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1 11:39:31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职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明显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普遍较差,表现为协调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这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问题。

2002年,时任劳动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必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一文中指出:“将开发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具体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作为发展基础的最重要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这里的核心能力指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1998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人的职业能力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即专业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特定能力对应具体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能力,适应面较窄;通用能力指某一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的能力,适应范围相对较宽;职业核心能力指从事任何工作岗位都离不开的能力,即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职业核心能力虽然与任何一个具体工种、具体行业无关,但对人的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影响深远。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是其他能力形成的手段和发挥作用的条件。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是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外语能力等是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能力。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尽管职业学校认识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中职职业教育整体而言,重专业培养,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具有多元化特点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完全不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践环节中实现;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可以实现的,要多方面培养。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车间、实验室、校园环境、教师行为、学生管理和就餐秩序等都是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中职学校通过入学教育的军训、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开设公共礼仪、就业指导等专门课程,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各种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够,因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日常管理、课堂管理、校园文化和教师素质等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进行系统、综合的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而在于培养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要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沟通、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日臻完善,掌握自己命运,健全人格。

笔者认为,要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系统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将职业核心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制订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重点理清什么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什么能力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什么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个人素质、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对教师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集中培训,通过少数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以及全面推广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教学活动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改革教学方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和教学形式;必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融入职业核心考核内容,如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考核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环境的课堂,引入企业管理制度。

4.创建适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必须认真创建校园环境,无论是食堂、公厕、实验室、草坪,还是运动场、教师的行为规、学生的行为规范等都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元素,使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对中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自我完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编.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试用本).人民出版社,2008,8.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照指示,突出抓好“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建德育示范校为牵引,以《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评价表》为依据,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评星晋级”活动为载体,以“三爱、三节、三品”教育为主线,为学生一生健康、快乐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同时做好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认真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加强防疫知识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防护意识和能力。重视师生心理疏导,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师生尽快调整好状态,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

2.认真学习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贯彻执行《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评价表》,力争上游。

3.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主抓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两支队伍,努力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干部、少先队干部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4.引导学生准备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践行要求。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学段目标

低年级学生品德培养目标:

熟记《守则》《规范》内容;理解“三爱、三节、三品”教育的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爱惜资源、环境保护、珍爱生命、遵守纪律”意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有上进心,形成诚实、勇敢、自信、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

中高年级学生品德培养目标:

了解家乡发展及变化,热爱家乡;学习国家历史与常识,热爱祖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践行《守则》《规范》,行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三、重点工作

1. 完善德育管理制度。深入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德育素质。以评选“德育先进个人”活动为契机,以争当德育先进个为激励目标,为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进一步落实好德育工作例会制度。

2.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一如既往地开展班主任培训,举行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开好班队会,手抄报展,午间广播,黑板报评比,橱窗、厅廊文化教育内容更换等日常工作,努力做到锦上添花。

3.积极开发思政课程。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积极参与课堂听课。组织德育处工作人员要进行听课,发挥课程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育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4.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酷傲欢乐农场”体验劳动的趣味与收获的快乐。努力构建“1+1”的劳动教育模式,即每天在校参加一次有组织任务的劳动;在家进行一次家务劳动。借机开展美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

5.创新开展德育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如读书活动、科技活动、评星晋级活动、节日及纪念日活动等。

6.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深入落实《清原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实施家庭教育方案》,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7. 关爱帮扶特殊儿童。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要组织相关活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8.增强心理健康工作。成立心理危机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四:工作措施:

1.制定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2.严格落实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五中午,召开德育工作例会,总结本周德育工作成绩,查找不足,寻求改进方法,落实德育工作新要求。

3.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落实德育实施途径。

4.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学期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践行常规礼仪示范活动,举行软笔书法竞赛活动、倡导孝老爱亲等活动,让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传承中华美德,继承光荣传统。

5.坚持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开展特色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学期继续以“致乐莫如读书”为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让我校的读书活动更上一层楼。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省市大赛;充分利用“酷傲创造工坊”开展科普活动;争取将假期组织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资料大量上传到竞赛平台;创新开展评星晋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同时促进家校互助,形成家校合力。评星晋级活动,从熟记内容开始,调整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与值周工作相结合,力求创新开展,丰富内容,培养并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开展仪式教育,开好毕业式,增强学生仪式感。

6.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借助劳技课程和学校扫除工作,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酷傲欢乐农场”里体验秋收的过程,享受劳动的快乐;每天在家里完成一项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及责任感。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浓厚的人文气息,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每班设立废品回收箱,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习惯,教导学生勤俭节约。

8.利用三会及日常活动进行美育、卫生防疫教育、安全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品德。开展战“疫”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疫情变化,适时开展防控疫情教育。

9.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要,适时举行文体活动。

10.充分利用“电子百拼、书法、酷傲烘焙、花样跳绳、创意机器人、”等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努力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特色教育。

11.加强“心理咨询室”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微信群,为学生和家长解答学生成长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少年儿童消除或减少成长的烦恼,引导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开放“红领巾快乐成长站”,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 共筑成长乐园”活动。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事关重要,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它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注重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好的劳动者,在特殊岗位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强的劳动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填补岗位的空缺,相反,如果职业核心能力较低,就很难较快适应岗位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教育向能力结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拓展,从而使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学生“成人”的落脚点即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素质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1、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即是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需要。

2、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响亮口号,这种根据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即时需要标准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就业率带来生死存亡,家长、学生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饭碗问题,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淡化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者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使得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分专业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载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由早期的不信任、看不起逐渐转变为认同、支持,院校也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大浪淘沙般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质量求发展,就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品牌。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人文素质是其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完备上着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专”,更要注意知识的“泛”,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太专”,业余文化生活“太单”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见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高价而沽。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懂“做事”而不懂“做人”,一来是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往往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当然会“优中选优,”挑选素质高、专业强的真正人才;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职业的变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把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出重理轻文的误区,培养出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者:闫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2]崔相录.迎接21世纪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探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1

.[3]化长河,胡宗云.人文素质提升指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农村儿童;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笔者今年有幸从事全区小学英语教研工作,在农村小学集体视导和走访教师、学生中发现,农村小学非常重视语文、数学的教学,综合学科遭遇尴尬,甚而有学校还设置“副科办公室”,编排“四功科课程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此类现象实属不该发生,但的确存在。因此加强农村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是国家面向21 世纪教育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我国有13 亿人口,9 亿农民,忽视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就是忽视了国家的大半壁江山的儿童教育,这样的教育缺少全体性。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开设、开足整个课程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才具有全面性。

二、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目前各级考核主要还是看分数。“高中不行,怪初中,初中不行,怪小学,”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狠抓小学语文、数学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学校安排精兵强将担任语文或数学教学,兼任其它学科教学,期末只考核语文、数学成绩,语数课挤占其它学科便成司空见惯之事。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儿童知识面窄小,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两全方针。”

(二)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

1、教师缺编现象突出。以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184 名为例,专职19 名,占11%,兼职165 名,占89%。全区59 所农村小学,缺编英语教师88 人,有7 所学校至今未开设英语课程。音体美教师也奇缺。

2、整体素质不高。第一学历合格率低。教师主要来自民办教师或“学历合同”转正。教师的成长滞后。全区184 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有3 人担任行政职务,占1%。教师职称偏低:中级20 人,占10%,初级164 人,占90%。

3、校本教研名存实亡。一般村小只有1-2 名综合学科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教学问题,甚至多个乡镇都没有学科教研组,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个别领导为节省开支甚至拒绝派遣综合学科教师参加区内教研活动。

4、农村教师队伍欠稳定。城乡环境差距较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很快调入城区,去年暑假,一个镇就调走了十几个教师,几乎让该所小学“揭不开锅。”

(三)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全区农村小学中,15 所有微机室;5 所有音乐室。在集体视导中,看到英语教师的录音机破旧不堪,还真有点心酸。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较少,上劳技课无基地,语音设备基本上是空白,教学设备的奇缺削弱了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三、提高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2012 年1 月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提高教育部门管理水平是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改善教学设备是保障。

(一)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挑战,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多元化,既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专家、学者是人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

(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各级评价要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勤政廉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期末抽查所有学科的学习情况。学校拟定方案从教书育人、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研科研实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心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师德修养,刻苦专研业务,打造“三心二意”的“一现”教师。“三心”指有良心: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学生;有爱心:指爱教育工作,爱学生;有信心:指对学生要有信心,对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虽不能做得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不断地超越自我,那也是人生的极致。“二意”指教师要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一现”指“你的存在要体现你的价值——尽自己微薄之力,助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加强课程管理,落实各科课程教学。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教育资源。因此各小学必须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实实在在地完成各科的教学目标。教育部门还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深入学校课堂,督察课程落实以及教学质量情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5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及时对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每一个阶段的劳动技能及综合素质都给予客观评价,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欣赏、开发智力、探求创新,可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共同进步。把学生的劳动表现写进操行评语,劳技课成绩记入学生素质评估手册,这是目前各校的普遍做法。对学生的劳动表现,特别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若只凭教师的观察、判断,则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要改革评价学生劳动习惯的办法――把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置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和个体学生所在群体中。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应该考核。到了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除了对洗餐具、茶具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应予以考核,防止出现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算,到头来只做最后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对有关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从始至终坚持,养成习惯。由谁评价?仅由教师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很可能是不全面的。如果把学生个体放在群体之中,由学生互评,就有利于互相学习,去伪存真,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学生在家庭的劳动情况由家长评,按照学校发给的家务劳动考核表逐项填写,分出等次,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可以掌握视线不及的校内外(家庭)学生劳动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克服有些学生在校劳动积极、在家什么事都不干的弊端。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6

摘 要:为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笔者从企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现任课教师入手,在学生培养目标、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当前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关键词 :职业素养 液压与气动 课程构建

“深化内涵、提升质量、塑造品牌”是笔者学院一直以来的总体工作目标,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学校培养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或优秀,是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来检验的。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良好职业素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一、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职业素养的核心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而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尤其重要。调研中成功人士证明: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将自己与公司得失融为一体,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并“用心”“动脑筋”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核心,有负责、主动、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个人发展离不开具备态度好、工作认真负责等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善于沟通、工作能力强等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凸显五大不足

1.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注重个人表现、喜欢单打独斗、缺乏集体观念是现在多数独生子女的特点。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从大局出发,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团队成员需要具备服从、配合、包容的意识。

2.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

在校学生的现状是每天对着手机或电脑,一言不发,家长反映若主动与他沟通,多说两句嫌你烦,还要发脾气,表现出孤僻的一面。毕业生调研中,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校期间提供培养学生口才交流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在正式场合讲话、处理事务、与人沟通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说话做事情能让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可见毕业生已经知道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深知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对他们的工作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缺失

目前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究其原因:一是独生子女较多,平时父母娇惯,表现为当老师提出做值日或者说要大扫除等情况时,学生反应强烈,很不情愿去做此类工作,就算去做,也是草草了事,没有认真的态度;二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在劳动观念方面的影响造成他们重学习轻劳动,即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形成现在学生的劳动观;三是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吃亏,这事为什么是我做,只要有大扫除这类活就会溜走,跑得远远的。

4.创新想法由于得不到认可而变得枯萎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70%以上的同学偶尔会有新奇的想法,18%学生会经常有新奇的想法,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的想法在学校里时常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在家里又被家长“否决”,在同学面前有时会得到嘲笑回应,久而久之就不再有新奇特的想法,对事情变得淡漠,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环境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表现在毕业生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薄弱。有的毕业生刚进入一家企业后,表现出对别人过分客气,说话谨慎,工作害怕出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与集体较难融合或者表现出在工作中无所事事、不能严格执行企业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等。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构建

在教学中,职业技能只是教育的基础,而培养富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课程构建的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着眼于人与职业协调发展理念

企业用人原则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扎实的技能水平。中职教育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技能培养,而是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统一。因此通过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学习,除了需要掌握液压气动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小组成员协作的能力,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能力,负责任的工作习惯,节约并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

2.课程内容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融合

在课程目标重新确立以后,接下来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与重构,使知识、技能、素养教育融为一体。一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特点重新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二是将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项目和任务中,其中内容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只有融合恰当才能达到预期培养目的;三是条件允许情况下,能带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氛围。

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教材开发

职业素养中的专业技术是基础,是生存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校本教材中,需要通过两部分内容完成学生的培养:首先需要给学生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液压与气动的知识;其次能让学生立足岗位并具备更好个人发展,必须体现职业素养的其他部分内容,因此还要开发学生学习用的学材。这种学材不仅让学生能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规范意识、6S质量管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环保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融入。

4.基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最终验证,考核的指导思想决定学生的水平,因此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液压与气动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考核(期末成绩)占30%,两项相加为学生的最后成绩。既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注重学习态度、职业规范、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考核的指标如下页表1所示。

四、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实施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引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两人到四人为一组。首先布置任务,让小组每位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讨论,要求:(1)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根据任务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按照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实施任务,完成工作;(4)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整个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下达任务、收集信息资料、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评价阶段七个阶段完成工作(根据具体项目情况阶段可多可少)。

2.“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开动大脑,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纯气动逻辑控制回路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实验“去掉双压阀和梭阀是否还能实现逻辑控制”,接着教师提出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问题——“在冲床的气动系统设计上能否使用这种逻辑关系”。探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际,学生通过查阅已学知识和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创新创造性的学习效果。

3.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例题、习题、思考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对布置的习题和复习思考题,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如“液压与气动”课程作业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笔答作业: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布置作业进行纸面解答,这个内容同学有抄袭现象,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口答作业:上次课布置作业,通过书本、网络查阅进行预习、复习,在下次上课时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在实验前留下思考题,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提问相关的实验内容,此内容由学生单独与教师交流,类似于答辩,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合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项目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课下调研、上网、上学校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完成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PPT、论文、大作业等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更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新知识检索、资料归纳总结的职业素养。例如在上第一次课前,通过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作业:先由老师将班级同学分组,每组2~4人为宜,以组为单位,回家用PPT的形式完成,上课时由小组代表展示并讲解作业。 任务书如表2所示。

作业考核评价方法也应进行改革。作业的评价标准分为:笔答成绩、口答作业成绩、综合成绩。笔答成绩包括问题回答的条理性、工整度、准确性等方面;口答成绩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语言的表达能力;综合成绩是教师通过学生的项目作业考察作业内容的信息量、创新内容、在项目作业中承担工作量难易程度、完成的水平、组内学生的互评等综合评价。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从教期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教材方面、课程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一定效果。但还有些职业素养如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等如何融入课堂,还有待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2]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0).

[3]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

[4]马琰,苏君.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课堂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5(5).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德育模式 职业素质 环境 情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7-01

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我校在多年德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内容、以“环境-情景-实践”为德育方法的德育模式。将营造与现代企业管理基本接轨的环境氛围,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创设育人情景,在校内外为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培养优秀职业素养搭建实践平台作为系统工程。并且不断地在探索中丰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更加形象生动:泡菜和淹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水的浓度和味道。强调了优化环境是育人工作的新思路与更高境界,认为影响学生成长环境因素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客观地描述了“环境-情景-实践”对教育培养人的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企业的需求,我们多次深入到一汽锡柴、小天鹅、威孚、通用电气、红豆集团等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各企业比较一致的认为受欢迎的毕业生应该:第一,要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第二,要能吃苦耐劳和具有敬业精神;第三,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企业教育培训部负责人直率地说,每当新职工来到单位,我们首先培养他们怎样走路、怎么上洗手间、如何进食堂用餐,从进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抓起。

为此,我们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讨推进会,确定了以“职业形象塑造、职业态度培养、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文体活动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情商个人竞争力培养” 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主要德育内容。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左右,从学前教育到走进职业院校,已经对老师说学生听、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司空见惯,甚至具有了较大的“抗药性”。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认为:说教式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影响几近于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道德知识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存在知行脱节的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求职业院校努力通过设置环境氛围、创设教育情景、搭建实践平台,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环境和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得到自我发展。

一、营造与现代企业接轨的育人环境

现代企业对企业形象、企业环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都形成了精细化的要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与现代企业接轨的环境熏陶,有利于更快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我们认为,要从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和设计。

硬环境,就是要从学校门面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规范布置,严格要求,使每一块草坪、每一面墙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从传达室门卫、食堂餐厅、宿舍,到教室、办公室、校园各部位,体现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让学生在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企业在生产场地将堆放物品和人行走的区域都用黄线明显区分,并严格管理执行。我们就在教学区的楼梯道的中间同样标上黄线,让学生靠右行走,力求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意识。

软环境,就是要强化学校的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都从门卫、保安的规范管理抓起;我们同样要求进出校门车辆推行、校内车辆停放有序,校园保安、门卫、宿舍管理员都规范着装,制度健全,早自修、晚自修强化检查督查;宿舍严格管理,实行管理员负责制、学生舍长责任制、班主任考核制;开展班集体建设实行十项考核。与此同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既能适应严格的制度管理,又能积极参与各项思想教育类、技能素质类、文体爱好类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创设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育人情景

合格的员工,首先应该是文明的员工。

我们要求学生见到师长,三米内主动点头、微笑、打招呼:“老师,您好”、“老师,您早”。就是学校创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同身受。我们在政治学科组开设了“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校本课程,语文学科组编写了“职业礼仪教育”的参考教材。

学生文明督导队,在参与校园常规管理活动中积极发挥文明示范、文明督导、信息反馈作用。

三、搭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平台

企业重视新职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敬业精神,对有些毕业学生不安心一线工作、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敬业很反感,甚至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

学校开设了“公益劳动”课程,政治学科组编写了《公益劳动》校本教材,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了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顾虑,克服不愿劳动的懒惰思想,每个岗位派专职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考核。对每个公益劳动的班级事前进行动员、统一布置要求,劳动中有检查有督导,公益劳动结束后还要书写书面小结,不及格的学生还要按规定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日资企业THK冠名班的学生来到企业后,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劳动态度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一致好评。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活动;组织“人寿杯”学生形象展示大赛,培养“学习之星”、“技能之星”、“才艺之星”;组织职业技能集训队参加校内和省市的技能大赛;开展“思想政治(党校、团校、干校)、兴趣特长(技能兴趣小组)、文体爱好(艺术社团)”课余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与“环境-情景-实践”德育方法,具有比较鲜明的职业院校适用性,它以企业对新职工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教育过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体现了教育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结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争取不断的深化,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根华.《试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策略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将结合实际,谈谈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看法。

一、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的学生具体表现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养现状在浙江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时都有一个普职分数线,受这个分数线的限制,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线下学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大多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力和学习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礼貌礼仪欠缺。当学生进入企业后还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对培育具有高尚品格的职业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探究情况浙江省教育厅于2017年7月24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优良品德、打造精湛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育人目标。随后许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始研究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案、途径和方法,并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广大一线教师也积极撰文总结经验。由此,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共识。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情况中等职业学校一线教师虽在努力改革创新,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仍然在釆用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很传统;特别是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减少,语文教师只是为了应对会考而开展教学。因此在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素质,更新教学方法,跟上时展的脚步。

三、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为配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采用一切可行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这对于提升教师的素养有作用,但针对性不是很强。学校要做好教师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各任课教师要通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将先进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也要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走进企业,了解现代企业对语文知识的要求,这样开展教研活动、探究新教法才会更有针对性。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探寻适合本区域特色的教学素材,如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为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提供本地教育素材。

2.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在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在后,但通过比对,笔者认为两个大纲基本要求是相吻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这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人文底蕴的要求相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职业模块教学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这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社会参与的要求相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拓展模块的教学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自主发展的要求相近。

3.重构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在内涵上传承了课程教学目标,在性质上超越了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应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要求,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内容,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重构教学目标。(1)文化基础核心素养。第一,人文底蕴: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提升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第二,科学精神:通过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做勇于探究的职业人。(2)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第一,学会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尝试和反思,在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健康生活。在学习中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进而能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3)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第一,责任担当。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知社会劳动分工的意义,并在综合实习与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劳动的责任担当。第二,实践创新。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职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

4.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1)教师要革新教法。首先,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怎样去接受。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方法。其次,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法是学生通过听、看、记和模仿来接受知识和技能,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教师要大胆尝试职业教育推广的新教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2)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教师在革新教法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中促使学生去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方式不仅效果好,也是核心素养培养中所要求的。

5.改革语文评价方法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

上一篇:电力安全防范措施范文 下一篇:市值管理内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