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21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1

>> 粮食价格下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 浅谈粮食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关于东宁县粮食价格变动对粮食种植结构影响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 2008年全国粮食价格走势及对CPI的影响 粮食价格和农业收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对梅州市粮食生产的思考 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 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对近期世界粮食价格异常上涨的综述 浅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认识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劝策 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 超级稻对武穴市粮食生产的贡献及生产潜力分析 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粮食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平良,郭天文,段英华,等.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4):36-38.

[3] 张世昌,芮法富,江荣风.晚收技术促春玉米增产增效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3(4):25-26.

[4] 李明华.景谷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72-73.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2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主要作法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成立粮安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16个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市政府将粮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监督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22号),明确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意见》共8个方面21条,涵盖了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重要内容,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监督考核等方面作了全面安排,既强调了粮食数量安全,又强调了粮食质量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先后6次召_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粮食企业改革督办现场会,9次以市政府办、市粮安办名义发文。市粮安办制定《荆州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推行“清单工作法”,明确考核方法、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提高粮安责任监督考核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开展检查督导,推动整改落实。市政府分管领导两次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县市区调研,市粮安办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考核组长,开展对县市区政府粮安责任制监督考核。经过2015年“首考”和2016年“再考”,推动收储企业改革、“粮安工程”建设及新增储备规模等问题整改落实。

(二)取得的成效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并严格监督考核,荆州市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县两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守住了“一条红线”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省政府下达荆州市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为65.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5.26万公顷。截止2016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68.6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64万公顷,全面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二是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市政府出台《落实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意见》,除中央、省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三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和网络。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建成,规划建设监测点89个,耕地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全市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2、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2016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荆州市按照粮食产量、耕地面积4:6的补贴方案进行重新分配。全市共发放各种农业补贴资金68577万元,惠及近100万农户、400万种粮农民。通过落实各项粮食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二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除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松滋、荆州、洪湖等地对种子生产企业、水稻种植或稻虾共育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补,奖补资金达520万元。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16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12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3、增强了“三个能力”

一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8%,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目标任务,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育制种大县建设。二是增强粮食收储能力。近两年,全市维修“危仓老库”仓容12亿斤,中心粮库改造升级9亿斤,形成以中心粮库为主导,骨干收纳库为基础,社会仓库为补充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三是增强储备保障能力。突出地方储备粮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的功能,全市落实市、县储备粮总规模1.37亿斤,其中市本级0.16亿斤,县级1.21亿斤。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4、构建了“五大体系”

一是粮食收储保底线。通过强力推进粮食收储企业产权改革,全市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2016年全市各类主体收购粮食54.34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全面启动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二是仓储物流提档次。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市粮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争龙头。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9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体,食品深加工、特种饲料加工为补充”的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四是“放心粮油”全覆盖。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五是流通监管无盲区。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全面提升8个市、县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能力,完成34个企业检验室及78个收购网点质检能力建设;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监管保障体系。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考核内容复杂,重点不够突出

现行监督考核办法有59项内容,评分标准涉及近200个得分小项,需要佐证材料多、搜集难度大。有的部门一些具体工作也纳入考核内容,使得考核指标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繁杂,分值越来越分散,有的前后交叉,甚至出现内容重叠,导致重点工作不够突出。

(二)评分标准单一,导向不够明确

如考核内容第10和11项,评分标准明确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前五年平均水平以上才能得分,这一要求明显与现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不吻合。就全国而言,当前我国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南方的早稻、东北的玉米滞销;就荆州而言,全市早稻产量、收购量和库存量都相对较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应适当减少劣质早稻面积,压缩粮食库存,增加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量化指标简单,依据不够充分

一方面,存在低报年度指标任务现象。如个别地方粮食收购目标偏低,考核指标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存在年度目标偏高问题。个别地方过去粮油加工产值年度任务基数较大,2016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加之受市场持续低迷、粮油价格回落等影响,出现了粮油加工原料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加工产值降低的问题,增加了完成年度目标的难度。

(四)流通分值^大,权重不够合理

2016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评分涉及6个方面、14个事项、28项指标、59项内容,涉及粮食流通考核分值占49分,得分多、权重大,而粮食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只有51分,得分少、权重轻,很难通过考核指标和分项权重设定,把握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有的地方错误认为主要考核粮食部门,个别部门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甚至对考核工作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缺乏主动性。

(五)考核结果运用,赏罚不够严明

粮食安全考核涉及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牵涉10多个部门,安排布置、组织协调、材料搜集任务重、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省、市政府对2015年度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不够。据了解,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迟缓、粮食仓储设施陈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考核重点,精减评分项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应坚持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减轻难度,也不随意拔高、脱离实际。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内容、重点指标,加大考核权重,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建议对现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达到精减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的目的。

(二)坚持实事求是,落实年度目标

设定粮食安全年度目标任务,既要科学合理、恰当可行,又要贴近实际、便于操作,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关,逐项论证审核。建议将粮食安全年度考核与相关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得分由相关部门评分与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数构成,防止出现评分脱离实际、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兼顾三大领域,合理设置权重

统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鼓励主产区围绕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收储能力建设;鼓励粮食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推动粮食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突出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加粮食流通设施投入等。建议对现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权重进行调整,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可各按35分设置,消费领域可按30分设置。通过考核,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

(四)围绕“五个结合”,完善考核机制

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全面监督与重点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平时评价与年度考核、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后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由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建议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得分排序靠前的地方,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奖励;对排位靠后地方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情况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健全考核监督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五)落实保障措施,补齐发展短板

建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粮食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支持主产区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支持主产区逐步摆脱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窘境;二是加大主产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扩大新建仓库项目规模,提升粮食收储能力;三是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调整现有风险基金使用顺序,将第三轮粮食财务挂账打包上收,停止收取挂账利息;四是建议地方政府重视支持“粮安工程”建设,每年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加工企业设备改造升级、“放心粮油”市场体系、粮油质量监测等投入,推动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3

代表委员积极建言如何稳定粮食生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绿豆等杂粮供求也出现偏紧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说,确保耕地面积是农业稳步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在重视保持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耕地质量。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加之土地污染的情况存在,保护好耕地不受污染、少受污染,才能产出安全的粮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调研员陈春平说,“随着国家涉农投入的增加,农村交通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不断提高。这些惠农强农措施让我切身感受到日子越过越好,对以后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称粮食生产连续4年都在万亿斤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一个高水平,这使得我们对今后粮食生产安全有基本的信心。对农民来说,影响种粮积极性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粮食价格,种粮不吃亏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保证。当然,粮食价格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粮食价格上去后,对困难职工和居民的生活要有相关措施予以保证。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现在中国的粮食库存达到40%,远超国际标准。小麦库存有2000亿斤,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小麦产量。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按市场价值看,目前国内粮价确实仍较低,粮价的渐进式上涨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既不能控制太死,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控制物价两方面的利益中寻求平衡。

积极应对物价挑战保卫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近两年来,灾害性天气席卷全球,国际粮价出现大幅度上涨。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与2010年相比国际粮价已经飙升29%,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各大机构纷纷提出预警,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新一轮粮食危机深感担忧。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将现代农业从整个产业体系中独立出来,另辟一章并将之放在其他产业规划之前,足见中央对农业的重视。现代农业也自然将成为了今年两会热门的议题之一。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说,这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说:“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价格,国家、政府必须加强管理,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才能调节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长毛小平认为,除了国家对农民进行补贴,来控制物价,地方政府还可以拿出资金,对流通环节的商贩进行适当补贴,进一步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把实惠让给城市居民。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是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他还强调,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强对粮食政策的关注

过去几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已经对世界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将对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和价格产生巨大冲击。去年春天的西南干旱,以及刚刚缓解的冬小麦主产区干旱,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水资源也十分贫乏,中国的人均水资源约为2000立方米,高于世界所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匮乏的“门槛”,但中国水资源分布却十分不平均,在人口众多和重工业稠密的北部地区,水资源却显得非常匮乏。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将目光放在水利建设上,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考虑到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性和全局性,在保障耕地的同时,水利建设也有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大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与提高也将减少食品进口。回顾近几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发现国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上,保障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已经开始认真考虑自身的粮食战略了。下面就近三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粮食政策的关注做一下总结:

从上图可以看,国家政策关注的时间在不断地提前,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的粮食补贴政策较往年更成熟,由“灾后补”变“灾前补”。另外在资金扶植的范围上也比往年更健全,国家新出台抗旱浇水补助、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有利于提高地方和农民的抗灾积极性,与过去灾后救助不同,这次是灾前补助,是真正的未雨绸缪。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物价的着力点,已从此前单纯北方小麦产区的抗旱,扩大到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扶持,实现了从“单纯抗旱”到“综合促粮”的转变。此次新增的几种抗旱补助,是我国继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之后的新政策,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惠农促粮政策体系,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发以及我国粮食安全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4

[关键词] 储粮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41-01

固阳县位于大青山北麓蒙古高原南缘,属于山丘过渡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东与武川相连,西与乌拉特前旗、中旗接壤,北与达茂旗毗邻,南与九原区、土右旗相接。全县辖6个镇,104个村委。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万人。总土地面积50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万亩,其中水地20万亩,旱地163万亩,常年播种面积约180万亩。农业收入不能满足家庭经济支出。因此,农民把外出务工收入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收入仅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被调查的15户农户,户均人口5人,年龄阶段分为为儿童、中年、老人。其中,经常在外打工人员每户均有2人,占整个家庭成员总数的40%,在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每户均有2人,占整个家庭成员总数的40%。

1 农户种粮情况

被调查农户种粮面积合计549亩,户均36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合计148亩,户均9.8亩,占种粮面积的26.9%,每亩产量99斤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合计165亩,户均11亩,占种粮面积的30%,每亩产量2200斤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合计82亩,户均5.4亩,占种粮面积的15%,每亩产量909斤左右;荞麦、莜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合计154亩,户均10.2亩,占种粮面积的28.1%。被调查的10个合作社种粮面积合计24000亩,户均2400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合计4800亩,户均480亩,占种粮面积的20%,每亩产量99斤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合计9600亩,户均960亩,占种粮面积的40%,每亩产量2200斤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合计2400亩,户均240亩,占种粮面积的10%,每亩产量1000斤左右;向日葵种植面积合计4800亩,户均480亩,占种粮面积的20%,每亩产量 斤左右;荞麦、莜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合计2400亩,户均240亩,占种粮面积的10%。

2 农户储粮现状

被调查的农户出售小麦60%,储粮40%(36%自家食用,4%留用种子);出售马铃薯80%,储粮20%;出售玉米60%,饲用40%;出售莜麦、荞麦等其他作物90%,储粮10%。8家合作社的小麦全部出售,2家合作社出售60%,储粮40%;马铃薯出售60%,留用种子40%;玉米、向日葵全部出售。以上反映农户储粮较低,即使储粮也用于自用或饲用、留种。

3 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3.1 储粮观念转变。随着粮食连年丰收,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升,农户卖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更趋向于将粮食卖掉变现,减少因储存损耗造成的损失。而大多数合作社则全部出售,只有小部分留有种子自用。

3.2 储粮技术守旧。农户对自己存粮的好坏都是凭眼看、鼻闻、牙咬、手摸等感官办法,没有一家拥有新现代化检查设备。一旦发生霉变,极大多数选择扔掉或卖给粮商,这样不仅减少收益,还存在食品隐患。

3.3 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储存在地下室,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

3.4 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增加粮食损失,农户储粮损失量已高于10%的损失率。

3.5 膳食结构的变化影响储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逐渐下降,肉类和蔬菜、水果消费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则表现在农户储粮上。

4 建议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对于保障社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农户储粮具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满足口粮消费,二是抵御自然风险,三是满足生产性消费需要,四是作为随时变现的手段。在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农户储粮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随着农户储粮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存在较大风险。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在人口增加和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下,国家储粮任务严峻。因此,开展农户储粮意识教育,强化农户储粮手段,探索新的储粮模式,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4.1 宣传普及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农村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倡储粮杀虫选用“磷化铝”杀虫剂,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以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有利于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5

【关键词】 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就江苏省建湖县(下面简称“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最低价收购粮食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人从事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 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

(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 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1. 加大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粮食行政执法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准确,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这也是重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务必在强化、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方面下深功夫,加大工作力度。2.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夯实执法工作基础。争取增设政策法规、粮食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等行政执法必需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尽快实施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和执法监督电话。探索在辖区内的乡镇政府设立或聘用粮食行政执法协管员的办法,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在粮食系统内部经常交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又要密切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学习执法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与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执法,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总之,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良性机制,不断改进与创新,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位置上,使之真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载体,才能执行好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亮,郭军,罗汉前.建湖县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粮食, 2008,(4):28.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6

一、传统对策题发生了新变化

传统的对策类试题是根据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如:2011年国考市地级综合类申论第三题。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明确。

让我们根据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依据原因制定对策盘活农村教育资源。这种传统的对策类试题在2010年下半年9月18日联考中发生了新变化。

“给定材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由传统的分析原因,由有因制定对策;变成了给出相应对策,然后根据问题和给定的对策寻找制定对策的原因。

二、对策判断分析

传统对策题是依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而对策的判断分析类试题则是直接给出一个或多个对策,让考生判断对策的正误并谈依据或进行修改。如2009年国考第三题的第二问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让考生对“四点对策”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政策对比分析类

政策对比分析是让考生将两个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现实工作中的政策还是申论中的对策,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对政策的比较分析,其本质也是对对策的判断与分析。如:2010年河南省政法干警申论考试中依据给定材料4、5,比较广东、重庆户籍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异同。

要求:

1. 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7

[关键词]武威县;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生产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6-03

建国伊始,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一方面,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粮食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私营粮商与国家争夺粮食市场以及农民的惜售心理,导致粮食征收的困难局面。为了解决我国粮食购销紧张的问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3年10月16日出台《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这个决议是影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决议之一。因为“民以食为天”,中国把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纳入计划经济的体制。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2]该命令详细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由此确立。统购统销本是一个临时性和过渡性政策,但随着形势的不断演进,逐渐成为建国后计划经济产生的标志。它不仅是当时历史的产物,而且对建国后30余年经济社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就统购统销初期甘肃省武威县的粮食购销状况作一简要探析,力求再现统购统销体制初期在地方的实践状况及其影响。

一、粮食征购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1951年2~6月,武威县进行了减租反霸,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势力,在农民强烈要求下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赖以对农民实行压迫剥削的封建土地制度。同年10月至1952年3月底,进行了。全县4万余户贫、雇农分得土地47万余亩,全县人均占有耕地3.4亩。土地性质变了,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农业生产开始形成良性循环。1952年,全县播种面积136万亩,粮食总产26850万斤;1953年,播种面积138万亩,粮食总产32450万斤,比1951年总产24240万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在“一五”时期(1953~1957),全县粮食总产171872万斤。五年中平均每年产量都在3亿斤以上,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年生产粮食705斤。武威县“一五”时期的粮食产量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武威县在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均产量稳步增长。武威县的粮食征购主要由余粮队和自给队负责,1958年以前,武威县是征购较多的县,但也因工作不细、底子摸得不清而出现征了过头粮的问题,年年有回销粮。1953年,征购5665万斤;到1957年,达到8881万公斤。由于每年都征购大量的粮食,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回销粮不断上升。1953年和1956年,回销的粮食相差无几,其他年份回销的粮食平均都在1300万斤左右,1957年的回销粮达到1700万斤。分年度征购情况如表2所示:

在统购统销实践的初期,由于工作不成熟,中央的政策在武威县的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1953年是统购统销的第一年,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这一政策还不理解,一时难以接受,出现了各种思想问题和阻力。如干部中的“四怕”:一怕惹人,二怕带头,三怕挨群众的骂,四怕挨上级的批评。各阶层也有各种思想动态,如“贫雇农高兴、中农发愁 、富农害怕”。针对上述思想动态,工作组从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入手,耐心、细致地访贫问苦,发动积极分子卖余粮。由于工作细致,第一年征购任务完成较好。1954年,在195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落实统购政策,顺利完成了收购任务。本年度收购粮食7976万斤,比1953年增加2000多万斤。[6]

当时,部分农民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总想少购多留。特别是一些富裕中农称合作化不如单干的同时,在粮食分配问题上认为留量不够、统购太多,并在粮食分配中用各种花样进行偷分蛮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偷分方法有50多种,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集体蛮产,集体偷分;高斗硬秤,以多报少,分多记少;坏、冻(不是全部而是一部分)及小山药折扣分配,秕谷不算产量;打场不净,渣头暗分等。这一时期,农民对统购统销政策理解不够,思想上存在很多问题,对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较大阻碍。因此,要想统购政策顺利实行,就必须解决干部和农民的思想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

为了巩固粮食统购成果,改进征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粮食统购统销逐步具体化、制度化,以适应新的情况,国家于1955年8月颁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7]甘肃省粮食厅、财政厅《关于粮食征购入库的指示》中指出,随着实施“三定”政策(定产、定购、定销),[8]一切粮食工作要做到更加细致更加完善。这一时期武威县粮食征购实绩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1953~1957年,粮食贸易量逐年上升,收购量也随之上升,只是到了1957年稍有回落。实行“三定”政策后,国家把农村粮食购销结合起来,比较实际地掌握了粮食的产需情况,该购则购,该征则征,该销则销。对余粮户不征过头粮,对缺粮户及时保证供应。避免了购了又销的浪费蓄力现象。执行这一政策后,农民对自己产多少、留多少、国家购多少心里有了底,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二、粮食统销

1955年8月,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后,政府对农村受灾地区缺粮户、经济作物基地及其他专业人口的口粮、饲料等实行计划供应。甘肃省委、省政府在《1955年关于统购统销和三定工作的通知总结报告》[9]中作了如下规定: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分别核定每户农民的粮食产量,分别规定各类农户和不生产粮食的农村居民的用粮标准,按户计算用粮量;凡生产粮食的农户,按照核定的粮食产量,减去用粮量和实缴公粮后,有余粮的为余粮户,无余粮的为自足户,不足的和不生产粮食的农村居民为缺粮户;国家对余粮户进行统购,对缺粮户进行统销,对自足户不进行统购统销。1955年,粮食统销493万斤。缺粮农民口粮477万公斤,返销477万公斤,牧民口粮4万斤,种子12万公斤。[10]在1955年8月,国务院《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实行按人分等,定量供应。武威县根据居民的劳动工种差别、年龄大小,分别核定每日供应标准。按人定量,以户统计,凭证供应;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等单位实行定量供应。1955年,城镇供应量为1634万公斤,其中居民口粮为1150万公斤。1957年4月,根据上级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通知,武威县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学校师生,从4月份起每人每月供应定量压缩成品粮1公斤,居民压缩0.25公斤,儿童根据年龄压缩0.05公斤。[11]

从1956年10~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关于目前粮食销售和秋后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指示》、《关于当前粮食工作的指示》以后,武威县先后于1956年12月,1957年2月、5月继续进行了不间断的检查整顿与动员督促及开展节约粮食的一系列活动。到1957年7月发新证时,初步收到了一些成效,以占市镇人口比重最大的10周岁以上居民来检查,每人每月平均供应量由原来的27.2斤下降到26.75斤,每月可节约口粮45159斤,机关单位上交节余粮食53737斤,行业用粮每月减少达75976斤,牲畜饲料34530斤。[12]这一时期,对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整顿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不够明显。

直到1957年11月,甘肃省人委发出《关于改进市镇粮食供应工作和节约粮食的意见》示以及专区财粮贸会议之后,立即重新组织力量彻底进行了检查整顿,检查工作分几次进行,每次检查后,就检查出的真人实事及时召开有关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努力方向并动员督促。经过1957年全年整顿,定量工作的结果是:居民口粮每月减少了161129斤,行业用粮减少了440569斤,牲畜饲料34530斤,上交节余粮票及粮食全年共105637斤。1957年11月至次年2月底城镇粮食销量比上年度同期下降1801000斤,仅占上年度同期销量的83.7%。[13]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调整,居民的供应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居民的生活用粮。

1953~1957年,武威县统购统销的实践证明,粮食购销工作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关键问题在于确定适当的购销比例,制定适合农村的购销办法。以“三定”阶段的比重较为合理即征粮在丰年不超过总产的20%,平均和稍丰稍歉年不超过15%,购销办法也以1953至1957年度的“三定”办法较为适宜,即定产三年不变,定产内把种子、饲料和基本口粮分别规定标准,将留量按标准留足,其余按一定比例进行征购。种子和饲料应按需要留足,基本口粮可以视当年生产情况比“三定”时期稍低一些,但最低不能低于每人每天1.2斤原粮(即年留量275斤),一般的达到每人每天1.4斤(即年留量320斤),在最近三年内,基本口粮不超过每人每天1斤(即年留量365斤)。定产总数内除去种子饲料和基本口粮三项留量外,其余部分按90%进行征购,留10%的机动粮食让农村做特殊开支。[14]可见这一时期武威县粮食购销工作实际运行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不仅考虑到征购数量,而且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用量,使得购留比例趋于合理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初期武威县的粮食购销状况可以看出,这一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实践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购了大量粮食,保证了国家正常的粮食收入,也保障了人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为国家当时的和社会稳定生产建设做出了贡献。统购统销作为一种粮食购销制度,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由中央政策变为地方实践后,在地方实践中又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在不断实践、纠正之后,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尽管在具体运行中有众多阻力,但国家的控制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系列有关统购统销政策法规的出台,强制性保证了政策在地方的顺利执行。

[注释]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1954年3月1日。

[3][4][5][6]武威市粮食局粮食志办公室编:《武威市粮食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1955年8月15日)》 ,《人民日报》1955年8月25日。

[8][9][10]武威县档案馆:《1955年关于统购统销和三定工作的通知总结报告》,档案号:32-1。

[11]武威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威市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13]武威县档案馆:《武威县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整顿工作总结(初稿)》,档案号:32-1。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8

当前,如何推进粮食去库存调结构,用新理念破解粮食流通领域新问题?笔者进行了调研和采访。

攻坚时期:粮食面临“三高”困扰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3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2015年达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粮食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特征明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农村改革将聚焦于此,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无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任正晓指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

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产销衔接:破解粮食流通购销困境

冬季的杭州,大运河畔的浙江德清国家粮食储备库,6个高大平房粮仓已经封顶。科学储粮的最新科技成果太阳能瓦片、通风通气设施等正在安装,未来,这些新建粮库将满足新增国家储备粮的需求。“2016年3月前,浙江将新增仓容54亿斤,加强产销衔接,缓解粮食供求矛盾。”浙江省粮食局管理监督处处长胡淑平介绍说。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日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纷纷走进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模式。

“为解决库存压力,我们以优惠政策吸引主销区企业到省里开展粮食收储业务,将销区企业投资项目纳入省内仓储设施总体建设规划,享受国家对本省投资建仓的补助政策;外埠企业储粮项目建成后,凡符合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条件的,允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吉林省粮食局总经济师鞠永平介绍说。

推动产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连创新高,2014年突破7000亿斤,2015年高达8465亿斤。2015年我国粮食跨省流通量达3400亿斤,比“十一五”末增加400多亿斤。

专家表示,为缓解主产区仓容压力,促进粮食产销平衡,还要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

陈锡文指出,今年我国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实现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但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却非常复杂。”陈锡文说,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一是必须遏制进口量增长的趋势,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促进国内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调整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效益

在浙江富义仓米业加工厂的车间,阵阵机器轰鸣声中,稻米经过5道工序变为优质大米。“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求表明,粮食也要优化结构,也要创立品牌。近年来,我们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为指引,引导农民种植优良稻米品种,在黑龙江尚志建设了6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产品直供浙江市场,销路顺畅。未来两三年,基地规模将扩大到30万亩。”富义仓粮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叶向阳说。

当前,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粮食生产和供给模式转变的理念已经成为新的追求。

“过去我们片面追求农业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滥用化肥农药来追求增产的做法得不偿失,必须尽快改变。”李国祥说。

徐绍史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处理好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与供求总量紧平衡、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四个关系,推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在任正晓看来,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来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三是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四是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五是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

上一篇:公共建筑调研范文 下一篇: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