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基金

时间:2022-10-04 09:45:42

“夹层”基金

市场的强大引力和政府的严格监管就像是围在私有股权投资者身上的两层皮。

2007年4月,44岁的华礼仕(Sean Wallace)正式加盟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旗下的私有股权投资机构Darby Overseas Investments Ltd(简称Darby)。这距离华礼仕离开曾经任职9年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的时间还不到2个月。

但是,即使在摩根大通内部近年来类似华礼仕般的主动行为也绝非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仅仅刚刚过去的24个月,摩根大通亚洲区就先后至少有郭明鉴等5位高层先于华礼仕加入到了私有股权投资者的行列。

胜利大逃亡

华礼仕此次加盟的Darby,由布雷迪(Nicholas Brady)创建于1994年。布雷迪曾经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美国财政部长。2003年,Darby成为Franklin Resources的全资附属机构。Franklin Resources, Inc以富兰克林坦伯顿的品牌经营其全球投资管理业务,并由富兰克林、坦伯顿、互惠系列、诚信信托(Fiduciary Trust)及Darby等多个投资团队进行管理。

Franklin Resources总部位于美国加州San Mateo。1984年,Franklin Resources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EN),目前其市值超过了300亿美元。截至2007年1月31日,拥有60多年投资经验的富兰克林坦伯顿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了5600亿美元。

作为富兰克林坦伯顿旗下的私有股权投资机构,Darby管理的基金超过了20亿美元(包括2只亚洲基金、5只拉美基金和1只韩国基础设施基金)。其中规模为6.1亿美元的韩国基础设施基金由Darby与韩国韩亚银行(Hana Bank)共同管理。

但是跟华礼仕前同事们的去向相比,Darby在私有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领域仍然只能说是一个小弟弟。2007年年初白瑞甫加盟的橡树资本、JP摩根亚洲区前主席梁锦松的新东家黑石集团以及在亚洲着力打造豪华团队的KKR都是全球私有股权投资领域的执牛耳者,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均高达数百亿美元。

另一方面,尽管新东家们在规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华礼仕们却遵循着几乎相同的职业道路:名校毕业,在知名投行摸爬滚打多年之后转入PE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生活在夹层

1989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华礼仕先后任职于著名投行美林及贝尔斯登。在美国纽约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任职一段时间后,2001年,华礼仕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并于2005年晋升为资本市场部主管。

加盟Darby前,华礼仕在投资银行界摸爬滚打将近20年,在集资及企业融资顾问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美国到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放弃金光闪闪的投资银行家身份而转投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趋势。早在2005年8月担任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时,华礼仕就曾经放言:“私募基金的崛起为资本市场带来了重大改变,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不到2年的时间,华礼仕就亲身投入私人股权投资行业。据信,华礼仕将负责吸引新资金支持Darby在亚洲的夹层基金业务,并协助Darby拓展亚洲区内的私募股本业务。华礼仕还将寻求其他可以借力于Darby和富兰克林坦伯顿积累的专业知识的增长机会,例如可能在基础设施投资一展身手。

常驻美国华盛顿的Darby首席执行官Richard Frank表示,“华礼仕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和对亚洲市场的深入认识,正好协助我们把亚洲的业务平台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也是Darby看上华礼仕的主要原因。同时,Richard Frank也对Darby利用像华礼仕这样对本地市场拥有独到见解和资源的投资专业人士的能力充满了自信。

华礼仕将直接向Richard Frank汇报工作。

Darby目前在中国香港、韩国首尔以及印度孟买均设有办事处,并将继续拓展亚洲的夹层基金以及私募股本业务。截至2007年3月31日,Darby已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两项私有股权投资:第一项是Darby向中国高档家俱制造商Shay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投资2000万美元(这也是Darby第二只亚洲基金的第一笔投资);第二笔交易发生在2006年12月,Darby在浴室电器提供商中国奥普集团(AUPU Group Holding Co.)上市前对其进行了投资。

跟VC们重点布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级城市做法不同的是,Darby在中国内地投资的这两家公司总部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第三种力量

中国和印度等亚洲经济大国的爆炸式增长吸引了很多国际大牌投资者的目光。2005年以来,银湖投资、KKR、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德州太平洋集团(TPG)、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LC)3i等国际PE界的大佬们相继宣布了各自的亚洲扩张计划。

在这类亚洲扩张计划的背后,人员流动之频繁、层次之高实属罕见。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刘海峰、路明、竺稼、白瑞甫(Ralph Parks)等数十名投资界或者投行界的老手都陆续更换了东家。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私有股权投资的典型形式是收购(Buy-out)。但是由于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市场完成大型买断式收购交易的难度,却几乎超越了凯雷等所有领先入场者预想的程度。

Darby的着眼点与凯雷们有所不同。

Darby在亚洲只关注融资额在1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之间的中、小型投资目标。Darby旗下正处于投资期的第二只亚洲夹层基金就是为此而设立。夹层基金是私有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混合了股权融资和贷款两种方式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

同时,欧美一些典型的收购基金在中国也开始转变自己的一些习惯做法,比如说将持股比例降低到政府监管机构认为安全的程度。这表明国际私有股权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努力寻求真正全面融入中国市场的路径:PE正在成为继跨国公司(MNCs)、VC之后涌入中国的第三股国际资本力量。

疑问仍然存在!

在MNCs通过先合资后独资的方式吞噬了一批民族品牌,VC通过支持新生代创业者的创业行动成功地创建新浪、携程、百度、分众等新型中国品牌之后,极具控制欲望的PE们带给中国的真正礼物将会是什么?

上一篇:以色列VC试飞中国 下一篇:全民“博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