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17 02:10:02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森林植被;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54-01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已经多方面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过度的开采,人口的增加,日益发展的工业污染,绿色植被的减少,致使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是最直接的改善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现状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取决于该地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世界各地的气候是千差万别的,且不断变化。正常年份,各地的气候(如温度、降水量)都是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若出现偏离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往往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矿物燃料成倍地被消耗,森林过量被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既成事实,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后果。由于全球各地气候增温的不均一性,冬季大于夏季,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导致南北气温梯度发生变化,将使大气环流作重大调整。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二、植树造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三是替代功能。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三、植树造林的技术措施

植树造林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做好整体性规划工作,在退耕还林、经济林等植树造林计划生成之后,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实际的生态环境对树林的种类进行选择。植树造林工作良好完成与人类社会的各项工作息息相关,是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人类发展遵循自然发展法则、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1、植树造林的准备工作

想要植树造林收到较快的成果,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一定的宣传工作,制定细致的造林规划,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实地勘察,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针对不同的土壤进行科学的种植规划,选择适合生长的树苗。为了增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应该选择多种树苗合理布局进行种植,而不是种植单一品种的树苗。在种植树木前最重要的的整理土地,例如清理杂草、废弃物以及桔梗树枝等。紧接着要进行翻耕,保证土地的松软度,同时翻出地下的杂根,防止其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抢夺树木的肥料和营养。对于整理出来的表面垃圾和土壤里的垃圾,可以采用火烧的办法,将它们转化为灰烬埋在地里,为树木的种植提供肥料。

2、采用播种的植树造林方式

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就是直接将树木的种子直接播种至造林区内,这种植树方式操作较为简便,但其对土地和种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对播种后期的管理要求也较高。因此,使用播种法进行植树造林时,要做好前期土壤的调整工作,严格对树木种子进行筛选,选择颗粒饱满、健康、易成活的树种,精确控制树种的萌发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数量。为保证植树造林的效果,在树苗初期生长后,要对造林区的树苗密度进行控制,去除部分生长稠密区的树苗,对种植失败的位置进行补种。

3、采用植苗的植树造林方式

植苗法植树造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植树造林法,其相关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完备的树苗根系来植树造林,这种方法经过宣传之后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收到了很大的欢迎,受到了不错的反馈。植苗法的优势在于其对于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而且通过植苗法植树造林的树苗其成活率都比同类方法高出一截。但是植苗法也有着不可规避的缺点:在运输以及实际的操作当中,往往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对树苗的根系有所损伤,造成后续的生长乏力等现象。因此,对于植苗法的注意要点就在于对树苗的根系的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保护DD表面损伤以及缺失,还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其根系的化学本性没有发生改变,无虫害侵蚀等。

4、采用插条造林的方式

插条造林法就是利用树木枝条的一段作为插穗,然后将之直接插于造林地之中,实际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插穗的规格与插穗的前期处理以及对插穗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栽插的深度与季节气候。通常是在春季进行栽插,土壤解冻之后与树木发芽之前的时间是最适宜的。秋季落叶后与土壤解冻之前这段时间也是栽插的最佳时机。要选一到两年生、粗1.5-2.0cm,枝条做插穗剪成长度为35-45cm,并将多余的枝条清除掉,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的行距进行事先调整,然后在林地里进行扦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春秋两季进行栽插,采用塑料薄膜、细土的方式进行覆盖。后者开展的顺序是整地、做垄、提前灌透、塑料薄膜或者细沙覆盖垄面等细节程序,从实际情况入手将株距规划出来然后将插条插入垄中,并利用细土将薄膜上面的插孔盖住,在叶子长出来之后,才将薄膜清除,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做好防护体系建设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备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防护林、天然林以及水源林基本上都会在河流的上游或者源头,拥有着较大的水文作用,若对其砍伐之后想要再次恢复非常困难。在最近啄晁建起的生态公益林,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现有的资源积极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不同河流的流域中进行生态重建工程的实施,封山造林、育林要大力更新,及时的重建和恢复以及破坏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森林的总体面积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关注森林生态功能的增强以及结构的改善,对江河流域中的护林体系建设要重视,从而建立起生态文明格局。

结束语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通过植树造林实现间接减排,不仅操作简单,易于实行,而且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最现实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付建军,王晓东.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民营科技,2009,(1):9.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 应变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64-01

一、造成气候变暧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并非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气象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不断与历史资料时行比对最终认识到决定气候状态和变化的原因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大气中,而是取决于由大气、水、冰雪、生物和岩石等几大因素所组成的“气候系统”的整体相互作用。因此引起当代全球气候异常及全球变暧的原因是十分复杂。但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人为因素的影响

适量的温室气体因子对地球上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地球上的温度就是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因子”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着。由于我们所排污染物中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分中二氧化碳居多,而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寿命较长,可达200年左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逐年急剧增加,这必然会导制“温室效应”的加剧,相关的资料表明,如果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1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升高1.5~3.5℃。此外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的过量排放,也都是人为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周期性变化为我们人类带来了白天、黑夜以及四季的变化。这使我们对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产生了认识,但现在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地球已经出现了异样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其变化的主要表现。早期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是友好的,1925年意大利人斯科特回忆了1891年秘鲁沿岸出现海水增温时的情景,“首先是沙漠变成了绿洲,土壤被倾盆大雨浸泡着,在几个星期内,整个国家四处覆盖着丰盛的牧草,牛羊成倍增长,棉花等农作物能生长在以往年份不长植物的地方”。尽管当时人们也看到了海水温度升高引起了大量海洋生物和鸟类消失,但他们还是将这样的年份称之为“丰年”。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以上两大因素外,臭氧层的破坏使地球直接受到紫外线强照射,威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地表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把1500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森林的锐减和物种的灭绝,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诱因。除上述对温室效应有正效应的因素外,大气中还有一些因素对温室效应起负效应,如气溶胶对大气温度主要起降温作用。水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也是复杂多变的,水汽是大气中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空气的含水量越大,温室效应也越强,形成正效应。但是当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压时,就会凝结成云,云对太阳辐射作用主要是散射和反射,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总量,这样会对全球增暖产生负作用。

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气候带移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带将北移,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为敏感的当属一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健康,1995年的夏季热浪造成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死亡率特别高的现象。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有可能对我国和夏季风边缘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雨水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有的地区将面临洪涝威胁;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加;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降水减少将使这些地区干旱加剧,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变暖也会引起生态系统及环境的改变。

(二)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如果海平面上升过快,将使湿地面积大大减少。而湿地是许多鱼类、鸟类和稀有动物的主要生活环境。海平面上升还可使珊瑚面临危险,珊瑚礁岛屿面积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使土地盐碱化,沿海地区淡水匮乏。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死亡率将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有时会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危害最大。它会使人类患上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致于患上癌症。因此气候变化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其它影响

随着气候增暖,全球工业化和人类生活所须能源消费增多,所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全球进一步变暖,炎热时间增长会使城乡用水量增加,全球环境沙漠化进一步发展。气候变暖还往往伴随着水灾、飓风等自然灾害,致使大量植被,森林死亡,土地多被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侵食,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三、相关对策

(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目标

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目前我们要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大力度保障自然环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发展保护绿色环境

因为植物具有吸收和除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将这个大气碳平衡、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工具有效的发展保护下去。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对大气化学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因此,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这需要我们全人类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三)提高生态质量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3篇

决战未来的国家战略

步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在“环境立国”战略和“低碳社会行动”的指引推动下,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不仅在低碳节能技术领域保持优势甚至引领世界发展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

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基金,着手制定“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研究计划,集中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力量研究日本走向2050年低碳社会的发展情景、路线图和具体对策。此后的2007年,日本确立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为途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日本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向可持续、节能、注重质量的环保社会转变。

2008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与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构建低碳社会的核心和基础。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碳交易制度、征收环境税、提高太阳能发电普及率、开发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推行商品的“碳足迹”标注制度、开展环境示范城市活动以及通过设立“凉爽地球日”提高国民的温室气体减排意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同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明确了到2050年日本能源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即重点发展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新型太阳能发电、先进道路交通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替代燃料、节能型住宅建筑、固定式燃料电池、氢的生成和储运技术等21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以及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措施。

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

早在上世纪末,日本就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实施令》、《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规则》和《独立行政法入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法》。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不仅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也为其建设低碳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日本通过了全球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依法应对气候变化率先提供范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配套完善,构建起了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这之后的1999年,日本又制定出《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阐释了温室气体的种类,具体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算定方法、排放量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制度,对使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燃料征收碳税,以此控制企业和家庭的燃料消耗和一氧化碳排放。

除此之外,日本针对环保教育特别制定了《环境教育法》,不仅为加深对环保的理解而进行的教育及学习创造了条件、完善了途径,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环保的热情和能力。

多方携手的合作机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在日本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从1997年起,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全球变暖对策本部”,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在环境和气象部门设立“气候科”、“气候变化对策室”,各都道府县设立“气候应对措施室”、“气候变暖情报中心”等,从而建立起了完备的政府应对组织体系。

如今,日本环境省支持协助民间建立起了“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而都道府县则协助当地民间建立起“区域中心”、聘请“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协议会”等合作网络。“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主要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举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区域中心的工作,对推动气候变暖的团体予以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查研究。而“区域中心”就主要在指定区域进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相关团体从事应对气候变暖活动,接受居民的咨询,与地方公共团体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的职责则是要加深居民对防止气候变暖问题的理解,对居民进行减排指导和建议,为参与相关活动的居民提供信息和合作,加强政府机构和自治组织在实施应对气候变暖措施方面进行合作。最后“区域协会”主要是搭建平台,让自治组织、区域中心、推进员、企业、居民和其他活动团体就防止气候变暖的话题及措施进行协商和谈论,以取得一致。

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

在日本,将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战略拓展到基层并最终成为全民意识和行动的不是政府而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NPO组织,包括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防止地球变暖活动区域中心、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和区域协议会等。这些组织以专业人士、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为主,他们受国家认定,并独立于政府、企业及民众之外,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参与事务,一方面从政府获取经费支持,为政府和地方制定相关对策计划,开展教育和普及活动,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其他组织的委托开展应对气候专项活动。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日本环境省需与全国中心、地方公共团体、区域协议会以及其他相关团体合作,普及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活动,推进气候变暖对策的实现。地方各都道府县负责挑选并委任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向居民开展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和对策普及,提供有关信息和咨询等活动。

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通过开展座谈、培训推进员、对日常生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调查研究、提供日常生活使用产品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信息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目前,全日本有全国推进中心1个、区域中心47个、推进员约7000人。他们除开展以上各种活动之外,还为机关、企业、商场、学校、居民开展节能诊断和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等服务,联合政府、企业、商家和公众开展环保行动积分活动,举办低碳杯比赛等不断拓展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领域。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据一份调查报告称,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我们要从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着手,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我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要做出自己的相应贡献,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低碳经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于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官方预测说,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已最热门话题之一,在2007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已经指出,气候变暖已经超过了恐怖主义等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农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不仅仅可以减少成本,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二次发展。

2、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来源

2.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①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②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扩散到大气中。土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到大气中的CO2量是相当大的。

2.2、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主要排放源

2.2.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生态系统的明显变化,如开荒、放牧、放火烧荒等。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到的CO2的数量会减少;另一方面,被通过树木等燃烧或腐烂而释放到空气中的CO2数量会增加。

2.2.2、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撒石灰可以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在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在土壤中的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会产生大量的CO2。因此施肥也成为了CO2的一个重要排放源。

3、温室气体增多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长生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①CO2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在制约农业布局的众多因素中,气候因素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②当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保证种植业的高产、稳产,人们及时、正确、有力地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大量投资。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额外投资,我们把它视为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③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着全球变化过程中CO2浓度的增加,作物的生长发育加快,同时能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作物产量可能会暂时有所上升,但是随着CO2浓度的大量增加,温度的继续升高,产量将随之下降。4℃或更高的温度增长,将使全球粮食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4、农业响应低碳经济的措施

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弄作物的高产、优质、稳产、高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才可以保证弄作物高产、稳产,还可以减缓对气候变化的压力。

4.1、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农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生物背景上的。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适应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变化的环境、生物背景上,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气候变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其中主要措施有:

(1)根据气候变暖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发展对CO2利用高的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控制和减少空地面积,保持全年有充足的吸收和固定CO2的绿色面积。调整作物育种的方向任务,培育作物新品种,加强选育与引进耐中高温型、抗因高温引发病害的新品种作物的工作。(2)根据气候变暖易引发干旱和加快水分蒸发的特点,发展节水型农业,改革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增加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水利工程,人为调节降水在地表重分配,可以大大缓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与农业用水需求的矛盾。(3)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4.2、减轻气候变暖压力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许多措施不止可以实现实现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控制, 还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护土地的持续利用,节省大量开支,增加额外效益。这些措施是:

(1)通过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的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有生物燃料, 包括生物燃料作物、农林混合系统、作物秸秆等, 每年大约可代替全球化石燃料消费百分之十左右的碳排放量。(2)提倡非经济产量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应大量进行深加工,如将秸秆作为饲料、工业或手工业原料的比例,发展沼气,直接还田的秸秆粉碎,沤制后施用,加强生物能源的商品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3)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气候变暖有利于多熟种植,应因地因时的提高复种指数,调整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不仅可增加碳吸收,还可以降低土壤碳排放。(4)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计划地抓紧培育或引进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确保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农牧产量不断提高,扩大碳的吸收存储。(5)重视土壤的保护和改良。强调施用有机肥,调控化肥施用,加强盐碱涝洼地、黄红壤等低产田的治理和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碳吸收,减少碳排放。

5、结论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我们农业需要从‘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我们必须摒弃只关注产量而忽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问题,而忽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更会给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出发,走正确‘低碳经济’发展,势必会让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 刘德辉,陶于祥. 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 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21(4):190~195.

[2] 李晓兵.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95~400.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5篇

同学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冬天异常冷。同时,同学们也应该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都在说全球气候变暖,可为什么反而更冷了呢?殊不知,这个冬天这样冷的最大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认为,低温天气和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面积下降有很大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北极海冰的融化,2012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下降至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2012年全年融化的北极海冰面积多达1 183万平方公里,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大。

周波涛说,研究揭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时,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另一方面,北极海冰的大范围减少使得北极存在更多的开阔水域,有利于大量的水汽从海洋输送给大气。同时,北极的变暖也使得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汽,从而带来频繁的雨雪天气。

上述两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近年来东亚、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冬季的异常降雪和低温。

极端天气可能会越来越多

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监测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结果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

“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雪、干旱、强降水都会出现。”周波涛指出。例如,2012年1月底到2月中旬极寒天气影响欧亚大陆,同年夏季,美国经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中国的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在冬春两季经历了严重的干旱。

“随着全球变暖,原来的气候规律打破了,气候变得比较异常,偏离平均态越来越远,振动越来越大,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天气不再像原来只是小幅度的异常,只在平均值附近摆动。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怪天气’,要么旱得很厉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周波涛说。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周波涛强调,我们要提高环保意识,从尽量少开车等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气候;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还会频繁发生,我们要增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要掌握一些防范措施,有备无患。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球气候 海平面 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得不提前预警,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未来的不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会怎么样,好多人做出预警;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70米。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大方向的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要下降,提出来大家讨论。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用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倒一半水再放入质量相等的冰块,一个烧杯自然消融,另一个烧杯用酒精灯加热消融,并同时记下两烧杯的刻度,在冰全部融化后,看刻度的变化,当加热消融的烧杯中冰全部融化后刻度不会变化,继续加热到自然消融的烧杯中的冰也完全融化时,对两个烧杯进行记录,并对比,会得出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样的结果,而加热烧杯中的水位反而会下降,这是水被蒸发的结果。

众所周知,地球的冰90%是在海水中浸泡,这90%的冰融化后对海平面的升降没有一丁点影响,只有10%在高山山顶的淡水冰.而这些冰的消融会对海平面有所影响,这个影响只是有微弱的上升,这是一种因素;而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一直到达平衡点时,海水就不会再上升了,蒸发的海水大大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子增多,雨、雪量水增大,洪水,内涝,台风,飙风,暴雨,暴雪会大大增加,大部分沙漠会变成绿洲,地球植物变厚,黄河会因沙漠的绿化,不再冲刷泥土,会变的清澈,也就是黄河水不黄的由来。

大气层中的物质分布,空气中的成分有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平时我们看到的产生的烟是向上升起的 所以一直以为SO2 ,CO2是在大气的最上层,是大气的保温层,就把二氧化碳当成温室气体,认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保温层加厚,全球气候变暖,以为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对二氧化碳的污蔑,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地球大气层的分布情况。空气和水是一样的,也有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质会以质量的轻重,由高到低分布,轻的上,重在下,因为一摩尔气体体积是相等的,而重量是不等的,因此得出,地球大气的分布:从地球表面开始气体的分布顺序是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层,也就是SO2 CO2 存在的地方为地球的低凹处和地下洞穴,所以在地球的地下洞穴中有大量的硫酸盐与碳酸盐溶洞,由于二氧化碳在最低层,地面植物才能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来维持生长,然后就是氧气层,可供人和动物呼吸,再向上是氮气层,在两层的交界处氧气的浓度低,因此人们会感觉到呼吸困难(高原反应),再向上是水蒸气层,再向上是氢气层,最上面是臭氧层,此气虽然比重大,但在上层,是由于电离层的作用,这点可参考《电磁场、重力场的关系》,平时我们看到烟雾上升,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热运动的结果,当这些气体的分子冷却后就会降落到地表,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分子增多,地表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加厚,氧气层会上升,一旦超过我们人类的身高 这时我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大批的陆地小动物和水中的动物会因缺氧而死亡。人类可以活动的空间会缩小。

实例1:早在7000年前,在阴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由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2个太阳, 所以中国叫重阳节,这一天,天空有两个太阳,(由于木星 地球 太阳 为 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一个太阳西边落,一个太阳东升,这一天地球没有黑夜,24小时都有太阳存在,也就是两个太阳,两个白天,所以才叫重阳节,而当时因两个太阳的热量,地球的温度最少比现在高出10度,恐龙,剑齿虎,猛犸象,生活在这个时代,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与温带地区基本上与现在热带的温度相同,所有地球40度纬度地区是热带雨林,由于物质不灭定律,海水蒸发量增大,蒸发的水存在于大气中,这些水以淡水的形式存在于大气 湖泊 河流之中,这些淡水都是把海水分配到地球大气层、表面与地下水,海平面要比现在低的多,(所以人类的金字塔才建立在当时的沿海地区,而现在已经在海平面以下,现在已发现被淹没在日本海域下面),后来,做为地球的第二个太阳(木星)停止燃烧,气候温度猛降。大气中水蒸气立即变冷,冷凝,变成暴雨降落地面,形成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就是人类传说中的巨大洪水,这次洪水毁灭了大部分生物,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遇难的人很多,由于温度巨大变化,大批热带雨林在温带消失,退缩到赤道附近,大批生物灭绝,恐龙由于没有适合的温度和孵化期,恐龙灭绝,而不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惹的祸。

先例2:在唐代全球气候比现在高,这一点可以在中国历史书中查到,气温高,雨、雪量大,沙漠是良田,是人类聚集地,这才形成古代丝绸之路,才成就了敦煌文化,才成就了莫高窟文明。后来气候变冷,雨量变少,植被破坏使得土壤沙漠化,人类才退出此地,变成无人区,成为沙漠。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7篇

构思一

为了体现归还学生学习自,我把整个班级四十五名学生分成了六组,把课桌都拉开分组,这样便于学生讨论问题。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构思二

教研员有意回避正常的教学进度,本节课是跳过多个章节的,学生没有相关的气候知识,在此需要补充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我出示了一张照片,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它拍摄的时间大约是哪一年。

学生有说今年,有人主张是去年,还有人猜测大约很久了,最后居然有学生说拍摄信息看不出来,我对这位学生当堂赞扬了一番,并且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这张照片确实看不出是哪一年拍摄的,今年能拍到这样的照片,明年也能拍到这样的照片,这就体现了气候是稳定的。

天气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区别:

天气变化:短时间,指晴、阴、雨、雪等变化。

气候变化:长时间,用气温、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

构思三

课堂用《后天》导入,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该片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资达1.25亿美元。

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饰)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切都已经太晚: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本节课的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既有变冷又有变暖,这样导入新课是比较贴切的,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课堂氛围之中。

构思四

同学们分组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活动,站在扮演角度讨论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1.未来的环保保护者

2.未来的科学家

3.未来的政府首脑

4.未来的联合国的官员

虽然只是扮演活动,学生还是比较认真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锻炼表达能力。

构思五

课堂总结是前后呼应,前面讲述了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数量的增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多

植被的大量破坏——吸收少

在归纳措施时要针对相应的原因: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采用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逐渐形成一种解题思路。

构思六

课堂中固定答题思路:

问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例如:气候变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问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有:

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一效应对小麦、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尤为明显。

构思七

我上课的时间是2011年12月9日,课堂中要学以致用,引入今日将要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

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9日;

地点:南非港口城市德班;

主要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

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知识链接:1.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原理。

2.全球变暖的影响。

3.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4.中国的节能减排措施

讨论思考: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 D.氧气

2.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虫害的能力提高

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3.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4.中国为遏制全球变暖做着不懈努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淘汰低能耗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不包括哪一工业部门( )

A.炼钢产能 B.水泥产能 C.建筑产能 D.造纸产能

构思八

课后探究:

“试一试,你能行”——根据你的兴趣、知识积累选择某一课题作为探究方向,写出产生后果的因果链。

口气候变化与农业

口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口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口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口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

口自己拟订研究方向

构思九

学习反思

1.走出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球变暖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误区二,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误区三,认为全球变暖百害而无一利;

误区四,认为面对全球变暖,人类只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

2.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从全球气候变化大的方面来看,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8篇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07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0.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摘自新华网、搜狐网、《广州日报》)

相关链接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无显著危害作用,但它却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奇思妙想救地球

除了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拯救”地球。尽管有的“拯救”方法过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找到一个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学家相信,他们每年可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科学家选择英国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进行了首次试验。根据这项技术,发电站不再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而是通过液化技术,经由一条废弃不用的输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学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纳500万吨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将之储存在那里达1万年以上。

“太空罩”降温。2004年,剑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构想――耗资数十亿英镑在地球上空放置一个巨型的“太空防护盾”,从而有效抵挡阳光辐射,使地球温度降低。科学家之所以想出用“太空罩”的方法来阻止地球继续变暖,其灵感来源于科学家们对1814年印尼一次火山爆发所造成后果的研究。在那次火山爆发过程中,大量物质被喷发到了地球大气层的顶部,从而导致此后3年时间里当地的平均气温下降了足足30%。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林业 气候变暖 有效作用 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气候变暖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必须予以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逐渐明显,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开展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时候,排出了过多的碳量,从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温度上升,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为人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碳量的排放,而森林中的植物则成为吸收碳量的最佳工具。森林在世界的种植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有效地吸取碳量而释放适合人类生存的氧气。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以平衡碳排放量,对温度进行有效调节。

1森林起到调节大气总碳量的作用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将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转化为有机合成碳。在我们所使用的木材中将近含有一半的有机合成碳,是木材构成的主要成分。在整个世界中,树木所产生的有机合成碳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差无几。而森林中的树木更多,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很大,因而有人称森林是最大的碳量储存库,能够将大部分的二氧化碳进行合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开始限制二氧化碳的浓度,重视对森林的保护,以避免森林遭受破坏而导致大气中的碳含量过多,从而对气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国必须加强对林业的管理,进一步扩大森林的面积,以促成二氧化碳的合成。森林中的树木成为木材进行加工后,所含有的碳元素,将会一直保存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结束,能够有效地将碳含量储存起来。而且木材能够释放与其之前所吸纳的二氧化碳,可避免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对碳含量进行有效地储蓄,是调节大气总碳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根据现阶段的林业发展状况来采取有效地措施,充分发挥林业发挥的作用,加强对森林的管理。

2森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

森林中的树木能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都汇聚在一起,可对气候温度进行有效地调节,可为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巨大的贡献,能够有效地控制气候变暖,以应对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森林能够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是碳汇。所谓林业碳汇,则是指森林能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汇聚在一起并将其储蓄起来,具有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和过程性。根据调查发现,森林中每一立方米的树木便能够吸收大概1.8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可释放出大约1.6吨的氧气。森林对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避免二氧化碳的含量过多,展现了节排减能的功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加以重视,以推动森林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储存于土壤中,避免因大气中含有太多的二氧化碳而导致气温增高、气候异常。为此,我国必须推动林业的大力发展,合理地扩展森林的存在范围,降低林业排放量,从而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3加快林业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首先,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我国政府应该增加林业资金投入,对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以加快林业发展的进程,促进其飞速发展,从而满足现阶段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可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使我国森林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而充分发挥森林树木的光合作用,增加林业碳汇。另外,还要确保森林的质量符合要求,降低森林的沙化程度,以提高林地生产力。要对森林和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森林的碳储蓄含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在育林工作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以防止因管理不善而影响了森林对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碳汇交易制度并贯彻落实。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来执行任务,以有效地调节温度,削弱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吸收温室中的二氧化碳,再通过树木的光合作用将其储存于植物体内,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能够缓解现阶段的气候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环境绿化,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以求改善环境质量,使全球气候恢复到正常状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林业的发展有着其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环境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林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减少大气总碳量 ,可调节温度的变化,使其不再异常的温暖,从而避免旱灾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遵循自然规律,确保环境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促进我国与环境的友好相处,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总而言之,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哲根.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

0.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林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林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森林总面积的扩大。目前,我国的林木产量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产需求,而且森林资源已经逐渐迈出发展“低谷”,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除此之外,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降低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然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均是以科学的植树造林方法为前提的,因此,本文首先对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传统植树造林的不利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成为经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其造林方式是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造林方式逐渐呈现出弊端。首先,是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由于树种比较单一,抗病能力十分相似,遇到病虫害时,可能导致大面积受染。其次,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尤其是在桉树、落叶松、杉木等人工林中表现明显。

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多样化的,一个林地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所组成。这样的林地与环境不仅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然而同天然森林对比,我国的人工林由于采取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致使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森林的多项功能丧失,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森林的稳定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这种单一树种的传统造林方式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那么采用科学的植树造林方法进行林业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科学植树造林的方法

2.1增加植树造林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的挖坑栽树,它是一项高标准的、技术性很高的、科学性很强的工程。无论是它的前期规划、选种育苗还是培育养护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目前,我国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有违生态管理的要求,且经济性十分低。因此,要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逐渐推广整地或不炼山等造林方法,以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的方法去代替传统的抚育措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林的多种功能,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应适当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

2.2大力支持封山育林

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保护现有的次生阔叶林,将会产生很好的营林效果。现阶段,在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有很多次生阔叶林,它们的天然更新能力很强,且具有树种品种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等特点。因此,应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发展次生阔叶林,从而保护物种资源。

2.3营造混交林

领导者应起到引导作用,转变人们的观念,充分的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每个工程时,都要因地制宜的做好规划,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树种以及土地,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营造多树种混交林。这不仅是为了恢复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需求。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促使副极地地区适合人类居住成为可能;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光合作用,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从而促进植物更快的生长。但与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比,这些积极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如: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等。将其具体影响概括为四方面,分别是:

3.1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健康与否取决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会致使一些地区出现极端高温,从而提高人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疟疾、脑膜炎等传染疾病将会更加盛行,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3.2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负面影响中最突出的要属海平面上升。在过去的100年中,我国的海平面上升了11.5cm,这主要是由于海水具有热膨胀作用,如果海洋变暖,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其中,全球气温升高,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3.3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生物群落分布的地区主要受到气候的影响,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而且也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环境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尤其是植物群落,适应性相对较慢,不能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了生存可能会做适应性的转移,从而惨遭厄运,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绝种。

3.4粮食稳定性受到影响

农作物的选择与种植是由温度和降水决定的,而且温度和降水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以及作物的分布类型。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爆发,从而对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威胁。

4.森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

森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工具

生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特殊功能。据相关部门估算,全球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享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就储存了1.15万亿t碳,因此,它以其巨大的生物量而吸收着大量的碳,从而被称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工具。

4.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并将吸收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被称为碳汇。具科学研究表明:树木是随着本身的生长逐渐吸收二氧化碳的,不会间断,而且每生长1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t,放出氧气1.62t。据我国的专家研究指出:每种植1hm2森林,所吸收的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同这种天然林业吸碳措施相比非碳汇措施每减少1t二氧化碳的成本要高的多,因此说,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4.3森林固碳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森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下来,从而有效的缓解了气候的变化。

5.结束语

通过森林实现间接减排,不仅操作简单,易于实行,而且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最现实的措施。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技术以及方法作(下转第364页)(上接第348页)支撑,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付.如何正确掌握植树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3).

[2]付建军,王晓东.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民营科技,2009,(1):9.

上一篇: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范文 下一篇:办公室节能减排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