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17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摘 要: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塞外名城河北张家口市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张家口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存在问题 对策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使其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娱乐、购物等综合功能,是农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特点鲜明,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树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调节紧张情绪、舒缓工作压力的重要性,生态旅游农业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无疑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指明了方向。

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农业大市,地处京、冀、晋、蒙交汇处,距北京仅180公里,东邻承德,南接北京、保定,西与山西接壤,北与内蒙交界,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其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此外,独特的乡土文化艺术、特色风味饮食、辽阔的草原、鲜明的气候……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作为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张家口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项目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张家口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重复建设较多,各景区同构现象严重,产品雷同,多数为观光型项目,缺乏精品项目,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地方特色不鲜明,旅游产品单一。

生态旅游农业应具有独立性,以其鲜明的农业特色和生态特色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农”趣、“农”味、绿色、生态等理念。但目前张家口市的开发的项目集中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如张北中都草原、蔚县空中草原、沽源塞外庄园等,都是处于最基本层次的旅游形式。这些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力较弱,重游率较低。

(三)专项基金投入少,配套设施不完善。

受历史政治军事的影响,张家口市的经济文化发展起步晚,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不足,面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带来相关服务业的需求,无力投资建设相应的设备,水电、道路、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各项生态旅游项目仅限于观光方面,对游客的吃、住、娱、购等产业链方面无法提供相匹配的服务,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污染较严重。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近年来,生态旅游农业快速发展,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者执法不力。整个行业缺乏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制度,使得各区县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对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潜在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加大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各种潜在的旅游资源,按照“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旅游开发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开发思路,将目前以休闲观光模式为主的开发项目向农务体验模式、社区参与模式、科普教育模式等方面扩展。可以设计农业观光体验游、乡村文化陶冶游、科普科考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和绿色购物游等产品。要结合市场需求,将现有的项目做精、做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应该强化组织管理职能,制定科学、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把生态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计划纳入全市经济计划中,创新生态投资体制,拓展投资渠道,解决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缺的困难。前期投入资金可以由政府承担,启动之后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介入,从而促进政府对基础建设的再投入,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提供保障。

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新审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在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和根本,加强生态保护,特别是要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保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机制、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机制、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既能保护资源,又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引导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

要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交通、水电、饮食、住宿方面的条件,努力做到特色突出、民风淳朴、文化悠远,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为旅游者提供优美的旅游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

目前,张家口市的生态旅游农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其相关的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从而影响了生态旅游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鉴于此,必须要突破行业界限,实现行业整合,丰富产业内涵,形成产品开发特色化、经营方式集约化、收入渠道多元化、形象提升品牌化、企业运作市场化的颇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创建具有品牌特色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拓宽产品的营销渠道,形成规模化特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产业链,使传统农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教育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以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科研项目:张家口市科技局2102年指导性项目《张家口市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的部分成果 编号:1221003E。

参考文献

[1]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

[2] 宋金平.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 谢雨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进展[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开发规划理论;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

旅游在不少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缺少开发规划,不少生态旅游项目存在雷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开发规划理论,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发规划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一)景区旅游吸引力理论与吸引力规划

生态农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随着生态农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以其为中心所构建的完善的商业体系,生态旅游的概念,也正式被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不可获取支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复杂性相对较高,民众对于农业的兴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不会采取主动选择的方式。故而,应当有效提升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以增强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具体方式为:第一,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景观虽然设计到自然景观,但是生态农业领域的景观,主要是以生态为基础,辅以大量人造景观环境。因此,景观的设计能否符合消费者心理,对于其吸引力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第二,着重休憩点的建设。休憩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景观的品质的。重要的是,生态农业景观,多存在地域广大的特殊,并且地处郊区,因此休憩地的构建更为重要;第三,开发休闲产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体会,但由于与城市相差过大,较为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农业,必须要有效转化休闲产业,从而实现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生命力规划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近现代旅游发展中,较常提及的一种形式。任何旅游地,都涉及到生命周期问题。换言之,难以出现一个旅游地,可以长期、持续的用一种素材和方式经营。所以,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而言,必须有效结合时代背景,充分探讨不同产品与时代的契合性,从而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的产品,应当寻求方式进行转变,或快速将其抽离出市场,避免对剩余产品“生命力”造成影响。

(三)旅游地生态环境理论与承载力规划结合

生态环境,构建旅游“生命链条”,从而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而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承载力的规划。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是国内的热点项目,如此意味着大量游客会选择此类项目。而当区域承载力存在不足时,多会导致旅游地生命的快速下降。故此,应对环境、游路、设施、生态容量等因素,进行承载力的客观规划,有效结合市场环境,选择最为适合的承载力设置。

二、开发规划视野下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问题

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够以及监管不力两大问题。以下具体来看。第一,自律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上级监管和宏观调整,旅游区必须根据市场变化,选择适合发展方式。同时结合客观需求,有效提供游客真实、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只有如此,区域旅游市场才能逐渐开拓。另外,自律性补助还体现在区域管理服务上。景区没有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甚至可以认为,一些的景区的服务形同虚设,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多会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开罪消费者,导致景区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第二,政府监督管理不力。政府作为旅游领域的集中管理单位,并未良好的履行职责。其主要问题在于:首先,相关部门过多。涉及到生态农业旅游的部门,除旅游局外,还包括农业、园林、国土资源等环境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的工商、税务等部门。过多部门的监管,可能会造成政策性冲突;其次,政府监督意识不够,并未以有效的监督,导致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一片狼藉”;最后,政府协调力不足,区域优势资源划分出现问题。特别是存在政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有好事一窝蜂的哄上,有责任不见人影”。这样的政府管理模式,显然不会对区域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任何的正面影响。

(二)农业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在产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分别为同质化与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以下具体来看:第一,旅游产品同质化。大量同类旅游产品涌现在市场上,特别是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较为“火热”的环境里,产品同质化状况比比皆是。产品相似会加速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进而加速旅游产品的“生命衰竭”。另外,同类产品也存在着错误的社会发展导向,大量抄袭而来的生态农业景区,导致此类产品的发展受到严重局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仿制景区出现,去结合市场全新研制的景区,讲越来越少。经营者收益的局限,结合新型产品的紧缩,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将出现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市场契合性严重不足。从同质化的问题可发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着大量抄袭和仿制状况。以市场为根本,透过市场化发展协调产品研发机制,是无论任何商业模式,都必须采取的途径。但是,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前存在着抄袭等问题,意味着创新力的严重不足。即使区域对此类产品进行深刻探讨,在缺乏消费者支持的情况下,也很构建出相对适合的旅游产品。一般认为,产品的研发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只有消费者才懂得自己的需求。而目前的状况,显然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背离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则。

(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同样从两个方面来看,缺乏意识与导向性不足。第一,缺乏生态意识。生态环保是社会的主流发展理念,而生态农业旅游,也正是依据生态模式而形成竞争力。不过,从现状来看,此类旅游并未充分关注该需求。所以,也难以将需求转化为经济收入。通过一些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所认识的生态,大多来自于自身的分析。第二,导向性不足。社会存在生态旅游需求,景区变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不过在事实层面,大部分景区仅有宣传的噱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设计。虽然不可否认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对于消费者的直观性仍旧不够。

三、基于开发规划理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完善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第一,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核心,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例如,引入区域生态农业对比等。政府在其中,也要明确市场契合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与同类型产品形成对比。像白云山附近,可以充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突出在农家乐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文化。第二,提升区域自律性。寻求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自律性,必须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以及政府正确的监督。同时,加大区域旅游管理单位的教育深度,让其能够良好实现自律。因此,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引导行业成立协会进行监督十分必要。

(二)创新基于生态农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开发复合功能。生态农业旅行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功能。在此技术长,也可以建设多类型的功能复合。比如,结合旅游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文化的构建等。而考虑到可实现的复合种类过多,本文变不在此一一赘述。第二,提升低碳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在当前民众的认识中,低碳项目较比于环保项目更加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低碳生态产品层面上。对此,要增强经营者意识,合理提升其发展视野,良好通过低碳项目,促进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例如,采取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

(三)优化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策略

第一,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品牌是让消费者深刻记忆景区的关键因素,形成品牌经营策略,有效构成商业发展优势。同时,景区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寻求适合的发展途径,实现差异化产品经营,进而得以在品牌的带动下,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事实上,由此也可以发现,民众对于旅游产品的精神认知,要高过于对于产品本身的感受,景区如何讲自身产品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并由此打动消费者,是当前所应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实现集中生态经营策略。生态属于市场同质产品,但是,将生态环保做到“极致”,超过其他景区,自然也能够奠定较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景区应当考虑合理利用生态环保,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上做出基本考量,并以市场契合性为最终核心,有效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市场生态环保经营方式。

四、结语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开发规划理论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不仅是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才能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

[2]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3]张威,钟学斌,张玲玲.基于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设计——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3(07)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所以人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当中采取措施来缓解心情、释放压力,所以旅游行业逐渐兴起。而如今的旅游业不仅仅只满足于释放心情、缓解压力,同时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中所弘扬的“生态旅游”,本文就新时期如何优化旅游管理发展来进行浅析。

关键词:

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生态旅游

一、简介旅游业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许多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目前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娱乐节目、友人推荐、网络宣传等措施使得旅游行业正欣欣向荣的成长着,许多地区逐渐被开发,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时期使得许多旅游景区不堪重负,比如九寨沟在黄金周期间因游客爆满而被迫停止对外开放,以及一些不文明游客在故宫、长城写下“到此一游”等破坏景区景观的行为,还有个别地区出现强迫购物强迫消费等事件,使得旅游活动逐渐存在弊端。而随着人类的肆意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景区不堪重负,整个旅游行业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问题,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公正,同时整个旅游方向应该逐渐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逐渐偏向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新型旅游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缓解其他热门景区的压力,符合现代绿色生态社会的要求。[1]

二、生态旅游概述

1、生态旅游相关概念

全球都在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强调生态问题,加之当今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人民应该健康、可持续的进行旅游,所以逐渐旅游行业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前提是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目标是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纯天然的美丽。实际意义上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生态旅游最早出现于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如今我国生态旅游的表现形式为一些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著名景区和名胜古迹等等,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层次较低,当地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计划景区的维护和发展问题,以及当地人民对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属性没有系统的认知能力,导致对整个生态旅游存在片面性,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对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存在问题,生态旅游近几年成为一股热潮,虽然当地人民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经济收益,但是部分地区相关部门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比如粗方式的开发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专业人士欠缺,经营理念不清晰,是指国有生态旅游单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较低的情况,而以乡村居民为主的生态旅游保护和发展情况则由于村民的认知能力有限使得生态旅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落后或者错误的理念,使得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下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措施

面对灵活多变的社会和市场,进入新时期必须优化旅游资源使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国旅游事业,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强化人民生态旅游管理意识

首先一个旅游区除了当地村民还有就是游客,一方面游客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规范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不标准行为,做一个规范的游客,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村民的认知力度,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强宣传生态旅游相关概念,提高当地人民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更加科学认识,改变传统陈旧理念,遵循自然资源基本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2]

2、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维护长久利益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该系统、整体、合理、有效的进行整合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除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就是生态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比如在进不去的大山深处设立一定数量的观景台,使得游客虽然不能近距离欣赏美景,但是仍然可以看见景色,同时可以设立体验中心,比如当地种植茶叶,则可以设立采茶中心,使游客自行体验在大自然中生活的乐趣,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旅游生活中去,达到旅游的效果。[3]

四、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活动成为如今民众的解压方式之一,加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生态旅游逐渐被旅游行业所重视,完善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体系可以更加长远的实现共赢,所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就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做出一系列工作来维护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洁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妮,李小明.……ASEB下的陕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04)…

[2]…马俊良.……循环经济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学术探索.…2012(05)…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一、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按照这一定义,六盘水无论从自身优势还是城市发展定位,都符合发展生态旅游所必须的一切要求。

(一)借助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六盘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六盘水海拔最高2845.7米,最低586米,儆诘湫偷目λ固氐孛病A盘水气候凉爽享有“中国凉都”美誉,同时自然风光美丽瑰奇、民族风情绚烂多彩,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六盘水生态旅游厚积薄发,全力打造“中国凉都”生态旅游升级版,建成了3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以及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对外积极推介生态旅游

2016年,六盘水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旅游展会推广自身旅游资源,依托自身生态优势推介19度的夏天和纬度最低的南方滑雪场。同时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在六盘水举办的契机,召开生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让更多在人了解六盘水的生态旅游资源。

(三)精心编制生态旅游线路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委结合六盘水自身发展特色设计推出了山地健康、民族风情、美丽乡村等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据统计2016年六盘水游客人数接近两千万人次,较上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二、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六盘水发展生态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城市近郊旅游区、民族节庆景区体验区和农旅一体化园区旅游等多种模式。但相比热门旅游城市,六盘水生态旅游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各个景点实际的游览体验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笔者通过对六盘水市多个生态旅游景点的实地走访与游客交流发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存在不足,部分景区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生态环境因景区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六盘水生态旅游环境方面问题的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由于前期规划开发不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为了盈利部分商家随意在生态旅游保护区中施工动土,产生了垃圾破坏了环境。其次,景区坏境承载能力因游客无序进入造成一定影响。

(二)旅游交通配套发展滞后

景区的交通条件对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生态旅游景区交通情况可以得出,六盘水目前的旅游交通往往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对于自驾游客最主要的问题是停车难。而部分偏远的景区交通极为不便,公共交通又没有普及。游览中游客抱怨最多的便是交通。这其中包括交通工具数量少,交通旅游费用高,交通领域路线单一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三)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单一

目前六盘水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相对简单,一般的旅游景区都是利用自然或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来建立生态旅游景区,通过景区门票收来创收,同时还有经营一些地方性特色饮食。但是旅游相关产业比如旅游纪念品、酒店住宿等尚未得以整合。部分景区内部及周边缺少旅游纪念品相关商业,部分游客表示在该景区只有门票消费。

(四)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差

制约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另一因素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问题。当前,六盘水生态旅游景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包括导游、安保及保洁等岗位人员大部分由当地村民担任,普遍存在学历低,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差等问题。

三、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一)完善景区设计,合理引导游客

评估景区自身接待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合理设计游览路线,通过技术手段引导游客游览,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保证游览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景区动态保护,制定生态旅游规范

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一年内不同的时间段都要开展一次动态普查,对于景区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保护措施。要加大与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环评、管理、线路等提出可以改进的意见,同时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旅游标准。

(三)加大景区交通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结合不同生态旅游景区的地理位置,合理布局旅游交通路线,加大旅游车辆的投放力度,在热门景区和时段要加强路面疏导,减少路面拥堵,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减少旅客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保障旅游线路的快捷畅通。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加大对于景区及周边相关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保证景区配套服务的提供是合理合法合规的,杜绝出现宰客欺客现象,并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布局,依托生态旅游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加强对于景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景区全体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保证各个岗位可以合理布局,及时解决景区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同时还要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选聘有经验素质高的景区服务人员,全面提升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高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六盘水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生态旅游远远没有达到最佳效果,这其中既有地方发展、地理区域方面的原因,也有对于生态旅游认识和研究相关。要想进一步提升六盘水生态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政府、社会、景区相关科研部门必须携手努力,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wwW.133229.CoM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 经济 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代理,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 企业 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 交通 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 计算 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 科学 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 自然 生态 旅游 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 经济 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 企业 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第二,产权特征:产权清晰。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一、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背景

(一)必要性: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高低,从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是及其必要的,是带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盈利性:随着森林公园游的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也日益增加。各林业部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速发展全国森林旅游,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稳步增长。

二、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对森林公园的了解及其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资源的价值

长期以来,旅游资源开发者及旅游经营者起先仅重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后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又开始注重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却忽视了森林公园自身具备的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研究等活动的价值。这样浪费了森林公园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森林公园给旅游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可能性。

(二)保护与开发难以兼顾

开发的同时必然会给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森林旅游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旅游消遣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对森林公园的旅游需求更加迫切。许多投资商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旅游法律法规,没有按规划布局,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只热衷于一些回报率高的项目。对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给这些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三)建设与管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直以来,在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森林公园的建设未能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不能得到国家和地方的专项投入,缺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有力扶植和引导。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全国范围内的森林公园中,至今仍有许多因缺少建设资金而未能启动。在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会导致其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或便而不畅等问题,资金的短缺还影响着宣传促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

(四)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匮乏。

近些年来,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管理型及对相关旅游知识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其致命的软肋。由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都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工作起来十分辛苦,许多旅游相关专业的人都不愿从事这些让人又累有苦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又去选择其他相对来说较为舒适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没有一个专业的领导队伍,很难促进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更不能曾强其综合竞争力。

(五)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保护遗产,应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应该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对这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行为,高举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武器。

(六)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

一些森林公园只注重靠森林景观来招徕游客,旅游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对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森林旅游的内涵特点认识不到位,在规划和发展中标准不高,技术水平较差,不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缺少游客参与性设施,缺乏主题精品。

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鉴于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用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难题。具体的问题对策如下:

(一)应对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的问题

首先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资源开发,还要遵循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包括重点原则、可行原则、生态原则、市场原则、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殖性原则等。尽量使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解决保护与开发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1.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

在对旅游景区及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对景区的规划,在开发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

2.加强立法

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加强限制和监督,同时对景区资源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保护资源少收破坏。

3.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上

首先应加强融资方式多元化,“广辟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国家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筹集办法,解决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其次加强投资的多元化,政府应该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将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对于森林公园开发不能单靠政府投资,应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广集资金,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的社会化进程。

4.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上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解决。从政府方面来说,加强人才规划和信息引导,根据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经常化的旅游人才信息预测和机制,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从企业方面来说,要改变森林公园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吸引旅游人才,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5.在法制建设滞后这一问题上

应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机制,国家需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以此来保护林区的自然资源及自然景观。在森林公园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参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破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条例》、《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相关条例,做到有法必依。

6.解决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的问题

要做到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以营林为基础,适度修筑旅游基础设施,可开展度假、探险、登山等旅游项目,促进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同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提高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统筹规划,打造出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精品。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社区生态旅游与常见的个人旅游和集体旅游具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是以社区内的居民为主体,并且在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在旅游的同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使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生态旅游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而且其管理的机构也不固定,管理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得到完善。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发布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由于我国目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居民的针对性不强、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等,严重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需要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居民的管理积极性、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等,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上一篇: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光伏产业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