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51

影响生育的因素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1

关键词: 高校女生 体育教学 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高校体育课中女大学生受到外界与自身条件因素的原因,严重影响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影响她们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教师在传授体育基础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接受学习中自身条件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问题。综合这些情况,导致女生普遍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不高,心理产生厌学的状况。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则将影响女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将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1.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中对女生所产生的影响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女生学习兴趣的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一言一行、知识面的丰富及示范动作的标准、形象幽默的语言与合理的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某些教师在自身专业水平上不够稳固,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平时不钻研业务,不了解学生动态,技术跟不上教学需要,观念不更新,导致部分女生对体育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2.女生在接受体育知识中自身条件存在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女生对体育的意识大体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自己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或反感参加体育锻炼没有主动性,完全被迫参与。其次是自己不反感也无大兴趣。参加体育课锻炼形成外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处于被动行为。最后是因为自身身体条件差运动水平低。但是有内在动力,就是运动质量提不高,影响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产生厌倦上体育课的心理状况。三种情况反映了女生对体育课认识的动机、性格、情绪和兴趣。

3.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对女生上体育课产生的因素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过程。对女生的教学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讲解,多采用引导法、导趣法、直观法及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向高度发展,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刻性与创造性等智力活动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又要注意启发性。在语言讲解上力求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多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女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及环境对女生上体育课的影响因素

高校女生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制及承受能力等特点而定。如果教材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和适应性,没有很好照顾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则对女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上多从女生喜爱的项目入手,比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能够提高女生对课产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另一阻碍女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因素环境。好的教学环境对女生上体育课有培养和激感功能,增强她们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很恶劣,有时漫天大雪纷飞,有时寒风凌厉。在严寒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工作也是影响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因素之一。

以上几点是影响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我根据从事体育教学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个人建议,认为应从以下这些方面改进。

(1)诱导学生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她们讲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2)通过体育教学传授,在学习中采用表扬和批评手段,让女生获得心理满足,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情绪的支配下提高兴趣。

(3)让学生逐渐形成观念和习惯。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强求各项练习一律“齐步走”。在多项目、多特点、多层次、多方法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

(4)通过教学观察了解女生各自特长,沟通师生感情,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教师不断通过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把体育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5.结语

教师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了解导致女生体育课厌学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是体育教师搞好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女生运动兴趣、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女生运动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钱沛珍.浅谈高校如何开展娱乐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1996(2).

[2]周云飞.浅谈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1995(6).

[3]林东.当代大学生锻炼自觉性培养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5(4).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2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今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主,更加需要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锻炼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2.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

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的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2.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

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1]。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

2.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

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场地器材条件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扩大,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更多的人实现了大学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校把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放在了首位,而体育活动的人均面积,资金问题和紧迫性原因而得不到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资金雄厚,但体育活动场地功能单一[3]。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想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因为场地器材,得不到满足,使得原本主观愿望逐渐消极,学生从开始的积极体育锻炼转变为消极锻炼,直到不锻炼状态。对于绝大数学生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对策研究

3.1树立良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4]。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更要知道不锻炼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转变对体育教学的传统态度,坚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3.2课外健身指导是有效方法。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教学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然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以一种无序的自主练习为主,这与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够有关,体育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很少。所以,为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课外指导的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外指导的奖励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专门安排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指导。

3.3让体育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

大学生对体育兴趣是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有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地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在思想上就会更加主动地想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帮助学生先喜欢上体育,再教会体育技能[5]。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高体育兴趣,对教学互动也有帮助,并能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

3.4丰富体育氛围是催化剂。

学校要大力宣传体育队青少年的积极用,要让“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旋律深入人心,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邀请著名体育人物零接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学校体育形成规范化的模式。

3.5提高体育锻炼条件保障。

体育锻炼条件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综合性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引入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更加丰富,对场地建设要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对投入小,效果好的场地设施要优先保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4.结论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3

摘 要:体育水平考试是每一名健康初中生都要越过的一道坎,以至于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顺利开心地完成升学任务就显得愈发重要。通过对影响初中生体育兴趣形成若干因素进行研究,从中了解初中生学习体育的态度、选择方向、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并总结出若干条培养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建议,希望对初中体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23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本人22年的初中体育教学生涯中发现,每一届的学生中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有五花八门的理由来抵触体育课,但对体育感兴趣,就会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积极。本文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影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因素,试图为培养初中生体育兴趣提出几条有意义的建议,为广大体育教师今后寻求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中学、镇第一中学、镇第二中学、花城中学、镇华侨中学和菊城中学六间初级中学各随机抽取50名学生(男25名,女25名)共计300名学生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阅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信息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2.2 访谈法:对从六间学校中抽取的共30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数据的常规统计,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划分为非常喜欢、喜欢、一般和不喜欢四类。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非常喜欢体育的学生占33.3%,喜欢体育者占27.3%,这说明非常喜欢体育者和喜欢体育者占大多数,对体育兴趣一般者占21.3%,不喜欢者占18.1%。通过对表1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堂很开心很快乐,而约18.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枯燥无味,又苦又累。约21.3%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时间不够用,导致在体育锻炼中有压抑感。

2.2 学生体育项目选择的分析

表2表明,选篮球者占27.7%,选足球者占11.7 %,选羽毛球者占16%,选乒乓球者占8%,选排球者占6%,选跳绳者占7.7%,选跑步者占4%,选立定跳远者占2.7%,选单双杠者占3.3%,选休息者占13%。综上所统计显示,有69.4%的学生选择球类运动,并表示集体运动不仅能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能愉悦身心。零零散散的人选择个体项目,并表示是为了加强自己的运动技能,此类学生多数体育成绩偏差,还有13%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趣味,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和休息。

3 初中生体育兴趣形成因素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3.1 初中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1.1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文化历史的国家,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思想,再加上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很多人认为体育是副科,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体育锻炼的付出能少就少,能躲就躲,更别谈培养体育兴趣了。

3.1.2 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课大部分都是在室外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听到体育二字,头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各种球类运动或者跑步,一般的学校除了天气或者特殊原因,会安排体育理论课外,基本都是室外课,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严重匮乏,学生对体育兴趣严重分化。

3.1.3 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包括体育专职教师和科任教师。体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直接原因,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是否新颖、是否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其他科任教师对体育项目的态度同样也能间接地影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导向。

3.1.4 家长因素

中国是一个应试教育大国,一个阶段考试有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导致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不让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认为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甚至有些家长认为体育好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建议

3.2.1 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体育的正确理解

加强体育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意识,有目的的去学习,了解体育的功能、目的和意义,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2.2 区别对待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激励并唤起其体育兴趣。

3.2.3 关注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传播快乐体育思想。

3.2.4 组织多种竞赛是加强体育宣传,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手段。

3.2.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 [J].体育教学, 2001. 1.

[2] 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3]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 2001. 5.

[4] 陈军.学生气质差异与体育教学[J].学校体育, 2001. 4.

[5] 王平.心理学[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 1994. 3.

[6] 张燕.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4

摘 要 体育兴趣从主观方面来说,只要身体健康、乐观向上对于体育的热爱应该是非常浓厚的;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说,学校、老师、家庭、朋友等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们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并以学校、老师、家庭、朋友这几方面作为突破口进行探析,旨在激发中学生们对于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 体育兴趣 中学生 影响因素

一、前言

体育兴趣是指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动力之一,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而且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当然对体育也是爱不释手的,所以经常会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是最喜欢通过体育项目来吸引异性的眼球从而展现自我。但是现在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二、中学生体育兴趣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这一举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成为了全校老师关注的重点,也成为了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因为升学率是学校评优、评奖以及晋级的关键所在,所以体育课便成了“弱势群体”,体育课也成了各主科老师挣抢的对象。

2.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就是相关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从场地方面来说,很多中学都只是有一块土质的田径场,更有些学校的田径场只有200米一圈;就连做课间操都是在很挤的情况下进行的,至于球场在数量和质量上也都是很简陋的;从体育器材方面来说,也是很缺乏的,就篮球、排球和足球来说,不说人手一个,差不多8人一个都达不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老师因素

1.教师的专业技能。体育教师是体育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们获得各个项目正确体育技能的直接来源,所以体育教师自身的各体育专项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但现在很多老师虽然通过考试进入了学校,但是专业技能不够强,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2.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体育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很多体育老师都是省队上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他们都有着扎实的专项技能,但是文化课缺失很严重。最后就会造成“茶壶里倒饺子”的现象。

(三)家庭因素

1.父母们普遍认为只有好好的学习文化课,把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提上去,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那就是最好的出路,所以不和孩子商量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也不问问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还一心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懂自己的一片苦心。

2.家长们不喜欢体育,所以对于体育了解不多,最终造成对体育缺乏了解的现象,他们认为体育就是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对于女孩来说,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认为女孩应该斯斯文文的,跳来跳去不像样子。

3.我国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型,再加上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伤,所以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参与体育这种他们看似“高危型”的项目。

(四)朋友因素

古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其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会觉得很有意义,生活充满阳光,而且自己也动力十足,特别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之间年龄相似,志趣也大致相投,从体育方面来说,大家在一起相处,有人爱打篮球或喜欢别的体育项目,潜移默化的别的同学也会慢慢的投入进去,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玩的好的其中一个特别擅长某个项目,就会鼓励身边的人一起玩,亦或是大家都不爱运动,但是在相互陪同的情况下也会去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大家成为相互的动力和支撑,所以同学既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同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

三、激励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加以重视并大力扶持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锻炼环境,在场地和器材上给学生们以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尝试去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其次,学校也要对体育加以重视,多开展一些学校、年级、班级的体育项目比赛,古话说的好上行下效,学校重视了,学生们也会更加有动力。

(二)重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体育老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们学习体育项目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应该有很好地表达能力和语言激励能力以及作为体育人的人格魅力。

(三)家长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并鼓励孩子们去锻炼与交友

作为家长,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们去从事体育锻炼,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项目,更应该时时给孩子们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动力,还可以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谭晓鸿.激发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之我见[J].体育时空.2011.

[2] 徐坚,刘兵.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1999.05:47-50.

[3] 周恒俭.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5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50-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体育健身。所以,体育消费日渐凸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体育消费已经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产品,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时刻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合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为主,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体育音响以及报刊等,这一类支出占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这三者分别占据总数的43%、17.6%和12.4%。

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时间支配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双休日中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今的大学校园,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支配不合理,有26.5%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13.8%的学生选择逛街游玩,9.2%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寝室睡觉,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只占据14.8%(见表1)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分配对体育消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频率的调查,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调查显示,学生没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占29.1%,每周参加3―4次的学生占9.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占46.9%,甚至还有14.8%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见表2)。这种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的现象,更加影响了体育消费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主要有受到同学影响、爱好体育运动、消遣娱乐、锻炼身体、求新攀比等方面,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并不在意体育消费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没有把体育健身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体育消费意识淡薄,这一部分人群可以说是体育消费的潜在力量,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调查中显示,会有29%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许多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另外,体育消费也已经成为交际和学习的需求。在大学校园中,每个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其个性也大不相同。在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已经多样化,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为了掌握运动技术,在促进学生体育消费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们运动技术的学习。在体育用品研发过程中也要考虑经济适用的原则,使更多的人群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良性的体育消费观念。有许多学生不进行体育消费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是由父母承担,没有多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以上诸多原因都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用来描述人的内部活动,行为活动描述的是外部活动,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行为的发生来源于消费者的愿望,内心会体会到消费的需求,产生购买的兴趣,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了解,形成一定的购买欲望,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购买动机的差异性,每个体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表现不同,但是依然有规矩可循,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之后,得到消费者消费的规律性,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由刺激产生的,包括外界的环境也包括消费者内心的刺激因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终产生消费的行为。

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然性

我国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必然。

1.消费资金有所依附。现代的大学生,资金收入基本没有,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基本都是由父母承担,所以在体育消费方面无所顾忌。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拥有独立意识,通过兼职、家教等工作赚取生活费用。他们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对资金的运用没有合理的规划,对金钱意识也不强。所以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些,身边的消费环境也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2.个性化的一致性。大学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学生每天都生活学习在一起,行为表现上存在着一致性。在消费方面,大学生希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又希望得到周围群体的认同,所以学生们的消费选择比较统一,爱好相对来讲比较集中,年轻人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是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主要消费对象包括服装、球类、健身器材等。

3.消费观念意识强。大学生同时存在青春的激情与文化的理性,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关注得非常密切,对浪漫、新奇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愿意挑战新鲜的事物,能够跟上时尚的潮流,不乏功名利禄却又愿意付出。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一部分比较富裕,甚至有一定的收入可以独立完成学业甚至还会有一些积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完成学业,不论用什么方式,大学阶段就是支付财富、获取知识的阶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观念都比较前卫,其消费水平接近于社会上的职业群体,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层次的体育消费中去。大学生的梦想丰富多彩,视野比较开阔,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远超过同龄人,所以即使经济能力有限,也不能阻止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

五、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

1.加强健康引导。学校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领悟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2.建设训练场地。高校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修建体育运动场馆,学生的消费观念与学校是存在紧密关系的,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大胆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相关制度,对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合理运用,创建良好的训练氛围,通过多方面对社会进行筹资,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到高校体育消费。

3.实施促销合作策略。高校与体育生产厂商有效合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进行体育用品促销活动,积极传播产品信息,真正地把体育产品带到同学们眼前,结合体育产品的个性特点挖掘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有效的促销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4.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与自身获得的保健、健身、恢复等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以及日常的教学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要重视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技能培养,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加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后的体育消费。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消费的群体,大学生摆脱家庭的束缚,离开了高中时代繁重的学习任务,有许多闲暇的时间供其分配。目前,许多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许多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睡觉、打游戏、逛街,很少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所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之前,要正确地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方面,都应该合理运用,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蓓蓓,孙雪峰,高媛媛.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3,(12).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6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9-10.

[2]王绿宁.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8.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7

摘 要 大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体育锻炼对体重、心理、情绪、人品特质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大学生能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坚持锻炼身体。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 情绪 人品特质

一、体育锻炼在体重控制中的作用

运动在体重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同。在1991再版的、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医疗参考书《哈里森内科医学原理》中指出,锻炼应当在任何减肥程序中占有一席之地,将规律性的锻炼整合人减肥程序中,可以增加超重或肥胖者维持降低后的体重的机会。该书也写到,锻炼是降低体重时增加能量消耗的良好途径.对于改善心理和循环系统功能都有极好的作用。在早期的减肥运动处方研究中,Oscai和Woo[1]分别对男性和女性对象进行研究,得出有氧运动对男性和女性降低体重是有效的,他们所降低的体重中绝大部分来自脂肪的重量。相对于控制饮食.特别低限甚至是极低限热量摄人的减肥方式,运动对体重的影响是较小的,通常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锻炼方法体重下降约为2kg。区别在于运动时间长短不同。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二)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四)体育锻炼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从中得到,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绪影响

根据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愿意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通常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性格开朗,心胸豁达,积极向上。自身个体不愿意或很少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多是因为如下原因:男生较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情况按比例由高到低有懒惰、忙学业、体质好不需要、无人指导、没有组织、没有场地、害怕被嘲笑、身体太差无法负担体育锻炼、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兴趣以及其他原因,其中有百分之四的男生没有任何原因,单纯的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女生较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情况按比例由高到低有没有组织、无人指导、忙学业、身体太差无法负担体育锻炼、没有场地、害怕被嘲笑、懒惰、体质好不需要、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兴趣以及其他原因,其中有百分之一的女生没有任何原因,单纯的不想参加体育锻炼。自身个体不愿意或很少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要低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更易产生拖延懒惰、自卑自闭、消极等负面情绪[2]。

自身个体不愿意或很少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要低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更易产生拖延懒惰、自卑自闭、消极等负面情绪。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经过酣畅淋漓的体育活动,身心都会得到一种放松和释然,从而达到一种愉悦和幸福感。同时体育锻炼多需要多人进行和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参加这样的体育锻炼中,能认识更多相同爱好的性格的朋友,在锻炼中互相帮助、相互促进,而参加团队体育活动的意识交流更能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凝聚力,可以在相互配合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人际交往能力也会自主的对自己提升。

体育锻炼,对于个体的身体的强弱、体魄的塑造、气质的培育、性格的影响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几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健康体魄作为保证,才能顺利完成学业、顺利的进行生活,是一切活动的基本保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女生都希望拥有修长匀称的身材,大学男生渴望拥有健美的肌肉和满意的身高,这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途径逐渐达成,同时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身体的协调度,使得姿态、动作看起来更加轻巧流畅,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整体形象;单单靠外在还不够,人内在的修养将会通过气质流露出来,常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从精气神上是有异于鲜于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他们常常表现的更加阳光有朝气、更加精神焕发;性格更是每个人都不容忽视的部分,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往往都更加自信,更加开朗,会更少出现自卑、抑郁等的负面情绪。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于学生人格特质的改善具有良好作用,这个作用不存在锻炼方式上的区别。因此,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对于锻炼方式则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任何方式都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不要忘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与其他人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人格特质全面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Oscai LB, Williams BT. Effect of exercise on overweight middle-aged males[J]. J Am Geriatric Soc.1968(16):794-797.

[2] 吴限.身体锻炼对大掌生情绪特征影响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8

【关键词】 围生保健;优生优育;影响因素;新生儿缺陷

围生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具体指对围生期产妇与新生儿加强健康宣教以降低缺陷与畸形新生儿发生率[1], 提升优生优育效果。当前, 围生期保健已经成为人口筛查、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围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指导提升产前工作效果, 本文选取2000例新生儿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总结了新生儿缺陷发生率与产妇基本状况间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本院进行产前保健与生产的2000例产妇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5.5±3.0)岁, 剖宫产800例, 顺产1200例, 孕次1~3次, 平均孕次(1.5±0.3)次, 孕周28~43周, 平均孕周(38.6±1.9)周。2000例产妇中畸形25例, 分别于产前或产后发现, 具体分为神经管畸形4例, 脑积水3例, 唇腭裂3例, 多囊2肾例, 先天性心脏病2例, 内翻足1例, 内脏外翻1例, 闭锁1例, 唐氏综合征1例, 其他畸形7例。

1. 2 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产妇与新生儿临床资料, 着重统计探讨产妇职业、年龄、用药史、产检情况、怀孕周期、基础疾病等与新生儿状况间的相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产妇年龄、职业与优生优育间的关系 各年龄段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产妇孕期资料与优生优育间关系 产妇不同孕次与孕周于新生儿缺陷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用药情况对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产妇产检状况与优生优育间的关系 产前3次及以上产检的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16/1892)明显低于低频率产检产妇(9/108),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 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近1%左右为畸形或缺陷儿[2], 其中70%的缺陷儿与近亲婚配、流产堕胎、接触及烟酒等遗传因素有关。实践证明, 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干预有助于提升人口素质。本次统计结果显示, 高龄产妇新生儿并发先天痴傻等几率明显高于低龄女性, 此种情况, 妊娠早期加强羊水细胞检查对于缺陷排查至关重要[3]。此外, 本文研究发现, 产妇地域、孕前用药、产检频率等也是影响围生保健效果的重要因素。

孕前加强保健干预是降低生殖危害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缺陷, 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降低死亡率等。本次统计结果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近, 提示做好产前教育, 减少产前用药, 增加产前产检频率, 建立完善的保健网络, 积极排查畸形与缺陷疾病, 对于减少高危因素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5, 6]。

参考文献

[1] 冯宏业, 秦静雅.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促进优生优育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 2012, 24(36):4860-4861.

[2] 但静.提高围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相关因素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1(4):69-70.

[3] 徐华.加强婚孕前健康教育促进优生优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38(2):47.

[4] 叶玲.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4(11):124-125.

[5] 应飞艳, 胡爱敏. 90例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 16(8):51-52.

[6] 余群英.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25(12):3041-3042, 3047.

上一篇:双减政策的意义和作用范文 下一篇:农村生态环境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