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05:11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1.专业技术层面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2.自然环境层面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3.经济社会层面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生存发展,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的八字方针,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当前市场的结构性转型从总体上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面对保险企业实现盈利的良好外部环境正在形成的局面,各财产保险公司应强抓当前机遇,找准市场定位,整合自身经营的价值链,寻找和挖掘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逐步培养应对各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打造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依靠单一模式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应该以“保险业务模式”为基础和核心,依托于自身的保险业务,深入挖掘盈利潜力,不断运用科技、培训等创新手段,持续改进现有盈利模式,切不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求高效率的富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盈利的长足发展。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2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 会计盈余; 盈余质量; 盈余持续性

会计盈余作为企业过去一段时期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双重特征。会计盈余的数量特征能够轻易地从会计报表数据中取得,而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具有隐蔽性,需要结合各种财务及运营指标进行探讨才能准确评价盈余质量的优劣。互联网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前期巨额的投入未必能获取高额的回报,甚至可能在企业尚未被人们所熟知之前就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会计盈余的持续能力是构建这类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时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学者在构建盈余质量评价体系时,较少关注行业特点,主要是针对国内上市的制造企业进行评价研究。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所以从盈余持续性角度构建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真实地判断企业的盈利水平。

一、互联网行业特点对传统盈余质量评价方法的挑战

(一)盈余质量的主流评价方法及其缺陷

在评价盈余质量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评价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种评价方法:市场评价法、时间序列法、基本分析法及现金流量评价方法。市场评价法采用盈余反映系数来评价;时间序列法主要采用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来计算;现金流量法则是把现金流量水平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将二者的相关系数作为盈余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分析法主要通过多指标结合来评价企业的盈余质量。

这四种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方法各有利弊,市场评价法采用盈余反映系数来衡量盈余质量,其中对未预期盈余的部分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很难准确区分企业的未预期因素;时间序列法虽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和理论依据,但是其需要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及较长时间的财务数据,而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最早上市的新浪、搜狐也只有22年的历史,所以采用时间序列法难以准确衡量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而现金流量分析实际上也是时间序列法的衍生,其与时间序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盈余的估计转化为对现金流量的判断,也难以避免时间序列法的缺陷,因此基本分析法是评价互联网行业盈余质量较为可取的方法。

(二)互联网的行业特点对基本分析法的挑战

基本分析法是近十几年来会计文献研究较多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识别价值驱动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内在价值,主要功能是向市场传递关于预测未来盈余的信号及关于盈余质量的信息,而且通过基本分析能够预测未来股票报酬或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报酬。

在基本分析法中,有采用单变量进行分析的,如市盈率(P/E)、净资产倍率(P/B)等,但单一指标容易造成偏差,使得评价结果不准确,因此学者们大多采用多变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虽然在指标选择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Lev和Thiagarajan(1993)提出的利用财务报告中12个基本信号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指标。这12个基本信号分别是:(1)存货;(2)应收账款;(3)资本性支出;(4)研究与开发费;(5)毛利;(6)销售与管理费用;(7)坏账准备;(8)实际税率;(9)储备订单;(10)劳动力;(11)后进先出法盈余;(12)审计意见类型。他们将每个基本信号分别评分,赋值为1或0,(如:存货相对于销售增长较快,赋值为1,表明盈余质量较差;若增长较慢,则赋值为0,表明盈余质量较高)然后将每个基本的得分相加,分值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分值越高,盈余质量越差。

尽管采用多指标判断能够避免单一指标造成的误差,但当前的研究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较少根据行业进行选择,大多是基于制造业的基础进行论述,但互联网企业与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成本与收入的增长模式、技术等对企业的影响。互联网属于轻资产行业,其对资本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低,现金收现性也比其他行业要好,但其对现金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单纯根据Lev和Thiagarajan(1993)的12个基本信号来评价互联企业的盈余质量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根据互联网的行业特点来改善盈余质量的基本分析法,能合理地评价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同时因为互联网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基本分析法较少从盈余持续性来考虑盈余质量的影响指标,因此笔者将在基本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盈余持续性的视角来构建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二、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指标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团购、微博等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我国对互联网宏观政策的干预使互联网行业朝着安全化、诚信化发展,竞价排名体系等也得到显著改善;支付、物流及售后服务系统的完善使得网上购物更加便利,消费者对网络产品及网络广告的信任度有所提升。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不需依赖大的营业面积、展示场所、多层次的流通环节及大量的存货,网络经济为企业节约大额的交易成本,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系统的开发及维护费用,因此在传统盈余质量的基本分析法中对存货、总资产的分析变得不再重要,而研发、折旧和摊销金额的大小成为互联网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互联网企业针对用户的销售一般是采用先支付后发货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广告业务则更倾向于传统企业劳务销售的流程,其收入的实现与传统企业有较大的区别,更偏向于收付实现制。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具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量来满足未来持续经营的需要,现金收入的质量对盈余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持续性角度来看,影响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的现金实现性

盈余的现金实现性是指企业以现金形式获取收入的能力,包括当期现金的实现性和未来期间现金的实现性。由于互联网企业存在虚拟性,企业在网络交易中的主动性较强,较好的企业通常能够实现收入的快速变现,且其技术平台的研发及用户群体的开拓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现金流出也比较大,为满足未来持续经营的需要,其盈余的变现能力应当满足当期或近期支出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的会计盈余,因此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应作为评价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来评价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同时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中的某项指标作为评价基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能够直观地看出本期收入中以现金实现的比率的大小,如果这个比率很高,则说明当期收入的实现性很高或者当期收回以前期间的应计收入,这是一个正面的信号,所以无论是哪个原因导致比率很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当期现金实现性较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能够很好地评价当期盈余的现金实现性,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明企业当期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计算的净利润相比较,能够从总体来考察当期现金的实现性,类似地,这个指标值越高,代表盈余的实现性越高。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通过计算每股普通股带来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表明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个指标值越大,说明每股普通股带来的现金收入高的可能性越大。在互联网企业中,虽然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以现金形式实现的,但大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网络媒体,应收账款也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项资产,而应收账款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差额能够展现应收账款的增长是否伴随主营业务的增长,二者的正值差异越小说明二者增长是同步的,以往的应收款项能够及时收回,坏账发生较少,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当期收入与以往收入相比,应计收入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未来盈余的现金实现性高。

2.利润构成

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拥有良好的利润构成,这样才能拥有较强的收益能力,同时利润作为会计盈余的构成要素,是衡量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利润分为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不同的利润指标有不同的含义。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成长需要由技术进步来推动,因此其营业成本较低,期间费用较高,且互联网用户具有较强的粘性,后期单位维护成本较低,收入呈“J”型增长,因此单纯依靠净利润来评价企业盈余质量可能造成分析的误差。从盈余持续性角度来看,只有经常性的业务才能为企业带来高质量的盈余,企业倘若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利润应主要来自日常的经营活动,所以营业利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更为重大。

与利润总额相比,营业利润主要产生于正常经营活动,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率能反映当期利润中来自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的比重,这个比重越高,说明收入主要来源于日常经营,未来拥有持续收益的可能性较大,盈余质量较好;而以营业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能表明网络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资产来自股东与债权人,为了满足二者投资的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较高的资产收益率,通过营业利润而非净利润来计算这个指标能更客观地评价企业资产未来是否具有持续获利的能力,因此该指标值越大,盈余质量越高;而对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基本每股收益指标仍然能表明股东投入资产和价值的实现,资产净收益和每股收益越高,表明股东投资获取的收益越高,盈余质量也越高。

3.研发支出

互联网企业受技术影响重大,最先获取先进网络技术的企业能最先拥有独占性资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为未来获取高额回报打下坚实的基础。Stephen P. Baginski和Kenneth S. Lorek等(1999)也认为高的研发强度能够让企业高水平地盈余持续,因此从持续性角度来看,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的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企业未来盈余质量的高低,而企业发生的研发费可能形成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在考察企业研发费时,应区分二者进行衡量。

互联网企业作为轻资产企业,大多以技术水平取胜,前期投入的部分能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将带来未来持续不断的盈余,因此营业利润与无形资产的比率能表明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越高,说明企业前期技术投入及开发成果显著,未来盈余持续性较好,盈余质量较高。同样的,营业利润与研发支出的比重也能反映企业在技术上的投入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营业利润与研发支出、无形资产之和的比值则可以剔除由于不同企业在无形资产与研发支出会计确认上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研发支出占企业现金流量支出的比重能表明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对研发的重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作为管理者应足够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才能为企业获取大量忠实的用户群,为未来应持续经营获取利润做足准备,因此该指标越大,表明盈余质量高的可能性越大。

4.网络效应

盈余质量不仅能够使用财务指标来衡量,还能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分析全面展现。网络经济中的麦特卡菲法则向我们展示网络企业的价值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呈现二次方增长,而互联网企业的收入特征表明网络企业的收入会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的速度比用户规模的增长率高得多,呈现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网络效应能对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效应的优劣能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

网络效应可以用网站的运营指标来衡量,其中净利润与独立访问者数量、净利润与页面点击率的比率能够很好地衡量企业投入的效率与效果。独立访问者数量是指每百万访问者当中固定访问者的数量,点击量则指每天用户点击该网站的次数。净利润与这两个指标比率均能反映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效应是否带来与之相符的收益。由于互联网企业的投入大多是致力于用户群体的开拓,目的在于让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这两个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在用户规模扩张上付出的人力、财力是有效的,能为公司未来盈余的持续性作出贡献,盈余质量状况良好。而研发支出与这两个指标的比值显示独立访问者数量和点击率的研发成本,这两个指标与前两个指标可以共同判定网络效应是否带来合理的效益。倘若净利润与独立访问者数量的比值高,但与此相应的研发成本更高的话,那么网络效应就没有发挥到其真正的效用,企业的盈余质量值得质疑。

(二)基于盈余持续性视角构建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具有未来持续获取盈余的能力,不仅要求盈余具有可实现性,而且要求盈余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实现,实现期越短,盈余质量越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且前期投入较大,风险性高,对其盈余质量的评价应集中在未来盈余的可实现度,即盈余的持续性。互联网企业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利润构成、研发支出和网络效应均会影响企业盈余的持续性,对盈余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结合上文的分析,笔者在基本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期望投资者、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能够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前后各期或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比较并作出理性决策(见表1)。

三、评价体系的运用:A、B公司盈余质量对比分析

本文以A、B公司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文中构建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评价。A、B公司均为我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A公司成立于2004年,于2010年年初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网站内容覆盖财经领域,每日更新上万条最新数据及资讯,为用户提供财经信息的查询;B公司于2009年12月在深圳上市,主要为用户提供股票证券交易分析,是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这两家企业均属于财经网站,上市时间接近,主营业务具有相似性,因此选择这两个网站来对其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能够更好地阐述文中构建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从表2可以看出,A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B公司高0.25,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重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均为B公司的3倍多;A、B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长率为负值,表示应收账款的增长慢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企业当期收入大多以现金形式实现或以往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A公司的绝对值大于B公司,说明A公司的现金实现性更好。因此,结合上述四个指标分析可知A公司盈余的现金实现性要远远高于B公司,企业拥有较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保证未来盈余的实现,盈余持续性能力强,盈余质量好。

而从利润构成来看,这两家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高于85%,盈余质量都还不错,但A公司比B公司高了5.52%,且A公司以营业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和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均高于B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也比B公司高了10.87%。这四个指标充分表明A公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能力比B公司大,未来盈余的实现性较强,盈余质量高。

从研发支出来看,虽然A公司无形资产带来的营业收益要小于B公司,但其研发支出带来的营业收益则比B公司高了272.34%,这可能是两家不同企业在确定研发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时产生认知差异所导致的。但从研发支出中的第三个指标发现A公司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共同带来的营业收益略高于B公司,显示了A公司对技术等研发的收益效应高于B公司。然而,A公司的研发支出占现金支出的比重要小于B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B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度要高于A公司。但基于前面三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A公司研发的收益性要高于B公司,因此从总体上来说A公司对研发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盈余质量较高。

最后在网络效应方面,B公司的每个点击和独立访问者所带来的收益均比A公司高了70%以上,说明B公司在用户规模拓展的投入得到较好的回报,但用户规模的拓展大多是基于技术平台搭建,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基础上获得的;B公司在研发支出的投入也远远大于A公司,其每个点击和独立访问者所耗费的研发成本比A公司高了90%以上,其成本的消耗大于收益的取得,说明B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收益“J”型增长,因此B公司的盈余质量仍比A公司差些。

综上分析可知,A公司的盈余质量比B公司高,同时考察2011年12月30日两家企业股票收盘价,A公司是19.18元,B公司是15.93元,这说明市场对A公司的认可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A公司的盈余质量优于B公司,这与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R. G. Sloan,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71, No. 3, Jul. 1996.

[2] L. W Meknigh, J. P Baley. Internet Economics[M].MIT Press,1997.

[3] P. Dachow, W. Ge, C. Schrand,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Nov. 2010.

[4] S. P. Baginski,Kenneth S. Loerk, G. Lee Willinger,Bruce C. Branson,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lternative Annual Earnings Persistence Measur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74,No. 1,Jan.1999.

[5] 卜华.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 蔡珊珊. 互联网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及其预算管理[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7] 程小可. 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胡延杰,李琳. 持续盈余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财会通讯,2007(11).

[9] 刘百芳,隋立秋,方鑫龙. 盈余质量性态分解研究[J].经济师,2012(1).

[10] 柳木华.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11] 马永强. 会计盈余质量维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会计之友,2011(8).

[12] 马永强,阳丹. 信息观、计量观与盈余质量评价——对主流研究的梳理和反思[J].会计之友,2009(8).

[13] 彭韶兵,黄益建,赵根. 信息可靠性、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盈余持续性[J].会计研究,2008(3).

[14] 邱丽艳,张健.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1(1).

[15] 唐建荣,陈钰■,蒋佳宸. 从盈余质量分析百强企业[J].会计之友,2011(10).

[16] 王聪儿. 基于EVA估价模型的我国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9.

[17] 王栋. 互联网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8] 王化成,等.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 王艳萍.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与未来盈利能力分析[J].财会研究,2005(5).

[20] 王巍,吕发钦,等. 网络价值评估与上市[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1] 张兰萍. 介绍几种衡量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指标[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22] 张瑞丽,李少轩.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0(8).

[23] 张崧楠.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4] 张伟倩.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研究——基于财务管理视角[D]. 西南财经大学,2009.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引言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在能够明确化的前提下,要加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策略实施,并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加以切实分析并有效解决,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够使得证券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慎重对每一个环节做好控制,避免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造成证券公司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李华.国际金融危机下证券公司价值增值研究[J].南方金融, 2013(08).

[2]李华.开放格局下证券公司价值增值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13(04).

[3]马丽娅.浅析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J].经营管理者,2010(23).

[4]马秋君.中美证券公司资本配置差异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5]袁志胜.从中金公司兴起看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7).

[6]王晓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品种创新的若干问题探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4(06).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4

【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创业板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特征

(一)股利支付方式多样性

通过对现存的496家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的统计和整理分析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有379家、424家、10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公告了股利分配政策,其中有175、197、34家采用直接分配现金股利的方式,146、169、51家公司派现并转增,其中2013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占已宣告或已分配股利公司的88.65%,发放现金股利并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公司占公告分配股利公司的38.52%。

从上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板上市公司所采用股利分配方式有派现、、派现并送股、转增、派现送股并转增、派现并转增五种模式,所表现的是传统股利分配方式相互组合形成的分配模式,

(二)每股现金股利支付率高

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从2013-2015年年报公告中,对股利分配的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度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平均每股分红0.1344 元,股利分配率平均达31.1301%,分配比例较高。2014年的每股分红水平有一点下降,平均为每股分红0.1227元,股利分派率率也略下降为30.4128%。2015年每股分红又呈现上升水平。但整体分析每股股利分配率都呈现较高水平,说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基本都处于高股利分配水平。

由此表明,派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是普遍选择的方式,派现公司数目所占比重也较大。这与我国主板市场现金分红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转增比例高

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每10股转增5股及以上的股利分配行为都属于高比例转增。由数据分析可得,在2013年有167家在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其中每股转增在0.5-1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57.49%,所占比例较大超过总数的一半;2014年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的194家公司中,每股转增在0.5-1.5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75.78%,超过总数的一半;2015年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的66家公司中,每股转增在0.5-1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39.39%,超过转增比0.5的总比例和为84.85%,远超过总数的一半。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偏向于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向分配股利,其中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使用高比例转增方式。

二、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因素

(一)公司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盈利是公司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是发放股利的基础。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股利的支付水平: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则说明有较多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股利支付率水平也随之较高,反之,股利支付水平就较差。

(二)公司规模

公司的总资产能够直接的代表公司的规模,通常可以用公司的总资产这个指标来衡量公司成长能力。公司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对规模的要求也不同。当公司处于成长期且规模较小,此时正是需要规模扩大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满足扩大需求;成熟期或衰退期的较大规模的公司,这时不需要再扩大规模,且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公司规模和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基本正比例相关,即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发展越稳定,更倾向于选择分配现金股利的方式。

(三)货币资金充足率

公司有充足的现金的条件下,就有能力发放现金股利,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现金运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转,以致于获得更多的现金。如果公司持有这些现金却不进行新的投资的话,可以向股东发放较高的现金股利,这样也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相反,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则倾向于选择低股利政策。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分配股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盈利水平高,管理者就会选择分派高比例的股利,以此来向市场提供良好的业绩状况,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与此同时,一些盈利能力不好,甚至出现负值的公司有时也会分配股利,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短期决策,而对于长期而言,若公司不加以改善,则最终会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不断地提高经营能力,扩大规模,在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时保障盈利质量,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根据企业规模和成长周期选择股利政策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选择股利政策时要结合公司规模和所处的成长周期。对于规模较大且发展较稳定的企业来说,不用再考虑筹集资金来扩大规模,而对于获得的充足的资金可以支撑现金股利的需要,这时,公司一般应选择较高比例的现金股利分派方式;对于规模较小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来扩大规模和稳定增长,这时没有过多的资金来支撑现金股利的分配,这时公司一般不分配或低股利分配现金股利;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且公司规模达到最大,这时公司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资金。

(三)进行现金分红应充分重视企业的现金流水平

上市公司在进行分红决策时,要考虑公司是否持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根据上述分析,一些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却仍进行高比例派现,这样会影响公司股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正确认识现金流量和现金股利的关系,确定公司有充足的先进支撑现金股利时才可以进行分红,当然,若公司盲目的将闲置的多余的现金分配掉,可能容易损害内部小股东的利益,激化股东间的矛盾。因此,合理的安排现金流进行分红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5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着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场。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场。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的认购刚刚采取市值配售法。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速度过慢,新股发行积压等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中签率过低导致市值配售的收益率过低、对法人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不够等新问题。

    要修正这些扭曲,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对现行的发行制度作适当的调整,实行“批量招标发行、全额市值配售、集中上市”的模式。首先,将拟发行新股公司按市盈率高低进行招标,选择一批公司待发行,同类公司中市盈率较低的优先发行;其次,选择某一天的市值作为基准,投资者按其拥有市值多少,决定申购多少新股,申购什么新股,但是每一单位有效市值额度仅能申请集中上市股票中的一只,市值不能重复利用;然后,每一发行公司按照发行数量和申购量多少,进行配号抽签,决定哪些账号中签;最后,中签投资者存入足够资金,购买中签股票。在一定时间后,安排发行新股集中上市,该批股票发行上市完毕。另外,为明确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证监会发审委可预先确定每年的发行批次,以及每批发行的家数。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6

关键词:财产公司 可持续盈利模式 辩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险公司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关于经济亏损问题,关乎财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保险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的规范,因此,在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下,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是财险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而,在对财险公司的可持续盈利模式进行辩论分析时,可以从盈利模式和现金流模型这两个方面进行辩论分析。

一、财险公司的可持续盈利模式分析

1、以投资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为了将业务上获得的现金流、资金流和其他资金来源进行承保,以此作为保险投资资金。并将这些保险、投资资金有效的投入到股票和债券等市场上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利润。

2、综合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盈利模式。在成立控股公司时,必须要站在财险的基础之上,然后再进入到其他金融领域当中。这样盈利模式具备着以下几个优势:充分发挥范围经济、交叉销售和综合理财。从而可以使金融进行更多的创新,并且财险公司的价值也可以实现最大化。

3、财险公司通过专业化经营,降低销售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在进行专业化经营时,将公司的主要资源和特长业务进行有效的集中,从而将公司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并使得承包利润得到保证,以此推动公司的发展。

4、增加机构扩大保费规模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在建立之初,就增加机构数量以此将市场规模和保费规模进行扩大,从而在很短时间里使得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财险公司,财险公司则扩大保费规模,以此将市场份额进行扩大。财险公司在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发展时,在开始几年公司资金处于亏损的状态,然而,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将规模效益进行有效的实现,同时将公司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加强,从而使得公司实现长远盈利的目的。

5、将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同时利用价值链管理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的价值链主要包括: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等方面。在管理价值链时,要将价值链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使得财险公司的组织成本和经营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提高财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险公司的现金流模型分析

1、财险公司在具备了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后,也具备了金融属性。在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时,主要包括主营业务类型和现金流模型方面。而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可以利用图形进行表现:

在上面图形中可以看出,投资的现金流获取成本的高低主要是由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直接决定的。而影响现金流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业务规模、现金流管理等,通常这些因素都会占到承保业务收入大约40%。

因此,财务公司的盈利通常都由几个因素决定:首先是承保业务的盈利情况;其次是承保业务规模的大小和现金流管理水平的高低;最后是投资收益率的好坏。

三、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建议措施

1、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时,要坚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进行公司盈利活动,同时也要对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其作为公司盈利活动的核心指标。对于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财险公司在对资产配置战略进行调整和确定时,要对自身的承保业务盈利情况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者之间可以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而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预算管控、考核奖惩等方面。

2、确保财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增长率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在设立保费规模中,一定要包括:职场费用、人力成本和行政开支等固定成本,从而有效实现经济规模。为了保证财险公司的正常运行工作,必须要保证保费规模的合理,同时也要确保增长率的适当和有效。

3、优化现金流管理。承保业务的利润通常都会受到财险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财险费率的市场化以及财险行业的高税负等方面的限制。而受到这些方面的限制后,降低了承保业务的现金流,而财险公司获取的利润成本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减少,因此,为了提高财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须要对现金流有效的管理。在对现金流进行管理时,可以利用资金集中管理方法、收支两条线方法、降低在途和沉淀的资金数量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手段等,从而有效的提高现金流的比例。

4、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首先要扩大公司业务的来源范围,将公司业务规模进行有效的扩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使用率。降低公司成本费用开支,可以进行合理的节流。为了保证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必须要对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第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本观。要积极大胆的投入有效益的工作生产当中。第二要规范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同时也使得制度日常化。提高成本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措施。

四、总结

财险公司在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时,必须要坚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同时,确保财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增长率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财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处于可持续发展模式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娟.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分析[J].经济天地,2010,38(10):56-58

[2]王治军,王沁.财产公司盈利模式探讨[J].中国保险,2012,35(06):13-15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7

关键词:债权债务管理 资金运作和管控 盈余管理

在企业资金管理与管控中,盈余管理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其操纵范围若在合理范围内是被接受和允许的。而债权重组准则作为一项特殊业务准则,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1月1月新准则的正式实施为上市公司特别是亏损的上市公司通过债权重组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通过加强对债权债务管理提高企业资金运作和管控也就是盈余管理的措施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企业资金运作和管控中盈余管理的内涵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以遵循会计准则为基础,控制或调整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盈余管理是存在且无法消除的。制约或影响企业当局盈余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外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会计准则。

(二)盈余管理的作用分析

盈余管理虽然它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降低了,但是它也不是对其所有的有关的利益方百害而一利。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积极作用如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方。就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而言,能够使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当一个企业处于经营不下去了,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往往采用利润前推措施。比如某电器业控股公司是一个连续三年亏损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2011年如果继续亏损,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但最终,公司2011年的年报是盈利的。通过2011年年报数据与以往每年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2009年和2010年的资产减值损失都在5.4亿元到5.6亿元,而2011年只有400万元,大概降低了90%。资产减值少,肯定提高了当年的利润,虽然不排除它在2011年的强势回暖,但如果横向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比较的话,其操纵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

二、债权重组的方式和会计处理对企业资金运作和管控的影响

债权重组是指在债权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权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中,债权人发生财务困难,债权人做出让步,是债权重组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中债权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因债权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照原定条件偿还债权。而“债权人做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权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权。债权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权;将债权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权条件,如减少债权本金、减少债权利息等,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

当前实行的新债权重组准则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企业的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是均衡的。由于新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对非上市公司,至少在今后一两年内尤其明显。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存在差异,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尽相同。

三、通过加强对债权债务管理提高企业资金运作和管控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正确分析企业盈余质量

债权重组产生的收益对利润表的粉饰可能对一部分关心企业盈余或亏损,从而据此来作为投资依据的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就近三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利用债权重组获得可观的非经营性报酬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尤其是针对亏损企业,可是于此同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还存在着这么一类特殊的上市公司群体——“微利”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大部分经营业绩不佳,仅略好于亏损公司,但由于其披露的盈余数字刚好跨过了盈亏l临界点,而不会如亏损公司那样遭遇到种种特殊对待。以2006-2008三年的“微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的偏好性。首先,选择可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其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然后,又选择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资产减值准备等指标作为可调整变量,而在上文中,我也已经讨论了,在新准则下,利用债权重组对营业外收入的调整空间是非常大的。因此,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赢利公司,因为自己特有的目的和需求,也可以利用债权重组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其微利的表现。

(二)利用现金流加强盈余质量分析

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该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应该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应该是正负相间的。通因此我们结合基于现金流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弥补了权责发生制下以净利润为中心的财务分析的不足,使投资决策者能够透过会计盈余数字的表面现象,更加清楚透彻地认清企业盈余质量,避免报表使用者被企业利用虚假的数据所误导。通过对现金流的认识的深入,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盈余管理是否合理或者过度,认清企业利润的真实性,识破亏损企业利用债权重组等其他手段进行非损益项目的不合理调整,以达到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的恶劣手段。

(三)严格遵循盈余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加强盈余管理,对它的操作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规范化,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这就需要有完善独立的董事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要把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业绩与长期业绩综合起来考虑,树立合理的经营业绩观。企业的经营者们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把股东的利益、自己的利益、社会等主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四)加强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作为市场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在加强外部审计中,首先要从我国具体执业环境出发,提高外部审计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这是外部审计师预防审计风险,恰当承担审计责任的重要条件。对于外部审计师事务所,还是咨询公司如何开展咨询业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还是其他的政府相关部门都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当这些公司从事上市公司或公营部门的业务出现违规行为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会介入进行调查;当某一公司违法时,例如欺诈、舞弊、贪污等行为发生时,美国司法机构也会介入。然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于会计师职业界从事咨询业务的专业人士,行业协会制定有相关的标准,这种标准通常被称为“专业人士的行为守则”。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对注册内部控制师证书持有者制定有“职业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 。对违反职业标准的专业人士将取消其职业资格。如果他们违反法律法规,甚至还会在法院受到。但是,很少有咨询公司会受到直接的处罚,除非这些从事咨询业务的公司整个组织被引导从事违法行为。

(五)加强政府监管对于债务债权的管理

若按照旧的准则,债权重组产生的收益是进入资本公积金的,而现在债权重组收益直接进入当期利润,我个人认为该项条款的制定没有考虑到中国的特定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指我上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方面的一些要求和规定。例如部分ST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债权重组、非货币性的交易、捐赠等手段,实际向上市公司输出利润,甚至有些大股东直接拿现金注入上市公司,并认定为上市公司盈利。对于这些问题,证监会和财政部将会予以坚决制止。

目前我国证监会将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同时应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提高操纵难度。特别是由于关联方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缺陷,使控股股东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约束,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带有掠夺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改进终止上市的条件,减少企业利用盈余管理避免处罚动机,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制定单年亏损额和累积亏损额监管指标,同时退市标准还应不仅要考虑亏损年限,还要考虑亏损的程度、亏损的性质增加非会计参数。总之,退市标准应从侧重于公司的盈利能力转为更加注重公司的质量以及市场价值的评价。加强对亏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建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估制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披露制度。

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外部监控,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评估机构是加强外部监控的主要部门,通过审计和评估,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新准则中主要的问题。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机构的评估技术和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规范评估业务,提高评估质量。如改变评估机构的聘任机制,增加民事赔偿责任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评估人员专业素质、法律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为管理当局提供资金运作与管控管理的空间的确很大。为此要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最终将资金运作与管控管理行为引导向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常佩佩.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

[2]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

[3]刘慧凤,张林.税收、会计监管与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以上市公司向上盈余管理为例[J].财经论丛,2007

[4]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问变化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5]廖果平,赵红梅.债务重组业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原则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

[6]王建辉.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J].企业经济,2008

[7]臧秀清,刘筠童.基于现金流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J].价值工程,2007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8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信息观 公司治理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盈余管理是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公司会计利润进行干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会计目标,经理人通过会计政策或者实际经济活动的选择以影响会计盈余的行为。魏明海(2000)则主张在信息观下看待盈余管理,这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并同时假定公司经理人拥有私人信息。与经济收益观下的会计数字的真实性不同,在信息观下真实性不再具有第一位的属性。本文也将在信息观下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对其进行治理的必要性和治理方式。

根据盈余管理的方式,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指公司或者经理人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估计方法干预财务报告的制定,对盈余进行管理的这种方式一般会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但是不会改变盈余在一定时间内的总量。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另外一种更为隐性的影响公司会计利润的方式是真实盈余管理。所谓的“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公司的盈余水平,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推迟或取消人才雇佣、研发和广告宣传等支出;打折促销或扩大赊销;超量生产以摊薄单位成本等(Graham and Harvey,2005)。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在信息观下,盈余的真实性不再是其第一属性,转而关心的是盈余管理带来的经济后果――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其经济后果是由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所引致的,公司的盈余信息一方面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状况,使其成为预测公司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输入;另一方面,会计盈余反映了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在这一背景下,使得管理当局会出于不同的动机管理公司的会计盈余。

(一)满足投资者的盈余预期

在资本市场,公司股票价格由其基本面信息所决定,那些报告盈余超过预期的公司,股票价格会显著增加,而未预期盈余为负的公司的股票价格则会下降。实证研究也发现,那些没有满足分析师预测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会大幅下降(Skinner和Sloan,2002)。当然,投资者也不会被动地接受公司报告的盈余信息,那些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了公司利润进而满足或者超出了预期的公司会被投资者的基本面分析识破,Keung等(2010)发现投资者对于预测无偏差或者实际盈余略高于预期的公司的反应为负。

投资者一方面通过基本面信息和分析师的分析报告对公司的盈余水平有一个基本的预期,另一方面他们则更偏好于那些盈余波动较小的公司。公司则会利用盈余管理活动向投资者传达未来获利的可能性;或者说,公司出于减少沟通障碍的目的对盈余进行了管理。①如公司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盈利水平是100万元,近期的某项业务使公司的平均收益增加了50万,此时,公司则更倾向于报告100万元的平均利润。Subramanyam(1996)以美国1973年到1993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市场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发现市场对于公司出于平滑利润的应计盈余管理给予了正向反应。

(二)经理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管理者的行为无法直接被投资者较为全面的掌握,如何减少签订合约后的成本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投资者通过公司的净利润激励管理者或者判断公司偿还贷款的能力,而这也促使管理者对公司的利润进行操作。

早在1985年Healy就对出于契约动机的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Healy认为为了更好地激励管理者,公司会把管理者薪酬的一部分与公司的盈利相挂钩,但是对于管理者的分红计划具有分段线性的特征,即在净利润较低和较高的两个区间段,公司都不会向管理者支付奖金,而只有在中间的某个区间段内才会按照线性的支付方式向管理者支付奖金,而这一区间正式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范围。

对于签订借款合同后违约的公司,他们则会更倾向于使用能够增加公司盈利的会计政策,而那些濒临违约或者面临着很高违约风险的公司则更倾向于使用可以增加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Sweeney,1994);DeFond和Jiambalvo(1994)则发现在违约年度之前,公司更喜欢通过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净利润,而在违约当年则较少使用此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以在美国受到证券委员会指控的违反GAAP的相关公司为样本,以同规模和相同行业的公司为控制样本,也发现那些濒临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会使用更高的财务杠杆,并且也可能更频繁地违反债务契约。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

根据以上的分析,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时能够起到与投资者进行信息沟通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盈余管理的积极的一面,而那些为了满足投资者预期或者出于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法律制度和信息的充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不利的盈余管理。

首先,制度环境会影响企业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在政府干预方面,政府干预是否能够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并未取得一致结论(Makar和Alam,1998;Bushman,2004),但是在法治环境方面,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在投资者保护程度、法律执行水平较高的国家,公司盈余管理活动的水平较低。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法律制度环境存在着差异,陈克兢、李延喜等(2016)发现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却会诱使企业增加真实盈余管理。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公司为了逃避监管,其盈余管理策略逐渐由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

其次,分析师通过搜集信息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分析师是投资者的代表,是专业的监督力量。Knyazeva(2007)和Dyck等(2010)则发现分析师对于财务报告的解读和预测能够有利于发现管理层的欺诈行为,进而使企业减少公司的应计管理行为。分析师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还体现在其能够对公司施压,那些未达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公司将遭受市场价值的损失。李春涛等(201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分析师的监督缺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行为。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监督却使公司采用了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观下,主流研究与实务关心的是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活动引致的经济后果。随着公司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也呈现出多种方式。总的来看,公司可以通过影响公司的应计项目和改变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无论对于学界的有关研究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上的基本面信息分析(如分析师、媒体等)都需要对于公司的盈余状况进行更为全面和较为准确的分析,避免只关注在一定历史阶段主要使用的应计盈余管理,需要更加关注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对于具有消极影响的盈余管理活动可以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等措施进行治理。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和公司基本面活动的重要监管者,着重发挥分析师对于公司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作用将有利于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以投资者或者经理人理性为前提分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而目前行为公司金融作为主流金融研究的一部分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为从有限理性或者非理性方面分析投资者对于被管理的盈余信息的反应,探究经理人对于盈余的管理动因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将成为未来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向。

注释:①公司可通过多种方式减少信息沟通障碍,如高科技公司披露公司的战略,或者公司分类披露正面的预测信息等方式。

(作者单位为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春涛,赵一,徐欣,等.按下葫芦浮起瓢: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途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6(4):010.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5):37-42.

[3]陈克兢,李延喜,孙文章,等.制度约束还是制度诱导?――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演变的经验证据[J] .管理评论,2016,28(5):122-136.

[4]Bushman R M,Piotroski J D,Smith A J . 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2):207-252.

[5]Dechow P M,Sloan R G,Sweeney A P .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the SEC[J] .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6]DeFond M L,Jiambalvo J .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J]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1/2):145-176.

[7]Dyck A,Morse A,Zingales L . Who blows the whistle on corporate fraud?[J] .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6):2213-2253.

上一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范文 下一篇:简述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