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率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4:48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1

关键词: 课外补习 影响因素 调研分析

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关注教育竞争,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投资风险低、回报高。课外补习,也被称为“影子教育”,一方面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私人课外辅导机会,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优质的课外补习给学习者提供了积极的学习体会,有的课外补习徒劳无功或者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对江西省高中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旨在分析江西省高中生课外补习现状和课外补习相关因素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分别为省会城市N市、设区市J市、县级市L市三所省重点高中及三所普通高中,研究者在每所学校分别选取三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共涉及18个班的学生。研究共发放问卷1118份,回收问卷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97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为了探索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概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构了一个二分类变量用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在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情况下,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教育补习概率的因素:

Y1=f(A,B,C,D,E,F,G,H,I,J,K,L,M,N)(1)

模型(1)中,Y1是因变量,代表高中生是否参加了教育补习,为二分变量1表示参与了教育补习,0表示未参加教育补习;研究自变量的选取均来自于已有文献中的影响因子,其中,A代表城市类型,B代表学校类型,C代表年级,D代表班级排名,E代表是否独生(为二分变量,1为是,0为否),F代表收入水平,G代表父亲学历,H代表母亲学历,I代表有效指导,J代表自己的学业期望,K代表父母的期望,L代表学生的态度,M代表父母的态度,N代表性别(为二分变量,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在具体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影响高中生教育补习参与概率的因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1是Logistic的回归分析结果。方程中自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值小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十四个影响因素中的“城市类型”、“学校类型”、“性别”、“年级”为学生背景因素。“家庭收入水平”、“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为家长的背景。“学生的班级排名”、“父母的有效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期望”及“父母对学生学业的期望”这四个影响因素为学生的学习现状。

1.从学生背景因素分析

(1)“城市类型”县赋值为1、地级市赋值为2、省会城市赋值为3。家庭所在城市类型对参与教育补习概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大城市的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比小城市的高中生大。

(2)“学校类型”赋值重点高中为1,普通高中为0,学校类型的相关系数为正,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重点高中的学生参与教育补习的可能性比普通高中大。

(3)“性别”赋值男性为1,女性为0,结果显示性别对参与教育补习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应的显著性值大于0.05,说明性别的差异并不会影响高中生参与教育补习。

(4)“年级”从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2、3,年级对参与教育补习概率的影响显著性大于0.05,表明年级对教育补习的参与率没有显著影响。

2.从家长背景因素分析

(1)“父亲的学历”和“母亲的学历”小学及以下赋值为1,初中赋值为2,高中赋值为3,中专、高职和大专赋值为4,本科及以上赋值为5。“父亲的学历”和“母亲的学历”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值均小于0.05,说明父母亲的学历对高中生参加教育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父母的学历越高,孩子参与教育补习的机率越高。

(2)研究将“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并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2、3、4、5,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影响,收入水平越高家庭的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越高。

3.学习现状

(1)“班级排名”对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没有显著影响。

(2)父母对孩子课业指导的程度分别赋值为1、2、3、4,父母对孩子的有效指导对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有显著正影响,也就是说父母越能对孩子进行有效指导,越有可能让孩子参与教育补习。

(3)“学生自己的学业期望”和“父母对自己的学业期望”分别赋值为1、2、3、4,“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期望”和“父母对自己的学业期望”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值均小于0.05,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期望越高,其参与教育补习的概率越高;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越高,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越高。

4.对待补习的态度

(1)学生对于“想要成绩好,就要参加教育补习”赋值“是”为1,“否”为0,数据显示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值小于0.05,这说明学生对待教育补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参加教育补习。

(2)学生父母对于“成绩不好,就有必要参加教育补习”赋值“是”为1,“否”为0,数据显示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值小于0.05,说明父母对待补习的态度对孩子是否参加教育补习有显著影响。数据显示“父母的态度”对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发生比为7.655,远大于其他因素的发生比,这说明父母对待补习的态度最有可能决定高中生是否参加课外补习。

三、总结与讨论

1.江西省高中生课外补习现状分析

(1)由对江西省高中生课外补习情况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人数较多,约近五成高中生有参加课外补习的经历。

(2)由江西省高中生平均每周补习强度是4.17小时可以看出,高中生的空闲时间很少,基本都是埋头苦读,不利于身心全面发展。

(3)从重点高中的学生无论在补习时间上还是补习科目数量上均大于普通高中可以看出,高中生课外补习类型主要为培优。

(4)根据江西省社保中心公布2014年度江西月平均工资为3539元,江西省高中生的平均补习支出大约为1000元/月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高中生家庭来讲,课外补习对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

(5)在高中阶段的课外补习项目上,数学、英语与物理课的补习依次占据主要地位。

2.江西省高中生课外补习影响因素分析

(1)学习成绩与课外补习率无显著影响,说明课外补习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

(2)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及学生对待补习的态度与高中生课外补习率呈正相关,且有显著影响。这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对子女学业期望值越高越支持课外补习行为。大部分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对于补习效果给予肯定,说明补习的学生大多拥有较强的补习动机,但根据学习成绩与课外补习率无显著影响可以看出,实习效果并一定好。

(3)性别及独生子女对学生是否参加教育补习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能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英]马克・贝磊,著,廖青,译.“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2(2):13-17.

[2]陟尚.“影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刍议[J].中国电力教,2014(4):225-226.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2

在前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多少已经涉及这里的主题。在一般的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被看成是中国初步实现迅速的人口转变的两大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而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人口转变过程的干预性影响,并使之通过生育率的转变来引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些研究证实,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人口控制因素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是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却越来越明显,而且主要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影响。

也就是说,"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否认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

林副德、刘金塘通过对1982年和1990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控制因素对于总和生育率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模式和强度都在改变。从影响的强度来,1982年人口控制因素比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强度更大。到199o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生育率的影响超过了人口控制对生育率的影响。从影响的模式看,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作用要大于社会经济因素,1982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为0.259,间接影响为o.4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3/5左右。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被看作是超经济强控的结果。到199o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提高到0.491,而间接影响下降到0.22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2倍多(参见表1)。

顾宝昌早期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把中国的情况(指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引者注)看作是一个单纯依靠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例子,低估或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相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国30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刊年代以来的生育率下降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③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体现的。毫无疑问,主观的努力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定。社会经济因素不仅直接通过对人们社会角色及角色意识等非计划生育变量的影响来影响人们的生育需求和生育决策,而且间接地通过对计划生育社会行为所需客观条件的限定来影响生育率的变动。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因素对计划生育具体条件的限定及执行效果的影响上,而且在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性运动的时候依然会对生育率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生育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就生育率与收入的宏观关系而言,大致是反比例变化的关系。从长期的趋势看,收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人们会倾向于少要孩子。这样,与"贫困产生人口"的著名命题相对应,我们实际上可以概括出"富裕减少生育"

的命题。但是要注意,不是高收入本身,而是高收入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才使生育率降低。此外,人均收入和生育率的关系因收入的绝对水平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如果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临界水平,那么收入水平的上升可能反而会带来生育率的上升。进一步地,如果收入高于某个"临界水平",收入的递增则会诱发生育率的下降。这个’临界收入水平"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文化的变迁。换言之,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只是"冰山一角",它必然同时伴随着深层面的文化变迁和观念变革。

然而,比较而言,生育率下降与另一种发展--社会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生育率下降是与教育、卫生的发展以及贫困程度的减轻紧密关联的。出生率下降与成人识字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比之宏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密切。特别是,生育率自然而然的下降与人的发展尤其是妇女生存境遇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关系密切。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第一,有利于晚婚;第二,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第三,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第四,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第五,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社会经济发展诱催生育率下降的逻辑在理论上是清晰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一十传统观念改变一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并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日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取向。换言之,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形塑了微观家庭人口增殖的自约束机制,在宏观上则实现了人口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和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此外,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有独特的条件,我国生育率的下降是在独特的制度框架里完成的,这是引人注目的一点。

可以预期,今后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培育起来的"自发性。内生性控制因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生育事下降的力量在理论上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即强制力、诱导力和自发力。这里的强制力主要指以完成和落实人口计划、人口指标为旨意的较为直接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控制力。

通俗地讲,所谓"强制力",就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必须按照人口政策。人口计划、人口指标的规定和要求来生育。

’诱导力"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宣传教育以及优质服务而培育起来的。"三结合"的做法培育的就是诱导力,诱导力的培育离不开利益导向机制。所谓"自发力"指的是现代化的力量特别是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之于生育率下降的正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唐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影响其生育决策,譬如,从家本位到个人本位。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都有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力都是存在的,但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使生育率下降的力量组合及其构成又有显著的差异。在理论上,对应于强制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事实上还可能存在自发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和诱导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现阶段以强制力主导的生育率下降机制天然地决定了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反弹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一旦生育控制的社会机制有所松懈,那么生育率出现一些反弹或者波动应当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④中国那种"超经济水平"的强控模式其政策效应和组织效能实际上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以强力对抗为前提的控制绩效是呈递减之势的,作用力越大,反冲力也势必越大。

目前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衰减和弱化,单凭政策的效力,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经很难有大的预期。⑤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粉墨登场,开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是强制力得到保持的同时,诱导力和自发力会有所增强,从而使人口控制力更加强大。自发力的出现木会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般简单。相反地,倒有可能出现与计划生育相抗衡的"自发力"一从计划生育角度看,可定义为’负自发力",如男孩生育偏好的强化以及"议价孩现象"的出现。’证自发力"只有在生育文化现代化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现。因果链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文化现代化生育观念转变个人本位的生育决策形成。

5、简短的结论

从上述研究可见,从2o世纪中叶算起到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的百年转变可以清晰地分出这么几个阶段:(l )死亡率主导的人口转变,(2)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转变,(3)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4)实质性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5)最后的转变是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增长型的人口"转变为"缩减型的人口",在这个阶段,"稳定低水平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人口转变的规律可以看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未来的岁月里,人口的转变和全面现代化需要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生育事的问题",而且是综合意义的"生育问题"。综合治理生育问题的时代到来了,计划生育户充分共享生育率快速下降和人口转变初步实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的时代也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儒要的不仅仅是"依法行政"和’批质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益的诱导、补偿和共享,而归根结底要实现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最后的人口转变将成为月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非常直接和明确的追求。’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真正关键与其说是如何强化行政制约机制,不如说是优化和强化利益激励的机制。⑥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原则则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这就是在尊重群众的情感。关注他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生育权益的保障中实现代际公平的崇高目标。

历史将证明,不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而且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转变的最后趋向完成也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予以支持--譬如低生育率在微观上是有风险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一种老无所养的风险,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突然夭折的风险更可能使进入这中老年的父母遭遇人生的灭顶之灾,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低生育时期,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降低和防范低生育的风险创造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筹兼顾。双管齐下才是中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所引数据参见彭佩云主编:《什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页874.②参见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章。

③参见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页3-18.④参见穆光宗、陈卫:"走向卫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⑤参见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⑥参见穆光宗:"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利益激励机制",《中国人口报)2000年5月22日第三版。

主要参考文献:

l 、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

2、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后人口转变时期:苏南模式的启示",载《现代人口转变之路--苏南模式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3、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南方人口》2000年第2期。

4’李建民、原新、王金营:《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发展》,科学出版社,2o00年7月。

5、于学军:"解析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报》z000年1月24日,第三版;以及"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科学》2000年第2期。

6、穆光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7、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8、穆光宗、陈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9、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3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本文笔者试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因素入手,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步推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经济学

21世纪是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发展,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人们之间更强调一种分工合作,信息流通量加速,在这种节奏紧密的生活中,谁能把握机会,提高办事效率,往往意味着谁就能取得成功。因此,提高办事效率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也应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就应该考虑清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笔者从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着手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无非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学校只有在拥有足够的资金的情况下,才能聘请教师、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等。资金投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资金投入是否足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次,资金投入要用在点子上。当前各种腐败现象蔓延,教育这块神圣领地也被无情地侵染。于是,在教育界各种贪污、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因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也屡见不鲜。最后,资金的管理以及流通是否合理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资金管理和流通是否合理是关系到资金能否充分、及时地利用的有效条件。如果资金不能被及时地运用,那么势必拖延教学时间,造成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实施者、主导者,其多重角色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三、课堂教学硬件设施

课堂教学硬件设施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物质资源,包括课桌、黑板、粉笔、教科书以及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仪器设备等,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影响。课桌、黑板的好坏,粉笔的色彩,教师面积大小、光线昏暗程度等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当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小学基本上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随着国家教育扶贫工作的扩大和进一步落实,也都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中小学只是将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只是充当摆设而不能“物尽其用”。与其他的硬件设施相比,多媒体教学设备价格昂贵,耗资大,怎样才能“物有所值”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潜在因素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还受到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如班风、课堂气氛、座位排列方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总之,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而这些因素的前提是以财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产生的。针对以上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资金的有效投入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物质保障。所以这一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保证资金的足量供应。教育投资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其次,资金要合理分配。在保证用于教育的资金足够之后,我们要将他们在教育内部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后,要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资金的有效管理意味着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保证资金合理的流通;另一方面,要与一批具有较高管理素质、能高瞻远瞩的管理者,这样能使资金更加有效、合理的流通。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是课堂教学的“指挥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得如何,他们自身的教学能力如何等都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教师接受再教育提供方便。

3、保证先进教学仪器的充分有效利用。教学仪器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仪器的充分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因为教学仪器设备是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投资在教育内部合理分配的结果。如果教育投入不能得到足够的产出的话,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降低。所以,一旦教学仪器设备已经具备了,那么提高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将它们有效利用起来。。

4、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多种因素:校园风气、班级风气以及课堂气氛。校园风气包括有形的诸如各种宣传栏、各种科学标语;还包括各种无形的影响,如该校辉煌历史(包括各种优秀的教学成绩)。班级风气是衡量一个班级的主要参照标准。一个团结的班级、一个好学的班级、一个活力十足的班级等等,他们的教学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课堂气氛主要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在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体验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时代目标,无疑也会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机整合。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邱渊著.教育经济学导论[M]

马克思著.1857-1858经济学手稿之一《货币论》[A]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4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国家统计局,2011),然而,经济的飞速增长却不能同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成正比。包括政府主导提供的一系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也出现严重短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就成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因此,本文以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公共服务界定及衡量指标

公共服务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的范畴,以往也有许多学者对其服务的类别进行分类,如果要考察所有类别的公共服务,那么工作量必然会十分庞大,纵观此方面的文献,一方面,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选取一两种或多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公共服务进行研究。例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探析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时,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三项与民生福社直接相关的服务类别界定为基本公共服务。王宝顺等对中国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时,是以教育和公共卫生为例;钟晓敏等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型;而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带来傲人的成绩额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扭曲发展的现象严重等问题,而加强包含社会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有助于优化社会利益结构,因此,社会服务供给的状况也是体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一方面。再说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来看,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包括地方用本级收入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安排的财政支出)73884.43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2.2%。而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占取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认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大较为代表意义的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基本公共服务。很显然,这三类公共服务也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重要的民生服务项目。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研究现状

实际上,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无效率,从而导致投入多产出少;一是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够。由于现实经济中,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评价是存在许多困难的,以往的学者大多数只是利用效率前沿方法对特定的公共服务进行研究。例如Clements研究了欧洲教育支出的效率,Sanjeev Gupta等选取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免疫接种率作为产出指标对非洲37个国家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进行了研究。国内的学者像李燕凌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市(州)的截面数据,运用DEFA分析模型,选取了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等变量,对其在农村的供给效率现状进行定量描述;王俊、韩华为等选取同样的投入产出变量研究了中国各省份政府卫生支出的效率,其中投入变量选取中国各省份预算内地方政府卫生支出,产出变量选择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床位数三种卫生资源;而王宝顺等以教育和公共卫生为例,考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出双向影响,探究其中的动态关系,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高提供决策依据。尽管如此,目前对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关注还不多见,并且吕炜等认为中国公共服务存在的现实约束即投入总量相对不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实现最大的产出效果,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不仅对国家实现既定的公共事业目标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不少学者通过计量模型核算中国大陆不同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仅可以发现预算内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模式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不同省级政府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回顾已有的文献发现,财政分权、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质量、地区因素、人口密度、人均GDP、文盲率等变量都会对各级地方政府效率产生某种影响。郑磊发现财政分权对于各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并且分权在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而这种负效应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张开云等研究发现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三方面的核心因素,并且指出人均GDP水平会使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那么人均GDP会不会因此对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产生某种影响?韩华为等在对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时考虑了受教育水平对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发现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的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反而越低,但Milligan研究发现居民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受教育度会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产生怎样影响。续竞秦等发现各级地方政府效率与人口密度有关,经实证分析表明人口密度是降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因素之一。综合以上分析,教学界对于影响各级政府效率的诸多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并不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政治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各级政府效率具有某种影响。

参考相关文献,本文将主要考察以下因素对各级政府效率产生的影响,并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作出假设:

(一)财政分权:财政分权一般用各省预算内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总支出,并且财政分权程度越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会越高,即财政分权程度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产生负效应。

(二)人均GDP:人均GDP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当地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水平及其政治影响力也较高,从而促使政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即人均GDP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产生正效应

(三)受教育程度:参考以往文献,大部分学者衡量受教育程度指标采用各省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各省总人口(年龄≥6岁),而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民主参与意识与政治行动能力越高,政府监督的能力随之提升,最终促使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即受教育程度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产生正效应。

(四)人口密度:衡量指标为各省总人口/各省总占地面积,一般来说,人口密度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和监督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提高政府效率,即人均GDP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产生正效应。

四、简要述评

综上所述,现实经济生活中,国内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评价存在许多困难,以往的学者大多数只是利用效率前沿方法对特定的公共服务进行研究。而对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关注还不多见,考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因素也多针对供给需求等因素,对制度等因素的分析还不够全面。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国家也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所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对国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Clements B. How Efficient is Education Spending in Europe? [J].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1(1).

[2] Sanjeev Gupta, Marijn Verhoeven.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experiences from Africa[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1(23).

[3] Milligan K, Moretti E,Oreopoulos P.Does education improve citizenship? Evidence from the Unite States and the Unite Kingdom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4,88(9-10):1667-1695.

[4] 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续竞秦,杨永恒.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修正的DEA两步法[J].财贸研究,2011(6).

[6] 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8(1).

[7] 张开云,张兴杰,李倩.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8] 王宝顺,刘京焕.中国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教育和公共卫生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 11(26).

[9] 韩华为,苗艳青.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核算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中国31个省份面据为依据的DEA-Tobit分析[J].财经研究,2010(5).

[10] 吕炜,王伟同.政府服务性支出缘何不足?基于服务性支出体制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11] 李程伟.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具有现实紧迫性[J].中国民政,2010年.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双层效率评价的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研究”(13CGL08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072)的资助。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5

关键词肉牛;育肥;效益;影响因素

1品种和类型的影响

肉用品种的牛比乳用牛、乳肉兼用牛和役用牛能较快地结束生长期,能早期进行育肥,提前出栏,节约饲料,并能获得较高屠宰率和胴体出肉率, 肉的质量也较好,屠体所含不可吃的较少。肉用牛能较均匀地在体内储积脂肪,使肉形成大理石纹状,肉味鲜美,质量较高。同时,牛的体型对牛肉的生产水平也有一定影响,肉用体型越显著,其产肉性能越高。我国著名的五大地方良种黄牛品种,以秦川牛和鲁西黄牛屠宰率和净肉率较高,18月龄平均屠宰率分别为58.2%~58.5%,而南阳黄牛、晋南黄牛和延边黄牛分别为55.6%,53.9%,56.5%,水牛的屠宰率大约在40%左右。就肉的质量来说,水牛的粗纤维较粗于黄牛。

肉牛品种类型可分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一般大型品种较晚熟,小型品种较早熟。达到最佳上市体重的时间,早熟品种时间短,晚熟品种时间长。因此,应根据市场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牛,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育肥效益。

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年龄对肉牛肥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肉牛在第1年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第2年增重速度为第1年的70%;第3年的增重速度又只有第2年的50%。年龄小的牛比年龄大的牛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此外,年龄对资金周转也有影响,我国犊牛价格高于2~3岁架子牛,且犊牛饲养期又较2~3岁的架子牛长。因此,饲养犊牛,资金积压时间长,周转慢。因此,了解年龄对肥育牛影响后,在组织肉牛生产时,可根据市场需求,比较灵活地选择不同年龄的牛,若希望4~5个月后出售商品牛,就可以选择2~3岁的阉公牛;若希望生产高档牛肉的,则可以选择当年断奶犊牛或1岁牛犊。

牛的性别也能影响牛肉的产量和质量,公牛的生长发育比母牛快,成公牛比阉牛有较高的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屠宰率和较大的眼肌面积。但13月龄屠宰的秦川牛其屠宰率、净肉率及脂肪比例较低,肌肉、骨骼比例及肉中含水量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屠宰率、净肉率及酮体中的脂肪比例逐渐增高,而肌肉、骨骼比例及肉中含水量则相应下降。由于牛的年龄不同,在育肥期增加的体重不同,消耗的饲料也不相同,年轻牛虽然每天日消耗量少一些,但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屠宰体重。因此,要多消耗饲料。

3杂交类型的影响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品种间杂交产生的杂种后代,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出肉率高;但杂交类型不同,肥育效果也不一样,实践证明,轮回杂交和三品种杂交的效果要优于二品种杂交。轮回杂交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良品种牛与生产性能比较低劣的品种牛杂交,杂交后代中公犊全部育肥屠宰,母牛经过培育适合种用的留下来当繁殖母牛,交替使用不同品种的公牛,这样能保持杂种优势,杂交后代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生产效能,实施三品种轮回杂交,需稳定科技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否则很难实施。

4营养水平的影响

营养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肉牛的产肉量和肉的品质,若营养供给充足,就能获得较快的增重,只有肥育度好的牛,其产肉量和肉质才是最好的;若营养缺乏,势必影响肉牛的增重速度。饲养水平是改善肉的品质、提高肉的产量最重要的因素,牛在正确的培育、放牧育肥和舍饲育肥情况下,能提高肉的产量,并获得含水量少、营养物质多、品质优良的肉。用不同的饲养水平培育幼阉牛在18月龄屠宰试验证明,肉牛在饲养不良的情况下,体重大大降低,肉的产量和质量也显著下降。试验表明,在良好的饲养情况下,幼阉牛体重比一般水平饲养的几乎提高1倍,胴体重增加1.1倍,内部脂肪的产量增加5倍多,每千克肉发热量增加40%,屠体中骨含量减少17.9%。科学地组织放牧育肥和舍饲育肥是提高产肉性能的有效办法,牛在天然草地放牧育肥100~150d能增重100~150kg,而牛的体重能增加60%~70%,成年牛体重增加30%~50%,牛肉的营养价值则提高1~2倍。因此,只有按牛的营养需要合理投料,结合市场需求科学饲养,才能达到理想的肥育效益。

5参考文献

[1] 何静宜,田永娜.影响肉牛育肥效益的四种因素[J].农村百事通,2005(15):45.

[2] 王金明.不同营养水平对肉牛肥育效果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7(1):22-23.

[3] 许永忠.提高肉牛肥育效益的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00(1):25.

[4] 李松龄,陈冠军.如何提高肉牛饲养经济效益[J].河南畜牧兽医,2001(12):43.

[5] 刘建明,陈香波.提高肉牛经济效益的关键[J].畜禽业,2001(6):38-39.

[6] 奉鸣.提高专业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2002(4):34.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6

【关键词】 孕期保健教育;新生儿健康;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以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孕期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来研究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本地区孕妇的健康水平和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奠定基础[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随机抽取在邹平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我服务站就诊的265例孕妇,年龄在21~35岁,平均年龄(25.87±6.29)岁。且这些孕妇在职业、生活水平这些条件上比例均衡,且无慢性疾病,无妊娠并发症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妇孕期基本情况(如年龄、孕期、孕妇及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孕妇的行为习惯、孕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等。

1.2.2 健康教育内容:孕期健康教育每次孕检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孕妇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孕期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影响出生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孕妇并发症。孕早期讲授受孕过程及影响因素,使孕妇正确认识孕早期卫生保健并及早补充叶酸。孕中期讲授妊娠注意事项、孕期合理营养、保健、胎教知识、孕妇自我监测和定期产前检查的必要性,告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孕晚期让孕妇做好迎接分娩的身心、物品准备、使其了解并掌握分娩的先兆及入院待产的指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食用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消除孕妇对孕期的恐惧心理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告知其积极调节心态,消除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1.3 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孕期保健教育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查表,注意问卷调查的方法、质量及保密性。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 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2.2 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分析几种因素与新生儿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的影响因素是妊娠阶段与健康保健教育。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孕妇健康保健教育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在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之前,多数缺乏对保健方面基本知识,通过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妇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对促进孕产妇的顺利分娩、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做好围产期保健有着重要作用。

3.2 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 有调查发现[2]:大部分孕妇现有的孕期保健知识来源主要是书本知识,占70.6%,孕妇对孕期健康教育需求度高达81.2%。我国调查表明[3]:妇女最希望获得保健知识的前三种方式依次为医生咨询、书刊、电视广播。说明孕妇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同时多渠道、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对孕妇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这次研究所分析的可能因素有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妊娠阶段,孕期健康保健教育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孕妇的妊娠阶段和健康保健教育。可以看出,妊娠阶段在13~27周的OR值为5.121,健康保健教育的OR值为13.206,说明为孕期健康保健教育的有无的孕妇对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提示良好的孕期健康教育,可能起到维护新生儿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思,黄飘,陈火明.综合性医院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5):74-75.

[2] 赵乐和.做好孕期保健教育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5):2274-2275.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7

【关键词】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影响因素

母乳是唯一能满足4-6个月婴儿全部营养需要的食物,被全球公认为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了保障婴儿健康成长,全力向世界推广的科学育儿方法[1]。早期母乳喂养可预防婴儿黄疸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肥胖,并且很少致婴儿HBV感染,减少婴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2]。本研究通过调查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辖区内的母乳喂养喂养情况,探讨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以期提高母乳喂养率,为孕期产期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居住在金沙镇的婴儿母亲,共发放450份调查问卷,回收合格问卷438份,问卷回收率为97.3%。

1.2 调查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此问卷参阅了国内外文献后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状况及孕期是否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的宣传教育,进行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1.3 质量控制:问卷发放前均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专业的培训,经考核合格上岗,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母亲填写,并向被调查者说明本问卷的调查目的,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问卷调查后当场收回。

1.4 资料分析:对本次调查的问卷进行了筛选,筛除了不合格的问卷,收到合格问卷438份,问卷合格率为97.3%,将数据用EXCEL录入,应用SPSS软件统计软件,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数据分析,并进行了统计学描述与分析。

2 结果

2.1 母乳喂养宣教与纯母乳喂养的关系 接受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的纯母乳喂养率为94.1%,而未接受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的非母乳喂养率为5.9%。见表1。

2.2 年龄因素与纯母乳喂养的关系 调查对象为母亲年龄,非高龄产妇(年龄

2.3 文化程度与纯母乳喂养的关系 高中及以下267人,纯母乳喂养150人,纯母乳喂养率为56.2%。大专及以上171人,纯母乳喂养54人,纯母乳喂养率为31.6%。见表3。

3 讨论

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的有利影响已经得到世界公认。母乳喂养同时增进亲子感情,有利于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对其儿童和青少年期发展有着长远影响[3]。我国一项基于全人群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哺乳对预防乳腺癌发病的保护稳定作用[4]。

3.1 喂养知识宣传教育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健康教育可提高群众母

乳喂养知识水平和掌握母乳喂养技巧,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5]。接受宣教的比未接受宣教纯母乳喂养率高,原因是部分产妇不了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不知道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认为产后半小时乳汁分泌很少,不给新生儿早吸吮,而用代乳品、奶瓶喂养,婴儿产生了错觉。甚至有些产妇认为奶粉比母乳营养价值高,而放弃母乳喂养。说明了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哺乳行为。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的纯母乳喂养率为94.1%,而未接受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的非母乳喂养率为5.9%。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健康教育是促进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年龄因素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原因是年轻的母亲多为独生子女,

她们在孕期受到各方面的保护,而且自理能力相对不足,产后母亲角色转换慢,加上有的产妇追求苗条的身材,不愿给孩子哺乳,导致乳汁分泌减少。高龄产妇身体较成熟,营养充足,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深入全面,更具有深厚的母爱,生活经验丰富,生活压力小,有利于母乳喂养[5]。本研究表明高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76.9%,非高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42.5%。两组年龄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

3.3文化程度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

下为主,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其纯母乳喂养率递减,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56.2%,大专及以上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31.6%,探其原因是大专以上妇女多为职业妇女,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母亲忙于事业甚至未满产假就重返工作岗位,故采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因此建议应延长产假时间。表明文化程度高低与纯母乳喂养有关。

3.4分娩方式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自然分娩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明显

高于剖宫产术后的纯母乳喂养率。自然分娩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61.1%。剖宫产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36.9%。二者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5 非纯母乳喂养相关影响因素 其中自觉乳汁不足为主要原因(70%),其次是担心体型变化是52.6%,内陷扁平、乳汁稀担心婴儿营养不良、因上班不能保证哺乳时间、认为配方奶粉更有营养、自身健康原因及他人建议等因素。母亲的心理状况对母乳喂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和睡眠,多喝汤汁,增肌哺乳次数,适当锻炼身体,就可以达到既可以母乳喂养又不影响体型的目的[6]。

综上所述,宣传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开展健康教育,广泛进行母乳喂养宣传与指导,创造爱婴、爱母的社会氛围,降低剖宫产率,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同时要指导产妇早吸吮,教会产妇正确哺乳的方法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并帮住他们纠正错误认识。为了增进母婴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我们呼吁全社会继续关心、促进、支持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江,吴佩雁,黄海星et al.影响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65.

[2] 迟克强,毛定安.母乳喂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J]. 中国儿童保健,2010,18(3):234-236.

[3] Wendy H, Oddy GE, Kendall.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breastfeeding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pregnancy cohort study followed for 14 years [J]. The Joumal of Pediatrics, 2010, 156(4):568.

[4] 李旭东,饶克勤. 中国六城市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6):431.

[5] 陈希萍,向霞,伍燕梅et al.佛山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6-88.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8

关键词:儿童近视;预防保健

人的眼睛是由眼睑(上下眼睑)、眼球、眼底组成。眼球由前向后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这4种物质均具屈光性,组成了人眼的屈光系统。人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睫状肌的收缩及舒张可调节其屈光力。儿童期此调节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其视觉发育规律为:3岁前为视觉功能快速发育期,3~13岁为视觉功能慢速发育期。因此,孩子在13岁以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 近视的影响因素

从出生至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用眼习惯、照明不良、用眼卫生知识缺乏、早产、饮食不当及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视力的发育。

1.1年龄和性别 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后不久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因此,儿童在学龄前视力未达到正常标准并不表示异常。

1.2遗传因素 在人眼形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最终所形成的屈光状态中,遗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近视的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和多因素的模式,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相对稳定、保持不变,而长期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了3代遗传因素的影响[1]。

1.3饮食与营养 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和发育状况对视力低下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意义[2]。视力的正常发育包括视觉器官及视神经的发育,均需要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一旦发生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出现相应的疾病,甚至影响到视力的发育。研究发现,常饮牛乳的孩子其视力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喜欢牛乳的孩子。若能在儿童中提倡多饮牛乳,可能会使儿童的整体视力水平有所提高。有学者认为营养不良,特别是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有学者研究表明贫血的发病率与视力低下率显著相关,认为贫血可造成近视。

1.4出生情况对近视的影响

1.4.1早产及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已引起人们注意。眼的重要发育期是胚胎4~6个月,而视网膜血管系统发育一般在胎儿8个月终止,其中10%在28w左右结束,但10%在出生后仍未完成。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均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不完整,且因生命力不足,围产期内常合并窒息、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造成脑功能损害的同时,可对视觉系统的高级中枢造成损害,影响视觉发育,最终导致视觉功能下降。

1.4.2出生时窒息或缺氧 窒息和缺氧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受损害最严重。若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则视神经亦受影响,从而影响视力的发育。有资料表明,如果新生儿窒息伴有脑电图、CT异常,则出现视觉障碍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

1.5环境与行为因素 ①视近负荷:有研究提出,用眼疲劳与近距离看电视有关。长期在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书本与眼球的距离过近,书本印刷不清、用眼时间过长等,均可增加视近负荷,加之一些儿童未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桌椅不合适、不注意用眼卫生、视力保护意识差等,更会加重视力疲劳,加速近视发展;②用眼时间过长:看电视时间是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重要因素。看书、画画、练琴等连续用眼1h以上中间经常不休息者视力低下率明显升高;③户外活动。户外广阔的空间和自然光线有利于儿童视力的发育。家长要鼓励儿童经常在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活动时间,保护儿童视力。

2 预防保健

2.1早期进行视力筛查 早期视力筛查,是防治儿童视力异常的一项有效措施。及早发现近视,及时配戴眼镜矫正视力,可保持正常的阅读距离,有利学习和生活,避免视力恶化。有研究报道,从婴儿9个月开始,进行视力筛查并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儿童的视力。

2.2针对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①加强儿童视力保护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坐、看、书写等姿势;②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良及儿童膳食合理搭配等的管理,从而降低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③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充分的视觉刺激,可降低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④多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体力活动,可锻炼眼肌肉协调功能,降低眼压,使视力得到调整和改善。

2.3积极预防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功能的疾病之一。学龄前儿童在屈光度上表现为生理性远视。由于儿童调节能力较强,故生理性轻度远视并不影响其视力。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许多儿童沉溺于观看电视节目及玩电脑游戏,使眼球睫状肌处于长期调节紧张状态,导致暂时的调节痉挛,形成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眼的调节痉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缓解,就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所以在儿童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做好视力普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假性近视,还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

2.4注意社会综合防治 儿童视力低下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卫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参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儿童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广大医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低儿童近视患病率,促进儿童身心发育。

参考文献:

[1]江润芳.近视眼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华眼科杂志,2003,35(6):381-383.

上一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