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6 11:09:06

全球经济概念

全球经济概念篇1

打造新概念,奠定新兴市场话语权

金砖四国概念的普及,充分体现了高盛的造势能力与无可争议的话语权。

2001年,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题为《世界需要更好的经济砖块》(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的报告中,创造性地把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形容为金砖四国(BRICs)。2003年,高盛在《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并大胆预言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洗牌,金砖四国将在2050年与美国、日本一起统领全球经济。金砖四国的称谓由此风靡全球。

这一崭新的概念,推动了成熟市场资本对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潜力的再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资本向这些国家的流动。在高盛打造金砖四国概念的2003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吸引的FDI规模分别为535.1亿、42.7亿、11.4亿、101.4亿美元;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1083.13亿、415.54亿、703.2亿、450.58亿美元。与此同时,各路资金也相继在投资组合配置四国的资产。2005年,汇丰、宝源、邓普顿三家基金公司专门在香港推出了3只金砖四国基金,英美机构也相继推出了富时金砖四国指数(FTSE BRIC 50 index)、花旗银行金砖四国商品指数等衍生品种。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后,金砖四国的投资方向更受认可。

金砖四国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由抽象的概念演变成真金白银的投资潮流;甚至影响到政治家,重构了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新兴力量版图。2009年6月16日,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首次正式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有趣的是,南非总统祖马2010年分别访问金砖四国,表示希望南非加入这一体系,而奥尼尔却对此说“不”。

在对金砖四国概念的推广中,高盛自身也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仅在中国工商银行的改制中,高盛就以每股1.22港元、总投资25.8亿美元获得7%的股本。近几年,高盛两度减持工行,套现约4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当初对工行的投资成本,其剩余股份的市值在100亿美元以上,这皆为高盛的纯利。

解析高盛打造金砖四国概念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分析师具有深厚的研究功力。在其他机构的视野尚局限于成熟的本土市场时,放眼全球的高盛已经嗅到了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正是由于奥尼尔敏锐地把握了中国经济改革深化与加入WTO、印度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成效显现、巴西货币雷亚尔自由浮动等带来的出口机遇、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为俄罗斯带来的繁荣,从而准确预见到这四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爆发性成长的可能,适时推出这一概念,才引领了全球新的投资风潮。他的预言也为近10年来四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所印证,据高盛统计,金砖四国在2000-2008年间,以美元计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而此前十年的贡献率为16%。

其次在于高盛平台强大的号召力与推广能力。一个明显的案例是,印尼经济近年同样快速增长,但由于奥尼尔未将其加入金砖四国之列,该国受到的关注远远少于金砖国家。目前,高盛在全球的员工约有33000人,其内部划分为全球投资研究部、运营部、服务部、投资银行部、投资管理部、全球合规部等12个部门,研究范围涵盖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只股票证券、350只固定收益证券和25个股市。通过各部门的配合,高盛能够把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各地。

第三,文化对高盛的研究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实行合伙人制的高盛,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这与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有点格格不入,不过,强化团队精神作用正是高盛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金砖四国概念被炒热后,《经济学人》智库(EIU)、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院等机构也相继效法,金猪五国(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灵猫六国(CIVITS,包括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南非)、VISTA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国家组合层出不穷。2006年,高盛也推出了新钻11国的概念,再次指引新兴市场的掘金机会。无疑,高盛绝不会放弃在势力日益增长的全球新兴市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事实上,在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高盛的报告甚至会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理性经济政策的制定。

掌控大宗商品定价权

高盛对于金融话语权的争夺,同样表现在对决定全球经济的要害因素,特别是原油等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掌控与占领上。

2005年4月,国际原油价格徘徊在每桶50多美元时,高盛首席分析师穆尔蒂(Arjun N.Murti)就语出惊人,直指原油市场将进入“超级上涨”阶段,油价将攀升至105美元/桶的天价。其论据在于原油供求失衡、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新兴经济体需求旺盛等。

针对高盛的高调预测,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原油产量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明确表示,OPEC拥有足够能力保持全球对原油需求增加的供应,并且表示当时的油价已经够高甚至过高了。谁料,OPEC的声音敌不过高盛的预言,油价不断创出新高,到2008年3月7日,真如高盛所言突破了105美元。

不过,高盛的分析师并非神仙,其预测同样会大幅背离基本面。2008年上半年,高盛继续预测,原油供给增长的不足等原因将推动油价在未来6-24个月升至150-200美元,但这一次,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加剧,油价在2008年7月11日见顶147美元/桶后一路狂泻,到年底已经跌至48美元/桶的低谷。

当然,对于油价飙升,也有人认为,除了高盛分析师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也不乏高盛等投行操控的原因。美国参议院有一份“神秘报告”直指大型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是拉高油价的始作俑者。这份题为《市场投机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的报告指出,当每桶原油价格为60-70美元时,其中有20-25美元来自这种投机行为;而且,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多家对冲基金在能源期货投资市场表现活跃。

专业研究带来的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长期实行合伙人制所带来的审慎,也令高盛在金融危机之中保存了实力,2009年,其盈利更达到创纪录的133.85亿美元。某种程度上,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行中幸存的两家之一,高盛的话语权甚至得到了强化,它的报告依然能搅动市场脆弱的神经。

2010年8月,当金价处于1220美元/盎司附近时,高盛预测金价将在未来3个月内上涨至1260美元,6个月内有望突破1300美元,同时对石油、铜、锌和铂金等价格上涨表示看好。3个月后的今天,大宗商品价格基本都顺着高盛的预测不断走高,金价更在短短3个月内突破了1400美元/盎司,只是在原油价格预测上离目标价有些许差距(当前最高油价为88美元/桶,高盛预测价为92美元/桶)。有时,只要传言“高盛报告指出”,不管真假,市场上就有它的支持者出来捧场。

全球经济概念篇2

一、基本准则修订的动因分析

(一)融入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国际协调阶段进入了全球趋同阶段。所谓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市场,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资本、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

2、融入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了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国家或地区如果要脱离世界经济谋求自身发展是不可想像的。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我国境外筹资企业、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子公司或投资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需要分别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造成大量的信息披露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将使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和便于理解,以促使我国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加入WTO后一些成员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某些成员国因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拒绝接受我国会计标准所计算的成本资料,并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第三国的成本资料为依据,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在反倾销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就显得日益迫切。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并涉及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正如美国著名会计教授泽夫所述,会计准则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等强势集团牢牢地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制定权抓在手中,将IFRS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IFRS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因此,在利益权衡下,必须做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应在考虑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趋同。

(二)基本准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1992年底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原基本准则内容陈旧,存在技术上和操作上的滞后性。例如,早在2000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就已对会计要素做出了重新定义,而原基本准则上的要素定义早已过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已没有利用价值,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边缘化现象。再者,原基本准则中还存在大量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相矛盾和抵触的地方,成为组建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体系的一大障碍。因此,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已势在必行。

二、基本准则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一)基本准则修订的内容。本次基本准则的修订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基本准则的定位,由指导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变为指导制定具体会计准则;(2)新准则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该目标是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的结合,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后所做出的规定;(3)新准则增加第十条关于会计要素及其构成的规定,其作用无非是统领第三至八章的内容;(4)将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该部分提出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并删除了原有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规定;(5)重新对会计要素进行了定义,其中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较为新颖。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由于首次提出“利得”和“损失”的概念,相应地也改变了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构成;(6)剔除了大量的具体账务处理,提高基本准则的理论性;(7)突出会计计量问题,并单设一章列出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对它们做出了具体解释,其中由于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相关问题上的应用而受到了特别的推崇;(8)扩大了财务会计报告的范围,提出“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二)基本准则修订后所呈现的特点。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注意了整体结构的布局,删除了大量的具体账务处理,修正了很多陈旧的内容,引入了一些国际上流行的会计概念等等,这些无疑都是一大进步,使得基本准则更为精炼和完整,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基本准则已经呈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雏形

(1)从总体布局来看,新基本准则的结构更趋向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称CF)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它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美国FASB所颁布的概念框架,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效仿,如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也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相类似的文件是财务报告“原则报告”等。此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前身)也在1989年7月1日公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准则公告,其性质类似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修订后基本准则的结构更趋向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图1)两者的结构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起点基础运行呈报,只有逻辑一致的概念框架才能制定出首尾一贯的准则。

(2)从具体内容来看,新基本准则更多地吸收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理念。新的基本准则删除了大量的具体账务处理,只保留了基本概念等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因此,其定位是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同的功能。再者,首次在准则中引入概念框架中的“利得”、“损失”、“留存收益”等概念并做出了具体解释,相应地也改变了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构成项目,由此对会计报表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外,在分析新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部分由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构成,我们暂且把其中的“明晰性”解释为“可理解性”,并将它们按照在基本准则中的出场顺序排列(图2)。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前两项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所规定的主要信息质量相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前四项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加拿大等规定的主要信息质量相同,这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巧合,而是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为国际趋同所做出努力的结果。

2、反映受托责任和可靠性,体现国家特色。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环境,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在进行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具体实际。例如,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提出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该目标是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的结合。对于决策有用论,国内已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且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会计信息造假严重泛滥等等,财务报告急需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两者的结合才是权宜之计,其中当务之急更是强调受托责任的目标。与此相应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可靠性也将摆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首位。

3、内容表述更为准确和完整。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内容表述更为准确和完整,这一特点可散见于准则的各项条款中。例如,基本准则的制定依据在原准则中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而新准则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由于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属于第三层次,在此级别以上的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也对会计准则构成权威性,成为其制定依据,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在“谨慎性”条款中,原准则规定应“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准则提出“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从资产(或收益)和负债(或费用)两方面加以限制,堵塞了舞弊的漏洞,体现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只有拥有准确和完整的条款内容,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准则。

4、确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这一特点是本次基本准则修订的一大亮点,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将会计计量问题单设一章加以规定,并突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中的难点所在,缘于其理论性和实务性很难达到完美的结合。会计存续这么多年来,历史成本一直作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历史成本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他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运用除历史成本外的其他计量属性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从以上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大大提高了其理论性和时代性,为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组建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全球经济概念篇3

关键词:全球化 动因 对策 构想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化概念开始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学

中使用,并逐渐规范化,到80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的基

本概念。英语中的“globalization”,意即“全球化”或“全球性”,它是由形容词“global”(全球的,世界的)派生而来的。俄罗斯著名的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专家阿?恩?丘马科夫经过考证后指出,在“词源学上,‘全球性的’这一术语来自拉丁语‘地球”,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全球因素成为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焦点,这样,全球化术语开始在重建的社会科学中得到普遍使用。有人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于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但一般认为,全球化这一概念是1985年提贝多尔?拉维特(有的译为:贝?莱维)在其《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其原意是指经济全球化,后来有些人将它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随即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得到普遍使用。

笔者认为,所谓全球化,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

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尽管这一概括不尽完整科学,还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但它毕竟指出了全球化最为主要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将全球化理解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应该确认全球化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同时,必然包括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的互动,鉴于其影响的逻辑顺序,经济全球化虽是世界新秩序和人类生活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却是最优先且最主要的方面。由此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可抽象为: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涵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具体经济活动样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象

公元15世纪,由于航海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实现了人类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通向全球的道路,给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强烈地刺激了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于首先在英国引发,其显著标志是,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和纺纱机。蒸汽机和纺纱机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以及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工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并由此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既为世界市场准备了物质条件,也准备了实现的载体。马克思说:“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始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电力在能源、动力、交通运输、通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重要工业技术革命。以其为强大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大机器工业得以建立。出现了诸如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技术更加先进和资本更加密集的新兴工业。这些新兴的重工业不仅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寻求国外市场以销售生产出的工业产品。所有这些因素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不断向国外扩张,拓展国外市场。此外,运输革命和通讯方式的变革也使世界大为缩小,有人形象地把世界比喻为“地球村”。这不仅使开辟国外新市场变得容易,而且也使劳动力的国际转移易于进行。再则,资本密集型工业向全球的扩展也扩大并加快了国际资本的输入和流动。

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并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自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再呈新态势。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基因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发展迅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手段,世界经济交往十分便捷,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依据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尤其步入信息社会的当今时代,海量的信息使人们应接不暇,疲于应对,现代人如果不具备宏观驾驭整合信息的能力,将会沦为知识的奴隶,导致人格的异化。自然科学以数学的简洁形式给我们提供了清晰控制与预测自然现象的手段,那么在人类主体参与的社会领域,我们可否尝试提炼所谓更普遍、简洁的模式来解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呢?比照自然哲学姑且为社会哲学,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哲学依据又是什么?或说是哪些基本的动因推动着经济全球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与现实各种矛盾交汇是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象;追求进步与物质生活的充裕,谋求平等与独立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梦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永恒主题,这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深层精神动因,而国家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实力才是最根本的、最具活力的变革力。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中,内容与形式揭示出现实事物是内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统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根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具有共同心理结构,具有要求个性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人类发展问题的实质。

人类作为特殊的类存在,“文化”是其本质特征的外在显现。作为一定历史和时间的范畴的“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基于不同的地理因素、自然人文条件,根源于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创造的观念系统及物质载体。“文化”的功能:一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优化社会结构,适宜于人类整体发展;三是满足主体内在需要,使人感受本质的丰富性,提升生命质量。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及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因素、自然人文条件等原因,各民族当然具有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生存问题解决后,人类的本性似乎对已知的时空具有天然的厌倦,由此人类的内在禀赋决定了对未知领域与外在世界的无尽拓展。

全球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

现为它以特定的形式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而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

种全球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又反过来向当代人类的全球化社会提出了一种特殊的

价值规范,这就是要求全球化社会中的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

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便解决当今社会的各种全球问题,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

和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困境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全球化不仅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和潮流,而且己经成了无可争

辩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几乎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化进程。其基

本特征主要有;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世界在多元中共存,

在同一中分异。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或发展的初始阶段,世界经济、政治、

文化更多的是在多元化发展中,通过彼此的撞击与磨合,才逐渐形成了互相适

应、互相理解、互相提高、互相依赖的动态格局。

人们也正是通过对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适应,通过对一系列矛盾的协调才发现了全球化这一事实;从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看,“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性”,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有着全球化倾向。全球性是一个目标概念,而全球化是过程概念,由此可见,目前的世界并没有进入“全球性的世界”,而是处于这一全球性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正如现代化一样,人类从近代就开始谈论现代化问题,但直到今天,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又有多少?世界的普遍现代化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多种文化、文明共存和竞争的过程。

直面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困境,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总体表现为人类的整体利益与既得利益集团(国家、国家联盟)之间矛盾;全球整体生产力最优化与现实生产力欠优化之间差距;形象概括为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具体表现为性的储备货币具有重大缺欠、美国经济的寄生性、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虚拟经济膨胀化等。这种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集中表现为以畸形发展的超强军事实力支撑的美国霸权主义。虽然美国实体经济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实体经济,但由于虚拟经济的高速膨胀,美国经济已经基本虚拟化。美国人的生活已经主要地不再依赖于自己的生产,而是主要地依赖于美元的购买力以及创造更多的货币收入。美国经济的虚拟化主要是在透支他国经济。美国虚拟经济膨胀得越大,需要从其他国家获得的补充就越多。而这种补充过程,又是在不平等的贸易中完成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元和比较领先的技术,不得不低价向美国出口商品、资源和劳务。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以净转移的方式接受了美国消费者的剥夺。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众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都有较快增长,但大都陷入内需不足的困境,从而更加依赖对美国的出口。可以说,美国依靠自己的经济霸权已经在事实上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准“绑架”,对世界其他各国形成了次准“绑架”;由于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世界各国难以步调一致,这又放纵了这种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真象如此而已,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

历史的智慧告诉我们,历史只有常规,没有奇迹;历史是动态的、实践的、具体的、现实的;客观史实决定现实的人类无法成为博爱的国际主义者,国家、民族利益左右国家意志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在这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地球村,既致力于全球共同利益,又坚实捍卫本国人民福祉,在弹性碰撞与磨合中相互妥协,维持动态均衡,让矛盾在发展中融合、化解,将是核大战阴影下未来国际事务的客观、理性的运作程序。

历史是各种力量博弈的平衡,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节点,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厚的历史实践与历史积淀,面对全球一体化国际趋势,我国在稳定好本国政局,以改革进取姿态,处理本国事务的同时,双眼应盯住国际,要以一种俯视全球的眼光看待应对国际事务,宏观战略应明确:1、理清我国与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危及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分歧,在此基础上谈求同存异。2、顺应全球一体化,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环境,谋求最大利益,伺机宣扬阐释我们信奉的价值观念,以此吸引可能的追随者,为必将存在并会交锋的两种意识形态及对应的政治势力较量集结同盟力量。3、充分利用联合国、国际性、洲际性、地区性组织等协调国际事务,解决如:环境污染,恐怖活动,核扩散,泛滥,金融危机、星际探险、航空合作以达成共识,步调一致,进而推动各国沟通、交流,并由此形成代表全球多数国家利益,代表正义与进步的国际主流力量及相应机构、规则与制度,使之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秩序的奠定者与引领者。4、美国畸形发展的超强军事实力必然是阻碍新政治、经济秩序不可逾越的坎,美国军事实力的瓦解必然是新秩序诞生的分水岭,如何布局、如何以最小代价破局,如何迫使美国无可奈何花落去接受新秩序,这考验我们的体制及领导者的胆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田素华《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3《全球性问题的哲学》阿?思?丘马科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全球化、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余文烈,2003年第4期。

5《国内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研究的综述》《经济评论》林幼平等,2000年第6期。

6《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宏观经济研究》李杨,2000年第3期。

7《论论全球化与资本流动的双重作用》《世界经济研究》黄仁伟,1999年第3期。

8《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及其理论解释》《世界经济研究》薛求知,王辉,2004年第2期。

全球经济概念篇4

[论文摘要]奉文基于新 经济 时代面对的各种挑战,论述了 企业 营销创新的必要性,着重从垒球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战略性竞争观念及创造需求的观念五方面,论述了我国盘业营销剖新的思路。

世界经济是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空前 发展 ,市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人2i世纪的。对世界经济而言,世纪交替、千年更迭已不仅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新旧经济时代的划分标志。以信息经济或 网络 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开端的我国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挑战,以富有远见的眼光制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营销战略,已 历史 地落到我们营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肩上。

一、新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企业营销必须推陈出新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是2(y世纪$a年代提出的,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融合,表现为资本、人才、劳务、商品、信息、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整合,且规模不断扩大,直接的生产过程不仅在本土进行还要跨出国界。更准确地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使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紧密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体系。随着航空、电讯尤其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距离日益缩短。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但对各国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富强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形势的变化,必须在营销管理方面深入创新。

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进人2(y世纪94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全球经济概念篇5

观众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对比赛结果不确定性的偏好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体现,职业体育联盟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首先考虑观众的需求,因为观众是联盟获得收益最大化的基础,观众市场是联盟“双边市场”的非常重要的“一边”,竞争平衡的比赛成为联盟获得稳定高额利润的核心产品。联盟对竞争平衡的控制与国家对企业的宏观管理模式相似,竞争平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俱乐部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球迷福利,最终实现联盟利润最大化。

1竞争平衡的概念界定  

Rottenberg认为竞争性平衡指职业体育联盟内各球队竞技实力平衡的程度。Fort认为职业体育联盟竞争性平衡应具包括3个维度,每场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单赛季结果的不确定性、几个赛季结果的不确定性。国外学者对竞争平衡的概念研究较少,基本都是一种对竞争平衡状态的描述。国内学者对竞争平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竞争平衡的概念认识不一,多数学者认为竞争平衡就是球队比赛的对抗水平的平衡状态。竞争平衡是联赛的参与者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平衡联赛参与者运动竞赛的实力,以此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行为。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竞争平衡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他们把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称作竞争均衡,借鉴了经济学的概念。在国外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研究的文献中多数是竞争平衡(Competitive Balance)的概念,是指比赛球队比赛本身的对抗平衡状态,而非经济学所表达的是竞争均衡(Competitive Equilibrium)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竞争均衡是指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市场或经济中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与经济学的竞争均衡的内涵存在本质的区别,所以,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本研究从球队比赛对抗平衡角度的进行界定。 球迷对持续失败的球队渐渐失去热情,而对一个永远胜利的球队也很快失去兴趣,俱乐部出现获胜收益递减规律。联盟对竞争失衡的现象己经开始关注,所谓的“王朝球队”联盟开始采用正式的制度进行调控,通过经济手段干涉市场达到联盟的竞争平衡,以保证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美国棒球联盟(MLB)老辛辛那提红袜队的解散说明了竞争平衡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指的是联赛俱乐部比赛竞技水平的接近状态,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包括比赛的结果和过程的平衡情况。联盟是让球队是实力平衡,而老板是个人私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不会为联盟的利益最大化而输球,联盟不得不进行制度创新,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以促进联盟整体的竞争平衡。让欧洲一些处于同一水平的国家组织联赛,比赛竞争平衡水平相对较好,如果从竞争平衡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安排。

全球经济概念篇6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起到规范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作用。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体制方面存在缺陷,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滞后于经济环境形势和实务的发展。

现行经济环境下出现了许多会计实务的新问题,如市场创新中的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产品融资以及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衍生金融工具等会计新问题,迫切需要相应的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加以指导。

1.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

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一些重要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体系来指导和规范。

1.3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正与西方国家日益趋同。

2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目前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尚未成热,但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木市场发育程度。倘若时机成热,则应当及时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逐步建立,不要急于求成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不可能一步到位。美国也是逐步建立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美国从1978年第1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到2000年第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历经12年之久,同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须逐步建立,不能一蹦而就。

2.2要有系统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理论体系,应考虑其完整性。只有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了所有应包括的概念要素时,才能长期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同时用来解决会计准则中未规定的新问题。

2.3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经济全球一体化使跨国经营和跨国合并、全球合作、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实现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趋同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经济增长,而且能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2.4考虑前瞻性

在何理论都不能一成不变,但一个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其稳定性。因此,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注重长远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而且要引导今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通过前瞻性保证概念框架的相对稳定性。这种前瞻性建立在其对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的客观把握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变化的现阶段,更是要求概念框架把握住实践发展规律,对具体准则的制定起到前瞻的指导性作用。

3总结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会计准则起着概念框架的作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因此我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概念框架理论,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发展的现状,构建起一套符介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善我国的会计体系,早日制定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全球经济概念篇7

《投资者报》独家梳理盈透证券的“黑名单”,并对照2010年底QDII持股发现,共有5只QDII持有新浪、搜狐、新东方和航美传媒等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概念股,合计持有8次。

6月15日,一位QDII基金经理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仍然持有航美传媒,但这家并非网络公司。总体看,国内QDII持有这些股票有限,对这些股票的投资也相对谨慎。”

此次中国概念股遭遇冲击波的同时,国内QDII也全线下跌,市场对两者的影响莫衷一是。

“QDII下跌跟概念股被沽空其实是两回事,只是时间上刚好有巧合。我觉得现在有些报道言过其实,把这个影响放大了,其实影响是很有限的。”上述基金经理说。

5只QDII撞上“黑名单”

近期,出于担心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行为,美国最大的非银行券商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简称IB),禁止客户以保证金方式买进132家在美国等地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这被国内市场称为“黑名单”。

盈透证券还在其官网公布了这些公司的英文名称及代码。记者发现,包括搜狐、新浪、中国金融在线、当当网、航美传媒、麦考林在内的多家知名上市公司进入该名单。

一时间,不少近期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惨遭海外投资者抛售。基金投资者也不禁担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是否也身陷“黑名单”中?

记者发现,既进入“黑名单”,又被中国QDII投资的中国概念股有新东方、搜狐、新浪和航美传媒4只,共有5只QDII持有1只或1只以上上述股票。

这些QDII中,总市值近200亿元的华夏全球精选,合计持有上述股票市值最多,共3.16亿元,约占净值比例1.62%。

2010年底,华夏全球精选持有新东方1.83亿元。此外,该基金还持有新浪、搜狐、航美传媒各0.46亿元、0.59亿元、0.24亿元。

同样持有航美传媒的QDII,还有交银环球精选和华安香港精选。尽管两只基金各持有392万元、287万元,但由于规模较小,占净值比都较大。如航美传媒占规模2.62亿元的交银环球精选净值达到1.39%。

此外,建信全球机遇和广发亚太精选,还持有新浪各169万元、137万元。

上述基金经理,在2010年底投资了航美传媒,目前他依然持有该股。他还对《投资者报》记者透露:“随着股价下跌,持有市值下降了一半。”

据他分析,该公司与最近下跌的网络股是两回事,容易被理解错误。“航美传媒主要业务是航空公司和机场广告的运营,被列入名单,可能源于季度业绩不达预期。”

他还表示,ADR(美国存托凭证,是面向美国投资者发行并在美国证券市场交易的存托凭证)中很多重量级公司都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此外还有部分ADR是重复挂牌到美国上市。“只是近期受财报不达预期和会计师不愿意审计影响,而导致股价受到冲击。”

“其实中国公司和全球其他地方的公司一样,都会受到这样的冲击。在国内市场成熟前,势必会受到各方面的洗礼与考验,关键是怎么提高这些企业在全球的信任度。”

拖累QDII净值有限

受中国概念股被沽空影响,近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TMT(科技、传媒、通信)指数再度惨跌创新低。i美股统计显示,中国概念股下跌巨大,TMT板块成重灾区,TMT20指数相对1个半月前的1284点高点跌去34.65%。

同时,2011年一直力压国内股票基金业绩的QDII,净值集体下跌。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10日,27只可统计的QDII今年以来下跌3%,在近一周他们的平均跌幅近2%。

时间上的巧合,让国内投资者产生疑惑,中国概念股的下跌,是不是QDII大跌的主因?

“一些媒体报道QDII下跌是受到概念股冲击所致,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QDII的下跌,主要是全球投资者担心QE2到期,从而导致市场有所修正。看待这样的事情,不应人为放大。”

2011年一季度末,QDII投资市值最高的地区为中国香港,占比61%,投资总市值319亿元;其次为美国,投资总市值62亿元,占比12%。美国市场投资占净值比最高的3只QDII,分别是国泰纳斯达克100、工银瑞信全球精选和南方金砖四国,占比分别为83%、51%、42%。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QDII持有的中资概念股多是蓝筹企业,对上述股票的投资相对谨慎。

根据晨星对2010 年末各QDII全仓股票风格测算,大部分QDII股票持仓偏大盘股风格。“从选股的角度,基金经理对当地市场上市公司研究精力有限,选取成长性高、质量较高、流动性更好的大市值股票更具可操作性。除偏向当地大市值股票外,大部分QDII 基金的股票组合均兼顾成长型和价值型的公司。”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陆慧天也认为,从持仓情况看,QDII持有的中大市值股票大多是业绩稳定、治理规范的公司,只要没有系统性风险,对这些基金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在美国遭受或者做空的股票,多是中小市值公司股票,有不少是通过反向收购后借壳上市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后QE2时代应对策略

6月30日,美联储制定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E2)将正式结束,这场刺激政策已经给全球资产价格带来显著影响。美联储是否会祭出QE3来刺激经济?市场是否会迎来更大的市场波动?

上述QDII基金经理对记者称:“目前大中华区域,的确还受到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以及QE2结束的担心。尽管国内经济有放缓的忧虑,但市场估值已经比较便宜。”

他判断,如果QE2结束时,中国CPI刚好能遇到顶部,政策紧缩不那么激烈,市场会迎来反弹。“对于大宗商品,由于目前全球经济不如从前,所以也不会出现上一轮的牛市,而是维持在区间做修正。”

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基金经理张溪冈也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QE3是大概率事件。”不断公布的各种经济数据时好时坏,令美联储不敢妄然加息,也很可能倒逼美联储不得不去买国债,向市场注资。

全球经济概念篇8

“报告主体”(Reporting Entity)概念和财务报告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以来,会计实务界普遍认可这一概念,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八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中均未包含这一内容。IASB与FASB自2002年10月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Norwalk Agreement)并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来,双方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将“报告主体”列为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一部分,这是概念框架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下文将在回顾“报告主体”概念修订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二、IASB与FASB关于“报告主体”概念修订的演进历程

自2005年12月的首次讨论起到2010年3月征求意见稿的,IASB和FASB举行了17次讨论,对财务报告主体的明确定义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研讨。

最早在2006年3月的讨论会上,IASB认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法律主体,并首次给出了“报告主体”的定义:“主体是拥有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易能力的经济个体”。2007年6月,IASB发表了投票前草案(Pre-ballot Draft),向公众征求意见。2007年9月,为期120天的征求意见期结束后,IASB根据收到的各方意见着重修订了关于“个别报告主体”(Individual Reporting Entity)的概念。修订后的版本更清楚地阐明了理事会决定定义“报告主体”的原因。

2008年5月,FASB与IASB形成了关于报告主体的初步意见并讨论稿“关于改进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的初步意见”(Preliminary Views on an Improv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Reporting Entity)(DP),征询公众意见。2009年1月,IASB开会讨论了各方对于初步意见的征求意见稿的回复。

2010年3月11日,IASB与FASB联合关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的征求意见稿(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Reporting Entity)(ED)。但之后由于有更紧急的谅解备忘录项目(MoU projects)须优先处理,IASB和FASB决定暂缓完成报告主体章节的终稿。2012年9月,IASB出于不希望FASB获得优于世界上其他准则制定组织的特权的原因,决定新项目不再作为IASB和FASB的联合项目,而仅仅由IASB独立完成。

2013年7月,IASB了一个综合性的讨论稿“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总共分为九章以及八个附录,涵盖了对之前概念框架修正和补充的提议。考虑到IASB已经针对“报告主体”部分了一份讨论稿和一份征求意见稿,在本次讨论稿中,IASB仅在附录B中总结了“报告主体”征求意见稿中的提议及其收到的反馈。在对讨论稿征求意见结束后,IASB计划在2014年第三季度征求意见稿,并最终在2015年9月前完成新的概念框架。

三、对2013年征求意见稿中“报告主体”概念的解读

在2013年7月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征求意见稿)中,将“报告主体”定义为“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而且这些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获得是否需要向主体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由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报告主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主体正在从事、已经从事或者将从事经济活动;(2)这些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主体所在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3)有关主体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是资源提供者决定是否需要向主体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三个特征是界定“报告主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根据以上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报告主体”的内涵。

(一)报告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和联系

征求意见稿指出,法律主体不是“报告主体”界定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报告主体”可能包括不止一个法律主体,也可能包括一个法律主体的某一个部分。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主体很可能是报告主体,但是,单一的法律主体也可能不是报告主体,例如,一个法律主体与其他法律主体的经济活动混合在一起且不能客观地分离时,该法律主体很可能就不是报告主体。该种情况下,报告主体就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主体。如果主体的一部分经济活动能够与主体剩余部分客观地区分开,且与主体该部分有关的财务信息对于是否应向其提供资源是决策有用的,那么主体的这一部分也可能作为报告主体。我们认为,“报告主体”不应局限于一个法律主体的活动。报告主体的概念首先要反映经济现象和实质,而非企业的法律结构形式。

(二)报告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区别和联系

当前IASB的概念框架和FASB的概念公告都对“会计主体”进行过明确定义。但要注意报告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主体概念强调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而报告主体概念则着重强调会计的报告,例如需要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财务资料,编制集团报告主体的合并财务报告,因此,如果会计主体不存在,报告主体也难以存在。

(三)控制权构成了集团报告主体的基础

在征求意见稿中,IASB认为当一个主体具有主导另一个主体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利益(或者止损)的权力时,一个主体就控制了另一个主体。如果一个主体控制另一个主体,那么控制主体给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带来的现金流量和其他收益显著地取决于从被控制主体取得的现金流量和其他收益,相应地取决于主体的活动和控制主体对于活动的主导。因此,如果主体控制一个或者多个主体,那么该主体就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很可能给最大数量的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控制权构成了集团报告主体的基础。要注意的是,重大影响不等于控制。正如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一个主体对其他主体有重大影响,表示该主体不控制其他主体。实际上该主体并不具有能够主导其他主体活动的能力,不能构成对其他主体的控制权。

如图1所示,报告主体和其他主体的关系因“控制”判断而泾渭分明。报告主体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是子公司,还是合营安排、联营公司或者投资于权益性工具的金融资产一览无余。

(四)其他类型财务报告

征求意见稿要求,当母公司控制一个或多个主体时必须列报合并财务报表,但同时,IASB承认其他类型财务报表也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们认为,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虽然能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但这些信息只针对部分信息使用者,因此不符合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与合并财务报表相比,母公司财务报表尽管将母公司的资产、负债和经济活动等都进行了反映,但实质上,已有部分项目被加总和抵消,因此并没有反映潜在的资产和负债,其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我们建议,在合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母公司财务报表,即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各项目之后紧跟母公司本身的主要项目或者以补充信息等其他形式反映,如此可以在合并财务报表反映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满足向特殊信息使用者提供该信息的要求。

四、“报告主体”概念的局限性

“报告主体”的概念和财务报告目标紧密相连。而新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论述,字里行间无不体现面向市场的“决策有用观”。虽然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财务报告信息也应该有助于评估企业经理层的的经管责任(Stewardship)或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不过,“受托责任观”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它与“决策有用观”不能并驾齐驱。简单地来说,“决策有用观”在新的概念框架中虽不是惟一、但也是最主要的目标。

这恰恰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一结果的产生多少是受到FASB的影响。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企业筹集资本主要通过公开发行权益证券和债券。这些证券的转让,主要借助于在资本市场上转手交易。大量持有各种证券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经常要评估买卖证券的机遇和可能的风险,从而作出投资(买进、抛售或持有)与信贷(贷出或收回)决策。美国的概念框架把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上,是由美国的投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所决定的。

而我们所讨论的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在确定其用途时,更应该顾及全世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筹资渠道并非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概念框架当然比较先进,但它更多反映的是发达市场经济的特点。IASB是国际性的准则制定机构,它所制定的概念框架应当面向全球。而在全球,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占90%左右,如果IASB未来应用的概念框架过于向美国倾斜,将使其他国家很难与IASB的框架趋同,这反而不利于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因此,我们建议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至少加入“评估经营责任”,以兼顾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至于哪一个是第一位的,还是两者并重,最好能在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后给出定论。

综上所述,IASB的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项目虽取得若干进步,但还是初步的。最后的定稿也许还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当前的进展至少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与重要的参考。为此,我们建议,希望全球与之趋同的IASB新概念框架的目标以及“报告主体”等相关概念的定义等,能更多地考虑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会计水平和接受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12年9月,IASB决定新概念框架的剩余部分不再与FASB合作,而是由IASB独立完成,理由之一是为了避免概念框架过于向美国倾斜。尽管国际上不少学者都认可,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是一个纯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政治化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开始看到IASB为摆脱政治影响做出的努力。国际报务报告概念框架至少在保证其“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全面一致性”以及充分发挥其“知识渗透力”的魅力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将成为排除政治干扰、降低政治成本的一项有力措施。

五、“报告主体”概念的提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但关于“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基本没有涉及。通过以上对“报告主体”概念的分析与评述,我们认为,尽管对是否修订我国基本准则仍然存在争议,并且具体实施也有相当的难度,但无论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还是会计界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应充分认识到“报告主体”这一概念在基本准则(或者概念框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相关概念对于指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的制定及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我们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积极向概念框架工作小组反馈和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美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相比,在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的现状下,我们更应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给予合理建议,避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于偏颇,推进会计准则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趋同。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一篇: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下一篇:电网安全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