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30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1

[关键词]法国;校园暴力;校园安全;防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93-03

一、法国校园暴力的界定

校园暴力的形式多样,其界定也争议不断。目前国际范围内包括法国,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对暴力定义,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成长障碍或权益的剥夺”。因此,法国将威胁与伤害过程同时考虑在内,缺乏安全感也是暴力后果之一。暴力一词可等同于报复,微暴力或者不文明行为也是暴力的一种,例如未成年违反礼貌原则、违反某些规章制度等行为。新世纪法国使用过两种方法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界定。

2001-2007年,法国政府使用SIGNA软件校园暴力行为分为四类伤害26种形式进行统计监测。第一类是伤害他人,包括抓弄新生、侮辱、勒索、带有性色彩的身体暴力行为、携带器械的身体暴力行为、无器械的身体暴力行为;第二类是损害财产,包括损害住宅、损害安全设施、损害其他设施、损害汽车、损害出汽车外的其他个人财产、纵火、标签、偷窃或尝试偷窃;第三类是威胁安全,包括错误报警、外人闯入校园、投掷石块或其他物品、携带火器、携带除火器外的其他武器、试图纵火;第四类为其他暴力行为,包括使用麻醉品、非法买卖麻醉品、非法买卖其他物品、自杀、试图自杀、其他严重事件。

2007年第二季度起SIVIS软件代替SIGNA软件,校园暴力行为变为三类伤害14种形式。第一类是人身伤害,身体暴力、言语暴力、勒索、性暴力、捉弄新生、侵犯隐私、开心耳光;第二类是财产损害,盗窃、损害住宅与设施、损害个人财产;第三类是威胁安全,包括携带火器、携带白刃、使用麻醉品、非法买卖麻醉品。

二、法国校园暴力现状

法国校园暴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全国教育总局最早对校园暴力进行大范围的统计。在校园生活总督察泰隆(Tal.10n)的主持下,法国教育部于1979年7月、1980年9月分别了初中、职业高中暴力行为统计报告。受访的初中学校中,80.5%遭受过公共财物损坏,其中将近一半损失严重;58.5%.发生过敲诈勒索,其中2/3的案例重大;39%登记过校外学生群架,51%校内群架;44%攻击过成人,通常是言语性的攻击;46.3%有自杀行为,27%出现过性问题,19.5%存在问题。受访的职业高中学校中,84%遭受过公共财物损坏,学生被偷事件100%,勒索事件较少,41%有自杀行为,14%出现过性问题,22%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根据法国教育总局的《1994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与建议》报告公布了1993年度巴黎学区与圣德尼斯省院校的校园暴力统计情况。巴黎学区登记了215起暴力事件,其中75%发生在初中,职业高中15.5%,教室30%,课间14%,室外10%,走廊10%。圣德尼斯省统计了241起事故,其中初中60.6%,小学12.1%。报告统计的校园暴力事件中,盗窃为10.8%,损坏财产15.3%,外部入侵5.4%,纵火13.7%,携带器械攻击8.3%,性暴力1.6%。1996年,社会教育学家Carra与Sicot的调查发现23.7%的学生宣称被偷窃过,15.6%的学生挨过打,9.7%的学生遭过歧视,2.8%的学生遭受过骚扰。

进入21世纪,法国教育部先后借助SIGNA和SIVIS软件持续地、更加可信地检测统计校园暴力事件。2005-2006年SIGNA提供的数据,清晰表明针对教职人员的校园暴力事件比率连续三年上升,最令人担忧的暴力主要源自某些青年群体的集体反对学习、反对学校的认同感;校园暴力事件集中发生在相对少数的院校(6%),主要是教育先行区的初中和职业高中。

2007年取代SIGNA的SIVIS软件,监测一千余所公立中级中学,原则更为精简。2013―2014年数据显示,初中每1000名学生13.1起校园暴力事件,职业高中每1000名学生25.3起事件,校园暴力在职业高中连续数年呈现上升趋势。同时,男生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学生肇事者(76%),男生很少攻击女生,如果女生是受害者,经常是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暴力。男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是言语暴力(43%)、身体暴力(32%),然后是偷盗(4%)。

女生肇事主要实施言语暴力(53%)、身体暴力(27%)。作为受害者,男生和女生一样经常受到身体暴力的伤害,但是女生受到隐私侵犯的案件占9%,(2011-2012年为5%),而男生受害案件不到1%;性暴力女生12%,男生不到1%。此外,2013年,18%的初中生在网络、电话上受到侮辱、出丑。

三、法国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举措

(一)有效监测校园暴力,认识校园暴力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法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全国、地方校园环境监测工具的国家之一。国家范围内针对学生、教职工的校园环境监测工具向公众提供初级学校、中级学校的校园环境安全全景。2014年3月法国首次展开对高中校园暴力受害者、高中校园环境的调查。国家向小学、中学发放校园环境自诊工具,加强学校对自身校园环境形势的把握、了解,方便因地制宜。

政府对校园暴力的监测工具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目前使用的SIVIS软件采用了新的测量指数、扩大了受查学校数量,因此能更好地把握校园暴力的规模、发展变化。

同时,不定期举行以教育、校园暴力为主题的会议。例如,2003年法国教育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围绕《对学校的初步诊断》的22个问题,例如如何有效防范暴力和不文明行为,开展关于“学校未来”的全民大讨论,再次基础上,于2004年10月提交《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报告。2010年4月,法国教育部在巴黎索邦大学就学校安全问题召开大会,重点讨论法国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及发展变化,号召社会各界共同行动为建设安全校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预防校园暴力的中心

为改善校园环境,重建校园安宁,使校园生活充满活力,法国教育部公布了建立积极、正面的校园环境的7项任务:改善教学成绩,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骚乱,减少违纪现象,减少教育不公,提高机构团队稳定性,减少旷课率、退学率。

针对校园内部,法国教育部列出了重点预防、遏制伤害身体、打击尊严的暴力行为,包括骚扰,种族歧视、反犹行为,性别暴力、性暴力和厌恶同性恋行为。同时对受害加强法律支援、社会经济救助、心理健康辅导。

重塑校园纪律,发挥校纪的教育意义。2010年度起,法国成立了专门的寄宿学校,容纳曾严重扰乱校园秩序的16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寄宿学校并不隶属于其他机关(例如封闭式的教育中心)。若学生未经同意、经常性旷课,国家将暂停学生所在家庭的家庭津贴。

(三)加强教职工培训,增强校内团结

学校教职工是预防、制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法国在教师师范培训、教师实习及教师在职培训中增加预防、管理校园暴力的内容,培训教师如何应对校园暴力、处理危机现场,在一些校园暴力严重的学校开展现场教学。教师在培训中将理解、清楚年轻人暴力行为发展进程,树立教育可以预防、遏制暴力行为的信念,面对危险举动、暴力行为,能够具体案例具体对待。法国国家高级司法与安全研究院(INHSJ)与校园暴力预防部长团(MMPVS)制定“预防、安全和危机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学校行政领导的培训。

政府出台促进学校教职工稳定性的政策,提高薄弱学校工作人员的待遇,在岗时间至少3-5年,缓解师资紧张与入学率增加的矛盾。

(四)重视国家各部门、学校、家长在反校园暴力领域的合作

为反对校园暴力,法国积极调动教育工作者、警察、家长以及各种有关的社团组织的力量。加强教育部、内政部、警察、司法、学校在反校园暴力方面的合作。为预防、惩处校园暴力,保护校园安全提供方针政策、法律基础和处理程序,明确各方面职责与任务。

2006年,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齐与司法部长克雷蒙共同制定了预防、处理校园暴力的合作方针。2010年3月3号法案规定严厉惩处非法闯入校园行为,加强对教育工作人员的保护,禁止携带武器进入校园。在数起校园暴力恶性事件发生后,“校园安全总体状态”项目召集了教育界专业人士和相关机构、协会的工作人员发表遏止校园暴力的意见、措施。

自1970年起,学业调解在教育生活领域不断发展,旨在重建校方、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学业问题。在加强学校一家庭联系方面,法国地方发挥创新精神,取得的经验和硕果得到了官方、社会的认可。例如克雷泰伊学区开展“家长百宝箱”项目,涉及37所初中100个班级,家长参加校长组织的会谈/讨论。

(五)补充新机构、新人员维护校园安全

法国为维护校园安全,逐渐建立了安全移动小组、预防与安全助理、警卫体系互为补充机制。

从2009年开始,法国设安全顾问协助学区区长,并组建“安全机动队”(EMS)。队伍由30余人组成,成员涵盖教育界人士,如校长、教师,也吸收了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如防爆专家、学业调解员、退休警察或宪兵等。法国对重灾学校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完善电子监控设施,增加学区“安全机动小对”的人数,进行校园巡查、开展防暴力课程以维护校园安全。

2012年法国首次录用500名预防与安全助理(APS),岗位性质为教育助理,在校长领导下,协助、保证预防与安全措施在校园环境急需改善的校园暴力重灾学校内正常、高效实施。

(六)重视校园暴力重灾区

针对容易受到暴力行为侵害的院校采取专项行动。80年代初推出教育优先区,这些地区的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功构成某种威胁或障碍。通过加强教育优先去的教育措施,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家境困难的学生的成绩。国家对优先教育区的学校给予特殊的照顾,并拨给额外教育资源。每个优先教育区受不同机构的指导,例如:区负责人、协调员、区教育委员会。优先教育区须制订规划,并按小组组织教师工作

推行“克莱尔运动”(CLAIR),建设进取、创新、成功的中级中学。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在100多所中学展开试点,于2011年推广到全国。该运动旨在提高“问题学校”教职工团队的稳定性,倡导教师教学创新。由埃里克・德巴尔比耶和让一米歇尔・布朗克共同领导的督导委员会,负责准备、监测和评估这些指导方针的执行情况。最易受到入侵、最容易发生严重暴力事件的学校将受到安全审计,从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补救(例如通过设置栏栅、安装监控器等等)。

四、结论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2

关键词:校园暴力;调查分析;法律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69-04

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有关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媒体曝光,{1}诸如此类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除此之外,老师殴打学生事件和学生殴打老师事件也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被曝光。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敏感性话题。

为了充分了解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真实情况以及处理方式,结合本城市和各旗县的地理分区,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赤峰地区的几所学校校园暴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20份学生的问卷调查,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卷外,共获得有效卷385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1.67%。

本文试从法学角度对校园暴力进行界定,针对保障校园安全问题,提出构建校园暴力的法律防治体系的建议。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校的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但是少数”选项的学生最多,高中占有66.12%,而大学占有52.97%;其次,选择“不知道”选项的学生,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15.30%和26.24%;再次,在高中14.75%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而在大学13.86%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的现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很普遍”这个项目的学生人数最少,在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3.83%和6.93%。虽然选择这个选项的人数最少,但是这依然表明,这种暴力现象在整个校园里依然存在着。

(二)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情况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行为持着一种极为反对的态度,而这一行为的认知和看法也能够侧面体现出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特征。对校园暴力这一现象,如果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时尚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这一行为表示及其认可的,而这将会导致校园暴力的行为的无限蔓延和扩张。本次调研关于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如下:

从表格2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占有40.26%的学生选择“其他”选项;占有34.2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占有21.0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事件是一种“正常”行为,甚至有4.4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时尚”行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不足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已不足为奇了。

(三)校园暴力发生阶段情况

占有52.9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高中”阶段;占有38.4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初中阶段”。对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神经系统处于高度敏感期,当他们的感情或观念、想法方面一旦发生了改变,他们就变得及其亢奋、激动、做事盲目冲动,不加以理智认真地思考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春期阶段是及其敏感又必须要认真理智地对待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阶段,因为又被称之为“危机期”。面对很多复杂多样的事情或矛盾时,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又困惑烦恼的情绪当中。在这种情绪的状态下,有会导致情绪失控,无法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占有5.45%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占有3.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大学”阶段。

(四)个人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

当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时,学生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将近一半的学生,即49.87%的学生仍然会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其次就是选择“报警”选项的学生,占22.08%。当学生遇到校园暴力时先告诉老师、家长或是报警,那么对校园暴力发展成为恶性事件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起到控制或减缓作用。选择“以暴制暴,采取相同的方法或手段”的选项的学生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即11.95%。当这类学生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如同火上浇油,原本是受害者却将自己变成加害者,将校园暴力事件更加成为恶性严重的事件,后果极其可怕,其社会影响也就越恶劣。还有少部分同学,即占9.09%的学生采取其它方式;3.90%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尽量采取忍耐或妥协的方式;2.86%的学生选择“转学”的方式;这两类学生主要持着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只要觉得校园暴力跟自己无关,那么就采取漠不关心或逃避的态度。而这种方式却往往使施暴者更加毫无阻力和约束的实施暴力行为,更加嚣张,对校园暴力的无限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0.26%的学生选择了“加入他们的团伙”的方式;这也就成为校园暴力不断扩张的源动力。不过这些被调查的学生里没有一个学生选择“花钱买平安,他要钱就给”的方式。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上的缺失

1.现有法律法规不全面

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仍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虽然现在已有防范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2}有一些如何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方面的规定。但它们对校园安全保障方面不具有全面性,只有解Q在校学生的校园安全保护的部分问题,具有片面性,而且仍存在许多空白与漏洞。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又有综合性的《校园安全法》是很有必要的。

2.缺乏专门立法

由于校园安全保护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所不能完全包容的特征,为了有效防范各类校园暴力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制定防范校园暴力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规定了有关校园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3}几乎涵盖了全部内容。比如校园暴力的预防方案和计划、校园暴力发生后的管理措施和具体的法律程序、步骤等等。{4}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

虽然我国也有一些保障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而且从校园安全方面的规定的内容上来看,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详细的专门的关于防范校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满14周岁的学生违法后,如何进行有效惩处或采取替代性措施方面却没有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没有任何影响,更没有任何足够的威慑力。

(二)其他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引起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恶性风气盛行的年代里,道德的沦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已习以为常了。而青少年也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个环境所感染。如今,良好的道德风尚已被这个恶劣的风气严重影响并破坏了。尤其是见义勇为和舍己救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5}只要发生了施暴事件,无人相救,出面制止的人不多,甚至无人出手相助。

此外,社会上许多小混混和不良青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大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性,价值理念和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和交往的人群有密切相关。所以,在校学生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一些恶性就由此诞生了。同时,如今的不良影视和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还是很大的。比如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网络等。而这些当中都存在暴力倾向的内容,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这些暴力性电影的主角很少受到惩罚,这些青少年看了这些电影之后误以为不受任何不利约束和后果,因而常常模仿并学习这些行为。

很多参与或实施校园暴力无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身心发展情况有关。一般13―24周岁的在校受教育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但是他们的心灵发展方面并不成熟,而且很容易冲动,做事比较极端,往往就是错误地判断失误,从而在这一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很容易惹出事端。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受到一定的不顺心的事或遭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暴躁的心理状态,在这个心理状态下,为了发泄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校园暴力行为就由此而产生了。

2.家庭的教育环境

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往往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情况。如今,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德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些家长的本身的教导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些家庭中,这些家长往往采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灵状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思想上的变化。

3.学校的教育理念

引发校园暴力方面,学校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身观形式的主要场所。而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很多在校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三、校@暴力的法律防范对策

(一)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相关立法

通过校园暴力事件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问题。只有建立校园暴力的防范体系,确立相应的责任制,建立较为完备的程序救济机制,才能够彻底解决并根除校园暴力这一现象。

为了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行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首先,《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导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不惧怕法律责任的承担,更不惧怕法律的威慑力。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制定一系列的惩罚改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政府有关部分将这些未成年人在一定的场所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监督、改造、教育或对他们的监护人进行罚款,从而挽救并教育这些未成年人,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一种崇高敬畏感。其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款。比如,明确校园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以及具体职权范围,违反法律后的惩罚性规定等法律条款。最后,我国可以先借鉴一下,美国的一些做法,先制定一些专门性法律法规。在制定的法律法规已成熟之后,即较为完备阶段后,我们再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明确各项主体(学校、家长、学生、政府)的责任划分,详细规范奖惩规定和法律制裁条款,从而最大范围内降低并减少在校学生人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二)普法防范

对学校的要求是,应大量开展法制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特征,编写不同类型的法律教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尽量让他们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读物,甚至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些插图的解说形式或漫画书的形式说明基本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向他们提供的法律教材内容中尽量有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案例,了解相关法律条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引领他们走向正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法律教育形式,比如在学校里建立模拟法庭。开设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带学生去参加法院旁听案件等等。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要读懂法律条文内容,而且多用法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正确运用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制意识。

(三)执法防范

对于校园暴力的彻底防范防范方面,政府的角色和积极的作为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积极行为,在学校周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保障校园周围环境的安全,扫除社会中的毒瘤,应加强治安巡逻,从而防范校外闲杂人员的对在校学生的威胁。同时,还应当不定期检查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严禁未成年人随意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一旦被发现,对这些场所进行严厉处罚,从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四)司法防范

为了加大校园暴力案件的惩罚力度,司法机关通过自己本身的震慑作用减少或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6}对于社会外来闲杂人员对本校学生实施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外来的施暴者尽量从重从快处罚。这对于保护在校学生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处理原则,尽量对这些第一次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罪犯,尽量给他们提供一次改邪归正、悔过自新的机会。但对于整个犯罪团伙中头目型或骨干型的未成年罪犯或累犯、惯犯的分子,必须要严惩。

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对其监护人予以罚款、责令未成年人从事社区改造或劳动、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刑罚替代措施,{7}不能让未成年人以为年龄上的原因就不受任何影响或受到任何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的错觉。

当然,有效防范校园暴力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齐心协作,全力配合,才能够彻底的解决这一顽固性的问题。我国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处于雏形阶段,尚未成熟。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有效做法,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校园暴力防范体系,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

注 释:

{1}比如大众熟知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山西弑师案等等,都给学校、社会、家庭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让人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网络上也多次出现中学生或大学生被同学施暴的视频,如抓头发、扇耳光、轮番踢打、……等等。

{2}比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

{3}比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众多,预防法、安全法、午餐法、经费法、校车法、授权法等等。

{4}范琪.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究与法律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5(12):221~222.

{5}罗小红.高校校园暴力的状况的分析及法律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3.

{6}李靖.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157.

{7}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参考文献:

〔1〕杨梅.高校暴力犯罪归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7).

〔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

〔5〕刘贤伟.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归因分析[J],教育研究,2007(7).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3

《通知》要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通知》还要求,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各校治理后将开展专项督查

专项治理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包括前期加强各方面教育,建立制度措施和应急机制,完善体系建设和如何处理。根据《通知》要求,第一阶段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并逐级上报。

对于此次专项治理,《通知》给出了时间表。专项治理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至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至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除了全国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也在此次治理的范围内。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教育部部长两会期间多次表态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就校园暴力问题多次表态。3月8日,袁贵仁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表示:“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安全问题。”

3月10日下午,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校园暴力”提问时表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

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从会上获悉,最高检今年将重点关注“校园暴力”,加强对相关行为的惩处和预防。

关于校园欺凌问题解疑答惑

1.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拍视频上传也可构成欺凌。

根据《通知》要求,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通知》指出,语言、网络等手段也可构成欺凌行为。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校园欺凌”不是法律上用语,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罪名。一般指肢体和心理及精神上的侵害,主体主要是在校生,学生之间的行为。比如,同学将拍摄的欺凌视频到网上,或同学间的辱骂等都属于这个范围。

近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肢体冲突新闻也见诸报道。那么,此次整治的校园欺凌包括师生之间的相关行为吗?

大部分人认为,上述行为应该限定的是在校生、学生之间,不应把理解范围蔓延扩大。比如,师生间或者外校人士进入学校造成的伤害,都不应该在这一范围内。同时,对于网络及语言方面的伤害,也特指的是在校生群体之间,比如一个外省人士对在校生进行语言攻击或者侮辱也不在这一范围中。

2.如何整治校园欺凌?

建立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

国外针对“校园欺凌”均建立了从预防、干预等相对齐全的措施。比如,美国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挪威,国家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从中可以发现,此次《通知》则呈现出全链条整治的举措。

一是加强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课程培训,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方法等;

二是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是完善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四是及时处置。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3.如何保障整治效果?

视情况组织督查组实地督查。

此次专项整治有精确的时间表:7月之前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9月到12月用近4个月的时间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这份《通知》,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治理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实地督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精心组织部署,加强对专项治理的监督指导;责任督学要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

什么是责任督学?2013年9月1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该《办法》规定,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区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和在校生规模等情况,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

为何校园欺凌屡禁不止?

最近两年,国内一些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

面对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今年两会时,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从法律上对校园暴力加以约束,建议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认为,从现有法律上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足够可以处理这项事件,严重的还有刑法。目前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道德压力的氛围,社会、学校等主体在整治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应成为治理霸凌行为的重要力量。

治理校园欺凌,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这也是最难的”。专项治理很可能是一个短期行为,不能为了治理霸凌而治理,重要的是形成环境预防,当对霸凌“零容忍”的环境、条件、理念形成的时候,霸凌事件自然消失,这应该是长期的人文精神普及的行动。

据介绍,美国洛杉矶案件的审判结果(注: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涉案三人被判6到13年监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人与人之间侵犯的判断具有很大的价值差异。国外可以达到零容忍,我们过于放纵轻微、微小的或者比较普遍的欺凌行为,一般要等到发生比较大的事件时才进行关注,但这都属于事后的关注。

因此,相关专家给出建议是应该转变观念。对欺凌的行为从它还很微小、不严重的时候就要及时关注和制止,加强学生有关人的权利的教育,营造对欺凌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比如对于学校中出现的比较小的欺凌行为,老师应该严格处理,让欺凌者作出非常正式的道歉,这样让其他学生也得到教育。

国务院为何专门对“小孩打架”下达文件?

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暴力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

有专家指出,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原因很多,如家庭、社会成长环境中负面因素影响、法制教育弱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而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管教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校园欺凌事件都是通过私下和解处理的。因为根据《刑法》,只要欺凌者未满14周岁都不用承担刑事责任。14至16周岁,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罪负刑事责任。

这也意味着,大量欺凌事件虽然涉及侮辱等恶劣行为,如果够不上轻伤,“面临的是治安处罚,根本到不了法院的层面”。因此,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大多停留在道德和品行层面。

除了法律存有“有漏洞”外,校园欺凌事件的事前预防也面临缺位的尴尬。有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欺凌案件的发生,正是因为预防机制的缺失和失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此次《通知》要求,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再发生,专项治理行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是“治理”和“专项督查”。其中,对于在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4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成因;校园暴力现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13-03

近年来,犯罪低龄化、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范围内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中学校园中,甚至小学校园中,都存在着打架斗殴、强势学生欺压弱势学生、勒索钱物、殴打辱骂教师、盗窃师生和校内财物等形式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也有教师体罚学生、校外人员闯入校园实施犯罪等现象,这些行为大体可归结为校园暴力。随着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校园不再那么单纯,并且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因此,校园暴力不仅是犯罪学、社会学、法学范畴的问题,也是心理学、教育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暴力不只是我国特有的问题,美国和日本校园暴力问题也十分严重。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对校园暴力进行明确的定义。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不仅包括学校,校园周边和一些相关的地点都可以算在内。另外,校园暴力现象牵扯的相关人员也不只是师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外校入侵人员与师生之间也应包括在内。在研究了一些文献和资料后,笔者认为以下定义基本能涵盖校园暴力的范围,并且能准确解释这一现象: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的成因有很多,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研究校园暴力。美国的研究者认为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糟糕的学习成绩、问题、对前途失去信心、贫穷以及很容易得到武器。笔者认为,校园暴力的成因可分为:个体差异、社会影响、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

1. 个体差异

青少年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期,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在青春期,许多微小的事物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他们生理上渐渐发育成熟,但是心智上的成熟还远远不够,他们体力充沛、情绪易冲动、不冷静、做事不考虑后果,急于向大人们和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有一部分人喜欢被人崇拜,爱出风头,渐渐在校园中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自己要做“老大”,成为强势的一方。另一部分学生并不爱出风头,喜欢独来独往,为人内向,渐渐就成了弱势的一方。长此以往,强势的一方为了向其他学生炫耀自己的威风,就会对弱势的学生施暴,而大部分学生不敢招惹强势的学生,因此很少有人对他们提出抗议,这也促使了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

同样,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攻击性很强,喜欢欺负弱者,年龄小、身体又未发育完全的未成年学生就成为他们的施暴对象。学校的教师、闯入学校和校园周边的成年人对学生的犯罪也成为组成校园暴力的成分之一。

2. 社会影响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尤其喜欢看动画、电视剧,喜欢打游戏,而许多动漫、游戏和影视作品中都含有暴力、凶杀、犯罪、色情等情节和画面。青少年很容易盲目模仿其中人物的行为,而无法准确判断这些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观看暴力视频之后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攻击性,长时间观看暴力视频的人,攻击性更比常人高出数倍。因此不良的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只是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更能在他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攻击性。

同时,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这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是一股无形的压力,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竞争的学生来讲,他们在竞争压力的日积月累下,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会导致精神崩溃,以至于把这股压力转移到他人及社会,对他人或社会进行攻击。当然,有些成年人也会因为社会的巨大压力导致一些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不断积累,最后导致他们对处在弱势的学生施暴,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愤恨情绪。近两年,我国多地发生了社会人员砍伤砍死无辜幼儿、小学生的事件。巨大的压力、对社会不满导致精神崩溃,从而实施犯罪,这一现象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

3. 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首先,不完整的家庭使孩子无法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温暖,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有一定缺失,变得冷漠、偏执,十分容易发展成校园暴力中的“强势”一方,或者是被侵害的“弱势”一方。其次,子女十分容易习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如果父母有不良行为,子女也会受影响。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要求不严,一味顺从,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与人相处缺乏谦让、容忍,为一点小事便可大打出手。而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更会激发处在青春期的子女的叛逆心理,有时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再对子女实施暴力,则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子女会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无法反抗强势的父母,则会对比他们弱势的群体进行施暴。还有,由于家长缺乏与孩子和学校的交流和沟通,缺乏积极、健康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因家庭而诱发的校园暴力也时有发生。

4. 学校教育

校园暴力问题虽然严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除了校外人员引起的事件,多数校园暴力大都是发生在一些不好的学校。这里所谓的“不好的学校”是指校风不好,教育水平低,教师素质不高,学校管教、监管方式不当等传统意义上的“差学校”。教育水平低导致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觉得自己以后没有好的发展,也就更加颓废、不求上进,整日泡在游戏厅、网吧、酒吧等本不该学生出入的场所,接触一些社会不良人员,自然造成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一多,校风持续下降,也使得更多学生误入歧途。学校不当的管教、监管方式也会使学生更加放纵,因此学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他们遵守道德法规,明辨是非。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积怨太久就容易发生犯罪。近些年部分学校频繁出现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一些教师丧失师德,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三、国内外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现象并不算十分严重。美国校园暴力频发并且多为恶性事件,如携带武器(枪支和刀)上学、醉酒、打人等。美国校园暴力问题的产生,除了以上所列的校园暴力的成因之外,与美国社会也有很大关系。首先是美国允许公民携带枪支,虽然美国对携带枪支的年龄有限制,但由于监管不严,很多青少年也可以轻易拥有枪支。其次是美国的暴力文化,与我国相比,美国的文化更突出暴力,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电视节目中也经常毫不忌讳地出现使用枪支的镜头。还有少年儿童酗酒、吸毒等问题,民族和种族差异问题等。当然美国政府也在努力整治校园暴力,目前美国主要采用三级预防策略来干预校园暴力。初级预防是在校园暴力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暴力的发生比率;二级预防是在校园暴力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三级预防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作出及时的反应。

在日本,校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的影视作品、游戏动漫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暴力,甚至直接描写校园暴力。在日本,校园暴力包含的内容很多,与笔者之前定义的校园暴力的概念相关的主要是暴力行为和欺负。暴力行为即字面上的意思,而欺负是指对比自己弱的一方心理上和生理上持续攻击,使其感到深深的痛苦。从数据上看,日本校园暴力行为自1997年起至2011年,由于调查对象的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但从2009年起略微下降。而欺负事件从1985年至2011年则总体呈下降趋势。

日本校园暴力中的“欺负”,虽然看起来不像美国的恶性事件那么严重,但实际上给被欺负的学生造成的伤害十分大。许多被欺负的学生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变得自闭、厌学、孤僻,严重者走上自杀之路。暴力行为有的发生在师生之间,有的发生在学生之间;有的是损坏学校的财物,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会产生暴力行为,班里很受欢迎的好学生,甚至普通学生也会在有意无意间欺负弱势的学生。造成日本校园暴力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日本社会压力太大,对学历要求很高,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人通过欺负别人和搞破坏来缓解压力;第二,日本人固有的等级观念严重,高年级学生威胁低年级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低年级学生不敢反抗;第三,日本人十分注重团体观念,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这样的人往往成为某些团体学生共同的欺负对象;第四,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自己变强就可以不被欺负,但实际上被欺负的经历很可能使其以后去欺负别人,校园暴力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第五,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大量充斥着校园暴力的情节,使学生们耳濡目染,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第六,家长忙于工作,家中又不止一个子女,很多孩子没有温馨的成长环境,靠暴力手段获取别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孤寂;第七,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生活富足,同时也造成了其精神上的空虚。

面对接连发生的学生因受欺负而自杀的问题,日出台了具体对策,如加强心理干预机制、编制相关手册等。政府和民间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校园欺负”问题,开设了很多免费咨询电话。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民间团体也纷纷采取措施,力求防患于未然。日本政府也在酝酿制定《防止欺凌对策基本法》来预防校园欺负行为。

我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是学生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恐吓威胁等。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起,苏州、北京、沈阳、泰兴、潍坊等地连续发生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砍伤、锤击、杀死幼儿园、小学学生、教师等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并开始出现因教师师德丧失、师生关系冷漠导致的校园“冷暴力”事件。

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提早预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造成的暴力事件;第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多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在发现其有暴力倾向时要及时制止,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减少危险隐患;第四,改善校园及学校周边的环境,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五,家长多关心子女的现状,多与子女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第六,社会上严格监督未成年人能够接触到的媒体、娱乐、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的内容,防止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暴力、色情相关的情节出现,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压力,给予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第七,应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立法,使得校园暴力不再成为法网之下的“漏网之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心理干预与校园暴力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当事人干预、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等三个方面。

从校园暴力的防治来看,可以分别对有暴力倾向的师生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建立心理档案,时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由辅导教师对有暴力倾向的师生进行治疗,缓解他们的压力,倾听他们的倾诉,渐渐消除他们的攻击性。若不慎发生了校园暴力行为,一方面,应当及时对被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把暴力侵害对其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其攻击性和暴力隐患,防止以后再对他人施暴。当然更需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估,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规律,防止类似的校园暴力再次发生。

总之,校园暴力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相关人员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减少校园暴力,还校园一片纯净的天空。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5).

[3]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3).

[4]雷衡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与预防[J].当代教育论坛,2002,12.

[5]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

[6]叶映华.美国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

[7]施艳荣.日本“校园欺负”频发分析[J].青年研究,2007,(2).

[8]辛苗,费瑛.对“校园暴力”概念及其现状的分析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

[9]周红五.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10]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42001)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5

关键词:校园暴力;根源;防治

中图分类号:G71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9-02

当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门槛的降低,一些“问题学生”涌进校园。他们思想混乱,有着严重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引发出诸多校园问题。其中,校园暴力已越来越突出,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与特点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暴力已不是某所学校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打独斗,也有群殴群闹;暴力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校内发展到了校外;暴力的手段触目惊心,从拳打脚踢演变为刀棒相向。更为严重的是,暴力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策划越来越周密。有这样一个案例:两学生发生口角之争,事后,甲邀约“铁哥们儿”周密策划后对乙实施殴打,并要求其买烟买酒“赔礼道歉”。之后,乙没有“赔礼”,甲和“铁哥们儿”又再次对其殴打,直至东窗事发。校园暴力具有反复性,相似诱因引发的打架斗殴反复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许多校园斗殴事件都只因口角相争等小事引起,并且屡治不止。但是,校园斗殴又没有明显的周期,两次斗殴间隔有时较长,有时又较短,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校园暴力的根源与诱因

1.根源。学生的暴力倾向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问题家庭易造就问题学生,许多有暴力倾向的中专生来自问题家庭。从小在打打闹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丝毫没有安全感,他们往往采用极端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和反抗。在与同学的争吵中,他们第一次用拳头表达了对家庭的反抗,并认定这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中学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偏爱好学生,而对“学困生”较冷漠。在多次教育无果的情况下,他们的教育方式变得简单粗暴,这强化了一些“学困生”的反抗意识。在学习上不能体验成功,做个“大哥大”、“大姐大”也颇有“成功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较多关爱的学生,往往会寻求“避难所”,网吧、录像厅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沉浸于虚幻的世界中,暴力、色情影视内容充盈着脑海,反复强化着“拳头解决一切”和“帮派”理论。

2.诱因。经调查,引发学生斗殴事件的诱因主要有:①口角相争。因鸡毛蒜皮小事发生口角,最后发展为大打出手,这种斗殴事件占很大比例。②恋爱纠纷。中专生谈恋爱基本处于无知状态,因此,常常因“失恋”、“三角恋”等发生斗殴事件。③酒——催化剂。许多斗殴事件发生在学生喝酒之后,这说明酒起到了催化作用。从医学角度解释,血液中乙醇的浓度达0.04%,人会变得力气异常大,狂暴无礼。④别人挑唆。有的学生本来不敢打人,但受到别人挑唆,如“你不是男人”、“去打他我替你撑腰”之后,便把拳头打了出去。⑤学生。由引发的斗殴事件也经常有发生。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治理

校园暴力危害性大,易引发安全事故,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同时,校园暴力破坏育人环境,给广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斗殴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1.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在学生发生打架斗殴前,思想动态是有较大波动的。若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就能将许多斗殴事件扼杀于萌芽状态。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从细节抓起,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学会与人沟通。重视学生间的小矛盾、小摩擦,及时解决口角之争等看似很小的事情,因为这类小事极易引发斗殴事件。

2.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青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但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同学实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将这种行为作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种能力。因而,对施行暴力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施以心理上的矫治的同时,还必需加强法制教育。怎样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呢?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采取法制讲座、法制竞赛、法制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与利用校内外、社会上的法制教育资源,落实法制教育。二要优化法制课程,提高教育实效。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法律》课,但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无任何实效。因此,优化现行教材,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出实效。三要注重家长素质的提高,实现共同育人。学校有必要在家长中开展普法教育。可通过发放普法资料,开设家长法制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家长通过学法,提高了法制意识,增加了法律知识,又可促进学生学法,从而实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3.整治校园小团伙。校园小团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正常现象。一般价值取向一致的人更容易靠近,从而结成小团伙。他们有的由同班学生结成,有的跨班集结。如果小团伙集结是为了学习、生活上相互照应,这是好事。如果单是为了吃喝玩乐,那就是坏事了,并且存在许多隐患。经调查发现,后者打架斗殴发生率相当高。因此,这个群体应当重点整治。整治校园小团伙,应以引导为主,整治结合。我们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他们的价值取向。好的方面充分肯定,坏的行为及时纠正,逐渐地将他们引导到正当的团结、互助轨道上来。如果一味地强行拆散,往往适得其反。班内要重视小团伙,也要用好这个小团伙。可以安排他们帮助集体,做好人好事,并随时给予强化。整治要有针对性,不能每个小团伙成员都拿来整治,而应重点整治“领头人”,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整治要掌握时机和火候,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4.注重本质也需注重现象。调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会发现,一些斗殴事件属于“连环斗”,即相互斗殴的学生在事情处理后不久,又再次发生斗殴。在问及事件挑起者时,他往往会说:“处理不公平,我不服”。这给我们警示:斗殴事件的处理一定要除根,不能留有后遗症。我们常以事件的本质作出处理,这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认为不公平,因为他们追溯事件的根源比我们更深远。有一案例,甲因出手打乙受处分后不久,又再次出手打乙。原因很简单,因为乙以前打过他,并且没有受到处分。

处理这类事件确实很棘手,但我们真的需要“翻石出蚂蚁”。有时,我们要注重本质,也需要注重现象。不帮助学生分析透现象,学生就无法理解本质。对于特殊的学生群体,有时,我们也需要“旧账新算”,但需把握算的尺度。

校园暴力的防治,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怎样有效防治,还需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校园暴力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需要我们教育者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爱护学生,毕竟,真正的教育是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岳珍.青少年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6

为切实保障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师生安全,同时结合“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和“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近日XX派出所从安全防范、技防设施建设、强化校园周边巡逻、涉校案件打击查处等方面扎实开展“护校安园”行动,狠抓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全力确保辖区校园安全。

一、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XX派出所根据辖区校园及周边环境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确定了“一把手”亲自抓,管区民警具体抓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落实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六条措施》,以落实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为核心,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治安乱点、突出问题为重点,根据属地原则,确定管区民警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责任,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治的工作格局。

二、治安巡防,织牢织密安全屏障

一是强化巡防。将校园及周边地区作为巡防重点区域,加大巡逻频率,尤其在学校、幼儿园上下学以及晚自习前后等事故、案件多发时段,做到在校园门口定点值守以及在校园周边开展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巡逻模式,提高巡防频率和范围,强化对形迹可疑人员的盘查询问,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严打涉校违法犯罪。把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列为工作重点,实行警力倾斜,由民辅警和学校保卫干部定期在校园内外开展治安巡逻,做实做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严厉查处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确保学校财产安全和师生人身安全。

三、重点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一是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对辖区内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逐项建档造册,逐项分析研判,逐项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共摸排发现安全隐患6处。二是排查不稳定因素。以“查问题、找隐患、促整改”为重点,建立经常性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对学校内部进行排查,重点梳理曾经受到学校处理、开除的学生和解聘的教师情况;对有严重暴力犯罪前科的人员、有反社会心理或扬言报复社会的人员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了详细排查,做到底数清人数明。同时登记造册,逐一落实了教育、疏导、稳控措施。三是强化校园落实“三防”建设。督促各校、各园配齐配强保卫力量,配备盾牌、安全叉、长棍、橡胶棒、灭火器和一键报警装置等必要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置装备器械。督促落实加强上学期间门卫值守、检查制度、值班巡逻、技防监控等措施,严防不法人员进入校园,严防管制刀具、汽油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四、加强治理,净化学校周边治安环境

加大对校园周边行业场所的治安整治力度,清查网吧、娱乐场所等,查处机、容留中小学学生上网、娱乐场所超时营业等问题。对校园周边的路边摊、噪音扰民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对校园附近进行“大扫除”,全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建立与学校的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等协调联动制度,定期共同分析研究本地校园及周边治安存在的问题。

五、宣传教育,促进警校共育常态发展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7

中职校园暴力 对策 预防

近几年,随着招生竞争的日益加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下降,打架斗殴、侮辱同学、恐吓他人、敲诈勒索等现象在中职学校比比皆是,中职学校校园暴力事件已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常有的事。尽管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暴力事件仍然时常发生,给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影响了中职校园的正常秩序。本文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中职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对策。

一、教师对学生的软暴力对策

1.严把教师关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并非都是师范专业的,也有一些非师范专业的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缺乏教育实践经验,没经过见习教师的专门训练。因此,首先必须让他们学习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有关情商的知识,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教师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个性,锻炼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做到心胸开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追求完美、健康的人格。在引进教师时要实行公开竞聘制度,杜绝不合格的教师加入教师队伍,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要坚决取消其教师资格,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2.开展德育研讨活动,抓好师德工程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来自于教育能力的提高,教师们经常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互相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教育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破嘴皮子不如自带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是师德的必须要求。同时,开展学生评教活动,让学生参与评教活动,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教师的情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容忍与大度

容忍与大度是一种美德,是交际种所必不可少的,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容忍与大度,就目前来看,作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很难拥有大度与容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怀着一颗宽阔的胸襟与人相处,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校外情况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并做好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工作。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5.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育人。青少年正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的黄金阶段,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发现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辅导技能、心理训练方法,及时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极端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6.大力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懂得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200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实施,要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处罚法》教育,让学生明白打架、骂人就是违法,就可以给予5天以上10天以下的拘留,16岁就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用一些法律专业人士,他们的法律意识强,给学生讲一些法律知识,分析当前一些犯罪案例,以案说法,以例释法,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理,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法制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更不应局限在课堂45分钟上,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外,还需要政法、综合治安等部门和家长的配合。因此,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对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7.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争强好胜”的心理

“争强好胜”心理往往是学生做出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心理又必不可少。大凡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在争强好胜中取得进步与成功的?因此,学生需要争强好胜,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引导,怎样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这种心理,将其变为动力。反之,它将会是校园暴力的引子。

二、学生之间的硬暴力对策

1.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一些人有突出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负、自恋、孤僻、厌学、厌世、易怒、恋网癖等,还有一些中职生,不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逐渐消除学生走极端通路的想法。

2.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讨论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中职学生学习任务不重,精力充沛,往往把精力放在男女交往上,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主要是掌握一个“度”,早恋是不妥的,不与异往也是不妥的,与异性同学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发展为恋情,一但有恋情,要以理智的态度将其维持在一定的“度”上,为情感去打架就是失去理智的表现。

3.正确处理金钱问题

有一些中职生将家长给的伙食费挪作他用,用来购物、上网,同学之间相互借钱,有些学生甚至偷别人的钱,引发同学之间的纠纷,把生活费寄存在班主任那里,用多少拿多少,可以减少学生之间因金钱发生的纠纷。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职生没有过多的书面作业,课外作业则更少,业余时间多,俗话说,闲则生非,学习之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5.建立校园安全制度

中职学生受一些不良影视文化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会称兄道弟,结拜兄妹,讲所谓的江湖义气,形成非正常组织,制造事端。还有的学生与学校外的不良分子勾结,欺负本校他看着不“顺眼”的学生;某些学生还纹身烙印,模仿黑社会的一些行为举止,还有些学生携带棍棒、刀具进入学校,挑衅滋事;而社会上的一些坏分子也对中职生进行教唆,引诱他们犯罪,因此,要建立校园安全例会制度,建立严格的24小时值班制度,在时间上、空间上不留空挡,做到时时处处都有管理者的视线,排查安全问题,落实安全责任,解决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篇8

关键词: 校园;凶杀案;法律思考

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血案让人痛心。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全国各地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构筑保护校园的安全屏障。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日前疾言:“要严打严防犯罪,使犯罪分子不敢和不能对孩子下手。”中国警力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频率出现在各地校园。 校园安全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除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伤痛以及对凶手的痛恨以外,更应该分析校园血案的原因以及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2010年校园系列血案

从3月23日到5月12日不足60天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小学、幼儿园里频出凶杀案,数十名儿童被砍伤或杀死,那些如花的生命瞬间逝去,无辜的孩子承担了太多的痛苦。请看下面一组典型案例:

案例一、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重大凶杀案。造成死亡8人、重伤5人的严重后果。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司法机关迅速启动程序,4月20日第二审维持死刑判决,罪犯郑民生被枪毙。

案例二、2010年4月21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杨家钦用菜刀连砍7人,造成一名8岁男孩和一名80岁老妇死亡,另有两名小学生,一名学龄前女童及两名村民受伤。

案例三、2010年4月25日15时,陈康炳混入广东省湛江雷洲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

案例四、2010年4月29日,江苏泰兴,徐玉元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案例五、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王永来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王永来被当场烧死,5名受伤学生目前无生命危险。

案例六、2010年5月12日上午8时,陕西省南郑县一民营幼儿园又发生一起砍杀幼儿事件,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嫌犯吴焕明行凶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

二、产生校园凶杀案的主要成因

(一)校园杀人事件只是表象,社会问题才是根本

1、校园一系列的恶性事件的背后隐藏者深层次社会问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六起校园暴力事件,杀人凶手有社区医生、乡村教师、无业市民,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状况较差。是生活的压迫,还是道德的彻底沦丧,是社会的不公,还是良心的泯灭。郑民生在庭审中的自我辩解固然荒唐,但也确有值得反思的一面:“我本来是个本本分分的人,但是我工作没了,所有人都在笑我。”他一再强调自己之所以会犯案是因为人情淡薄,社会冷漠。由于失业导致生活困难,买不起房子、讨不起老婆。有评论指出:“郑民生被判死刑之后,南平也要自我审判。”这不是危言耸听。

2、犯罪专家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犯罪是有传染性的。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潜在的罪犯从别的犯罪中受到启发,从中去发现,研究作案方式和作案手段。在现实中,并不乏因情感、就业、权利等难以自持理智的人,心理一旦失控,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校园屠童的仿效,如果简单用“巧合”两字来概括未免天真。事实上,郑民生的弑童案是这些雷同血案的导火索,模仿者们看到的是一种报复社会的手段,想以此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且不惧司法钳制。血案凶杀的惨烈,并不能掩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清醒规划和模仿痕迹。把地点选在校园,这本身就暴露了自身的清醒,狡黠地混入校园,更是表现出相当的机智,所以基于这些推断,凶杀是有正常的自我意识,并非精神病患者。面对各方压力,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几乎近于崩溃。

3、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变型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有一部人先富起来,但没有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不是被带动,而是遭歧视,社会人情冷漠,对弱势群体缺少必要的关怀。也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一部分人对生存产生绝望,对社会心存不满,长期的压抑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

(二)恶性伤害事件为何选择在校园

1、校园安全保障有限,特别是一些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少,没有专门的保卫老师及专业保安。同时学生年幼,自保能力差,师生是弱势群体,校园是薄弱环节,伤害事件容易得手,这就使得小学及幼儿园成为歹徒首选攻击目标。

2、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校

园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舆论效应都是其它事件所难相比的,同时因其具有易得手等特点,很容易成为怀有特殊目的者的攻击目标,这次是郑民生,下次就可能是林民生、陈民生或者是恐怖组织,这不是危言耸听。

3、学校上课时间固定,学生入校时人流量大,不便疏散,同时校方对一些社会人员的混入也不能很好防止,加上平时对人员进出管理不够严格,常有校外青年、收破烂的,甚至有不法分子混入校园。

4、部分地区教育及其他机构仍不够重视,对未发生的安全事件总以为不会发生,疏于防范,松于管理,麻痹大意,连基本的安全人员,安全措施及应急方案都没有,更不谈定期的安全检查等。

三、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惨案发生后,痛定思痛,都认为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急待完善。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法学专家建议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方法》上升为《学校安全法》,以提升保护师生安全和强化责任的法治威严,校园内外均应加强专业保卫力量及其电子监控等硬件设施。

(一)加强警力保护,强化校园安全

1、各级公安机关要增强责任心,特别是校园所在地的辖区派出所要切实承担起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责任,把校园和学生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各分局、派出所要对校园、幼儿园周边的治安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掌握治安状况;

3、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辖区派出所和交警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强有力措施,首先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维护,特别是孩子们上学、放学高峰时段要配备足够的警力,维持好学校周边的秩序;

4、综治副校长要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的教育指导工作,包括人防、技防、物防的指导;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理念、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和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防微杜渐,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

6、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儿童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对侵害校园和师生权益的刑事治安案件进行严厉打击,实行优先立案、快侦、快诉。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宣传。

(二)加强校园管理,完善各种安保措施

1、安全第一,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之首,要防控事故发生,就必须严格管理,把各个环节管实管细。在原有的校园安全措施下,进一步规范“校园安全措施”,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第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保一方平安。实行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层层抓落实,责任具体到各个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做好上午、下午的集队放学工作,所有学生由教师集中带队全部离开校园。由学校给每一位家长下发《小学安全管理通知》,让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报名充当志愿者,配合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把守校门,协作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2、加强门岗管理,要求所有教师进出校园必须佩戴上岗牌。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家长或到校办事人员进入校园,必须持有“小学进入校园通知单”或行政领导通知,必须出示身份证明,进行实名登记,方可进入校园。家长给孩子送学习用品、衣服等物,由门卫负责登记转送到学生手中。每天的行政带岗领导,要严格遵守带岗制度,做好当天的安全巡查工作。班主任每天都要把安全情况汇报给带岗领导,并由学校汇总报告县区教育局。加强上下级信息沟通研判,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预防校园暴力工作预案,并根据预案组织开展以预防校园暴力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防暴、逃生技能,增强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操作性。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开展预防校园暴力、预防自然灾害、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盗、防拥挤踩踏等安全知识的主题教育。

4、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法制单位、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同心协力维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由当地政府牵头,协调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整治周边环境,加强对歌舞厅、录象厅、网吧和发廊的管理,共同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会公平制度

遏制校园的恶性事件,最根本的是加大纠纷排查力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理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进一步消除社会腐败现象,依法公正处理问题。

1、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校园及周边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报有关部门,紧急情况下,当地党委政府有权采取应急措施,处置突发性事件;对可能威胁社会治安的高风险人员和危险物品,进一步落实严管严控措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好社会闲散青少年入学就业等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涉校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2、解决强行拆迁问题。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需要,国家有权依法征收征用公民的房屋土地,但要给以适当的补偿。在没有足额支付补偿费之前,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应当遵守《侵权责任法》和《物权法》的规定,不能强行拆迁、违规暴力拆迁,否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正确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把群众的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许多上访事件,都是群众在基层解决不了时才会越级赴省进京上访。如果我们的基层干部能秉公处理群众的纠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信访不信法”上访户。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能到出了命案,一大群的警察、地方干部才出面处理,更不能有干部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各级政府不能总是把上访的事件发回原单位处理。更不能把上访群众当作精神病人对待。

4、关心贫困家庭的人员。有些家庭和人员,由于是残疾、疾病、失业、车祸等原因,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能正常吃住,不能继续看病,不能让孩子上学,基层领导应该上门看望,尽可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上级汇报,向社会媒体通报,请求上级政府和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及时帮助。政府官员不能总是跑企业、傍大款,要多到贫困家庭走一走、看一看。

5、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矛盾。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剩余价值,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不断提高劳动的强度,不断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克扣工资或者开除职工。因此,必须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及时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6、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不均的问题,让勤奋工作的、有能力的人多得,让懒惰的、无能的少得。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惠民政策惠及弱势群体,及时救助那些穷困潦倒、产生绝望情绪的病患者,使他们免于生存的恐惧、生活的窘迫以及滋生仇富的畸形心态,让更多的人在生存底线得到应有的保障之下,看得到、摸得着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温暖关爱,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总之,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但首先要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勤奋无私的工作。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个单位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综合治理。校园凶杀事件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学生的人身安全会得到有效保障。只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让我们为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张素生《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机制》[j].载于《福建教育》2006年第2期.

[2]包春华《精心编织校园安全网》[j].载于《现代教育报》2003-08-15.

[3]《50天内6起校园血案 专家分析行凶者心理状态》,载于《网易新闻网》[eb/ol].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粮食产量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