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1 12:11:30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

该报告使用人均GDP、地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率、GDP规模、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分布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等九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度。

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分别排在26、41、64、66位。北美、欧洲的综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竞争力最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经济增长前20名的城市主要为中国城市。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一些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衰落;世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边缘地区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

这表明: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每一个城市区域,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城市区域只要也只有顺应规律,积极进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还发现: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经济规模最大10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迭戈、圣何塞、斯德哥尔摩。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数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与此同时,报告使用103项指标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商务环境、软件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企业本体竞争力西雅图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位列产业结构竞争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没有看到其他中国大陆城市的名字,上海也仅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中位列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最基础;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显著;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最优先;全球联系:企业联系最直接。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中国30年城市发展回顾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发现。

此报告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并发现: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进入前50名城市的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及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速度较快。

另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报告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青岛: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扬州: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聚焦“三项建设”,统筹“平安崛起”。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 梯度化、 层级化、个性化、 网络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道

《报告》根据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借鉴性的原则选取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它们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京霞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报告》发现:为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一、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二、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三、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四、全民终身教育,招纳世界贤才;五、重视环境保护,追求永续发展;六、塑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七、实施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八、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2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指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长期维持较高增速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7位。中国力争2020年进入G20五强,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梯次追赶”。

蓝皮书根据独立开发的国家竞争力基本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从竞争力产出的角度,对1990到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

蓝皮书指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如果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不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产业膨胀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必须立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提升结构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竞争力处于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日本、韩国远远领先中国。中国应向日、韩两国学习,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位,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蓝皮书也指出,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在2008年为0.453,在G20中排名第14名,较2004年提升了2位,进步比较明显,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也只有美国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欧盟作为整体优势非常大,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与欧盟差距都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金融体系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体系最完善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中国排在第12位,排名靠后,但近五年来中国的排名在不断上升,2004年和2005年均位于第18名,2007年上升到第11名。虽然进步较快,但金融体系指数依然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中国的存贷利率比其他国家要高,说明我国银行业利润率较高,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6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从2004年的第10名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数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名。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8年,中国在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拥有的数量为15台,排名第一的美国290台。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为提升竞争力,蓝皮书建议中国采取“梯次追赶战略”,具体而言,梯次追赶战略就是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高端引领就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既可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引入国外高端产业,也可以依靠技术创新或产业融合催生高端产业。既要保证传统产业优势和就业渠道,又要避免因“腾笼换鸟”而出现的产业断档和真空状态。重点跨越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七大战略性产业,利用这些制高点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这标志着中国以一省之力与他国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应以规模优势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影响区域和全球市场。

蓝皮书希望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复旦大学: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2010年10月27日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称,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在根据报告的评价方法得到的2009―2010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美国以总指数5.31高居75个国家和地区总指数排名第一,中国以略高于日本的总指数4.58排名第二,排名3~20位的分别是日本(4.57)、德国(4.55)、英国(4.43)、加拿大(4.37)、法国(4.34)、澳大利亚(4.17)、丹麦(4.04)、西班牙(4.03)、瑞典(4.02)、瑞士(4.00)、挪威(3.98)、荷兰(3.97)、俄罗斯(3.95)、意大利(3.95)、中国台湾(3.91)、芬兰(3.89)、巴西(3.86)、韩国(3.86)。报告说,中国在经济表现维度和条件维度上得分最高,而在内能维度和环境维度上的得分偏低。这本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解释。但是,中国的问题也还很多,比如半市场经济和收入分配机制的扭曲等。

世界经济论坛:国家竞争力中进美退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3

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广,经营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企业涉及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对企业整体利益日益重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经营。从发展过程看,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多国经营、国际经营和全球化经营三个互相关联、互相递进的阶段。

1、多国经营战略阶段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企业除了采取一些常规营销策略和手段外,还常常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如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发起社区活动,资助公共图书馆、学校、体育运动和其他公益事业等,以博得国际上和所在国的经济政治组织、政府、 工会、消费者组织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达到营销活动的预期目的。

2、产品、服务品牌化

成功的品牌,尤其是国际名牌,代表着巨大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向各国输出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同时,依靠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实行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输出,即以品牌为核心制定全球经营战略,开拓全球市场。

品牌从本质上而言,既是用于区别竞争者的标记,也是代表生产者和销售者承诺将某一特定的利益带给买方,并表明此项承诺的来源。国际名牌是全球性公司将源于一国的成功品牌随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各个市场,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国际性品牌。美国IT企业如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摩托罗拉(Motorola)、戴尔计算机公司(Dell)等,在全球各地广泛使用标准化的国际品牌,不仅在与经销商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享有更高的获利空间。由于品牌没有生命周期,成功的品牌能够长期、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价值认同,这对于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的IT产品的全球化经营显得更为重要。在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上,由于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使得目前计算机芯片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到不到18个月。英特尔公司在同AMD(超微)、威盛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以其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形成的核心能力和国际名牌的品质,不断战胜对手的挑战,稳占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的霸主地位。

3、营销网络遍及全球

美国IT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活动是由网络化的全球性经营组织来实现的。该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部门、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专业化公司如国际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和从事特定市场推广业务的专门公司等。以企业营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各个专业公司和当地的营销渠道成员构成全球化经营网络,每个国别市场仅是其中一个有着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网络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节点成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及时交流情报信息,使企业全球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

美国IT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企业全球化经营活动的管理主体。总部负责制定全球化经营的总体战略,确定企业营销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成员资格,确定是否采用全球标准化营销沟通策略,选定某一国际广告公司为其世界范围的广告总,以及划分各地子公司营销部门在企业机构中的权限等。企业全球化经营组织中各个机构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各司其职,在企业已经进入的国别市场中建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在分工上,国际市场调研公司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负责提供准确的调查数据,并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分析。管理咨询公司根据企业和市场调研公司提供的资料,分别按品牌或产品大类进行包括营销沟通策略在内的各种营销战略的研究。国际广告公司则以营销沟通组合中的广告为中心,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策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各类经销商和商也根据合同要求在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活动中,配合提供各种服务,如专业制作店内促销宣传品、协作直接营销服务等。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经常与各专业公司和经销商、商保持联系,了解市场及消费者对其营销组合策略的反映,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重视营销活动的长期投资回报

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美国IT企业,财力雄厚,融资能力极强。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以图长期回报。富有营销经验的美国IT企业,往往将会计制度上列支为当期费用的促销投入视为树立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长期投资,因而特别注重长期投资回报而不是短期赢利。他们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后往往不是靠减少促销投入去获取短期利润,而是不断增加投入,力争获得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品牌领先地位。

美国IT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有新产品上市时,往往都有庞大的促销预算支撑。1995年,微软公司向全球推出Windows 95操作系统软件,在纽约帝国大厦楼顶树立微软公司商标形象的霓虹灯;花费1200万美元购买著名的英国“滚石”乐队的一支流行歌曲作为广告专用;买下整张《泰晤士报》一天的发行量,印上广告免费分发。这场耗资 5.0亿美元的强大的广告和公关宣传攻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使Windows 95在几个月内几乎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词语,Windows 95操作系统软件几乎垄断全球个人PC操作系统市场,“微软”品牌成为PC操作系统的代名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很大提高。时至今日,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仍保持个人PC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5、特别注重市场研究和测试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球用于营销沟通的市场研究支出超过130亿美元,这表明市场研究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企业相比,美国IT企业在全球经营活动中,更加重视市场研究,尤其是定量化的市场研究。通过自己调查或购买有关咨询公司提供的各种专业市场研究报告,由本公司市场研究部门、营销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营销策略。尽管一份国别市场研究报告价格不菲,动辄上百万美元,但作为企业开拓全球目标市场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制定营销沟通计划的准确性。

除了在制定营销策略前进行市场研究以外,美国IT企业还特别重视营销活动的市场测试,包括事前测试和事后测试。事前测试一般由研究人员以情景模拟或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主要是了解营销活动所传递的独特诉求信息是否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关心的信息内容是否与活动的目的相符。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为向中国市场推介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普及型手机“心语(Talkabout)T2688”,于2000年 3月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产品会。地点选在一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及节日气氛的老四合院里,以一场室内剧的形式诠释其新款手机。会没有人们司空见惯的程序,与会者倒像是在逛庙会。研究人员采取这种独具匠心的市场测试手法,了解该款手机的独特诉求点:浓浓的亲情、亲密的爱情、温馨的友情对与会者的吸引力。除了销售业绩、索取资料来函或竞赛的参加率等直接效果的反映以外,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还通过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协助进行事后测试,来评估企业营销活动的沟通效果。

三、对我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启示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IT企业,经过近十年的海外经营和国际竞争,企业经营规模逐渐扩大,IT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从整体上看,我国IT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意识还不强,许多企业尚未考虑全球化经营。首先,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经营能力较弱,全球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子企业百强排名第一(1999年)的联想集团,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东南亚地区,1999年度全球销售收入仅14.9亿美元,远远落后于IBM公司(1999年度销售收入875.5亿美元,“全球500强”排名第16位)、戴尔计算机公司(1999年度销售收入252亿美元,“全球500强”排名第137位);其次,企业大多缺乏全球化经营战略意识,目标市场结构趋同,在资金、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整合能力偏弱,企业开展全球化经营的动力不足,市场开拓方式单一,企业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应变乏术。第三,我国IT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能力,“拳头”产品不多,产品创新能力较差,开发后劲不足。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活动中,我国IT企业多数比较被动,难以在国外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欧美市场上立足。

面对加入WTO后的竞争局势,我国IT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除借鉴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外,我国企业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树立全球化经营理念

推行全球化经营的美国IT企业,无不将经营的全球化作为其营销指导思想,把世界市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国IT企业应尽快转变经营观念,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企业决策者要树立全球化经营观念,把视野扩张到全世界,要在全球市场上寻求和把握机遇,谋求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通过在全球各地的经营活动,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企业收益。其次,企业决策者要将全球化经营理念推广到企业的每个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变成他们为企业工作的行为动力和行为标准,并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第三,企业应加强对经济、信息全球化以及国外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研究,及时了解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及营销战略发展的最新态势,制定适应市场的全球化经营战略。第四,企业应全面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准确确定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位置,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

2、大力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是IT企业开展全球化经营、在全球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法宝,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核心能力的建立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对国内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来实现的。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美国IT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核心能力来开拓全球市场、创建全球知名品牌的。缺乏核心能力的企业,其产品、服务的品牌化很难实现。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4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西方社会责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从单纯的慈善行为转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在赢利的同时,更加注意在人、环境、社会三方面保持必要的平衡。

20世纪40-90年代:慈善-劳工-责任消费-社会责任体系

上世纪40年代,是慈善捐助新兴发展的时期。那时,企业纷纷建立企业或社区基金,通过慈善捐助帮助穷人和贫困者。到了60年代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们更加重视企业对社会道德的遵守。伴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压榨劳工、破坏环境、漠视人权的行为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企业开始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比如捐资助学、资助艾滋病人等等。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当时,劳工问题成为社会责任领域的关注焦点。劳工运动促成了有关劳工权益的全球化讨论,国际劳工团体开始与跨国公司谈判,要求他们为供应链上的企业行为承担责任。90年代初期,责任消费逐渐在西方社会萌芽初生,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成衣业和制鞋业发动了“反血汗工厂运动”,“血汗工厂”品牌生产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抵制。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商业利益,一些大企业以制定社会责任守则、建立社会责任体系为手段来采取危机公关,如沃马特、锐步等。与此同时,很多行业性、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的组织纷纷建立社会责任守则。截至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社会责任守则,其中118个由跨国公司制定,其余由商贸协会、多边组织或国际机构制定。从守则制定分布来看,欧洲、美国起到了绝对的带头作用,美国的企业甚至开历史先河,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纳入公司法中。

21世纪:迎接全面责任竞争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0年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时期。这时一个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也已经由单纯的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发展到全面责任竞争阶段。21世纪,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社会对企业的期望。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已有400余种。而此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据毕马威关于全球社会责任的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G250企业中已经有197家独立CSR报告,由2005年的52%升至79%。而日本前100家企业中,有90%的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位列世界第一。在过去三年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增长最快的国家依次是南非、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法国。

2009年1月,欧盟的《2008欧洲竞争力报告》首次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章节,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5

《报告》提出网络就绪指数 (Network Readiness Index, NRI),用来评估一个经济体是否在以下方面做好了全面利用信息技术的准备: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获取成本及确保最优使用的必要技能;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情况;商业和创新环境,政治和监管框架;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网络就绪指数(NRI)使用了公开渠道获得数据以及“高管意见调查”的研究结果。“高管意见调查”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由全球167 家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组成的合作伙伴网络共同开展的一项全面的年度调查,调查对象超过15000 名高管,提供了网络就绪关键领域的洞察和意见。

《报告》用网络就绪指数考察全球144 个经济体,位列前十名的经济体为:芬兰、新加坡、瑞典、荷兰、挪威、瑞士、英国、丹麦、美国、中国台湾。在亚洲经济体中,中国台湾(10)、韩国(11)、香港(14)、日本(22)、马来西亚(30)位列前30名。由于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率停滞不前,中国排名下降了7位,降至第58 位,被“金砖国家”之一的俄罗斯超过。“金砖国家”的排名表现普遍不佳。除非对信息通信技术、技能和创新进行恰当投入,否则“金砖国家”成员在过去所取得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或遇险阻。

INSEAD欧洲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报告编辑布鲁诺・朗万(Bruno Lanvin)指出:“报告分析显示,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和对技能与创新的投资若匹配得当,它将有助于跨越‘神奇门槛’,一旦跨越了这个门槛,投资回报会显著提升。还没有跨越这个门槛的国家,要找到未能跨越这个门槛的原因,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提升和创新目标。”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6

关键词:体育专业报纸;体育传媒;三次售卖理论;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26-04

2005年8月30日,生存了5年多的《南方体育》在出完最后一期报纸之后,宣布无限期停刊。这也是继《球报》之后,一年之内中国又一家体育专业报和读者说再见。在中国足球大环境整体萧条的情况下,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2年多的大背景下,两家体育媒体退出了市场,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市场竞争的残酷。

1 我国体育专业报纸生存状况

专业体育报纸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1996-2000年,而这段时间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刚刚开始,足球热潮席卷全国的时期,可以肯定地说,正是足球职业联赛和足球热带动了体育专业媒体的成长。然而,随着中国足球问题的日渐暴露,从投资人到普通老百姓都逐渐对足球失去热情,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体育媒体。2002年日、韩足球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水平开始出现倒退,足球场上观众越来越少,体育报纸的读者也越来越少。目前,仍然出版发行的体育类报纸,除了《体坛周报》、《足球报》两强外,还有《中国体育报》、《东方体育日报》、《扬子体育报》、《竞报》、《体育晨报》、《篮球报》、《球迷》、《羊城体育》、《体育周报》、《足球周报》等,这些媒体也举步维艰,或偏离主流,或勉强支撑。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其中的一些很有可能步《南方体育》、《球报》的后尘,在某一天黯然退出这个舞台。即便是曾经让不少主流媒体刮目相看的两份体育旗舰级报纸――《体坛周报》和《足球报》,也被这股萎靡之风波及,前者发行量从最高峰的超过200万份,至今日仅剩下三分之一,后者在2005年也首度爆出了亏损2000万元的消息。唇亡齿寒,两家最大的体育报纸,都在今年感受到了足球市场带来的寒意。我国体育专业报纸的生存状况见表1。

2 我国体育专业报纸现状之症结

2.1 足球等专项报道过多导致读者群狭窄

像《体坛周报》这样比较成功的体育传媒,即使在自己足球、篮球和围棋为三大特色的栏目之间,也没能很好地实现各项体育项目的平衡报道。即使在其强调的足球、篮球和围棋3个特色中,足球的比重也远远超过其它两项的总和,《体坛周报》报道的头条中,足球占了90%以上,篮球和围棋所占比重不言而喻,该报自身的三大特色也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这种足球独大的现象固然是读者市场的一个反映,但也说明我们的体育传媒市场开发过于集中。如果不加以平衡综合,就会减弱传媒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丢失相当一部分的潜在受众。《足球》在细分市场中率先进入足球市场,与中国足彩同步推出了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足球大赢家》足彩专刊,就是一个有建设性的尝试和突破。

2.2恶性竞争较严重,资源缺乏共享

各媒体互相挖墙脚,互相拆台,恶意抬高采编人员的工资,甚至买断采访源。在市场活跃的时候,大家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了恶性竞争上。“今天你转会了吗?”这几乎成了2001年中国足球记者见面时相互的问候语。在那场持续一年有余的足记转会风暴中,《体坛周报》网罗了辽宁《球报》的赵震和关军、天津《球迷》的张贺、《北京足球报》的张卫、《中国体育报》的文涛、大连《半岛晨报》的金松、《上海青年报》的严益唯、《山东体育报》的张远、《成都商报》的王军等各地优秀记者;后来,《新民晚报》的葛爱平、CCTV《足球之夜》的冉雄飞也闻风而来。《足球》报自然不会示弱,李承鹏首当其冲,大连《足球周报》的何德刚、上海《解放日报》的郭先春、山东《济南时报》的宋国庆、广西《体育周报》的贾蕾仕、《辽沈晚报》的钱建辉以及后来的姬宇阳等同样优秀的地方足记纷纷前来加盟。《体坛周报》和《足球》一番大肆的招兵买马让这两家原本就已经鹤立鸡群的媒体变得愈发强大;与此同时,人才的流失加上资金的匮乏也加速了其他同类专业报的江河日下。比如,到了2001年前后,以往在北京报摊上还能看得见的诸如《羊城体育》、《球报》、《球迷》、《中国足球报》、《足球周报》、《体育周报》等已难觅踪影了。

2.3内容产品开发单一

媒介产品的开发有两个方面:内容产品和广告产品,即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和广告市场的开拓。就目前的综合性体育传媒(如《中国体育报》等)来看,在内容产品上比专业性体育传媒(如《体坛周报》、《足球》等)做得要好,开发面相对较广。但从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考察,目前的体育传媒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尚不能满足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内容产品开发的单一往往导致竞争能力的单一。体育专业报纸目前仅局限于对竞技体育层面的报道,一些较有深度的评述性文章也主要针对各项主要的竞技运动项目。在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体育娱乐以及极具开发潜力的体育用品市场方面却鲜有涉足。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提供了一些经。这一频道每周开设有电子竞技世界、健身房、精彩F1、全明星猜想、体坛快讯、体育教学、体育今日谈、体育人间、体育世界、体育新闻、体育英语、早安中国、足球彩经、足球之夜、NBA赛场、乐、轻松体育、体育商城、天下足球、直播周末、巅峰时刻等固定栏目,此外还包括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的赛事直播栏目。

2.4广告收入微乎其微,融资渠道单一

体育传媒“高发行量不一定会得到高额的广告回报”的特性决定了其发行价格要比其他类报纸高出许多。依靠发行,使争抢读者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行空间会越来越小,这从客观上又给体育传媒增加了经营的压力。业内统计分析,发行不超过10万份的全国性体育报纸,是很难维持的。体育产业化成熟的美国,体育媒体总收入的1/2以上是来自于广告、赞助及品牌特许等多元化经营的收入。在报业经济中,发行赢利是一种极不稳定、极其脆弱的模式。而对《体坛周报》和同《体坛周报》的赢利模式相仿的其他体育类报纸来说,利用发行赢利而求得生存,其最终的后果只能是在与同行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5受其他媒体的冲击

电视以其报道迅速、画面直观、现场感强、费用低廉等优势已经显出比报纸更胜一筹的趋势,而且,电视对接收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最小,连文盲者都可以收看。尤其是在奥运会年和足球世界杯年,体育电视的优势彰显无疑。从传播特点上来说,报纸所具备的特点,网络基本上都具备。因为在目前网站还没有采

访权的影响下,网络新闻根本就是依托报纸新闻而生的。但是,网络所具备的特性――快捷、丰富、互动、易收藏、可检索、即时更新、多媒体链接等等――恰恰是报纸所不具备的。2004年是体育大年,足球亚洲杯、欧洲杯,奥运会齐集,在这个被很多专业体育报纸寄予厚望的年份里,综合性报纸和网络开始发力,体育报纸遭遇市场化以来最大的冲击。同样,综合类报纸拿出了和体育专业报纸同等的版面报道赛事并以相近的价出售,使体育专业报纸需用200%力气与其竞争。如果说综合类报纸一开始的体育报道还比较粗糙的话,随着竞争的加剧,它们的质量也在迅速地提高,这给体育专业报纸带来更大的威胁。除非能不断做出比综合类报纸更有轰动性、更有内幕、更有深度的题材,否则内容就难吸引人。

3 我国体育专业报纸发展之策略

3.1 在内容上竞技体育应与休闲体育并重

体育报道的娱乐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闻报道的新趋势,但娱乐化决不等同于庸俗化或色情化。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化新闻专业主义,正如新闻学者李良荣所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要具备‘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每天世界各地的体育新闻资讯数量极大,尤其是在奥运会、世界杯、大运会等重大比赛期间,单是赛事动态的信息量就足以填充一个时段的新闻报道版面。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体育资讯,不能一味只追求“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竞技体育新闻,而忽视对“平民体育”、“大众体育”的关注。要知道时下在“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理念支配下,大众休闲、健身、娱乐体育的市场相对于“精英体育”的市场更是巨大的,体育新闻报导不能放弃这一主阵地。对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其实是对新闻加工方式的选择,在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上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内容上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主要是指在信息传播渠道过剩的媒介环境下,独家新闻已成为稀缺资源,因而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由新闻的第一落点“时效性”转入第二落点,即“新闻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只有精良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质量上乘的内容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如果能采用巧妙新颖的形式,质量稍逊的新闻素材同样也能博得观众的青睐。新闻的温度指的是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的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道德上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新闻的深度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时间维度上,指的是新闻报道既要追溯事件发生的背景,交待事件当下的进行状态,又要根据事实现状客观地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从空间维度上说,就是在共时条件下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提供不同立场的多元价值判断和观点解读。

3.2在经营方式上,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体育受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单纯的体育专业报纸已很难满足读者需求,也很难满足报纸品牌效应的提升,因此,报纸的经营方式应发生变化,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因为在广告支柱发生动摇的情况下,体育专业报纸要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报纸应借助自身的影响,开发新的产业,如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用品等与体育产业有较高关联度的领域都是可以开发的,都有不错的目标和大众市场。拥有《米兰体育报》的RCS传媒集团业务已触及传媒业方方面面;法国的《队报周刊》影响力甚至超过《队报》;《马卡报》也拥有自己的杂志,还将自己的商标放到各种商品上,以扩大影响。我国的体育专业媒体同样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体坛周报》旗下的《足球周刊》、《全体育》初获成功;即便是专业性报纸《足球》,也推出《劲体育》和另一份篮球专业性报纸。

3.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充分合作

2006年《体坛周报》与TOM在线网站合作,推出全新“TOM体坛网站”,致力打造一个集综合体育门户和强化各种专项体育门户相结合的多层次“体育门户矩阵”,依靠全球范围的资讯生产能力,提供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全球体育资讯服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将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网上全球体育通讯社”。报纸向网站提供高质量的稿件,网站为传播报纸信息提供新平台,创造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结合的典范,赢得了更多读者和广告收入。

3.4借鉴“三次售卖理论”,创新报刊盈利模式

所谓“三次售卖理论”,是指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杂志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使杂志有可能获得发行收入,所以第一次售卖是杂志发行收入的基础。第二次售卖是‘买读者群’。定位清晰、内容精彩的杂志拥有一定数量而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是杂志吸引广告的资本,所以第二次售卖是杂志广告收入的基础。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主要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或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等。在欧美发达国家,只卖一次的期刊经营规模都不大,在2000年美国期刊300强中,这种类型的期刊只有21种,说明这种模式不是期刊经营的主流模式,最成功的期刊都是三者卖得都好的。而在杂志的三次售卖中,第三次售卖的发展后劲最足,因为杂志是品牌媒体,一本有影响的杂志在其读者群乃至整个社会上都拥有良好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利用期刊品牌发展的衍生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7

关键词:长沙 工程机械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86-03

工程机械产业是长沙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产值占全国的23%,全球的7.2%,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以、三一重工为代表,这两家企业都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以营业收入排名,两家企业分列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二、第三位。为实现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2002年起,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便开始了国际化探索,历经10年的努力后,在市场拓展、服务体系、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果说在第一阶段两大企业更多的是依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的话,那么下一阶段,两大企业将只能更多依靠提升国际竞争力来谋求进一步发展。两大企业能否在这一阶段通过积极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能否走得更快更稳。

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1.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但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国际市场范围的大小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直接反映。作为长沙工程机械的代表,三一重工和对国际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前瞻性的考虑,两家企业都把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曾表示,国际化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当成第三次创业。而董事长詹纯新也多次提到,将来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国市场就会憋死。正是这些认识的驱动下,两家企业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至今,的国际业务已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高端市场。而三一重工的海外业务也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市场,产品行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该说,这些成绩已是非常不错,但如果以海外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两家企业的国际化成色还很不够,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两家企业的年报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43%、12.6%和5.72%,而三一重工的比例为25.2%、8.24%和4.58%,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连年下滑。而同期全球工程机械领导者卡特彼勒的海外市场销售比重分别为63%、67%和69%,远高于两家企业的比例。另外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8年世界100强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平均为62%,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100强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比例平均为45%。这一差距也反映出两大企业的国际业务量仍然偏小,国际化道路仍然较长。

2.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完善,但国际化人才仍较缺乏。国际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完善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组织保障,而营销网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缺少了专业人才的支撑,再完善的营销网络也只是一具空壳,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在10年国际化历程里,非常重视营销网络建设,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国际营销网络。至今,三一重工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00多个办事处,建有30家海外公司,在主要市场建立了15个物流中心,400多个备件仓库,并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相继投入巨资建立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而也在阿联酋、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越南等10余个国家成立了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南非、沙特、智利、乌克兰等20余个国家设立了常驻机构,同时,以阿联酋、比利时等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全球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两家企业不断扩大的营销网络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国际化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某些重要岗位,长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拓展计划无法正常开展,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带来不小影响,人才缺乏已成为两大企业加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瓶颈。

3.产品品质显著改善,但核心技术仍待攻克。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特别是对于工程机械产品而言,由于投入成本较大、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客户对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自成立以来,对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极为重视,通过不懈努力,产品品质已得到很大提升,如环卫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港口机械、煤炭机械等产品的品质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混凝土机械的品质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点已在国外众多重点工程的施工中得到了充分证明。10年来,三一重工的产品通过竞标参与了全球众多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如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塔、印度最高建筑——孟买帝国大厦、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大厦等项目中都有三一重工产品的身影。而的产品也多次中标国际重大工程,参与了委内瑞拉最长的高铁——蒂纳科—阿纳科高速铁路、厄瓜多尔最大的水电站——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非洲最大斜拉桥——摩洛哥布里格里格河谷斜拉桥等项目的建设,两大企业的产品在施工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受到了国际客户的肯定和好评。2011年9月,还向日本出口了30台泵车,支援福岛震后重建工作,实现了中国工程机械向日本出口零的突破。然而,尽管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跨国巨头相比,在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核心配套件的研发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两家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和核心配套件仍然依赖国外。以液压件和发动机为例,中高端液压件几乎全部来自日本川崎和德国博世力士乐两家公司,中高端挖掘机的发动机也几乎被美国康明斯、日本五十铃、洋马、久保田所垄断。虽然两大企业也一直在核心配套件上寻求技术突破,但进展仍然不大,与跨国巨头尚有很大差距。

4.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品牌形象仍待提高。品牌影响力是企业品牌知名度、占有率、认可度等因素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一点从两大企业参加全球工程机械三大顶级展会的过程就可见一斑,三大顶级展会分别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展,德国慕尼黑宝马展,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行业内关注度最高的盛会,参展企业基本都是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优秀企业。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从2006年开始参加三大展会以来,关注度一年比一年高,影响一年比一年大。例如在2011年4月举行的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携手并购的意大利企业联合参展,展出面积达3200平方米,展出设备25台,展出规模名列参展企业前茅,反响巨大。在2012年4月举行的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上,三一的展出面积更是达到4680平方米,展出设备21台,成为展会最大的参展企业之一,受到全球众多客户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两大企业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也受到了权威媒体的肯定,在国际工程机械权威杂志《国际建设》2012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实力排行榜中,三一重工荣登第六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排名最靠前的企业,紧随三一重工之后,排名全球第7。而在2004年首次入选该榜单时,三一重工仅列第43位,位列第37位。然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仍然无法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国际市场品牌形象仍不尽人意,尽管两家企业的产品品质已有巨大提高,但品牌形象与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日立建机等工程机械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上,那就是中高端产品的拓展十分艰难,国外客户总是充满疑虑,即便是两家企业的拳头产品,销售人员往往也要费很多口舌来向客户反复解释其品质的可靠。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企业自身来说,一方面需要在工艺设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突破,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加大传播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发展规模竞争力。规模竞争力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一般来说,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但在不损害效率和增长质量的前提下,较大的规模却非常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它不仅让消费者感觉到实力更雄厚,更值得信赖,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更有利于企业在获取各项资源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扩张方式,发展规模竞争力。企业扩张方式可有多种选择,第一,出口方式,这一方式尽管风险小,但却不利于企业掌控国际市场,适宜扩张初期使用。第二,投资设厂方式,这一方式投入较大,投产时间相对较长,但有利于企业直接掌控国际市场。第三,跨国并购,这一方式可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产品和渠道快速进入当地市场,但整合风险也较大。第四,品牌特许,这是企业通过品牌授权来扩展市场的方式,对品牌声望提出了较高要求,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选择。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目标市场状况,对这几种方式进行组合运用。

2.不断充实国际营销队伍,夯实人才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批懂管理、会技术、熟悉营销规则、擅长沟通的专业人才是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所在。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近几年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营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人才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多管齐下,兼收并蓄。一方面,重视国际化人才的自我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招募和培养机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有前瞻性,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时做好各类人才的招募、培养和储备工作。例如,对于国际销售代表,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和内部选拔,选出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语言能力的学员,由具备丰富海外经验的实战专家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竞争考核,把真正具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挑选出来,再结合个人特点派往海外市场任职。其次,企业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好市场所在地的人才资源,实现国际人才为我所用。特别是设立了生产与研发基地的重点市场,企业应该用好本地智力资源,积极招募本地人才。第三,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可通过猎头公司面向全球招聘。第四,利用经济危机下某些企业经营困难或裁员的机会,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三一重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就从德国引进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CEO,而在金融危机之前,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为其他国家的公司服务。通过这些方式的采用,有效缓解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困局,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的中心是产品,产品竞争力自然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尽量保持技术创新队伍的稳定及创新项目的延续。然后要积极拓宽技术创新途径,第一,自主创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及研发能力,挑选一批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技术,予以重点攻关。第二,协作开发。对于靠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技术,与高校、研究机构、零部件龙头企业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智力资源,推动研发进程,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第三,购买引进。对于高校、科研单位等机构已获认可的专利成果,以及国际技术市场公开转让的技术成果,两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技术需求,出资购买引进,避免重复开发。第四,并购吸收。两大企业在成功完成跨国并购后,应该积极促进并购整合,消化吸收一批实用技术。第五,政府资助。出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每年会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项目,予以特别支持,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项目的落户和扩大,借助政府支持,强力推动技术创新。

4.拓展丰富传播手段,提升品牌竞争力。

(1)做好广告推广,提升品牌认知。在广告推广中,首先,要考虑各个国家的广告环境,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习惯的差异,各国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并不一样。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相对理性,广告的鉴赏水平一般也更高,有创意的广告或形象类广告更易受到关注和欢迎,而缺乏创意的广告或大规模的广告轰炸并不容易产生像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效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差异,消费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围绕产品属性本身来进行宣传的广告,也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诱导。而且,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消费者更易认为广告投放规模大的企业实力更雄厚,购买更放心。所以在国际市场广告投放中,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重视这种差异,对广告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符合所在地区的消费心理和市场特点。其次,要注重广告策划。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营销活动,任何企业都非常关注广告效果,而广告效果不佳,通常是因为三种原因:一是广告投放缺乏连续性,企业没有系统的广告投放规划,主要依据销售的好坏来投放广告,从而割裂了消费者的记忆周期,使品牌印象难以积累。第二是广告主题经常变换,导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混乱,品牌联想难以建立。第三是广告表现过于简单,缺乏深创意深度,使品牌内涵无法丰富。要避免出现以上状况,企业就必须对广告进行精心策划,找准定位,优化创意,准确选择传播对象,整合传播途径,尽量以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2)借助国际会展,扩大品牌影响。展览会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传播活动,企业在展览会上可直接面对客户、竞争对手及媒体,精准展示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工程机械作为一种工业品,非常适合国际会展这种传播形式。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宣传平台,积极扩大品牌影响。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工程机械行业三大顶级展会,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企业树立全球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最佳平台,企业应该周密策划,积极参展。其次,是充分重视区域性重大展会,如中东国际工程机械展,南非国际工程机械展,印度国际工程机械展、俄罗斯国际工程机械展等。这些展会所在地本身就是工程机械销售的热点市场,同时展会对周边国家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也是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较好机会。在展会组织上,企业应该精心安排,充分做好展前、展中、展后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展前的客户联系、展台布置、人员培训,展中的客户接洽、产品展示、订单收集,展后的展会总结、订单跟进等。只有充分考虑并努力做好这些细节,才能使展会效果最大化,也才能充分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事件营销是一种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的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方式。事件营销具有突发性强、受众面广、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三一重工在国际营销中就成功的利用两次突发事件开展了事件营销,为品牌赢得了美誉。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埋在700米深的井下,一时间,全球关注,如何救援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最终确定的救援方案中,由当地经销商选送的三一重工自主设计制造的SCC4000履带起重机被选中为救援设备,三一重工获此消息后,迅速启动营销预案,立即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和操作手赶到现场,做好检修和救援的准备,之后在全球媒体瞩目下,33名矿工成功获救,智利政府为此特地向三一重工发出感谢信,感谢三一重工对救援所做的贡献。2011年3月,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被日本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危机所吸引,相比智利铜矿塌方事件,这次事件由于其惨重的破坏性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而受到全球媒体的更大关注。在救援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向三一重工发出救援信,选择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来解决核反应堆的注水冷却问题,接到救援信后,三一重工高调宣布向日本无偿捐赠价值百万的高端泵车用于救援,并派专人一路护送到现场,马上开展注水冷却。事件解决后,日本媒体对三一重工的设备性能予以高度评价,日本政府还专门委托其驻华大使到三一集团表示感谢。这两起事件无疑都是突发事件,三一重工成功地抓住了这两次事件,利用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及之后企业精心策划的追踪报道,充分宣传了企业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其他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在国际营销中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提供了借鉴或启示。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情咨询与决策研究课题“提升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项目编号201011BZZ123);湖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项目编号10C08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佘镜怀.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76-183

2.张建伟,王今.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J].工程机械,2004(10):31-33

3.赵少平,杨会全.试论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与合作[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39-43

4.张运泉,刘金霞.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3):34-44

5.王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J].企业研究,2011(4):69-71

6.杨辰.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81-82

7.唐炎钊,唐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民族文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2(3):72-77

8.党鹏.三一重工:在替代进口中的进化[N].中国经营报,2010.11.6

9.刘小平,李箐箐.国际化战略: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国门的标杆[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3

10.王利飞.全球重点工程,见证三一崛起[N].中国经济导报,2012.9.8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8

从7月18日起到9月20日结束。这一评估团将对向FIFA提出申办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的9个国家逐一进行考察,并起草各申办国家的可行性报告,而这份评估报告也将影响9个国家申办世界杯的最终结果。2018年与2022年的世界杯争夺战,已经提前打响……

2018 英俄分鹰抗礼

今年5月4日,国际足联注意布拉特在接受英国媒体《每日邮报》采访时,无意流露出对英格兰主办2018年世界杯的看好,“我相信英格兰能主办好2018年世界杯,不过俄罗斯也有很大机会,将成为英格兰申办这届世界杯的最大威胁。”

2022 亚洲群雄逐庸

7月22日,国际足联考察团结束了对日本的考察工作,在参观了大阪和东京两地的体育馆和欣慰媒体设施后,对日本的申办计划赞不绝口。代表团团长尼科尔斯表示,“日本2022年世界杯申办预算非常平衡,申办方既融入了日本的足球文化传统、也包含着世界化的场馆和最高新的科技,这是一份非常出色的计划!”

布拉特对英格兰申办前景的看好,源于英格兰世界杯申办委员会精心准备下的那份多达1752页的申办报告,他们准备翻修或新建15座球场,其中伦敦3座。曼彻斯特2座。当前英格兰国家队队长大卫・贝克汉姆将它交到布拉特手中的时候,FIFA当家人开玩笑地说,

“我已经感受到英格兰人对世界杯不一般的渴望!”而国际足联执委员贝肯鲍尔,也公开支持足球“回家”。

但是,由于前英格兰世界杯申办委员会注意特里斯曼闹出“贿赂丑闻”,因此英格兰的申办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俄罗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如果俄罗斯成功举办2018年世界杯,总理普京承诺将投资100亿美元,精心打造一次全新的世界杯东欧体验。尽管欧洲杯曾多次在东欧国家举办,但这里却从未举办过世界杯,因此俄罗斯掌握了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感情优势。当然,俄罗斯并非没有“软肋”,他们并没有能够容纳8万人的世界杯决赛主场,幸好俄罗斯世界杯申办委员会及时提出了扩建卢日尼基球场的方案。这也让他们的最后一块“短板”得到了及时的修补。

当然,其他申办国也并非缺乏竞争力,南非世界杯上,西班牙夺得世界杯无疑增加了评委们对西葡联合申办的印象分;而作为世界足坛重要力量之一,荷兰人与比利时的申办组合也同样占有不少支持率,与俄罗斯一样,荷兰也缺少容纳8万人的决赛场地,但荷兰足协已经提出改造鹿特丹克吕普球场的方案,虽然前景不被看好,但他们依然站在起跑线上。

正如尼克尔斯所说,日本在赛事组织、资金支持和技术水平方面都优势明显,尤其他们在向国际足联提交的申办报告中,许诺为世界球迷提供真三维赛事转播体验,更是让人充满憧憬。不过,美国BBC却一语道出了日本的不利条件――“日本曾与韩国联合主办过世界杯,如果20年后世界杯再度落户日本,国际足联会让世界杯充满铜臭味。”

不过不管怎样,日本向2022年世界杯发起冲击,大有势在必得的信心。对此,日本足协主席犬饲基昭坦言,对2022如此渴望,更多是源于来自自身的危机感,“2022年世界杯,中国和印度都没有提出申办,国际足联最看重足球的普及和观众人数,日本并无把握在与这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不趁此时机提出申办,世界杯将离日本渐行渐远。”

据日本媒体预测,目前日本成功获得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的胜算,已经超过了5成,毕竟在日本退出了2018年世界杯的竞争后,日本赢得了更多欧洲国家的好感,他们能否争取到欧洲9票中大部分票数将成为胜败的关键。

在申办2022年世界杯的四个亚洲国家中,只有韩国能与日本一较高下,韩国不但有承办2022年世界杯的成功经验,而韩国在申办之前大规模的街头声援活动,以及世界上高涨的人气,也为其申办加了不少分数。

不过韩国媒体对于申办前景似乎稍显信心不足,韩国媒体表示,“外界预测韩国本次申办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其原因在于日本是强有力的竞争者,此次考察团访问,日本政府也拿出了对待外宾的接待方式。”

相比之下,同时参与竞争的澳大利亚和卡塔尔,多少显得缺乏竞争力,尽管澳大利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还有橄榄球文化和板球文化;而财大气粗的卡塔尔承诺至少兴建一座恒温体育场,但两国在国际足坛认识度低的缺憾无可回避;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申办的经验。

考察报告分量重

国际足联世界杯申办国家评估团,由智利足协主席罗德・美恩・尼科尔斯带队,而他们这次为期两个月、周游全世界的考察旅程,也正式从亚洲开始。7月20日至22目,他们先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现在代表团正在韩国考察,之后将随即转战澳大利亚;8月,他们将先后前往荷兰/比利时(联合申办)、俄罗斯、英格兰和西班牙/萄萄牙;9月将对美国和卡塔尔进行检查。

在结束对9个国家的考查之后,评估团会专门对9个申办国家作出一份可行性报告,并会拿到今年12月2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国际足联执委会上进行讨论。届时,国际足联24位执行委员将选举产生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14年世界杯在巴西举办,国际足联几乎没有可能在随后4年将世界杯留在西半球,因此,2018年世界杯很有可能落户欧洲,而一旦确定欧洲主办2018年世界杯,2022年世界杯也将肯定落于亚洲。正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南非世界杯前夕,日本正式对外宣布放弃2018年申办计划,转而与韩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三个亚洲邻居,共同竞争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权。

亚洲优势 美国搅局

由于2018年世界杯几乎已经落定欧洲,因此美国申办世界杯的希望,只能放在亚洲申办国击中的2022年世界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对于4个亚洲申办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美国人的竞争优势当然是庞大的球场和市场:21座候选球场容量全部在6.5万人以上,而且这还是中北美时隔20年后再度有望承办世界杯。就连日本足协主席犬饲基昭也承认,“日本最大的竞争对手仍是美国,如果说世界杯时一项产业。那么毫无疑问,美国拥有者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今,美国申办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也得到了来自总统奥巴马的全力支持,据美国媒体透露,今日奥巴马已经致信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表示自己将大力支持世界杯落户美国。他在心中如此煽情地写道,“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便在雅加达一些马路上踢球,这项运动让邻里之间的孩子们都聚在一起嬉戏。现在我作为一名父亲,在芝加哥看到自己的女儿踢球,也体会到同样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有了总统的支持,美国足联主席干拉蒂自然信心十足,“奥巴马总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希望,他一直在支持我们的竞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上一篇:企业竞争优势范文 下一篇:城市竞争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