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培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11:30:30

智能培训教育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1篇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现实分析

结合该项培训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现从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现实分析。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目的

为了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及时有效地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提供培训平台,在陕西省汉中市和澄城县、泾阳县试点开展了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在这一背景下的教育培训目的可细分如下:

1.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自觉学习,还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予解决。关于认真学习和领会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言,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和视频材料来向党员干部们进行宣讲。

2.适应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镇等重要岗位,每天将面对繁杂的日常工作,因此,试图通过传统集中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因此,在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下,因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等优势将有效解决培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培训与空间距离之间的矛盾。

(二)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手段

1.通过推送学习资料进行自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手机学院为手机远程培训开发出了应用软件系统,制作了演示文稿,印发了教学计划,精心组织了学习内容,参训人员只要通过下载安装APP就能获得后台推送的学习资料。比如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汉中试点)时,共设置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形势、公共管理能力、个人修养和文化休闲7个模块18门36个微课程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手机学习终端向学员推送。同时,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网络平台提供106门视频课程,供学员自主选学,但不做考核要求。这样一来,学员就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在便利性和易操作性的双重支撑下,对基层党员干部稍加培训便能通过手机进行自学。

2.讨论环节设置互动学习方式通过讨论来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还使真理越辩越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培训工作中,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并规定了上线讨论的时间段。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了4次集中网上讨论,学员均参加过讨论交流发言,共发帖776条,人均13条,同时微信互动交流发帖3000多条,有效贴2000余条。这样一来,便使学员消除了接受远程培训中的孤独感,而能真切地融入到学习团队之中。

(三)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结果

这里的“培训结果”主要指“培训效果评价”,陕西省在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时设计出了一项考核办法,即要求学员提交学习心得体会,在对心得体会进行评分外,再根据学员的上线讨论情况给出最后的综合评分。为反映真实情况,还在所有学员中开展了培训工作问卷调查。比如汉中试点培训,认为本次培训试点效果比较好以上达到了96%。

二、针对难点问题的思考

然而,在试点培训后的现实分析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难点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如何确保所推送的信息能接地气,如何管理分散存在的参训人员,如何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如何确保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不断解决。以下分别对这4个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一)针对资料内容的难点问题思考

从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中反馈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所推送的学习资料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对此需要说明,移动智能教育培训所推送的资料主要以图片、文本资料、微视频等要件构成,其中微视频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发送给学员的学习资料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也是当前借助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和观看的通病。这种具有碎片化特点的资料就无法与那种系统的、接地气的传统培训相媲美。因此,这就构成了难点问题之一。另外,视频播放中的技术问题也时有反映。

(二)针对学员管理的难点问题思考

目前所开展的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他们作为基层干部所承担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因此,这就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造成了学员管理难题。再者,即使处于同一个县的学员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样就在班级管理上造成了诸多不便。根据培训试点的班级设置安排,一般以60人为一个标准班,且配备一名班主任。由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这里所提到的学员管理便构成了另一项难点问题。

(三)针对学员学习热情的难点问题思考

根据传统培训工作的经验可知,基层党员干部在面对政治素养提升培训时,往往具有敬而远之的心态,当然这与传统说教式的培训方式有关。不难知晓,只有激发起学习热情,才能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来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热情?从现阶段的做法来看,仅靠培训模式的新颖性和微视频内容的生动性,是难以充分实现上述目标的。毕竟,在长达数月的培训中会逐渐弱化学员会对这种培训模式的新鲜感。

(四)针对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思考

是否仅仅依靠提交学结报告和考察平时讨论情况,就能真实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要知道,在互联网已得到普及的当下,复制、粘贴等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技巧,却又能完成报告提交任务的。因此,完全基于线上考核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如何来完善和补充这一评价方式则构成了当前的难点问题。

三、解决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四项难点问题,解决措施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一)理性认识移动智能培训的功能价值

由陕西省率先举办的移动智能教育培训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当前针对党员干部政治业务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我们也需要理性认识到这种培训模式的功能价值,从而不能只追求“高大上”的培训方法,而忽略了传统培训在学员管理、培训内容体系化等方面的优势。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培训之间形成高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遇见的难点问题。

(二)基于实践调研的培训资料内容设计

移动智能培训项目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微课程特色,因此,短时、碎片化等始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始终。因此,在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上,应着力从优化所推送的学习资料入手,形成精准培训的效果。那么要实现精准培训的效果,首先就需要培训方对参训人员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这里需要指出,从很多培训实践中也反映出,培训方具有很强的“我向思维”习惯,未能换位思考学员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与当地党建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三)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基层党支部组织管理职能

目前参与到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中的学员,都是当地县域的基层党员干部,其中不乏身居重要岗位的人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委派处级干部担任培训学员的班主任,这已是培训方对学员管理所能做的最大努力。针对学员工作地点不定、空间居住分散的特点,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学员所在单位的基层党支部应协同组织部门,共同督促和管理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参与组织学员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到他们的年度工作考核之中来。

(四)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

单纯依靠QQ群、微信群来进行学习讨论是不够的,这样不仅无法使学员完全融入到班级学习中来,也使得文字层面的讨论会陷入某些人激烈讨论,而某些人则一旁观看的情形。为此,需要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上文已经提到了应由基层党支部和组织部门来搭建线下讨论平台,由此可以在政治学习时间段内围绕着学习心得、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主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便能极大地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

(五)结合现状拓展培训效果评价办法

目前的评价方法在文中已经介绍,而且通过查阅学员的学结还能发现当前培训工作中的不足和难点问题。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核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通过学习对工作的帮助等要件。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跟踪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开展跟踪考核的主体应是学员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通过对学员的工作言行和群众反馈信息来进行效果评价。

四、案例

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介绍陕西省开展移动智能培训工作的情况,以供学者思考移动智能教育培训课题。

(一)学习要求

1.课程学习学员必须完成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热点、公共管理、个人修养6个模块的全部18门课程学习,每门课程必须完成学习进度的100%才能取得学分,共计15学分。

2.交流讨论学员应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经班主任评定合格后获得3学分。

3.学习心得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环节学分之后,在线提交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经审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4.结业学员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达到结业要求后,由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组织综合考评,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学员学习及结业情况由组织人事部门记入本人档案。

5.问卷调查学员结业时,应在线填写并提交《XXX干部手机培训试点调查表》。

(二)学习纪律

一是干部手机培训采取实名注册的方式,一名学员一个帐户。参加远程培训学习的干部名单和相关信息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向培训中心提交,由培训中心提供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学员通过计算机登录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学习平台可修改密码。学员参与网络学习讨论交流也必须使用实名。二是参学干部应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及时完成课程学习和参加讨论交流,提交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达到考核要求方能取得结业证书。学员确因出国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须向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干部手机培训中心认可,可不参加本次学习和考核。三是参加在线学习的干部不得请人代学代考,一经发现,给予批评教育,当事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对弄虚作假骗取学分的,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20-01

我校曾在本市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们当中做过调查,95%的教师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集中培训的讲座式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培训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人从事继续教育多年,一直在沿用这种传统的讲座式的培训模式,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对这种讲座式的培训模式如何能更好的为中小学教师所接受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取切实对中小学教师有用的课程

继续教育培训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能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给教师们提供切实有用的课程,通过培训真正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起作用,从而更好地去培养教育学生。

比如:我校曾经对中小学教师们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门课程的培训。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人的头脑中至少存在着八种以上的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这些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使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智能优势,也有每一个人的智能弱势。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使优势更强,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进而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的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小学教师们都很感兴趣,因为它切实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有帮助。所以要想这种培训模式,更容易被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选取对中小学教师切实有用的课程。

二、抓好备课环节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尤其是给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们上课,备课环节就尤其重要。照本宣科是要不得的。拿到一本教材,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我们不是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它不仅适用于中小学,对进修学校的教师尤为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熟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

比如:我曾讲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门课程从教材上看,包括导论,共六章内容,导论主要介绍校本开发的历史背景、意义。第一章:校本课程的概念及内容。第二章,校本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章,校本课程教学。第四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综合这几章的内容,我认为讲授这门课程主要应让教师们明白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三、作为教师怎么样去开发校本课程。这样一来,教学的内容体系就非常明了,真正做到不是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

除了把握好教学内容体系外,还应针对教学内容去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参考资料。其渠道很多: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这样,一方面可加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另一方面也可融会贯通地讲解教学内容。另外,结合教材内容,我们还要搜集最新的教育信息,使教师们把握最新的教育动向,以便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

比如:在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时,我给老师们介绍了最近在互联网上的消息:2007年北大、清华、人大自主招生政策已经公布,清华大学明确表示: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在乒乓球、武术、击剑、棋类、文学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都在自主招生范围内,自主招生降分突破30分;而且人大还特别指出,有特别专长的可降至生源地的重点录取线。据了解,2007年,全国自主招生政策的高校从42所扩大到53所。从以上各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看,他们较为看重的是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今后的高校招生将不在只看分数。高考指挥棒的变化,必将引导我们基础教育的导向要注意我们的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而单一的国家课程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激发老师们从心底里想学好这门课程。

要做到以上这些,就需要我们抓住备课环节,在备课上多下工夫,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继续教育培训不是应试教育,勾勾画画,照本宣科,不会受到老师们的欢迎,也达不到我们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比如: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老师们身边的案例等等。这样让老师们切实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真正地懂得怎么样把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通过培训真正有所收获。

比如:我在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时,从理论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六步,1.建立领导机构;2.进行情境分析;3.确定课程目的;4.编制课程方案;5.课程实施;6.课程评价。

如果只讲这几步应怎么做,太空洞,不容易为老师们理解和接受,在从理论上简单地介绍完每一步应如何如何以后,我给老师们介绍了某校语文组开发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让老师们更为直观的懂得了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究竟应该怎么去做,因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四、课后注意与中小学教师们多交流和沟通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智能交通;实训基地;多功能平台;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4.4 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创建和高效率运行,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现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广东京安智能交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马英. 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2-35.

[2] 蒋九. 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68.

[3] 周兰菊,顾青.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28.

[4] 姚东伟,王功. 民办高职汽车维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57-59.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企业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91-02

1 引言

智能电网,可以简单理解为电网的智能化。期望通过现有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电力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现有的电网改造或建立新的自动化、通信化和物联网化的新型电网。追溯智能电网的发展,最早是基于坎贝尔在2005年利用群体行为原理发明的电器协调技术。2006年IBM公司就提出了为电力企业设计的“智能电网”电力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也标志着智能电网概念的诞生。在随后的时间里,各个国家都先后制定或起步了各自的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尽管不同的地区对于智能电网的定义、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发展现状不大相同,但都对智能电网达成了基本的认知共识,即在全球能源转型这一过程中,将智能电网这一重大课题作为能源发展的宏观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智能电网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现有电网的许多问题。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所谓的智能化电网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的智能化,其目的是提高电力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改善其对干扰的适应能力。

2 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对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保障清洁、稳定、持续的电能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让其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青睐。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其智能化、自动化的特性也得到充分展现,智能电网主要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1)自愈功能,指的是通过在线自我评测能够检测出系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将故障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使电网迅速的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有效的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持续的电力供应服务。

(2)互动作用,将电力用户视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末端用户参与电网的自适应交互活动中,实现电网的运行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收益。

(3)高度的可靠性,智能电网能够有效的抵御各种破坏和攻击,保证人身、设备和网络的安全。

(4)能源优质,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满足数字化、高科技产业的电力需要,并完成电能质量的差别化定价。

(5)高效,设备和资产的利用率高,先进的IT和监控设备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控制运营的成本。

(6)兼容性好,智能电网能够兼容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实现分布式和集中式发电的有效整合。

(7)协调,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可以实现无缝衔接,有效的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规划、运行水平。

(8)集成度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包括控制、监控、维护、配电管理、能量管理等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业务体系。

智能电网所展现的这些特点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如何通过培养和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新技术,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人才培养的方法

随着智能电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电网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提高相关人才的专业素养,对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风力发电、配电网光伏发电技术、光电互感器、开关柜、集中监控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人才培训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下面从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方式三个方面介绍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人才培养的方法。

3.1 培养目的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掌握电力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力行业从业人员,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3.2 培养对象

智能电网是能源领域的一场产业革命,将对电力教育和电力从业人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又要加强电力人次的培养,所以,智能电网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种:

(1)现有的电力工作从业者。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对现有电力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工作,使其了解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熟悉必要的智能电网设备,提高专业技能。这有利于改善目前从业人员观念和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培训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要求的局面。

(2)各大高校电力专业的人才。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基于各类高校的复合教育,它应该是针对智能电网中各个运营部分,分别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等高校中复合人才的培养。未来智能电网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人才缺口巨大,必须将智能电网新技术贯穿到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在各大高校增设智能电网专业或方向,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智能电网毕业生。电力专业高校毕业生未来将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电力领域的新技术。

3.3 培养方式

智能电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意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1)针对发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随着新型绿色型能源的发展,新型能源的电力特性和并网等主要技术在智能电网发电环节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环节的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再生能源的发电控制》专业课程的教育,同时开设《太阳能接入技术》、《风电接入技术》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才的专业素养。

(2)针对输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上的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注重特高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同时为了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的智能化,还应该加强智能防灾技术和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学习。

(3)针对变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的各个变电站的自动化和程序操作化要求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继电保护、微机保护、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知识的学习。

(4)针对配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针对配电环节人才的培养要求对配电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

(5)针对用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要求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营销业务组织模式和一体化的营销自动化体系,而这一要求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深入《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力度,深化智能电表相关的学习,同时持续增加相关人才对《电力营销与信息化系统》等电气专业新型电力信息知识的了解。

此外,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管理、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成为员工“镀金”的工具。在企业内部也应该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并奖励表现突出者,为创新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4 总结

智能电网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巨大有又充满革新的过程,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专业人才的加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智能电网将来的发展,这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指出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应该针对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和电力专业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其专业技能,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措施,才能确保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林玲.新能源背景下的智能电网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58-160.

[2] 耿婕.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0.

[3] 张文泉.智能电网建设与人才教育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264-266.

[4] 王忠,张惠刚,杨志超.智能电网各环节与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82-183.

[5] 陆为.关于电网企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0):237-238.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课堂;智能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05-0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明确提出佛山未来教育现代化主要任务是推进“智能教育工程”建设。南海区教育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佛山市有关“智能教育”文件指导精神,在基于南海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和现实可行性基础上提出“创建南海智能课堂(电子书包)服务体系,促进教与学的个性化”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

二、 智能教育模式探索

南海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从2011年9月开始试点到2012年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智能课室设计模式、智能课堂教学模式、智能课堂学习模式等,着力于构建便捷高效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教育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创新教学教研应用模式。

1.智能课室设计模式

中国电信南海分公司为南海教育局组建了教育城域专网,全区200多所学校通过100M光纤接入教育局信息中心,信息中心2G出口接入公众互联网。为配合智能课堂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开展,南海电信将试点学校的城域网接入提速到200M。同时,在课室安装WIFI无线接入校园网(50人以下2个AP,50人以上3个AP),提供灵活、便捷的帐号管理功能以及安全可控的访问策略,使学生既享受智能课堂泛在乐趣又不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

2.智能课堂教学模式

智能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借助南海智能课堂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为教师的教学教研提供了资源与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实现多种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学案导学创新教学、基于虚拟课堂的个性化选修、个性化教学、主题性教学等,同时,通过开展网络教研、远程培训等活动,可以为南海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

3.智能课堂学习模式

南海智能课堂探索以IT 为认知工具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差异性,整合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理念,构建了支持实现泛在学习的数字化无线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支持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生本交互。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自主学习方式,使学习服务平台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支持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创新学习方式。

三、 应用与效果

南海区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自2011年9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有7所高中、68名教师和860名学生参与项目实验,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项目自2012年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实现了巩固现有7所实验校实验班的常规化教学,顺利推广到全区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9所学校,每个学校两个试点班,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实验教学。

2012年7月,面向7所试点高中68名教师和860名学生进行智能课堂教学应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电子书包对自身教学具有很大帮助,教师大多会在课前、课中、课后创新地使用电子书包,逐渐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对于电子书包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上课比以前更专心、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等认同度较高。详细统计数据见下表。

四、 问题与对策

南海云计算环境下智能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发展难题,主要是教师观念、资源、管理体制、推广运营等方面问题,本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期为今后电子书包的普及提供借鉴。

1.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

①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快速的转变到新教学理念

南海电子书包项目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实施学案导学、主题研讨模式,整合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实践中,教师对新教学理念认识还不够,虽然能较好地通过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真正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心地让学生主动学习还不够大胆,教师在教学行动上还难以快速地从传统教学转变到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②教师对电子书包认识不足,存在技术排斥心理

由于教师年龄、自身素质、教学习惯等各种因素,不少教师对新的教育技术缺乏科学认识,对新技术技能学习存在排斥心理。电子书包创建的新型教育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首先,不仅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环境,还应具备全新的教学时空观和教学设计理念;其次,需要掌握电子书包基本操作,还能开展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等。本项目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教师对电子书包认识还不够,这表现在教师培训时技术学习的低效性,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新技术,认为对自己教学没有实质性帮助,还不如黑板加粉笔方便快捷等。因此,这不仅影响到了教师培训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及推广受阻。

(2)资源问题

①学习资源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丰富且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电子书包能够稳步推进的基础和保证。虽然南海电子书包系统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现有资源与教材配套性,资源的适用性/针对性,资源的本地化及个别学科资源的缺少等方面。

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学生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需要有相应的数字化资源来支撑,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等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源制作、更新问题,具体是如何进行学科基础资源的制作、拓展资源的创作及保持资源的及时更新,其中与教材配套资源更新问题,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项目积极地探索着这些资源持续化供给问题,最终为实现电子书包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管理体制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书包走进的课堂的那一刻,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全都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成为主动探索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学生的导学者与促学者。即传统课堂上学生适应教师逐渐转为智能课堂中教师适应学生。在此背景下,智能课堂面临着教育评价及制度等管理体制方面的难题,如学生有没有学习,如何学习等系列评价问题,如何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而评价的标准、管理的制度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中需解决的问题。

(4)推广运营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师摆脱重复性劳动,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可以较好地贯彻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电子书包在教育中普遍推广使用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电子书包推广需要政策、资金、技术、学校与家长的支持,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企业、学校配合,以及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电子书包这个被认为是百亿甚至是千亿级的市场,吸引了不少商家进入这个领域。但是由于电子书包尚处于试点阶段,此期间的相关投入主要由国家出资,而且国家也暂未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电子书包的收费制度不明确,商业模式仍在摸索中。

2.解决方案

(1)教师观念

如何开展教师教育,以期在电子书包教育背景下促进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技术排斥心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使教师的教学与电子书包更好的融合,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项目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开展多次教师培训

系统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实施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服务,开展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培训活动:第一,应用通识培训,深入到各个实验校为教师进行全面周到教学理念与平台应用指导;第二,深化教师应用培训,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以案例观摩研讨为主的深化应用培训,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指导;第三,本地化教师培训,以本地教研员、骨干教师为核心讲师,对本地其他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进行区域辐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优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

②组织多样化的教研

一是成立专门的电子书包学科教研小组,定期进行学科主题教研交流,组织优秀名师与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共享。

二是建立南海电子书包QQ群,开展网上培训与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在群里共享电子书包技术操作手册、视频、教学应用建议等各类型资源,各实验教师借此自主学习与交流;安排专门技术、教研人员,24小时远程协助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开展常规化教学与辅助学生课外学习。

三是定期汇总、各校各学科教学教研问题及教研成果,同时为教学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教学专家指导,推进教师深层应用。

(2)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学习资源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探索出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一方面,电子书包供应商提供资源,为教师提供系统的课程资源服务,包括教学素材、动画教具、教学案例、微格课例、测评题库等,满足教师的资源管理与整合、备课、授课、进修培训等多媒体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自有资源本地化建设,支持教师本地资源上传、下载等共享整合功能,并以南海优秀教师为辅导专家,构建具有南海特色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系。同时,实现学校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无缝整合,以及广泛交换。

(3)管理体制

不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评价方式与方法,教育改革就很难获得成功。本项目在实践中不仅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制度,也让家长参与到学习评价管理中来。首先,电子书包的技术核心是网上作业和教学评价。最关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和获取作业和试卷中的教学信息,诊断学生的各种错误、缺陷和问题,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反馈,使教师、家长等获得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并据此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评价。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电子书包通过数字化课程环境的构建,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评价,实时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信息,通过诊断与智能评测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的智慧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推广运营

南海电子书包试点项目中,为了摆脱政府出资的现状,根据南海区经济发展较好的条件下,探索出新的推广应用模式,此模式有两大创新点:一是家长自愿买单运营;二是实施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返还费用机制。

家长与学生自愿选择是否进电子书包课堂学习,所需承担的教育费用主要为电子书包终端及上网和平台使用费用,经教育部门与企业协商之后,家长有两种付费方式可供选择,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清终端设备及该学段平台使用及上网费用;对于家庭条件稍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以学生租用电子书包设备,每月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式,即可享受电子书包教学服务,如果学生一直参与使用至毕业,电子书包最终归学生所有;如果学生中途退出,缴纳一定的设备使用费用。

两种付费方式都有电信、移动、联通三种不同的话费、上网费、上网流量等返还费用套餐方案,家长可自行选择运营商及其返还费用套餐。这种推广方式,由教育部门统一协调,不仅提高了推广效率与效益,而且减轻了学校、家长负担。简言之,由家长承担教育费用的方式,摆脱了应用推广依靠政府的困境,使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教育中首先提出的采用分期付款、运营商返还费用机制的方式,能够适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强的推广性。

五、结束语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6篇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前,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多元智能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留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问题,并通过进一步探讨,提出了留守青少年教育中多元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社区教育有效开发留守青少年的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区教育;留守少年;多元智能开发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领域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呼唤新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可以激发教师对于教师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是教师学会正视差异、善待差异,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多元智能,是指每个人都至少应具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8种智能。智能多元性使人们不再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智能发展状况,而是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人的智能面貌,为我们客观地评价人、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意义

2.1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2.2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

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为学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搭建了桥梁,有利于促进留守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2.3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教育

首先,社区教育负责人应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来推动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社区也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再次,积极开展留守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如通过走进留守青少年家庭、学校等方式了解倾听留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烦恼,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等情绪宣泄渠道,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留守青少年,为了留守儿童的一切”。

3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的途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人。那么如何缓解和解决留守青少年在智能开发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开设多元智能课程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社区教育紧紧围绕塑造人、发挥人潜能来开展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普通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多元智力课程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多元智力开发。开发多元智力课程,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应追求多样性,教材应增加案例活动,演讲辩论活动等以及小组探究环节;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则应致力于社区青少年的全面持续发展,使青少年可以在枯燥的书本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内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学习理论家罗杰斯认为:自发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最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化社区中,学校的各类公共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开放。此外,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外,社区内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的内部设施,如操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培训基地、多功能文化厅等教育娱乐设施等均向社区青少年开放。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利用各种设施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多元智力开发。

3.3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教育正在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参加这项工作中去。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来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教育:如邀请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去教导留守青少年;也可邀请有特长的居民做志愿者,使其成为志愿的社区助手;邀请专家开展公开讲座,对青少年普及法制知识,开发留守青少年的多元智力。

3.4尊重与监管相结合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一方面,社区共青团道德教育工作应时刻谨记社区青少年是一个有独立意志和权利、应受到尊重的服务对象,承认其有独特的个性、气质、观念和行为,以平等的态度与留守青少年进行交流,绝不能以命令、强制的口吻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如在培训方式上,要以社区留守青少年的兴趣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了解他们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活动来慢慢引导他们。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社区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重心从浅层引导到深层关怀。另一方面,还应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开展不同特点的活动,尤其对于隔代监护人对青少年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教化。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7篇

1.实施策略

(1)政策引领,组织保障赋能

一是宣传到位。宣传普及“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念,引导老年人树立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开展专项调研,掌握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二是优化组织。成立街道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智享银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将智能手机培训列入社区考核,区社区学院全程指导。三是强化队伍。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推广,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适合老年人需要、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在培训中做到“送教上门”“小班化教学”“随教随学”。成校依托区内之江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0余人的专职师资团队,为每位学员实实在在地学会智能手机操作服务,成校每次培训至少安排三名老师授课。同时,成校还依托老年大学阵地,在老年大学学员中培育了一批智能手机使用骨干学员,以“传帮带”的形式,下沉到各社区和文化礼堂,帮助老年人一对一学习。四是落实经费。根据柯桥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普及行动两年行动目标,区财政落实专项资金,专款用到老年人智能技术教学培训中,明确在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实施的教学培训按场次给予补助,并对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中实际使用教材全额进行补助。

(2)依托“三大载体”,打造

“三个课堂”一是依托社区文化礼堂,打造“家门口课堂”。成校采取“三单制”培训模式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行动,即“社区下订单,学校配菜单,政府来买单”。2022年的街道社区教育培训将智能手机培训列为一项主要的培训菜单,各社区精准摸排需要培训的人员数量,成校则将名单汇总归类,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分班进社区培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学会智能手机操作。二是依托老年大学,打造“X+智能课堂”。成校自2011年开设柯桥街道老年大学以来,目前已发展拥有32个教学班、7个社区教学点、700多人规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将近十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培训对象集中在老年大学。成校从2018年起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每年报名的学员有40多人,目前学制班已从初级班升级到进阶班。此外,在所有老年大学班级通过“X+智能”模式植入智能技术课程,每年开展至少5学时的短训。成校围绕智能手机日常应用APP,编写《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入门》《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进阶教程》两本教材,提升学习质量。三是依托在线平台,打造“网上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依托“柯桥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开设智能手机培训专栏,开发智能手机普及推广配套系列微课,简单易学,为更多老年人便利化学习提供网上教学服务。同时,成校将这些微课视频发送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城市书屋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让老人随时观看学习。

(3)资源整合,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街道各社区都在打造智慧云社区,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信息等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社区公众号开设老年常青课堂,把智能手机30个课程上传,包括智能手机基本应用、生活常用APP等,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居家学习。同时,以打造柯桥区“智慧文化礼堂”为契机,在50~60岁初老人员中培养一批社区骨干学员,让他们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各项功能,下沉到各文化礼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2.特色与亮点

(1)分层施教,实行小班化”教学

老年人因年龄层次、所用手机系统、对智能手机应用掌握程度等不同,在培训中存在“混龄混机”的现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经过摸索,成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控制在20人左右,一般设主讲1名、助教2名,分层分类施教,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学会。

(2)对志愿者开展“种子”培训

为确保志愿者为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提供高质量服务,成校聘请智能手机技术推广员为志愿者进行先期数字化技能教学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协助教学、上门一对一服务等形式,培育了一支适合老年人教学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

(3)与反诈相结合,迈过“数字陷阱”

智能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电信诈骗有机可乘,特别是老年人更是重灾区。因此,成校在开展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时,把预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与使用智能技术,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迈过“数字陷阱”。

(4)组织学员收看“浙开大•浙里美”空中课

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当下,为满足老年大学学员线上学习需求,成校利用“浙开大•浙里美”空中公益课堂,指导学员关注“浙学通”微信小程序,确保关注率100%。每天在群里当天课程,提醒学员在家观看,在群里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对智能手机APP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5)设计载体,提高老人子女的参与度

在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中,光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为让子女主动融入老年人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校在老年大学招生中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形式,让老人们在子女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子女的参与也提升了老人的学习效果。成校留下老人子女的手机号,通过短信平台将学习内容发给子女,让他们在家耐心辅导,共同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3.主要成果

(1)掀起智能手机学习热潮

助老跨越“数字鸿沟”从2018年街道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以来,通过骨干学员传帮带、以点带面、以老扶老、以党员志愿者个对个辅导、社区地毯式扫盲辅导办班等形式,共开展培训178场次、2500余人次,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成为老年人的“时髦”话题,全街道掀起了智能手机的学习热潮。管墅社区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教学、大渡社区“常青课堂”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智能手机学习触角延伸到了每位老人的指尖,让老年人尽快追上“数字快车”。

(2)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后,不但能给出行、就医等带来生活便利,更能刷微信、玩抖音、看新闻、听戏曲……给日常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寂寞,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能够带动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快乐与和谐。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一项老人满意、子女放心、社会受益、多方得利的民心工程。

(3)促进终身教育发展

感受智能时代温度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现阶段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智能手机普及,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积极老龄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也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智能时代的温度。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产业;工人;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7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的“只有一膀子力气”的产业工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产业需求,因此,对现有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力的新要求,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能传播各种文字和视频资料,还能方便师生间相互联系沟通[2]。因此,以智能手机为通讯平台,对产业工人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亟待研究和探索。

一、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产业工人。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大量产业工人来源于农民工,人数高达2.2亿,其中,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受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工所组成的产业工人群体,未经过系统培训和教育。因此,新形势下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亟待加强。

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物价的不断上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等)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考虑搬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柬埔寨等,留给国内产业工人就业的岗位也会日益减少,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产业工人自身业务技能,进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

二、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优势

1.信息传输效率高,质量好。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包括产业工人)的手机已更换为智能手机。随着移动3G、4G和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智能手机传输信息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打电话和发信息,智能手机已成为一个移动信息传播平台,除传统功能外,智能手机还具有上网、购物和远程控制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的不断出现,主要得益于新型智能手机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非智能手机发送的每条文字短信大小不到0.1K,而智能手机下载每部电影的大小高达数百M甚至1个G以上(注:1G=1024M,1M=1024K),由此可见,新型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容量与传统非智能手机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随着WiFi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很多商场、餐厅和机场等公共场所都有WiFi信号覆盖,使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随处、随时通过上网获取所需信息。此外,与GPRS信号相比,新型3G和4G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网络信号稳定性大大增加,通话质量和固定电话已不相上下。智能手机传播信息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得应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教育成为可能。

2.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应用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操作方式正变得越来越简单易学,使用也愈加方便。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主要是触屏操作,操作系统主要是安卓(Android)和苹果的ios,可通过下载安装各类软件使手机具备各项功能,如QQ、微信、微博和上网浏览器等,而手机这些新功能,使得手机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也更便于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智能手机操作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很快轻松掌握。此外,随着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手机价格也逐渐下降,1000元左右基本就可以买到一款性能不错的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在不断增加,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用户上网人数已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3]。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PC)整体使用率(80.9%)。由此可见,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首选。对于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手机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手机价格和通讯费用也能够负担得起,因此,手机是产业工人网络培训的首选方式。

3.便于师生间互动交流。对产业工人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必须的。使用传统手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进行。而智能手机除传统手机的上述功能外,还有微信、QQ和蓝牙等多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这些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资费成本也更加低廉。以最常使用的微信为例,微信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目前统计已经超过五亿人使用,可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可以点对点交流,且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与传统的短信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智能性,且节省资费。由此可见,师生交流可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搭建起相互交流和传播学习资料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可极大方便师生间相互交流。

三、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智能机比较耗电,待机时机短。由于智能手机屏幕的分辨率和要支持一个系统的运行,电池的损耗非常大,一旦电量耗尽,势必会影响到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呢?现在很多智能机都可以配到大容量的商务电池,大大延长了手机待机时间,此外,便携式充电宝容量更大,可不依赖外接电源给手机充电,使手机获得更长待机时间。产业工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培训前,应将手机电量充满,以保证远程培训的顺利进行。

2.智能手机可能出现死机和手机病毒感染。智能手机采用了智能操作系统,就像电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在程序运行中可能会出现死机,此外,由于手机病毒的出现,手机的使用同样会受到手机病毒的干扰,严重情况甚至会使手机存储的资料丢失和重要个人信息外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以免多个同时运行的程序造成手机操作系统崩溃,而出现手机死机。及时删除手机内长期不用的程序也十分重要,这样可降低手机运行时的负担,减少手机死机情况的出现。在使用智能手机时,要安装并及时更新手机杀毒软件,并且不要随意安装和打开不明来源的文件,以避免手机中毒。

3.软件冲突和不兼容。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有因为和别的软件、系统不兼容的现象,导致手机无法进入正常使用。解决方法是手机内不要同时安装大量软件,仅安装远程培训所必须的软件即可,以免不同软件之间,形成相互干扰,造成手机系统崩溃或反应速度缓慢。

四、国内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

1.国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了“Mobile Education”,即“移动学习”项目,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开始引起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年,国际著名远程教育家戴斯蒙德・吉根(Desmond Keegan)所做的“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自此,移动学习在国内才受到广泛关注[4-6]。当前,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学习已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近邻新加坡,2004年底就推出了3G手机服务,对学生应用3G手机进行远程授课,除收看讲课内容外,学生还能够使用3G手机远程操纵教室内的相关设备。

2.国内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在国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育培训也十分普遍。在对广西一家企业的工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80%的员工表示他们使用个人笔记本电脑,访问公司培训网站;99%的人拥有可随时上网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70%的人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学习[7]。在上海虹口区,为减少广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该区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数字化课程进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校园内的WiFi相连,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展开师生间的各种互动交流,建立了一种“数字化课堂”,这种全新的师生间互动交流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

五、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大产业工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手机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和便于交流等优点,在产业工人无法集中学习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教育,相信,应用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技能培训,将来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曦.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结构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6(4):20-24.

[2]王玉芳,张玲.手机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1,231(9):115-11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14-20.

[5]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7):21-25.

[6]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20(1):8-9.

[7]林涛.移动培训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运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50(11):47-49.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

[2]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4-125.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育 重要性 时间理论 教学原则 创新理念

近些年,中国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不单只是关注孩子的文科教育,在这方面法国家长尤为明显。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家长早在孩子襁褓中开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所以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先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然而,由于某些家长对舞蹈了解甚少,在帮助孩子选择舞蹈专业时总是不知所措,对于诸多舞蹈培训机构的选择更是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分享了关于舞蹈早教的一些创新性理念,希望对家长群体识别和挑选舞蹈培训机构有所帮助。

一、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形体优美和肢体灵活度

针对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时段的孩子,一定强度的舞蹈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的身材更挺拔、修长,还可以纠正驼背、肥胖、内八字脚等这一阶段易产生的不良形体表现。长时间练习有利于孩子韧带的拉伸,使其肢体更灵活,并且塑造孩子的艺术气质和良好的外在形象。

2.培养注意力

对于家长和老师群体来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是长期的困扰。然而,有关科学调查表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幼儿时期尤其明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高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发展不平衡,直接外化为自制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一生理现象,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学会使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多余的精力和情绪,例如健康、便捷的运动方式等。

作为运动的一种类型,舞蹈教育学习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在学习跳舞过程中,孩子要将听节奏、做动作、配合音乐和思考动作的协调等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美的呈现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因此对提高幼儿的自制力而言是一种较科学的方式。与此同时,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有很大帮助。

3.增强学习毅力

舞蹈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储存能量的过程。它不具备功利性,且不主张附庸风雅、群起跟风,而是主张顺其自然的学习模式,重视在坚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修养、审美及品行进行培养,并让孩子在教育中慢慢学会感知多彩的世界,欣赏生活的美好,从而丰富他们的生命过程[1]。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学习时间理论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国内主张幼儿舞蹈教育的合适时间为4至6岁。因为身体条件的原因,幼儿不适合正规的高强度的舞蹈专业训练,所以国内多数正规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多将精力集中在7岁以后的少儿舞蹈培训上。然而,并不是6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舞蹈学习,正如引言所说,法国孩子的艺术教育在襁褓中。对于国内来说虽不合时宜,但是在孩子开始有认知的时候让其接触舞蹈教育,能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陶冶艺术情操,这是视为艺术教育的起始,因此,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学习时间理论认为,4至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舞蹈培训的程度。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当对孩子的舞蹈教育抱有一颗平常心,不可急功近利,违背该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能力和心理特征易出现不良后果,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阻碍。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6岁以前的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舞蹈培训初期应当以舞蹈兴趣的培养为主,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而不是束缚和压抑他们的天性。在这个启蒙阶段,无须区分舞种的学习,应当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舞种启蒙,吸收各个舞种的元素和文化,享受身体动作给他带来的感受,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感知教育,有利于孩子见闻的增长[2]。

三、现阶段幼儿舞蹈培训的教学现状和基本原则分析

目前国内舞蹈培训机构不胜枚举,而每个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与其理念和师资梯队有很大关系。培训机构不能一味追求技巧技术,忽略对孩子身心需求的满足。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和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不仅易导致孩子个体的肌体受损,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在幼儿舞蹈学习的启蒙阶段,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教学,也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升认知、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培训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思维训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

特色教学方法繁多且复杂,家长和老师应当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于4至6岁的孩子的舞蹈训练,多数舞蹈培训机构注重舞蹈的技巧技术,急于求成,而事实上,4至6岁孩子的舞蹈训练应当集中在舞蹈基础的奠定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速,幼儿舞蹈教育机构应当更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了解儿童舞蹈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解剖学,运动医学等科学训练方法,并配以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幼儿舞蹈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此阶段的天性,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快乐教学为核心,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孩子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动作的感知。其次,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选择优秀教材为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最后,在身体训练方面应当逐渐加大难度,不能一蹴而就,重视对孩子体态、无重心的局部训练,这是目前市场上幼儿舞蹈教材中有许多地面训练组合的原因[2]。

四、幼儿舞蹈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趋势

1.多元智能理念

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德华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拥有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S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且认为认得智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一创新性学前教育理念被运用于幼儿舞蹈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教育要具有公平性,注重开发孩子的舞蹈潜力和特长。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身体运动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智能,是其他智能开发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念,应当因材施教,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在注重运动智能发展的同时,幼儿舞蹈老师应当兼顾孩子其他智能的发展,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3]。

2.情境设置理念

幼儿舞蹈教育中除了老师的引导,必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运用这一创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有故事舞蹈教学法和示范竞赛法。故事舞蹈教学法主要针对幼儿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而设置的,主张将舞蹈肢体动作融入童话故事中,如编造故事《欢快的小鸟》教导手部“波浪”动作,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将动作形象化和简单化。这一方法能够赋予枯燥的舞蹈动作以生动内涵,使孩子在反复练习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示范竞赛法是针对幼儿争强好胜和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置的,旨在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进行分组竞赛,或者老师挑选动作比较规范和熟练的同学做小老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的激发,从而增强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奥尔夫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表现为对“原本性”的追求,主张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利用肢体感知和体验舞蹈的造型和律动,并开发各种想象力,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舞蹈学习空间保持自由放松的自然状态。奥尔夫教育理念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除了舞蹈教育外,还涉及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综合性教育,这一综合特征和广泛性为幼儿舞蹈课程的创编提供了诸多便利。对空间的关注是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舞蹈队形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图谱、线条和各种图形发展学生对空间、方向和群舞队形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身体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4.蒙氏教育理念

蒙氏教育理念的灵感来源于蒙氏自主操作活动,通常表现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孩子对所进行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和注意力极高的,并且会在完成工作后根据“正确指引”进行修正。这一理念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并增强动作模仿的准确性。通常做法为,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下,将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或器乐曲的意境作为“正确”指引的标准,并以此在引导幼儿模仿、学习和创造舞蹈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新理念的运用要注重体验的探究和情感的激发。作为教育的“催化剂”,情感能够决定孩子体验探究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情感参与,同时适当表情的投入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表情,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启发其内心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师资班的教学,建设一支了解儿童身心特点,以孩子需求为基础,激发其肌体能力和肢体表现力的高素质、高水准教师队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身、身体骨骼和肌肉训练、力量训练、软度开发、协调性训练等教学方法。这一支队伍的建设需要真正了解幼儿舞蹈培训理念和方法的教师的支持,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对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亦明.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之认知[J].大众文艺,2012,18:266-267.

[2]陈红.幼儿舞蹈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1:124-125.

上一篇:自我启发式教育范文 下一篇:辅导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