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07 11:10:44

智能教育专业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之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自然就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在幼儿教育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则取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的合理设置。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置才能达到合理规范并最终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呢?本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六、结论

体智能课程作为培养幼儿潜能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体智能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并实现新的突破。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启蒙教育;课程

0 引言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几十所高校相继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高校,为顺应学科交叉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近年来申请并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对智能专业新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并结合计算机科学学院现状,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和尝试一种多元化专业启蒙教育模式,其目标是通过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研究专业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向重视启蒙教育,宋代朱熹就曾著有《易学启蒙》一书。启蒙是教育永恒的使命,针对个人的启蒙通常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专业启蒙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的起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1 专业启蒙教育的现状’

当前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专业启蒙教育就是对新生进行“专业百科知识”的启蒙,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现。传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专业概况介绍、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与兴趣培养、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等4个部分。与其他许多理工科专业一样,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会有在第一学期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但由于智能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并且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智能专业导论课在实际课堂讲授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由于受教学计划制订规则的限制,包括平均的周学时数、学分数以及专业课程前后衔接等,教师在学生大学4年的第1学期甚至第1学年很难安排其他专业课教学。

根据笔者对一些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调研情况看,许多学校和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目前的情况相似,在第一学期安排的专业课是C语言程序设计,在第二学期安排数字逻辑和(或)C++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这就导致在智能专业第一学年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独挑”专业启蒙教育重担的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的“点、线、面”难以顾全

1)有限的课时数与丰富的内容难以匹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集计算机软硬件、自动控制、网络等现代科技于一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其内容之丰富、难度之深、应用面之广可想而知,而导论课能安排的学时很有限。这使得教师在上导论课时很难兼顾知识面与知识深度,要想完整并系统地在新生面前展现该专业的前沿性内容非常困难;许多学生听完导论课后难以从宏观角度理解和认识智能专业,常常会产生“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的感觉。

2)专业导论课与专业理论课衔接不紧密。

万事开头难。大一新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整并缺乏认知能力,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形态,对导论所涉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然而等到高年级再接触大量专业课时,学生已基本忘记了入学时学习的导论课基本内容。由于缺乏对该专业的宏观把握,学生在后来的专业课学习中常常是孤立地学习某一门专业知识,很少会主动并且有意识地将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学习。这就妨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1.2 学生普遍缺乏对未来的规划

1)对专业产生片面性认识。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智能专业的新生多半从计算机类课程开始进行专业课学习。专业启蒙教育中也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新生易受“先入为主”效应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和笔者座谈时就流露出只要学好计算机课程,掌握几门编程语言,今后就能够胜任智能系统开发设计工作的想法,这种想法在以技术至上为学习理念的学生中很具有代表性。

2)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难以维持。

教师在上导论课时都会精心准备一些课件和素材,以便新生一开始就能产生对该专业知识的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且较长时间没有深入到专业学习与研究中,很多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下降,有的甚至将兴趣转向其他专业。笔者在跟踪抽样走访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已流露出厌学情绪和转专业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也缺乏规划。

1.3 专业认知度与相互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学院2012级智能专业新生进行走访和座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很少或者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专业,许多学生的专业志向是家长或教师帮忙填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调剂。这就造成整个年级中,第一志愿报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比例低于5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新生是“被智能”。

就民族院校自身而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超过汉族学生,有较多的学生来自土家、壮、苗、回、畲、朝鲜等民族,即使是汉族学生,他们也多半来自于各地的自治县或自治乡,因此这些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新生的特质,如由于在初高中阶段一心准备高考,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外,还受到基础弱、底子薄、知识面窄、见识不多、思维不够活跃、羞于表达、汉语表达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困扰。这就势必导致一些学生对智能专业的认知度低,对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没有准备,兴趣不高,得过且过,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存在一定障碍。

2 多元化专业启蒙教育模式与实施步骤

在对计算机科学学院当前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后,笔者认为从大一开始就应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开展智能专业启蒙教育,着手培养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感,在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上给予启蒙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视角和学科分析架构,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1 制订教改计划。促进专业启蒙教育

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陌生,加上不同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待人接物观念上有差异,新生之间渴望相互交流对新学校和新专业的看法,但苦于交流渠道的欠缺。根据以往的观察发现,能否有效地融入班级和团队,是影响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笔者在新生专业启蒙教育中将如何解决学生与人沟通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考虑。只有先解决了学生思想和交流方面的问题,才能为他们解开心锁,为专业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从2012级智能科学专业的学生进校开始,我们就在新生中开展放飞梦想的“云帆计划”。选派优秀专业课教师担任智能科学各小班的班主任。各班主任从新生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就从各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人手,通过定期个别谈话、班委会、各民族学生宣介会、专业学习规划讨论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其对智能专业的认识,引导和强化班级学风建设。这种目的明确、有计划性的活动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使得班上新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为后续科研兴趣小组和学科研讨小组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2.2 建立专业教师辅导访谈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智能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兴趣,智能专业教学团队作为辅导教师组织了多次师生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学生提出很多他们关心的问题,如大学课程学习和高中课程学习有什么不同?与同班同学和同寝室同学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C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专业书籍之外,还有哪些书籍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了解的?考研和找工作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机器人与智能专业有何关系?智能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怎样?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学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

针对这些问题,辅导教师不是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宗旨,尽量从客观、专业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介绍案例、科技信息动态及教师自我学习的亲身体会,引导学生就自身关心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此外,教师还特别提出学生要学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前人的成功经验有所取舍,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观点,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民族学生的求学成长道路。

2.3 改进教学模式

在师生间关系更为融洽的基础上,笔者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进行新生专业启蒙教育。“纵向”方面主要是从课程配套与衔接上进行改革尝试,以智能专业导论课为专业启蒙先导,以各专业骨干课程的宣介为后继,让新生既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又在第一时间找到和认识相关教师,为其早日进入专业学习作好铺垫。

“横向”则是将课堂教学与对学生的平时管理相结合,营造出思想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教育氛围,在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搭好桥梁。具体做法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团队抓住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开设的时机,摒弃一贯的说教方式,在导论课教学中引人技术宣讲会、专题报告会、教学实践环节,请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介绍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让学生既感到智能的有趣,又了解智能专业的一些重点和难点。

另外,我们还在课余时间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研究室、与课题组中的研究生座谈、鼓励新生与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同民族和同乡学习互助组等活动,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知识、技术、专业和学科间的联系。同时,从大一开始就安排新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大学生创新比赛、机器人设计比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逐步了解智能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2.4 组建兴趣小组,实现自我引导

在发挥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兴趣爱好尤为关键。为了使得兴趣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直接推动力,从新生入学之初,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和协助新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班级活动。最初的分组情况表明新生在早期更倾向于以寝室为单位参与各类活动,如在专业规划演讲比赛、电工实习、竞赛科目选择等班级活动中,学生更多地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原因在于同一个寝室学生的作息时间比较一致,方便大家统一行动。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寝室的界限渐渐模糊,将学生联合在一起的更多的是共同兴趣和爱好。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更加牢固,并且在这样的兴趣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分工更加明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能为小组作出贡献,因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后续开展的机器人创新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如2012级智能专业的学生通过联合、分工、协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选题、分析、搭建构型、软件编程、报告撰写、视频拍摄上传等流程,最终顺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向组委会提交自己的设计作品。通过兴趣小组的成功运作,各个兴趣小组已开始成为优秀学生专业启蒙教育的宣传站,成为吸引新生钻研科学知识的“吸铁石”。

2.5 设立多层次考评模式

传统的考评体系主要偏重于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这种考评模式过于片面,不利于创新型学生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很高的学科特点,我们在专业启蒙教育别注重综合考评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专业导论课的考评分为多个层次:(1)卷面考试。期末考试仍然采用书面形式,注重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内容情况的考查。(2)讨论报告。针对导论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认知的专题讨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资料查阅、PPT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最后进行答辩讨论,从而训练和培养新生分析问题、逻辑推理、书面及口头表达的能力。(3)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会让新生实际动手制作小型简易的微控制装置,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动手能力。

该考评模式设立的目的是让新生除了重视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外,还要从一开始就注重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种多层次的考评结果同时也可以作为日后选拔竞赛学生的重要评判依据。

3 结语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0.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根据神经生物学及多年临床研究,以及各种科学与艺术研究,尤其是生物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于1983年在其专著《智能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认为智能应是“个体用以解 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1],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组成,他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即语言文字智能、数理一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将有助于转变大家的教育观,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广大教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改进过去的学生观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我们高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在我国,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课程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的那种以足球基本技战术传授、体能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多种能力缺失,特别是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很好适用社会的需要。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结合足球普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力图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具体的足球普修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好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多元智能理论与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有关的论著和文献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与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相关的网站,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应用研究查阅相关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邮件、走访的形式对地方高师具有丰富的足球普修教学经验的8位专家、教师进行咨询,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1.2.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教师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从事足球普修教学的老教师,主要是了解目前足球普修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选择足球普修学习的学生。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和邮寄两种形式,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

1.2.4教学实验法

(1)实验对象。随机抽取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班两个男生教学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人数均为 20 人。

(2)实验时间与地点。2011 年 9月-2012年1月在衡阳师范学院足球场进行实验。

(3)实验教学设计。首先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和个体智能情况,确定学生的多样化特征,其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足球普修教材紧密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检查评估五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本实验的效度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学对学生各项学习指标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基础水平前测。测试指标涉及两个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及素质以及对足球的态度(具体见表1与表2)。

(4)教学实验控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担任,采用单盲法进行教学实验;两班除教学实施因素不同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器材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5)实验实施过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见表3)。

1.2.5数理统计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处理与分析。

1.2.6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数据出现的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使实验效果更客观和可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运动技能

足球术科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术,因此关于技术的掌握的评价是本实验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经过4个多月的教学后对学生的足球术科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

由表3可以看出P

2.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讲解能力

讲解能力是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而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主要从事的职业也很可能是教师行业,因此讲解能力也是对他们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因此本研究将讲解能力也纳入了试验后的测试范围。结果见表5。

从表5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9-93之间,而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8-85之间且P

2.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将来控制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是本研究的所选指标之一,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8-94之间,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7-83之间。从表13可以看出P

2.4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是所有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不可能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传统的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更关注的事学生的运动技术,而对其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是很高。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则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测试内容之一。(见表7)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四个月的不同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版(P

3.结论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技战术水平、讲解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学生多项智能能力的发展,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教学中运用具有可实施性。 [科]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17-26.

[2]苏蕊,崔丽.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再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01):107-108.

[3]张补君,新课标下“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01):77-79.

[4]余江大,王慧娜.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92-93.

[5]郭戈.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07-108.

[6]王存良.体育课堂中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时代,2006,(10):78-95.

[7]吴爱军,王渺一.立足体育课堂科学进行课时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0,(05):38-39.

[8]周万斌.让高校足球爱好者在课堂上“爽起来”[J].才智,2010,(07):118.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66-03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及教学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也赢得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肯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要素应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都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以下八项智能范畴:语言智能(1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visu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他还指出,每个人的各项智能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或者智能优势组合。鉴于此,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研究。他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或智能优势组合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年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也大多是从最古老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意念――功能法再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片面地依靠语法分析、语言模仿和词句死记硬背,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将每个学生的最佳潜能发挥出来,因此也无法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效果;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任务型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8项智能中的优势或优势组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并确保学生的最优学习效果。英语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将是一种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和张扬学生自我个性的教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此,笔者考虑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笔者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学生特点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快捷传递,家长们对子女的智力开发、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强烈,对学前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希望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学前双语教育。但是,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扎实,英语语音、口语表达、英语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待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完全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可是,这些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多半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都有一些专长,鉴于此,如果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只侧重于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忽视学生其它的智能方面,不仅不能挖掘学生的智能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且还将极大地压抑学生的天赋,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负担过重,弱化学习效果。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智能强项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笔者积极吸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精华,并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即教学环境、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环境:设置适合发展多元智能的环境,营造适合发展多元智能的学习氛围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能把自己看作各种智能的完美的混合体。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文化环境进行融合,教师应努力设置一种适合发展多元智能的环境,设法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到兴奋、自信、快乐、自由的氛围。我们可以设计按照不同智力领域划分的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或活动区角,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并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以及适合于自己发展水平的具体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教室,在不同的活动区角展示个人作品。比如:喜爱英文歌曲的同学,可以在听歌学英语区角,展示自己喜欢的歌曲,并将歌曲中好的词汇、短语总结出来。喜爱阅读故事的同学,可以在故事区角,张贴展示自己收集的趣味英语故事、幽默笑话等。喜爱逻辑分析的同学可以在趣味英语区角,展示自己喜欢的英语谜语、单词拼图游戏等;喜爱运动的同学,可以将最新的体育新闻在区角展示出来……这样,教室的每个区角都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这样一种展示,无形中进行了一种知识的交流,促进了互相学习和全方位智能的发展。

(二)教学环节与内容: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1.上课前做好充分备课,制订好适合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计划

基于大学英语教材结构与教学特点,创建多元智能的课程教学单元计划,尽量使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将个人最强的智能优势发挥出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材一般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选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致可以分为导入、课文、语法和写作、课外拓展练习等。鉴于此,我们可以先根据单元内容进行一次整合调整,详细制订一份多元智能的教学计划。首先,确定好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两点:把培养智能作为目的,即“为多元智能而教”以及可以通过哪几种智能来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智能作为手段,即“通过多元智能而教”。在此基础上,将教学过程中可能运用的多元智能教法与技巧列成清单。其次,认真考虑选取最可行的教学活动,将多元智能教法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其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后,根据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安排,将多元智能计划分配到每一个课时,并认真撰写教案。

2.上课时进行多种教学活动,实行多元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以多元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涉及中英文化差异。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组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课后,各小组同学根据兴趣自己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比如: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风俗习惯差异等。上课时,各小组根据准备的情况,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喜欢表演,他们以英语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示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有的同学喜欢绘画,他们通过绘图、PPT等形式给大家呈现了中西风俗习惯差异,有的同学喜欢舞蹈音乐,他们用自己的舞蹈歌曲表演形式展现了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情况一一展示,互相交流。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当然,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知识总结,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开展有关中英文化知识的竞赛。教师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收获了更丰富的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幼儿一日活动英语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教学实践指导。幼儿一日活动英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但学生们基础较差,想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我们必须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技巧。教学中,我根据各学习小组成员的情况,分配不同的幼儿一日活动时段的英语情景剧表演任务。比如:幼儿入园时段情景、幼儿进餐时段情景、幼儿上课时段情景、幼儿课外活动时段情景等。通过这种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同学们不仅能积极配合参与其中,而且还深切地感受到幼儿一日活动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上课后布置多样化、个性化的作业任务,展示多元化作业学习成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布置大量的通过言语符号形式呈现的作业,并且全班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作业任务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智能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给同学们布置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同学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个人的智能强项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表现得更积极、更自信,而且,他们在这样的学习交流中可以收获更多课内、课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同学们能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比如:学前教育学生的英语语音教学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地反复教练,让每位同学都能掌握一口标准的英语语音发音。这一教学过程很枯燥乏味,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好,并达到课下多练习,取得较好效果。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课下创作教学方法,用同学们自己认为最好的简单的方式进行语音教学。这样,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尝试着用各种自己创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角色扮演进行作业成果展示,有的同学运用韵律儿歌,有的同学运用画图的方式,有的同学运用编故事的形式……这样一种个性化作业任务,同学们不仅课下进行了反复认真练习,而且还积极思考了教学方法,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已经突破了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现在各种各样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都逐步进入了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将教材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各种视听效果不但能够有效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们感到英语课堂活泼有趣,还能有效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或智能优势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实施促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利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1.实施促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并非长处。因此,他严厉批评了传统的智能测验和成绩考核,并提出了建立在以“个人为本”的真实评价观。根据加德纳的这种评价观,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评定可以“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客观的、动态的评价。整个评价过程,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智能差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来评价每个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中,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入学学习情况,以及在后期的教学中把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图表、个别谈话等都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中。必要时,教师可以将档案记录的内容反馈给学生。这样,通过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来评价学生,教师不仅可以详细地记录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鉴别出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并且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自省自觉地学习。

2.利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同学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优势也不相同,教师应树立多元的评价观,从多元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鉴定。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方面的评价,而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方面的优势,结合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进行灵活多样的成绩评定。

另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学生互评是班级或学习小组根据本班同学或本小组学习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公正客观的成绩评定。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意识,学生互评有助于同学们更全面客观的认知自己,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当然,笔者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研究与运用,还有待更多更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更进一步地验证、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孙军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ThomasArmstrong,张咏梅等译,课程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育技术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Bsed o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DING N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the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a system, educational measure and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de of cultivation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平等的、有差异的,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更好些而在其它方面的不那么突出,这种组合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相同的。

加德纳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加德纳特别强调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在某种社会文化的标准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①他的智能观点不是像传统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个体智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明确指出要尊重个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每个人都能以在不同的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教育要使每一位学习者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宽口径与特色方向结合”的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可从事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符合学科体系,注重课程多样化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②培养“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前期的基础知识和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基础对能力的提升快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包括: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注重多样性,比如,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各自的知识特长和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

2.3 培养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才更丰富、更易于迁移,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景性,或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

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分组实验的方式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十分有利。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智能。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发展个体智能。

2.4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点,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那么就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水平。类似于传统的智力量表之类的东西或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书面考试作,只是强调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树立多向度的评价观,即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真实情境中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侧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③评价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此,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过程档案袋、实验设计、作品集、上机考试、书面考试、课程答辩等。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②张军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育定位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3-36.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艺术职业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近期,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同时,把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一些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对开发学生智能,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学生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的素质教育

作为自然界奥秘之一的人的智能以及智能的本质,长期以来被国内外众多的哲学家、脑科学家所重视,并为之付出努力进行探索和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人的智能有不同的研究成果。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则是近几十年来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观

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书中对人的智能做出定义,认为智能的本质应该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并且从多方面论证了人的智能,形成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1)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多个领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人不仅仅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智能,并且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人的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2)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可以拥有八种或八种以上的智能,但是,人所拥有的八种或八种以上智能不一定都是优势智能,每个人在拥有的八种或八种以上智能中,都有可能拥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优势智能。

2.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在改革旧的“应试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当前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国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均以成功育人,育人成功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今天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必将促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重新审视学生智能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的智能做出了全新的、深层次的解释,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觉角度认识学生,发现、挖掘学生智能,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艺术职业教育要优先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具备某种艺术特长,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艺术特长是学生智商之外的特殊能力。现在,如果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那么艺术特长则是学生多种智能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方面。学生的优势智能是突出的,作为专门培养国家艺术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说,优先发展学生优势智能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学生是如何看待优势智能和发展优势智能的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问卷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优势智能的认可程度,二是学生是否有意向把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将来的职业而努力发展,三是学生对当前社会艺术职业岗位竞争激烈程度的思想准备。调查结果表明:

1)鼓励学生优先发展其优势智能符合学生意愿

学生从进校时起,他们在音乐、舞蹈、戏曲、相声表演等方面展示出较强的求知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之间的艺术技能出现差异,有的专业技能提高很快,成为专业上的尖子生;有的专业技能提高幅度不明显,处于专业弱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专业学习状况处于何种形势,仍然有95%的学生认可艺术特长是自己的优势智能,并且喜欢或非常喜欢在自己所学习专业发展优势智能。学生对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较高的认可度,因此 ,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是符合学生意愿的。

2)鼓励学生发展优势智能符合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至少92%的学生把其优势智能作为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从就业层面看,有73%的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毕业后可以到国家剧团或艺术职业学校从事演员或艺术教育工作;在遇到不被理想的艺术专业岗位选择的情况下,仍然有41%的学生愿意到相关专业高校继续深造或暂时待业,等待实现在理想艺术岗位就业的机会;有49%的学生愿意在艺术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5%的学生能够勇于放弃自己的艺术专业改行就业。从精神层面看,有49%的学生到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不仅仅为了就业,也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他们不仅把艺术表演作为兴趣爱好,又希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就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兴趣爱好与就业结合。学生的意愿也是艺术职业院校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鼓励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为国家文艺舞台输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优秀文艺工作者,是符合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方向的。

3)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展多种智能

当前艺术专业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没有考虑社会需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走入社会,正确面对职业人生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平时流露的思想很接近,有6%的学生对自己的优势智能充满信心没有任何就业压力,有13%的学生有一点压力,有43%的学生有压力,有38%的学生很有压力。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有压力,这是艺术院校输出人才与艺术单位输入人才之间不均衡的社会现状,这种输出大于输入现状给艺术职业教育带来极大的压力,艺术职业院校虽然是艺术人才生产线终端教育,但又不能保证在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入艺术产业线。因此,在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展多种智能,做好从事多种职业的准备。

2.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

1)在就业压力面前,学生最容易产生的两种错误思想

当前,艺术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压力面前,学生最容易产生两种错误思想。

一是“重优势智能,轻其他智能”思想。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生中往往会出现“重专业,轻文化”即“重优势智能,轻其他智能”现象。例如,有学生认为“一招鲜,吃遍天”,只学习专业发展优势智能,忽略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学生认为“学不学文化无所谓”、“学习文化的时间不如多练习专业技能”等。

二是放弃各种智能发展,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思想。就业压力也让那些在专业技能处于弱势的学生出现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情绪。他们觉得在专业学校没有学好专业技能,又由于曾经的“重专业,轻文化”行为,导致自己既没有专业又没有文化,于是,对职业前途忧心忡忡,不少学生说:“如果没有得到本专业工作岗位,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由于不自信,学生产生困惑;由于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智能,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感到渺茫。

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看,学生从主观上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没有过错,但是,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因此, “唯专业,不文化”,“唯优势智能”“不多种智能”思想是错误的,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则更是贻误终身。

2)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艺术职业学院是专门培养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学校,如果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优势智能可以为自己的艺术职业生涯带来动力,在艺术专业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是我们的教育成果。但是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一定都能从事艺术工作,我们更要挖掘、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之外的多种智能,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从多方面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同样是我们的教育成果。

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要建设好这个基础工程就要面对学生多样的思想状况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懂得除了艺术方面的优势智能以外,还有多种智能。要帮助学生发现、挖掘和发展多种智能,利用用多种智能成长自己,服务社会。

二、让学生智能在求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又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要求活,不能只体现教法活、教学活,更要体现“学生活”。

学生的性格不同,智能组合不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也不同。学生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喜欢在动中发挥自己的思维、逻辑、语言等智能,有的喜欢在静中聆听思考。教学中力求“学生活”,有利于各种学生多种智能的发挥。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强、善思善辩的学生,喜欢就某一关注、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我就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或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还努力争取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或不善思辨的学生参加讨论。音乐智能强的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有节奏、有激情、有歌声,我就选择一些音乐、歌曲做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智能。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喜欢课堂活跃,尤其相声专业的学生更喜欢抓住时机抖个包袱,我就顺势调解一下课堂气氛。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活”的课堂得以发挥。

让学生“活”起来,不是让学生“乱”。教师能把握好课堂,学生就可以在“活”的氛围中更好地展示智能,发展智能。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7篇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相吻合,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其对本科学前双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也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表现为:一是为诱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本文从学前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MI理论的具体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专著中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中又讨论了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另外,有其他学者从自我认知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人都具备有相对于自已或他人的智能强项,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人发现并培育自己的智能优势,以强促弱,并通过一定环境的创设和媒介的干预,对智能类型进行分析、培育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但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同时,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与德育相结合的观点,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MI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关于该理论的研究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甚至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体系。作为输送高素质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又能从该理论当中汲取哪些养分?在该理论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出路又在何方呢?

1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观”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聪明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智商低的人。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而每种智能因素又是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关注。勿庸置疑,以大班为组织单位,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传统教学掩盖了学生个体智能特征上的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的某个强项智能,使其无法发挥个性特长。教师只有在通过不同角度多方面多维度观察学生,分析和掌握了其性格特征和智能状况后,为他们创设好个性化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效率最佳化。在此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五项全能给予了过度关注,忽略了其他领域的智力因素。反观当前学前双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过分注重英语语言学科的学习,忽略了英语学科与学前专业课程的整合学习。这样,导致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发生倾斜,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好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再也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智力领域,而应是全面地、全方位地进行关注。

2多元智能理论对对学前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双语教育如今成了各大幼儿园抢占市场的重要砝码。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双语教师的素质成了决定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活动开设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幼儿双语教师这一岗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前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不仅要能灵活运用学前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开展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然而,传统的人才观念过于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数学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被贴上“笨学生”的标签。这种狭隘的智能观念,将会扼杀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鉴于此,学前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能用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学前双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暂定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并且愿意长期在一线工作,具备一定教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专业基本功扎实,了解幼儿双语教学规律,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

3多元智能理论对学前双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高校作为学前双语师资提供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制定出一套英语知识理论与英语应用能力并举,英语学科学习与学前专业课程学习整合,英语课程设置与双语幼儿教师培养对接的课程设置方案势在必行,责无旁贷。然而多元智能理论里强调人的感观开发与直觉学习,以及身体动觉智能的观点为本科学前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3.1通识类课程根据加德纳的九种智能类型分类,大部分学前双语学生属于语言智能强项型。依据该理论,可大力加强通识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开设。针对目前,幼教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幼儿教师对职业满意度不高,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可开设如“心理调控与幸福人生”和“幼儿教师职业伦理”这两门课程。其一,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愉快、更高效、更幸福地工作,打下基础。其二,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爱岗爱生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3.2专业类课程加德纳将学习分为三种:直觉学习、学究学习和专家学习。在这三种学习中,加德纳认为专家学习是一种整合学习,相对来说较完善,但他还是特别强调直觉学习的重要价值。他同时还认为: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这个理念对于我们执行专业类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增加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学科课程是帮助学生修练“英语内功”的课程。笔者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英语幼师的语音语调不太规范。然而幼儿英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确保“英语教育启蒙教育的质量”成为了园所、家长,更成为了输送师资队伍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因此,除了现有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外,应增设“英语语音”这门课程。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体现加德纳直觉学习观,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以听、说、读为主的交际能力,将语音的训练与学生英语听能和口语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音能力,培养语言学习中的自我意识。(2)增加双语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目前,仅有的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考虑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幼儿英语教育”,“学前英语综合课程”,“学前英语游戏设计”,“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课程来加强学前双语学生的专业素养。(3)整合技能类课程,实现真正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引用芬兰AboAkademi大学RolfPalmberg(2003)提出的8个实施步骤:第二步:确定学生的智能状况。外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相关的智能检测表,如MichaelBerman(1998)或者ThomasArmstrong(2000)等在网上的检测表。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出学生不同的强项智能(如音乐智能强项型、身体-动觉智能强项型等),结合智能强项,以艺术类课程的基础学习为依托,在掌握核心和急需的艺术技能技巧(包括儿歌弹唱、歌/舞伴奏、幼儿歌舞创编、手工制作、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双语发展方向,实现真正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3.3实践类课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是由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来承担教学任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教师都是由其他相关专业转教过来的。他们自身缺乏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课程的教授仅限于纸上谈兵,跟实际情况不符。或是本专业毕业,但因毕业多年,知识结构也没更新,知识理念落伍、跟时代脱节。因此,要从师生双方面,增加专业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实践课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实践。总之,实践课可以首先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其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再次,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一毕业即能上岗。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学前双语教师职前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多种智能和谐、全面发展,促使英语语言学科和学前教育以及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学科的最佳融合,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琼.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6.7.

[2]沈彩芬,程东元.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7.

[3]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4]杜伟,刘文贤.浅谈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设计的整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教育;复合型人才

一、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993年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由以下7种智能组成: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任知智能。之后,在1995年提出自然观察智能、1999年又提出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智能,考虑了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学习特点,开启了教育教学的新思维,它倡导的是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能教师眼中没有差生)、多样化的人才观、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采用丰富多样的、适应性的、有广泛选择性的教学技术)和积极的评价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经验,受到了教育者和家长的广泛欢迎。中国正在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多元智能将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学院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国际化开放性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外语扎实,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外语应用能力强,能够胜任涉外岗位对外语的要求。专业过硬,主要指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综合素质良好,主要指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研究内容

(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我们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种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应用实践能力差。综观访谈的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潜意识中弥漫着对其它学科的排斥和忽视。再加上,现在许多学校实行严格的听课制度和班级考勤,使有心选修其它专业的学生们被拒于千里之外,没有过多的时间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此外,由于学校的学习和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脱节,学生们并不能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2、考试,忽视多元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是选拔和评价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升本等等各种荣誉)的主要途径,这就使得学生们无法走出应试的束缚。因此,除了期末考试,英语专业学生还尤其看重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等多类证书考试,目的性很强,功利思想严重,进而轻视人文知识的积淀和知识半径的拓展,疏于自己在自律、自省、观察、抗挫力、创新性、协调和适应性等方面能力的锻炼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其对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借鉴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多元智能理论”使广大的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多元智能理论”转变、优化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评价观。

四、结语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9篇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智能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因此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教育对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做分家”或“重学轻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里的“学”是指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理论学习,“做”是指以教师为指导的课程实践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限的教学资源及实验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以及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等。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地发展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改变教学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时展的教育模式,是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许多高校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只是融入了少量简单的实例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无疑给创新教育的推进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形式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对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2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按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层次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4]18,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或被动地从课程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单纯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是以文字、图表等一系列的抽象形式存在,在为学生补充丰富的理论养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实践案例偶尔会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对培养新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理论教学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及不系统性等特点,如果不将理论付诸应用实践,知识就不能被很好地简化、集中化及系统化,往往会产生徒劳无功的效果。工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4]20,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理论教学为工程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学科建设,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尽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期间,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因此,探索出合理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整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加入交叉学科的元素,建立面向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发展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提早进入“工作实践”模式,增大毕业学生的就业几率;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实验室可以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完成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增加保障。为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为每门课程设置专属的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消除学生对课程理论“学而无用”的烦恼,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制订课题或项目计划书,由指导教师定期抽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5]。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扎实型人才,应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实战演练,教学和实践指导的第一主体设定为学生,这样就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占有主体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根据理论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收集相关的项目案例进行集体的分析教学,自行设计方案,加入相应的验证实践,教师做最终的概括总结。整个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开拓其视野,通过交互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科学技术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但是由于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学科,很多课程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建立完备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学生参与教师课题项目以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并重的实战演练,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各层人员的集中努力和积极配合,为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目标: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界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前沿学科,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实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自2004年起,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智能科学界的人才需求。智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指智能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从无意识的创新变成有意识的创新,能够创新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研究会开发[6]。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知识、强大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课程知识,工程实践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获取良好的职业素质。

4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创新领域不断涌现,对智能科学技术等前沿学科人才的需求较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科技人才相当迫切且尤为重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较高层次阶段,为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高质量并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任何偏重理论教学或偏重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都是片面的。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定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断地探索研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围绕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实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更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品。

作者:石跃祥 任晓雪 朱东辉 单位: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万森.探索智能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八年之际[J].计算机教育,2012(18):5.

[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王祝萍,陈启军.对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0(19):115-117.

[4]孙红,蒋念平,陈玮,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2(18):17-21.

[5]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部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10(6):81-84.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动漫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4-01

专业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智力理论是动漫艺术设计专业重要指导思想。根据科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艺术因素渗透到艺术教学之中,把众多领域借鉴到艺术学习的领域,能有效解决我们在艺术教学中的问题,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开放多元。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这项理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人的智能是以多元形式存在的一组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探索。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是深远而重大

1.“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不一样。

2.多种智能的全面培养:不是传统教育对语言、数理逻辑等单项智能的培养。

3.教育要着眼发展: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切实的提升。

4.注重人的自我认识智能:人都有自省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内涵”,值得教育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确实可行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活动过程的多维度、立体化,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形成性,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该专业的价值和目标。

(一)弱化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与各学科界限

动漫是通过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赋予其人类的一切感情、动作,专业教学的内容涵盖广、范围宽,其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只停留在对某个单项智能的培养上,决定了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教学目标,即“为多元智能而教”。

(二)打破学习空间,整合课程资源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从事动画片制作、影视制作、后期合成等工作岗位,必定是需要打破学生在校学习中阻碍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在本专业实施课程时尽可能以家庭资源、地区资源、社会资源、民间资源、自然资源成为课程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完成资源整合。

(三)实施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类型:沉思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序列型、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因材施教的特点:呈现方式因人而异、提问内容要因人而异、方法探索因人而异、合作要求因人而异、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竞争,适合不同个性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开放和宽松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评价氛围,需要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关注、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可采用的形式很多,自评、互评、活动、作业、点评、档案、问卷、访谈、周记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和结业考试,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其他当代知识论越来越为广大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人们对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施也有了更明确的理论方向和基础。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理念,开发学生的潜能,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带动动漫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译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哈维・席尔瓦.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散文阅读教学范文 下一篇:土地建设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