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综述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6:05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1

    一、前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不言而喻。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挑战,各地区都竞相给出大量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其中不乏从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这对县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为了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性。县域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体现为本区域特色的经济。而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竞争优势,必须更多依托自身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立足地方县情,培育、开发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休宁县域状况分析

    (一)区域特色状况

    从地域上,休宁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与浙赣两省接壤,是典型皖南山区县城,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盛产木材、茶叶等农作物。县内有着众多茶叶品牌,被誉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此外,休宁县毗邻黄山市区和黄山风景区,环境优美,境内有着名的部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从历史发展上,休宁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有着浓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孕育着“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在浓厚的徽文化熏陶下,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休宁休宁自宋嘉定十年至清光绪六年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二)经济基本状况

    休宁县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为41.4亿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为15115元(折合2240美元),低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82美元,也低于黄山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846元(超过3100美元)。其中,旅游收入、农业收入(不包括林畜渔业)为20.36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近50%的比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0、16.5、15.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1.7:39.9:38.4。

    (三)发展战略

    休宁县政府对县城的长期发展制定了一个明确目标——把休宁县打造成宜居宜家的“中国休闲养生之都”。这就要求在走“工业强县”的道路中,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转型中培育和壮大主导地方特色产业。把“绿色休宁”的品牌做强做大。

    三、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谋划

    县域经济在走特色经济发展路子上,定要把握特色,整合资源,打出自己的亮点,形成适合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并不断扩大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对休宁县的地域特色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本县的资源特色主要有——旅游产业、茶竹石雕产业、特色农产品等。

    (一)融合新元素,丰富旅游产业

    在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的旅游产业中,融入本地特色。休宁作为全国有名的“状元县”和产茶大县,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积极拓展旅游新线路,更好地融入把茶文化和休宁教育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本地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休宁的宣传影响力。

    (二)形成特色的茶产业集群

    经济学中非常强调规模经济,规模赢得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集中做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在产业布局上,推动产业的积聚,形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积聚明显、经济效益显着的发展态势。而休宁有着近百家茶叶生产销售公司,其中很多是乡镇企业,只有“松萝茶叶”、“新安源有机茶”两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宽,并没有真正体现集群效应。

    (三)深入发掘传统徽雕文化

    石雕和竹雕作为“徽州四雕”之二,而休宁县盛产翠竹,茶园石以及所传承的优秀雕刻工艺。其中,张王楼制造厂主要生产的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风和竹根雕人物已远销东南亚各国。石雕作为传承“古徽州文化”的载体,在整个黄山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享誉甚高,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竹雕和石雕在县内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

    (四)发扬传统徽教育文化

    “全国第一状元县”是一张金字招牌。休宁不仅是在宋代至清代在教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建国后的现代也是成绩斐然,休宁万安中学便是这声名显赫的功臣。很多学者也对休宁的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和总结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促进教育事业的提升,进一步发扬徽文化。

    此外,还有很多乡镇特色产品有待深入开发,如茶油、徽菊、蓝田花猪等。在“工业强县”的规划中,走好绿色、循环、创新之路。首先,要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减少对污染大的重化工业的招商引资,培育以十二五规划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次,发展好循环经济,鼓励物资回收公司的成立,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再次,努力开发创新型产业,如着名的“农夫山泉”矿泉水的水源就是来自休宁境内的“六股尖”,本地可利用优质水源开发矿泉水产品。

    四、县域特色经济政策支持

    实现地方特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挖掘、开发和完善,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一)大力支持乡镇特色企业发展,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对各乡镇的特色产品开发,积极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生产,为企业的市场开拓与销售提供平台对接服务,积极宣扬和鼓励借鉴其他县域特色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先进做法。

    (二)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完善金融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政府对地方特色企业应积极调查[转自lunwen.1KEJIAN.Com ]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对市场潜力大的企业提高信贷额度、提供优惠利率等优惠条件。另外,积极培育特色龙头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支持。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内陆地区;综合评价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内陆地区整体较为落后,且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如何构建合理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来准确评价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提高区域发展质量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指标体系简析

1.“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世界发展指标为基础,以六个关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为依据,以美国上世纪60年展水平为标准,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等11 项指标以及相应的标准来评价现代化进程。

该指标体系比较简明,数据容易获得,度量简单,可操作性强,是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但该体系也有不足,比如把现代化的门槛定得较低,使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容易被英格尔斯指标所误导,或者容易从这个纯粹的传统工业化时代指标中得出非真实的结论(谢立中,2003)。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于1996年创建、并进行了三次调整和修改。该指标体系从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按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设计模型。其中驱动力指标代表人类活动、过程和模式对可持续发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即表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而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显示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等所作的努力。(逯元堂,2003)

该指标体系可操作强,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监测并具有预警作用,清楚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社会、环境、经济、制度等领域的发展问题。但该体系以国家为评价对象,对于指标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界定的不够清晰。

3.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于1989 年提出,由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4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314 个三级指标构成。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外向经济与内向经济、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财富禀赋与有效运行过程的平衡、个体冒险创新与社会协调凝聚力四大平衡关系,着力评价国家整体现状水平和发展的潜力,以此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公平和自由的市场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经受国内外市场检验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4. 人类发展指数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HDI)也叫人文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该指数通过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的预期寿命、教育和经济水平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来反映不同国家在人类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二)国内相关指标体系简析

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于2000 年提出,采用客观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选择的县域经济数据对全国所有县市进行分等级分类型评价。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具有综合性的经济总量指标,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该体系仅限于经济方面的评价,不能反映社会、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2.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又称“百强县”指标体系,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各县(市)统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按照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共33 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

3.“现代化”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依据现代化的内涵和信息时代的特点,设计了由3 个“表征集合”、8 个“水平指数”和21 个“基层指标”构成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该体系具有原则正确、简明可测、数据容易获得、度量比较直接等优点。但该体系中定性指标占一定比例,从而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999 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五大方面组成,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共219个指标。其中,总体层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系统层由生产、发展、环境、社会、智力支持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状态层是在每一个系统内能够代表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状态的行为、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要素层采用可测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等表现进行度量。

该指标体系简单、易于获取,同时层次分明,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时间和空间排序、权重分配及评分度量。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指标的选取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指标庞杂等缺点,使得不同区域难以用同一指标进行对比,使用的数据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数为2853个,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行政区划有个17个地级市,137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48个,县级市29个,县60个。除了沿海的7个市外,内陆地区包括10个内陆市,即济南、济宁、枣庄、泰安、淄博、聊城、德州、临沂、菏泽、莱芜。鉴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大多指的是市辖区以外的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本文的研究范围只包括县及县级市,不包括市辖区。除市辖区外,内陆地区有56个县市。

近年来,山东通过实施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战略,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3年内陆地区56个县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704.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10.07亿元,经济总量稳步提高,但内陆地区56个县市的整体水平不高,强县数量较少。

全省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8%,内陆地区56个县市平均为35.23%,略低于平均水平。全省县域实现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2亿元,内陆地区56个县市875.82亿元,占34.32%,其中全省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域单位有33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只有6个。全省116个县域单位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17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中就有1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有17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中仅有2个。可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整体较为落后

(二)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意味着若干指标构成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层面,使评价体系呈现出结构层次性,反映每个层次的状况。同时作为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又能得到总的评价结果,从而能够客观反映县(市)经济运行的特点。

2.可比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区间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同时,必须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以确保时空上的可比性。

3.代表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一类指标能够较好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层面,地区间指标值差异大小可以区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在选择指标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取得资料的指标,保证指标所包括的内涵可以进行定量描述。否则指标过多、过细,会给资料的搜集、整理带来很大困难。构建县域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挑选一些已经建立了政府和部门常规统计制度、拥有比较健全统计资料、易于计算、容易取得的指标。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衡量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指标,以反映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经济发展要素、21项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经济发展基本指标反映的是各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模、水平、城镇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现状。社会生活指标反映的是县域地区人民收入和消费的情况,用消费、投资、医疗保障等因素描述人民的现实生活。发展潜力指标反映的是县域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发展潜力,用资源建设、文化科技教育及金融财政支持等因素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通过以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谢立中.关于所谓“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几点讨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逯元堂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自然生态保护,2003(11).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3

[关键词]北疆;县域;高寒地区;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98-04

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地处新疆北部,是中国疆土的西北前沿。该区域在促进内外交流、协调东西部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只有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准确评价,对其发展现状作出客观描述,才能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而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是可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准确定位并经过研究证实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的实证分析以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21个县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和城镇化水平3个大指标14个小指标分析比较这21个县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潜力。构建了一套3类14项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北疆沿边高寒地区21个县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为确保结果的稳定性,本文使用2011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使每一类的变量相关性比较高从而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因子,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是对这些综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公因子,当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的意义更为鲜明,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进行评价和排序。 表1 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县域经济

2.基本步骤

因子分析的步骤如下[3]:(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X;(2)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3)解特征方程︳R-k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低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4)对A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变换;(5)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以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3.实证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得出抽样适度测定值KMO为0.703(见表2),由因子分析中KMO的度量方法可知,KMO﹥0.5说明因子分析可以进行,若KMO﹥0.7则说明数据更令人满意[4]。所以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变量之间共同的因素较多,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剔除无量纲化对数据的影响,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通过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得到前3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7.62%(见表3),说明这3个公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所以把这3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由表3得出,前3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7.619%,提取前3个特征值做因子载荷矩阵,用最大四次方值法旋转变换,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4是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其中因子载荷矩阵表明,每个因子不是对所有的指标都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它只对少数的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根据表4将指标分为3类,根据对相关因子的命名,可以看出:第1个主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X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4、农林牧渔总产值X5、年末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X6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子;第2个主因子在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7、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X9、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X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X13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反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投入,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政府重视度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第3个主因子则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非农产业比重X12、财政收支比X14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衡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县域居民生活水平及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

对经过正交旋转的因子利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各因子的得分,再以其对应的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计算其排名。综合得分只是代表在各个指标下的21个县的相对差别,综合得分越高表明其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反之得分越低反映其综合经济实力越弱。其计算公式为:F=(39.232/77.619)F1+(21.854/77.619)F2+(16.532/77.619)F3,即F=0.51 F1+0.28 F2+0.21 F3,计算整理得到得分及排名(见表5)。

由表5显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县域具体分布是:伊犁地区4个县、塔城地区3个县、阿勒泰地区2个县、哈密地区1个县,可以看到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差距,其中得分大于0(该地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县,得分低于0的有12个县,说明有57%的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该地区平均水平之下。位于伊犁地区的伊宁县遥遥领先,综合经济实力得分2.31,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高出1.41分。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弱的是位于博州的温泉县,整个博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疆处于中上游,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温泉县的综合经济实力非常低,凸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沿边高寒地区三大指标体系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名说明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文具体分析3个大指标的得分及排名情况。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下细分了6个具体的小指标,把这6个小指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KMO=0.786,P=0.000,提取了2个主成分。用计算公式F=(53.375/79.624)F1+(26.249/79.624) F2,即F=0.67 F1+0.33 F2,得到21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见表6)

2.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指标下细分了4个小指标,把这4个小指标用spss19.0进行分析,得到KMO=0.721,P=0.000,提取了一个主因子。用计算公式F= F1,得到21个县的社会公共服务排名(见表6)。

3.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标下也分了4个小指标,用同样的方法,运用计算公式F=(38.471/76.735) F1 +(38.263/76.735) F2,得到21个县的社会结构排名(见表6)。

由表6可知,北疆沿边高寒地区21个县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结构三个分指标下的得分及排名。综合排名位列第一的伊宁县,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最高的,说明该地区经济实力强于其他20个县。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来看,得分大于0的县仅有9个,县域差距十分明显;其中县域经济水平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的12个县中,阿勒泰地区有2个,即其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占40%;塔城地区有2个,经济实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占40%;伊犁地区有4个,比例达57%,说明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前2个地区大;而博州的温泉县、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和巴里坤县、昌吉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温泉县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最靠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虽不是最差,但比最差的裕民县仅高0.09分,位于北疆沿边地区的温泉县经济水平比博州其他县域低很多;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和巴里坤县,经济实力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巴里坤县排名12,得分-0.24,伊吾县排名17,得分-0.66;昌吉地区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受自然条件制约,其经济发展在昌吉地区也很落后。

从社会公共服务指标看,得分大于0的也只有9个县,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温泉县、伊吾县、青河县社会公共服务得分也较低,都低于平均水平。

从经济社会结构指标看,有9个县得分大于0,1个县得分等于0。其中经济实力指标和社会公共服务指标都比较落后的托里县社会结构指标得分却很高,说明该地区发展潜力很大。

四、结语

县域经济不等于县级经济,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区域经济,要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农互补和统筹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5]。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也是北疆沿边高寒地区落后于沿海省份县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快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府应对这一特殊区域应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发展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乃至国外企业的投资落户,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加快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傅前瞻.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48-150.

[2]唐林俊,杨虎.因子分析法在区县经济综合指标评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2(5):24-29.

[3]王庆丰,党耀国,王丽敏.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18个县(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3):495-501.

[4]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45-350.

[5]冯建中,何先平.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1,39(2):1233-1235.

Abstract:Affe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loca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rder and alpine region in northern of Xinjiang is relatively undeveloped, the gap is larger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we choose three larger index: economic development,element inpu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14 small index to compare the alpine region of 21 counties along the border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in the aspect of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level, then found a suitable speci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4

本次测评的方法与上年完全相同,仍采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2000年)的最好水平。

县域综合发展向好

综合指数上升1.5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2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29.1分,比上年上升了1.5分。其中:发展水平指数25.4分,比上年上升1.3分;发展活力指数32.1分,比上年上升3.4分;发展潜力指数52.4分,比上年上升1.6分。三项指数同步增长,表明总体发展趋势向好。

从各县的指数分布看,2002年综合发展指数分值高的分组中县数迅速增加,且呈加快的趋势,分值低的分组中县数迅速减少:大于50分的县(市、区)占全部县的5.05%,比上年上升了个1.6百分点,小于30分的县占65.61%,比上年下降了6.4百分点。(见表1)

2002年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明显。一是发展活力增强,主要是基建投资大幅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发展活力指数的持续上升。2002年人均完成的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了31.8%,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了33.8%,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2.5%。反映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各项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经济增长保持平稳。2002年多数县域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6%,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

100个发达县域更显活力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前100名县(市、区)(简称“100个发达县域”,下同)分布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占了84个县(市、区),比上年增加了2个。县级市和区达79个,比上年增加了8个,表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化进程起着加速推动的作用。2002年100个发达县域的突出表现是:

综合发展水平再创新高。2002年100个发达县域(见附表)的综合指数平均达到了59.8分,比上年上升了3.7分。分项看。发展水平指数58.7分,比上年上升3.9分;发展活力指数70.7分,比上年上升5.3分,发展潜力指数60分,比上上升1.6分。发展活力指数上升最快,说明发达县域充满生机和活力。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100个发达县域的经济总量在我国县级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加,影响力逐年增强:总人口占我国全部县域的6.9%,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域的22.5%;地方财政收入占到2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23.7%。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117元,是全部县域平均水平的3.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977元,是全部县域的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182元,是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2年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5%,比其他县域高出18.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前100名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投资和出口势头强劲。100个发达县域的33个评价指标中,增长速度排在前面的是投资和出口:人均基建投资额增长40.9%,新增固定资产增长31.3%,出口总额增长38.4%、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39.4%。

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100个发达县域中,每万人中的在校中学生数为693人,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6.6%;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床,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53%;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3床,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68%。(见表2)

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一。虽然县域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稳步上升,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值得注意:一是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和地方财力增长减弱而引起的发展潜力增长缓慢的信号值得警惕;二是东中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三项指数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之比为1.76:1和1.70:1,差距突出。三是县域之间经济水平和财力相差悬殊,100个发达县域县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37.4亿元,后100个最不发达县域县均6.1亿,前者是后者的22.5倍;100个发达县域的县均地方财政收入6.35亿元,后100个不发达县域仅有0.2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4.4倍。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应尽快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水平,增加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中部地区县域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发展潜力,如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费支付的比例。加快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在中部地区建设一批以劳动密集型和实用技术为基本定位的专业化制造加工基地,提高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5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18-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对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近一时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决定》精神,从辽宁实际出发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目标,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辽宁与经济发达省份县域经济的比较

辽宁县域经济所覆盖的范围共包括44个县及县级市。2008年,县域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0 87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8.43%,占全国县域总面积的12%;县域总人口2 372.2万,占全省的55.87%,占全国县域总人口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76亿元,占全省的15.6%,占全国县域的6%;地区生产总值5 368.97亿元,占全省的39.9%,占全国县域的7.9%;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 064亿元、 2 599亿元、

1 606亿元,其比例为1∶2.44∶1∶51;人均GDP为22 63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410元。

本文采用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评价结果对辽宁与解决发达省份县域经济进行比较,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具体分布情况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其平均发展水平为:人口82.95万,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 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 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 8 470元。

可以看出,2009年,辽宁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在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中排在第7位,位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河南与河北之后。尽管辽宁县域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发展速度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总体水平与其他省份发达县域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辽宁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

根据可行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下:X1:人均生产总值(元),X2: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X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X5: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比重(%),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7:教育投入比重(%),X8:技术人员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该县生产总值,教育投入比重=教育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技术人员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该县总人口。

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反映了该县整体的经济状况;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反映了该县政府的收入情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的是农民的收入情况;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反映的是全县居民的财富状况;第二产业比重反映了该县的工业化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了该县整体的消费水平;教育投入比重反映了该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技术人员比重反映了该县科技人员的储备水平。可见,根据以上指标可以全面反映某一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辽宁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文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辽宁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再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辽宁各县进行分类。

首先将反映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八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同时检验所选取的八个指标是否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根据SPSS软件输出的初始结果,采用这八个指标时所得KMO的值为0.743,但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教育投入比重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低,而另外的七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相对较高。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这里将教育投入比重剔除掉,剔除后所得的KMO为0.747,且相关系数矩阵也很好,说明这七个指标更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软件输出得到各县县域经济因子分析总方差分解表,提取两个因子时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9.034%,小于85%;而提取第三个因子时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8.674%,但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为0.675,小于1。比较二者之后,本文将以提取前两个因子为这次因子分析的公共因子,可以认为这两个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始六个指标79.034%的信息量,足以用来评价各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两个公共因子都具有了明显的实际含义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在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人均生产总值,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有较大载荷,而这四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县居民收入方面的情况,故将其命名为收入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个公共因子在第二产业比重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各县工业水平与消费情况,因而将其命名为工业水平与消费因子,用F2表示;这两个因子正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辽宁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为了将各县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分类,须计算各县的收入因子以及工业水平与消费因子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本文使用Regression法计算公共因子得分,软件给出了各指标Regression法的因子得分系数。将公共因子表示成上述六个变量的线性组合,然后代入这六个变量的标准化数值,可以计算两个公共因子的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1=0.186X1+0.224X2+0.276X3+0.240X4-0.087X5-

0.005X6+0.260X8

F2=0.188X1+0.090X2-0.145X3-0.028X4+0.496X5+

0.427X6-0.320X8

下面综合评价各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各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值得到综合得分值F,计算式如下:

F=0.71692F1+0.28308F2

以综合因子得分F进行聚类,可以避免多因子得分聚类的片面性。并且综合因子得分包含了原始六个经济指标的79.034%的信息,可以从总体上反映辽宁各县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因此,下面根据综合因子得分运用k-means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将全省44个县划分为三类。

根据k-means系统聚类法类别划分,也就是根据各县综合因子得分F的大小来区别的,下面给出三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划分方法:类别一,综合得分F在1.191~2.700之间的属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类别二,综合得分F在-0.134~0.889之间的属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县;类别三,综合得分F在-1.037~-0.232之间的属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县;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有5个,占11.4%,依次为长海县、瓦房店市、海城市、普兰店市、大石桥市。其中长海县比较特殊,因为这个县居民较少,且以渔业为其支柱行业,使得它的人均收入方面水平较高。其他四个县在人均收入、工业水平与消费等方面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瓦房店市、海城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为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东北十强县。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县为18个,占40.9%;发展水平“落后”县为21个,占47.7%。上述三组县的综合得分差距很大。其中,发展水平“较高”县与“一般”县平均相差1.393,发展水平“较高”县与“落后”县平均相差2.195,说明辽宁其他县的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远远低于长海县、瓦房店市、海城市、普兰店市、大石桥市。

相对说来,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县与“落后”县的比重较大,占44个县的88.64 %。所以,提高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就在提高这39个县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其中21个“落后”县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国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6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30-02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 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 模型方法概述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Cov(F,s)=0 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 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 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 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2]唐敏,陈道平.上证A股与B股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7

>> 浙中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凉山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滇中城市群之间的Granger分析 滇中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发展分析与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木桶效应下“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评价 运用环境经济政策解决滇中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探讨 云南批准《滇中城市群规划》 等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与城市群建设 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秉安,罗海成,徐小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3]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4] 李泽熙,武友德,习世超,韩超.共生视角下滇中城市圈城市竞争力分析与发展[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34-38.

[5] 侯小星.滇中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6] 胡宗群,吴映梅,张伟等.滇中城市群产业演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65-69.

[7] 张艳红.基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理论的滇中城市群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40-141.

[8] 牛乐德,熊理然.滇中城市群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24-36.

[9] 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

[11] 王衍用.区域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2):116-119.

Yunna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YAN San-hu,LIU Yu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Yunna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as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 of Yunnan Province,the count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paper Yunna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within 42 counties of the county economy competitive research,using SPSS software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Yunnan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县域经济发展综述篇8

[关键词]陆地边境县 县域经济 因子分析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特殊的地理区位赋予新疆边境县(市)在我国加大向西开放战略中的重要角色,边境县(市)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助于缩小同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新疆共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5个,开展边境贸易等有天然优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边境县市成为新疆乃至全国对中亚及欧洲国家开放的窗口。

一、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有原来的非均衡发展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已超过东部沿海地区。新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下取得了较大成绩。边境县域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边境县域少数民族聚居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旅游经济。

2010年新疆共有32个边境县(市)拥有全疆23%的人口,GDP仅占全疆的15.3%,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三次产业之比为29:33:38,即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从侧面说明边境县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发展滞后,大多数边境县依靠较少旅游收入等来维持生计。2010年新疆陆地边境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02.5亿元,占GDP的7%,比重很低,地方财政支出为289.4亿元,基本上都属于赤字财政,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极为有限。除此之外,新疆许多边境县处于高原、戈壁之中,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虽然国家给予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投资环境仍有待改善,本身所占据的地缘优势也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动力。

提高新疆陆地边境县经济实力不仅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且对我国扩大沿边对外开放,提高对中亚各国影响力起着战略作用。

二、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综合的系统,其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只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因子分析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1)因子分析法

假定有n个区域,有p个指标反映某一综合城市特征,这p个指标反映了n个城市间的差异。那么能否从这p个指标中提取m(m

先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以下模型:

x1=a11F1+a12F2+…+a1pFp+ε1

x2=a21F1+a22F2+…+a2pFp+ε2

………………

xp=ap1F1+ap2F2+…+appFp+εp

上述模型被称为因子模型。X为标准化后的新变量,F为公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由公因子的系数组成的矩阵A为因子载荷矩阵,矩阵A中的元素为因子载荷。

A=■

得出因子模型后,可以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设公共因子由观测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

■(公式1)

该方程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来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最终根据因子得分,计算综合得分:■(公式2)

其中为方差贡献率,为样本数据矩阵X的第j个特征根:■

(2)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这里以新疆32个陆地边境县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横向对比,选取了13个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县域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用SPSS18.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度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拒绝零假设,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且KMO值为0.693,表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主成分),运用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主成分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再与各因子所占权重加权求和得综合得分即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按方差累积贡献率80%的原则,提取4个公因子,表1为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总量规模;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人均储蓄存款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因子二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因子则在第一产业和农民人均收入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中的农业发展状况;第四因子则在实际外资和出口总额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每个陆地边境县的因子得分,利用因子得分通过公式2,可以进行各陆地边境县综合得分计算及最终排序工作。

原始数据来源:国家民委2011年手册综合

三、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1)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征

1. 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上一篇:共同保险与再保险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网络工程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