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7 12:40:24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 政策 产业化

一、引言

1996年,转基因作物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当时只有六个国家参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总面积为170万公顷。2010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8亿公顷,种植面积比1996年扩大了87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每年的增长比例超过10%。2010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价值为112亿美元,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价值340亿美元的33%。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也在同步的提高,每年的增长比例也多在10%以上。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的整体趋势表明,各国对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及转基因食品的限制在减弱。

二、美国对转基因问题的政策和实践

美国的转基因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美国把转基因技术大量的应用于农业,使得美国成为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对待转基因产品问题,美国遵循“可靠科学原则”,即如果现在科学不能证明转基因产品的危害性,就不应当把转基因产品和传统产品区别对待。“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都表明目前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美国也充分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即“实质性相似”,突破转基因产品贸易障碍。只要转基因产品和传统产品在各个方面“实质性相似”,就认为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美国的生物技术由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环境保护局(EPA)共同管理,三个部门有不同的分工。FDA负责审批所有食品的安全性,并要求生产厂家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美国对责任事故的处罚是十分严厉的,生产厂家在食品上市前要做好安全和质量各个方面的检测,正是这种极大的违约成本对厂家的制约使得普通市民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USDA和EPA负责开发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实验农作物的安全保障和实施标准。转基因生物体研究、开发和释放都需要美国农业部的审批。环保局的重点是对化学和生物型农药方面的管理,尤其是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基于这套比较完备的监管机制,美国对待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及转基因产品的生产,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审批政策。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检验只针对最终产品和用途,而不涉及生产方法。

转基因产品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比例一直都高于45%,虽然其占有比例呈现的是下降趋势,但种植面积的绝对量是递增的。1996年美国仅仅种植了150万公顷,2010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6680万公顷。虽然,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全球种植的比例下降的趋势明显,但从另一方面,全球其他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加。2010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已经达到19个,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48%。美国的杜邦公司和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公司。阿根廷、巴西、印度、和南非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大都来自于这两个公司。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推广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控制了一个国家的种子,也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进而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垄断。所以,美国积极地推广转基因技术,试图打破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障碍,不仅仅有着经济的利益,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三、美国政策和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1.提高转基因产品的透明度,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监管

2009年农业部向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这一事件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转基因研究是世界的一个趋势,鉴于其安全性还存在争议的时刻,公众有权知道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从而有利于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应该以科学为依据,稳步向前发展。一旦转基因产品出现问题,无疑将是对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致命性的打击。中国政府应制定严谨、完备的监督体制,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

2.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发展自主的生物科技

2010年初的指导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国再次明确提出了在科学评估和依法管理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中国政府已经主动的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这都清晰的表明中国在自主的研发转基因技术,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3.注重国际的发展和合作,掌握制订规则的主导权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使许多国家放松了对转基因问题的监管。有条件的国家都想位于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掌握制订规则的主导权,从而使自己位于贸易的有利地位。中国应该时刻注意全球转基因产品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制订有利的贸易规则,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Clive James.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1(3):7.

[2]王迁.欧美转基因食品法律管制制度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5(10):116.

[3]Clive James.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1(3)3-4.

[4]宋波.国际社会关于农产品转基因问题的政策实践及启示[J].黄河论坛,2004(1):38-41.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2

美键词:去全球化:帮易环境;贸易现状

约翰・邓宁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人祸和石油危机的天灾,世界经济正在以明显的速度和规模衰退。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末预言2009年的经济会上涨2.2%,但是现在它却认为今年的上涨率仅为0.5%,是近60年来最低的。而这还是乐观的估计,因为在2008年末,一些国家的经济的年衰退率已经超过了10%。虽然经济放缓和去全球化不是一回事,但是全球化的进程确实正在往相反的方向进行,因为全球化意味着货物,资金,工作流动的全球一体化,而现在这些进程都遇到了阻碍。

第一,全球贸易陷入困境。2008年下半年开始,物价下降,美元升值,贸易增速迅速放缓。油价的飙升导致运输的成本的空前上涨,从香港到美国东岸的运费自2000年以来几乎翻了一倍。货物流动的成本已取代关税,成为当今全球贸易最大的障碍。

第二,经济低迷对那些向国际贸易开放程度最多的国家影响最严重,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的中国,目前为止的表现并不那么差。至2008年4季度,中国经济仍有6.8%的增长。但是新兴市场的贸易问题因资本流动的转变这一全球化的第二大阻碍而变得更糟糕。据世界银行称,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净私人债务和股权将从2007的1万亿美元到2009年的5300亿美元,换言,从占发展中国家GDP的7.7%到3%。而国际金融机构看到了更加严峻的下降。说今年银行从新兴市场收回债务将多过注入新的贷款,那些国家的债券市场在2008年4季度受重挫,交易额低于50亿美元,而在2009年2季度,他们又发行了500亿美元债券。

第三,全球化逆转的第三方面,工作流动,紧随其他两项,表现得比较滞后。

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没有伤到元气,但是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中国经济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去全球化的冲击。

1.中国的外贸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1)去全球球化趋势影响下的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2)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贸易现状分析

①进出口贸易额

到2009年第二季度为止,中国的进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并以类似的速度下降,贸易顺差缩小。中国进口的大多是原料或出口商品的生产的中间投入,进口量急剧下降的很可能是未来数月生产和出口进一步下降的信号。因此,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中国的贸易盈余可能会略有缩小。

②进出口商品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决定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并逐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偏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赚取微薄加工费,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性技术,这使中国频道知识产权等新型贸易壁垒。

④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曾经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使中国逐渐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面临贫困化增长困境。但在2008年中国一般贸易在国际贸易形式严峻的背景呈现逆势增长态势,并逐步超过加工贸易。这表明一般贸易的抗险能力比加工贸易强,而中国也用外贸政策逐渐收紧加工贸易,促使贸易方式优化。

2.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的失业率攀升

去全球化对移民有着致命的影响。在过去10年里,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的人愿意自由往外迁徒,现在,有些人正在回到原处。农业部根据固定观察点最近对10个省市的数据调查,得出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因此,如以6%的回流量估计,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农民工就业主要在工业生产型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放缓,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意味着经济去全球化确实波及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3

本届展会再次创下国内各类专业展览会中参展国最多的纪录,共有来自全球62个国家和海外地区的参展团参展。首次参展的国家有南非、丹麦、埃及、阿联酋、芬兰、匈牙利、波里尼西亚、捷克、瑞士、叙利亚、塔希提岛、乌克兰等十二个国家。首次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的有南非、埃及、匈牙利、捷克、叙利亚等国。规模最大的参展国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南非和墨西哥。众多海外展商的加盟,凸现了食品贸易全球化的大趋势,同时表明中国食品市场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007年是中国的“西班牙年”,展会主办方推出西班牙作为本届展会的荣誉贵宾国。西班牙企业的参展面积比去年增加了94%。

西班牙农业渔业及食品部部长爱斯彼诺萨女士,捷克共和国农业部部长甘达洛维茨先生,匈牙利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国务秘书倍内戴克先生以及国内主要参展省市和专业协会的领导参加了5月10日在展会现场举办的开幕仪式。

这届展会的国内参展商来自内地2 9个省市,几乎覆盖全国。国内参展商的数量比上届展会猛增40%。在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展区形成山东、浙江、郑州、宁夏、云南、北京等地方展团以及乳制品专区、咖啡专区、甜食和休闲食品专区、罐头专区、葡萄酒和烈酒专区等按产品类别推出专业展区。作为国内农产品出口大省的山东省,今年第二次参加该展,有近六十家企业参展,推出各种出口型的优势农产品和水产品,充分展示了农业大省的雄厚实力。西部地区参展也十分踊跃,推出冰山矿泉水,宁夏展出枸杞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推出番茄酱等等。西部优势产品通过国内高端专业展会平台来开拓国内外贸易,这已成为国内展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次展会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175家中外酒企业参展,比2006年增加了27%。其中,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德国、智利以及中国的各类名牌酒在展会现场“争奇斗艳”,反映了中国酒类消费市场强劲增长以及产品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态势。

本届展会的另一个特色是许多中外大企业参展,如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正大、汇源、家乐福、麦德龙,安德卢,马兰之,诺德奶制品,帝亚吉欧,百威,联合酒业,布朗福曼等均踊跃报名参展。这些国内外龙头企业通过展会不仅推介了自己的新产品,开拓了新的贸易渠道,同时也在亚洲最大的食品展会平台上充分展示了企业形象和实力。

内容丰富多彩的展会活动是展会的传统特色。今年举办了家乐福和麦德龙两大国际连锁零售集团的现场采购洽谈会、中国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品酒会、第三届亚洲橄榄油大赛、中国食品分销渠道报告会、大中国区葡萄酒市场报告会等多项活动。西班牙展团在展会现场组织了烹饪表演,包括“西班牙和欧洲2006年度最佳厨师”加西亚先生在内的三名西班牙超级名厨亲临现场献技。展会期间还组织了“全球食品发展大趋势报告会”,国际资深专家戴尔莱先生根据“享受、健康、舒适、方便、伦理”等五个食品消费行为主轴和相应的1 5个发展动向,对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目前的食品消费大趋势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4

在3月24日闭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就此专题分析认为,国内农产品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会引发全面通胀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项研究可以证明,中国三次通货膨胀高峰的根源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韩俊说:“我希望不要过多地指责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因为事实不是这样。”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总的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这个格局在消费品市场没有改变。“只要我们从宏观经济的全局通盘考虑,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以说不会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我也不认为中国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博士表示。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物价上涨?黄季认为,用中国的情况去分析难以讲清。因为物价不只是中国在上涨,比如印度尼西亚,比中国涨得还要高。

“分析物价上涨,要了解全球物价是怎么变动的。”黄季说,“全球物价上涨,能源价格高升和生物质燃料发展是根本原因。”他分析,全球食品价格的增长,是通过对玉米的需求拉动而形成的。生物燃料把食品市场和能源市场联系起来了,能源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而导致了玉米价格的提高。对中国来说,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造成的。

黄季给出了更详细的统计进行说明: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中,30%来自能源价格上涨,40%与生物能源有关,20%来自投机资金,10%来自贸易壁垒等。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中,65%来自国际市场传导。“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有2/3的食物是从国际进口的。”黄季说。

内外结合的综合因素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是什么原因推动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我认为是一种内外结合的综合因素所形成。”

马晓河指出,具体说来,有四大原因:

第一,货币溢出效应放大了农产品的涨价趋势。货币持续发行,使得货币供给和农产品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从体制改革之前和改革初期到现在,货币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过去农产品是统购统销,要涨价央行必须发行相当的货币配套,引起货币发行。现在的货币发行不再根据农产品价格而是根据投资、根据外汇储备的多少。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是百分之百由市场定,货币流进国内以后,人民币马上会形成一种溢出效应,使得“货币篮子”和“食品篮子”的比例发生变化。

第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与经济发展周期有关系。经济发展周期有两个:上升阶段繁荣期、下降阶段收缩期。在上升期的时候,往往农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这个时候会产生“蛛网效应”,就是需求每超过供给的1%,它的价格上涨都是1%,是一种放大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与中国的高增长阶段有关。目前中国正处于高增长阶段。

第三,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是拉动价格上涨的内在原因。马晓河说:“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六类农产品价格在2003年到2006年之间涨幅非常大。三种粮食费用总成本上涨了18%,其中土地租金上涨最快,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因素里土地租金上涨也最快;其次是物质因素。养猪成本上升是属于物质费用增加引起的。包括蔬菜、油料、棉花都是一样。”

第四,国际农产品价格行情的上涨,增加了价格上涨的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有两种影响:一是直接影响,比如说油料、大豆、棉花,他们的价格会顺着产业链、加工链迅速变动。二是预期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的预期对生产商、经销商都会产生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怎样?马晓河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农产品价格要想降下来非常难。

为什么难呢?马晓河说,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几个因素今后依然存在:一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在上升。比如化肥价格,尿素70%上涨了,复合肥上涨了40%。二是流动性过剩依然存在。“所以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还可能延续上涨趋势。”

国内农产品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韩俊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认为,由于人口的增长、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中国的农产品需求压力将是持续的。但是中国农产品的供给则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耕地越来越少,水资源的短缺比耕地的短缺更为严峻,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也已经显现出来,干旱、洪涝灾害、重大病虫害对农业的影响逐步加重。“这些问题将导致中国农产品的供求持续偏紧。”韩俊说。

专家们还从全球视角进行了分析。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所长乔驰・冯・布朗说,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农产品价格存在周期性升降,有增加,有减少,而且有一些比较显著的波动。“但随着能源价格的增长,我们看到整体的趋势已经往上走。”

“全球的农产品价格正在整体上攀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也不例外。”韩俊认为。

黄季分析说,美国、欧洲、印度,包括中国都在发展生物能源,美国计划到2017年,生物能源的生产量要比2006年提高66倍。这将会改变整个农业的发展趋势。从2005到2007年,生物能源发展使食品价格有很大的提高,这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可能进入生物质能的时代,这个时代可能是农业发展的真正时代,价格会不断上升。“全球农产品价格会很高,中国会不会降下来?我说不会的。中国大部分产品,像大豆一样,国内价格跟着国际市场价格走。”黄季表示。

专家们对这样的上涨态势持正面肯定态度。韩俊说:“从政策上讲,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种价格上涨。我们要保障农民能够从上涨中真正得到实惠。在过去30年,农民收入增长最好的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时期,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期。”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玉米 国际市场行情 形成问题 对策建议

一、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特点

行情是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变化的总和。按照研究范围的不同,行情可以分为经济行情的研究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商品市场行情的具体外在表现则是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每一个周期都是由价格上升期和下降期构成。具体到国际玉米市场行情,主要也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分析其具体的行情变化。图1直观反映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

总体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呈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1990-1993年,玉米价格大体在100美元/吨上下浮动,1996年世界玉米价格涨至顶点,1997-2000年,玉米行情呈现疲软的态势。2001年国际玉米价格开始回升,2008年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玉米价格大幅度下滑。但是,随着玉米用途的不断扩展,相对于需求来说,玉米的供给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玉米强劲需要的引导下,国际玉米价格长期还将呈现上涨的趋势。

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形成分析

(一)经济周期是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周期与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价格的变化。经济周期变化的阶段性也决定了价格变化具有阶段性。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投资和消费大幅度增加,对玉米的需求也必定增加。但是玉米的短期供给又不可能快速增长,这时就会出现供需缺口,使得玉米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周期对玉米价格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

从图2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对玉米需求增加,若供给不变,则会出现玉米供不应求的局面,玉米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世界经济衰退会引起对玉米需求的下降,进而玉米价格会下降。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和玉米的需求增长率、玉米价格的增长率呈正比的关系。

(二)供求关系是玉米价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商品价格的变动需要考虑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商品的均衡价格是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1.玉米的供给分析

玉米用途的扩展极大地刺激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全球的玉米供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玉米产量和累计玉米库存量。因此本文分析玉米的供给主要从总产量和库存这两个指标进行。

(1)玉米总产量

2006/2007年世界玉米产量是7.053亿吨,同比增长了1.22%。2008/2009年全球玉米产量为7.9亿吨,2009/2010 为7.85亿吨,2011/2012则为 8.109亿吨。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印度、阿根廷是世界玉米的主产地,这些国家(地区)的玉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80%以上,其中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 40%,中国占20%,欧盟则占 9%,巴西占 6%。

由图3可见,世界玉米产量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产量逐年递增。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2.553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3.36亿吨,增长幅度为31.6%;中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997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1.845亿吨,增长了85.1%;巴西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325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1亿吨,增长了87.7%;欧盟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461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53亿吨,增长了41.6%。从相对量上看,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在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美国的占比在 36.3%-44.9%之间波动,中国所占比重在 17.5%-21.7%之间波动,巴西所占比重在 4.8%-7.9%之间波动,欧盟所占比重在 6.7%-10.7%之间波动。

(2)玉米库存量

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全部消费完,总会有一部分成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库存。库存对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玉米的库存基本上保持在1亿吨以上。1986年玉米期末库存达到顶峰,为2亿多吨。近年来,全球玉米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这导致全球玉米库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幅度下降。从图4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全球玉米的库存量基本上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8/2009年度全球玉米库存为1.443吨,2010/2011年度玉米库存仅为1.27亿吨,2011/2012年全球玉米库存预计为1.291亿吨。

从库存消费比这个指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玉米库存不能满足当前玉米的消费。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分别为14.7%和14.2%,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则分别为15.1%和15%。FOA规定粮食安全标准的库存率为17%-18%,可见现在玉米的库存远远不能达到标准。

2.玉米的需求分析

(1)世界玉米总体消费需求动态及其格局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世界玉米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2011/2012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为8.608亿吨,比上一年增加了2200万吨,增幅为2.62%。从图5可见,世界玉米消费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从国别来看,世界玉米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欧盟和墨西哥,这五个国家(地区)的玉米消费量占到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玉米消费较多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主要消费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玉米消费需求的增加。

(2)世界玉米消费构成分析

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粮种及其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的消费结构逐渐从食用消费为主转变为饲料消费为主。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和玉米转化工业乙醇规模的扩大,工业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上升。

1)食用需求

随着玉米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精加工食品品种不断增多。现在人们十分重视玉米的消费,玉米甚至己经成为一种热门的保健产品。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玉米的食用消费总量还将会持续增加。

世界玉米的食用消费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0%,但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从绝对量上看:世界每年食用玉米消费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并呈自然增长态势。2001/2002年,全球食用玉米消费1.126亿吨,2011/2012年为1.38亿吨,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1210万吨,增长幅度为22.6%。从相对量上看:世界食用玉米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2002年度为18.1%,2008/2009年下降到16%,2011/2012年预计为15%左右。从食用玉米消费的国别来看:墨西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其消费量约占世界食用玉米消费量的13%,印度占10%,中国约占7%,排在世界第四位。

2)饲料需求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肉、禽、蛋、奶的消费,这种强劲的需求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饲用玉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从绝对量上看:全球饲用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玉米饲料需求为1.2亿吨,80年代初为2.8亿吨,90年代中期之后稳定在4亿吨以上。2009/2010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82亿吨,2010/2011年达到4.99亿吨,2011/2012年预计达到5.14亿吨。从相对量上看:世界玉米饲用需求呈下降的趋势。2010/2011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比重为60.8%,2011/2012年为59.3%。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中国、欧盟、巴西的消费量占到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的70%左右。在美国饲料玉米消费比例在逐渐下降,2010年美国玉米饲用消费量为1.3082亿吨,2011年为1.2701亿吨,但饲料业仍是美国消耗玉米较多的产业;中国饲用玉米消费每年呈上升态势,2009年1.12亿吨,2010年1.2亿吨,2011年1.26亿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0%以上;2009年欧盟饲用玉米消费4500万吨,2010年5547万吨,2011年5929万吨,约占玉米产量的82.6%;2010年巴西饲用玉米消费4180万吨,2011年4350万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9%。总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饲用玉米的需求不会减少。

3)工业需求

玉米可以生产出淀粉、葡萄糖和酒精等数百种工业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淀粉加工需求和酒精加工需求是玉米工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是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行业中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是两大需求点,目前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工业玉米消费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玉米消费量保持平稳。1991年-2001年间,全球工业消费玉米年均增长率为2.86%,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35%,2008年该比重上升到20%,2011年约占到23%左右。从国家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消费玉米最多的国家,2009年工业消费玉米1.5亿吨,2010年1.6亿吨,分别占到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53.6%、54.7%。其他工业消费玉米大国还有中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世界工业消费玉米的10.9%、3.2%、2.0%和 1.9%。近年来,中国工业玉米需求旺盛,2009年工业玉米消费量为0.38亿吨,2009年0.45亿吨,2010年0.5亿吨,分别占到我国玉米消费总量的26.2%、28.2%和29.2%。

以玉米为原料可以加工生产出乙醇,这就导致了生产乙醇所使用的玉米数量大幅度增加。以美国为例,2006/2007年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为5461万吨,约占产量的21%左右,同比增长了34.1%,比2002/2003年增长了115.8%,年均增长率为23.2%。2008年美国生产乙醇使用的玉米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为29.7%,而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6.33%。2009/2010年美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达到15084.9万吨,首次超过了饲料玉米消费量。随着玉米转化工业乙醇技术的成熟,其他国家也将会大力发展乙醇产业,这将导致工业使用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3.从玉米的供求关系来分析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即供过于求、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关系。玉米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即短期供给量相对稳定性和用途的广泛性,使得其供求曲线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

把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综合考虑,就会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整体上都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玉米产量的增长幅度。从图6可以看出,1992年、1993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世界玉米消费量明显高于当年的玉米总产量,其他年份则略有剩余或基本持平。可见,玉米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若短期玉米供给保持不变,需求继续强势,这将导致玉米价格继续上扬。

(三)成本变化是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玉米的生产成本,可分为现金成本和非现金成本,这是形成玉米价格走势的基础性因素。现金成本又可分为可变现金成本(种子、化肥、农药、雇工、灌溉)和固定现金成本(管理总费用、税、保险费和成本外支出)。非现金成本则包括土地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无报酬劳动力机会成本。成本推动一直是近年来玉米价格上涨的潜在推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资、人工、土地成本均大幅增加。世界各国劳动力工资呈刚性增长。种子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科技水平的高低,随着各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种子费用在逐年增加。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原油及一些资源性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导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促使农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

为了更好地表现玉米成本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其玉米的生产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走势。从图7可以看出,玉米成本从1994年的353.94美元/英亩上升到2000年的 378.32 美元/英亩,平均每年上升了1.38%。2000年之后美国玉米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2008年美国玉米成本为 529.38美元/英亩,较2000年增长幅度为 39.9%。预计到2010年美国玉米生产成本达到665.72美元/英亩。同期,美国玉米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这说明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玉米价格的上扬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国际玉米价格的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还受气候因素、相关商品的替代性、利率和汇率因素、政策因素、政治局势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三、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玉米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长期以来,玉米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作物。但是,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发展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受干旱影响较大;二是玉米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国玉米区域生态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和生产条件的实用技术不仅严重短缺,而且普及率不高;三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机耕、机收水平低,限制玉米的增产潜力。

一是要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着力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二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推广深耕深松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在地势比较平坦、连片种植、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推广喷灌等,最终使玉米生产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旱制约;

三是要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整地和精量播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机具研发,发挥机械收获抢农时、保季节、降损耗的作用,解决玉米收获费工费时成本高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等优先补贴,增加玉米主产区深松整地补助;

四是要强化政策调控,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要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逐步提高临时收储收购价格,统筹考虑生产成本、比价关系和农民种植收益,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五是要坚持把搞好玉米加工和进出口调控作为促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眼于整个玉米产业链,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玉米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引导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用于饲料、食品及医药行业的加工业,严格控制化工和能源用途的加工业。把握好进口时机和节奏,避免冲击国内生产,挫伤农民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娟,王雅鹏.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06).

[2]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范存会.中美玉米生产成本的动态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3]张彬.美国玉米产业竞争优势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05).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2] 潘根兴,胡国华,邹建文.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9).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8

主办:山东省农药研究所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农药学会 山东省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

协办:江苏蓝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国际市场上,除草剂最近几年持续增长,是增长最快、增幅最大、最具有活力的农药市场部分;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转基因作物耐受除草剂品种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量、年年增长的种植,耐受除草剂市场迅速扩张,改变着传统市场的格局;

国内市场上,最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快、集约与规模种植,除草剂应用越来越多,而种粮大户与用药大户的出现又在大力拉动除草剂的需求,除草剂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进入2013年,农药工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多数除草剂品种销售大增利润提高;

然而除草剂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考验:

一是我国除草剂产能过剩,部分大吨位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造成开工不足,尤其让人关注的是小企业产能面临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是否还能够继续生产?

二是很多除草剂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治理成本大。全球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已经开始环保核查,对除草剂行业来说,环保核查究竟意味着什么?未来是否会在整个行业推开?企业需要怎么做方可赢得继续发展的机会?

三是全球第二大除草剂—百草枯自2014年7月1日起,将被撤销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水剂禁用是否会影响百草枯市场份额?百草枯膏剂、颗粒剂谁主沉浮?

此外,我国杂草发生和发展情况如何?除草剂未来前景如何?哪个品种市场发展空间更大?新除草剂的开发状况及前景如何?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热点除草剂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理作物药害?除草剂推广示范如何进行?除草剂如何增效?转基因作物会对除草剂产品带来怎样的冲击?……

为帮助大家更客观地认识行业现状,为促进除草剂行业的研发、生产、应用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兹定于2013年10月30日-11月1日,举办山东绿霸(全国第三届)除草剂论坛,欢迎各有关单位相关人士积极参加!

一、主要内容及报告

1. 领导讲话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及相关部门领导)

2. 从草甘膦环保核查看除草剂环保发展趋势 (专家待定)

草甘膦环保核查政策解读;目前进展;核查是否会在整个行业推开及对行业的影响等。

3. 除草剂新品种、新制剂登记情况分析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季颖总农艺师)

除草剂登记管理政策;新原药、新制剂登记情况及趋势分析等。

4. 除草剂进出口形势分析及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张文君处长)

5. 全球新法规下百草枯的走势与未来分析 (山东省农药研究所 李德军所长)

百草枯我国产能;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我国使用情况及近期市场走势;制剂加工进展;全球百草枯法规;水剂禁用是否会影响百草枯市场份额;未来趋势预测等。

6. 全球除草剂市场分析和抗性发生的现状及治理 (上海农药研究所 张一宾高工)

除草剂市场概况;主要作物除草剂市场分析;各类除草剂市场分析;主要品种市场分析;值得关注的除草剂新品种分析;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及其对除草剂市场的影响与机遇;全球抗性发生现状及治理等。

7.大宗品种除草剂国际、国内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郭荆璞经理)

我国在产的大宗品种除草剂国际、国内市场的供需情况;价格走势及未来市场趋势分析。

8. 农田耐药、抗药性杂草的化学解除方案

(拜耳作物科学除草剂高级开发经理 由振国博士)

9. 小麦田杂草发生和防除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 王金信教授)

10.稻田杂草发生、防控及有效药剂推荐

(中国水稻研究所 国家水稻产业体系杂草防控岗位专家 陆永良副研究员)

11. 玉米田杂草发生及除草剂使用情况分析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美研究员)

12. 大豆、棉花田杂草发生与化学防除

(滨州职业学院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 曲耀训研究员)

13. 草甘膦、百草枯增效助剂及作用机理研究 (上海农药研究所 徐文平博士)

14. 除草剂废水处理技术 (专家待定)

15. 除草剂的新产品开发、技术营销及国外营销模式的启示

(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现全董事长)

(部分专家、领导报告尚在预约、落实中,敬请继续关注……)

二、收费标准及汇款方式

1.会务费:凡即日起至10月20日前报名注册、山东省农药学会及山东省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员单位,会务费1800元/人;之后及现场报名注册,会务费2000元/人。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住宿费328元/间/天。

2.团体报名优惠:每企业4人以上参会可享受团体优惠,1600元/人,10人以上1400元/人。济南企业团体参会优惠至1300元/人(只含中餐,无晚餐,其他待遇一样)。

户 名:山东省农药研究所

开户行:工行明湖支行北园路分理处

帐 号:1602151009008800197

三、欢迎相关企业垂询会议协办、赞助、产品介绍及广告投放事宜!

协办费3万元:赠会刊彩色广告1页,免部分人员会务费,免费摆放展板、条幅等宣传品。

产品介绍:15分钟5000元。欢迎农药助剂、原药和加工/包装机械企业咨询、参与!

会刊广告:封面、封底、封二、彩插一为冠名及协办单位,其他自选。插页广告2000元/页。

四、会务联系

刘志俊15589979683 夏 雨13605405569 张梅凤13064052086 吕秀亭18766193151 王 霞15589979233

QQ:464711549,1050654998

E-mail:,

五、交通

火车站:由火车站广场乘3路公交车在荷花路站下车

济南西站:乘坐K156到火车站,换乘3路;

上一篇:美丽城镇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茶文化产品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