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校园创意”还在“创伤校园”

时间:2022-10-01 05:55:44

多少“校园创意”还在“创伤校园”

近日, 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12年4月13日,山东一位14岁的女中学生李欣玥,放学回家时还很开心,还和妈妈说这个周末要吃鸡翅。晚19点30分左右,妈妈收到了老师发来的短信,要求还没理发的女生必须尽快按照学校要求理发。这已是老师的第三条催促短信了。李欣玥听后坚决地说不剪,然后腾得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只犹豫了一秒钟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14日早晨,因抢救无效,李欣玥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们……

一个是14岁中学生的鲜活生命,一个是坚持了21年生硬死板的“管理创意”,当前者在后者面前可以义无反顾选择凋谢时,对这样的“校园创伤”深感疼痛的人当然不在少数,需要经受拷问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可如此经受不住理论拷问和实践检验的“校园创意”还有多少呢?现实中,看着它们极度“新颖”“特色”“创新”“高效”的“彩色盖头”,许多人习惯于顺势煽风,不思考、不顾及“如此创意”可否在校园里站得住脚,任由其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隐形牙齿”悄然在校园里制造出一个个本不该出现的“创伤”。

多少“特色创意”其实就是一些管理机制的“创伤”,仍可以在校园里获取高强度的赞许声。每位育人者都十分清楚,课间和课堂同样重要,不仅可以让师生及时变换身体姿势、舒活筋骨、吸纳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完成必要的生理代谢,也可以及时调整心理负载、忘却坏情绪、更新好心情。设置课间和尊重课间的存在是学校尊重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非常必要,也无可置疑。可时下许多学校却不约而同地打起了“课间”的主意,其具体内容是在课前新增2-3分钟,美其名曰“候课时间”;为此列出许多专家如此做的经验,作为“候课理由”;在校园作息铃声中安排特别语音,冠之称谓“候课铃声”;为达到制度目标,“候课检查”、“候课量化”等称谓也相继出现。在众多媒体从不同角度齐唱溢美之词的同时,许多管理机制也只好在无可奈何中被“创伤”:一是“课间机制”无端被“截肢”,“课间十分钟”被迫名存实亡,原本对课间异常冷落的师生自然会变本加厉,而一直对课间情有独钟的师生自然会对有违校园习惯的“候课”滋生反感和抵触,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倦意。二是“拖堂禁令”悄然被“击伤”。既然都是为了通过多占用时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不过是课前课后的区别。“候课制”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拖堂原本的“正确”,拖堂现象一定会因此而死灰复燃。三是“自律素养”备受“折磨”。育人者事事自我规范、处处自重自省、时时慎微慎行的育人者在校园里应是绝大多数,让他们冷不丁遭遇“侯课”这一质疑情境,其原本自律的素养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内心的抵触也会悄然滋生并逐渐扩散……芝麻没捡到,西瓜还丢了,如此无事生非的“创意”其伤害范围又何止这些显性的机制?

多少“细节创意”其实就是一些育人过程的“创伤”,却可以在校园里实现超人气的曝光率。学生执勤原本是学生参与管理、自主规范的一个平台,可时下的一些校园却将其“创意”成了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在晨读时间总喜欢给迟到的学生扣分,却从不想到自己为什么可以不上晨读课;在课间时间热衷批评不认真做眼睛保健操的同学,却一直不愿想一想自己的眼睛也要保健吗?有的甚至可以在上课时间坚守执勤岗位,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权益是不是受到了伤害?“举牌志愿者”是各种运动会上必设的岗位,其作用是引导参赛人员准确到达预定场地,保证比赛秩序顺利进行。现在许多学校也将其引入到了课间广播体操,每个班级的队列前都有一名学生手持硕大的标志牌,美观的同时也的确方便检查,但看着其他同学一招一式地进行身体锻炼,而自己却要一个姿势站立不动,不知他们内心是何感受,旁边的领导和老师是毫无感觉,还是倍感不适呢?……课堂、课间、晨读都是校园教育不可或缺的渠道和阵地,可如此漠视、忽视、轻视甚至创伤其应有的地位,最受伤害的只能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

多少“应急创意”其实就是一些管理素质的“创伤”,却可以在校园里呈现一致性的支持度。有的学校平时抓卫生毫无办法,总能在接到检查通知后拿出“应急良策”,不惜占用上课时间让师生打扫卫生,校园生活自然受到严重干扰,家长不满、老师抱怨在所难免,学校领导都会以“无可奈何”获得支持;有的领导平日不抓常规教育,总喜欢用“临时药方”,或在检查前一周才让学生背诵“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在督导前3天才想起纠正学生言行,或在检查组进校前才装好各类展板;有的领导抓质量喜欢“急来抱佛脚”,听说上级要深入课堂调研,才匆匆赶到课堂,为指定教师教学活动“把关”,听说突击检查安全,才想起要尽快让校园里的一些安全隐患“隐身”……可许多“管理创伤”也异常清晰:对于走廊上一个揉皱的大纸团,不少来往的师生竟然会“视而不见”;见了老师、客人也忙着敬礼,但是匆忙中却有不少学生举起了“左手”;楼梯上的分割线可能想说明学校一直从细节上规范师生言行,但“格外清晰”恰恰暴露出学校还没来得及把这一常规环节进行规范……随着不断充斥着校园,许多“本末倒置”情形也逐渐成为校园管理一种不堪忍受的“病症”。

如此还在创伤校园的“校园创意”还有多少?毋庸置疑,校园需要越来越多的有价值创意支撑、助推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决不可让“貌似创意”创伤校园。希望我们的校园多一些理性的甄别意识,多一些即时的审视平台,多一些完善校园制度体检机制……才会让“伪创意”难觅生存的条件,才会让校园少受或者免受“创伤”。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编/张 鹤

上一篇:数学课,你让学生学什么 下一篇:一年级新生数学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