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9 03:50:58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9-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步和社会的大量实践进程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深厚深刻的文化习惯、文化积淀和文化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可以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及发展方向,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精神力量。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和谐为核心,使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有机的和谐的文化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讲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第三,文化的本质是促进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的人文之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推崇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最大价值。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代代相传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成果和文化积累,比如道德、伦理、制度、规章、风俗以及传统习惯等,是古人用心用力来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道德以及生产、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明的界定以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它遵循了教育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学校的办学质量,可以说是一种校园的规范规则以及群体意识和思想的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总和和概括。而校园文明是由校园文化支撑的一种环境和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教育质量。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方向上存在问题,有的学校偏重于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现在,很多学校的物质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一幢幢漂亮大楼拔地而起,特别是一些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高档,校园的整体环境一天比一天美,校园的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有一种与精神文明建设不一致的现象,一些校园文明被丢弃,一些学生的综合素养因社会物质的冲击而变形甚至变异。

2.受西方文化影响过大,在很多方面忽视了传承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遗产,它的存在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且还将深入、持久、深刻地影响和传播下去。在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形成了一种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灵魂。而我国的校园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必须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全面的规划,予以全面的继承和发扬。

3.侧重于对专业知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特别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与教育。在校学生必须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整个民族都有用有益的人才,没有专业知识,毕业后就没有一技之长,就难以立足。但学生在切实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学习。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人才,是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以前是这样,现在以及以后也是这样。大学校园永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4.由于校园文明建设缺失,一些学生表现不佳,表现在:尊师重教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在乎老师的感受也不愿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劝告。有的自我中心思想严重,不愿与同学和同伴合作,不愿为集体奉献,不愿意付出;有的诚实守信的意识不够,缺少责任心;有的叛逆心理严重,不以不遵守校纪校规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容易形成小团体意识;有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面对挑战和困难退缩推诿;有的受西方文化影响,不重学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恋爱、上网、游戏上,没有了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和文明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弘扬我国的爱国主义,全方位地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传播力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蕴含和包括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笔丰厚的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小学、中学以至大学里具有重要的宣传和教育意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国而后家,公而后私,多少历史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多少名人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些都深刻的全面的多层次的昭示了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最为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明瑰宝,大学生应该永远牢记并渗透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中。

2.有利于培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宝贵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精神支撑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不衰,文明之光能够长明五千年而不灭,就在于有这一种精神支持。“刚”指的是刚强不屈,不屈从于外力;“不息”则指的是自信、自立,以及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本质上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乐观、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毅的性格。这对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就业等压力的当代学生,是最需要的支撑精神。

3.有利于形成以德为本、推崇仁爱的传统人文精神。孔子、孟子所宜扬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已经成为后来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以及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支柱。在铸造、打造和再造中华民族坚毅的民族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品质进程中,这都产生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对人生价值真谛的剖析,造就了千千万万刚直不阿,具有浩然正气的仁人志士。正是这些崇高的道德追求,铸造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品格。这对于当代学生形成完善优良的人格,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课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警示、融合和渗透作用。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玉萍.职业学校个性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1.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3

(一)传统纹样装饰的含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纹样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它是图形糅合了吉祥含义的综合表达,能够在情感上与中华民族产生共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纹样装饰种类繁多、意义重大,既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文化的瑰宝。传统纹样装饰是装饰品的一个分类。装饰性是传统纹样装饰最基本的功能,脱离了装饰性的纹样只是一种艺术,结合了纹样的装饰才是可以融入到生活中的艺术品。因此,纹样与装饰密不可分。而作为随着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纹样装饰是人类在生活和视觉审美上的巨大突破和进步。从历史文明的形态和发展来看,传统纹样装饰的发展与时代文明的进步同步,它除了反映出人类文明各时期的生活现状,更体现出各时期人类的思想形态。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纹样装饰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断映射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传统纹样装饰的分类

数千年来,传统纹样装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纹样,下面笔者将按照形象和表现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按照传统纹样装饰的形象,通常可以将我国传统纹样装饰划分为四大类:动物类纹样、植物类纹样、器物类纹样以及人物类纹样。也有一小部分其他形象的纹样装饰,但总体来说,这四大类囊括了绝大部分的传统纹样装饰。将其细分来看,动物类纹样装饰的形象以龙凤、野兽、鱼类为主,象征着祥和与丰裕;植物类纹样装饰通常带有连续性,纹样形象多以卷草纹、缠枝纹、宝相花为主,植物形象搭配波形线条、或者桃形的框架组合出现是植物类纹样装饰的最大特色;器物类纹样装饰多取材于有吉祥寓意的器物,如明清时期元宝、如意、玉石等形象的普遍使用;人物类纹样装饰最早出现在图腾中,此后大量出现在宗教宣传中。按照传统纹样装饰的表现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表号型、象征型、宗教型、文学型以及寓意型等。细分来看,源自于原始社会图腾符号的表号型纹样装饰大多有着符号的意义,这一类图像简练且极为抽象,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符号意义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装饰纹样,装饰价值较低;象征型的纹样装饰有着相对深刻的寓意,这类纹样装饰的符号性作用依然占主导,又具有引导的作用;主体思想为鬼神传说或的纹样装饰,一般归类于宗教型纹样装饰,这一类型的装饰纹样往往体现出人民大众在黑暗社会压迫下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是人们追求永生的精神幻想;以人为本思想的出现是文学型纹样装饰与其他类型的最大区别,这类纹样装饰的题材更为丰富,画面感也更加强烈;寓意型纹样装饰多出现在明清时期,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象征的手法赋予美好的事物以吉祥寓意,借此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现状

(一)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满足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纹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二是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促进传统纹样装饰自身的发展。传统纹样装饰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中。传统纹样装饰中的许多基本元素都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在古代的图腾、建筑中都能看到传统纹样装饰的影子,这种应用和传承使得传统纹样装饰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错综复杂的纹样装饰体系。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传统纹样装饰,既是对传统纹样装饰的大力弘扬和传承,也能够促进传统纹样装饰的发展。

(二)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人们对传统纹样装饰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目前,人们对传统纹样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内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方面,人们经常以纹样装饰是否采用了民间手法来判断该纹样是否具有传统性;另一方面,有些人片面地追求新鲜感和时代潮流,忽略了纹样装饰中所应具有的艺术内涵。这两种认识阻碍了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第二,传统纹样装饰的应用脱离于社会生活,导致学生难以接纳。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不断影响着学生,而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实践中,有的学校随意引进传统纹样装饰,形式单调、简单,完全脱离于实际生活,这将导致学生学无所用,以至于与社会脱节;有的学校所引入的传统纹样装饰中虽然包含了一些生活元素,但是偏离了实际生活背景,往往会让学生难以接受和吸纳其中所包含的一些艺术理念。

三、将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导向功能,在细节中体现出传统纹样装饰,并注意校园建设中物质文化形态的呈现。作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殿堂,学校应该承担起传播传统纹样的责任。具体来说,将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将传统纹样装饰列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将传统纹样装饰引入校风及学风建设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化传承的责任。如在校徽和校旗的设计上引入恰当的传统纹样;在校训中结合设计思路与校训内容辅以说明,让师生了解传统纹样的构成及形成规律。另外,也可以将传统纹样的传承与保护作为学校的传统,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让传统纹样的学习与传承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证学校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真正让师生认识到传统纹样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独特底蕴。

(二)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在校风、校训中引入传统纹样装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学校还应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传统纹样装饰加以推广和传播。只有在生活中体现出传统纹样装饰的应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纹样装饰的魅力。首先,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地标位置(如照明设备、座椅、景观墙等)镶嵌一些相关的传统纹样图案,既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又能给这些景观设备烙上人文的印记,从而达到给学生以视觉享受、并喜欢上传统纹样装饰的目的。其次,可以在学校的走廊、过道等处采用回纹进行适当的装饰,或者在教室窗户上采用一些恰当的几何图形纹样进行雕刻装饰;最后,在一些校园装饰雕塑上,可以选取具有正义、祥和气息的纹样进行装饰。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和推广并非难事,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的推广工作,才能够真正地把传统纹样装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和传承文化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传统纹样装饰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纹样装饰的发展受到国际化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开展对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不仅能传承传统纹样装饰的先进性,还有助于将其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并继承这种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纹样装饰不被时代所淘汰。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4

世界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已经绝迹于世,唯中国戏曲艺术依然焕发生机。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它集文学、音乐、美术、服装、哲学于一体。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动,而后经宋元发展成型,明清到达顶峰,以至于到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剧种不断兼收并蓄相互学习,剧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艺术现可查已存剧种300余种,其中京剧、昆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他们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建设有独自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高校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它具有继承创新、吸收兼并等特点;它承担着引导校园成员健康发展的重担,但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着实堪忧。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创新,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现在不断有年轻的大学生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他们对经典戏曲开始有了热情,他们不断去感悟从戏曲艺术中流露出的思想境界、艺术品位、思想含量、人文意识。

2 戏曲艺术在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其共性,也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及办学历史等原因,有其的特性。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当某所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它的滋养下而发展成长。将戏曲艺术融入工科高校,促进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它符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丰富校园人文精神。由于学科建设特点,理工科院校人文资源相当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文化品位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戏曲作为一种文人文化艺术,它一直富含古代文人所赋予的文学精神,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科场失意的仕子,官场落魄的政客,常常寄情于梨园,他们豢养家班、编写剧本,他们编写的剧本拥有极高的文化水平,这些剧目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等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

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美的丰富性,戏曲演员在表演上遵循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五重表演技法。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既是千军万马,一桌二椅表现环境。戏曲艺术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思想感情的表达,它以语言的形式来表演生活,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戏曲艺术的抽象、写意、程式化的表演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3)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它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揉纳于其中,强调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教化功能。我国古代戏曲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它里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文以载道、助成教化。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它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本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色情、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传播到高校校园。

戏曲通过在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湖北理工学院在戏曲艺术进校园工作中的做法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为了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北理工学院在近几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了“国粹生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艺术学院协办。就组织几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次活动,笔者感悟良多,下面就其主要几点与读者共议之。

(1)突出特色,小型多样。抓住戏曲艺术中心,不定期开展活动,就活动类型来说有讲座、文化沙龙、演出等形式;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周期里,共组织活动8次,近3500余名学生与民族艺术零距离接触。活动内容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昆曲、湖北大鼓、汉剧与阳新采茶戏,这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高雅性、多样性还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土性。

(2)合理安排,内容创新。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业老师与学校戏曲爱好者共同主讲,为了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讲座融合了现场化妆、实时表演、服装道具展示的形式,将戏曲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使得讲座与表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现场气氛高涨,无一人中途退场。

(3)利用社团,培育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是培育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民族艺术永存于校园,学校还成立了戏曲社团――湖北理工学院京昆研习社,开展戏曲社团活动也是进行戏曲艺术进校园的一种实践方式。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5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4]李莉.论和谐理念对我国大学文化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新媒体;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上的数字化应用与信息传播模式的交互性上。因此,本文将新媒体定义为,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目前,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中传播信息和引导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后还可能会有更多形式的新媒体出现,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基本上以单向形式为主,广大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新媒体时代,信息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信息传播量非常小,传播范围极其有限。而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终端和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脑、互联网、光纤电缆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出去,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

3.传播内容的自主化。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4.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速度的快慢。传统媒体的信息和反馈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的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由于采用互联网技术,其信息的和反馈速度呈现出即时性的特点,可以做到即时和实时反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分析

1.新媒体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巨量的信息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高校学生能够突破校园环境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接收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3.新媒体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参与信息互动的机会和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为开展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分析

1.新媒体使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校园文化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削弱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大大提升。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可能通过网络侵入校园,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是难以避免的。

2.新媒体可能会削弱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统校园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虽然新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内容却良莠不齐。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侵蚀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学生易陷入迷惘之中,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新媒体的这些缺陷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新媒体可能会削弱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效果。新媒体给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倘若校园文化建设者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就会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跟不上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有效地与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

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才能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加以运用,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利用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化资源,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建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竞合关系。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仅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还应该鼓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因此,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媒体技术到媒体生态的新变化,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丰富、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新阵地,并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加数字信息流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强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和载体。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制作出大量生动形象的新媒体素材,创造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文化作品,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2]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5]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6]唐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3):105.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

在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建立一个立体式交互型的信息网络架构,才能促进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积淀正能量,从而展现出学校在时代变革过程中的良好形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舆论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师生群体对社会事务的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其具有传播迅速、范围广和影响大的特性,对校园的和谐稳定、师生的信息认知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对高校的认知都会产生影响。

2.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学校的发展除了必需的物质保障以外,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所高校只有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教师授课和学校管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形成高校独具特色的综合实力。

二、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加强和促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类新兴媒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高校校园多媒体平台架构随着时代进步已经由最初的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过渡到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以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校园多媒体平台又增加了很多移动终端应用平台,如QQ群、微信公共号等。新型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介入,使得校园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高校充分认识到,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相结合构成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增强高校软实力、扩大自身知名度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和推广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内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宣传窗口。

三、新媒体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6.32亿,其中手机移动终端网民规模为5.27亿,在众多网民中学生群体是最大规模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为30.2%。统计报告中还指出,使用微信、微博等交流软件的网民占到了48.7%。各类移动媒体终端,在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上,通过各类网络软件获取相关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化,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变化,在发挥传统媒体平台的优势的同时,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特点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媒体类型。新兴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相比,新媒体平台具有以下的特点:

1.传播形式上具备良好的互动性,操作简便,信息接受人群参与信息的能力较高。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

2.传播平台具有简洁、明了、碎片化的特点。以微信为例,文字内容为140个汉字,配一定数量的图片与10秒左右的视频,这使得信息在传播时必须简洁。

3.传播时效性强,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具备可编辑的能力。新媒体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4.传播内容多样性。新兴媒体平台具备单一终端设备可接受多种信息的功能,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信息等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都涵盖其中。

由于具备以上优势和特点,新媒体开始被各高校广泛地应用于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中,通过与各类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共同作用,立体化架构出一个校园文化传播与推广的综合性平台。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与时代新兴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科学引导各类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传播,为广大在校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多媒体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能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可以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庆豪,陈帅,季祥.自媒体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子商务2015(1).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8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德育养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围,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可以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去年,赣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孙弘安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长文《坚定不移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赣南师范学院以地方文化资源办学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赣南师范学院积极利用赣南地方文化资源,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从而把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深入、有效地推进校园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他们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进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深入组织开展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赣南师范学院积极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思想过硬、品格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也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标准范文 下一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