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4:44

智能建造发展

智能建造发展篇1

北京

加快结构调整,深化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在调整中提升,制定实施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互联网+制造”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和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引导存量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立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建成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金山公有云等一批重大云用加速发展。支持北人集团盘活腾退厂房,成功举办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天津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行动,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B2B云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河北

加速转型发展,深化制造业强省建设。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滚动实施千项技改项目,加快沧州激光产业园、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玻璃基板、北汽福田年产10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城融合,加快互联网+、民民参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发展。推动第三批3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贯标,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百县行活动。

上海

稳增长,促融合,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注重供给端发力,以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运行安全。聚焦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成应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要素,提高研发设计、标准制定、功能服务、总包总成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重庆

聚焦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重点围绕制造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用。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改造工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7%,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平均分别下降13.8%、28.4%。

广东

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遴选5个左右的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依托,联合上下游企业,建设20个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制订工作。推进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大10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摸查示范基地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依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分行业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计划,完成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实施3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培育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和10家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4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力争机器人制造业产值达600亿元。

山东

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一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继续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出台省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深化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探索实施“1+N”带动提升计划,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培育省级试点示范企业50家以上。二是推动“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出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意见,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模式。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深化互联网普及大行动、两化融合深度行等活动。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开放式"双创"平台和服务平台,力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76%。

浙江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互联网+”行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制造过程的融合、商业模式的融合、双创平台的融合等工作,实施100个示范项目,启动培育一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合发展、兼并重组、品牌收购、标准升级、管理创新等途径,推动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发展。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互联网+、标准化+、设计+、机器人+等专项行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今年要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0个以上、工业机器人1万台以上。树立中国制造新标杆。支持宁波市建设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指导和支持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争取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争创“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

河南

坚持创新引领、智能转型、开放带动、绿色发展,打赢工业转型攻坚战,以转型改善供给质量、以转型对冲成本上升、以转型缓解环境约束,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提供坚实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财政资金和基金引导作用,推动大范围智能化改造,滚动培育50个智能工厂、100个智能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完成5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任务,使对标企业累计达到2000家。创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力争上半年申报创建成功,确保3年实现创建目标。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批确定10个左右培育对象。组织推动新一轮“十百千”技改示范项目,推进一批工业“四基”和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

安徽

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认定省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100个左右。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争取1-2家企业进入国家推荐名单。继续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在机械、石化、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选择3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积极争取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等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应流集团高温合金零部件、中鼎EM燃油发动机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

贵州

着力抓好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助推大数据战略行动。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在西部地区保持中上游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应用。建立一支两化融合服务队伍,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组织25户企业实施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实施5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继续开展智能制造省级试点示范,争取创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标杆企业,组建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支持省内高校联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云”平台功能完善与应用。

四川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出台《四川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军民融合等七大工程,指导成都抓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支持绵阳、德阳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建成一批柔性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示范项目,重点支持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青海

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谋划和实施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行业应用。加快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面实施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大力培育部级和省级两化融合标杆及示范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引进阿里巴巴、浪潮集团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参与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电子商务、绿色制造等项目建设。争取将西宁市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争创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继续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快海东、西宁、海西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实施政务云、产业云、民生云、生态云示范工程,推动青藏高原大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新疆

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两化融合企业试点、两化融合试验区等试点示范遴选、建设工作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通过智能制造手段增质提效,以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项目为重点,大力实施智能升级;根据企业基础分级推进,行业优势企业对标国家智能先进标准实现智能转型。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完善在线工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新模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示范带动,在输变电、农牧机械、新能源装备、汽车和化工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内蒙古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2020年大数据产业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健全推进机制。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自治区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的操作办法,兑现优惠政策。编制大数据基金支持目录,建立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制度。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指导意见,“两化融合”企业贯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1+7”工作体系。重点抓好自治区工业云平台与航天云网、沃特玛电动汽车制造云网的融合,引导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平台上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将我区铝、镁、铜、烯烃、稀土、石墨做成若干产品园,实现产品延伸加工增值。积极争取国家四基工程、创新中心等政策支持,研究出台建设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呼包鄂”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呼包鄂三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城市。

辽宁

智能建造发展篇2

对于2015年下半年两化融合走势特征,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判断课题组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判断。

智能制造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伴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的日渐清晰,预计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以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完善智能制造政策环境、健全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立智能制造创新机制、强化智能制造发展支撑、构建智能生态系统等为推进重点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将逐步展开,通过智能制造重点特色区域先行先试、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引领我国构建协同高效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从公开信息看,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是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突破口,从构建智能制造总体系统架构入手,着力发展智能设计,推广普及智能生产方式,发展智能装备,拓展智能服务,实施智能管理,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生产模式等,全面推进制造企业传统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智能终端将成构建

智能制造体系关键入口

当前,智能终端作为最终下沉至用户端的主要连接硬件,正成为构建智能制造体系的关键入口。

下半年,越来越多制造业将会以智能终端为切入点,构建垂直细分领域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将机器、服务、人、产品有效连接起来。从公开信息看,格力集团通过组织精锐研究力量,研发格力手机,创建智能家居生态入口,实现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战略布局。长虹电器就紧随格力的步伐,提出长虹“物联网手机”战略,推出“全球首款”监测血糖、血脂和胆固醇的健康手机长虹H1,以健康随身智能终端构建智能家居体系。针对工程机械领域等特殊操作环境,大型施工器械制造商三一重工面向工程机械行业潜在消费人群的4G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实时监测工程机械产品机械运行状况。

并购重组加速传统制造业

互联网化进程

当前,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呈现出以兼并重组互联网企业快速融入“互联网+”浪潮的趋势。

下半年,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通过外延补给,并购重组外部互联网企业,实现优势资源强强互补,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公开信息看,裘皮行业龙头企业华斯公司出资8253万元购买优舍科技30%股权,依托优舍科技公司基于全网移动社交媒体的电商平台“微卖”,实现公司裘皮产品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商品的分享、传播和交易。服装公司搜于特以5000万元资金增资北京中研翰海有限公司,依托其在零售行业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强大资源,发展中国服装服饰行业零售培训的O2O模式。

3D打印普及应用

持续加快

伴随着以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一体化并行创新为核心的3D打印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联姻,基于云平台的3D打印服务正逐步形成,实现客户需求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

预计下半年,3D打印技术将依托云平台加速普及应用。从公开信息看,金运激光公司正致力于打造3D打印O2O云服务平台,将线上云平台与线下体验店有机结合,通过云工厂加工为客户生产创意产品。客户可以在线下到实体店提交创意产品打印数据,或者在线上将数据提交给云平台设计师完成模型数据设计,然后由云端工厂制作、物流系统配送,完成订单流程。光韵达公司与大型医院合作,布局生物医学3D打印云服务平台。该平台汇聚大量医院CT数据,通过先进建模软件把CT数据建成一个精准的三维模型,然后运用3D打印技术为医院做医疗导板和植入体。

能源互联网发展步伐加快

破解制造能源利用趋紧难题、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能源互联网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清洁能源分布式生产、交易、消费生态体系正逐步形成。预计下半年,能源互联网将在分布式发电基础设施、互联网售电、可再生能源交易、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等方面加快应用步伐。从公开信息看,在顶层设方面,国家能源互联网顶层规划《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已上报至国务院,并将在年底前制定完成。

智能建造发展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智库;“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6-0041-04

一、引言

(一)时代背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

2015年5月由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实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规划。文件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1]。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人作为创新的主体与核心,创新驱动的力量在于人,质量的控制、提高依赖于人,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观念转变与实施的重心也是人。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归根结底是“人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迈进亟需具有创新思维和跨产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于原有定位的新内涵:创新型与复合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2]。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需要[3]。根据人社部对部分城市各个季度人才流动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中所提,2015年至2016年第二季度,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供求比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见表1。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智慧源:职业教育智库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2007年1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后作出批示:“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基于职业教育政策和舆论的公共需求,基于市场经济多元利益格局下民众的现实需求”,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规格、对象、质量、方法途径等改革的需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需要职业教育智库这一‘独立思想的盒子’提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案”[4]。职业教育智库是指由职业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从专业化的角度,客观、科学地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教育研究机构。建设职业教育智库,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战略决策咨询,使科学决策依赖科学咨询,最终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职业教育智库的内在功能

(一)启智:为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思想源泉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全产业链式的,重新阐释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要求我们反思现代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制造业智能型、高端型对人力资本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知识、技能,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运用良好的自我应变能力对自身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5]。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的转型,强调对人才自主创新意识、灵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既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探其未然、追求超然。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体系的要求,文件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代表着我国制造业高端层次的主攻方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处于哪个阶段、完成进度如何的量化标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共同l展的第一步。

(二)规划:为改革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提供转型路径

在现有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可以从职业教育实施主体转型进行探索。首先,稳步推进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在充分考量地方行业特色与建设重点的前提下,在部分学科应用性较强、具有发展潜力与转型基础的高校试点改革,比如地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可以优先试点。其次,鼓励部分办学成熟的高职升格,这类学校事实上在培养一线技能人才方面更具教育实践经验,基本具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次,通过高职与地方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发挥两类高校各自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整合,避免单兵作战造成的重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最后,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共同指导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需要、市场契合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践行:为变革职业教育组织模式提供改革方案

为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形式及课程开发方面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变革。首先,专业设置应紧扣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想尚未改变,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要,就业能力偏弱。其次,教学形式的理实一体化,引入现代学徒制,加强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合理论与实践,在进行理论传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以职业为导向,兼顾学习与工作的要求。再次,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真正融合,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步伐。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深入到课程领域,开发前瞻性强的未来制造业课程――“制造业+”融合式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围绕具体的案例和项目进行,结合当今产业链环节运作过程,运用“互联网+”、共享、开放等前瞻性思维进行理念的更新、生产出创新型的产品。

三、职业教育智库的外在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实施主体,对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进度影响重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涉及的问题范围广,职业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史无前例,迫切需要发挥职业教育智库的作用。为此,应搭建以职业教育为专门研究方向的智库机构,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助力。

(一)明确研究方向,策划“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无疑应以服务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下职业教育战略决策为终极追求,坚定不移地围绕制造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素质、技术技能的发展要求,瞄准重大的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承担起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使命。在研究方向上,要以服务更快更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开展专业性强、建设性高的专题研究,响应建设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研究课题门类设置、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选择、成果总结与使用等方面,遵循“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切实需要,采用“订单式或量身定做式”[6]。战略提出加快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职业教育智库可以其中一个或几个领域为专题,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组织多学科、多机构、跨区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研究团队。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研究的难度,建立研究成果的分类培育与孵化机制[7]。对于诸如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工艺等尚未研究,需要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可以放宽研究期限,鼓励在充分的前期论证和规划之后开展研究工作。

(二)组建研究团队,培养“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人员

职业教育智库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中国制造2025》是家宏观战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涉及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中一系列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专题研究人员必须是多学科背景的,融合经济、社会、政治及法律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其次,研究视野应成为专题研究人员素质方面的一项评价标准。“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具有阶段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制造2025”及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人员需要具有阶段性与特殊性的研究视角[8]。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研究团队,需要打破现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事聘用制度,建立专题化、项目化的专兼职结合、长短期聘用相结合、单聘和双聘相结合的灵活的人事组织与管理机制[9]。建立“旋转门”机制,作为沟通政府、企业、智库三方的流动机制。“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是指卸任官员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发挥余热,智库的研究者也有机会到政府担任要职,从研究者变为执政者[10]。在加大人才引智力度方面,可以借鉴“旋转门”机制,聘请专家型领导与同志,加盟智库,嵌入各个研究专题,发挥其熟悉中国制造2025战略,熟悉政府决策过程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不拘一格纳人才。

(三)创新研究方法,服务“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

职业教育智库必须实现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为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智库开展“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通过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拍脑袋决策”,降低由于信息孤岛引发的实地调研不畅,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建立制造业区域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研究成果运用的效度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促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四、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路径

建设一流的职业教育智库有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深入改革,有利于职业教育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其具体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机制

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突破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入改革研究体制,倡导职业教育智库与运作部门加强合作,增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职业教育智库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容忽视。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工作尚不成熟,课题研究和招标制度还不健全,职业教育智库仍奉行“订单合同式”的横向课题研究,鲜有纵深探索现实问题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智库的制度化服务形式尚未形成[11]。这种“等候”政府行政部门“下菜单”的研究模式,导致大部分智库研究沦为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咨询建议,违背了智库的建设初衷。为推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应全方位完善职业教育智库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报送、反馈机制,对接社会基层需要,开展纵深探索,以多种形式、多方渠道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向全社会推广。

(二)加强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智库,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谈到,“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推动政府部门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与一般智库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智库的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旋转门”机制的重要作用,重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及智库三方人才的有序流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步走”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职业教育决策方、研究方及作用方三者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智库研究人员由拥有较强政策素养的离退休行政干部、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及职业教育研究专家三方组成,实现政府“高层”、智库“中层”与企业“基层”三方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推动人才资源共享。

(三)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筹资渠道

独立性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智库生产高信度、高效度研究成果,发挥政策影响力的前提,而且是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费的独立对于研究成果独立性的影响重大。为实现职业教育智库的独立发展,应着力促进筹资渠道多元化,降低政府行政拨款在智库可用经费中的比重,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筹资渠道,提升研究成果的独立性和研究视角的中立性,可以通过自营刊物获得收入,建立基金会、公司、企业和个人捐赠体系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专职管理资金,定期公布资金来源与去向,接受公众监督[12]。职业教育智库应制定严格的经费碓聪冈颍并且在制度层面上严格把控项目经费的支出,保证研究的独立开展。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发[2015]28号.

[2]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3]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4]《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评论员.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智慧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4.

[5]朱晓妹,林井萍,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53-157.

[6]庞丽娟.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5(4):4-8.

[7]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2):13-18.

[8]肖凤翔,付小倩.多主体协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5-10.

[9]肖兆武.关于高职教育研究所定位及职能的一些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4.

[10]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11]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9):9-16.

智能建造发展篇4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5]张雪.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4(10):84-88.

智能建造发展篇5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从实际生产过程来看,智能制造从宏观上将推动传统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的生产模式向个性化、高度柔性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方向转变,微观上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实现产品研制过程的全闭环控制。(王淼、王湘念,201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认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美国,其后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智能制造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美国在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在2013年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我国于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这些国家战略均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已经明确成为现代先进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

在对智能制造国外先进经验分析方面,王媛媛、张华荣(2016)对于全球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胡晶(2015)对于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等策略进行了比较。杨帅(2015)对于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动因、内核、方向、结果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国在工业和互联网领域的比较优势差异显著而导致两种模式在内涵、实现路径、实施重点与效果等方面明显不同。黄健、万勇(2016)指出德国推动工业4.0的战略意图在于试图主导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韩国推行制造业创新战略3.0在于以智能工厂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改革。

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方面,《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指出,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辛国斌(2016)认为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李富(2016)认为我国智能制造业存在产业结构抑制了智能制造的需求、技术水平差异明显、配套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赵程程、杨萌(2015)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从技术层面进入到了应用层面。王友发、周献中(2016)指出国内目前对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模式的探讨更多集中在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微观机制和内部动力等视角的深入分析。

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经验方面,冷单、王影(2015)总结了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做法在于推进产品智能化开发、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推进成套装备示范应用等。张建宏(2015)指出扬州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措施等。陶永、李秋实、赵罡(2016)认为航空智能制造的重点在于研发关键智能工艺装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航空协同云制造等。王影、冷单(2015)从资金与投融资渠道、产业创新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思路。白小明(2016)提出推进“互联网+”制造业研发平台、产品制造、制造业服务、供应链与物流的发展。李政新(2015)认为要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技术示范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机制。黄群慧(2016)认为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在于突出战略引导、强化创新驱动以及完善制度环境。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行为主体及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模式,研究了智能制造发展从初级智能装备到高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循序渐进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化为突破口,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二、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一)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行为主体

发展智能制造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因素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智能制造企业自身可控的内部因素与政府决定的而智能制造企业必须适应的外部因素两类。从内部因素看,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等企业可控因素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外部因素看,产业政策、发展环境、生产业、信息业发展状况等企业不可控因素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影响因素涉及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智能制造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企业等。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策导向、人力资源、资金支持等社会环境。这些行为主体联系密切,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1.政府。政府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产业发展政策、金融与财税扶持政策等直接决定了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与营运空间。同时,政府还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引导”就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和落实财税、产业、金融、土地、人才、贸易等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此外,政府还要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化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2.智能制造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企业在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所限定的发展与营运空间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努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以新技术突破带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突破口

1.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支柱,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辛国斌,2016)。《中国制造2025》包含的重大工程之一就是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河南省印发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把智能装备作为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突出发展智能成套、智能电气和智能制造装备。装备智能化首先要实现产品信息化,即越来越多的制造信息被录制、被物化到产品中;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逐渐增高,一直到其在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2.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信息业的发展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智能制造跨越式发展,信息业的发展也总是领先于智能制造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投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引导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但又是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环节。黄群慧(2016)指出智能制造的实现关键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为推进智能制造,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企业逐步向制造业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中国制造2025》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4个发展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以及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发展智能制造,一定要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相关的信息业,以此为手段来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

3.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化。技术改造是推动制造业采用先进的智能装备、促使生产系统智能化的一个有力措施,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品转型升级的一个有力手段,也是政府极力支持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一个努力方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明确要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河南省印发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也要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指出要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邵安菊(2016)指出要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装备相对落后,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并存。在进行技改升级过程中,第一步是对传统的设备进行由机械化向自动化的升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便实现物理设备互通互联,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四、具体做法

智能制造的发展涉及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社会组织两个方面的问题。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有效的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促进和保障智能制造的实现。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的发展和实现是智能制造业努力的方向,而通过社会发展规划、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强力引导、驱动与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人为推进或加快智能制造实现的进程,则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因此,发展智能制造的具体做法,需要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政府层面

政府积极制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划、各项扶植政策,为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引导与推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以为引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出台积极的财政与税收政策,促进智能制造的培育与发展。

3.支持生产业的发展,鼓励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积极发展,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4.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c智能制造相关的投资结构。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为智能制造培养与储备复合型人才。

6.以试点示范行动为抓手,推进成套装备示范应用,引领智能制造发展方向。

7.进行集聚发展。

(二)行业层面

在政府发展规划、财税政策等引导下,进行技术、装备、商业模式等的扬弃。

1.对于装备制造业,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能的装备。加快部署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

2.对于生产业,以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与发展为主线,带动信息技术软硬件技的发展。

3.对于生产制造业,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积极采用新型的商业与运营模式。

(三)企业层面

以利益驱动为诱因,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入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对传统制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

1.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制造的改造与升级,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2.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提供智能化的产品。

3.积极采用新型的商业与运营模式。

4.积极推进机器换人。通过机器换人,把人从某些生产环节如环境恶劣、简单装配、精密检测等条件下解放出来,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5.对于新建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要求采用智能化装备进行生产。

五、结语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文探讨了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模式,研究了从智能装备到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路径,提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化,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造企业、生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方协同努力,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一般课题“河南智能制造发展的模式、路径及突破口研究”(2016B080)、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面向订单的煤炭供应链计划与调度优化研究”(SZB2013-34)、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煤炭供应链构建及其计划与调度优化研究” (14B630009)、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2015JG024)的阶段性成果】

智能建造发展篇6

此外,博览会和分论坛也将起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落地的作用。

作为该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上,与会嘉宾探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进展和成功案例,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提出相关建议。

在“2016中国(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举办期间,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于8月4日成功举办。

说起智能制造,事实上,这并非四川省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7月,20i6中国(成都)电子展就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展会以“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军民融合”为主题,设置了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电子元器件、测试测量、微波射频、物联网及云应用、智能硬件、创新创业核心展区,涵盖智能硬件、无人机、VR/AR、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前沿热点内容。

如果说7月份的电子展是一次智能制造领域的预热展会的话,那么8月份的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就是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战略深度融合的研讨会。来自四川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部门领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领导、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外企I与方案供应商和相关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进展和成功案例。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展智慧城市,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智慧城市的总投资规模预计达到1.1万亿元。

四川省早于2012年就了《关于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光网四川”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加快智慧应用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智慧四川,打造西部信息高地。20t5年,四川已建成“全光网省”,对于四川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实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智慧产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力争把展会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招商引资平台、装备采购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此次大会以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实际,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以“兴业惠民”为目标,以“发展智慧产业、引领智慧生活”为主题,坚持消费提档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互动互促,着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展览展示和应用推广,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国内智慧产业资源向四川汇聚,推动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加速我国西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力争把展会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招商引资平台、装备采购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本届会展举办了1场展览、3场重要会议、3场论坛和1场比赛。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李培根、方滨兴、沈昌祥、邬江兴,以及在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名企高管等共聚盛会,共同探讨分享“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新趋势、新成果、新应用和新经验。

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t6中国(成都)智博会旨在加快国际国内智慧产业资源向四川汇聚,促进四川智能制造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推动四川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和西部制造强省,让智慧产业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四川作为制造业大省,现已初步具备了建设全国制造强省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2016年,四川省全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展一批重点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设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力争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成都智博会积极响应行动计划,组织各方资源打造“四川智造”展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传感器应用系统、3D打印、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汇集西门子、华为、长虹、九州电器、华体照明等31家四川制造领先企业集体亮相。四川长虹积极参展,带来旗下最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及智能产品。

据介绍,本次智博会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共14l家,集中展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数字娱乐”、“智能家居”、“信息科技”6大板块内容。

在“四川智造”展区,6(30平方米的场地内集结了智能制造、3D打印、传感应用系统、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大批代表本土创新创业新技术、新潮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系统,包括拥有GPS高精度定位的天润农用无人机、普什宁江的智能柔性制造系统(FMS)、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相结合的西门子成都工厂、能够智能推荐合理搭配餐食的长虹智能冰箱、可呈现好莱坞色彩的极米无屏电视、能够最佳匹配用户个性需求的华为桌面云解决方案等,在展会上向观众进行精彩展示。

在四川省市州专题展区,宜宾的智慧城市成果展示,眉山的四川省首个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凯德尔机器人、双FID的在线VOC监测站,广元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高轨迹精度的OTC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等都在智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此外,德阳、自贡、乐山、雅安、凉山等市州也展示了它们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特色产品与技术。

看各国在做什么

智能制造,这个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同期被大家热议的话题,中西方虽然有各自的表述,但总体上看都是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分析为基础的产业变革。

美国国际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此的看法是:智能制造是全集成协同制造系统,该系统可以作出实时响应,以满足工厂、供应链网络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

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文件提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从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来看,大体会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感知层。在这个层面上可能涉及传感器、半导体等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会应用到传感感知、信息采集等技术。其次是网络层。网络层上可能会涉及智能芯片等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会应用到云计算、大数据、网络传输等技术。最后是应用层面。这个层面会涉及机器人、智能机床、3D打印等产品。会应用到3D打印、机器人解决方案等技术。

以上三个层面对整个制造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三个层面所涉及的产品供应商涵盖了传感器厂商、二维码厂商、云计算软件企业、网络解决方案企业、系统集成商等各行各业的企业。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淘到智能制造时代的第一桶金。

为了迎接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产业改革。以西方国家美国和德国为例,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推出制造业白皮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大力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韩国也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创新3D战略,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在国外政府推动下,国外很多知名企业都开始行动起来。我国为了应对产业变革,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那么我国又有哪些知名企业开始行动了呢?

人杰地灵。共建四川智能制造

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力量,传统制造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制造业一些领军人物也提出了各自的考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早在2C00年就提出“不触网就会死”的理念。在第二檬澜缁チ网大会的论坛上,张瑞敏表示,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制造,被看重的不是产品,而是如何创造用户资源。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企业重颐客,互联网企业重用户。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郭台铭表示,这几年传统产业和互联网面临很大的产业变革,“唯有实虚结合,才能使效益最大化”。

而已经宣称自身是大数据企业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称:“现在正处于变革时期,人类已经从IT走向了DT(数据科技时代),在数据时代,30年以后世界上最优秀的CEO可能是一个机器人。”

在四川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前夕,事实上,很多人也看到了四川在产业链上的一些不足。比如,四川虽作为制造大省,但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不高、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四川省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2016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智能制造2016年8月15日第31期责编:赵明E-mail“十三五”规划》等方针规划,设立四川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基金对智能制造项目进行大力扶持。

同时,四川省与众多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四川省政府分别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浪潮集团、京东集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智慧城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智慧产业重点领域发展。2016年智博会在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集海内外顶尖行业专家,以会带展全力打造西部地区最佳的智慧产业平台。高端论坛促企业智能化转型

作为“2016中国(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共同主办。

四川省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居全国第一,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20%以上,航空电子、平板显示、卫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整体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四川的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柔性生产制造系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机器人焊接生产线集成应用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增材制造装备在零部件制造、修复、成型等方面进展较快,外来投资企业在川发展良好,德国西门子在成都的工厂就是四川智能制造的典范。

为推动四川率先建成西部制造业强省和中国制造的西部高地,四川省政府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三大主攻方向,将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化的转型、高端化的突破作为三大着力重点,使四川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战略资源精深加工、名优特新消费品生产和研发制造基地,实现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四川省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行业将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化。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万怡挺介绍,四川省将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6大领域的核心技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秘书长王鹏,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分别就《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与实施,以及如何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来自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航工业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浪潮国际、数之联、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智能云科、渡鸿集团的高管和专家,分别就智能制造的综合解决方案、云计算与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核心制造技术突破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在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OEM副总裁庞刑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季献忠、数之联CTO方育柯、成飞公司数控加工厂副厂长宋智勇等嘉宾,就如何应对和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话题,结合各自所在的领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就四川省发展智能制造业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四川不仅是我国三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同时在机床、军工、石油机械、电子装备等领域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制造优势。选择在成都举办这次以智能制造创新合作为主要议题的论坛,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制造模式的变革,分享智能制造的用户经验,对推进四川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都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6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及其分论坛将成为一次契机。它将进一步强化制造业统筹规划,对产业部署进行协同攻关,共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此外,博览会和分论坛也将起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落地的作用。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十年周期的起点上,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汽车等正在成为行业热点词汇。这轮产业革命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取代传统制造技术成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来源,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生态系统转移,标志着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即泛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左右,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复台增长率约20%。智能制造产业中五大热点分别是: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驾驶,本文将围绕这五大热点细分领域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分析。

1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0亿元

伴随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机械的使用放大并延伸了人的四肢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提升了人脑的功能,机器人的使用将大大拓展人类的综合能力,机器人r代即将到来,这使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0、2025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机器人已从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发展为种类繁多的现代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门类工业领域,应用正扩展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包括3D打印、农业、装配、建筑、电子、物流和仓储、生产制造、医药、采矿、运输等很多其它行业。

2预计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将达到110.9亿元

近年来无人机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农林植保和电力巡线两个领域,无人机需求较为迫切,且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在其它行业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显现,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空间巨大,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或将在未来3年内,迎来第一个行业应用小高潮。

民用无人机用途极为广泛,未来市场主要集中于农林保值、影视航拍、电力巡视等领域。鉴于国内民用无人机政策的规范和低空空域改革的深化,我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到2018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9亿元。

无人机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不仅其成本与价格具备优势,而且其技术品质又可与国外产品比肩。目前无人机在农业、空中监测、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更高。目前无人机并非完全的智能化,无人机依旧需要专业的飞行人员来操控,市场专业性人才缺口大,人才培训市场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3.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破百亿元

人工智能为21世纪科技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所使用的技术旨在根据数据和分析赋予计算机能够做出类似人类的判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算落后,再加上我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3百亿元。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2014年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脑研究、网络融合、3D智能打印等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

4.预计2018年3D打印市场规模或超过200亿元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传统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显现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3D打印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策、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四方面驱动3D打印发展。2014年,全球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到38.5亿美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25.8亿美元。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近年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速维持在3070以上,预计2018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或超过200亿元。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行业转型升级期,要利用好这个机会,企业应敢于尝试3D技术在原有领域的更新升级,拓展3D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航天航空领域是金属3D打印增长最陕的领域。3D打印在飞机机翼机身、发动机零件、航空站零件补给、无人机系统中都有广泛应用,未来20年3D打印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市场可达125万亿。

以国际层面的产业化导向,重c布局工业领域。我国已有技术主要关注轻型3D设备的研发,但对工业用途的机型缺乏长远规划,而3D打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主战场是工业领域的应用。

5.2020年将成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国内无人驾驶产业仍处于萌芽期,部分细分市场仍为空白。从整车制造视角看,除运动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GPS等可以延用传统车辆制造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无人驾驶技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主体包括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等联合研发、生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目前我国正在努力赶超一些国外企业,在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

2020年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并从此进入爆发增长期。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2。万辆,有望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2035年将达到约1100万辆,届时无人驾驶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其中北美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24%,西欧为20%。

当前距离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预计到2020年无人驾驶将初步实现商业化,具备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为将来占领市场、制定行业国际标准争取主导地位。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小的投资者,可以针对无人驾驶的细分领域进行突破,比如当前国内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投资者应该注重校企合作,无人驾驶对技术、人才要求非常高,投资者可以积极挖掘高校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推进智能制造开展的5大举措

张荣瀚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正在抓紧编制《智能制造发展2016-2020规划》,针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和形势,必须明确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路径和任务,谋划若干重点专项行动,指导地方、行业有序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二、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走、持续推进。在“十三五”期间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在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这五大类关键技术装备,同时要夯实智能制造的标准、核心支持软件、工业互联网这三大基础。要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这五种新模式。同时要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三、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专项。去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启动了智能制造专项,对9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支持,今年支持的重点项目将超过130项,一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超过50亿元。专项实施以来,不仅支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安全可控水平,同时带动了社会投资100亿元。

四、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从去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确定了109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63各行业,一共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试点示范初步形成石化行业的智能工厂、航空装备网络集成制造、消费品行业个性化定制,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远程运维服务等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批关键装备和软件产品实现突破。

五、扎实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制定并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共五类基础标准和五大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做好2015年和2016年启动的91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实验验证项目的研究,重点围绕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互联互通和多纬度协同发展等瓶颈问题,加快实施了100项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自修订工作。

链接 四川省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的6大领域

万怡挺

一、在高档的数控机床方面,将重点开发高精度五轴、转台系统、数控系统等功能部件,大力发展精密卧式和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智能化模板焊接装备、智能化模板成套装备、高端智能原委数字化制造装置等高档数控机床。

二、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着重研制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重栽搬运机器人、切入式注塑机器人、特种作业工业机器人等。

三、在增材制造装备方面,着力开发打印头、高性能激光器、大功率的激光扫描、精密机器部件等核心组件。

四、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基于时光视觉的智能检测装备、车栽技术网运行状态、智能检测装备、污水处理成套检测处理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化精密测试系统、智能测量仪、基于信息安全的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过程、数据监控与分析云平台等检测设备,培育发展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备装备。

五、在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方面,大力培育发展新型传感器、自检校自诊断自补长的侍感器、高性能光圩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视觉侍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电子标签、条码等采集系统装备: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高端调速装备、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

智能建造发展篇7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0”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 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关键项目建设,保障智慧企业建设工作长期顺利推进。在智慧企业项目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中,企业要重点把握智慧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关键项目的建设以及项目管理,保证做一个成一个,实现智慧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规模效应。

智能建造发展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3]李良红,刘国邦.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研究[J].河南建材,2012(11):119-122.

[4]田正茂.浅议监理工程师对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J].煤炭工程,2004(B05):109-110.

上一篇:减少粮食浪费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的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