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03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1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对推动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战略举措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契机,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运用日趋重要,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县的农业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总体上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带动科、教、文、卫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年来,国家在信息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特别是我县的那些边远、贫困、偏僻、分散的乡村,更是难上加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必将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必将有力促进城乡信息传播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县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关心“三农”、关注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音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内容,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规范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围绕目标任务,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要求,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五村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工作重点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涵盖的工作内容多,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综合数据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等,不可一蹴而就。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信息采集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1.抓紧建立和完善综合信息数据库。抓好信息采集是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要求,抓紧组织开展好自然村包括文字、报表、图片、声像等基础信息的采编工作,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数据库。对基础信息的采编,各乡镇要实行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做到每个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乡镇领导、机关干部、村委会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到人。技术力量不足的,各乡镇和挂钩部门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搞好协调、整合。设备不够的,要通过租借、调节等方式解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统计资料和农业普查成果,确保采集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3.搞好信息。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各乡镇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三级网页的制作,全面实现自然村基础信息上网。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报送和,既要符合实际、真实有用,又要体现创新、突出特色,做到图、文、声、像、表等综合并用、形式多样、一目了然,全面、真实地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在网页栏目的设计上,原则上要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要有可读性、可看性,既要符合上级要求,又要简便易行,方便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使用。在信息上,要适应各级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更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发展、增收致富上对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新栏目,增强网站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规章,搞好网页的更新和维护。

(四)实施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县级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本阶段的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本阶段从8月21日开始,用40天的时间,分四个步骤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第一,制定乡级方案。各乡镇从8月21日到25日结束,完成本乡镇方案的制定,并召开动员培训会;第二,试点村信息采集,从8月26日开始到31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第三,信息采集,从9月1日开始到20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信息采集工作;第四,审核工作,从9月21日开始到30日结束,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信息的审核工作。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从10月1日开始到31日结束,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的制作并上网运行。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从11月1日开始到15日结束,由县领导组办公室采取网上检查验收或组成检查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的方式,对各乡镇“数字乡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报县领导组,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材料,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和领导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各乡镇也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直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拟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从现在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既要按时完成,又要保证质量。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要及时以自然村为单元,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学习借鉴金塘乡的经验和办法,结合乡镇实际,精心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县领导组审核并备案。在方案的制定上,既要统一标准,注重实效,又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建设时间,细化工作措施,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计划、按步骤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严格把关,确保建设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严把信息整理录入关。各乡镇要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在收集、处理、编辑、录入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统一“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的要求开展信息整理录入工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确保信息整理录入工作按质按时完成。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必须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各乡镇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务必在3天内做出答复。

(四)明确职责,强化职能作用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党史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五)强化培训,加快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要从相关部门抽调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懂信息技术的人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重点进行信息统计、信息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知识培训。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合格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村组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六)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下拨给各乡镇一定数额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七)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目标任务,共同努力完成。县四家班子领导要实行联系责任制度,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联系乡镇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八)先行试点,稳步扎实推进

前一段时间,县政府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县农业局要认真总结金塘乡的试点经验,供各乡镇学习借鉴。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九)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要采取标语、专刊,广播和召开专题培训会、机关干部职工会、村民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内容和目标,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十)及时更新,确保永续利用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其目的是全方位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信息的更新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对数据、图片、文字等进行更新,以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建立制度、形成机制,确保该项工作能正常开展。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2

关键词:农村电商;农民增收;数字化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农村电商的题中之义

农村电商的重点在于解决小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难题,如何更好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农村收入增加是其中的关键。在陕西省商洛县考察调研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电商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随着一系列适应电商市场的农产品持续热销,农村电商不仅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发展,而且将有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31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超过40倍,比2012年翻了两番[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农村电商应该起到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2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深层挑战

2.1农业品牌建设的挑战。品牌强则农业强[2]。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农业品牌已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品牌农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作出重要部署,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另一方面,社会消费进入“品牌时代”。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绿色有机等要求越来越突出,农业品牌的整合重塑迎来了新的机遇。另外,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正在被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流通等农业生态链的全过程,“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相比工业品品牌,农业品牌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初期,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品牌,大多数品牌都是各自为政,行业内部缺乏相互合作,也不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发展。现有的农业品牌,由于品牌保护力较弱,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品牌的口碑,进而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简言之,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2.2农村场景条件的挑战。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地貌差别较大。从贫困地区的区位因素来看,更是呈现出“山大沟深”的特点。从农村电商发展进程看,农村电商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有着以下两方面特征:其一是本地已经有着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传统产业和区域产品,传统产业依托数字化转型得到了新的飞跃。例如,吉林省通榆县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通过统一品牌授权面向全国销售的原产地直供农村电商发展模式。通榆县对于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粮食产业带”,是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绿豆之乡”“葵花之乡”。通榆县利用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本地优势农副产品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不仅实现农产品利益最大化,而且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二是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当地农产品运输、配送方便快捷。例如,被誉为“买西北卖全国”的陕西省武功县是有名的“西北电商第一县”。武功县虽然是陕西省面积最小的县,但凭借距离西安市80公里的优秀地理位置,经短短五年发展,形成了专属的农村电商销售模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更多的贫困地区既没有特色农产品,也没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地区农产品的销量和销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2.3培育农民网商的挑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地方政府虽然将培训农民技能摆在人才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但农村电商发展是长期工程,当农民短期看不到收益回报,就会立刻选择放弃,回归到原来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或者继续交由第三方交易平台代为销售,导致虽然地方政府开办的网商培训项目不少,但是农民网商转化率低、培育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常住人口55 162万人,相比2015年,减少了8.6%。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数字化发展[3],农村电商则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思维。相比起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字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基础网络的维护、农产品网店的运营、农村电商园区的建设等都离不开数字技能人才的参与,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数字技能人才短缺和农民网商培育难度大仍然是当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难题。

3数字化建设下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路径

3.1提升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品牌农业。推动农产品从原产地生产到加工包装再到仓储、物流、配送全程信息化、数据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水平。根据生鲜农产品分布的区域化、产品种类的差异化以及消费者群体分布广、产品需求的个性化等特点,建立区域性生鲜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打造农产品物流监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信息基础。加强在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推广市场信息、产品售后服务、产品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等数字软件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以及“从餐桌到田间”的全程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确保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质量安全。打造品牌农业是农村电商发展中,尤其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一环,不仅提升农产品价值,而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首先,打造品牌农业有赖于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摒弃原有的小农意识,集合各方力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促进农业品牌化。其次,打造品牌农业需要摆脱农业的局限性。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为农产品上行打造完善可靠的供应链。最后,标准化生产是品牌农业的支撑。以农业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抓手,通过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设计系统的种植标准、行业标准、流通标准等,为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设立准入门槛与流通规范,形成打造品牌农业的有力支撑。3.2打破场景条件的桎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渠道。对于既没有本地特色农产品,也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的贫困地区来说,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农村电商模式,并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产品角度出发,农村电商带给贫困地区对接广阔市场的机会,地方政府和电商平台可以通力合作,深度挖掘本地优质产品,做好产品设计,讲好产品故事,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农产品网货化。例如,2019年,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八科村有一种叫“黄豆荚”的豆类植物在盒马鲜生上市后,仅仅三周时间,便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一跃成为盒马生鲜的明星蔬菜。据调查,八科村种植黄金荚的农户,已经达到了53户,每亩地农户普遍增收7 000至8 000元,八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盒马村”。从物流成本出发,贫困地区建立物流服务中心成本太高,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县域物流服务中心,以及“自建+共建”构建村级物流服务站,与其他服务场所共建共享办公场地、公用办公设备,办公人员也可身兼多职,例如,依靠农村的小卖部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不仅方便村民寄递快递,而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3培养本地化农民网商,提高农民数字技能。农村电商发展起步阶段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解决短期内的人才问题,但是,“走出去”成本高,覆盖面不广,“请进来”难以形成常态化,最终人才还是流失。因此,只有本地化培养才是最终解决之道。农村电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各类人才支撑体系,所以农民网商的本地化培养需要体系化推进。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农村电商发展各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制定系统化、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重视农村电商实战性要求,注重农民网商的“转化率”和“实效性”;最后,农民数字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电商发展的水平,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是数字技术普及、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各种有效的网商培育模式,不光要教农民怎么开办网店、直播卖货,更要提升农民网商数字技能,学习互联网基础知识,以及包括从网店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策划等网络销售全过程,通过提高农民数字技能,促进农民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成,王大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路径研究[J].新视野,2019(6):41-46.

[2]林广毅,王昕天,李敏,等.农村电商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胡青.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策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5):69-75.

[4]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5):33-38.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3

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小偏整理了2020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字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一

当前,农牧民群众已实现脱贫目标,更加关注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三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四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大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给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唯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难而上、攻城拔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兑现我们党的郑重承诺。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敢于攻坚克难,坚决完成既定任务。关于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作出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必须如期兑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现在,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字作文汇总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4

一、对比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教材提供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这一图组来对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主要目的是落实“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的课程标准要求。

图中信息:图4.12是由乡村景观(A)和城市景观(B)两幅照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组成,景观照片直观形象,文字说明由居民说出,形式活泼。对比两幅照片可明显看出:乡村的房屋密集度低、高度矮,道路数量少、等级低,商店、学校、医院少,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景观改变较小;城市的楼房密集、高度高,道路数量多、等级高,商店、学校、医院多,已经没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环境已完全改变。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已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且图4.12又非常直观,所以利用课件展示表1,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读图4.12比较填写表中内容,认识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锻炼学生相应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为此,教材提供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4.14“团块状聚落”、图4.15“条带状聚落”、图4.16“西亚的民居”、图4.17“东南亚的民居”共五幅图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落实“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认识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图中信息:提供了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条件(平坦)、土壤条件(肥沃)、水源条件(充足)、交通条件(便利)、资源条件(丰富)等信息。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课件展示图4.16,提出导学问题: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资源等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用所学知识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如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学校所在的乡镇驻地或城市等,加深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的理解。

2.运用图4.14“团块状聚落”和图4.15“条带状聚落”认识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图4.14呈现的聚落位于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其形态呈团块状;图4.15呈现的聚落位于山区,聚落沿山谷呈条带状分布,聚落数量少、规模小。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课件呈现两幅照片, 并呈现下面的导学表格(表2),引导学生填写,理解聚落形态与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4.16“西亚的民居”和图4.17“东南亚的民居”认识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这是两幅组合图,图4.16由主图西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西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西亚民居“墙厚、窗小、平顶”的特点,而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西亚“降水稀少、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图4.17由主图东南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东南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东南亚民居“为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置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屋顶坡度大”的特点,而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东南亚“全年高温,湿季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多媒体投影导学表格(表3),引导学生读图4.16和4.17,比较两地民居的外貌特征、两地的气候特征,进而认识:①西亚民居墙厚是为了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②东南亚的民居竹楼或木楼可以通风、散热、透气,应对高温;竹楼或木楼底层空置或放杂物,可以避免多雨带来的潮湿,也防止野兽的伤害。从而理解建筑外貌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提供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图4.20“丽江古城”、图4.21“丽江古城示意”等一组图片结合相应的文字材料,来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特别是选取丽江古城的典型案例,突出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落实“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认识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图中信息:图4.18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底图是水城威尼斯的全景,可看出整个城市以红色屋顶的矮楼为主;小图是威尼斯的局部风貌,可以看出河多桥多,以船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图4.19是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底图是宏村,小图是西递,白墙黑瓦的古建筑、穿村而过的清流、古朴的石板路都让西递和宏村独具特色。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用“为什么把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国的西递和宏村等传统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的设问引入,引导学生读图4.18和4.19,分别说出两个传统民居的鲜明特色,认识保护这些传统民居的原因是其具有鲜明的环境特色和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意义。在此还可补充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沿岸的图文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2.运用图4.20“丽江古城”和图4.21“丽江古城示意”及相应文字材料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图中信息:图4.20是丽江的全景图,错落有致的古建筑掩映在蓝天白云下,与远处的田园青山,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图4.21以主图加附图的形式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主图是丽江古城的地图,图中呈现了丽江古城丰富的旅游景点、众多的旅馆、纵横交织的道路、相互连通的河流等信息,附图之一“三眼井”呈现了丽江古城传统的用水系统景观,附图之二则呈现了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景观。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5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4]乔继红,董睿,王建军.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路径探索[N].金融时报,2021-10-25(010).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6

关键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扶贫攻坚成果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支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2021年,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衡水中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乡村金融科技布局,在支持普惠金融、精准助农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二、夯实金融科技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人行衡水中支立足辖区“三农”工作实际,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依托和发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积极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底层数字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一)统筹谋划,健全组织和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全市银行业“横向协作+纵向推动”的机制,强化各单位、各部门条块联动,压实责任。二是完善任务清单,依据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冀兴行动工作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4个方面的13项工作任务。三是落实例会制度,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涉农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承载力和农村居民获得感。

(二)强化调研,积极挖掘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深入农村做好专项调研,派工作组多次赴县域、乡镇了解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持续加强政策传导和工作指导。二是及时挖掘金融机构品牌亮点、创新体制机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行业高效推进。三是紧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等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衡水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拓展场景,加速数字金融在农村普及应用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将“冀兴行动”方案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鼓励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拓展数字化成果的涉农金融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险管控和定价模型,提高客户识别能力,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小额、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面向农村广泛开展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借助科技活动周、质量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契机,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下乡宣传,在内容和渠道上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帮助农村居民建立金融科技思维、提升新业务风险辨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应用,注入乡村发展动能

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在人行衡水中支的推动下,全市金融机构对标政策指引和任务清单,积极探索新技术融入农村金融的供给实践,因地制宜构建多途径、立体化的乡村金融服务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动能。

(一)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相较于城市,“村小量多”是衡水市农村地区的特点,金融服务难以及时、广泛地触达农村客户群体。为改善和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着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和涉农金融App品牌建设。例如,衡水银行积极发展助农取款业务,截至目前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01家,覆盖衡水11个县区、48个乡镇、101个村庄,助力完善全市乡村金融服务建设。浦发银行衡水分行利用掌上银行App、“浦惠到家”、智能收台等帮助农民客户销售农副产品,多途径辐射和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如建设银行衡水分行通过线上“建行大学”“裕农通”公众号和线下“裕农学堂”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惠民宣传,覆盖农村居民累计达5万余人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丰富供给模式,提高惠农服务科技应用水平

针对农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痛点,金融机构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惠农服务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畅通、金融科技与供应链融通的涉农服务新体系。例如,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制订了《对公客户“链式营销”工作推进方案》,以推广线上“保理e融”产品为抓手,搭建“贯穿式”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条,为安平丝网、景县橡塑、冀州医疗器械等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融资服务。衡水市农村信用社不断丰富涉农支小信贷产品,创新小贷产品39种,其中“农信e生活”平台设置了物流服务、直播带货等功能,在线上为农民搭建农特产品销售、特惠商品购买等服务渠道,实现“让农产品进城,让好商品下乡”。

(三)延伸服务触角,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便利程度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日常缴费等公共服务发展仍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为加快弥补公共服务短板,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与社保相关联的金融服务,丰富农村缴费模式,扩大农村金融科技覆盖面。例如,衡水银行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农村居民社保“一卡通”服务模式,组织支行服务人员入村为村民集中办理社保卡发放、金融功能激活等业务。建设银行衡水分行依托“裕农通”服务点推进“助农取款+”服务,通过移动支付手段在服务点叠加提供社保缴费、生活缴费、学校教育、政务服务等服务,累计为农村居民办理各类缴费10万余笔,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跑腿缴费”“人工代缴”等问题。

(四)促进数据应用,筑实农村信用体系信息支撑

针对农户、农企资金需求较小、服务需求较大等特点,涉农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对农户、农企相关金融信息进行业务供需分析,促进数据信息应用,疏通供需不匹配的服务“堵点”。例如,枣强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新型营销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上线“智慧微贷”系统,将“惠农贷”等涉农贷款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服务智能化和管理敏捷化,累计在枣强县农村地区完成授信244笔,发放金额超1亿元。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打造“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特色金融品牌,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以推进整村授信为抓手,巩固建档成果,提高农户评级授信和用信比例,累计完成整村授信952个,农户授信、用信比例分别达到74.8%、34.1%。

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衡水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金融科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赋能作用还有待增强。

(一)农村金融科技服务“半径”仍有限

农村地区金融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助农取款服务点,以传统线下金融业务为主,线上金融产品、服务较少,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度较低。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仍然承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理念,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抵质押物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和服务单一,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较少,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部分金融科技产品与农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粘连度较低,针对农户、农企等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数据彼此割裂,尚未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金融科技助力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的优势还未能有效发挥。

(二)农村金融“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农村地区低学历、低收入、中老年人等群体占比较高,因其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充分享受智能化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作为北方农业大省,河北省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而衡水地区又是省内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的地级市,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拉大了“鸿沟”。如何缩小“鸿沟”,使金融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抓手,成为今后金融业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三农”领域金融科技人才短缺

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需要依靠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但受限于经济水平、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因素,贴近“三农”一线的区县、乡镇基层分支机构缺乏相关人才。同时,部分涉农法人金融机构存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革新、智力支持基础薄弱、金融创新动能不足等现象,导致在涉农创新产品研发、大数据建模分析、金融服务优化等方面仍有缺口,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科技的赋能需求。

五、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建议

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应从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工作督导等方面入手,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的加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科技布局,发挥好政策工具作用,积极破解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和覆盖普及水平。

(一)强化技术驱动和融合推广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局限,将信息技术有效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之中,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体验更好的智能金融服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户、农企贷款发放批量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村金融降本增效。

(二)强化宣传引导和应用研究

一是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和已有成效,定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三农”领域金融科技应用研究,不断开拓金融科技视野,深挖符合乡村特点的应用场景。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及革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强化创新监管和考核运用

一方面,按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相关要求,加强对金融科技应用风险的监测与识别,对涉农金融创新做好审慎监管,平衡好创新与监管、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认真落实《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对金融机构借助科技手段服务乡村振兴情况开展考核评估,运用好考核工具和评估结果,确保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7

奋力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政治动员,对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非公经济的重要助手,将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好工商联界别优势,利用好政协专门协商机构这个大平台,聚焦“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目标,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深入调查研究,救民营企业之急,解市场主体之需,帮助民营企业积极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新形势和国情、世情新特点,引导民营企业与党同心同德,全力服务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四五”任务目标高质量实现。

根据党的五中全会相关部署及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万企帮万村”乡村振兴行动,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培育等帮扶工作,为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效的持续巩固和提升,推动贫困地区产业振兴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受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风险不断加剧,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则难以避免重要领域产业链断裂和弱化等风险。建议将“万企帮万村”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作为助推中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振兴的重点工作,通过打造“万企帮万村”升级版行动对口帮扶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实现推动产业振兴和化解外迁风险的“内循环”效应。

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促进中小微企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受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趋势影响,企业依赖于地理条件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已难以为继;相比而言,数字技术能降低区域对地理条件的依赖。可以肯定的是,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成为企业可持续生存的关键点。建议出台促进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意见,利用数字经济重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东中西部的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科技创新园等重点数字平台同步布局和发展基于5G技术的数字基建,避免区域间“新基建”建设出现难以逾越的发展鸿沟;遴选和培育一批数字信息骨干企业,带动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用云用平台,并明确平台方为中小企业赋能的责任和成果;对中小微企业管理流程、营销模式、员工培训等进行改造,引导企业不断向数字化车间、信息化工厂和智能化产品迈进,进而推动以全领域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实现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生产环节实施大数据分析改造的目的。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网络广告 策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32―02

十报告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成为了―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由于受网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旅游广告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信息的需求,而旅游网络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方式,不仅能够将旅游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满足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量的需求,而且能够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刺激消费者产生旅游行为,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旅游网络广告对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笔者将以湖南省为例,就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策划与设计方略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商榷。

一 旅游网络广告概述

网络广告是指通过网络广告投放平台来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等方法,在互联网上刊登或广告,是一种运用网络将信息传递给互联网用户的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是现代企业实施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产品由于受其不可转移、不可储存等特性的影响,其在市场上往往以旅游信息的形式存在,消费者在开始旅游前,为了使消费行为尽可能变得理性,往往会搜集并比较大量的旅游信息。旅游广告作为消费者搜集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对消费者旅游的旅游决策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传统的旅游广告形式主要依赖于报刊、杂志、广播、宣传手册以及电视等,具有信息数量有限、不全面、可信度低、时效性差等弊端,而旅游网络广告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集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它不仅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展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相关旅游产品,而且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链接和在线信息咨询服务,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展示,具有信息容载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等特点,是当前旅游广告的主要宣传形式和消费者获得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湖南省由于受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影响,其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高度重视,使乡村旅游产业逐步成为了市域经济发展潜在的重要支柱之一。尤其,随着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在湖南省全省范围内的贯彻实施,即从2010年起,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乡村旅游区(点),使得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为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湖南乡村旅游产业迎未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以2014年春节小长假为例,据湖南省旅游局相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双双超过了25%,创下了历史新高。全省共接待旅游者约1220.29万人次,除了张家界、常德和邵阳之外,长沙、衡阳、湘潭等11个市州接待的游客均超过了50人次,其中,长沙接待的旅游者达到了224.51万人次,接待旅游者数量同比增长25.71%。随着旅游者大批量的进入景区,也带动了景区及当地的消费,7天时间里,旅游收入约69.49亿元人民币,每天进账高达近10亿元,同比增长了29.32%。此外,湖南省著名的“三记”,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名山名水以及近代史所产生的红色旅游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等,更使湖南省的乡村旅游颇具特色,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层次。

(二)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风貌、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乡村自然及人文社会环境等农、林、牧、渔业资源,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土地资源为特色来开发旅游项目,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乡村情趣、农村文化和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以及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的旅游业态。其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旅游活动需发生在乡村地域;其次,旅游内容应当以乡村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和乡村生产生活为主;最后,应当属于休闲度假游。而湖南省由于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土地总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1%,其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地处我国中心地区,不仅方便接待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旅游者休闲度假,而且也是内地游客到沿海和境外旅游的重要通道之一。独特的区位条件为湖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乡村性休闲场地和潜在的休闲旅游市场。第二,湖南省境内气候属于带有大陆性特征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省内山川秀美、土地肥沃、降水充足、光照充沛,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使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而且也使森林、溶洞、气候等资源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优越的自然环境在为湖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丰富景观资源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湖南省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浓重,不仅有屈原、蔡伦、朱熹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以及炎帝陵、舜帝陵、马王堆西汉古墓、凤凰古城以及岳麓书院等文物景观,而且也是、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历史写下光辉革命篇章的革命地。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极大的增强了湖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感染性。总之,湖南省独特的优势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于乡村特殊条件下旅游模式的需求,这不仅有效地改变了乡村剩余劳动力“春种秋收、夏锄冬储”的生活方式,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让“乡村野趣”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三 湖南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策划与设计的具体方略

(一)构建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策划资讯平台

在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策划过程中,构建资讯平台是做好网络广告策划工作的首要步骤,它将为网络广告后期的创意、表现、制作,甚至网站的选择、信息的等战略奠定基础。一般而言,在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策划过程中,资讯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当根据湖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建立明确的网络广告目标资讯,从而使相应的受众人群能够来访问站点,并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产品进行了解,进而做出是否进行消费行为的决策。其次,应当针对各个旅游场地的不同特色,透析旅游者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经济状况等情况,建立准确的网络广告对象资讯,从而针对广告对象的特征来选择相应的旅游网络广告表现形式、内容、具体站点等,达到提升网络广告效果的目的。再次,必要的资金支持是构建旅游网络广告策划资讯平台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任何广告策划创意都将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在网络广告策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广告成本与广告预算问题,看广告制作和投放费用是否超出广告主的接受范围,从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广告投放网站。最后,旅游网络广告作为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技术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网络广告制作和设计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制作与设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以及终端接受技术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在网络广告策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吸纳既懂旅游广告又有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提高旅游网络广告的技术含量,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的宣传策略

网络广告更新速度快、信息容载量大等特点,在提升网络广告宣传效果的同时,也使网络广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网络广告工作者在网络广告策划过程中,应当从广告媒体选择、广告时段安排、广告形式确定以及广告创意四个方面来确定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的宣传策略。首先,网络广告媒体选择就是根据受众者的个性特征、广告目标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资金支持力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并确定信息的站点,一般旅游网络广告经常通过全国性站点、地方性站点或建立专有网站等方式来广告信息。其次,广告时段的安排对网络广告是否能实现实时传播有重大影响,对于乡村旅游广告而言,应当根据旅游目的地旅游时段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持续式、间断式或实时式等广告形式。再次,由于当前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的受众人群主要以青年人居多,在确定网络广告形式时,应当选择尽可能多的宣传形式,如:条幅广告、游戏式广告、电子邮件广告、弹出式广告、交流式广告、旗帜式广告等,从而达到吸引受众者、增加浏览量的目的。最后,广告创意是旅游网络广告中最能体现广告水平的部分,它通过广告内容、广告形式、广告诉求、广告表现等方面的创意或技术上的创意,如:在旅游网络广告中采用感人故事搭配美丽风景的创意旅游广告,来打动受众者,从而使受众者消除情感上的顾虑,进而产生消费念头。

(三)优化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的设计表达

乡村旅游网络广告要达到其宣传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消费者形成偏爱,最终做出购买行为,就要不断优化其设计表达。一般而言,消费者一旦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后,心理上容易产生倾向性,从而形成购买意念,并最终转化为购买行为。而网络旅游广告的设计表达对消费者的心理情感有重大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旅游者在面对乡村旅游网络广告之初,往往是抱有好奇、怀疑等负面情感倾向,这不仅是因为当前网络广告信息鱼龙混杂,具有太多虚假信息,而且也因为乡村旅游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较强的设防心理。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乡村旅游网络广告工作者,应当优化乡村旅游网络广告的设计表达,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当真实再现旅游目的地及相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如:地址、联系电话、周边环境、旅游价格等,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信赖感。此外,应当充分把握消费者从认知到实际行动间心理的变化情况,全面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需求,从而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确定相应的旅游广告的主题,并充分利用网络广告便捷的信息链接功能,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旅游资料及其他顾客的真实反馈信息,增加广告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坚定其购买意愿。

四、结束语

上一篇:粮食生产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