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51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

【关键词】 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居民消费统计学》 易丹辉 中国人大出版社

[3]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曾令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2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解析,说明区域之间能源消费所受到的分层次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了区域能源消费比较应考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提出了建立区域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 区域能源 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评价指标

一、引言

从1994 年3 月21 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 年2 月16 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 年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 年12 月哥本哈根、2010年11 月坎昆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日趋迫切地成为各国政要谈判桌上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面对节能减排、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关于各自责任的争论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不论有多少分歧,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与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必须积极改进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以能源和资源无节制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革新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能源消费现状是: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强劲增长。2008 年,北美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亚太地区比上一年上升了4.06%,这其中,美国减少一次能源消费0.61 亿吨油当量,中国增加一次能源消费1.4 亿吨油当量,即便如此,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2008 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35%,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3.82 亿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经济建设驱动下,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加,1978 年能源消费总量5.714 4亿吨标准煤,1998 年能源消费总量13.221 4亿吨标准煤,2008 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8.5 亿吨标准煤,1978 年至1998 年20 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7.507 亿吨标准煤,而1998 年至2008 年10 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5.278 6亿吨标准煤,近10 年增加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前20年的增加量多出1 倍。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2000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而到了2008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世界总消费量的17.73%,2009 年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1.46 亿吨标准油,比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少了2 亿多吨标准油。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当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然很低的现状,分析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今后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未来20 年中国能源需求将面临巨大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2010年底在《世界能源展望》上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在未来10 年将大幅上升,将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总量的36%。到2035 年,中国能源的需求量占世界总需求量的比例将会从今天的17%上升至22%。

今后,中国将会长期面临巨大的节能降耗压力。中国能源资源的供应能力极其有限,据统计,现有人均化石燃料资源仅为世界均值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在受能源资源供应限制的同时,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承载压力也十分沉重。中国煤炭加石油的消耗,约占了全国一次能源消耗的90%,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使全国40%的国土受到了酸雨的威胁,二氧化碳的排放预计将从2000 年占全球总量的12.7%增加到2020 年的16.7%。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将分别超过4 000 万吨和3 500 万吨。正确处理能源消耗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全国各区域的共同使命,而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区别,区域能源消费受到分层次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深入分析区域之间能源消费的基础、前提或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提高测算能源消费指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耗评价指标为依据,探讨提高区域能源资源配置效率的办法和途径。

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

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考核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其节能降耗、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上一些主要能源机构和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世界能源理事会(WEC)能源效率指标体系、欧盟(EU)能源效率指标体系、英国能源行业指标体系等,这些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对能源使用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状态进行测评。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的统计口径和能源计量单位与国际上的通用指标存在差异,建立科学、有效的能源消耗考核指标体系,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区域能源消费强度是评价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基础性指标。

依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特定区域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区域能源消费水平、能源消费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的消费量构成的,当前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已转向油气为主,各国能源消费比重不同,美国、英国等以石油为主,俄罗斯以天然气为主,荷兰以风能为主,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资源总量分布北多南少、西富东贫,煤炭资源基本都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华东、华南、华中三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全国能源消费的1/3,沿海十几个省区市的消费总量超过其能源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

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一定时期特定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与该区域人口数量的比值。人均能源消费以单位人口的能源消费量为基准,可以相对准确地比较不同人口密度地区的能源消费水平。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2006 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 吨标准煤,而中国人均是消费1.87 吨标准煤,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国际能源署统计2009 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只相当于1.61 吨油当量,只有美国的1/5、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3。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相继显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趋势。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2000 年人均生活用能124千克标准煤,2009年增加到254 千克标准煤,但是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极低,甚至有一些农村至今没用上电。

区域能源消费强度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特定区域所消耗的能源量与对应产出的单位经济量(价值量、实物量、服务量1 的比值,是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反映特定对象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的能源消耗量与本地区生产总值(或增加值、产业增加值、企业增加值等)的比率。单位产品能耗,是以实物量为单位的能源消费量与对应的产品量之比。单位服务量能耗是以服务量为单位的能源消费量与对应的工作量之比。能源强度越高,反映能源利用效率越低。“十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54%,能源消费强度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8%,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GDP,“十一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超过11%,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6.8%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19.1%,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分别来看各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情况,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充裕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较高,2008 年,宁夏、青海、山西、内蒙古、甘肃五省的万元GDP 能耗均超过2 吨标准煤,而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天津等省市的万元GDP能耗已达到1 吨标准煤以下。

不能仅以能源消费总量的大小来评说一个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高低,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强度是可以用作比较区域之间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值指标,但也并不能说这两个指标统计数值相同的区域,其节能降耗的空间也相同。中国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利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区域能源消费强度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关于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相关数理统计和模型研究分析。张晓平以中国大陆30 个省市区2005 年能源消费多项指标为依据,构建了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的区域差异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能耗强度指数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能源消费增长指数较高的地区多是近年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地区;山东、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江苏能源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份额大、能耗强度高、增长速度快,对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天津、上海、海南、福建及江西等省市能源消费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分析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不仅需要考虑影响当前区域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效率的因素,还要考虑影响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分阶段对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

研读各类分析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论著,发现不同的文章因视角或选用的样本不同,所重点解析的影响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因素是不同的,较多学者聚焦于能源消费强度指标来分析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比如:国涓等以实证分析为依据,提出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期因素,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对高增长高能耗、低增长高能耗、高增长低能耗地区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影响显著。张晓平强调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直接关联,指出地区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将增加能源消耗强度。还有大量研究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不同能源强度区域的不同影响。

笔者认为,影响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对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区域来说,各种因素对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力是不同的,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解析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针对当前中国现阶段东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差异与现状,应该重点关注区域特点、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与税收机制、节能绩效评价机制对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

(一)区域特点

第一,区域发展阶段及水平。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别在本质上是经济基础、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现实,而且将长期存在。否认或期望消灭这一差别,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可能。发达地区由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居民收入水平高,汽车普及率高,其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气、氢气(未来车用能源的方向之一)比例较高;而欠发达或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缓慢,居民收入较低,其煤炭、生物质能源的比例相对较高。贫困地区目前家庭生活能源依然停留在木材、秸秆、动物粪便等初级层次的所谓生物能源层次上。消耗何种能源,与其收入水平紧密相关。

技术水平影响能耗水平。同为炼油厂,由于技术来源、建厂年代、装置组成、加工方案等的差异,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同,造成炼油厂之间能耗的差异。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外部优质资源,促进本地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直接影响到技术操作、节能措施的执行程度。2006 年,某集团公司炼油企业中,平均综合能耗为60 kgEo/t,最高的则超过90 kgEo/t,最低则为53 kgEo/t。由此可见,同一行业,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区别,能耗水平是不同的。

区域发展阶段对区域增加值的影响体现在区域资金供应、技术支持、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环境等方面。

第二,交通运输及能源网络设施条件。中国地域广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巨大。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运输条件在区域之间的差别,电力、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网络的布局与完善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能源的供应能力与消费水平。例如:沿海地区借助便利的港口优势、管道优势,不仅有众多的炼油厂就近供应成品油,还可能以相对低成本进口油气、煤炭;由于运力瓶颈制约,加剧了部分区域在旺季出现的“油荒”。

第三,能源禀赋。能源的资源分布在区域之间是不平衡的,导致其勘探开发、生产加工、供应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产煤的省份或地区,煤炭的后加工如煤化工,以及煤炭的消费,就具有就近加工、就近消费的客观要求和便利性,往往能源禀赋越丰裕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越高,这种客观上的合理性,在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下愈显突出。

第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造成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差异。人口增长直接导致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能源供给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二)产业结构

总体分析,产业结构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区域能源消费量和消费强度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体系是由多产业、多层次形成的。

首先,产业结构可以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分别对应于农业及采掘业、制造及建筑业、服务业,这是第一层次的三次产业结构分类。第二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细分,可以称为亚产业结构。以第二次产业为例,制造业中,可以分为石油天然气、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加工等亚产业,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较大范畴的行业。两个区域即使在第一层次上三次产业比重接近,由于亚产业构成不同,加工对象和能源消耗的差异必然影响该区域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结构。

对亚产业进一步细分,可以延伸到通常意义上的行业直至产品层次。如:石油天然气作为亚产业,可以分解为以下行业: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成品油销售等。再对石油炼制行业分解,又可以划分为燃料油型炼厂、燃料一润滑油型炼厂、燃料一化工综合型炼厂等。而石油炼制从产品角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成品油、化工轻油、沥青、液化石油气、石蜡、硫黄等。成品油再细分为汽油、柴油、煤油等;汽油最终分为90#、93#、97# 等多种牌号的产品。

在分析能源消费时,企业则是一类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既是能源产品的生产者,又是重要的消耗者。不同产业(包括亚产业、行业、企业)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耗的水平和结构。制造业能耗高,服务业能耗低。重化工业集中的区域,能耗必然高。钢铁、水泥行业是高耗能行业,轻工、纺织行业相比较耗能稍低;全流程的炼油厂加工链长,装置的复杂系数高,其能耗较高,而以燃料油为原料的众多地方炼油加工企业,能耗相对低一些。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与国外比较往往会发现,中国服务业的能源消耗是比较高的,酒店、写字楼尤为明显。

产业对区域增加值的影响体现在:产业及亚产业、产品、企业经营范围等的构成,产业盈利水平或产业利润率,以及产业的景气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等。其中,产业景气因素对周期性行业的盈利水平影响显著。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具有资源依赖性、新建装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统计规律表明,其原料、产品的价格、行业盈利水平呈现7 年~9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周期性波动。例如,石化产品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产品,在景气高峰时价格可以达到12 000 元/吨~15 000 元/吨,而在低谷时可以跌至6 000 元/ 吨~8 000 元/ 吨甚至更低。产业的周期性变化,对地区增加值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能源价格与税收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结果,又是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使市场从不平衡到实现均衡的手段。这是"看不见的手" 通过对市场参与者利益的触动而自主调整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行为。政府的税收调节,同样是为了调节供需,从影响市场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从而达到聚集财政资金、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特定税收功能的目的。能源市场也是如此。

能源价格机制及财税体制,决定或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速,影响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基于市场化的合理的能源价税机制,会引导能源供给、能源需求趋向合理;扭曲市场关系的、不合理的价税机制则会加剧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加深能源消耗的非理性化。

一个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及财税体制,应能反映能源的资源稀缺性、生产成本的合理补偿及可持续的行业收益回报、资源消耗的外部性补偿。同时,应能促进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促进能源生产的可持续及能源消费的合理化,促进能源高效利用。2003 年“非典”以来,我国政府对成品油价格严格控制,实行低价低税,虽然对抑制相关行业成本上升、控制CPI上涨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传递了扭曲的价格信号,出现了石油消费超高速增长,突出表现是大排量汽车畸形增长。能源价格波动短期对各区域降低能源消费作用不明显,高能耗区域有较高的长期价格弹性。

(四)节能绩效评价机制

从政府到行业直至具体企业,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能源消耗评价机制,有一套财税政策配套、行政监督与执法严格、节能观念深入人心的节能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是影响特定对象(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能耗水平的基础性制度因素。中国已经建立的节能评价指标体系,与国际上的通用指标还存在一些差异,也没能准确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基础上节能降耗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能源消耗考核指标体系,是新时期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保证区域能源消费考核指标的真实性提供依据,统计需要防止交叉、重复、遗漏数据,注重考虑价格基准、中间扣除、汇率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能源消耗统计难度最为突出的是体现在车用汽、柴油的消费统计上。在甲省的加油站加油的乙省的车辆耗油,最终可能会统计为甲省的消耗,而实际上是乙省的消耗。而在批发、直销环节的成品油消耗的统计,这种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在成品油流通行业称为流动性消费,类似过境消费。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在统计处理方面的难度和出现的统计误差,影响区域之间能源消费评价指标的比较。如果是外向型企业,其原料或产品的对外依赖度较高,汇率因素对其增加值的影响相对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各区域在人口数量、基础设施、现有产业结构、经济技术条件等方面有差异,能源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别,影响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因素既有共同性因素,也有各地区的特殊因素,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特点、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与税收机制、节能绩效评价机制因素对各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不同影响,实施有区别的能源开发与消费调控政策。

建立完善的区域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各级政府建立区域能源开发与消费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当今社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时代要求,简单地以单位GDP 能耗来衡量区域能源消费水平,不能全面、科学地真实反映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区域的能源消费诉求,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静、动态比较。比较全面的区域能源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区域能源消耗指标,区域能源效率指标,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三大类指标均可以从实物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两个角度来构造。前者是传统型的指标,是基于目前广泛运用的方法来展开的,是依据能源消耗实物量来设计的,后者则是考虑能源消耗的成本(即价值)因素来构想的。三大类指标分别由基础指标、支持指标、对标指标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区域的基础指标是反映该区域能源消费总体的基本状况的指标;支持指标是分门别类地详细描述区域能源消费具体情况的指标,是解析不同影响因素下一个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标指标用于区域能源消费水平历史比较和区域差距比照,需要建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求相适应的不同区域有区别的能源消费对标指标,作为对地方政府节能绩效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1.区域能源消耗指标。首先,需要注重对改善区域能源消费结构的评价,补充完善清洁能源、新型能源占总能源消费量中比例的指标,如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水力发电量占总耗电量的比例等。其次,对区域人均能源消费量指标,要充分考虑限制能源浪费性使用与提升区域人民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水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2009 年中国人口13.3亿,人均能源消费2.33 吨标准煤,其中,用于生活消费的很少,人均0.23 吨标准煤,比重不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美国总人口3亿,人均能源消费10.37 吨标准煤,是中国的4.5 倍。而在中国西部、西南部贫困地区,很多家庭甚至用不上电,节能指标评价要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前提,应细化相关的区域能源消费配套性评价指标,如生产能耗综合指数,生活能耗综合指数,人均能源综合消费量,人均生活完全能耗指标,城镇人口人均生活直接能耗指数,农村人口生活直接能耗指数等。

2.区域能源效率指标。单位GDP 能源消耗是国内外常用的能源效率指标,是能源消耗量(或消费量)与GDP(或增加值)之比,由于各区域消费价格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产业、部门、产品的能耗系数的巨大差异性,使得单位GDP 能耗指标在反映能源消费水平时存在局限性。所以可以考虑设置多层次的能源消费强度指标体系,如分别设立五个层次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消耗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包括:区域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各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各亚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典型产品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典型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消耗型的能源消费(消耗)强度指标体系,其分母都是能源的实物消费(消耗)量。在区域之间,五类指标对比分析的前提是:具有基本可比的条件,包括产业结构相似、亚产业构成、产品、企业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等相同或相近,技术水平相同或接近等。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完全相同的两个可比对象是不存在的,只能是近似可比。消耗型的能源消费(消耗)强度指标体系,可以称作能耗实物强度,分子是能源消费(量),而能源消费(消耗)一方面是物的消耗,另一方面则是成本费用的支出;成本型的能源消费(消耗)强度指标体系,也可称为能耗成本强度,比较的是能源消费(消耗)成本于GDP(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是考虑能源消耗的价值量与GDP(或增加值)的关系而形成的指标。消耗型和成本型的能源消费强度指标体系,各有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对区域之间能源消费(消耗)的度量。第一,消耗型的能源消费强度指标,是反映能源的实物量消耗水平,直观,相对稳定。该类指标可理解为从节能角度考察的指标。成本型的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反映能源消耗的成本费用水平,是经济指标,由于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的比价以及各类能源自身的价格变化影响,指标波动较大。该类指标可理解为从节约资金的角度考察的指标。第二,上述两类能源消费强度指标,都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即:单纯用强度指标,不能反映产值增加和能源消耗的外部性问题,包括污染物排放,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这些外部性的计量及补偿,上述指标未予以考虑。换言之,节能减排是一体的,治理和利用也应是一体的,能源消费强度度量与分析,是从“节能”角度考察的,但必须结合“减排”。这是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

3.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确保社会发展具有长期的资源基础和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应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和能源环境友好使用两方面内容,即以节能、减排为评价内容设立指标。

区域能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应包括区域能源储量,外部能源供应,能源成本,能源环比节约量等。区域能源环境友好使用指标体系应包括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可更新能源使用率、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发展指标等。

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要能基本反映特定区域能源存量与能源使用的环境承载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能够为客观评价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绩效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在进行能源消费水平的区域比较时,不应简单地、孤立地采用区域能耗总量、区域单位GDP 能耗等指标,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能耗水平与节能潜力。需要建立科学的节能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地方主动引进、吸收、采用先进的高效、低耗、环保的能源消费方式。推动各区域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之路。

参考文献

[1]BP 能源统计,2009.

[2]国际能源机构.世界能源展望,2008.

[3]张晓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8 年第6 期.

[4]国涓,王玲,孙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9 年第2 期.

[5]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 年第9 期.

[6]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年第8 期.

[7]Aleantara Vicent,Rosa Duarte.Comparison of enery intensities i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Results of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Energy Policy,2004,32(2).

[8]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 年第1 期.

[9]张晓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年第2 期.

[10]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 年第6 期.

[11]周伏秋.国际能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能源,2006 年第11 期.

[12]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7 年.

[13]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7 年第7 期.

[14]叶春.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7 年第3 期.

[15]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 年第1 期.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3

【关键词】贵州省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收入;计量模型。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07-02

一、引言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在贵州后发赶超的大背景下,贵州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贵州省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为贵州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地优化升级,除此之外,我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走出去战略的的指引下,也需要不断地扩大内需来消化本国产能。因此,居民的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打开国内需求市场,扩大居民的消费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贵州省城镇居民的消费为研究对象,找出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问题,并制定符合贵州省当前经济发展背景的消费政策,为本地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

二、计量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本文以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以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贵州省生产总值(X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贵州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以及城乡储蓄存款余额(X5)。各变量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以及互联网搜集整理。

通过检验分析我选用了的方程形式为多元一次方程的形式,设:

Y=C+C1X1+C2X2+C3X3+C4X4+C5X5+u

其中:Y:贵州省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

X1:贵州省GDP

X2:在岗职工工资

X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X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X5: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通过Eviews软件做最小二乘估计

(一)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

由图1可知,得到样本的可决系数为R-squared=0.999,修正样本可决系数为Adjusted-squared=0.998,

计算结果表明,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的拟合了样本观测值。也就是说贵州省生产总值(X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贵州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以及城乡储蓄存款余额(X5)对贵州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作了大部分解释。

②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

由EViews软件分析得知:Prob(F-statistic)接近于0,根据假设检验的原理与程序,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为:

H0UC1=C2=C3=C4=C5=0 H1UCj(j=1,2,3,4,5)不全为零

因为其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被择假设,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即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贵州省生产总值(X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2)”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4)”、“城乡储蓄存款余额(X5)”联合起来确实对被解释变量“贵州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有显著影响。

③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对变量X1,X2,X3,X4,X5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为:

H0UX1,X2,X3,X4,X5=0, H1UX1,X2,X3,X4,X5≠0.

由EViews软件分析得知:X1,X2,X3,X4,X5的P值均小于0.05,所以接收原假设,拒绝被择假设,各变量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量X1、X2、X3、X4。X5分别对被解释变量Y都有显著影响。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从Eviews软件中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为了检验和处理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消除多重共线性,经过逐步回归,修正后,模型变为:

Y = 0.8760602463*X3 - 0.5719437432*X1 + 144.4336152

图2 相关系数

(三)自相关检验

(1)DW检验

对多重共线性修正后的结果再进行一次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模型数据结果如下:

Y = 0.8760602463*X3 - 0.5719437432*X1 + 144.4336152

(24.683) (-5.804) (1.766)

R2=0.9985,DW=1.475若给定α=0.05,T=21,查表得出DW检验临界值dL=1.13,dU=1.54。D所以得出dL

(2)LM检验

由图2可知R2=0.0834,DW=2.047,LM=TR2=1.834,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2的 分布的临界值 (2)=5.99,表明模型的干扰项已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异方差检验

通过怀特检验,由图3得出:T=21,R^2=0,171,DW=2.212,TR^2=3.762

图3 怀特检验

通过计量分析与检验得出如下模型:

Y = 0.8760602463*X3 - 0.5719437432*X1 + 144.4336152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与贵州省GDP(X1)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与贵州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示贵州省GDP每增加一亿元,人均消费将会减少0.572元,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将增加0.876元。

三、存在问题

本文从最初的模型构建到数据收集再到对模型进行各种检验,最终得出贵州省GDP以及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贵州省城镇人均消费支出的关系,贵州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成正比并无疑问,但是,通过各种分析,发现最终贵州省GDP与人均消费是成反比关系,这与最初的假设是有出入的。所以本人在此大胆假设,可能是贵州省GDP目前受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影响较大,其经济对房地产业依赖性越来越大,从而对人均消费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暂且不能从其他角度去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众所周知,贵州省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尽管今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在力争后发赶超,发挥后发优势。但是,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并且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没有收入,人们不会过多的去关注其他消费品,而是将更多的目光停留在基本的生存消费上,所以,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的前提和保障。

(二)稳定物价。物价水平的平稳有利于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其中投资起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不断提升,居民住宅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贵州的房屋住宅均价近年来也是不断上升。虽然住宅作为居民的一种投资品并不计入居民的消费篮子中,但是房屋价格的上涨必定会使民众的投资成本增加,从而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产生排挤效应。

(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要着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对于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予以坚决查处,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近期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造成民众对国内某些产品的不信任从而大量从国外购买,我们需要规范和整顿当前市场秩序,对于那些不合格、不合标的产品要从源头上予以杜绝,恢复民众对于国内产品的信心。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维护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对于已经发生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要参照国际惯例,本着对内对外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处理。企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塑造和维护本行业的声誉,从而提升消费者的信心。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这一制度还有待完善,一些重要问题还有待去合理妥善的解决。当前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覆盖范围较小,保障水平还不高的问题,同时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乡不平等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涉及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等当前的热点问题。要合理的去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加快统筹城乡,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保措施能够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广大城乡劳动者。从而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五)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开征银行储蓄利息所得税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收益率的影响来提高未来消费支出的代价,从而降低储蓄倾向的 。当前我国的税制有许多是有利于居民存款储蓄的,例如对银行存款利息,国债以及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等,这些措施会对居民对选择储蓄还是消费的决策产生影响,再加上我国居民自古以来就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使得我国居民相对消费来说更加倾向于储蓄。所以,要打开国内市场,提升人们的消费倾向,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可以对银行存款利息计征一定比例的所得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从而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另外,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来合理调节居民的储蓄与消费。

参考文献:

[1]俞海山.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展的方向,经济论坛[J],2004.

[2]《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局

[3]庞皓,《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4]赵春玲,关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若干思考,经济师[J],1999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4

居民文化消费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才形成了对某一文化产品的选择,可以采取系统函数关系的表达式:

式中CCS代表文化消费系统,I代表文化消费主体影响因素,i代表影响因素数量,本文中主要有I1、I2 、I3以及其子因素,R表示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集合,t表示时间,系统是随时间演化的,E为系统边界以外的环境。其中:I1=文化消费主体因素;其中包括可支配收入(I11)、职业(I12)、文化程度(I13)、文化消费偏好(I14)、婚姻状况(I15)、年龄(I16)、性别(I17)、消费习惯(I18)、效用(I19)、休闲时间(I110)。I2=文化消费客体因素;包括文化产品价格(I21)、文化产品种类(I22)。I3=文化消费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环境(I31)、自然环境(I32)、市场环境(I33)、政策环境(I34)、基础设施环境(I35)。

文化消费影响机制系统是文化消费主体、文化消费客体、文化消费环境三个子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以及组合成的系统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式中为3个相互依赖的子系统,R为3个子系统之间的矩阵关系,主要有9种。9种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相关联的子系统。新的子系统是构成文化消费影响机制系统的主要因素,这些子系统的运动和变化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二、文化消费影响机制系统因素分析

(一)文化消费主体因素

1、文化消费受制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文化消费的增长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受制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相应地文化消费能力会较强,人们只有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才可能加大对文化的消费。同时,与基本的生活产品相比,文化消费品还是一种奢侈性的消费产品,其消费量变化相对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变化表现出较高的弹性,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就可能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文化消费中来。

2、 居民文化素养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因素之一

文化消费的主体是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和审美习惯是与艺术消费结构和水平密切相关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主体的文化素养越高,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越高。

3、 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及文化消费偏好作为一个主观因素,对文化消费水平及结构有着关键影响

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经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进而决定着每个人的消费习惯不同。文化偏好多样性一方面使得不同文化群体对文化认同产生差异,进而导致需求多样化;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偏好并不是连续的、稳定的,而是可变的。人们不同的社会背景、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形成和改变人的偏好。

4、 休闲时间作为文化消费的必需因素,其数量多少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

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付出时间,可以把时间视作文化产品消费的互补品。消费本身的时间成本是比较高的,其消费往往伴随着许多时间的支付。时间消费性说明了只有人们在拥有足够闲暇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较多的文化消费支出,这是文化需求的基本约束。如果没有闲暇时间,即使收入水平很高,人们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消费量也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质量越高,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评价越高,闲暇时间本身成为发达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成为高生活质量、高消费水平的标志。

(二)文化消费客体因素

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定的情况下,文化消费的发展就将主要取决于供给方面的状况,即市场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有效供给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消费系统中,对于文化消费客体因素,笔者确定以文化产品价格及其种类进行分析。

经济学中往往把消费者假定为理性的:他们在效用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以最少的支出来购买最大程度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他们在经济“合理性”的支配下做出选择,消费总是指向物品的“有用性”,并追求物品的最大效用。价格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当价格升高时,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量会下降。文化消费满足的是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人们支付能力有限时,人们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放弃或者降低文化消费。或者当价格变化时,人们为满足需求,可以改变消费方式。只有在价格与支付能力相适应时,人们出于对质量的要求才能更多地选择个人消费。如果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不足,如果文化产业发展不良,不能提供多品种的文化产品,势必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三)文化消费环境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对消费水平也有着重要影响

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可将文化消费环境细分为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文化消费环境制约着文化消费活动,主体的各种行为又对环境产生影响。

分析某一因素时必然假设其它因素不变,这是一种理想的分析背景,而现实则往往并不这样,所以更应注意各因变量之间的联系。主体和客体即消费者和生产者,供给曲线与消费曲线永远处于运动状态,而且相互影响,毫无疑问,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影响着生产者的供给,而供给状态又决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此外,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均受到背景环境的影响。需求的增加是文化消费增长最为关键的初始决定因素,是文化消费增长的基本动力,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消费基础,决定文化消费水平和结构各要素构成完整的体系。文化消费增长并非来源于某一因素的影响,而是源于纵横交织的影响因素,各方面之间相互作用。

把握文化消费需求,一方面是指适应需求,另一方面是指引导需求。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找准影响机制,从影响根源去探讨怎样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改善文化消费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09 年曲靖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曲靖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项目编号: 2008QN030) 的部分研究成果〕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5

关键词:内需;投资需求;消费;物价水平;利率

一、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国内市场的视角

1.国内产出(Y)与投资需求。根据加速原理,产出的增加能从根本上刺激投资的增加。此原理可解释为产出增加,机器利用率高,闲置资源少,从而增加了投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表明投资的利润量增加,企业内部积累也增加,因而也刺激了投资。因此,国内产出是投资需求的重要决定变量。

2.国内消费需求(C)与投资需求。首先,某种社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以及与之有互补关系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其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所以投资也会增加。再次,对于个人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储蓄的减少,从而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库存以及住宅投资,此时投资需求减少。所以说,消费(最终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则是不确定的。

3.国内物价水平(P)与投资需求。在投资预期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只要手上有足够的闲置资金,就不需考虑其投资的风险性,说明只要进行投资,都可以取得相应比例的收益,且等量投资即能取得等量利润。然而,投资还必须考虑投资成本,主要包括税收、资本品价格、资本利息率等。在税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与投资收益相比,税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相对较轻,资本品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投资决策。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增加,对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从消费品价格角度看,物价水平的上涨则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增加,会刺激投资需求。因此,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确定的。

4.利率水平(r)与投资需求。利息是投资者支付给货币供应者的一种补偿,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利率越高,资本使用成本就越高。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主要是由利率决定的。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与投资负相关。

二、中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09

1.基本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选取。首先,基于上述基本假定和主要理论假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投资函数:

进而得出新的投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lnIt=e+?琢lnYt+?茁lnCt+?酌lnPt+?兹lnrt+Ut(2)

其中It为总投资,e为自发性投资,Yt为产出,Ct为最终消费,Pt为物价水平,rt为利率,Ut为误差项。当然,总投资It的影响因素除了Yt、Ct、Pt、rt这四个重要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资本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就业率、就业结构等,这些因素我们都计入误差项Ut中。

然后,本文选取1979年~200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各变量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It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Yt我们用支出法GDP表示;Ct为消费总额,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P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rt指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来衡量。由于利率有时一年中变化几次,我们做了加权估计,rt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其它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数据都为实际值,用以1978年为100的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使用Eviews6.0软件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经检验,各变量数据满足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Engle-Granger检验方法对投资模型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见表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需求、价格水平、利率和产出与投资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一步地,可以得到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AD-R2为0.998,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回归结果表明,投资需求对产出最为敏感,且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1.5591%,但消费需求、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对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得到全国的投资函数为:

首先,产出是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符合经典投资理论。其次,国内消费需求并不是全国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预算内投资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主投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囿于传统计划体制惯性作用,投资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2)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东部省份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则较低,而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的投资拉动效应。从长期来看,收入差距对投资的累积影响始终为负(陆铭等,2005)。(3)消费需求增加本身能驱动消费品生产部门及生产资料部门增加投资需求,但在控制产出变量后,消费的增加意味储蓄的减少,因而可能对投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消费的影响不显。再次,全国投资需求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并不显。对全国总体来说,几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特征意味着大部分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来保证,使得投资需求的增长主要受到财政预算及其它政策的影响,受物价水平支配程度较弱。最后,作为凯恩斯投资模型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利率水平则对投资需求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我国利率制度还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目前价格扭曲还依然存在;金融体系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工商业的改革,银行的私有化程度低,这导致了资本市场不能有效配置,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不畅,从而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的作用,使得政府通过利率手段来调节投资需求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①。

3.地区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以浙江省为例。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政府投资对资本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仅仅从全国层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充分解释投资需求的形成,其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这些误差,下面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且较为均衡的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寻求国内市场因素对于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浙江为代表的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给投资需求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从国内因素探寻其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恢复并保持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产出、消费和利率数据选取标准同上,但由于浙江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全,故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并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后取得各变量的实际值;数据均来源于各年份的《浙江统计年鉴》,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因篇幅所限,故略去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同样,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浙江省的投资函数为:

对浙江省而言,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都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投资就增加0.41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6079%;物价水平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5705%;但利率水平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同样不显著。

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小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消费品。当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数量、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加对生产消费品的新投资,从而拉动了浙江投资的发展。而且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省内地区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浙江投资与消费之所以呈正相关的原因。而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其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温商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较浓,再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比较宽松,私人民间投资受政策约束较小,从而导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主导了浙江投资需求增长。这意味着浙江省投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从产品结构来看,浙江企业主要生产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其所需要的资本品大都从外地购入,所以物价上涨较多地体现为投资收益的增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限,从而会刺激投资需求。另外,消费对投资需求的正向拉动作用也使得投资必然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增加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投资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与努力方向。本文基于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从国内市场角度构建了一个宏观投资模型,运用1979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中国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产出对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费、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进而对以浙江省为例的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与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率水平则同样未对投资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全国与浙江省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等因素可能会对投资需求的形成产生潜在间接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6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eviews模型;建议

1 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居民消费水平表明国家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本文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经济理论可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引起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消费支出的扩大,进而促进消费水平的增加;就业增加使人们收入增加,进而影响消费;同样,人口增长也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此外,粮食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人均粮食占有量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又一主要因素。

2 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

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年—2011年的所研究各因素的数据,以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我国就业人数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粮食人均占有量X4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线性关系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定量分析各个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影响。

2.1 建立回归模型

2.2 用OLS法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图1所示,由各解释变量的系数所对应的P值,可以初步判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就业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显著,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由R2判断该模型拟合程度很高。但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稳定,同时所研究模型的多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故仍需对模型进行处理,进而做出更有把握的判断。

3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3.1 异方差检验

由于异方差性主要存在于横截面数据中,本案例为时间序列数列,可以不进行异方差检验。为了保证模型的精确性,仍需进行异方差的检验。在此采用white检验异方差情况,在eview中,点击view—residual test—heteroscedasticity—white,由检验结果,pro chi-square(14)=0.1567>0.05,即异方差性不显著,故本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3.2 多重共线性检验与解决

因为该模型中,有X1、X2、X3、X4四个解释变量,故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首先,进行相关系数的检验。在命令窗口键入:COR Y X1 X2 X3 X4,输出的系数矩阵如图2。由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在此,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解决多重共线性。选中Y、X1、X2、X3、X4,右击,open-as equation,在弹出的窗口中,采用STEPLS法,在options中,选中stepwise,forwards。P-value值分别设置为0.05与0.5.点击确定。结果如图3所示,X1、X2、X3系数对应的P值极小,且R2很高,由此可知,X4与其他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去除X4可消除该模型的多重共线性。

3.3 自相关性检验与解决

消除多重共线性后,进行自相关性的检验。运用偏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选择Y、X1、X2、X3,进行回归,选择view—residual—correlogram—Q statistics,得到以下结果。如图4所示,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

现利用广义差分法解决模型中的自相关问题。选中Y、X1、X2、X3,右击选择open—as equation,在命令窗口,输入Y X1 X2 X3 C AR(1),点击确定,由于自相关性解决后,X2与X3的估计系数相应的P值均大于0.05,由自相关性产生的原因可分析,模型设定误差会引起自相关的出现。当消除自相关后,X2与X3不再显著,极有可能是因为X2与X3对Y无直接的影响。

4 最终模型的确定与解释

经过异方差性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解决、自相关性的检验和解决,在满足经典假设的前提下,确定该问题的最终模型。

选择Y与X1进行回归,与前面回归方法相同,但在命令窗口输入Y X1 AR(1),点击确定,可得最终回归方程。

与此同时,点击resids,可观察到模型的真实值、估计值、残差的形象描述,进而判断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如图5所示。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这也说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3045元。

经研究发现,在假设的几种因素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居民消费水平无直接影响。

虽在模型建立之前定性推断各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原因与效果,经过定量检验发现,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对模型出现这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因:第一,部分因素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故其他因素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因素在同一模型出现,会引起多重共线性,如粮食人均占有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多,作为必需品的粮食必然会有更多的储备,故粮食人均占有量便越多。第二,部分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并无直接影响,属于模型设定误差,如我国就业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它们的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方向可能一致或相反,但并无联系。

由模型分析可知,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途径。同时也呼应了人人皆知的道理,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5 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首先,发展经济,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在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对农村科技的投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进而整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在城市建设中,妥善安排更多职工的就业,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

其次,完善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保障的担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保证居民对未来保障的乐观心理,使居民将对远期储蓄准备变为即期消费热情。特别指出,在如今愈演愈烈的住房难中,有效控制房价,使居民各方面消费支出保持稳定增长。

最后,改变居民原有的保守消费方式,加强对消费观念的引导。帮助居民了解新科技产品,扩展居民新的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与消费档次。同时,推动信用消费的发展,鼓励居民超前消费,改善居民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居民消费水平介绍》,中国项目咨询网,2012-12-11

[2]李静,改革开放30年山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77-78

[3]王玉红、肖楠、韩振芳、孙明辉,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2(6) 70—72

[4]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 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简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7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水平 提升

通过对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来分析,能够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发展。除此之外,将中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对比,得出国内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结论,对此有必要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关于现阶段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由国家政府与外界经济等原因所影响,具体如下:

(一)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差距日益增大,也就是说在收入差距过大的背景下必然会对支出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由于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便会出现富人低消费的情况,反之低收入的人群即便有较高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无力承担消费的后果。总之,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富人低消费和穷人无钱消费”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二)通货膨胀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情况下,便会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后果,也就是说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品价格会处于上涨的趋势,那么在此背景下可以理解为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的现象还有可能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物品价格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都会提示,因此便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欲望。总之,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不利于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同时对消费水平也会产生影响。

(三)政府支出对消费水平影响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情况以及通货膨胀、居民收入等。而通过对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来分析,能够看出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中,主要是指借助于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可将政府支出理解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个方面。其中购买性支出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当中,可以采用对居民消费环境优化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陈真居民消费的约束。转移性支出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环节当中,可借助于财政补贴、税收支出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其主要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影响居民的整体消费情况。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欠缺,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因而出现了百姓有钱,也不会产生过度消费的现状,他们会将所有资金积攒起来,养育下一代。

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通过前文的分析,能够得出当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较多,对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以便于达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

(一)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为了有效的实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从全国的角度来分析,首先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以实现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水平,进而能够实现对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其次,需要对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优化,坚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实现对收入差距的缩小;再次,需要完善财税体系,尽可能的降低个人收入的透明度;最后,当前存在众多利用非法渠道来获取利益的情况,不但造成导致贫富悬殊,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必须尽快予以杜绝。总之,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二)合理控制商品物价水平

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购买能力大部分都是受物价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物价一旦上涨,那么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自然就会有所下降;相反物价一旦下跌,那么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有所上涨。由此可见,居民消费水平受物价的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物价透明度、成本以及流通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其次,需要鼓励城镇居民理性投资消费,而在没有相关投资经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有潜力且稳定的产品,要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后,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特别是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达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的目标。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政府支出模块当中,能够看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拓展社会保障的范围,进而进一步的减少居民的储蓄情况,从而起到扩大居民消费的最终目的;其次,需完善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最后,完善保险制度,扩大就业,增强居民消费;四是,提升整体的生活保障,拉近居民消费的差距,平衡整体居民消费。

三、总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能够看出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从缩小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控制商品物价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提升消费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吴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0).

[2]王学军.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新发展[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06).

[3]蔡德容,吴琴琴,万建永.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 2009(0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8

 

关键词: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社会学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社会作用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对体育消费的价值观的认识也有所改变。体育消费已经广泛地进人社会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就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因素进行初步研究。

1体育消费的基本涵义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的各种物质消耗的经济投人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是作为社会一般消费中以个人及其家庭通过支出货币所得到的各种体育效用,即各种体育的(包括物质的、劳务的、精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体育消费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一个方面,它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前提下,所引发的适应更高层次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决择,是一种伴随对体育功能作用的主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消费类型。体育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导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由此可见,体育消费的程度、水平、状况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

2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

2. 1文化因素

    我国人民生活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周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逐渐建立起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它能决定一个人的消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不同,其价值、消费观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体育教育程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观。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与国民教育水准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教育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公众对体育文化认识和欣赏水平较高。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4%左右,目前,每年有近百万学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1. 8700,这些无疑影响着他们对社会文化教育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由此也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参与和消费。可以说,目前我国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是影响我国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2经济因素

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或日常生活中个人及其家庭收支状况。我们这里所涉及的体育消费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个人以及家庭收入在体育消费中的实现程度我国居民对体育消费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家庭收人和闲暇时间两个因素。根据(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5160元(约合G3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2090元(约合255美元),而中等收入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04。美元。萝仅管1999年通过调资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人普遍有所提高,但与中等收人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收人仍处于很低的水平。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人中或总支出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人不断增加,收人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将下降。”大量研究表明,只有当恩格尔系数达到G5写时,才开始出现娱乐性体育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写以下时,这类消费可呈现稳定的持续性增长。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开支75%仍用于吃穿用等基本物质生活,占全国人口74%的农民还以手工艺的方式解决温饱,⑧处于解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低层次向小康型过渡生活需要的基点上,尽管目前我国实行了五天制工作时间,广大城市居民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但无宽裕的经济收入,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高的体育消费水平。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阶层、群体环境、闲暇时间等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2.3.1社会阶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可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高收入阶层,这个阶层占人口的1%-2%,他们的消费观念是追求名牌、高档次、高质量是他们消费观的主流。同样在体育消费上也表现出一种舍得花钱、讲究体育愉悦身心的作用,更注重体育消费的名牌效应、第二阶层是中等收入阶层.这个层次约占我国人口73%左右.这类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其消费观念注重物美价廉,注重使用价值和效果。在体育消费上他们追求的是健康、长寿、文明、高雅,讲究科学锻炼,参与型体育消费是主流。第三阶层是低收入阶层。这个阶层一般是劳动阶层。这个阶层占我国人口73%左右,这类人的消费观念正处在“生存需要”为主体,并逐步向“发展需要”为主体过渡阶段,他们对体育消费虽有消费的强烈愿望,但无实现的经济能力,或者仅有较小一部分的消费能力。

2. 3.2群体环境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群体环境是指在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态度和信仰时给他以影响的人群。人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关系,彼此相互影响。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有影响的所处的群体环境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对个人影响最大的相关群体,如家庭、亲朋好友和邻居;第二类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和工作单位;第三类个人所崇拜的体育明星。这些相关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消费行为必然对周围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模仿、循环反应、行为感染和认同等作用。

2. 3. 3闲暇时间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闲暇时间的多少与体育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工时制度的改革,我国城市居民的余暇时间明显增加,但实际用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主要原因是:(1)由于家务劳动自动化程度差,用于料理家务.时间所占的比重较大;(2)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时间花的较多;(3)受上下班交通条件及社会化服务完善程度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一方面工时制度的改革使城市居民的余暇时间增加,另一方面人们还无法完全摆脱家庭事务等的困挠,这种矛盾同样制约着体育消费。

3结论与对策

3. 1结论

上一篇:农村生态环境概念范文 下一篇:现代物流存在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