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8 17:21:19

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个性差异,注重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的认识相当模糊,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因此,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在1917~1927年间,通过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集会研讨,编、撰并出版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等等,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

一、职教社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背景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于上海假西门外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并暂借江苏省教育会为社所;参与发起者除来自教育界的蔡元培、严修、范源濂、袁希涛、陈宝泉、张伯苓、周诒春、蒋维乔、邓萃英、顾树森、郭秉文、黄炎培等个中翘楚外,还有来自实业界、出版界乃至政界的著名人士,像伍廷芳、唐绍仪、汤化龙、王正廷、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穆藕初、余日章,以及尚在美留学的蒋梦麟等,计48人。虽然他们所受教育背景不同,甚至学术思想也有分歧,但却对职业教育怀有共同的情结、期盼和希冀。7月,上海《东方杂志》和《教育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共同署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附“组织大纲”)。

在职教社同仁看来:“本社之立,同人鉴于当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之。”因此,“宣言书”规定,职教社以“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为目的,规定其所办事业计有:调查,研究,劝导,指示,讲演,出版,表扬,通讯答问,设立职业学校,设立教育博物院,组织职业介绍部。其中,“调查”包括调查现行教育及职业界的状况;调查社会各业供求及学校毕业生的状况;调查各地已办职业教育的状况。“劝导”是指“劝政府使注意促亦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有力者倡办职业学校;劝普通学校之堪以兼办职业教育者,务注意办理并指导之;劝职业学校之有须改良其教育方法者,务注意改良并指导之;劝导学生与学生父兄,凡青年力不能升学者,速受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成注意职业教育。”等等。可见,“宣言书”既是这些有志的发起人士基于中国教育弊端所作的沉痛概括,更是他们基于借鉴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为民族强盛所开的救国之方。

在职教社的发起人、主要领导者及其一些社员中,有的是思想比较开明的实业界、教育界元老,有的是民国初年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民主教育家,也有的是沐浴了欧风美雨、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熏陶、先进教育理论影响的留学生,还有的是从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校)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面对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新的民主共和国,面对落后、传统的教育发展和创立先进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使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了当时这些在当时极具开拓性和影响力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的理想。

然而,要推行职业教育,实现“职教救国”的目的,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虽然,早在1914~1915年黄炎培于国内进行教育调查和远涉重洋赴美国考察教育期间,黄本人及少数有识之士就对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进行过一定探讨;如在《新大陆之教育》中,黄炎培就曾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们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②但时值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从职教社在成立“宣言书”中关于职业教育十分概括的说明,也可见一斑;而1917年7月,朱元善“取日人川本宇之介所著《职业教育研究》一书,芟其繁芜,抉其精髓,衡以我国国情”译述而成的著作,取“名日《职业教育真义》”,③更可谓当时职教界同仁在职业教育理论十分匮乏情形下对之急切期盼的一个典型注脚。

实际上,在当时,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相当模糊,而且,即便是职教社的大部分发起人,对职业教育这一舶来的新生事物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有以为普通教育中,不应涉及职业教育者,有以为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名异而实同者,亦有以职业教育为功利主义之教育而反对者,甚至有别立一派,专事攻击职业教育者。”就其反对之声而言,因为职业教育关注生计,有人即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将来谋得一个饭碗,故将职业教育视为“饭碗教育”“吃饭教育”“饭桶教育”;由于职业教育最初乃是黄炎培从菲律宾舶来,而菲律宾又是美国的殖民地,遂将职业教育鄙视为“奴隶教育”;还有人利用谐音,将职业教育称为“作孽教育”:种种不实、不符、不当之词,不一而足。有鉴于此,职教社成立后,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一时蔚为风气。

二、职教社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主要形式

在1917,1927年中国职业教育的草创时期,职教社同仁开展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形式至多,要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

1917年10月20日,职教社的机关刊物——《教育与职业》创刊,《教育与职业》所设栏目每期不固定,在1927年以前,主要的栏目有:专论、通讯、调查、通讯、社务丛录、校事报告、研究、附录等。其中,专论和研究栏主要刊登有关理论研究文章。

统计《教育与职业》创刊到1927年刊登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文章主要有:蒋梦麟《教育与职业》(第1期)、《蒋梦麟先生演讲职业教育之原理》(第2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析疑》(第2期)、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第3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淡》(第3~6期)、郑宗海(译)《职业教育诸问题之分析》和顾树森《职业陶冶之意义与其方法》(第5期)、俞子夷《职业陶冶的办法一例》(第6期)、穆藕初《穆藕初先生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第7期)、蒋梦麟《职业教育与自动主义》和顾树森《职业教育与道德训练》(第8期)、朱鼎元《对于实施职业教育之管见》(第10期)、庄泽宣《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第11期)和《关于职业教育的名词与定义》(第23期)、潘文安《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第23期)、廖世承《中学校与职业教育》(第33期)等。

就理论研究来说,《教育与职业》注意敦请专家担任编述,注意介绍职业教育专家的新学说、新方法,注意调查中外实施职业教育的状况,广搜各方意见。

除了发表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外,还出版有多种专号。如“补习教育号”(第13期)、“职业指导号”(第15期)、“职业学生自治号”(第16期)、“职业心理号”(第17期)、“农业教育号”(第25期)、“工艺教育号”(第26期)、“商业教育号”(第27期)、“职业教育研究会特号”(第28期)、“职业训练号”(第29期)、“女子职业教育号”(第30期)、“职业科设计教学号”(第31期)、“家事教育号”(第32期)、“新学制职业教育研究号”(第33期)、“农村职业教育号”(第38期)。这些“专号”所登的文章和其他有关研究文字一起,对推动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到了重要作用。

(二)集会研讨

1.年会。职教社的年会,每年5月举行。从1918—1927年间,共举办年会9届。年会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讨论涉及问题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职业教育目的。1918年5月5日,职教社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第一届年会,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职教社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报告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近况。在年会中,除例行报告社务外,还要专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况进行报告。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有关职教社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有关报告中,报告人常常会结合职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建议,供大会讨论,而这无形中,就体现了理论探讨的成分。如在1922年5月的第五届年会上,顾树森在报告中华职业学校近况时,鉴于中华职业学校一方面是要使学生获得相宜的职业,一方面又要养成其具有一般公民的知识,故提出必须重视学生自治,“俾效力于国家社会”;并认为,办理职业学校,既要注意于设科,又要有相当的教材,而“设科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心理的趋向”“教材须要预有计划”⑧。

第三,议决有关职业教育的议案和计划。职教社召开年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而这些方向、目标和规划,则主要是通过有关议案的形式来体现,并在得到采纳后最终实施。在职教社历届的年会中,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众多,不胜枚举。如1924年5月26日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就通过了《西北各省区职业教育推行计划案》。在这届年会上,还议决了1925年度本社的进行计划,计有十项:继续为各省区计划职业教育,继续为各省区代办职业教育,从退款项下提倡大规模之职业教育,编订职业课程标准,实施职业指导,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继续调查职业教育统计,推广出版事业,筹备职业教育出品展览会,附属各机关之规划;同时召开的中华职业学校联合会第三届年会,通过了《请求政府准许各职业学校原料及出品一律免税案》。这些议案和计划,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邀请实业(职业)界和教育界名人讲演。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讲演是宣传、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年会上,常常会邀请一些名人进行讲演,这些名人,除了实业(职业)界的巨子外,更多的是对职业教育有所研究或熟悉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专家。

如1918年5月,在第一届年会上,马相伯、穆藕初和吴稚辉分别演说《教育与实业联络为救国之本》《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和《英国职工之生活》,另请甘肃省教育会牛厚泽演说《甘肃省对于职业教育之希望》;1920年5月的第三届年会,请时在中国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讲演《职业教育之精义》和《职业教育与劳动问题》;I92I年6月的第四届年会,郭秉文、黄炎培先后讲演《美国职业教育之新趋势》和《南洋职业教育之新趋势》,邹秉文讲演《我人今后对于国家农业上应有之觉悟》,菲律宾教育局副局长兼职业教育科、体育科科长奥西亚斯讲演《菲岛职业教育状况及趋势》;1922年5月第五届年会,请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演讲《职业为发明的先河》,阮尚介演讲《德国战后之生活状况及职业教育》;1923年5月第六届年会,请穆杼斋、崔奇峰演讲《职业界希望职业学校学生应备之性行知能》;1924年5月第七届年会,请同济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演讲《职业补习教育》;1926年5月第九届年会,陶行知演讲《<大职业教育主义>之说明》。这些演讲,从不同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解读,对增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开展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专家会议。专家会议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它是职教社邀请社会上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与中华职教社的办事部负责人共同讨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层次研讨会,有时也会对重大社务工作进行讨论。从1 926年起,每年春召开一次(1928年和1932年除外),其中在1927年前的两次会议,即1926年2月和1927年1月召开的第一和第二次专家会议,先后在苏州和嘉定举行。#p#分页标题#e#

由于专家会议的举办意在缜密讨论当时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问题,以期圆满之解决,所以,历次的专家会议往往会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加以研讨。如第一次专家会议就对此前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研讨,不仅对“大职业教育主义”加以肯定,而且提出,在实施“大职业教育主义”时,应遵循视其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

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有每年3月和9月举行董事部的董事会,每年1月、4月、7月、10月各举行一次的评议部的评议员会(遇有必要时,得举行监事会),每周一举行的办事部的办事员会;以及各种不定期的研究会、顾问会、谈话会等。这些会议,同样也是宣传和研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形式。

(三)职业教育理论书籍的编、撰

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问题,因此,从职教社成立始,在积极倡导职业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概念不明、内涵不清、理论匮乏的状况,职教社在1917年8月,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部”。研究部吸纳江苏省教育会所设的职业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不久,又设立职业教育编辑股。在研究部和编辑股的组织领导下,职教社有关领导人充分发挥职教社各地社员的积极性,在引介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同时,组织刊行了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值得指出的是,在早期,由于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十分有限,所以,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以翻译为主,由本社同仁自己编写的著作多以概括性的阐述为主,这也可见当时职教社同仁对职业教育本身基本问题的认识尚十分粗糙。这些著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明确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书籍。这方面的书籍如:《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该书系徐甘棠辑译美国施讷登博士所著《职业教育问题》一书而成,由蒋梦麟审订。该书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形作了简要的说明,通过它,有关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将涣然冰释,故出版以来,风行全国。

《职业教育表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该书是职教社鉴于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未能十分了解,为了帮助人们有所认识,由顾树森辑40幅表所成。书中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种类,职业教育设施的范围、准备,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法,以及职业陶冶等,均有简要的说明。

2.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庄泽宣译述《美国家事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该书在简单介绍美国家事教育机关的基础上,对家事教育的范围、目:、教法、设备等作了分析,并就乡村学校、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等与家事教育的关系作了说明,另列举了美国一些实施家事教育的主要学校。 《德国工商补习学校》(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版):为“职业教育丛刊”第六种,系陆振邦根据同济医工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原著所译。该书详述了德国工商补习教育的现行办法和实施情形,出版后,成为当时国内办理工商补习教育和热心积业教育者的重要参考书。

3.关于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为了有效地指导各地职业教育的实施,职教社专门编写了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论起,涉及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兹录数种如下: 《职业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丛刊”第一种,系邹韬奋根据新近出版的美国希尔博士所著的《职业教育概况》,并参考其他英文名著、斟酌中国情形编成,经黄炎培校阅审定后,于1923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10章,涉及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问题,职业学校的分类,职业心理,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等,书末并附有“美国实行振兴全国职业教育之大计划”,被认为是“研究职业教育最新颖最完全之善本”。

《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乃江苏省立各师范附属小学针对本省各县设立职业科的小学日渐增多,而对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所做的研究草案。该书条分缕析,内容详尽,被称为小学开办职业科的最佳参考书。

《实施职业教育要览》(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版):由职教社编,包括内容有10个方面: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上之位置,职业教育之定义,职业教育之目的,职业教育之分类,职业教育机关之种类,职业学校名称标准,职业教育设施标准,职业教育机关各学科之种类及分量,职业训练标准,职业教育参考书诸要目钩要、提要一览。该书被认为是“办理职业学校者不可不看,研究职业教育者不可不看”的一部重要著作,自1922年5月出版后,1923~1928年曾五次修订(正)再版,对指导当时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可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倡导,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成立后的最初10年间,其同仁团结一致,怀抱“教育救国”“职教救国”的信念,在致力于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寻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他们所编写或撰著的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近代化,更是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田正平,李赞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24-01

一、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1.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体系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古代职业教育中, 很多受教育者都是艺徒制的,同时, 这也是我国古代保持时间最长的职业教育形式。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奴隶制社会的统治者集中全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 在封建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将“习”取其原意:练习、实践,也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付诸于实践。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不无启示,也是我们当今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2.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被公认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们大都有天赋的个性与特长,而兴趣做他的先导在不断启发着,很可能尽量地发挥出来;前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乐于传给后人,后人从仿效中获得改进,或进而有所发明,这就是教育;社会生活方式采用分工制,求工作效能的增进与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认识,进而与其工作适合:于是乎有职业教育”。孟广平的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业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原则,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总之,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它们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演变,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我们引以为鉴,不断探索。

二、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确提倡“民主主义”

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心中的理想国是民主社会,杜威倡导民主主义,民主的功能,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做了细致描述: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杜威一度认为,不能仅单凭主观臆想就来制定标准衡量社会,而应以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究竟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杜威强调的民主社会主要否定了外部权威原则,采用自愿倾向和兴趣原则。学校是传播社会团体重视的价值与目标的核心机构,通过学校,任何社会团体所重视的价值以及试图实现的目标便可得到传播,民主社会的维持与发展更离不开教育,杜威正是认识到教育在民主社会形成,维持与发展中的作用,才依据民主理念,逐步构建了一套实现民主社会教育理论。

2.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教体系的主要部分是双元制,它是一种私营的与非全日制公立的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

德国双元制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在这种职业教育制度下,受培训者在企业里当学徒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跟着师傅学习和掌握怎样做,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教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解决为什么,这将企业与学校教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了起来,进而培养出既有过硬操作技能,又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人才。

双元制教学理念指导下,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虽然德国的各类职业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但却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只要符合教学大纲的难易程度,学校和企业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和选用自己需要的课程和教材,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不仅跟踪形势变化,而且还负责公布人才市场信息。

3.日本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引进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而提出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的教育改革。

日本的终身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日本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构建要求对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的教育体制和学习机会进行综合性重组,明确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与特点,在终身教育政策的实施中注意各领域的协作与配合,以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4.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教育”

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它提供企业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基本准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效果评估都是以动手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的。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动手,教学目标明确,以能力为教学单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在学习前阅读大量资料,自学在前,动手在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动手能力进行职业选择。

目前,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和支持下稳健发展。同时,我们看到旧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和国外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做中学,做中教”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其实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核心问题,教学改革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党的十,提出的“中国梦”振奋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职业教育梦”也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东.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2006 年.

[2]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2008 年.

[3]朱建国.浅谈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J] 卫生职业教育,2010 年.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职业班学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课基础很差,动手能力却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差,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别强调的那样──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饪班的学生在高二过元旦时就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创意能体现我们班的特色,结果当教师们应邀参加活动时,几乎每人都大吃一惊,眼前是用五张操作台拼成的餐桌,上面摆放着由同学们亲自掌勺的各种菜肴,颇有点满汉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师们就散坐在同学们中间,大家一起在轻松的气氛里自由地交谈,好象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时老师们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学生的心田。当全体学生起立举杯向老师们祝贺新年快乐时,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对学生们烹饪技术的提高感到欣慰。试想倘若按照以往的办法去度元旦,同学们可能早已习惯了,也就不可能调动出如此大的积极性,获得如此强的成功体验,我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公益性;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05-05

职业教育的公益性问题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于“何谓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以及“为什么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等问题的回答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1]。可见,公众利益是大多数公民享有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存在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它的实现是社会的最高目标。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可以从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视角进行解析。

一、外部效应理论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实施的行为对行为以外的企业或个人造成了有利或不利影响,但当行为者付出却不能因此得到收益或行为外的人因此获益而不必支付成本时,就可以说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效应。外部性的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则称为“正外部性”,不利的则称为“负外部性”。外部效应意味着企业或个人行为的所得与所费存在脱节现象,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进行有效调节,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职业教育具有较大的外部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应;相反,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不但不能为同样支出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效应。比如,我国多次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劳动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的,也可归因为没有开展好职业教育;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个人和国家在经济上受益,而且还可以获得非经济的好处。如,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子女提供越多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稳定是最大的公共利益,没有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公众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职业教育能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一个国家受教育的人数越多,越能“促进一种共同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平等、稳定,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2]。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往往出现在一个地方接受职业教育而到另一个地方就业的现象,致使职业教育存在较大的负外部性。正如1914年美国国家职业教育促进委员会对职业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一个劳动力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中,不应该完全由地方财政负担年轻人的培训,因为这些年轻人会在其他地方发现工作机会。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还需要联邦的支持。”[3]

二、公共产品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政府,二是市场。根据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社会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产品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且对于任何单个的消费者,他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就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数量,公共产品在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4]。据此,人们普遍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一)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某种公共产品(服务)的消费,并不排斥或妨碍别人或其他厂商对该产品的消费,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消费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常认为,在教育存量既定的情况下,个人接受教育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接受教育,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教育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资大,往往建立公共性、共用性的实训基地,旨在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一个母体知识被研发创造出来之后,可以被复制无数次、无数份,即使无数消费者同时或连续地共同消费这些知识,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使用而影响或减少其他人的享用[5]。如北美的CBE和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课程被许多国家用于职业教育和对技术工人的培训。

(二)受益的非排他性

是指在技术上人们无法将未付费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比如,在技术上没有办法限制没有纳税的消费者消费高素质技术工人提供的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也很难限制没有支付过职业教育费用的企业雇佣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产品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被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不能将其分割来供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义务教育关乎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教育关乎整个国民的职业素质和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职业教育同义务教育一样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关乎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福祉增进,具有基础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基础教育是确保人们“走向生活的通行证”,职业教育是确保人们“走向职业的通行证”,这也是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重要一方面。因此,职业教育应上升为一种由国家意志参与的、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性教育活动。

三、教育成本收益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6篇

(一)教育部门与企业合作

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由教育部门与企业共同合作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与瑞士的双元制等。加强教育部门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使人才培养具有实际导向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同时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管理重心下移

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目标是追求教育平等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有重心下移的趋势。如美国和德国,在加强对职业教育指导和监督的同时积极地将管理重心下移,让职业学校有更多自。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高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符合高校去行政化趋势,减少行政管理制约,提升高校自身管理质量。

(三)法律体系健全

职业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是法律,它保障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正常运行。各国都通过立法的手段管理职业教育。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设,对于改观高职教育低层次、低水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经济手段为职业教育管理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各国对职业教育都极其重视,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增大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五)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健全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加强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建设,对于引导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作职业教育的评估监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监督制度。

二、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复杂多元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办学等。各部门之间利益不同,职责重叠和缺位并存。种这种多头管理、各行其是、职能交叉的管理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学校自主管理的灵活性受到抑制。

(二)办学缺失自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办学,决策权在中央,分级管理,以政府统筹为主,学校只能参与,很少有独立权,这种制度使得职业院校的管理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同时教育行政化管理也不利于科研环境的建立。

(三)职业教育法律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强有力的保证。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目前职业教育机构资质管理混乱,纠纷频发,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的缺失,这就难以保证职业教育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缺乏现代高职管理理念

新时期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突破点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方法和规律来管理学校,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未能树立起现代高职和人本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行政管理较为僵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政府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主张引入市场竞争、强调绩效评估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等,因此政府需要重新定位管理高职教育的职能。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政府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应重新定位其管理高职教育的角色,逐步把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这就要求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转变角色,合理定位,逐步从职业教育的“提供者”转变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2.地方政府要发挥在管理区域性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要求地方政府加以引导、扶持和协调。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对本地区内的高职教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把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来,逐步放权给高校,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变直接管理为间接调控。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3.完善政府统筹协调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作用,理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减少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加强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部门在职业教育中做到分工明确、紧密协作。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创新的管理理念。要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新理念。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应不断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2.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极为重要。高职院校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其要拥有现代办学理念,还在于其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否与之相适应。应尝试构建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和专业法人制度,建立支撑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职业院校要做到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有机结合,使得其内部师生员工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转化。

(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职业化管理

1.以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基于市场的管理原则与措施,认为在公共管理机构中应该有基于市场的竞争和基于市场的绩效考核。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市场引导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的引导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链条中的动力系统。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2.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管理技术在公共机构中的应用,强调经济、效率和效能,重视管理的职业化。因为只有通过职业化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因此,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率和效能,应逐渐实现职业化的管理。如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1.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管理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政府和公共组织机构的服务对象是“顾客”。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当把高职服务的对象视为“顾客”,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只有树立了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2.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法律不完善的现状,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多元化。从公共产品理论上来讲,教育的产品属性为准公共产品,因此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调动高职院校管理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2.建立与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衡量业绩,强调明确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高职院校要想高效地进行人才资源管理,应在重效益的前提下,运用双因素理论,建立一整套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和创新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突出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调动高职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已被世界各国重视并运用到各国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改革中。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应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新的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7篇

在我国现有专业文献中,对课程的定义多达几十种,这里既有狭义的,如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也有广义的,如认为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地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121此外还有静态和动态等不同的课程定义。目前大家对课程概念尚未建立统一认识导致实践中人们对相关和衍生概念的多样化理解,如“课程模式”等。课程模式是有关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文献中提得最多的概念,许多人将它作为课程研究的切入点。因此,对课程模式的不同理解对职业教育课程规划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报告中,把课程分为由上到下的三个层级(课程范型、课程模式、课程方案),将“课程模式”定义为“来自于某种课程范型并以其课程观为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据此,报告将“三段式、双元制、CBE、MES、宽基础活模块”等看成是课程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上海教科院在“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中,尽管对课程模式未做明确定义,但在对职教课程模式的分析中,按照传统学科模式、双元制、CBE、MES等的分类模式进行了对比尸月这里,“三段式”是教学内容排列的时间顺序,“双元制”是一种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CBE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MES是一种具体的课程方案,而“学科模式”是教学内容排列的系统化逻辑体系。将这些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此分类方式尚待完善的同时,也证明了课程模式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将职业教育课程按照学科中心模式(针对某一技术内容而设计的课程)、阶梯核心式(跳跃式的分段教学,逐步由基础转向专业发展)、单元组合式(按生产技术周期和规律安排课程)、模块组合(按工作任务和步骤设计的课程)和职业群集式(按照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理而成)进行分类,是按照同一范畴进行课程模式比较的初步尝试。叫北京联合大学《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他们把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课程,并将课程模式看成是宏观层面的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对课程模式进行系统和理性化分析研究的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根据能力观的不同划分出三种导向的课程模式,即职业任务导向的模式,职业素质导向的模式和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式。尽管这与国际上目前的主流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如“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就是旨在培养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任务导向的学习),冈但至少比按照(未做系统化归类的)某一(偶然表现出的)特性进行的课程模式比较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利用三个维度(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将职业教育课程分成形成准备型、交替型、渗透型和双元型等四种课程模式,也是对课程模式的分类进行系统化探索的有益尝试。1812(X〕4年,教育部在与劳动部等联合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作为对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科系统化课程批判的回应,提出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破”掉“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后不知道“立”什么的矛盾。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旨在提高学校对企业技术、服务和劳动组织发展快速响应能力的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方案,尽管其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但在今后的实施和发展中还需要职业教育理论界的支持和深人研究。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模式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叫从我国建国以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也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脉络。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在实践中,由于很容易在大学里找到与多数职业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因此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简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我国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又称单科分段式或三段式等),即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作为普教“改良型”的学科课程模式,职教学科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等方面,其优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科课程经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批判,如认为学科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川认为学科课程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尸21113]认为学科课程的梯形课程排列方式增加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是职业教育学科课程的老大难问题。1151学科课程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阴由此看来,职教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开发工作中如何使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职教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这道藩篱,而不仅仅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上的修补与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问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2.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课程开发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我国,它是随着中外技术合作项目(如双元制、CBE和MES等)被介绍和引进的,因此,在我国被(不确切地)称为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MES模式等等。这些方法的引进,明显提高了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工作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吕]eBE(eompetc:leeBasedEdueation)是起源于美国、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由于广泛应用了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课程开发方法,因此,在我国常把用DACUM法开发的课程称为CBE课程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由,已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然而,CBE课程“把能力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的职业世界中人们的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所担当的重要角色”。‘l9]由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对劳动组织方式造成的巨大影响和精益管理模式的普遍推广,加上人们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的要求,CBE课程开发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份。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实证研究都证实,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校又重新回到了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囚因此,CBE对我国课程开发的贡献主要是理念上的,而不是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的课程。“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人们把双元制的本质总结为“企业和学校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在德国,双元制职教课程开发由德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统一进行,由于语言和信息传输原因,这一过程对我国多数职教同仁来说至今仍然是个“黑箱”。职教界对其理解也多表现在对课程开发的成果—即课程的外在结构和形式方面,如认为其是一种活动课程,一般特别重视其“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教学原则”(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第一学年2:3,第二、三学年4:1)。这样,即使是在教育部组织的大规模借鉴双元制经验的典型实践中,主要也是一些表象的学习,如强调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重视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等。由于对双元制课程开发的“根基”了解较少,我国专家在总体上肯定的同时,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也多种多样,如既有认为“双元制整合模式是所有课程模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1211也有对其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批评的。网近来,随着中德职教合作的进一步深人,我国职教理论界已经开始跟踪德国职教课程发展的本质问题,如“学习领域”课程,认识到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变革,而且在本质上体现的一种更深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I23]MEs(MoaulesofEmployabl。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原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尽管模块课程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并不广泛,然而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人们由此意识到,职教课程并不一定是固定和系统化的,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另外一个结果是,“模块”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特定概念被“滥用”了,出现了诸如“文化课模块”和“活模块”等众多语义不准或不通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模块课程本质的认识。

3.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学习理论导向课程开发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最典型的如教育技术学理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其倡导者一般是来自教育学界而不是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宽基础活模块(也有称KH)”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这一课程理念通过在多个省区职业学校的几十个专业进行了实验,其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胜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要求”双赢的课程目标的努力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欢迎”。例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设计中,将遵循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内容合理与否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其结果是,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紧密(如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育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职业基础教育。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适应现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程度。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混淆了一个事实,即“学生职业能力的‘宽专结合结构’是职业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宏观构造的依据不是‘宽专结合结构’,而是技术知识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心理过程”。{周由于它“仅停留于对传统(学科)模式的改良,因此无法实现职教课程和开发模式转型的目标”。{阉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的努力”。它的操作构想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以及安排阶段化进程和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和完全学分手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等。固从以上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多种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不同体系)和理念的综合,它已经完全超越了具体的课程开发实践可控制的范畴和框架。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在职教课程领域进行的许多探索,如北京联合大学课题组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电力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等,’28]多是在此领域的探索。

4.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必须培养“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职教课程必须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与整个“工作过程”有关的方方面面。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的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要求,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不但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一些专业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下有时难以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学习任务,特别是要求学生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和自由安排工作形式;二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如项目教学)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如班级制度、按课程表进行教学安排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教学要求超越了教师的现有整体水平。在现阶段,寻找一些折中的解决办法可能是课程开发工作的现实选择。

三、结语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8篇

1.职业教育框架设置差异在多重对比分析下看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体系较完善,培训体系结构较为稳定。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政府、行业协会通过法制规定的约束,各司其职,促进职业教育完成、保障行业发展、实现政府引导。国内的职业教育框架理论建设与实际应用存在差异性,实施过程中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框架的培训可能存在缺陷培训的情况,影响培养人才水平的标准与结果。

2.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程度差异职业教育的改革是持续性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以前有理论支撑为基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方法,以便适应当前科技、经济结构的发展。因此,国外职业教育体系较为稳定,在基础阶段教育结束后,重视学生对职业的取向与认知,采取离校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国内学生,除9年义务教育外,接受的高中教育也属于基本学科教育,对于职业没有认知,知识片面追求所学科目的成绩好坏,进入大学后,首次接触职业教育,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以及职业教育过程培训后的对口率与就业率。

3.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行业支持程度差异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社会、行业的支持是必需的。以校企合作为例,在德国等一些国家,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必须按照政府要求积极配合完成,并由企业支付相应的实习工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荣誉感及满足感、以及对企业的认可度,增加进入实习企业的愿望。在我国的实训实习中,费用大多由学生支付,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及抵触心理。实习工资管理也不完善,企业不受政府约束,没有树立留住优秀员工,为企业节省成本的思想,而是尽力利用实习学生的“免费”劳动力,因此,学生与企业间没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二、国际职业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的启示

1.发挥国内各行业协会力量,重视专家评价的维度与频度通过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分析得出,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行业协会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进行管理、协调、监督。行业协会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所需人才应具备技能,能对培训机构提出合理建议。我国可以借鉴此模式,完善现有的行业协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有效利用资源,以保障职业教育、行业都积极健康发展。行业协会的专家人员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以考核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否完成以及需要改进的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路,评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的既定职责是否完成、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评定职业培训机构采取过程导向方法:培训的准备、设施、教学内容设定,学生定岗实习、实践的时间、时长,教学方法的应用,师资力量的调研;评定合作企业需采取监督检查的方式: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岗位、实训内容与就业工作岗位的关系、企业相关负责人员是否愿意为培训机构提供帮助、提出培训建议,最终进入对应岗位的对口率;对学生的评定,从岗位所需基础技能、思维能力、个人职业素质、有效利用资源能力、信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系统认知能力、行业技术发展能力。

2.完善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的激励、管理、监督的功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有其必要性,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基本采取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结合的方式,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外部评价以行业协会为主体,此外,还应该包括社会人员、学生家长。外部评价主体可能是行业发展直接触及的人员,因此鼓励更多外部评价主体的参与评价,有利于调整培训的方向,发现个性或共性的问题。外部评价能给予的评价结果是需要企业和学校的专门人员进行收集、观察,适时采取一定的方式,比如问卷调查、采访等。内部评价的主体是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内部评价的评价人员应从教学输入与教学输出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切入点为学生、教师、依据就业岗位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实现、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方法论的应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构造、教学目标实现的检测方式、教学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料,实现评价的激励、管理、监督的功能。

3.评价方法多样化,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促进职业教育模式适度调整。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制定。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方式方法应随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业健康的发展、职业教育标准不断更新,都要求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与时俱进。职业教育评价是指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使得职业教育受训者提升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提升对职业的认知认可度。职业教育评价的活动与结果,通过受训者反应出来,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职业评价与职业教育本身的评价功能、评价内容相关联。职业教育的评价原则要具有适用性,在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要制定符合现阶段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结果能提供有效反馈信息,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评价的鉴定需要设计详实的评价量表,具备可操作性。评价的目的是发现现有问题,反馈信息。所反馈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缺陷性信息,二是建设性信息。缺陷性信息是指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检测教学过程,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内部原因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建设性信息也算作一类错误信息,是指教学检测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变化引起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的问题。这类问题通过分析,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其结果是促进或完善了职业教育培训。

4.全面性地制定评价标准的,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必定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评价标准从横向与纵向的两个维度制定。其全面性从以下角度分析: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否由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评价范围是否涵盖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所采取的评价的方式是否提供有效信息、评价原则与标准是否差异性与普遍性共存。职业教育的目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应以环境和谐为前提,社会人的职业发展则是人文和谐的保障。不片面追求量化目标,要以质保为前提。培训者本身树立发展性教育的思想,受训者则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也为提高就业对口率奠定基石。在职业资格认定方面要加强管理,提升认证与能力的匹配度。调动合作企业人员的积极性,鉴于行业发展的某种不稳定性,引导企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调研,务必找到利益相关点,并达成共识。职业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映射,因此,需提升全体社会人责任意识,建立人人互利的模式。教育评价及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际上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并分析职业教育模式所基于的社会、经济、人文背景,更有利于我国制定符合当前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5]石玉.中国职业教育:压力下的美好前景[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BA/managetrain/20060113/19382275080.shtml,2006-01-13.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第10篇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私立教育在实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驱动,东西方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纯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数,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还是以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政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如浙江省开展的公办职业学校改制试点,实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校联合,推行“国有民办”相结合。宁波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在办学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国有学校实行民办运行机制,逐渐减少政府投入,增强学校活力。温州市所属瓯海区301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属于国有民办的3所,民办公助的138所,企业家合作办学的18所,部门、社会团体办学的11所、私人办学的131所。而江西省则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如新余市职业教育实行的“一校两制,校中设校”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在改革原有单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力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紧密结合。

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与社会需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45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350万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数大约在420万人,这样还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参考资料:

邵金荣张文《美国私立教育:历史、现状与启示》教育研究1994.6

董明传王志强《日本私立教育概况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1994.2

孙成城《关于社会力量办学若干问题的探析》教育研究1999.3

上一篇:城市经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保护动物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