盖到政府、教育、产业界等多个部门,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加强教育部门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学习渠道,让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不同的教育活动中去。再次,完善培训质量认证体系,让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可以得到各个教育系统的承认,这一指标体系需要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公正的评价过程。

3.灵活性原则

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等活动中,还需要遵循灵活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多元化的课程才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发展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日间课程、夜间课程;为了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设置微型课程、虚拟课程等。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此,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此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不仅仅针对学习者,还包括广大的教师群体。为此,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只有教师的水平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要为教师提供必备的学习机会,职业学校也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使其深刻意识到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辐射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进步的客观需求。将终身教育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中,并根据其具体的管理特点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原则,不仅可以提升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应用成效,还能够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管理的水平。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要为学习者传授基本的知识,还要为他们传达终身教育的思想,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念;职业教育

后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提倡多元化视角。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对现时教育现象的解释不是一元的、单相的,而是多元的、多方面的。第二,对非理性的提升。非理性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教育是开放的。第三,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后现代教育理念对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中的教育规律的理性、确定性、统一性、普遍性提出了批判,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较大便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以新的思维去面对新的形势,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当前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和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对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审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般来说,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由于社会对人才有着不同规格的需要,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和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教育,这就不同于英才教育和传统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也应该逐渐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推进创新教育,使教育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交往与沟通的一部分,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如在职业教育中要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等。

当然,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时还要充分联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职业教育中并不是意味着个性的无限张扬,而是要立足于职业学校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知识上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面的知识积淀都不够理想,那么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经验及所代表的特殊文化,帮助学生明确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建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视角,这给了我们的职业教育一个有益的启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带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现代社会中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劳动力在产业间或行业间的流动和技术构成的变化,已对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新岗位不断产生和旧岗位不断消失。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多元的,应该具有灵活性,从总体上和局部上不断调整和充实,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论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E・D 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多尔在他的著作《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熊明川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一文中解释了4R标准的主要内涵:“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关联性即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后现代的这种课程观为职业教育的课堂建构提供了一些启示: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自主探究和多重体验。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所作的尝试主要有两种:一是项目教学的引入,二是情境教学的引入。项目教学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包括的环节比较复杂,目前我们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值得推广的经验。但是,项目教学已经体现了一些后现代的教学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范式强调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交互性、参与性与自组织,教学训练过程是促进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项目教学在这些方面都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后现代的课程观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关联性是指一方面要注意与课程中的其它模块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与课程之外的文化的联系,这二者是互相补充的。职业教育中是否也可以引入这种课程观进而对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改革呢?目前已经有学者作了一些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情境教学的引入。情境教学就是注重了课程的关联性,“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如有的学校的烹饪专业,通过拼冷盘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知识,通过名人的饮食文化来改造语文课程。”其实这种改革的核心就是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提供情境化的教学途径,使之更适合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多元的社会文化舞台是人类本身最广阔的学习情境和最重要的学习源泉所在,而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社会文化知识则是人类学习以及不断发生互动的工具。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正视学习环境的重构,建立一种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问题;职业教育;理念

一、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如何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对促进城镇就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前,由于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职业资格准入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再加上社会“蓝领”、“白领”的待遇差别大,职业教育体系被孤立冷落,直接导致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与空耗,大部分中职毕业生不对口就业、低层次就业、低收入就业、不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大量人力资源缺乏有效职业教育,难以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因此,我们急需调整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加速职业教育与城乡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城镇工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所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建议:

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认知内容,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建议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部级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特别是其敬业精神的内容,转变“唯高考论英雄”的观念,鼓励“行行出状元”的人生价值观。组织编写适合于中小学生了解各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实际、能描述各产业一线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普适性职业认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敬重情感,转变职业教育被孤立、冷落的现状。

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建议各级尤其是县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服务业人才等调整教学内容设置;组织各地农业大学、农科院专家队伍到县属职业学校开展周期性支教工作,探索新时期涉农职业教育的规律,及时调整涉农职业教育内容;依托县属职业学校对有意回到农村创业的农民工“能人”进行农村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性的涉农职业教育,转变以往农村人才只出不进的模式,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引导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培育工业化技能人才。建议政府通过成立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协调装备制造业企业和相关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学生只有在职业技术学校完成职业基础教育,在企业完成培训实习,并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进入体面的“蓝领”工人岗位。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获得装备制造业技能型岗位工人的必须职业通道,使职教的作用得到承认、地位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成为制度,使职业学校办学能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更加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对口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结语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高举职教改革的旗帜,在思想观念、体制、结构、质量、水平、教材上下功夫,强化改革意识,发奋图强,在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半月谈》2000

[2]赵履宽、杨体仁等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

[4]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注:本篇文章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课题论文,课题名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契合研究》课题编码 1305051320 ,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讨论了职业教育理念确立的意义,梳理了“职业”、“教育”、“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现有的“能力本位”观念的职业教育的弊端,从“人本位”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人本位

一.确立职业教育理念的意义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为什么而存在,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教育应该如何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在意义层面的思考。教育理念的确立对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育行为过程,行为过程最终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其中教育行为过程包括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模式的建设、教育体系的搭建、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这些具体的教育过程最终影响教育结果,即教育对象最终特性的形成,如理性思维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人”的分析

职业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包括“职业”、“教育”、“人”。

对职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辞海》中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汉语新词典》中亦将“职业”解释为“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从其概念不难看出,职业是个人为获得生活来源所必须进行的劳动,其内含了交换的概念,这跟社会分工带来交换的社会背景有关,自社会分工以来,每个人的工作所得只能与他人进行交换之后才能获得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质。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只有劳动力,将劳动力转换为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成为我们获得职业的前提条件。教育是现代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学者们和教育实践者都关注着对教育的本质的探讨。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人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是动物性,这决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人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更多是社会的互动,包括物质的交换、情感的交流,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社会特性。关于人的定义就不能仅仅从“物”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应该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角度对人进行定义。笔者赞同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对“人”的定义,他认为“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是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价值性的存在。”

三者的定义不难看出三者的关系,职业的主体是人,职业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行走于社会的载体或中介,教育的对象是人,完满的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教育,职业技能的形成亦需要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必须从三者的联系入手进行思考。

三.基于人本位视角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过程还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主体始终应该是人,但是现有的我国职业教育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强调职业而忽视了人,或者说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职业当成了人的全部,人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获得职业,职业成了中心,由此带来的就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下笔者将对“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进行分析,并由此探析“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1.“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力是我们胜任某一岗位的前提,就如前面所说,现在的交换性的社会确实需要我们具有某一职业去换得维系我们生活的物质,如何通过训练获得胜任岗位的技能成了我们教育的首要职责。由此理念出发带来的就是将科学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作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同样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但是这种理念内涵了一个前提假设,即人只是槲镏识活,然而事实却是人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意义性。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亦可以看出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误,教育对象普遍缺乏意义感,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并且由此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学习的功利性,学生的学习只为能否获得物质,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职业,当然由此产生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情感的荒芜、淡漠,与社会互动的能力的衰退。这种职业教育的最终结果却是将人异化为“机器人”,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一个活的工具而已。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那个在流水线上劳作的工人一样,机械、呆滞、麻木。

2.“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探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缺乏对人性的呼唤,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正如上文所说,职业是人行走于社会的中介,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应该成为左右人的中心轴,职业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帮助人获得职业,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帮助人在职业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使人成为一个内心充实的、完满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的意义感从何而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职业的意义,学会自觉思考职业的特性,理性思考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寻找在职业过程中提升自我修为的途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人,而不是被职业推动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1]高青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万方数据库,2008年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农村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56-02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 [1]这表明他在建立和巩固霸王之业时遵守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他肯定了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后,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理念。可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当代,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行改革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2]如今,全国上下都在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农民享受生活,终身发展服务。

一、“以人为本”农村职业教育理念的含义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对农村社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3]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主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有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的认识。因此,可以将“以人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念理解为在培训农村社会所需就业者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有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二、构建“以人为本”农村职业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1.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则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人的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特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尊重并肯定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促进他们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1)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夕把状元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劳动和根深蒂固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等观念普遍存在,使得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二流学校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广大农民眼中更是“末流教育”。许多农民认为读高中,上大学,留城市,找份体面的工作才是子女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有出息,上了职业学校则是低人一等,就读职业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目前有部分农民还习惯于经验思维,仍严格按照传统的成规办事,不会主动寻求和接受农业新技术,既使是要学习新技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是“示范和指导”,认为根本不用专门上学校,花一笔费用读职校更是不划算。

(2)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足

“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古训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受此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主宰着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盲从教师、教材,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中,马国湘等委员就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其中一个逐步突显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难以持续。[4]的确,在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单边主义现象较为严重,教与学缺乏互动。教师重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

(3)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多

虽然农民有着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较为缺乏及民主法制意识较为薄弱等共同特点,但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个别差异。如文化水平上的差异、年龄的差异、观念与要求上的差异、个性特征上的差异、对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对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的差异以及进一步学习发展潜力方面上的差异等。而现实的农村职业教育,未考虑学生的这些个别差异,“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较为突出,从而,难以发挥个人潜能,对人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教育性质的要求。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特指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是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人;其客体,即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他们具有明显的能动性,能主动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能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可见,农村职业教育都是以人为出发点。

三、构建“以人为本”农村职业教育理念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能在新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并为社会的全面和高速发展服务。第一,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德国,国家制定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为人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外部条件。而我国暂时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或法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适用范围、管理体制、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细化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从而无法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快速、有效地推进。第二,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把农村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设计一些有关方面的教育片,通过电视、广播、公交传媒等媒介进行宣传,使农民感悟到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重要,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让农民明白社会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普普通通的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素质的广大劳动者,从而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的职业技术人才观。第三,职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思想,冲破“师道尊严”的藩篱,将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对象的潜能。

2.制定明确、具体而又灵活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引作用。因此,教育目标首先必须是明确而具体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紧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同时,建构主义认为,教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应该强加给学习者,而是同学习者商量决定或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调整。

3.设计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育内容

在现代科技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培养新型农民富有时代意义,而新型农民素质应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体。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等。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不仅要强调农民技能的培养,还要向他们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不仅要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受教育者整个生涯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准备。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手段

摒弃传统灌输式的说教方法,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要途径,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座谈、参观、社会调查、咨询和服务等,对教学内容实行项目化,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将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等的限制。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于教育教学,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5.倡导学生本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类型学习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走出班级课堂,走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个别教学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周瀚光等.管子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12

[2]王景英.教育“以人为本”辨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12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28

[4]

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8篇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授之以渔“,而是要重视学生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如果捕鱼是我们的任务,那么即使我不会,但是团队里有人会;即使团队里没有人会,那么我或者团队就去学习;如果世界上没有人会,我或者团队就去思考如何捕鱼”。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方法能力;学生评价;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德国的德国职业教育目标:“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使学生:

1、学会学习,不仅是自己学习,还能够互帮互学;

2、学会做人,不仅是做自己,更是做一个社会化大分工中的一员,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学会做事,不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还能够团队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德国人看重职业分类以内的工作,原因在于职业的规定性保证了从业人员具有该职业所特有的技能和美德。因而,他就会得到客户、公众的认可,就会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职业为导向的就业结构模式深深地嵌入到德国人的劳动力文化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就业率很高,职业教育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满足了受训者获得职业岗位,提升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就业期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令人忧虑的是,职业教育并没有避免生源危机,很多以生源养校的职业院校将无以为源。这种反常现象表明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和满意度还不高,其原因在于受训者选择职业教育,并非是要找一份工作,因为就业难并非难在找一份工作。如果受训者获得的工作是危险的、报酬可怜的、不稳定的、没有发展空间的,职场生活就会变得令人不愉快,缺乏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职业教育帮助受训者获得了一份工作,却没有帮助他达到预期的教育收益,满足于提高就业率,让“无业者有业”的教育目的,职业教育就会被误解为只是使人获得工作谋生,并不能使人通过工作来享受生活、发展自我的教育,必然被漠视。

在胡格教授的的培训中,老师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员围坐在课桌四周,教室里放置了多个张贴板。水彩笔、荧光笔、卡片、剪刀、吸管……这些看似只有幼儿园小朋友喜爱的东西,却是本次培训班的重要学具。

“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我们所读到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但是却能记住我们自己所做过事情的90%……职业教育的课堂一定要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在团队条件下独立地、负责地、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一言堂式的授课是非常低效的。”胡格的教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学员们“有事做”,或独立学习,或两人、四人、八人,合作学习;卡片复习法、涂鸦学习海报、小制作……学习变得具有可视性;旋转木马谈话法,则让全班每两个人之间都有可能交流碰撞。

“足球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胡格说。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围绕教会学生学习来进行。

一、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与企业接轨

现代化工业生产甚至是农业生产需要有不论在观念上、生产操作上、加工成品上都训练有素的、懂得科学知识的、会实际操作应用的人来实现,而未经培训的人确实难以胜任。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上在学校是合格的学员,一到企业就是合格的员工;而企业的员工在企业是合格的员工,到学校可以成为合格的指导教师。这就要求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与企业接轨,符合企业及用工市场需要。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与企业接轨

针对某一专业的核心技能及扩展技能,学生在学校要学得会,到企业要用得上。在德国,不论担任哪一种工作,完成哪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他们的“资格”,包括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操作应用能力。德国的各行各业都强调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而且他们也确实尝到了强调、重视职业教育的甜头。所以,他们形象的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构建上符合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接轨

教学方法要转变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

在培训过程中,胡戈教授向大家讲授和训练了十余种职业教育教学法,比如:

1.小组讨论法;

2.关键词法;

3.站位法(按照选项分组);

4.卡片法;

5.旋转木马谈话法;

6.可视化方法;

7.集中精力法;

8.搭档拼图法;

9.独立思考法;

10.三明治法;

11.拓展训练法;

12.魔法盒法;

13.交头接耳法。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甚至还可以开创性的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评判的标准应该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至学生做到“欲鱼,我可以渔”。

四、学生评价与学生方法能力接轨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不很快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不能把一两个学生的回答当作标准答案,厚此薄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标准答案在老师或者少数同学手里,不去积极思考,而是等待答案的出现,然后一背了之。而且,公布的答案与他们思考得来的答案不一致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今天的真理是明天的谬误”,就今天的教育而言,不管是在职业教育或是学院式教育中获得的能力和知识,已经不能保证每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够用。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贯穿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职业行动能力不再只存在于与任务相关的工作中。现在,自学能力和自我组织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理念 市场需求 能力本位 产学结合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1 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

(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应该理顺其与普高、中职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一大学专科一大学本科一硕士研究生斗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一高职(大专)。随着世界高科技的发展,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甚至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三类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类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人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

“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现出来。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

1 市场需求论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可见,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市场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预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办学应变措施,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

2 能力本位论

能力本位论的核心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重能力培养。

3 创业教育的思想

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有信心和勇气,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的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实,创业教育的实质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配备的一个高度检验,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关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在此并没有穷尽,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思潮,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必然会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发展各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

技术教育,2004,(25).

[2]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理念; 工学结合;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8-02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的认识,即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问题。只有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才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应然”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把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

1.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

1.1.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是一种类型,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二是能把决策者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三是具有特定高素质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则具有学术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发展科学技术。[2]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但是两者分别属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面比中职的专业适应面大,不是对应特定的职业,而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或较大的职业群,培养目标适应于行业发展需要。总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所以,应该理顺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1.1.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产将不断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那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三校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校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人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

1.2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

1.2.1“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4]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现出来。

1.2.2完善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的体系,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一本科-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

1.2.3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政策。当前,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有不尽合理之处,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在生源选择上基本没有自,在人们思想认识上,仅把高职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因此,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确保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关键。如果采取两种不同的招生制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资格参加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高职招生除了应测试考生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测试考生的专业技能。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则侧重于文化知识。这样,一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职的生源质量,为提高高职教育层次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真正体现服从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弊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为素质教育解困。尽管任何事物的“应然”状态都难以真正实现,但这种状态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状态在当前也同样难以实现,但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2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

2.1市场需求论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可见,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市场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预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办学应变措施,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另外,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将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2.2创业教育的思想

1998年10月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谋职或就业能力的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有信心和勇气,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的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实,创业教育的实质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配备的一个高度检验,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2.3终身教育的思想

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纷纷制定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已制定了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要求各国政府把职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之中。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则将大会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会议号召各国政府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指导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从业人员在一生中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尽可能综合化,拓宽专业服务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建立与中职相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连的“立交桥”,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才库。

2.4工学结合的理念

高职工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使美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使世界其他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工学合作的典型模式国内外基本相同,按年份来分,有“2+2式”、“3+1式”、“3+2式”等;按是否是全日制学习或工作来分,有全职交替式(即全日制在校课堂学习的学期和全职工作的学期交替进行,工作学期与在校学习学期的时间长度大致相等)、平行模式(即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组合交替式或组合平行式(即两种模式的组合)。工学结合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状态,从空间上分,有院外基地、院内基地和高职办学集团中的工学结合,有按专业或者分年级、分班组开展的工学结合;从时间上分,有先“学”后“工”、边“学”边“工”、“工”后又“学”。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途径之一。

2.5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开发理论建议,应提供给学生想像的学习活动,而教学者着重于如何增进创意成果的呈现。创意成果的呈现与“个人兴趣”有关,这些兴趣可以是任务或目标。只要学生的兴趣越协调、越强烈,那么创新力就会越强。课程需强调学科的结构化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但是,课程也须弹性调整,以适合不同学生的独特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而课堂活动也应将学生作为学习领域中“专业询问者”的角色,这种角色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思考、感知和专业实践。同时,在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良师”与“角色模范”。事实上,大学教师的下列行为会激励学生的创力:(1)认真备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知识和信息;(2)以非正规的方式授课,加强师生互动;(3)欢迎独特的观点,奖励创意和创新;(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接受,愿意进行创新,情绪乐观时,在智力上极富有挑战性。激发创新力的六种资源包括:(1)智力(2)知识(3)思维方式(4)人格(5)动机(6)环境情境。其中智力有两个方面与创新能力有关:问题的定义再定义和洞察力。有创新力的人不仅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应该对所选择的问题负责到底,而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寻找问题提供机会。关于那种富有洞察力的思维是人们在寻求解决弱结构问题的好方法时会用到的一些技巧。建议教师多提出一些弱结构问题以促进学生富有洞察力的思维[5]。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9.

[2] 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3] 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0(2).

[4] 王冀生.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上一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下一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