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8 11:08:06

校园危机管理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地震、火灾、持刀威胁、伤人;弑师事件;学生跳楼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充斥着今天的中职校园,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校的发展,有的还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因此,如何针对中职学校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关键词:中职;管理;危机;危机管理;学校危机管理

一、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

(一)校园危机。

对于“校园危机",也称“校园突发事件"、“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等。危机这个词在目前的语境下带有一些避讳,所以官方一般使用“突发事件”或“公共突发事件”的概念,比如,国务院2005年1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①,教育部2006年的课题指南则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突发事件”的称呼。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国内媒体对突发性事件一般做消极评价,各种报道一般倾向于认为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应尽快消除或平息。而管理学领域认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具有双重性,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既有可能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笔者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应规范这些概念的使用,区别校园危机、校园突发性事件等概念,以推动有关校园危

机管理更为细致的研究。

(二)校园危机的诱因。

有些研究者在总结校园危机诱因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转型时期社会多样化的格局、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工作中的不足是引发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②另外,分析公共危机的诱因框架也是很好的借鉴。他们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人层面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危机的诱因:在社会及组织层面,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个人行为层面,认为近年来官僚腐败、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使得部分民众对社会、政府、自身发展的满意度较低,这些不满怨恨情绪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状况的因子①。

我们在考察校园危机的诱因时,既要把校园危机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与具体的国情和当下的社会特点相联系,同时也要考虑各类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情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把握校园危机出现的原因,这样对于校园危机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标本兼治。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所谓的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学校为避免危机发生或降低危机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害,而进行的管理措施或策略。即任何防止校园危机发生的措施,都是校园危机管理。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与市场的关联性这两大特点。它重在对准备就业的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陶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和劳动素质,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职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定向教育,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之中,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学校的目的虽然不是盈利,但必须要实现自养,必须有相当的经济收入投入教育,必须巩固和发展生源,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企业的基本要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以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方式来经营学校。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防范和化解危机为主要内容的危机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纳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日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危机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种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危机进行预测和监控,建立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危机预警系统,从而避免或减小各种危机对学校造成的危害。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预控管理机制。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这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危机管理的最基本原则:“重在预防”。

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园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然而,比学生的“快乐”、“素质”更基础的是“健康”,比健康更基本的是“安全”。因此,在学校建立危机预控管理机制,绝不是应时、应景之举,而是学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应对校园危机,需要发挥团队力量,需要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应有固定存在的机构和组成人员,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机制指定合适的发言人等,并且负责把小组的人员组成、职责分配、联系电话都告之学校里的教职员工,并保证从学生到生辅老师到学校学生部门,使学校信息联网通畅,学校成员都能迅速获取危机事件警讯,发挥危机事件状态下的相互合作整体能力。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应当立即预警信息,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工作状态。这些小组人员可包括学校的保安、教学后勤服务、学生部、心理咨询、医院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并考虑有各科室、各组的教师代表、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的比例,由校领导负责,并设立专门小组,针对各种可能状况拟定必要的应变计划,并指导定期与不定期的演习和操练。

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预警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尽早发现危机,而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将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潜伏期,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快速的危机反应。

(三)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法制建设。

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台学校安全管理新措施,这些都意在防止学校事故的发生。上海已率先为校园安全立法。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建立和完善校园危机管理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确保校园安全,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校园情况下,使学校的危机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显得更为迫切。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设法消除各类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磨难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权利意识、法治理念等,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学校还要有一个可操作的,从校园危机的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危机管理策略,并定期组织全体学校成员实施危机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

(四)树立现代危机意识,加强中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

目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伴随着学校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中职校各阶段的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自身防护能力较差,掌握的求生知识较少,因此加强中职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五)积极开展校园危机管理研究,提升校园危机管理能力

当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是校园危机高发区,在短期内学校危机是很难完全避免和预防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安全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密切关注的问题。要做好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家长、社区、教育行政机构、社会相关职能机构的理解和支持。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一、校园危机产生的诱因

1.社会诱因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都与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利益的深刻调整期,复杂的校外环境是校园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所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他们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的情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热点事件负面性信息的过度报道,如暴力事件、贫富差距、腐败问题、安全问题、民生问题等均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认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一些事件看法片面,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果处置不妥,就有可能演变成校园危机事件甚至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学校诱因

学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学校的危机管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危机意识淡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能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其一,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危机意识比较淡漠。学校管理者对教学比较重视,对师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关注度不够,给违法、犯罪分子进校作案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一些本来能够避免的校园危机事件连续发生;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关注,对学生危机教育、安全教育不够,对一些潜在隐患考虑不够,导致工作中的安全疏漏。其二,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一些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设施、食堂卫生、校内交通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并且缺乏相应的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这些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导致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其三,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危机处置的经验,不熟悉各项危机处理的技能。一旦发生危机性事件,不知所措,不能镇定地处理校园危机、及时化解危机。其四,学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一些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于形式或者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予以重视,师生的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众多隐患。

3.学生个体诱因

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状况,也是学校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一,情绪控制能力较差。青少年学生思想单纯、想法幼稚,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波动性较大,易受环境不良思想和品行的影响,易于因判断力、是非分辨能力不强而误入歧途。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青少年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导致事态扩大化、复杂化。其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抗挫折能力差。青少年学生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生存发展条件比较优越,但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自我调节和自我和谐能力不强,易于悲观沮丧、意志消沉,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产生偏激甚至是犯罪行为。其三,缺乏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危机应对能力较弱,容易实施和受到外来侵害。青少年学生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自救常识、自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而处理危机,往往使自己成为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其四,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关注社会热点,一旦某一社会事件发生,他们很容易响应并迅速聚集,使校园危机事件迅速发生。

二、学校危机管理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学校危机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为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校园危机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危机管理中,应树立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生命置于首要位置,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内外校园危机处理的普遍做法。危机发生后,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保护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要减少当事人以及其他人员的财产损失,并注意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要实施人文关怀,及时对危机中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时发现各种危机苗头,采取措施,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校园危机管理最理想的方式。所以,校园危机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注重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危机的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做到管理常态化。要制定出科学的危机管理预案,对各类危机做出预测和分析,监控事态发展方向,对危机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估,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规避危机事件产生的概率,降低可能出现的危机的影响,减少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

3.紧急应对

校园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可预测性、危害性等特点,当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伴随着社会媒体的报道,会立即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学校管理者或学生工作者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确定最有效的处理方案和化解危机的正当途径,尽快控制危机的蔓延和发展,使校园危机事件在危机爆发初期得到有效控制,损失降到最低。在校园危机处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统筹全局、考虑周全,对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进行剖析评估,切忌顾此失彼,导致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按照管理权限,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迅速反应、紧急应对,有助于抓住解决危机的黄金时间,掌握处理危机的主导权。

4.部门协作

校园危机的成因各不相同、形态多样、各方面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危机管理单靠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需要与社会各个部门、机构相互协作,以形成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协调方方面面资源和力量的危机管理的合力和机制。危机处理中,不仅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寻求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公安、消防以及医疗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为危机处理提供保障条件。

5.事后安抚

校园危机事件往往会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对师生员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以及心理上的冲击和创伤,校园危机的事后安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安抚工作,稳定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情绪,将危机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善后工作处理创造条件;要平等协商,于情于理、于法于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护当事方的合法权益,该承担的责任应积极承担,不能敷衍塞责,推诿责任;要及时通报,让公众了解真相,消除社会影响;要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消除其心理障碍,弥合当事师生因危机所受心理创伤,将危机事件对当事方心理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三、校园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主体,是校园危机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构建学校危机事件预防体系,首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道德状况、性格特点等。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家庭)、学业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以及自制力较差学生等学生群体进行重点记录,跟踪观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了然于心,而且还可以对危机事件做出针对性的预防。其次,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心理测评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生活、学习等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从心理上予以疏导和调适,提高其对情绪困扰的适应与调理能力,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和矫正而产生的校园伤害事件。

2.加强部门间联动合作

加强各方协调,增强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置合力。其一,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搜集、整理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并立即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纳入到正规渠道管理。其二,要立即启动校园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和校园危机应急管理队伍,领导小组成员和各职能部门人员迅速赶到现场,领导小组对危机事件进行统一科学部署,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危机处理的联动机制。其三,要对危机事件的危机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以便制定干预措施,动员各类应急力量和资源投入危机处理之中。

3.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

学生是校园危机事件中最易受到伤害的对象,而且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危机担当责任缺失。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把学生纳入校园危机干预主体范围,重视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的提高。要通过严格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效地防止危机发生。其次要通过应急训练,提高学生的危机处理技能和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危机管理的实践证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以及控制能力和干预能力,可以在危机初发期理性地面对危机、处置危机,有效地减轻危机发生后的危害后果,将危机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反之,在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如果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弱,缺乏处置技能或措施不当,不仅不能消除危机,还有可能加重危机,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和蔓延。所以,学校要在学生中宣传并普及危机知识,加强危机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切实掌握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发生及危害。

4.向社会公开信息

校园危机事件经常被学校认为是一件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为了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一些学校在危机发生后不能主动与媒体联系,真诚面对和积极回应媒体,不能向社会公众告知实情,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怀疑,造成无根据的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后续工作被社会舆论左右,使学校的危机处理工作更加被动。反之,如果学校通过媒体让公众了解真相,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开信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测与流言,取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谅解和支持,进而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

5.强化与地方的协作

作为学校来说,处理校园危机的经验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而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公安、消防等,在等社会危机处理中,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经验丰富,处置能力强,对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和运用比较娴熟,具有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能够为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如果可以分享这些单位的资源优势,就能够在危机处理中取得主动权,进而迅速地采取行动,及早控制危机。因此,要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此外,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对危机事件的介入也容易使当事方产生信任,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

作者:王宏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清兰.教师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2]金泰来.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3]昊月齐.基于学生工作视野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7).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危机;管理防控

从马加爵事件到近年来,屡见媒体的高校突发事件,如食品饭菜价格纷争及饮食安全问题、学生住宿安全事件、学籍管理问题、误入传销、校园网络贷款等,这些高校突发事件已经极大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关注。在新媒体时代下,校园危机事件的传播更是迅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如何做好高校校园危机的防控是需要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中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校园危机的频发,校园危机管理开始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逐步关注。但很多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只是指定了某校校园安全手册等一些内部规定,但在具体的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根本无法在法律层面保护师生的权益。在具体危机管理的预防措施、应对管理、后期处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国家立法方面、各教育行政机关都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无法通过法律立法明确政府部门、高校管理者、校园成员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这就导致高校制定的危机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很多行政性文件,只能是红头文件,缺乏法律明确保障。

(二)高校校园各成员缺乏危机处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演习经验

在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下,校园危机频频发生,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却缺少对高校各成员的关于危机管理的相关培训。高校高校管理者、行政部门、一线教师、高校学生和后勤保障者等缺少理论知识和危机实战演练,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生命教育、体育课程、消防演练等一些理论和实际观摩等,但却忽略了对校园其他成员的危机培训,部分消防演习也仅限于学生干部的参与,缺少对危机的真实感受、缺少对实际危机的应急能力培训课程[1]。

(三)高校校园舆情监控不全面、危机处理恢复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是高校校园的最重要成员,也是校园危机的主要受害人。近年来爆发的校园危机,几乎都是和高校学生相关,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必不可少。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主要有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完成,但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监控网络是无法涉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发展,在各高校中,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部门的舆情监控体系更是缺少,根本无法提前预知危机的潜伏和发生原因,更无法预防危机的发生[2]。校园危机发生时,会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产生心理影响,危机处理结束后,缺少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恢复工作。在网络媒体时代,校园危机发生的一瞬间,消息已经传遍了“朋友圈”,在危机过后,高校如何重塑或者新塑高校形象也是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二、高校校园危机管理防控的三个层面

(一)国家立法层面:为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从改革开放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价值观充斥在高校校园内,高校校园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在忙于处理危机的同时,更应该制定预防校园危机管理的系统机制。而在制定危机处理机制时,相关国家立法对教育行政机构、高校管理者、高校校园成员的权利和责任的法律界定应是第一步。法律要对危机事件制定出清晰的权利和责任,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责任方的惩处方式,让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和法制化,最大程度地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明确高校校园危机中政府机构、高校直属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各职能部门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明确法律责任。校园危机出现时,各部门互不推脱,紧密合作,保证环环有依据,步步有法律。

(二)高校管理者层面:落实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步步到位

高校管理者是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制定完善系统的高校危机管理预警体系是解决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从上而下的信息沟通平台、完善的舆情监控网络发现危机,启动危机预警体系;成立专门高校危机管理组机构,细化高校各职能部门在危机预防和处理中的职责,依照从下而上的信息沟通体系,依照高校危机管理处理体系,危机处理组织成员责任环环相扣,工作明确分工,落实上传下达,解决危机[3]。完善危机处理后恢复机制,及时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危机处理档案;启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师生提供心理援助;对危机事件分析缘由,奖惩分明,依法办事;对危机事件中受到损害的高校形象进行维护管理。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在危机事件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对校园危机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网络危机舆情收集的范围。网上舆情收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各媒体新闻网页中关于危机新闻的报道;二是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中关于危机讨论的信息,网上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其次,借用各种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和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陆续推出了网上信息收集系统和软件。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可以自动搜索各相关网站的危机新闻,还可通过主题词定向收集关键主题的帖子,并记录回帖内容和数量,以及发帖人的IP地址。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要正视网友的评论。与媒体的相对理性和客观不同,众多网民的评论是情感主导型的,在危机事件中,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不是组织处理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面对学生和教师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因此,学校在运用网络媒体沟通时,不能忽视网民的态度,除了要让网络媒体报道更多有利于学校危机处理的新闻,也要赢得网民的同情和支持。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危机;危机管理;引爆点;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米欣(1980-),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后勤处公寓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辽宁沈阳110870)刘锐(1980-),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员。(辽宁沈阳11018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09-02

近年来,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将引爆点理论的内容引入大学校园危机管理范畴,有助于有力地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的概念

1.校园危机

对于“校园危机”,国内研究者们还给出了其他的称呼,如“校园突发事件”、“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等。李永贤等认为,[1]校园危机是发生在校内或与学校的成员有关,是已经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对学校声誉、运作或部分学校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而吴建勋等则使用了“校园突发事件”,[2]即指由于受到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研究者们对这两个概念解释的差异性并不大,基本是在危机定义的基础上来界定。“危机”这个词在目前的语境下带有一些禁忌色彩,所以官方一般使用“突发事件”或“公共突发事件”的概念,比如国务院2005年1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部2006年的课题指南则使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称呼。可以说在校园危机管理领域,多数研究者并没有严格区分这些概念,基本是在混合使用。

2.校园危机管理

研究者们在校园危机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校园危机管理。郭正贤认为校园危机管理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3]负责危机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训练、协调等工作。王瑜等认为,[4]学校危机管理可界定为学校为避免或减少学校危机的产生及产生后的危害而进行的预测、监督、控制、处理、评价的过程。这些定义虽有所差别,但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把校园危机管理看做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第二,校园危机管理遵循基本的流程,即预防(测)―处理―恢复―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有所细化。

二、引爆点的核心理论探讨

“引爆点”(tipping point)这个名词源自19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Gleick提出,[5]其研究发现:当非裔美国人迁往白人所居住的小区,数量比例约达20%时,原来居住于该区的美国白人几乎会立刻搬离,引爆点就由此处产生。因为数量已达到关键水平,在一瞬间突破门槛,造成剧烈的转变,如同水达到沸点一般,已冲破临界点,可能产生质变或量变。简而言之,引爆点是指于特定的流行风潮中,可使万事万物在旦夕之间迅速变迁的时刻。其可归纳出以下三个特色:引爆点具有传染性;小动作会产生重大的转变;改变并非逐渐形成,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物换星移产生剧变。

由上述可知,引爆点的核心概念是,转变可能发生于旦夕之间,令人措手不及,更有可能是大众所难以接受的巨大变迁,它由小动作所牵引着,短期内爆发出具有传染性的转变,虽不符合因果之间所应有的比例法则,却可能在某一时代蔚为风潮、引领,这种戏剧化结果的时刻点,便可称为引爆点。引爆趋势一旦形成,就如同流行病毒的散播,往往会失去平衡,形成难以掌控的局面,2003年的SARS于短短几个月内在全球所造成的恐慌与死亡,便是引爆趋势的一大例证。

引爆点的三大法则包括: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由个别人物法则衍生出的80/20法则;由附着力因素法则发展出的蝴蝶效应;由环境威力法则延伸出的破窗理论,在说明着:信息、观念、产品及行为模式如何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冲破门槛,到达引爆点,产生巨大影响力,如同病毒般快速散播,进而引发风潮,促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以下即以引爆点的三大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为核心,深入探讨由三大法则衍生、发展出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Gladwell提出的引爆点是指于特定的流行风潮中,[6]可使万事万物在旦夕之间迅速变迁的时刻。引爆点的核心理论包括:(1)个别人物法则:在特定的体系和过程中,少数的人、事物才是真正的关键。(2)附着力因素法则:“附着”意味着信息对接收者发生作用,产生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只要简单且小小地改变表达方法,调整好信息的架构,就能强化附着,使信息有系统地深入人心,并造成截然不同的巨大冲击。(3)环境威力法则:所谓“时势造英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都是环境威力法则的例证。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小细节都可能成为引爆点,只要调整周围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便可扭转风潮及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引爆点的核心理论值得推荐给学校领导者。

三、引爆点理论对校园危机管理的启示

事实表明,校园危机的预防与准备越讲究计划组织、环境设备、教育训练、沟通网络、法律责任,则危机处理在组织运作、公共关系、领导协调、追踪评价的表现会越好。所有的危机都可依照其特殊属性归纳出较容易处理的模式,针对这些特殊类型拟定危机应对计划,进行危机模拟演练,更能达到危机管理的目标。因此,危机管理就是当组织受到由少数关键点所引爆的危机冲击时,在极短时间及强大的压力下,必须立即做出适当的处置,采用有系统的问题解决策略加以应对,以降低组织及成员的伤害与损失,就像看到了破窗要立刻修补,否则环境威力法则将促使情况更加恶化,使组织陷入如蝴蝶效应般的巨大漩涡中,终至无法挽救。归纳引爆点的三大核心理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及环境威力法则的内涵,对学校领导者危机管理能力的启示有以下四点。

1.防微杜渐,洞烛机先

所谓“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意思是说如果做事有所懈怠,将会因微不足道的原因招致难以挽回的局面;危机正是起于关键的个别人物,由一个小小的引爆点出发,在瞬间冲破临界点,使事物产生巨大的变化。

其次,危机爆发前要先掌握引爆点,必须先做好预案,避免蝴蝶效应的后果,同时还需要依据破窗理论,不姑息小恶,并以“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的准备心态去面对,做好万全的应变策略,方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此外,以教育领域中的学校为例,由于师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安全教育未能落实指导、自我防卫组织有待强化、学校安全设施普遍不足、危机处理的训练不足、公共安全防护体系落后等问题,因此为应付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学校必须在事前做好准备。学校领导者必须使学校员工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拟订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危机预防演练、建立紧急联络网络以及建立危机响应系统,以做好危机发生前的准备。

抓住能转化成引爆点的个别人物法则,防微杜渐、洞烛机先,事前做好万全准备,避免事物在瞬间引爆成始料未及的危机,这些有赖于领导者的大力推动,采用激励与奖励的方式鼓励成员学习应对危机的能力。

2.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危机经常发生在人力无法掌控时,虽然事前已做好各种危机管理的预案与演练,但突发事件仍然使人措手不及而更加慌乱,所以为了降低危机所造成的伤害或损失,学校领导者必须确实掌握时效,以沉着、冷静的态度面对危机,临危不乱,方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其次,从学校领导者与危机小组的态度着眼,强调危机小组要负责、镇定,以稳定危机状况为主,而领导者则需要持开放的态度适度授权,容许并鼓励危机小组成员提出不同意见,防止误导的信息,同时有效提升危机情况下的决策品质及正确性。

此外,许多表面上看来渺小、微不足道而易被忽略的事件,在纷扰不可测的混沌中,很可能形成巨大的危机而造成冲击。同样地,一个小小的校园危机可以直接或间接威胁学校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将学校的处境推向难以控制的局面,并使领导者驾驭局面的能力备受质疑。

综合而言,学校领导者不仅要见微知著,重视小小的引爆点所可能促成的巨大趋势与变革,更应于危机情况下保持冷静而沉稳的危机管理能力,方能于复杂、不确定的混沌情况下,以极短促的时间做出正确、合理的决定。

3.及时处理,切勿拖延

许多学者指出,危机处理小组的成员应包括领导者(校长)、组织成员(学校中的教职员工、辅导员等),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危机处理小组便立即启动,掌握黄金救援时间,从事以下的危机处理工作:与组织中重要的主管会晤、商谈,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通过紧急电话联络网,召集危机管理小组所有成员;检验查看危机的真相;各单位共同提供支持,迅速掌握引爆点,防止危机扩散;准备如何应对关心的家长及新闻媒体;紧急通知或信函给全校师生,以安定人心;诚实并虚心向外界报告,使其充分了解情况。

学校领导者与危机处理小组是危机发生时的指挥中心与决策团体,必须掌握24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以明快的节奏整合现有的各项资源并充分利用,找到具有关键影响力的“破窗”,再进一步修补,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对后续的情况加以评估与监控,不可在时间上有所拖延。

此外,在危机的控制与处理上,校长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亲自坐镇指挥、责成专人通报相关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尽早控制情势。如何在危机时有效地处理及与媒体沟通互动,加强面对媒体的应对能力,建立与媒体的良性互动等,是学校领导者在危机管理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合而言,或许以上的步骤并非绝对完美或足够,但先预备好处理步骤,等到真正发生问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领导者也就能够在危机发生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启动危机管理小组快速应变,以降低学生或学校所受的伤害。

4.事后检讨,汲取教训

在危机过后的处理中,以“坚持追踪评价”、“建立反馈机制”最为重要,危机发生时能妥善处理并解决问题,减少危机所造成的生理、心理的伤害,化危机为转机,将原本所引爆的负面风潮转化为正面的力量;危机结束后,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追踪评价,以深入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检讨处理过程,不但可以通过修正和检讨降低同类事件再度发生的几率,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机制,还可能因为领导者掌握了危机处理的关键,做出细微的改变而引爆另一波对教育组织及其成员有利的趋势。

其次,学校领导者总揽并推动校务发展,不但肩负经营绩效的责任,更责无旁贷地必须面对危机,除了要有“预防重于治疗”的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的观念,更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政治敏感度,能够洞烛机先、临危不乱,当处于危机情境时能及时处理,并在危机处理结束后进行事后检讨与汲取教训,如此才能逐步抚平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创伤,同时从中获得成长。

此外,就校园危机管理的反馈机制而言,学校领导者对所谓不正常的迹象几乎都希望通过各种行动与策略,包括提出警报、介入评价、要求现场了解、协助沟通、加强常规训练、给予关怀等,发挥反馈作用,将校园导入稳定而平衡的状态。综合而言,危机意识的养成对领导者甚至是全体成员都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危机,便能化危机为转机;而领导者在危机解除后的阶段更需要的是事后的追踪与学习成长,方可于下次面对类似危机时,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和态度。

参考文献:

[1]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6-80.

[2]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39-342.

[3]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5-67.

[4]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2):40-43.

[5]Gleick,J..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M]. New York:Penguin Books,1977.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管理 校园 信息

一、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测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高考,中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等各类考试每年都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考试过程中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在2012年各类校园考试中,我印象比较深的突发事件是6月份在几个省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考时间错误,如在四川广元中学考点,一个考场在高考第一天就出现了考场时钟比实际时间慢了半个小时或者17分钟的情况。再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级听力试题误放成六级听力的试题,千余考生被迫留在考场中4小时……这类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二、学校危机事件的特征

(一)校园危机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让人措手不及,或者是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危害和损失。如学校暴力事件,如果应急能力不强,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或后果往往无规则,难以准确预测。如2012年的高考时间错乱和四、六级听力的误放等。

突发性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危机事件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二)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即事件的发生会威胁到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危害。无论是哪一类校园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置,事件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扩大,当然学校和政府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

(三)校园危机事件的多样性与频发性

突发事件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财物丢失、人际分歧、学生早恋和未婚先孕、校园暴力、厌学辍学、家庭变故、学生自杀等。

频发性是指发生频率比较高。我国学生数量巨大,校园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学校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频发性与危机事件的多样性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

(四)校园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波及范围非常广,就会引起每个父母的恐慌和不安,媒体也会对此高度关注。如果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严重,更是给父母造成了终生的创伤,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五)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危机发生地点的敏感性,因为学校一直是学生聚集量最多的地方;二是危机事件发生人员的敏感性,即校园危机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危的事件,牵动着每位家长敏感的神经,学生是父母的希望与寄托,一个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三是危机事件引发问题的敏感性,引发校园危机事件,尤其是的一般都是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如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考试集体舞弊问题等。而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地点、问题的敏感性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和社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对学校和社会在处置这些危机事件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处理时需要格外谨慎。

三、我国学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性认识不深,缺乏校园危机管理意识

学校内部存在着很多理念上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应对思想松懈。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表现为缺乏危机意识,很少做到居安思危。目前,学校内部各级人员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主要以亲身经验来面对危机,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其次,很多人在校园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整体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人员只重视教学质量,忽视了危机管理,甚至没有把校园危机管理提上日程。由于人本性中侥幸心理的存在和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人们即使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会由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现状而不能很好地对危机进行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当发生危机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在最合适的时间采取最为恰当地应对措施,进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范围内,最后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学校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从危机管理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大多数学校在面对校园危机时,总是以自己学校的规定为出发点来进行应对,这样危机事件在处理时就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会给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长久以来,重行政、轻法制的特点一直存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的法制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无法摆脱。然而现存的大部分应急预案都是文本预案,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漏洞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协调机制严重缺乏。

(三)缺乏危机预防环节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几年,随着校园危机事件来频频的发生,各层次学校逐渐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大多数学校在校园中都开展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磨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生命的价值,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承受挫折和磨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校园危机很少有学校进行实践模拟。这样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危机实践教育和学生危机事件模拟演习的缺失使文本预案在真正危机到来之时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实施预案。

(四)危机发生时信息的不对称性

每次当危机事件发生之时,由于人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慌状态,急于通过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自身所处的境况。这时如果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通报的及时性,各种猜测与谣言将蜂拥而至并且迅速散播,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危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校园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有:第一,在危机发生时官方经常提供许多缺乏科学性的信息;第二,学校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与政府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常常不及时。学校一般会隐瞒危机发生的事实与引发的后果,选择学校内部自我解决的策略。殊不知,校园危机不单单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也不仅仅涉及师生的健康与财务损失,还可能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缺漏,更有甚者还可能导致犯罪。

四、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论的建构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取决于管理理念,理念是隐藏在管理中的理论前提与逻辑支点,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富成效。学校管理者应当从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管理目的入手,总结出最佳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高质高效地进行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校园危机事件的体制机制

在危机预防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前提条件。各级人员都要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构,采用模式化、规范化的危机管理模式,并系统地运用于校园管理危机过程中,将校园危机管理常态化。

(三)加强危机预防环节中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年来,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学生危机意识的教育,而且面对不同的危机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应急处理预案。但是,仅仅通过意识教育,师生不能很好地亲身体会和感受危机的防范知识和应对危机时的具体处理技巧,如果不能很好地施行训练和检视,应急预案的制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全校师生应加强危机事件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四)完善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的征兆期、突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不容小视。全面做好校内外的沟通工作是保持信息畅通,完善校园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条件。校内的信息沟通工作主要是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各部门的沟通工作。学校在进行校园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校内的沟通工作,还要处理好与校外的沟通。在与校外进行沟通时,首先,与家长的沟通要处理好。其次,要做好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再次,要做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五)完善危机处理后的恢复机制

危机发生后,损害的主要是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自身的形象。然而,在我国校园危机发生后,由于危机处理后学校的形象恢复机制和规模性的心理恢复不够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来完善其恢复机制。

1.危机处理后规模性的心理恢复

如果我们身边或听说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如喝药自杀、跳楼自杀、被杀等,学校教师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时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错误观念,严重者开始怀疑自身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美好。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心理干预的同时,校园危机发生后规模性的心理干预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开设专题性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通过讲座形式向全校师生传达心理关怀,使大规模的学生淡化危机事件对师生心理的不良反应,帮助学生消减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恐慌。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让同学们心中充满温暖与美好。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心理恢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彼此共同的交流与疏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会更加有效。

2.危机处理结束后学校形象恢复工作的完善

有形资产的恢复和无形资产的恢复是校园危机处理后学校形象恢复的主要工作。正常情况下,当危机过后,我们会以较快的速度把受损的有形资产恢复,如修补受损的设备、维修损坏的物品等,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师生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完整的恢复工作,还包括无形资产的恢复,如学校名誉、学校的社会信任度等。因此,在危机处理结束后的校园形象恢复工作中,学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变被动为主动,转化危机,将校园危机及时地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另外,学校还可以把近期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学校近期所做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从而重新树立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切实做好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学校形象恢复工作。

五、小结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校园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校园危机管理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不断提升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水平,确保危机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我国校园成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韩亚丽,张瑞红.学校突发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1(3).

[3]郑乔元.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王娟(1985- ),女,山东潍坊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沈芳(1976- ),女,江苏盐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危机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原则 危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8-02

近些年,我国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敏感性及破坏性不仅威胁着师生安全,同时也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发展。基于此,学校应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才能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妥善地化解危机。

一、校园危机和校园危机管理

所谓危机,是指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状态,它的突然出现和爆发对社会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这种影响往往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校园危机,也称“校园突发事件”或“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它是特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给学校或学校成员带来危害,造成负面影响,若不及时处理会对学校形象和声誉有恶劣影响的突发性事件。近年来,危机事件在校园屡屡发生。

一般来说,校园危机大致归为以下几类:1.人身安全危机事件。包括地震、台风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意外伤亡事故,校园暴力,食物中毒,传染疾病等危机生命安全的事故;2.威胁到学校名誉的危机事件。如师生冲突,学生在校外聚众滋事等;3.学校持续发展的危机事件。如资产问题、师资问题、招生问题等。这些危机处理不当会使学校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师生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到学校形象和声誉。因此,在对学校进行常规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校园危机管理。

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学校为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的过程。校园危机管理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危机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培训、协调等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二、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现状

(一)危机管理观念缺失,认识滞后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习惯于常态管理和常规决策,观念陈旧,以为校园危机不是经常发生,是偶然的。一旦校园危机发生,单纯依靠经验和已有案例来应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和危机预案。大多数校园危机管理仅仅滞留在补救层面,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远没有普及。把危机看作一种非常态,往往会付出巨额代价。

(二)危机管理人本意识淡漠

旧的观念和体制往往认为学校发生了危机事件是不好的事情,校园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总是希望息事宁人,家丑不外扬,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一切措施掩盖事实真相。在危机时期,如果通过正常的传播渠道不能获得相关信息,就会使小道消息的传播增多,增加人们心里的恐慌,结果反而容易导致危机事态扩大。

(三)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缺乏

学校没有专门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机构和组织,各部门各司其职。一旦发生危机,容易出现互相推诿、各自为战,不能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应对危机。

(四)危机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宏观层面,我国尚未将危机管理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微观层面,学校日常管理没有制定应对危机的预警方案,没有危机管理的财政预算和物质储备,危机一旦来到,不能及时决策,不能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往往造成大的浪费和损失。

三、校园危机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是学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重在预防原则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经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危机是可防可控的。学校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制订相应的预案,这能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提高学校的危机处理水平。

(二)以人为本原则

学校在控制危机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把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与个人权益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权益,将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危机处理的最高原则”。

(三)法制化原则

一切危机事件的处理都要依据法律法规。这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

(四)迅速反应原则

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积极的措施回应,切勿隐瞒掩盖危机,以免延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四、校园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学校的危机意识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全面分化,这是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实的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危机高频发生将成为常态,学校从领导到广大教职员工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危机意识。这是校园危机管理的出发点。

(二)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与保障

学校应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各级主要领导担任成员,负责危机预案的制定。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应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及学校法律顾问,其对内工作一是负责日常的应急宣传及培训,二是紧急状态下的预案具体实施。一旦遇到危机突发,在学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指挥协调下,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响应,各司其职,迅速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对外,危机领导小组要及时全面、如实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使之随时掌握危机事件的发展,以取得支持和指导,如遇到特别严重的危机事件,还应向当地的公安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危机应对。

(三)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

学校平时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座谈会、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危机的预防及应对成为一种共识。其次,学校要有统一的信息渠道,由专人负责通报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给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避免公众从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小道消息和谣言,使学校处于被动。此外,要注意建立与新闻媒介的良性沟通,争取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开真实的信息,可以在危机发生时维护学校的形象,避免危机扩大。

(四)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体制

危机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过程的集合。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包括危机的预防、控制和恢复阶段。首先,学校应从“危机救治”向“危机预防”转化,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防范,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明确启动各级预案的程序和相关责任人。定期检查各种安全设施,举行各种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危机的反应能力,将险情消灭于萌芽之中。其次,要建立高效的危机控制机制。危机爆发时,危机管理小组和工作小组立即按照分工展开工作,迅速启动危机预案。各部门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互相协调,避免危机带来的更大损失。当然,危机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最后,要建立危机过后的恢复重建机制。危机的产生固然造成校园安全秩序失调和生命财产的损失,但同时也是检验学校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实战演习。学校应及时总结反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改进危机应对措施。

(五)妥善处理与危机当事人的关系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该表现出足够的人道与同情,及时探望当事人并为其提供物质、精神帮助,认真倾听当事人的主张、意见和要求,主动承担责任,安抚公众,避免因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双方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与冲突。更多地关注当事人的利益,在尽可能维护其利益和情感的前提下,双方商议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晓玉,张程.新时期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刍议[J].理论月刊,2010(11).

[2]许严.浅析校园危机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7(7).

[3]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吴俊.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策略[J].科技咨讯,2007.

[5]吴绍琪,毕铁居.校园危机管理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校长,2006年,第1期.

[6]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教育信息报[N].2004-03-02.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8篇

一、德国校园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德国校园危机管理课程的名称为:学校危机的领导与管理。它始于2002年春,由美国学校心理学家比尔•普福尔教授在迪林根教师进修及人事管理培训学院的题为《校园危机管理》的报告引发。普福尔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校园多风险防范预案”,引起了德国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德国因此成立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学校心理学家危机干预和危机处理工作小组(KIBBS),与巴州学校心理学家协会(LBSP)一起,在美国“校园多风险防范预案”的基础上修改和创新,形成了“学校危机的领导与管理”课程,并推广至德国其他联邦州(图林根,2002;巴登符腾堡州,2006;黑森林,2007)和其他城市(慕尼黑,2002;柏林,2006;纽伦堡2007)。课程旨在针对不同危机情景帮助学校校长、安全负责人、督学代表、学校咨询和涉事教师、管理人员等在紧急事态中作出迅速、恰当的反应。[5]学校危机的领导与管理课程用卡片体系作为出版形式,提出了十八种校园中最常见的危机情景。具体为:事故:体育事故、交通事故(校车事故,周末事故)、技术事故(化学事故、实验室爆炸、失火)。威胁:武器持有、挟持威胁、谋杀威胁、爆炸威胁。暴力行为:欺凌、打群架、虐待(惩罚、精神虐待)、犯(、猥亵)、扣押人质、滥杀无辜。自杀:自杀恐吓、自杀尝试、自杀实施。疾病和死亡:重疾、校内猝死。针对这十八种危机情景,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指南,包括重要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问题、相关的法律关系和管理规定等,并为每一个危机情景提供了一整套的处理流程。这个流程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情景说明,提出初步措施,即“首先要做什么”;第二阶段是控制事态、了解涉及者需求,即“当下能做什么”;第三阶段是回到常态,对紧急事态行为作出评价,即“接下去要做什么”。此外,课程还突出了每一个危机情景在操作上的侧重点和特别的措施。例如,在化学实验室爆炸的事故情景中,侧重于撤离工作和救治工作,预设撤离和救治策略;在学生自杀事件中,注重媒体应对和家属心理干预;在学生群架暴力情景中,注重交谈规则,侧重于单独关注为首的闹事者等。同时,课程还根据应对策略的共性,进一步展开实用性指导。以危机管理中最容易犯错的媒体应对问题为例,此课程针对“对待媒体”问题,提出媒体应对的基本原则,并列举8项被证明有效的措施用以专业地与媒体打交道:尽快将信息告知媒体。只允许新闻发言人或校领导与媒体接触,向媒体信息。在紧急情况下拒绝媒体进入校园。指定召开新闻会的地点。不透露受害人姓名和照片,不透露推测的肇事者,不透露证人和有关人员名字。禁止图片或影像传播,避免描述涉及者的悲伤和痛苦的文字引起轰动。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对待媒体的原则,约束学生言行,避免学生与媒体接触。替涉事人员家属与媒体联系,预防谣传。在课程中,与此类似的实用性指导,还包括针对“对涉事者的支持”,给教师提出12条交谈法则,以避免交谈中出现的困难;针对“学生自杀危害”,给教师提供22条可能出现的自杀迹象,以确保教师正确识别和预防;针对“家长沟通”,提出致家长信的撰写原则,并举例说明“被害人家长”和“一般学生家长”的信件模式等。

二、课程的独创性

(一)提出“FNV”模式:从关怀到后期关心再到预防措施。“FNV”是危机管理中“关怀、后期关系和预防措施”的缩写。这种模式是巴伐利亚州学校心理学家危机干预和危机处理工作小组(KIBBS)在处理艾尔富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由危机预防、危机干预、危机评估三个阶段组成。这三个阶段相互交叉,通过循环反馈联系在一起,如图1所示。关怀阶段关系到危机发生后短时间内对涉事者的应激心理支持,以及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关怀。关怀不仅指给涉事者的初步关心,同样也指危机帮助者自身的稳定和安全。“首先帮助自己,然后再帮助他人!”不会帮助别人或自己需要帮助的帮助者只会增加危机中的混乱。所以危机处理的第一步,是召集救援小组,最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事发之前就任命好相关的危机调控人员。后期关心阶段的中心点是对应激心理干预效果的中期关心,既关系到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治疗需求,也关系到对整个事件处理操作的检查。对危机处理工作操作方面的评估,一方面可以了解所经历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反思中得出经验,再遇到危机时把工作安排得更有利于学校和涉事各方。预防措施阶段关系到预防的角度,例如,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建立稳定的危机处理小组以及落实培训或训练的措施等。预防措施虽然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可降低危机出现的概率,减小其损害程度,同时增强校内各方人员的合作。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危机处理、危机应对、心理干预、预防心理创伤后期应激障碍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提出“涉及者和支持体系范围圈”概念。所谓“涉及者和支持体系范围”是一个简单却又无比重要的、确定涉及人员和操作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信息确认受害人(群体);然后寻找支持体系,即考虑哪些人是潜在的帮助者,哪些人是潜在的支持者;再考虑由谁以何种方式来关心涉事者,或者哪些涉事者需要哪些帮助;最后制定计划内的干预措施。这个范围圈根据涉及的程度以同心圆的模式不断向外扩展。中心圆是涉及最深的人,在学校危机中即为遭受最大伤害的人,然后根据危机干预的过程,不断向外延伸,添加过程中新掌握的人员名字。这个范围圈贯穿于关怀及后期关心阶段,并为最终的记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如图2所示。(三)提出“危机事件后的压力症状”表现。课程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大脑对危机事件的加工,提出“心理创伤效应”,并总结出危机事件之后,在生理、行为、情感和认知四个方面可能出现的压力症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涉事人是否有心理创伤,以及如何与其共处,如表1所示。KIBBS认为,这些压力症状因人而异,以不同的组合和深度出现,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一起出现,有些涉事者甚至会失去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多数人的压力症状会在几天后自然消失,而五分之一的涉事者会进入慢性阶段,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对危机事件后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

三、课程的意义和启示

(一)从不确定变得有准备。校园危机的特点就在于它会重复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出现,但又不会频繁地出现,以致于学校对如何处理它不能驾轻就熟。危机引起的惊慌失措是一种双重考验,既要求组织中的领导有承压的能力和处理的技巧来影响整个组织的办事效率和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反过来,作为整体的学校、小组和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领导的判断和处理行为。学校危机的领导和管理课程明确了每个人在学校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确立了在预防危机阶段学校应该做好的措施和准备,确认了在危机发生时每个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做到多人分担压力,从而使整个学校的状态从不确定何时会发生危机,变成无论何时发生危机都能有充足的准备。(二)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和帮助。课程从管理学理论的层面阐述了“FNV”模式,又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阐释了危机发生后的大脑皮质变化及因此产生的“创伤心理效应”。让学习者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课程的核心放在了对涉事者提供紧急帮助和恰当的危机管理引导上,即告诉你“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从类似场景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策略,能在危机发生时帮助处理者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而且为处理过程中的每一次对外公开,都提供了准则和注意事项,甚至于详尽的模板,引导校方处理人员如何应对媒体,安抚学生,面对家长,面对公众,即“正确地运用技巧来应对危机”。事实上,大量的实战和实训模式,例如模拟危机处理小组拟订危机管理计划;教师媒体应对,模拟新闻发言;火灾安全逃生演习;心肺复苏知识学习和实操;心理创伤治疗模拟问答等,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且效果显著的。这些知识的普及,大大提升了普通教师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为可能来临的校园危机处理增添了无形的助力。(三)建立宽域度合作体系。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危机管理必须置于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下才能有效解决,要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不能只靠政府和学校。事实上,社区和学校,在整个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都承担着“第一应对者”的角色,需要在第一时间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救援工作。因此,将社区中的有效资源纳入危机管理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涉及者和支持体系范围圈”概念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课程提倡积极联系社区资源,鼓励社区中的志愿者跨界进行专业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引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通过与社区内的消防队、心理卫生部门、警察局的合作,不仅能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充分运行的危机管理应对小组,更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得到及时的援助。(四)不断扩展和更新。德国的这套课程在设计之初,之所以采用卡片的形式,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在紧急事态中做决策时方便参考相关的操作指南,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卡片体系能够不断地修改、更新和扩展。KIBBS每年都计划新的补充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学校的危机经历和克服危机的策略,以保证课程能与时俱进,应对更多新的和更复杂的校园危机状况。

四、结语

校园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破坏性、互动性、扩散性的特点,会引发师生的不知所措、混乱、痛苦,从而陷入困境。然而,诚如课程的制定者所言,危机包含着危险,但也蕴藏着机遇。每一次的危机都可被视为调整固有结构、重新定位、进行未来规划的机遇。校园危机管理课程就是将危机转变为机遇的桥梁。通过课程的规划和实施,全员的培训和考核,实现教师行为的标准化,使危机管理融入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教师在校园安全中的职责清晰明了,操作程序明晰,这些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点滴工作就能最终保证高质量的实际操作,最终将校园安全从泛化、虚化的概念转变成实际的、看得见的生活。

作者:江岚 单位: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ArthurEnglbrecht,NorbertHillmann,WelteruudRichter,etc.:Leadershipandmanagementofcampuscrisis,Germany,2002.

[2]PracticalInformationonCrisisPlanning:AguideforSchoolsandCommunities[R].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03.

[3][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芦文惠.论高校危机管理[J].教育探索,2006(11).

[5]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9篇

一、学校内部危机管理策略

观念更新,树立现代危机意识,进一步理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确立新的危机观:(1)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全面分化成为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2)现实的危机是客观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危机信息是无法封锁的,也不是宣称就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恰恰是透明的、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强大而有效的应急反应能力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全秩序。

校园危机管理的组织与领导保障。学校设立常设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各处室主任以及校长办公室主任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对涉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工作组赶赴现场实施抢救并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危机处理常务工作小组,应该包括班主任、医生和护士、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其工作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负责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具体协调工作。在危机时期,在学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负责落实危机管理小组的决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重大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等。设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各处室参加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应急决策的辅助和咨询系统,赋予其特别权力。

全过程校园危机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危机是过程的集合,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阶段和周期,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包括危机的预警机制、控制机制和重建机制。

1.提高以危机的预测和防范能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主要功能包括两项:一是化解矛盾和冲突,使危机在尚未爆发之前就消灭在端倪之中;二是为掌控危机事件进行充分的备战,人为缓冲不可避免的事件爆发的时间和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学校应当从“危机救治”向“危机预防”转化。坚持防范优于救治的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积极预测防范,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和相关责任。定期检查各种预防措施,定期检修校舍建筑、消防器材、水电设备、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学生生活设施等,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举行应急演习、培训、研讨,保持和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危机的反应能力。

2.快速高效危机控制机制。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危机管理小组和常务工作小组应立即展开工作,迅速启动危机预案。校长自身的经验和魄力对危机解决有重要影响,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威信,充分发挥自己对于校园危机的领导能力,调动每个部门和教职员工正确处理事件的自主性。各部门也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互相协调,在常务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弥补一切可能的漏洞。

3.防范未来危机重建机制。在危机高发的现代社会,学校危机一方面造成校园安全秩序失调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也是检验学校应对危机的措施,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次机遇,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进行危机重建机制。

二、学校外部危机管理策略

1.协调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就校园危机处理来说,失去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就失去了许多有价值的应对危机的资源。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进行事件处理时,很有必要及时全面如实向上级政府主管机关报告并保持紧密联系,随时掌握危机事件的发展,以取得支持、指导。危机事件在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圆满得以解决,必要时政府部门可以干预危机,稳定公众情绪,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的应对。如遇特别严重的危机事件,应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公安部门、社区领导、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2.协调与新闻媒介的关系。加强学校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做好新闻媒介的工作,可以维护学校在危机中的形象,避免危机扩大。在危机时期,小道消息片面夸大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之处,如正常传播渠道不能提供足够的真实信息,小道消息的传播就会增加人们的恐慌心理,造成真正的更大的危机。但最终“谣言止于公开”。学校信息公开必须及时准确,要争取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与媒体公开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出现信息真空后公众以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学校危机控制造成被动局面;其次,建立学校统一的信息体系,由专人负责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关情况。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提供给媒体以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

3.协调与受害者的关系。学校要建立与家长有效、积极的联系,能促进相互理解,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一旦发生危机。更有利于沟通协调和达成共识。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妥善处理与受害者的关系,及时提供物质、医疗、精神的帮助。学校应该表现出足够的人道与同情,及时探视受害人,安抚公众,分清责任并主动承担责任。学校要态度平和,认真倾听当事人的主张、意见和要求,不要因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双方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与冲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的利益,把受害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待被害者,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受害者提供合理合法的补偿。这样在有利于维护受害者利益和情感的前提下,双方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外国语实验学校)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危机 危机管理 机制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无论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相对比较稳定、封闭的环境之中,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校园内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校园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我们的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地化解和处理各类校园危机事件,更难以做到“防微杜渐”,采取可行的措施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摇篮,高校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必须立足我国高校的实际,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内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找到处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一、高校校园危机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高校校园危机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或即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对高校师生产生严重冲击,影响校园稳定甚至当地社会稳定的若干事件。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催生高校校园危机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与一般的社会危机相比,高校校园危机既具有社会危机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从我国近年来所生的许多校园危机的案例来分析,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1.不可预期性或称之为突发性。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没有明显的征兆,管理者无法事先预想到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会发生此类事件。因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其发生,这也导致最终对此类事件处理的被动和滞后。

2.危害性或威胁性。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不管是还是个体事件,都会对学校或师生的财产、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或多或少会对师生员工的心理造成阴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3.传播性或扩散性。随着社会的发生,我国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吸引着民众的目光,加上互联网等信息流通渠道的不断普及,使得校园一旦发生任何事件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社会,容易使事态迅速扩大,这对处理这类事件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集聚性或群体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个体身心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之间矛盾,使得他们面临一项项人生大选择时显得迷惘、犹豫、彷徨和叛逆,他们要不断打破已有的心理平衡去寻找新的平衡和个体成长,因此,时常处于情绪和行为的混乱状态。他们思想异常敏感活跃,但同时又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容易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方式,最容易形成“一呼万应”的局势,如果管理者说服无效,稍有疏漏,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5.双重影响性或双面性。任何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都具有双重性,高校校园危机也是一样。一方面危机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校园的秩序,学校的财产或师生员工的健康或学校的声誉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原来管理工作的不足,存在的漏洞或问题,更好的改进工作,预防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类型

导致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所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大类:

1.由各种自然灾害所引发的校园危机。比方说,2003年的SARS事件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洪水、雪灾、地震、火山爆发,热带风暴以及大规模的传染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通常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而高校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其造成的损失可能会严重。

2.由于国际国内突发的政治事件所引发的校园危机。比方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和最近发生的拉萨打、砸、抢、烧事件。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还相当复杂多变。西方一部分不断煽风点火,国内的,问题,新疆东突分裂分子问题等等随时都可能引发突发政治事件,从而波及高校校园的稳定。

3.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原因所引发的激情犯罪或自我伤害事件。比方说,马加爵杀人案和频频发生的高校学生自杀案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贫富并别巨大,大学生就业压力,情感受折,同居流产等等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以极端的方式去发泄不满,从而导致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

4.由于高校自身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比如,发生在西安某高校由于学生不满食堂菜价所引发的大规模停课罢餐事件。自从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但一些教学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同期跟上,这势必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解释工作不及时或改进工作不到位,就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发生。

5.其它一些偶发事件所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和过去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相比,现在的中国高校的校园是开放的,很多高校连围墙都没有,校园内形形的人都有,吸毒、、、打架斗殴等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一旦有学生参与期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校园危机。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所谓校园危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团体合作精神,在事前有效预防,事中迅速化解与事后妥善处理,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历程,达到迅速发现危机,遏止危机、化解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的结果。因此,校园危机管理要从单一危机处理的方式转化为全危机管理方式,最终形成一种常态性管理措施与制度。

1.建立高效的高校危机管理决策机制。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高效有用的危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具有一套完善有效的危机决策子系统,其基础是有一个高效务实的决策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化角和处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必须成立一个以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为核心的危机处理决策机构,其成员应由各教学单位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该机构应该不定期地召开通气会,对校园内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交相关部门和人员去落实。学校也应该给予该危机处理机构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并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组织,同时,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完善,可以聘请一些校内或校外的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等来共同参与决策。该决策机构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一旦危机发生后,成员应根据计划采取恰当的方式协调运作、相互配合有效处理和化解危机。

2.建立完备的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将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真正发生的可能性。

(1)学会识别危机信号。大部分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事先显现出一定的征兆,因此,要让全校师生了解各种危机可能发生的原因,对早期的危警讯加以察觉,防患未然,同时给危机制订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界定,从而便于区分在复杂情况下哪些是危机,以加强师生员工辨别校园事件的敏锐力。

(2)加强观念教育,增强危机应急训练。对学生要经常性进行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安全规则、安全防范等观念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威胁、危险、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应对危机的应急技能训练和教育,当危机来临时,告诉学生应该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包括知识培训、心理训练,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练,并将之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计划。这样,一旦危机不幸真的发生,就能妥善面对和应付,有效地减少损失和伤害的发生。

3.建立快速的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当校园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时,学校应立即采取相应行动,适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损害,降低危机损失,并为危机事后的恢复奠定基础,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迅速成立危机指挥中心。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启动校园危机管理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统一指挥,确定危机的原因,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实,有针对性地指挥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分层解决,发挥学校金字塔型作用,将危机策略与运行策略统一起来,有效地控制危机的扩散和漫延。当发现事态有扩大趋势,超出学校自身的控制范围时,要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或向辖区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争取援助,共同完成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2)积极实施现场处理,减少伤亡损失发生。危机控制的效果关键在于处置速度,因此,危机处理人员应迅速到位,积极分工合作,安定师生情绪,安抚受害人,通知学生家长、医疗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相关人员,如牵涉到刑事或民事问题,应保留现场和证据,为以后的问题处理提供方便。

4.建立合理的高校危机管理的恢复评价机制。一场危机过后,通过对高校危机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发现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然后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其反馈到实际的危机管理体系中,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预防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1)合理评估、积极补救。危机评估就是对危机事件的危害进行计算、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恢复、补救、抚慰、反思和问责。评价必须是公正、客观和合理的,并取得受害人和学校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在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出来后就要及时对受害人和受害单位给予恰当的补偿,当然补偿的标准也应该是适当而合理的,既不能使补偿标准太低,也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一味满足受害人不合理要求。

(2)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在整个危机发生时期和危机结束后,学校内部及外部都迫切地想知道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和损失情况,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掌握主动权,以学校为第一信息源,积极沟通,有效进行信息管理。千万不能封锁消息,瞒报隐报,这样结果只能使外界随意猜测并作出不正确的报道,给学校的危机处理造成困扰和不利影响。而应该迅速向媒体提供真实信息,取得社会的信任,防止流言的散布和媒体的错误报道,争取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危机事件能迅速得到圆满处理。

(3)完善、补充新的危机管理系统。针对危机发生后所出现的种种原先所未曾预料到的后果,必须不断分析总结,我们原先所制定的预案哪些存在缺陷?哪些是我们所没有预料得到的?我们各面危机处理机制和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等,我们必须从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补充和完善新的危机处理系统,用于应对下一个危机。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和学生学习如何从事危机管理体系的规划与运作,如何预防下一个危机、避免和应对下一个危机。

参考文献:

[1]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2]纪宝成.以“非典”看高校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8).

[3]简敏.应对大学校园危机的管理策略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4,(5).

上一篇:基层群众文化范文 下一篇:法律专业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