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1:16:28

校园建设管理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平安校园”建设是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这项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本文从“平安校园”建设的意义出发,通过对“平安校园”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的分析,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平安校园”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保障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中国的“平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平安校园”,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作为一名身处第一线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就“平安校园”建设谈几点拙见,权作探讨。

1.“平安校园”建设的意义

从国际大环境看,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政权的颠覆,始终在对我国高校进行着渗透。随着中国不断走向开放,中国高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已与国家安全形成直接关联,创设平安的校园环境是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从国内大环境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大学有近2千万的在校学生,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各类学生的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各类学生伤害事故有2000多起,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这样一些现实情况,“平安校园”建设理应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向更高目标发展并保证这一发展的必然需要。“平安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1建设平安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平安和谐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1.2建设平安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平安校园正是这种要求的根本和基础。

1.3建设平安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为了高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不仅使全校的师生员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4建设平安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平安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环境。

2.平安校园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平安”二字,在《辞海》上的解释为“安好”。如全家平安。其应由《诗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引申而来。“安”为安全、安稳;“平”为平坦、平定。“平安校园”与“建设”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基本含义上看是指在政府及学校各级的倡导和努力下,通过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设置和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使这种校园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追求。简而言之,平安校园就是一种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校园运行状态,从这一基本含义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平安校园的特征性指标,至少应包括稳定、秩序、理性、和谐四项。

稳定是相对于动荡而言的,即平稳、安定。首先,稳定不是仅指校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稳定,而是指高校的整体稳定,包括政治稳定、教学稳定、校园生活秩序稳定、人心稳定等;其次,稳定不是静态的、凝滞不动的稳定,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僵滞不变的状态,而是指其结构在运动中保持某一固定形式和基本一致的适应方式。

秩序即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有序意味着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校园秩序是校园各个有机体在运行变化过程中,其内部各个方面保持相对平衡、稳定和协调的状态。无序则意味着上述状态的破坏,意味着偶然的、混乱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渗透到了校园生活之中,广大师生在混乱无序的校园环境里不可能有安全感。

理性,是人们主观认识力、分辨力、感受力、控制力的集合。在平安校园建设上倡导理性,实质上就是增强广大师生的是非善恶分辨力和行为控制力,减少或消除情绪化的盲目冲动,通过理性沟通,诚意地进行讨论和协商,交换意见,遵守法规,遵守以理服人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惟“理”是从,从善如流,以达到共同的认识,并据此共识来处理事情和治理学校。

和谐,意味着人际关系的融洽、宽松和团结。主导高校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广大师生应从发展需求的高度审视处理自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和谐校园将是稳定、秩序、公平公正及其基础上的理性化社会的集中境界,是平安校园建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平安校园建设创制的是一种校园环境状态,追求的是学校稳定发展和广大教师安心于教学,广大学生安心于学习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高品质目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以上的四项并非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部指标,而是基础的、典型的、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具有前提性、指示性和代表性。

3.如何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当前,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3.1要抓认识,在思想上努力克服“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克服“理论上重视,实践中忽略”的现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我国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稳定是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条件,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平安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把本部门工作放在建设“平安校园”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开展、去提高,找准本部门开展平安建设的切入点,从履行本部门职能职责出发,努力从源头上抑制和消除产生各种不平安、不稳定的因素,共创校园平安大局。三是克服“消极应付”的情绪,树立有所作为的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充分认识到,与平安建设相关的校园建设安全、师生安全都是一个高校综合水平的反映,是一个高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3.2要抓机制,在构建上建好四个机制

一是权责一致机制。要建立起学校引导、部门实施、全校师生参与的平安校园建设的立体三维模式。建立此机制要放手调动基层组织的作用,在赋予充分权力的同时,形成上下级责任的连接。二是权利保障机制。平安校园建设从现象上看是学校主导,但真正的决定力量在于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生权利的保障制度和救济渠道,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三是治安恒定机制。校园治安问题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直接问题和基本衡量指标。要把校园治安管理变短期的管理为长期的管理,变被动的管理为主动的管理,减少校园各类案件的发案率。四是道德宣化机制。当前我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理顺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广大大学生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关系和建立一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道德标准。道德宣化要以广大大学生为重点,倡导他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和对待社会及社会现象,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分辨善与恶。

3.3要抓宣传,在宣传上努力实现“五化”

一是宣传规划要系统化。把宣传“平安校园”的任务,纳入年度宣传规划,每一主题宣传内容相衔接,长计划,短按排,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同落实。二是宣传内容要人性化。精心选取体裁,融教育、启迪和警示为一体,提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三是宣传形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除了原来已有的媒体、广告、宣传栏等阵地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四是宣传手段要立体化。图文并茂、声像同期。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各种手段,深入宣传,不断拓展“平安校园”的宣传空间。五是宣传活动要经常化。宣传长流水,不断线。把创建宣传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每一年度、每一时段的宣传内容、重点、形式、活动等都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力求每个阶段都有主题、内容、载体和相应的活动形式。

3.4要抓重点,在内容上注意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构建信息网络,拓展信息渠道。可以设立部门安全联络员、班级安全委员,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多层次、多渠道拓展信息来源,确保信息顺畅。二是加强调研,排摸不安定因素。针对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不安定因素排摸,强化措施,增强预见性、敏感性,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维护学校的政治稳定。三是健全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未雨绸缪,应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师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在素质提高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聘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也可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安全防范的知识制成多媒体,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对师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五是要健全治保组织,加大打击力度。根据学校综治工作思路,应继续完善学校治保组织网络,发挥基层组织的功能,督促各部门落实和履行综治责任和义务,发动学生群众中骨干分子参与治安防范活动,共同维护学校治安秩序。同时,尽力配合公安部门查破各类案件,开展专项整治,降低各类案件的发生,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感。六是统一条块,使防火工作系统化。要认真做好防火安全工作,使学校的防火工作朝着法制化、统一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要加强对义务消防员的业务培训,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检查,通过“119”消防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火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司士强.创建“平安校园”之我见[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陈弘毅.西方人文思想与现代法的精神[J].中国法学,1995,(06).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2篇

以高校为例,业内专家分析,如果是校园占地面积在3000~4000亩,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万人以上,一般有两个校区以上规模的大学,其监控点约有200个,防盗报警联网中心有30~60个用户,像这种综合型的完整普通高等学校和安防项目,安防各系统(不包括校园一卡通)所需的投入金额大约是400万左右。而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以此粗略推算,普通高等学校的安防系统将具有约74亿元的市场规模;而在校园一卡通方面,据了解,通常高校一卡通系统单就电子消费(食堂消费)功能而言,建设成本约是50万左右,若是以1867所高校来计算,市场容量将高达9个亿,此外,一卡通还有考勤管理、水控、借书、医疗等功能的应用,如果将这些功能的建设成本也算进去,校园一卡通的市场容量将不止9亿元。

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中学94116所,小学396567所,幼儿园130495所。考虑到全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要进行安防系统的建设,这一块的市场规模也将是非常惊人的。

虽然从2000年以来,已有许多学校,尤其是有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陆续进行了校园安防的建设,但是总体来说,现有的市场规模较前文估算的市场容量仍有较大差距,校园安防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校园安防建设的内容本文来自

从目前校园安防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技防部分主要包括视音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控制、巡更、紧急求助、一卡通等子系统。

视音频监控系统是学校安防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系统之一。从发挥的作用看,监控系统在校园内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来作为校园安全的保安监控,监控点主要分布在学校出入口、校区主要通道、重要场所(如实验所、计算机中心、财务处等)、围墙、各建筑物出入口等;另一种是用来监考、教学、远程管理,其中考场监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大热点应用;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发挥智能广播以及多方同时对讲的功能。

校园一卡通系统也是大学校园里用得最多的产品之一(目前大多数一卡通是与门禁分开),其目前主要是用在教学管理和消费方面,如教师证、学生证、借书证、医疗证、游泳证、就餐卡、电话卡等等,因为是集多功能在一张卡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在大学校园里很是受欢迎,像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实施一卡通系统了。而在各地中小学学校中,目前用得较多的则是“家校通”系统,即学生进、离校时进行刷卡确认,然后系统自动为学校与家长提供很好的沟通桥梁。

门禁系统是用于对校园内相关出入口进行管理与控制,凭卡出入,对人员进行身份鉴别。一般来说,因为学校开放度比较高,进出人流较大,在学校大门等主要通道实施门禁系统有一定难度。故校园门禁主要是应用在档案室、图书馆、档案室、宿舍楼等地方。

防盗报警系统是校园安防中最实用和基础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在发生意外时让教师及时与外界联系,得到援助,也因此,北京等部分城市将其作为必备的安防设备。从安装范围看,防盗报警装置主要是分布在学校围墙、电教室、财务室、化学实验室、学生宿舍等重点部位。目前很多中小学实现与110指挥中心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学校一旦遇险,学校值守人员可手工启动报警。

紧急求助系统保证当校园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人员均可触动紧急按钮,向110中心、120中心或者119中心报警,制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巡更系统可以帮助校方的相关领导或管理人员来完成对巡更人员和巡更工作记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系统还可以对一定时期的线路巡更工作情况做详细记录。

建设校园安防,目前主要存在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参建企业必须为校方有效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制约,方能在校园安防建设中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才能在该细分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参与校园安防建设的策略

针对上述三大制约因素,笔者以为国内的安防企业(主要是集成/工程商)要进入校园安防领域,最好要同时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1、灵活的建设模式

资金是困扰校园安防建设的最主要的因素,校园安防之所以进展不快,根本原因就在于校方的资金匮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清楚了技防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强大功能,但苦于学校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而使项目中途夭折,因此企业若想在校园安防领域有所斩获,必须采用灵活的建设模式,变一次性收款为分期收款,或者采用BLT的方式(企业先垫资建设然后租赁给学校,通过定期收取租赁款项来回收资金)抑或是采用BOT的方式(企业承包该技防项目,向校方提供“一站式服务”,定期收取服务费。)通过这些灵活的建设模式,企业实现与校方的共赢。

2、低成本、实用的解决方案本文来自

前文已经说明,影响校园安防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因此企业在设计方案时,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在总成本较低的前提下,要遵循“需求与应用相一致、规划与标准相一致、实用性与先进性相一致、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原则,将系统建设成为一种具有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和管理,易于使用的校园安防系统。

3、完善的“一站式服务”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3篇

一、校园网的作用与原则

1.校园网应该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对外宣传

在定位上,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正确定位网站主题、设定网站标志,除了学校的常规宣传外,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突出本校的一些特色栏目,如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等。

2.校园网的建设,应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

对于大部分的学校而言,没有专门的制作网站的人才,网站的建立不可贪大求全。在建设的初期,可以制作静态的网页,选择合适的题材,侧重于对学校的宣传,而后逐步地过渡到动态网页,并向教学平台递进。

3.校园网的建设,在硬件方面,应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建站初期,网站的访问量等也许不会很高,一般的普通电脑加上ADSL线路就足以承担WEB访问量,并非一定要采用电信专线或者专用服务器。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

二、硬件与环境建设

(一)从目前来说,学校建立网站,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案

1.自行购买设备,安装服务器,通过电信专线或者ADSL上网

2.通过域名服务提供商,申请虚拟主机,建立站点

3.依托提供个人主页服务的大型网站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第一种方法的可靠性一般,可扩展性极强,费用低廉,维护方便,空间无限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第一种方案是学校建立网站的首选。

(二)硬件与环境建设的步骤

1.申请学校的国际域名

一个好记的域名,有助于上网者很快地记住网址,扩大知名度。在选择域名的时候,一般使用学校的简称,可以是英文的,也可以使用中文的拼音简称,域名可以向域名注册提供商(如中国万网、中资源等)申请。

2.申请一个IP地址或者一个动态域名提供商账号

IP地址是互联网访问的基础。要使自己的网站能够被别人访问,就必须有一个Internet IP地址。通过一个软件,可以把每次IP地址的改变,及时通知提供商的DNS服务器,这样,不管你的IP地址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域名解析。

3.架设Web服务器

如今在电脑中,基本上是微软的Windows一统天下。在服务器领域,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还是基于Windows的系统。采用Windows2000或者2003自带的IIS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支持的脚本相当广泛,包括现在流行的asp和aspx。

4.选择合适的网页制作软件

常见的软件有微软的 frontpage和macromidea的dreamweavermx等。其中frontpage的使用比较简单,Dreamweaver的使用相对复杂,但功能比较强大,适合制作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三、网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网站的网页设计时,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注意八个方面:

1.网站的所有网页,风格要统一

2.网站的导航

(1)每一页面都应有一个导航条,让访客清楚自己访问的页面所在的位置。

(2)每一个页面都应该有一个导航块,让访客能随时切换到其他版块中。

3.网页布局

(1)合理留出页面空白,不要将页面填得太满。

(2)插入图形不要删除width和height属性,否则页面下载时文字会抖动,而这些图形请尽量使用它的alt属性。

(3)对于表格、层最好使用绝对定位方式(即以像素为单位),这样可避免屏幕分辨率对网页内容显示的影响。

(4)页面中的字体尽量使用标准字体(毕竟不是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殊好看的字体),字号适中。

4.首页设计

首页是网页设计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网站的整个印象。除了要注意一般网页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首页相当于一张全面的导航图,应提供学校行政机构、地域、人员等方面的信息,使访问者易于找到他感兴趣的内容。

(2)首页应能时刻显示最新信息,吸引访问者浏览。可以通过增加更新链接、重做Banner或在主页中开辟一片区域显示更新内容。

5.网页功能

(1)在每个版块的首页均加入计数器,以便进行网站流量分析,为进一步构建好网站打下基础。

(2)提供的服务均进行计数,以便评判资源受欢迎的程度。

6.网页下载速度

(1)页面(尤其是首页)不要过于庞大,以免用户失去耐心。一般来说,等待下载的极限时间是10秒。

(2)不要使用过大的图片文件,一般以50 KB为上限。若一定要使用大图片可以采用Firework分割图片的方法进行处理。

(3)尽量使用层叠样式表,少用JavaApplet、JavaScript特效来产生特殊的显示效果。

(4)尽量不使用frame(框架),除非是BBS或在线邮局。

7.提高网站的知名度

(1)不要忽视head区域。要加上keywords(关键字)和content(内容),以利于搜索引擎处理,提高网站的知名度。

(2)不要使用frame(框架),这样不能被搜索引擎处理。

(3)要有自己的Logo和Banner,以利于和其他的网站相互交换链接。

8.网站文件目录结构

(1)所有文件统一使用小写英文(不要使用拼音的首写字母的形式)、数字和下划线的组合,忌用汉字。有些操作系统的文件名是区别大小写的,若文件名大小写混用,容易出现“找不到所需的文件”之类的错误。

(2)网站中,可以分别用名为images、script、temp、media的文件夹来存放图片、脚本、临时文件、多媒体文件。

当然,现在网上的整站程序也相当多,经过必要的修改,也能够符合我们的要求,也不失为一条校园网站建设的捷径。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请软件公司制作。

四、网站的管理与维护

网站面向广大的Intetnet网络用户,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因某一事件而成为“知名网站”。为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证校园网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管理原则。

1.边建设边管理

网站的信息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为规范网站的行为,有效追踪网络犯罪,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站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网站管理制度。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网站的有无从可以反映出该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有效程度可以反映该校是否对网站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从各类学校的管理经验来看,对于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均由一名副校长宏观负责,由电教中心一级部门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由网站的建设者具体操作。

3.从严管理

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对于网站的互动版块(如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留言板等),要注意保存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等相关信息,以备查验。

4.沟通原则

天才的设想能够得到实现也必须经历沟通这一历程。加强各方面的沟通,有助于网站的有效建设。沟通可以是网站建设人员与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网站建设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还可以是网站建设人员与上级领导之间的沟通。沟通的进行,可以通过网站本身(如网站本身的论坛、留言板等工具)实现。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好我们的网站。

当然,在校园网的实际建设中,受到网站建设者自身条件和学校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校园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但是,通过加强校内培训以及校校合作,我相信,校园网必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4篇

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视。镇海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显露出观念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意识淡薄、开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应针对现实状况,作四方面的推进,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由校园主文化向子文化亚文化建设推进,由传统型的文化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推进,由封闭型的文化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推进。

骆驼中心学校积极探索校园新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实践,在上述四个方面作了深度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使得这一实践过程充满艰辛,针对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课题组作了深入的思考,力求日后不断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总报告

一、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作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探索,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校所在的镇海区教育系统,对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视,行政部门大力倡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星级评定制来强化这一实践,不断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师生文化艺术活动,推动校园活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区内各校均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可谓成绩斐然,形成了一批以镇海中学为代表的具有独特校容校貌的基层学校,各校的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固有的教育功效正在获得释放。

镇海区区域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已显露出疲软的态势。经过多年建设,各校普遍感到难以再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似乎遇到了一个高原期,不少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该有的都有了,于是不再象过去那样费心尽力了。

校园文化建设中遇上的高原期现象,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基层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基层学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希冀能通过研究与实践,创建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镇海区多年来的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及我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二)现实的反思

我们因研究而对原有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因反思又使我们确信开展这项研

究的必要。在对原有实践的检视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起步,值得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改进之处良多。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学校存在的误区与盲区主要表现为:

1、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殊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2、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

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再如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这对我们内向有余外露不足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而在自信心普遍不足,表现欲望不强的中小学生身上强调谦和品德的培养,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也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即以我区学校为例,足以表明校园文化封闭色彩明显,不少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少数学校甚至从不组织学生春游或其他外出参观活动,学校的文化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服务也较少开展,校园文化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在校园内这一方寸之地作孤芳自赏,很少在社区内向社会公众作广场文化演出或科普宣传,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的刻板的一面也因封闭

而必然相随,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偏狭,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永远不是学校所能控制左右的,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露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止这些,但仅就上述问题,足以表明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尚需付出很大努力。

(三)推进的构想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检视,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向纵深推进,其现实依据也正在这里。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实质上是为创造校园文化而对各种文化包括原有校园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改造。

这种选择、整合、改造,首先有赖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主导价值观是对校园文化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观念,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策略时,把它放在首位。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是构建校园精神的必由之路,推进过程需要主导价值观作导向,而推进的目的则是为了主导价值观得到彰显,因而确立主导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育人,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育人的问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人和科学地育人应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永恒追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人已明显有别于大工业时代的人才,更有别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公民,面对多元,多变,多彩,多险的现实社会,学校培养的新一代必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支柱,有着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控,敢于负责,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概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富于主体精神的公民,唯其如此,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所需,学校教育应以此为目标,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显然也应以有效培养这样的新人为准,这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以此为导向,也以此为目标开展的校园精神观念文化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在确立了主导价值观之后,就需要对校内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统合,这构成了我们推进策略的第二方面内容,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校园主文化,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以不同形态存在的子文化,主要有群体层面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有组织层面上的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有其他层面上的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使之能补充、丰富校园主文化,构成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的重要方面。

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封闭性强、传统色彩浓重的现状,我们又相应的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富于现代意识的校园新文化的培植作为我们推进策略的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两方面的推进更富于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跟上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构成了我校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实践

(一)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向精神环境建设推进

“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微观环境”,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后者是校园环境中本质内容。

我校是省第一所农村示范性小学,在物质环境建设上先行了一步。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楼、科教馆、运动场、游泳池尽显雄浑之美;千姿百态的花坛、半掩半映的月门、曲径通幽的连廊、假山,又不失灵秀之美;喷水池、“钟灵桥”、“毓秀亭”更为校园平添了几分旖旎。步入校门,给人一种异彩纷呈的愉悦,穿行其中,又让人尽享柳暗花明的惊喜: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6个)、课件制作室、校园电视台、闭路监控室、校园网络系统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校园内匠心设置的物质文化景观,又在向师生们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气息:校门是一头昂首阔步、正跋涉于沙漠之中的骆驼形象,高大沉稳,目标笃信,给人一种执着进取、勇于开拓的力量,催人奋进。旗杆下有一组少年形象雕塑,或读书,或健身,或做科技,它鲜明地表达了“文明、友爱、勤奋、健美”的校风主题词和“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的东面,一架战斗机昂首东指,这里是海空雄鹰国防教育基地,记录着一段光荣的历史,谱写着一支“军民鱼水”的赞歌……综观整个校园,不难使人信服:校园环境建设已日臻园林化、现代化、人文化。

学校精神环境作为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力量,有着极大的德育价值。它能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师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所以,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的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1、加强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包括政风、教风、学风。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我校新一代领导人树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评议。及时调节反馈改进各部门工作。工作严谨踏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尊师重教,甘当公仆。只有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教师信任,才能做到政令畅通,才能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这盘棋走活。我们行政一班人带头做到“四要”。即要关心教师疾苦,要理解信任教师,要与教师平等相处,要激励教师提高,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其取得成就的愿望。重教即重视教育规律,努力搞好学校的科学管理。领导者“尊师重教”的工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理顺了干群关系。“严谨、求实、灵活、主动”的教风也随之逐渐建立。“严谨、求实”是我校教风的传统,“灵活、主动”实际上就

体现一种创新精神,它是我校教风的活力所在。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学英语,学电脑,制课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常教常新。教师中树立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自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等都焕发着良好教风的青春活力。良好的教风又使学校倡导的“勤奋、刻苦、活泼、紧张”的学风蔚然形成。学生工作上以大胆主动者为榜样,学习上以勤奋刻苦者为典范,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勤学苦练,努力锻炼体魄体能。

全校师生自上而下人人崇尚精神追求,荣辱观一致。当然,校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长年积淀的优秀传统又加上几年来的奋斗,才使校纪校规约定俗成,校风校训深入人心。目前,我校校风已凝聚和升华为骆小个性化的校园精神:爱国、砺志、求实、勤奋。

2、促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支点。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能增进友谊,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小气候。

良好政风建设就协调了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关系。教学独立工作集体效益原则,决定了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教学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又要搞好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因此在帮助教师克服“文人相轻”陋习,减少教师精力内

耗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年级组备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课题组科研活动。工会组织的趣味教工运动会,争创文明办公室、歌咏会、演讲赛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又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理解交流,有力地改善

了教师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最微妙的关系,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意志,那么学

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而不是机械生活的“奴仆”。其次,追求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关系,追求“真诚”。第三,注重师生间的相互期望,注重对现实人际关系进行批判。这样,教育才会有强度和出现综合效应。

3、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

校园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根茎。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他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我们在操作时特别重视学校舆论环境的1、方向性。紧跟形势,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发挥广播、书刊、墙报等舆论载体的功能。每周一,全校师生在国旗下庄严肃立,聆听校领导结合形势的“国旗下讲话”,紧跟时代脉搏。每班的“小主人报”,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绿洲电视台”是一个个文化窗口,时时传递着党的声音。让这些健康的舆论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2、从众性。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示范来引导师生,是优化舆论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骆驼籍院士是我们骆驼人的骄傲,我们把他们的事迹张贴在宣传橱窗里。抗洪勇士嵇琪是我校91届学生,我们宣讲他的事迹,还成立了“嵇琪班”,让学生学习他热爱祖国、顽强拼搏的精神。每班每学期选出的两名升旗手,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每当看到他们的照片,听到他们的事迹介绍,特别是目睹他们身披授带,庄严地履行升旗任务时,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向他们学习的内心冲动。3、客观性。既大力宣传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又要有的放矢地鞭挞时弊,抨击歪风邪气,使不良风气在公正的舆论下土崩瓦解。春游变“吃游”

现象,进“三室一厅”现象(录象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歌舞厅),说脏话现象,都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其危害性,动员人人与之斗争。

重视校园精神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确实净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人才培养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校园主文化向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校园文化似一棵参天大树。只要根系饱满发达,主干粗壮有力,那么,它的每一片枝叶都能照出一片绿荫。并能吸纳阳光,吞吐精气,使整棵大树蓬蓬

勃勃,焕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校园主文化指的是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就仿佛是根,是干。而滋蔓的浓浓郁郁的枝叶即是校园亚文化。它是校园主文化统辖下的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方方面

面。从文化群体看,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从文化的组织形式看,有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从文化的内容看,有课堂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而只有真正抓实抓好这些亚文化建设,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充满生机活力。

1、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

当代教育强调对完满人格的追求与培养。但是,教育者如何利用、营造、调控、强化某种环境,以促使学生逐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这并没有一条人人皆走得通的通衢大道。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样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做到千帆竟发,殊途同归。

模式一制度建设型采用这一模式的往往是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他们认为,班集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学生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向心力,也没有奋斗目标。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班级制度建设。他们首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晨读、出操、值日、用餐、路队、听课、作业、看电视、课外活动、干部职责等等。每一项都有明令规定,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平时狠抓制度落实,增加班级管理的刚性度,班级自然像一架开足了发条的大钟摆,有条不紊地运作。

模式二民主管理型这一模式摒弃“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变单向信息交流和单向文化传递为双向交流和相互传递。班主任变换传统角色,走向学生,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工作。每一件事都经过酝酿、讨论、实施、评价等几个步骤。活动时,允许不同观点竞争较量,讨论切磋,相互激活,批评与反批评。这样的班级,虽看不出明显的工作效率,但学生办事积极性高,团结协作气氛浓,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模式三活动竞争型这种班级以学校活动作为班级工作目标,全面铺开,逐一追求。在活动中达成共识,凝成向心力。而活动成功,又能促进其他方面

的进步,得到意外收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使班集体越来越趋向成熟。适合这种模式的往往是学习成绩相对滞后,活动能力偏强的班级。

模式四心理疏导型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是一种竞争意识。虽然和谐与竞争是共存不悖的。但学生性格迥异,其中不乏内向封闭者,再加上家庭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的偏颇,甚至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年级越高,问题越严重。用心理疏导调控全班学生的情绪,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疏导,解决问题症结,使班肌体永保健康,永保活力。

走进每一个教室,接触每一班学生,都给你崭新的感觉,但积极向上却是个性中表现出来的共性。

2、队活动文化制度化

以培养“五自”素质为核心的雏鹰行动,是一个战略性的人才素质工程。它适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改革的需要,符合跨世纪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我校大队部把大量的工作精力投入在“雏鹰行动”的主要载体��争章系列活动中。把原先零碎的少先队活动连缀成一整套考章制度,全面实施。

a.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雏鹰争章活动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学校各部门共同组成。学期初和中队辅导员、少先队代表共同商讨雏鹰争章项目、争章要求、活动及考章方法等。

b.拓宽考章内容我们原先制作的必修章(基础章)和选修章(兴趣章)都是为少先队个体设立的。其目的是通过纵向的竞争,促进个体的品格、技能的发展。为了提高集体凝聚力、自治力、进取力,我们又设立了集体章。顾名思义,集体章的考评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我校共设立了“规范章”、“环保章”、“特长章”、“智慧章”、“体能章”五个集体章。由指导中心提出要求,辅导员、少先队代表讨论确定。

c.严格考章制度全校设立了14个考章基地。由各负责老师协同大队部完成专门的个体章考章工作。标准统一,操作规范。集体章的考评更是评比标准

公开、公平。“规范章”、“环保章”每周一评。由值周中队和值周教师共同担任。“智慧章”、“特长章”、“体能章”每学期一评。量化评定,全体监督。

d.落实奖励制度集体争章活动与“星级中队”考评相统一。一学期末,在五个集体章评比中都能达到要求的中队将获得“五星级中队”最高荣誉称号,并授予奖牌。目前,我校已停止评比“三好学生”,取而代之的是“雏鹰星级奖章”。奖章分为成功级的“金雏鹰奖”,优秀级的“银雏鹰奖”,进步级的“铜雏鹰奖”。这样荣誉真正向每一位同学招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现代意识,也使更多的同学的品尝成功的甘醇。

制度化的少先队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更趋一致,教育合力更大。

3、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从而为国家能够尽早尽快地培养特殊人才出一份力。同时中小学是发现和初步造就特殊人才的摇篮。我国著名技巧运动员黄瑞芬就是从原先骆驼小学简陋的训练棚走向世界,登上冠军领奖台的。因此,我们广泛开设兴趣小组。接纳有兴趣每一个学生。全校共设钢琴、书法、美术、奥数、电脑、游泳、足球等20多个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兴趣小组给予学生一展

身手的舞台。每年的艺术节成果汇报,总是硕果累累。活动启动的效应极为显著,特别是书画组、写作组、奥数组、游泳队成绩令人瞠目。三年来,写作组共有三百余篇文章发表,奥数组获全国奖近100人次,其中满分奖就有15人,00年获全国团体第二名。书画组作品450多幅。

4、休闲文化高雅化自减负和双休日以来,学生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积极引导,不使“黑色文化”“黄色文化”侵蚀他们,这也是极富挑战意义的课题。第一,延伸积极有意

义的学校教育活动不失为一项有效措施。休闲活动是一块阵地,如果任其“休闲”,异质文化便会乘虚而入,因此学校要最大可能地延续学校健康活动。①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几次主题活动。像培养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空降鸡蛋大

赛”,陶冶情操、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迎接新千年曙光活动”,学习国防知识、感受军队生活的“国防夏令营活动”,牢记革命历史、重走革命之路的“四明行夏令营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准备、参与过程,又实现了一种实践教育,一种情感熏染。学生感受真切,印象深刻,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②系列读

书活动也是引导学生健康休闲的措施。学校不仅最大可能发挥校图书室功能,而且在校外设立图书室,由退休教师具体负责借阅工作。③各种活动征集方案,像校旗、校徽、校歌征集,各种雏鹰徽章图案征集“我为学校献一计”活动征集,“六一”活动方案征集等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更使休闲文化向积极的维度贴进。第二,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过滤作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青少年逐步形成与改革开放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文化碰撞,新旧文化交替,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得空前复杂,正确吸收社会先进文化,防御社会文化消极因素,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质,这在休闲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主动引入适合学生的电影、录象、电视。学校引入了小小电影院,开办了绿洲电视台,定期向学生展播,同时广泛开展影评、视评,进行正确的休闲文化导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纳入学校的正向轨道。

相对独立的校园亚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主文化的内涵。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协调的,共同支撑着校园文化这棵参天大树。

(三)由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学校已一改以往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其计划、内容、目的、理念都表现出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例如,从外部看,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新的极富吸引力的教学手段冲击着学校教育的围墙,这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校园外的信息的强大攻势,使得传统拘泥于学校内的文化体系渐渐失去其独有的权威性,而从内部看,传统学校文化的主体醒悟则使得学校人能够认识到学校文化的不足,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怀抱。这些因素都使现代教育在运行上获得的机制,不再远离社会生活,而是被纳入社会运转的大轨道,“学校即社会”正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内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融,日益整合和互补,正是这样的文化共生关系,使得学校文化的一些特征必然折射出社会大文化的若干特色。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显然成为现代学校文化的时代主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鼎立,是分散而隔离的,它们各自形成的文化体系、文化氛围都局限封闭于各自的小范围内,如学校教育所培育出的文化体系则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称为学校文化,它与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家庭文化、与社会教育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都不具有一致性和完备性,因此就其文化领域的局限性、信息源的单一狭窄性而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虽然适当的隔离有利于青少年在相对洁净、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但长久的隔离,断绝了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学校日益演化成一种脱离社会的窠穴,这种接近真空的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显然不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面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越来越暴露出狭隘、自足弊端的态势,打开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隔离,走出自我封闭的传统学校文化体系,寻找架构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当代人的当然使命。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尝试构建“开放性”

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我们特别强调了学校同外界社会及社区家庭的合作和联系,汲取校外文化的有益养份,“打开门”来建设学校文化。

1、校内外一体化,共建爱心工程:

“爱的教育”历来为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倡并付之实践,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以“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教育,能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介入周围世界,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为此,我校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挖掘多种教育力量,着手“爱心工程”建设,努力营造爱心育人的氛围。

(1)利用校友资源,强化道德认识

我校建校历史久远,历代优秀学生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生动资源。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有感染力。学校与一些于社会于家乡有杰出贡献的校友经常保持联系。如爱国侨胞赵安中、世界技巧冠军黄瑞芬、抗洪英雄嵇琪等,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嵇琪是我校91届毕业生,他的事迹经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后,在我校师生中产生很大反响,学校开展了“事迹读后感征文”、“少先队代表探望嵇琪”、“成立嵇琪班”等活动,嵇琪在抗洪一线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所折射出来的对人民的拳拳赤子之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鲜活的英雄事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学生的心灵在不知觉中被濡染、被涤荡。

(2)抓住身边事件,参与爱心行动

点点滴滴的身边小事,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几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偶然事件,突发事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爱心教育”。

顾静芳父亲去世,母亲身患癌症,顾静芳同学面临失学的威胁,四(2)班同学闻讯捐款800余元,送上了同年龄真诚的关怀。

学前班华诗芸小朋友家遭受火灾,房屋财产付之一炬,我校师生自发捐衣、捐物,并捐款六仟伍佰余元。

至97年四月开始,学校建立了“红领巾帮困基金”,三年来,帮助十多位

特困生解决了求学的困难。资金历年递增,现在尚余七仟二佰余元。

诸如此类的“爱的奉献”数不胜数,学校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身边事,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爱心行动中,体会到扬善助人的快乐,促进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养成。

(3)开发周边资源,建立爱心基地

除了校内,我们还把街道、社区作为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将这一活动向校外延伸。学校与骆驼镇敬老院签约共建精神文明,组织“爱心放送”活动,以丰富老人生活;地处偏僻的山村学校鄞县樟水小学是

我校又一共建对象,全校师生为樟水小学学生每人捐新校服一套,捐献图书近

千册,寒暑期经常开展联谊活动。爱心教育融入社会,这种收获是单纯的课堂中无法得到的。

同学们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爱心工程”的启动和运作必将有助于创设出极富人性化的学校文化来,更有利于造就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情感丰富的有用之才。

2、校内外一体化,实施礼仪教育: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尊敬的言语和动作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近年来,我们普遍感到小学生道德行为出现滑坡现象,那些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等为人所景仰、人所必备的美德、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失落,口出脏话、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这一些贬义词无情地成为我们一部份学生的品性。造成这一事实的一个直接原因便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中行为规范的欠缺,礼仪教育的单一封闭,远离学生生活而导致的无序低效。

新世纪要求我们青少年塑造崭新的形象,即文雅大方的举止,亲切得体的言行,整洁合适的衣着,高尚健康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将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砥石。我们本着“开放”的宗旨,从与孩子交往最为直接、最为亲密的父母、师长、同学、

亲友的人际关系为起点,开展了以“孝亲、敬长、爱友”为重点的既体现民族

特点又符合时代风尚的文明礼仪教育,制订了“文明礼仪言行准则”45条,在教育中体现:

(1)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学生阶段,特别是中小学生,除了合理的睡眠外,多数时间是在学校环境度过的,因此,学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抓住学校生活这个时空的信息场,把礼仪教育信息渗透在学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礼仪教育的许多内容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贯彻《规范》

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突出行为规范中的礼仪要求,将学生在校的行为礼仪细化为:讲话礼仪、行走礼仪、坐姿礼仪、进办公室礼仪、进餐礼仪,制订了《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达标班》的考核规则,从而使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如果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就会失去意义。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突出活动的儿童情趣。如前几学期,学生中说粗话、脏话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校开办了“脏话医院”,由教师学生任院长、主持大夫、医生、护士,对说脏话的学生及时开出药方予以医治,对“发病”期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及至根治。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成效也明显。

(2)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并向社会延伸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群体。少年儿童从小就生活、成长在家庭中,家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语言特征等从小就进入他们的心理结构中,产生深刻的作用。尤其在一些比较浅表的层次上,如穿着、举止行为、习惯等,家庭的影响更是直接可感。在这些方面,任何教育机构都取代不了家庭的作用,也难与家庭影响相抗衡。我校礼仪教育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我们通过家访和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礼仪教育的要求及内容,要求家长注重以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个性品质及人际交往方式给子女以积极的影响。并用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定期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加以评定。如今年寒假前夕,我校以公

开信的形式向家长提出要求,建议家长利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接待客人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以“作客礼仪、待客礼仪”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教育课,教育孩子待客访友大方,见面告别要有礼貌,用餐时要注意形象,并予以打分,作为学校评比寒假积极分子的参考。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是用血缘和亲密无间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其彼此间的信任感及家庭与孩子在相处时空上的特点,为学校的礼仪教育提供了丰富、开放的社会内容,大大拓宽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时空领域。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坚持以养成教育为

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弥补了单一封闭式“礼仪教育”的不足,其教育效益不言而喻。

3、校内外一体化,参与劳动实践:

我校地处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全国百家明星镇骆驼镇,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惊讶地发现:这些家住农村的学生90%以上不会使用镰刀,不会割草!而在劳动中少数干,多数人看或虽卖力劳动但效果不佳的现象则随处可见。大多数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他们对劳动人民感情淡薄,意志品质薄弱,吃不起苦,不知爱惜劳动成果,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学校和家庭方面对劳动教育的放松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产生了这些不良影响,极由可能使他们丧失富裕的经济是由劳动创造的观念。

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明确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劳动的问题,而是德育的一个载体,我们将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校园中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学会自理自立的本领,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为学生今后从事社会劳动和参予激烈竞争打下基础。

(1)实施一天两扫制度:每天上、下午安排20分钟清扫课,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落实到班级,天天保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落实花木领养制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由学生领养,一人一岗,并挂牌公示。由学生负责花木的浇灌、锄草,学校花木小组定期检查打分,从而增强学生绿化保护意识和劳动责任感。

(3)建立值周班文明岗制度:每班一周轮流负责全校总值日工作,进行记录,以点带面,督促全校卫生习惯的养成。

(4)实行家庭劳动岗位制度: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予必要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叠被子、炒菜、洗涤碗筷、擦桌、扫地等家务,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5)健全社区义务劳动制度:学校要求学生每月一次到所住社区参加社会服

务活动,并由社区居委员记载学生服务内容,反馈到学校,作为期末评比优秀社区服务者的指标。周末假日,学生活跃在敬老院、幼儿园、车站、街道……,照顾孤寡老人、清除不法张贴和广告、净化街道面貌、设摊免费打气、递供凉

茶……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好愿望和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美好道德品质。

(6)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校园内开辟了劳动实践田,命名为“绿洲农技苑”,并“分田到班”,学习种瓜、栽豆,体会种植的苦辛,同时又充分利用本镇工农业发展的优势,选择镇农科场、镇工业小区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

措施的落实,在校内形成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并将良好的校内文化风尚播向社会,起到“校内小文化”与“校外大文化”积极互动作用。

4、校内外一体化,提高文艺素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也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媒体日趋多元交汇的情况下,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流行音乐等文化传播渠道繁多,社会文化的种种思潮总是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到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意识中来。缺乏审美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很容易与大量的娱乐性强、刺激性的通俗文化交上朋友,一个时期以来,我校中高年级

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迷恋现代手段的各种游戏及流行音乐的倾向,足以说明社会消极文化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丰富学生校内外的文化生活,让健康、高雅的文化气息感染学生,是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校园音响:学校斥资5万元建立校园音响系统,用经典名曲代替上下课铃声,让精品艺术、高雅艺术走进了课堂、校园。

(2)电视窗口:全校26个班级,每班均安装彩色电视机,可接收10余家电视节目,还自办校“绿洲电视台”。学生每天中午能在教室收看新闻节目,学校电视台剪辑的:“神洲风采”、“现代科技”、“东方之子”及自办的“校园新闻”、“校

园艺苑”等栏目,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3)读书活动:学校历来重视精神食粮的投入,狠抓图书馆建设,学校已有图书42095册,专用书库128.64㎡,借书室160.7㎡,阅览座位90个,各类杂志270多种。对各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并开展经常性的导读活动,形成农郁的读书氛围。学校还与退休教师协会和南一居委会联系,在校外创办了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图书室��南一关工会图书室,让知识充实学生的人生。

(4)社团活动:学校组建了“芳草文学社”、“绿洲合唱团”、“书画组”、“器乐队”、“《宁波晚报》小记者站”,社团活动走向社区,让学生文化为社区服务。艺术团队参加分益性的宣传活动,如宣传税法、宣传环保、宣传计划生育等;书画组在镇上商城多次举办大型书画展览。社团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干得到锻炼。

多形式、多渠道的文艺活动,充分发挥其“益智、扬善、求美和激情”的功能,陶冶情感使学生心灵日趋高尚纯洁,美化人生使学生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发展个性使学生充实人生意义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由传统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富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推进

时代已迈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

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

元化和全方位的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外来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适度的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它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如不加防范,就可能淡化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出现文化殖民化的倾向。时代在呼唤新文化体系的确立。但它恰如燥动于母腹中的胎儿,仍处于孕育期。校园文化就是处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生态环境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同时,

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如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破等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

展,它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

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寻吸资源,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

所谓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不仅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由现实趋向未来,同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即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它的范围更广阔,内容更多样,思想更文明进步。简言之,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不仅应有传统文化精神,还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指向未来的本质。它要求我们教育者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校园中的学生,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寻找新生长点;研究现代或外来文化中我们迫切需要的、最有助于我国当前发展的内容,加以融通创造,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世界作好准备,其内核是人的成长和人性的完善,其立足点,在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上。

1、推进的三个起点

(1)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需外部新因素的冲击,也要从内部挖掘源来活水。“面向世界”,首先是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然后是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而面向世界,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立足点,这就是传统民族文化。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则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必备条件。没有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扬弃、传承,就会出现卑视本民族或文化殖民化的倾向,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校园文化现代化也就无从起步。

(2)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前瞻的目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构划,使之具有超前性,表现出现实与未来可能的统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校园文化的导向:信息化。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正在到来的新世纪,无论现在看来多么混

乱,无序,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膨胀与迅速传播,新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知识每天都要更新,计算机的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强化,如何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有效防止信息化社会的负面作用等新问题必须立入我们思考的范畴。

国际化。在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化的进程将大大加速,各国之间联系将愈来愈紧密,文化教育的交流将日趋频繁。注意国际精神的培养,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与风貌,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

科学化。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向着更高、更新、更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享受高科技的恩惠的同时,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森林毁灭、地沙化、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克隆问题等等,都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所以,新世纪的教育更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培育,教育学生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学会做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

(3)吸收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

在校园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接受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和推动,才能不断演进,这里我们选择了“教育的人性化”这一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教育思想,人性化的教育是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强调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不仅注意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我们从这一教育思想出发,致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时代新人的特质,最终校园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阶梯式的人格教育模式

第一阶梯:合格公民的人格。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品质,其核心是学会做人。

第二队梯:传统精神的人格。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民族精神,其核心是学会做大写的中国人,以爱国主义传统、勤劳正直、自强坚韧精神、诚实守信品行、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美德为支撑点。

第三队梯:负责创新人格。以时代要求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准则,其核心是学会做现代的中国人,以学会独立、负责、创新为生长点。

三个阶梯的人格塑造,由低到高,由最基础的到与时代精神的接轨,最终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

3、突出十个教育主题

学校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以丰富、发展,予传统价值取向以现代意义的诠释,注重培养学生现代生活的道德认知,突出了以下十个教育主题:

(1)、仁爱:具有爱心。爱人、爱已,既尊重别人,又展现自我;爱护环境及动物。

(2)、忠:热爱祖国,敬业乐业,为社会进步,富民强国作出贡献。

(3)、孝: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缅怀祖先,以炎黄子孙为荣。

(4)、礼:懂得与人相处的礼仪,善于与人交往、沟通。

(5)、信:守时守信,遵守公共秩序与法律。

(6)、义:为人正直,具有民主、平等意识。

(7)、恕:为他人着想,宽容他人,学会合作互助。

(8)、勤:奋发进取,肯勤劳工作,具有科学探究精神。

(9)、毅: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别人,做事有恒心,培养坚强的毅力。

(10)、俭:懂得节俭的重要,有合理的消费观念。

我们将这十个主题,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

及学生之所见所闻来熏陶影响,还使学生明白良行确是人生生活之必需,而非可有可无或强加给学生,从而变被动为自觉,事半功倍。

阶梯式的人格塑造模式与十大主题教育相辅相成,其基本点是学会做现代的中国人,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提供生长点和原动力。

三、问题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基本构建起了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新体系。具体的成效我们已在实践部分作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只想对自身的实践作进一步的反思,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几年来为此所作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效,只能说是初步的,只表明我们在迈向校园新文化建设的路途上,迈上了几级台阶,远没有到达目的地,事实上也很难到达。文化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因时而变与时共进,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将一直努力下去。为使我们的努力富有成效,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为使以后的努力同样有成效,我们还将进行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因研究的开展而避免了不少盲目性,也是因研究的

开展而更能取得成效,但因校园文化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还是显露出不少问题。

首先是观念文化建设的问题。经过我校多年努力,应该说校主流文化还是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即使是校园主流文化,在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也并非都有先进性。至于非主流文化表现出来的观念滞后的情形则更为多见,从教师文化层面看,不少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

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其次是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应该说我们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因为这一问题事关文化的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要改造原有的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新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文化体系,难度很大。我们深知传统民族文化中有不少内容并非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真正要对其作出价值判

断并不容易,于是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

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性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对社会消极文化的侵害的防范问题。小学生鉴别能力差、模仿性强,面对社会的多元文化往往良莠不分,是非难辨,事实上,即使是教师也难免被社会大文化所裹挟而变异。因而在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如何做到既受到博大的社会文化的滋养又免受其害,这又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难题。我校的构建实践表明要两全其美实属不易。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义利关系观念有所变化,育人目标往往让位于现实利益。从学生层面看,文化追求世俗化的倾向明显,功利色彩有所加强。上述这些变化未必都是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所引起的,但只要是开放就必然要经受更多的异质文化的撞击而留下更多的不同的印记。

上述在实践中显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必然会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是我们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构建实践所需要,也是教育创新所需要的。

对观念文化问题,我们毋需多说,这里我们着重想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问题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谈两点看法。

怎么看待传统文化是我们改造处理传统文化的前提。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不能舍弃的也丢弃不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树立起维护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

责任心。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凝固不变,而是表现在她能不断地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生,每一个当时的现代都会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因而才能流传至今成为本民族强大的共有的精神力量。作为当今的现代,我们显然也应给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不断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融通改造,使之形成,依然是民族的但又是现代的新文化。

校园新文化的创造似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积极的理性的态度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清理现有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作出必要的整合与取舍。清理整合取舍首先需要我们作出判断,要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种文化的存在状态及其合理性作出相应的判断,判断其出现的条件,判断其合理的成份与程度。通过判断把握各种文化的特质与特殊价值,在此基础上作出取舍,这是我们创建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符合新的培养目标的校园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校园文化空间的拓展与融合。构建过程势必涉及到对社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因而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甄别、评判取舍过程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有其相同之处,而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并非是鼓励学生去接触不良的有害文化,面对异质文化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增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的免疫力,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主体性教育其意义也正在这里。我们唯有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善于对此进行评判与选择,形成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把持自己,这也许是唯一的出路。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随着我国加入WTO日子的临近,我国社会的开放度还要增加,我们的校园文化面临的异质文化的冲击还要加剧,未来的新人必须经受风浪,接受锻炼。

青少年一代必须提升作为未来新人的本质力量,而本质力量的提升又离不开放性的环境,两者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开放性校园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得以显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尚有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我们尽管力量不足,但是愿意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尽自身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二期。

2、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载《新世纪教育展望》,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5篇

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光山县发生一起校园惨案:36岁的村民闵拥军冲入一所小学内,砍伤22名学生。派出所民警在村民的协助下,将犯罪嫌疑人控制住。2013年1月7日,河南省光山县再次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四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溜冰玩耍,不幸溺水身亡。

【课标要求】

1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 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救、自护、互救、他救的常识。

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考点链接】

1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

2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我国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门法律。

4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一起,共同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学校保护: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禁止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社会保护: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办理案件时,要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的保护措施。

5 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面对突发事故和侵害,未成年人要学会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近几年,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国务院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于2012年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这说明()

①国家重视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权②我国法律法规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③条例的公布能够确保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④国家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多项选择题

2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某中学开展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疏散演练活动。这样做()

A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防范自救意识

B 能杜绝学生安全事故发生

C 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社会保护的表现

D 有利于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3 我们要珍爱生命,是因为()

A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

B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C 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

D 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长短

4 中学生小菲沉迷于网络,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网友。一次,在与网友见面时,小菲遭到了网友的敲诈勒索。面对不法侵害,小菲应该()

A 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

B 勇敢搏斗,拼死抗争

C 忍气吞声,任其发展

D 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

二、非选择题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3月25日是第十八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各地将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安全教育等活动。

材料二:2012年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一辆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11名学生遇难、4名学生受伤。

(1)请你为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2)你所在的学校存在哪些校园安全隐患?

(3)为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该如何做?(分别从社会、学校、自身三个方面来谈)

6 下面是某校九(3)班宣传板报栏里的部分内容,请你分析这些内容,回答问题。

在上面三栏做法中各有一项做法欠妥,请你任选一栏,找出其中不妥的做法,说明理由,并指出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1、D 2、AD 3、ABC 4、AD

二、5 (1)示例:校园安全无小事,警钟长鸣时时抓;关注安全,珍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等。(2)示例:校园附近存在非法网吧、电子游戏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混乱;校园内个别学生之间的非理;校园内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粗暴;校园周边的小卖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3)社会有关部门应注重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行为,为保障校园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应加强师生安全教育,严格学校管理,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为保障师生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校园音乐文化,使音乐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扎根,并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这种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所以他后来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管理方法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uang Lifen

(Guangxi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Nanning530001,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Campus is our country’s colleg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from the digital campus concept understanding,and at this stage present our digital campus to do an analysis,pointed out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campus problems and causes,also put forward solutions.

Keywords:Digital campus;System construction;Management ways

一、引言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概念逐渐成熟,注重管理和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重点。但在软硬件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高校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管理和建设方面做出具体的建议。根据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科学的建议。

二、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实际上,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概念存有争议,但主要的内容和基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的建设是以校园为依托的;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和媒介;将教学、服务结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完善教学活动;最后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和吸收,对现实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在管理工作中则集中体现为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忽视了软件的更新和完善,建设性的目的不强,很多设备简陋,功能缺乏;运用过程中没有注重维护;重设备建设,不注意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技能和素质一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策略

(一)基建阶段

在基础建设阶段,应注重网络的建设,保证网络的铺设能覆盖整个校园,促进外部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接通,并在此基础上,将网络服务扩张开来,提高网络的承载能力,使这些网络服务可以满足校园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同时,网络辅助系统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网络教学系统和数据库服务系统,实现校内收发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在院校的规划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的协调下,院校中的各个单位应完成单位内部的综合结构化布线,使网络线路能涵盖到校园的办公室和运动场所,尽量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络化系统

(二)系统完善阶段

该阶段是对基础建设阶段不足的地方做补充,完善校园中的网络服务系统,不断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努力解决校园网中会出现了安全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网络建设的越来越深入,加大人员的投入是必须的,保证数字化校园可以稳定运行,保证师生们的正常使用。本单位的信息建设也是网络建设的补充,它能及时的为单位内部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资源。

(三)转变陈旧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细想观念的因素,有点人认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对相应的人员配备和运行管理都没有重视,结果造成系统建设与办公管理相脱节,导致该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其现代化的管理挂念是关键。

(四)管好校园网,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校园网就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信息、科研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也就是利用先进的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将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网络中;利用成熟、领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规划,将这个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用到校园中去;利用全面的校园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软件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和决策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将一个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大型网络系统建立起来。

建设校园网,要保证它是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现阶段,校园网络文化已经很深的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是学生们面临的新环境,并且已经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新型平台。同时,它能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新形式和新科学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可见,它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培养21世纪的新型综合人才,更是有不可抹灭的意义。

总之,数字化校园是当前院校发展的总体趋势,它的发展会把院校管理和教学纳入一个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数字化校园的注意,共同参与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行列中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4,9

[2]韩锡斌,杨娟,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中国远程教育,2005,8

[3]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培育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大学校园人际和谐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世纪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本文在厘定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了解并分析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在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对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比如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各种制度等。本文所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化既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生态价值观的继承,又是对近代以来工业文化的反思与扬弃,更是切合生态文明这个时代新主题、基于生态观念和原则而提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校园生态文化则是生态文化在校园这种组织内部的具体实践。

学术界对于校园生态文化的含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在研究学者们对“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基础上,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一切校园主体以生态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校园活动中通过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等方式,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生态文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校园制度生态文化和校园行为生态文化。

二、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解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从2013年9月开始,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访谈等方式反复论证,共同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调查问卷,于2014年4月对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和犀浦校区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充分保障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8份,有效率达到了96.3%。根据对我校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在我校校园网站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我们对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梳理。

(一)学校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情况良好

从2012年“抓好民生工程与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经2013年“启动‘美丽交大’建设,优质推进校园基建和环境工程”,到2014年“加强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校园与美丽校园建设”,我校在校区环境改造、学生宿舍周边环境、学生住宿条件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努力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调研结果显示,对学校的整体布局、绿化、教室授课设施、图书馆环境的表示不满意的均在15%以下。

(二)学校精神生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发展不协调

受传统“英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非常注重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等主流文化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社区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建设。纵观我校信息公开系统的相关规章制度,大多涉及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对校园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和学生活动开展情况的满意程度选择满意及以上的(即满意和非常满意)累积百分比分别为仅占了38.4%、34.7%和34.3%。

(三)校园制度生态文化建设良好,但需切实保障制度的实施

从学校机构设置、大学章程来看,我校制度文化的建设遵循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特别是在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章程》的过程中,我校深入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并在校内广泛征求校园主体的意见。在制度实施方面,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监督和惩罚制度,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建议加强学校制度实施,多干事,少走形式。

(四)校园行为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扮演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仅占23.1%,同时在被询问到学校是否有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时,仅6%的学生回答“经常有”,高达40.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了学校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和“r实扬华”奖章的设立,为我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术氛围,“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设立起到了榜样引领的作用,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但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锻炼积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完善学校管理,做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结合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本课题认为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宣传倡导校园生态文化,树立新的校园生态文化理念

价值观对于主体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能够指导主体做出对事物发展有益的行为。因此,大力倡导校园生态文化,使校园主体树立新的生态文化观念,成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宣传内容上,要加大科学发展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科学理论的宣传;要加大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宣传;要加大对教育理念从“英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的宣传;要加大对学校“以人文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以及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将传统宣传方式(如课堂教授、校园广播、报纸、路牌等)与网络宣传方式(如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有效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网络宣传方式,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对于生态文化建设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认真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建设校园物质生态文化

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要做好财务物资管理工作,坚持勤俭办学,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做好基建维修工作,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时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为校园主体提供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做好生活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需求的原则,办好学校食堂和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师生的住宿条件;做好校容校貌管理工作,坚持“静化、绿化、美化、香化”方针,推进“平安、整洁、和谐、绿色”四位一体“美丽交大”建设,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品位与品质。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还要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廉洁奉公意识教育,同时对后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基建管理制度》、《绿化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等。

(三)重点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学术生态文化

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学校生态文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管理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和谐、共赢、可持续”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树立求真务实、诚信创新的科研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上,首先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认真制定并落实《西南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作为一所工科类院校,在通识教育中应当适当增强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或者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向“通才”转化。其次要做好改革教学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和现代化技术,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扩展教学平台。如深入推进MOOCs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我校优秀课程上线,同时遴选MOOCs的优秀课程作为我校学生的学分互认课程,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学生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为支撑,以促能平台建设为依托,努力形成立体化、集成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第二、第三课堂建设,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再次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要严把教师“入口关、职称关以及聘期考核关”,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最后要提升科研与产学研合作水平,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比如规范研究院建设,推动整体发挥效应,规范和提升能力建设,确保各研究院可持续、快速发展;加大校企、校地合作力度;加强产业规范化建设;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等。

(四)鼓励师生参与管理,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主体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学校的主人,参与学校管理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当享受的权利。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师生平等意识、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集思广益,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学校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教师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学校内部人际的和谐,同时体现了对教师这个校园主体的信任、尊重和重视,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认为“应进一步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定要在职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因为对学习的评价无法和教学实践分离。同样,学校的行政管理、监察和教师评价系统从吸收教师参与决策过程中只能获得好处。”在鼓励教师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要优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环境,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管理制度,如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学术性委员会制度,建立听证会制度等,使教师参与管理规范化,而不致于流于形式。同时要改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在保证座谈会、咨询论证会这些主要形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术组织这种参与形式。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认为,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要是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制度、参与学生团体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对有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权和参与权。在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的工作中,要通过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来保障学生在参与高校层面管理决策方面的权益;对于涉及学生利益的学生事务,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如学生学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社团组织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等;要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制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如图书馆管理、食堂管理和宿舍管理,学校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对学校后勤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同时,加大学生勤工助学力度,大量招聘在校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

四、结语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的全体校园主体共同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鼓励。在我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系统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等原则,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健全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方法灵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更重要的是要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于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目标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2] 黄厚明.学生主体视野发展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研究[J].教育探索,2014(4).

[3] 扬大钧.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8.

[4] 西南交通大学学风建设专题[EB/OL].http:///xuefeng/index.jsp.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措施,作为高校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高校档案自身的文化内涵,可以被看作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档案服务开始在高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间的融合,成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及其意义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管理对象的数字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是新时期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档案管理工作以后,快捷化的档案信息获取机制的构建,可以让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传统的封闭式档案管理模式的突破,也让开放性特征成为了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以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和管理系统会得到一定的调整,这就给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变革。随着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的深入,档案管理工作由实体化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可以让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资源内涵得到丰富,这就可以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职能的拓展,可以让高校档案信息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成果的转化,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平台进行拓展的有效方式。

二、国内外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实践

社会文化属性是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属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二者主要以高校的师生为主体对象,在育人功能目标方面也具有一种一致性的特征,这样,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国内外院校已经开始对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南京大学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开展了以“南大记忆”为主体的史料征集活动,让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录进行了汇总。北京大学档案馆对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北大档案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和3D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档案馆,在档案馆的网站中,档案馆的管理人员也构建了以“名人档案”“院士长廊”为主体的专题板块,对一些与“京师大学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展示。这种数字化档案馆建立以后,学校师生可以从学校自清代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感知的方式,对学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举办了“清陆军部衙署历史与建筑特色照片展”“中国人民大学馆藏文物陈列展”等专题活动,这些措施为学校校史校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华中农业大学主要从档案的存储工作入手,对档案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保留适应的,废止过时的,修订残缺的、制定空白的”是该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档案数据库建立以后,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的开展,为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东北大学档案馆在日常工作中对名人档案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征集力度进行了强化。张学良、徐放等历史人物有关的名人档案的收集,对电子档案查询服务机制的完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哈佛大学档案馆则对档案的教育服务功能进行了强化,便捷化的教学科研档案查阅方式,为档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档案的教育服务功能的强化,也让哈佛大学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教风和学风。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的措施

(一)对高校的档案建设意识进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校园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让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进行不断的提升。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行有效提升,高校管理部门需要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自豪感进行提升,进而让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和宣传工作进行优化。为了让档案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提供档案信息群的方式,对档案信息的自身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档案活动的开展,也可以校园文化的建设渠道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档案文化进行展示和档案专题展览的开展,也可以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有机结合。

(二)对高校的档案资源进行丰富和优化。高校档案涉及了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事档案和科研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对档案馆的馆藏资料进行丰富,也可以让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来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对此,从档案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入手,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对现有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以下几种措施进行应用,首先,对于一些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对于纸质、照片、录像、录音带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这些资料的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第二,为了对档案的征集力度进行不断强化,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征集一些知名校友的日记、手稿和相关照片等档案资料的方式,对馆内的馆藏资源进行丰富。第三,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对档案的编制工作和研究工作进行强化,为了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向高校师生展示校史的方式,让广大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行强化。

(三)对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从高等院校校园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是让档案管理工作顺应新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一种有效方式。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特性,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特性、档案存储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利用的社会化特征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档案管理队伍,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是高校在构建新型档案管理队伍的过程中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在新型档案管理队伍构建以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和专业培训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进而让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构建信息化档案存储体系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机构需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入手,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设备进行应用,在将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机制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以后,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归档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对档案信息的在线查询系统进行完善,以便让档案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

四、结语

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高校档案部门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有效措施。现代化档案管理机制的应用,是高校在新时期所面对的一个新问题。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只有在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让高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昕,李名家.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3-136.

[2]林秀.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2-124.

[3]张燕敏.从档案管理现代化角度看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新通信,2016(16):42.

[4]林苑纯.加强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6-87.

[5]靳一.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D].东北大学,2014.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在校园文化中,不仅存在着积极向上的,也存在着各种消极颓废的,这些消极的反校园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如今要使得学校管理有水平,校园文化显特色,我们要透过反校园文化现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透过本质寻求解决的方法,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它虽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但却是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环节,其肩负的社会责任是相当重大的。

一、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我国学术界对“校园文化”这个颇具争议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校园文化”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有76种之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从广义上来讲,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因素,既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又包括了学风、校风、行为规范教育及课余生活等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而美国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数从“文化”的基点来阐述,然后转为从实用主义的视角进行研究。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时间、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对比这两种解释,中外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物质环境。在高校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地域位置、自然风景、整体规划、建筑格局、设施结构等,的确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所高校的物质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一个核心要素。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它的物质环境比武汉其他高校略胜一筹:坐落在狮子山下南湖湖畔,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校园占地面积495万平方米(合7425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服务体系一应俱全。建筑楼群鳞次栉比,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图书馆。2006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整体建筑内、外环境优美,馆舍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图书综合馆藏24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90万册。这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优雅的校园环境给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条件。

校园里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书写着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传统文化的积累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譬如张之洞塑像,其底座的碑身上刻有学校的创办历史:督鄂1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兴办洋务,开办新式学堂,提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办学思想,光绪24年(1898),张之洞上奏朝廷,创办湖北农务学堂即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本着对“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办学思想的传承,在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办学传统和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在这种有着强劲的科研实力、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风严谨、校风朴实的校园文化气息中,一代又一代的华农人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并全面培养了“今天我以华农为荣,明天华农以我为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总之,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交流、积累沉淀和发展完善的过程。不管是优良的物质文化还是优秀的精神文化,它们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校园文化的现象及其根源

“反校园文化”是相对于“亲校园文化”而言的。反校园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很多学者都是基于反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视角来阐述此概念。“反文化(counterculture)亦称‘对立文化’或‘反主流文化’,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或主导性文化并与之激烈冲突的亚文化。”这种反文化在校园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上课迟到、无故旷课、考试作弊;不遵守公共规范与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的论文;打架斗殴、暴力事件、自残自杀等不和谐的因素构成了不符合校园主流文化的反校园文化。

这些反校园文化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的,通常表现为本着无所谓的玩乐心态却极易对学校产生不满,并通过偏激叛逆的表象来发泄内心的愤恨;另一种是隐形的,这类群体逃避校园生活,自我封闭,或是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消极对待。反校园文化这类群体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关心集体,甚至忽视校园文化的价值,这是对校园主流文化和健康发展的破坏。

究其原因,可以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网络文化四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中学生、 大学生以及成年人中的心理障碍,几乎全部来自学生小时候的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不完整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一般是很严厉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家长在孩子眼里是权威的象征,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家庭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就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偏离正常轨道,于是进入高校,他们的行为往往就表现为反校园文化现象。“中国家庭对青少年的束缚是导致青少年反抗家庭进而反抗社会、反抗政治的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社会环境如同大染缸,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蔓延到纯洁的校园,引起一部分群体对校园价值观的改变,同时也冲击着校园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每一种反校园文化的现象都有其发生的社会因素。再次,校园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它自身存在着不利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被学生接受、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行政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一些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不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学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反校园文化的叛逆心理。

最后,低俗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飞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色情、等低俗信息大肆传播,毒化了纯洁的校园风气,特别是对于崇尚张扬个性的一部分群体来说,势必会扭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5月14日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电邮或电子贺卡”。因此,这些低俗的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冲击。

三、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设想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凝聚校园精神、提高思想境界、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设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作指导,充分认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性作用,紧紧围绕“人”,一切着眼“人”,努力发展“人”,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如同一个硕大的舞台,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大家汇集在同一个校园氛围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这些思想认识如果能够得到统一和提高,那么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的意识。因为只有主动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它、欣赏它、赞美它,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真正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去。

其次,丰富校园活动,培养校园精神。

学校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庆典仪式:新生的开学典礼仪式、校庆日、毕业生的授予学位仪式和毕业典礼;在传统节日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文艺会演等,这些校园活动不仅显示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且也让师生们深受校园文化精神的熏陶,更好的调动了他们积极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沿袭并完善了社会上的社团组织建设方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亮丽风景。”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个人能力、施展个人才华,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培养校园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校园内杰出代表的典型事例去教育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规范。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管理学院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本禹,2002年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后来因孩子们舍不得他离开,于是他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再一次回到条件坚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徐本禹当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尤其是感动了广大的青年在校生。徐本禹的事迹便是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利用他的人格魅力能够使校园文化精神变得更加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使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也树立了华农大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社会的良好公众形象。

再次,提高人文素养,重视生命教育。

我国的高校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分享的快乐,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另外,邀请一些成功人士来校参加校园交流会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内心都渴望从成功人士那里得到一些平时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人生经历、奋斗史,这些经历确实可以激励学生朝着他们的理想奔跑。尽管到最后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但是至少学生们努力过、奋斗过,他们也成为了有着健全的人格心态和精神勇气的人。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认识。

目前,重视生命教育越来越备受关注。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最后,加强优良学风校风的培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严谨而优良的学风校风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培育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良好校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其使命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

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全校师生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等信息,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在这种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氛围中,更能体现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校风,这也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有着固定群体的特殊文化,它是学校优秀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所以,合理分配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有力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各种反校园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而校园文化的优秀与否也影响着高校的和谐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韩瑞英.校园文化建设谈[j].教育论坛,2004(7~8)

[2]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10)

[3]章文英.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7

[4]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106~107

[5]刘应君.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2)

[6]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5)

[7]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上一篇:农学专业概论范文 下一篇:货币政策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