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0:58:13 版权声明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消费社会心理原因网络营销策略

内容接要:网络消费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不仅在于其价格的实惠、消费的便利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具体说来:网络消费迎合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暗合了消费时代享乐主义消费观,契舍了个体认同的需要,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商店应充分认识并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心理,以便促进网络消费的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正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流行于世。所谓网络消费,从广义上说,指直接或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买卖商品或劳务的行为,包括网络购物、网络教育、在线影视、网络游戏在内的所有消费形式的总和。仅网络购物这种消费形式而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lC)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意味着近25%的网民有网络购物行为,而且相比2007年的4600万人,网络购物人数的年增长率达到6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网民将进行网络消费,网络消费正成为一种比较时尚的消费方式。

网络消费流行的社会心理原因

(一)网络消费的便捷性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节奏也在加快。据CNNIC的调查,网络消费人数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大城市。最先参与网上消费的消费群体多为大城市中“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族。对于惜时如金、工作繁忙的白领来说,传统消费要经历从家到店铺的路程、在商店

走动和停下来选择商品、付款结算、包装商品、取货送货等一系列的过程,消费者为购买商品必须付出时间、精力和体力。而网上商店365天、24小时营业、网上支付或者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送货上门等服务带给消费者许多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消费的缺陷,能够很轻松地实现随时随地消费。据CNNIC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53.9%的消费者基于节省时间进行网络购物。

(二)网络消费的乐趣暗合了享乐主义消费价值倾向

Babin(1994)提出个人消费价值倾向可以分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享乐主义倾向的消费者较为主观,比较注重消费的趣味、愉悦、感觉、美学、情感等因素。网络消费主要在以下方面充满乐趣:

感官享受的乐趣。Hoffman和Novak(1995)认为,个体在浏览网站与计算机互动流畅时,会产生沉浸的状态,忘却时光的流逝与彷佛亲临现场,会失去自我知觉并产生喜悦的感受。目前,一些商家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以及动之以情的促销策略,再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起到某种情感唤醒的作用,使消费者产生乐趣。

社交的乐趣。对消费者而言,网络消费可以在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过程中与店主进行虚拟互动,享受商家温情脉脉的服务,满足个体人际交流的需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区或聊天室等与其他消费者互相交流购买心得,分享更多的商品信息,增加人际交流。最后,网购者还能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网购时有趣新奇的信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议价的乐趣。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最有乐趣的莫过于寻求物超所值的商品,可以尽情与商家议价,匿名情形下无需考虑议价有失面子问题,体验寻求折扣与优惠的乐趣。

冒险的乐趣。网络消费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没有进行过网络消费的消费者来说,网络消费能刺激和满足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激发其体验探索冒险的乐趣。据CNNIC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表明24.9%的受访者被试感觉好奇,从而进行网络购物。

(三)网络消费契舍个体的认同需要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商品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就越高。当今,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再仅仅基于其使用价值,而是更为了追求其符号价值,即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

网络消费也可以视之为一种符号消费,人们通过消费方式的选择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建构着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据调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lC)2008年6月的调查数据:全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仅有36-2%,网购用户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已高达85%,网购用户的学历水平远高于网民平均学历水平。CNNIC的调查还显示,网购用户的个人月收入水平高于全体网民平均水平。中国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为26%,网购用户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已超过半数。网络消费的主体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也就是现代所谓的社会精英,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表现出某种殊荣和优越,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或区分的标记,为众人的效仿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以致社会的其他阶层也会效仿进行网络消费,“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中某个优势群体的所谓一致性,从心理上提升消费者自我形象、角色地位、群体归属的认同需要。

(四)网络消费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将消费者的个性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消费者所选择的商品可能已不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还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的需要。网络消费的时尚性和消费的私密性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得以流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

网络消费的时尚性。网络消费就其形式来说,是一种时尚而新颖的消费方式;就消费内容来说,代表了需求的变化倾向。

在网络销售中,许多店铺会提供有些在实体商场、店铺所不能买到的特色商品。这类特色商品的崇尚者在购买商品时,重视“时髦”、“奇特”和“潮流”,他们常常会通过网络消费来满足自己追求时尚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网络消费的私密性。对于那些购物经验少、又不愿意自己的消费过程被人干扰、对消费的商品不想让人知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隐秘性,特殊性质产品可由网络平台的隐密特性加以消费,恰可满足无需与人面对面互动的尴尬,消费者无拘无束地运用网络满足内心欲望,又可享受完全安静、不受打扰的主动消费,无需在意社会礼节规范的标准。

(五)网络购物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有五种需要,其中第五种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布希亚认为,个体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其实就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实现”,或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消费,也包括“炫耀”的因素在内。部分网络商店实行会员制度,满足了消费者的自我价值的需要。而且向他人炫耀在网络上买到物超所值或省时便利的商品,备受他人的羡慕,成为信息分享领导者,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网络消费符合了个体释放压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个体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大,网络消费可以轻易的脱离现实而进入另一个虚拟世界,处于一种抽离状态,即网络消费能提供从例行性日常生活中转换的一个机会,并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网络消费可以暂时使消费者脱离现实,转换心境,能快速达到压力释放与自我满足的状态。虚拟世界里的消费主要是在网络游戏中的消费,对部分消费者说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幻想,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越是紧张、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就需要通过幻想和憧憬来达到舒缓的目的和愿望;而网络消费者的年龄大多处于18—30岁,相对来说,该年龄阶段的幻想倾向越明显。网络消费往往能满足年轻人对缓释压力的要求。

促进网络消费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一)注重网站建设,打造互动的人机界面

网站是网络商店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通过有特色的网站,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新顾客,沟通老顾客,而这一点又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首先,网络商店无法像传统商店那样,通过地点的选择与利用门面、招牌、橱窗设计及外部灯光使用等要素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产生心理联想,因此,网络商店的外部形象设计能否满足消费者寻新求异的心理,是吸引消费者登录浏览商店、产生和形成购买行为的基础。其次,由于网络商店所经营的多数商品,消费者只能通过视觉或听觉来感知商品的相关信息,所以产品的特点介绍越详细、产品展示图片越清晰,用户的兴趣才有可能越高。最后,要注意简化流程操作,不能去考验用户的耐心,而应该尽量让消费者心情愉悦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并快速得到想要的结果。

(二)设计个性化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要充分发挥Internet在网络消费中的营销优势,利用网络的一对一交互式功能,进一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提供附加值高的信息,引导消费者在网上参与产品设计,共同创造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网络商店经营的重点不在于吸引人潮,而是如何挖掘那些想要在网上购物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如热情地招呼好每一位在线顾客,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品建议,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建立情感纽带等,同时要建立更加快捷迅速、服务周到的售后服务机制。具体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主动的沟通,开展深层次的客户服务。在网店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应积极回复买家的提问,主动进行市场调查,及时寄发简洁的成交与发货确认信息,诚信经营,树立起网店良好的品牌形象与信誉。同时,重视一对一沟通,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著名商务网站Amazon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运用灵活的销售策略,满足客户多元化消费价值倾向。在提倡个性化营销的今天,消费者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应把顾客作为独特个体进行营销,比如根据顾客的浏览特点、购买记录,有针对性地定期为其推荐适合的产品,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还可以把实体店铺营销和网络营销结合起来。例如在办理雅戈尔(服装类企业)会员卡后,可以拿小票在网上注册进行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则可以享受较高的减免优惠,而不上网的顾客也可以凭会员卡直接在店铺享受商品折扣;顾客在网上买的商品,只要店铺有货,就可以进行调换,方便了不同要求的消费者,大大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搜寻;购买决策;搜寻持续时间;价格

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1],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购买决策过程又分为问题认识、信息搜集、对可供选择方案的评价、购买决策和购买后行为五个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一定存在需求,即购买动机。这个动机可以是内在动机,也可以是外在动机。例如饥饿就是一个内在动机,这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而一个人看到广告或者看到邻居家里新购商品时,所产生的自己想要购买的动机就是外在动机。有了购买动机,就有可能进行信息收集,即寻求更多的信息。当然,一个人饥饿时购买面包是不会进行信息搜集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前都会对商品的价格、品牌、质量和功能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加以选择,而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搜集过程。

一、信息搜寻模型

1.假设前提

消费者分为个人和群体(如集团、企业等)消费者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由于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不同,影响其进行信息搜集的因素也不同。另外,消费者应该是理性的消费者,而不是冲动的消费者,即在购买之前,既要对所购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等因素进行比较,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因素。因此,本出两点假设:1)本文中的消费者指的是个人消费者;2)本文中的消费者指的是理性消费者。

2.信息搜寻模型

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及各种个人、公共和经验资源搜集信息。并且其所购产品不同,搜寻信息的方式也就不同。本文构建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模型,见图1。

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是由于购买刺激所引起的。购买刺激分为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内部刺激指的是由于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购买欲望;外部刺激是指外部环境引起的刺激,如某个广告、朋友或邻居买了某件商品等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之后就要进行信息搜集。其信息来源分为两部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2]。内部信息包括消费者过去积累的个人经验和低介入度的学习所获得的信息;外部信息是通过亲属朋友和其他人的介绍,通过杂志、广告和试用产品等信息来源获得的。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都会以内部信息作为其主要信息来源,即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而当个人经验不足以作为决策的根据时,消费者就会进行外部信息搜集。外部信息搜集将产生两部分结果,一部分是搜寻成本,因为消费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体力成本、脑力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另外一部分是备选方案,即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搜集的收益常常超过其成本[2]。比如,信息搜集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商品更低的价格、更满意的款式和更好的质量等信息。消费者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就要进行备选方案的选择与评价,然后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如果所购产品符合或超出顾客的期望,则顾客就会满意;反之,顾客就会不满意。顾客满意则会重复购买,从而强化个人经验,形成正反馈环;而顾客不满意则会形成负反馈环。

二、影响信息搜集的因素分析

从广义上讲,消费者的每一个购买决策过程都包括信息搜集这一阶段,只是信息搜集量多与少的问题。所谓的不进行信息搜集指的是不进行外部信息搜集,因为消费者有个人经验和以往的不经意的信息收集[3],这个内部信息资源就足以做出购买决策。因此,我们的信息搜寻模型适合于任何一个购买行为。有很多因素影响消费者是否进行信息搜集及其搜集量。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图2。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价格和搜寻成本,次要因素包括品牌差异及其变化、购物环境和时间可获性。

另外,商店的分布情况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也对信息搜集量产生影响。BR>

1.主要因素分析

(1)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商品时,其信息搜集量要高于低价商品[4]。如果商品价格差别很大,则消费者进行信息搜集的持续时间就相差很多。

商品价格作为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其约束条件为

P1Q1+P2Q2+…+PnQn≤I

式中:P1,P2,…,Pn为商品1,2,…,n的价格;Q1,Q2,…,Qn为商品1,2,…,n的消费量;I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因此,商品价格的高与低是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来说的。我们认为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收入进行购买决策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消费者用有限的货币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图2中可以看到,商品价格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小,那么他的信息搜集持续时间就短;商品价格高,则消费者就要进行外部信息搜集,这时,就会产生搜寻成本的问题。当然,在消费者获知商品价格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搜寻成本,如果产生,我们一并计入搜寻成本。

(2)信息搜寻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也是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信息搜寻成本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大,其结果是信息搜集的持续时间长;反之,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就小。因为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要付出金钱与时间,这就是寻找信息的成本,称为信息搜寻成本[5]。信息搜寻成本也是影响消费者是否进行搜寻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的搜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2]。货币成本包括与搜寻活动相关的费用支出,如交通费、停车费和与时间有关的成本,包括损失的工资、放弃的机会等等。例如高收入者的时间成本较高,他在购买产品时就不愿花太多时间搜寻信息。搜寻的非货币成本相比之下虽不太明显,但可能比货币成本影响更大。这个非货币成本就包括转换品牌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假如信息搜寻成本太高,甚至超出了所购商品的价值,那么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也会减少。

但是,搜寻成本是在商品价格高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够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根据图2所示,只有在商品价格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搜寻成本,否则就不会产生搜寻成本。因此,价格是消费者是否进行信息搜集的先决条件。

2.次要因素分析

(1)品牌差异及其变化。品牌差异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如果品牌差异大,消费者的选择性较强,则信息搜集量就大。即使存在品牌差异,但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供选择的商品品牌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信息搜集量也将减少。因为消费者对所有的品牌都了如指掌,这时,最可能的情况是消费者根据他自己的购买经验进行习惯性购买。

一般情况下,如果商品是知名品牌,则该商品的价格高。因此,如果商品价格高,消费者就会花费时间在品牌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信息搜集量就会相应增加。

(2)购物环境。购物环境也是影响消费者进行信息搜集的因素之一。令人愉快的购物环境将导致顾客更多的惠顾与购买[6]。如果购物场所非常拥挤,并且货物陈列不合理,这时的消费者就有可能不购买,也就不存在外部信息搜集的可能性了。

(3)时间可获性。时间可获性是指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信息搜集。如果消费者可用于购买的时间较短,那么他的信息搜集量就小。例如,公司职员午休时间的匆忙采购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利用,那么他的信息搜集量就比较大。综上所述,商品价格在消费者的信息搜集过程中起着首要作用,商品价格高,则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大,因此,价格是影响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

三、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价格是影响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我们采集了消费者在某个大型超级市场购买日用品时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1.可行性分析

我们认为,日用品的购买属于中等介入程度的购买。消费者的外部信息搜集是有限型的信息搜集。消费者在超市中购买日用品时,其信息搜集过程可以认为是从消费者到达商品陈列处开始,直到消费者把选好的物品放入购物车的过程。因此,可以用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耗时间来衡量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的大小。超级秘书网

2.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我们选择了一个大型超市作为调查地点,选择65名女性顾客(因为此类商品购买者主要为女性)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是周六、周日的14:00—17:00,分两次完成调查。选择了洗发用品和护肤用品(主要是面部护肤用品)作为选购商品。其中,洗发用品有12个品牌,护肤用品有10个品牌。这两种商品在超市里邻近摆放。

(2)背景分析。选择大型超市作为购买场所,是考虑其商品一般为中低档商品,尤其对洗发用品和护肤用品来说,大型超市的顾客群体一般为中低收入者,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

(3)方法及数据。观测人员是在购买者不知情的条件下作记录的,记录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商品的品牌数量、价格范围及购买情况(见表1)。其中,洗发用品的瓶容量以200毫升计,护肤用品的瓶容量以50毫升计;另一部分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持续时间,见表2。并且,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若被打扰,则取消该记录。

3.研究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到,由于价格不同,则消费者选购时间不同。洗发用品的价格均值为16.5元,低于护肤用品的价格均值48.9元。对于18位购买了两种商品的顾客来说,购买洗发用品的持续时间均值为5.25分钟,而购买护肤用品的持续时间均值为13.12分钟。另外,26位买洗发用品的顾客的持续时间均值为5.66分钟,而21位买护肤用品的顾客所用时间均值为14.17分钟,购买护肤用品的时间同样大于购买洗发用品的时间。

由此可以推断:价格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即消费者花费在价格高的商品的信息搜集时间大于价格低的商品。此结论证明了本文的观点。

四、结语

根据前面的信息搜集模型,消费者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是影响是否成功购买的直接因素。如果消费者成功购买,并且购买后感到满意,则会重复购买,其结果是对该品牌的认可,从而树立品牌形象,并有利于品牌识别和品牌延伸[7]。既然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那么企业就可以据此对新产品定价。如果某企业生产的高质量的产品,估计消费者用后产生满意感的可能性较大,那么该企业就可以采用撇脂定价法。根据我们的结论,消费者接受该品牌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消费者购买后满意就可能会产生品牌忠诚,那么企业就可以迅速收回开发成本,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贝斯特,科尼.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ChristineAV,DanielRF.Expandingthefunctionalinformationsearch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3):551—578.

[4]DarkePR,FreedmanJL,ChaikenS.Percentagediscounts,ini-tialprice,andbargainhunting[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5,80(5):580—586.

[5]马费成.信息经济学(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1):93—96.

[6]ThangDoreenChzeLin,TanBenjaminLinBoon.Linkingcon-sumerperceptiontopreferenceofretailstores: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multi-attributesofstoreimage[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3,10(4):193—200.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购买意向品牌信心品牌态度感知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商和零售商都在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希望购买行为的产生。但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消费者很难分清哪个产品更好,他们更加依赖于心理上的认同。当各种品牌以降价的方式促销时,如果让消费者感觉品牌品质有所下降,将很难引起购买行为;当选用不符合产品形象的代言人作宣传时,人们可能不会喜欢上该品牌,更不会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产品质量保证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的是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因素。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购买意向是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行为的几率高低。Mullet认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态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Dodds等认为购买意愿指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国内学者朱智贤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买到适合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顾问,是消费心理的表现,是购买行为的前奏。

在对购买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Howard和Sheth(1969)首先提出品牌信心的建立是产生购买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消费者对该品牌评价的信心越高,越容易主动的收集该品牌的信息(Haward,1989)。当消费者达到了品牌信心与信息的平衡后,只需要很少的产品信息,并且更有可能购买。由此得出:

H1: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心与购买意向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态度是指对某一刺激物所持有的赞同或反对的情感程度,心理学认为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其行为意愿。态度代表对事物的情感(Bettmna,1979)。Lutz(1991)认为态度仅仅是情感上的构架并且反映了对某个事务的倾向性,“它能够引发非常明显的行为或行为意向”。

Simnoni认为对某个特定品牌的态度会影响到其是否选择该品牌。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他们没有办法证实品牌态度能够非常可靠、稳定的预计购买意向或行为(Fairdot,Paella,Alofrd,2001)。由此得出假设:

H2a: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与购买意向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H2b: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与态度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所能感知到的利得和其在获取产品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和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消费者购买意向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来决定的。MONROE等提出价格、感知质量、感知价格、感知利失和购买意向的模型,认为感知价值与购买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THALE也指出,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一个原因变量。特别是当同时面临几个相似的竞争品牌时,感知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由此得出以下假设:

H3a:消费者感知价值与其购买意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b: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与其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方式对同济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正式研究之前,通过预调查和对被调查对象的追踪访问,确定正式研究中的刺激物为手机。本文还对KELLER、DELGADO、的量表进行了调整,得到正式研究使用的量表。本研究通过现场派发和邮件方式对同济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00份,排除无效问卷19份,有效率问卷共181份。本文主要采用线性结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

本文采用LISERL8.7对模型进行检验,以探索研究变量同时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形。按照BEHTLER的评估标准,如果X2的P值﹥0.05,X2/df﹤3,RMSEA﹤0.05,NNFI﹥0.9,CFI﹥0.9,IFI﹥0.9,则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中的模型拟合情况如下:X2为149,df=84,P=0.0013,RMSEA=0.06,NNFI=0.96,NFI=0.89,CFI=0.97,IFI=0.96,综合分析,该结果达到了要求的标准,说明模型拟合的很好。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均通过了检验,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对品牌的信心和态度是影响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同时品牌态度对品牌信心和品牌感知价值有正相关的作用,进而影响购买意向。

四、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态度、信心、感知价值均是品牌或产品形象反映到消费者身上的因素,不管是广告亦或促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产生购买行为,如果消费者心中的产品形象不如厂商的预期,则购买行为很可能不会产生。另外,厂商的市场推广一定要能影响到消费者的态度和信心才会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例如,频繁的降价对于厂商来说,是为了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顾客,但研究表明,价格的不稳定会降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心,从而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了增强人们的购买欲望,在提高品质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改变对产品的态度,如何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此外,上述研究结论的推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样本仅局限在在校大学生群体,并且样本量有限;其次,我们没有分析品牌态度、品牌信心是如何影响购买意向的;最后,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只本研究中基于消费者的三个维度,而品牌的外部线索(Extrinsiccues)对品牌的购买意向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局限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Howard,J.A,andSheth,J.N.,TheTheoryofBuyerBehavior,Wiley,NewYork.1969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用卡 调查 杭州论文 开题报告

毕 业 论 文(设 计)

论文题目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 韩国红

姓 名 边 瑶

班 级 金融07(9)班

所在系(部) 金 融 系

2009年 6月 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 边瑶 班级 金融07(9)班 系部 金融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2004)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 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 [n](2007)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 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 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 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08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12月~2009年1月,资料收集。

20009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9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 章:

年 月 日

六、教研室意见:

签 章:

年 月 日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 名 冯婷 专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 指导教师 朱维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诸暨市店口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信用卡持有率和使用情况,影响和制约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调查分析

主要任务及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千. 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n]. 上海:国际金融报. 2006.8.28

[2] 虞月君.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 李芳芳.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 广州:新快报.2007.(3)

[4] 万晓东,何春雷. 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 北京:中国消费者报. 2006.4.28

[5] 赵挺. 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 河南: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1)

进度安排 2007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7年12月~2007年1月,资料收集。

20008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8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8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8年4~5月,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系(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房地产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楼房的不同需求同时促进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面对的问题。2010年,中国政府针对房价持续走高的现象,又推出“国八条”的政策措施,在2011和2012年实现稳步增长。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再次上涨,中国政府出台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国五条”,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断呈现出新形势,这要求中国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在房地产产品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保障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稳增长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但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在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并且当前实际需求远低于供给数量,部分高房价背后是开发商苦撑下的高空置率、高存、高负债率的外在表现。在购房者平稳发展预期下,投资需求下降,购房者开始主动搜寻所需信息,购房变得更加理性。传统推式(push)营销方式的单向信息传播已经难以满足购房者需求,房地产营销迫切需要确定具体影响营销的因素,采用拉式(pull)营销方式,以实现房地产营销量的增加。

一、文献概览

标题:“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房地产销售人员”与“中国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关系。

任九腊(2012)认为影响中国房地产销售的价格因素是人所共知的,他认为应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价格调整以促进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他所说的三个方面分别首先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房地产建设成本加上预期利润后制定的销售价格,这种销售价格的优点是比较简单,依据充分。不足之处在于仅仅是从房地产企业内部建设成本与利润收益角度确定价格定,忽略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其次就是房地产销售通过行业竞争的方法来确定销售价格的方法,即依据行业竞争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情况确定销售价格,这种方法一般在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使用,但这种方法只有房地产企业不断的降低房地产建设成本时才可能使用;最后就是通过加权的形式来确定房地产销售价格,这种方法是在销售竞争价格确定的基础上,再结合楼层实际情况,复分析每一平方米的市场销售价格,再根据面积楼层视野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加减比例,从而确定最终的房地产销售价格。

总之,他认为通过对房地产销售影响力最强的销售价格进行合理恰当的调整,可以极大的促进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量的增加。

胡树红(2011)指出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恰当运用合理的价格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他举例指出在2009年房地产销售量曾经创新高,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策略上灵活运用销售价格的杠杆撬动房地产销售市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特价房来吸引购房者,一些楼盘还采用了把楼层低的单位和楼层较高单位的价格拉大的价差变大的策略,让一些特惠单位率先出售,从而聚拢人气,最终促进房地产整体销售量的提高。

潘彤(2010)研究人为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信息传播促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通过大众媒体的销售方式进行房地产营销的方法不再有效。通过新媒介的房地产销售渠道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分众营销的促销方式也越来越显著。他研究指出房地产销售信息传递呈现多点到多点是新媒体分众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促销方式体现了差异性。他继续研究指出分众上是对受众进一步的细分,即根据特征把全体受众分成子组群,并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向不同组群传递不同的房地产销售信息,从而实现对受众精确和更高效的房地产信息的传播。目前这种分众式传播促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主要采用的促销方式,这极大促进了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

许继扬(2009)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存在夸大绿地面积,设施配套及环境等承诺与实际不符,以及不按合同约定或承诺时间交房,广告内容表述不准确,隐瞒实情等广告带有虚假成分的现象,这些营销诚信度差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广告推广效果,而且也损害了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的形象及诚信度,从而导致房地产楼盘销售量的下降。

连慧乐(2013)研究认为房地产企业的品牌促销不但是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创造出品牌价值,最终实现品牌效益的促销过程,而且还是通过使用各种促销策略让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和服务及品牌等形成认知的过程。房地产企业的高层次品牌促销可以让消费者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誉、知名度及形象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换言之,就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企业品牌的深深烙印。通过塑造良好房地产企业品牌形象的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消费者对于房地产产品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营销量的提高。

李德云(2011)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中国的房地产 在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时候把房地产的绿地覆盖率作为市场定位的标准之一,从而进一步增加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他继续指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纷纷以环境保护作为自己房地产的营销理念,倡导绿色文化的消费价值观,都把绿色营销作为自己房地产营销的核心营销战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倡导绿色文化的营销策略,在增加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绿色节能住宅销售量的

提高。

邹元明(2011)研究认为只有市场定位准确,房地产销售才能进展顺利。如果房地产目标消费者定位不准确、不清晰,这样只会造成对客户需求理解的含糊不清,最终妨碍到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熟悉客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同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竞争者状况的研究,避免定位趋同。他继续举例指出,概念房产可谓是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典范,通过恰当准确的市场定位,成功的促进了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李翠勤(2013)研究观点认为房地产的销售人员应该从多方面完善售后服务,这是房地产企业在促销环节上从长远角度考虑,注重全局观念,不搞短期销售行为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并要及时听取房地产销售人员的售后服务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房地产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强化销售人员的服务意识,注重细节维护,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许继扬(2009)研究人为房地产销售人员队伍需要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对于规章制度和管理环节要进行完善,提高整个房地产营销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应对能力。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完善激励制度,提高销售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销售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最终实现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从上述文献概览得知: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房地产销售人员对于中国上海房地产营销量具有显著性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论文采用的是定量研究与演绎推理相互结合的方法。

本论文把第一手数据(原始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把第二手数据作为参考资料的来源。

本论文的研究工具是参照里克特测量量表形式编制的调查问卷。

本论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分配比例为:上海房地产销售员工300份和消费者300份,有效回收总计578份,有效率为96.3%,误差率为3.7%,完全符合论文设计要求。

三、数据分析

信度分析:“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和因变量“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Cronbachα系数值结果分别是:0.851、0.762、0.690、0.807、0.812、0.765,上述信度数值都大于论文设计的最低数值0.6,完全符合研究设计要求,说明研究数据可以采用。

效度分析:通过对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进行因子分析的方式,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因子载荷值为0.670-0.922,超过0.5,这表明测量量表中各个题目与其相应变量之间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辅合效度符合论文设计要求。旋转成份矩阵把本论文的研究变量分为六个成份,基本验证了本论文测量量表的各题目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判别效度符合设计要求。

描述性分析:总体均值中最高的是销售价格(4.5560),其次是市场定位(4.3391),第三是房地产营销量(4.1272),第四是促销方式(4.0567),第五是销售人员(3.9403),第六是销售渠道(3.7595)。由此可知调查对象对于“销售价格”的回答评价得分最高,对于“销售渠道”的回答评价得分最低。

标准差中最高的是促销方式(0.90869),其次是销售渠道(0.88937),第三是销售人员(0.84849),第四是房地产营销量(0.84669),第五是市场定位(0.82915),第六是销售价格(0.75853)。由此可知调查研究对象对于“促销方式”的回答评价意见分歧最大,对于“销售价格”的回答评价意见最为集中。

二元相关(皮尔逊)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0.01(双侧)时,自变量“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和因变量“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581、0.495、0.597、0.556,介于0.40-0.80之间,说明这五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的中等以上强度的相关性。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5~0.194之间,均小于0.4的相关性。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于相关研究文献的概览和相关研究数据的结果分析,对上海房地产营销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不但回答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且验证了研究假设。即对于“上海房地产营销量”具有影响的因素有“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这些因素与“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相关的研究假设是成立的。另外,由于本论文只是选择五个因素对上海房地产营销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除上海之外的其它区域,这对于论文的研究意义形成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1]任九腊、马丹、阮志祥、任建华.浅谈房地产销售管理[J].商.2012.4.8.

[2]唐纳德.R.库珀、帕梅拉.S.辛德勒.商业研究方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彤.房地产业营销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7.

[4]胡树红.浅谈房地产营销策略及创新[J].上海房地.2011.2.20.

[5]许继扬.房产营销特点与策略[J].现代企业.2009.9.15.

[6]连慧乐.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连锁.2013.8.28.

[7]李翠勤.房地产营销之售后服务[J].经营管理者.2013.5.25.

[8]邹元明.浅析房地产企业营销若干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1.4.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6篇

结合中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当前消费者研究理论架构由六大分支研究领域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围绕上述分支展开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消费者研究;文献计量;发展脉络;理论构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4-0040-11

引 言

作为营销学分支的消费者研究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33年丁馨伯翻译的教材《市场学》①。但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消费者研究进展较为迟缓。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处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计划分配,消费者研究被严重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三十多年间,我国消费者研究由弱渐强、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逐步构建出当代中国消费者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今,理论总结的契机已然成熟。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面临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消费者研究的现实需求快速提升,理论创新的任务亦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1979-2009年的消费者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简要剖析其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些有益和科学的参考。

(一)分析方法

本文的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是指围绕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人及其消费行为等所展开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对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的常用方法有内容综述、专家访谈、课程和学位点设置考察,以及课题立项情况分析,等等。其中,基于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是最常用、最权威的方法之一,可以较为客观、系统地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

因此,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8-2009)中收录的528种期刊为论文样本抽样框,抽样时段为1979-2009年,抽样的具体方法为:首先,检索文章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含有“消费者”的文献,然后,再进行去重复处理,并滤除新闻消息、感想、人物访谈、企业经验介绍、法律条文解读和释义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与本论文主旨关联度较大的文献样本2601篇,其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二)发展阶段判定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D.S.Price)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第1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2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在此阶段,该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3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4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

邱均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图书情报研究》2009年第2期。

。简言之,根据文献增长呈现的规律可将研究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完备期四个阶段,该理论通常能较好地适用并解释世界各主要学科/学术领域的发展脉络,已被作为判定各学科/研究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对CSSCI来源期刊中的消费者研究论文,计算从1979-2009年的逐年文献累积量,再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逐年累积论文数量用Y表示,年份用t表示,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研究论文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逻辑曲线分布, P

一般而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其所处市场环境的变迁关系密切。以此推断,我国消费者研究与市场形态演变之间应该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结合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从1993年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并逐步由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至今,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

另据表1文献增长统计显示,1979-1992年每年发表消费者研究文献量均在50篇以下,1993-2001年每年文献量基本在50-100篇之间波动,2002年以后每年文献量均在100篇以上。结合上述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运用SPSS软件对1979-1992、1993-2001、2002-2009三个时段文献数据进行回归验证,得出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发展阶段判断:

(1)1979-1992年间,每年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消费者研究论文数量在50篇以下波动,与普赖斯关于学科文献增长第一阶段“文章数量非常少,且增长不稳定”特征吻合。故将此阶段确定为消费者研究的萌芽期。

(2)对1993-2001年文献累积数据进行指数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数据分布与指数曲线具有很高的拟合度,R2值为0.995,如图2所示。符合普赖斯关于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中第二阶段文献累积增长呈指数增长特征的描述。故将此阶段确定为消费者研究的成长期。

(3)对2002-2009年累积论文数量同时进行指数和线性回归比较分析发现,二者p值均小于0.001,皆具统计意义。但数值和图形对比结果显示,该时期的文献增长规律更符合指数增长规律。指数模型R2=0.999,F=11496.880,T=755.576,明显高于线性模型R2值(0.976)、F值(245.889)和T值(15.681),如图3所示。因此,根据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笔者认为,该时段的消费者研究仍处于成长期,尚未进入文献呈线性增长的成熟期。亦即1993-2001年和2002-2009年这两个时间段的研究阶段均处于普赖斯所指的成长期。但由于二者文献增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且时间跨度较大,宏观社会环境上的变迁在两个阶段的消费者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有明显差异,故暂将同为成长期的两个阶段区分为I、II两个时期进行分别研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指引,某研究领域相关论文关键词的分布频次与特征,能显示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与方向、重点与热点等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情报学报》2006年第2期。。因此,通过对2601篇消费者研究论文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和聚类分析,除去综述类文献,我国当代消费者研究主要汇聚在以下六大分支领域:消费者行为(542篇、占20.8%)、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相关研究(520篇、占20.0%)、消费者心理(433篇,占16.6%)、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308篇、占11.8%)、消费经济(275篇,占10.6%)和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257篇、占9.9%)。此外,消费哲学、消费社会学和消费者研究方法等文献也占有一定比例(如表2所示)。

(一)萌芽期(1979-1992)

1.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萌芽期,消费者权益问题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位列研究内容分类的榜首。研究核心为消费者保护策略和相关法律法规两方面(如表3)。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策略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首先直接呼吁重视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有些文献标题中直接包含“要(必须)维护(照顾)消费者利益”的字样,代表性研究者有:尹世杰、丁世和等。其次,范家甫、王树林和肖经建等人对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原因和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法律法规制度研究方面,李景禧、史际春和国世平等人不仅呼吁尽快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并论述了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相关原则和建议。同时,刘南昌等人大量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泰国等国外消费者保护立法实践,并阐述了对我国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消费者心理研究

消费者心理研究排在萌芽期研究内容分类的第二名。心理动机是本阶段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他各细分主题的文献较少(如表4)。

消费者心理研究始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起到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消费者研究正名的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者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者基本停留在对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和规律的描述阶段,代表性研究者有:果洪迟、易昌泰和华光彦等。

在消费者心理研究核心领域――心理动机研究方面,基本以消费者分类研究为主。郎宝书描述了购买动机中的主要心理现象(求实、求安、求廉、喜新、趋美、仿效)和影响购买动机的因素(商品本身特性、外界信息环境、消费者自身特征)

郎宝书:《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现代财经》1982年第3期。

。研究者们还通过购买动机的研究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马小冈和王玲玲分别论述了男性、女性、老人和青年四种类型消费者的七种购买动机(理智性、冲动性、生存性、被迫性、习惯性、时髦性和诱发性)和三种消费心理(节俭性、时宜性和制约性)

马小冈、王玲玲:《谈谈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消费心理》,《商业研究》1983年第5期。

。李良知则将消费者的动机分为三类:理智型、感情型和惠顾型,并将消费者划分为友好型、急躁型、冷静型、推宕型、犹豫型和周密型六类

李良知:《消费者购买动机初探》,《外国经济与管理》1984年第11期。

3.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萌芽期的第三大研究领域,主要可分为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消费行为过程研究三类(如表4)。

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是萌芽期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领域。闵建署、胡钟京和伊志宏等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了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动机、知觉、学习和态度等心理因素;职业、年龄、生命周期和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社会阶层等社会因素;文化、亚文化等文化因素;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商品陈设的微观环境、购物中心的规模、类型和距居住地的距离等地理环境因素,等等。

消费行为过程研究方面,主要分析了决策与选择过程、行为模式和购后行为研究三个方面。杨锡勇、苏亚民、刘方和张少龙等对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杨锡勇的消费者购买过程分析结论较具普遍意义,他将购买过程分为问题认识、信息搜索、选择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价五个步骤

杨锡勇:《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分析》,《财贸研究》1990年第5期。

。关于消费者行为模式,季远着重论述了消费者的学习模式,他认为“消费者学习模式=消费过去的经验+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搜集+消费者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消费者对商品的比较和评价+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季远:《略论消费者学习模式》,《北京工商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4.消费者经济理论研究

本文中的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主要指由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理论延伸而来的相关消费者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消费力概念、效用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消费信用理论等。其中,王美涵、易然和袁培树等人关于“消费力”概念的争辩文章构成了该阶段消费理论研究的热点。论争开始于1980年,约历时五年。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涉及消费结构、消费模型、需求与供给、消费者剩余、价格问题、消费者承受问题、消费趋势、经济制度与消费行为关系等问题研究。

5.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在营销理论方面,1984年“市场经济为辅”政策确立以后,研究者们才逐步关注由

消费者构成的市场的研究。因此,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1985年以后。市场细分理论是萌芽期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励瑞云和吴建安等人着重分析了市场细分理论在市场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具体的细分标准、原则和策略。在营销策略方面,马某超、陈文生和晁钢令等主要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相应的销售技巧。在营销理念方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逐渐清晰。

萌芽期,我国的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大量引介国外理论和方法的阶段,共有文献322篇,23篇/年。1985年以前每年文献量较少,随着《中国消费者报》和《消费经济》(1985-)杂志相继创刊,为中国消费者问题研讨开辟了专属学术园地,之后,文献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稳定(如表1)。各领域研究的共同特征为:概述性综合研究多,细分领域研究少;国外引介性研究多,国内具体问题分析少;表象问题描述多,解决对策深入分析少;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学术问题探讨还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如学术概念前以“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作为限定区分的现象较为常见。各研究领域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研究合法性论证与确立的过程。尽管本阶段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消费者研究框架,但在将国外理论本土化实践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在推进消费者保护组织化和法制化进程方面成果显著。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值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故市场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对消费经济理论探讨以及以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为据的营销理论和策略分析等均居于权益类研究之后。

(二)成长Ⅰ期(1993-2001)

1.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在成长I期,该领域研究仍居研究内容分类首位。与萌芽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吁、探索和引介等初级研究有所不同,本阶段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入,较为偏重系统的保护策略研究,并在消费者保护法制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现实需要和学界倡导的双重力量促使下,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终于面世了,它标志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正式进入了法制轨道,也意味着我国消费者保护工作取得了质的突破。随后,许思奇和涂昌波等人就进一步构筑和完善我国消费者法律保护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均有明显进展,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在消费者教育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进一步对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与其他研究领域相仿,同样有一些研究者对国外消费者教育实践情况进行了引鉴。在消费者运动研究方面,曾坤生、洪兵、李伍荣等人就我国消费者运动兴起的原因、大众传媒和政府在消费者运动中的角色和职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消费者组织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完善我国消费者组织和更好地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等问题。

2.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随着199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全面展开,市场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企业对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成长I期,与消费者相关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跃居内容排名的第二位,研究核心为基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中,基于消费者需求和满意心理的营销策略研究成果较多。在行为与营销策略研究方面,关于消费者忠诚与营销策略的研究较为突出。此外,吴丽珍、郑琦和袁炎等人还着重分析了市场细分理论和生活方式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体应用研究又分为:人口学应用与营销策略研究和基于年龄标准的青少年、青年、中青年、老年等消费群体营销策略研究两大类。

3.消费经济理论研究

对消费者研究现实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者经济理论研究探索。所涉研究领域比较稳定,与萌芽阶段基本相同,但研究层次更为深入。代表性研究者有:尹世杰、袁志刚和施祖辉等。

4.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成长I期的第四大研究领域,其中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消费行为过程研究仍为该领域的三大研究重点(如表4)。

在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杨锐、卫兴华、李颖等人探究了体制转换时期消费

者行为的特征、变化和趋势等。在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与萌芽期以消费者个体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探析路径明显不同的是,成长I期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外界因素为主。如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等文化因素;地理、空间等环境因素,品牌、价格等产品因素,代表性研究者有:司金銮、王海忠和李东进等。在消费行为过程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仍旧分布在决策与选择过程、行为模式和购后行为研究三个方面,代表性研究者有:司金銮、王高和黄维梁等。

5.消费者心理研究

成长Ⅰ期消费者心理研究重点领域有心理动机、态度和知觉三个分支(如表4)。在心理动机研究方面,李立红、赵曙明和孙元明等探讨了消费者的动机类型、以及消费者需要、需求、意向、意愿和预期等问题。在消费者态度研究方面,黄沛、王海忠、唐庄菊等分析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偏好和满意/不满意等心理。在心理知觉研究方面,符国群等分析了感知、认知和注意等消费者心理。

成长I期,我国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西方消费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全面引进,并与本土实践充分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共有文献542篇,约60篇/年,年平均文献量约为萌芽期的3倍。研究的基本特征:从萌芽期概述性研究为主的特征逐步向细化的方向发展。但研究重点比较分散,且就单个理论而言,研究还不够丰富和深入。但本阶段研究有两项不容忽视的突破: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使消费者权益保护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二是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直接推进了大规模、规范化的消费者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和普及。

从1993-2001年的成长I期,亦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因各方面制度仍不完善,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仍旧突出,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再次成为热点和重点。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营销意识逐步增强,业界和学界均开始强调消费者的核心地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研究大量涌现,使得该领域文献量排名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但关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仍处于引进和本土化阶段。此外,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关于网络消费者的研究已初露端倪。

(三)成长Ⅱ期(2002-2009)

1. 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成长II期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其中,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和行为过程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如表4)。

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阶段研究主要围绕内因和外因两大层面展开。内因指与消费者自身相关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理、性格、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和生活方式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张红霞、左洪亮和张梦霞等。外因主要是指消费者个体以外的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指产品、市场环境、营销策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代表性研究者有:李晋锋、王海忠、刘世雄等。其中,在产品维度,符国群、庄贵军、于坤章等人主要从价格、品牌和原产地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在消费者行为过程研究方面,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决策、信息处理、购买与选择和购后行为研究四类(如表4)。(1)关于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研究者主要进行了不同情景、不同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对象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考虑集、模型、特点和过程等研究。其中,考虑集理论是本阶段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的重要突破,代表性研究者为王晓玉和晁钢。(2)关于信息处理行为的研究是成长II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热点研究领域,议题主要涉及信息搜寻努力影响因素、过程、模型等,核心研究者为李东进。(3)关于消费者购买与选择行为的研究,可分为传统型议题和特色议题两大类。传统型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领域展开:消费行为的心理、文化和品牌营销策略等影响因素,行为模型、行为成本、重购行为和转换行为,以及普遍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宋思根、张梦霞和李东进等。特色议题主要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国情特色的研究选题,如绿色消费、原产地偏好、理性购假和冲动性购买等,代表性研究者有:符国群、吴坚、谢庆红和张剑渝等。(4)关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研究,主要议题为消费者满意/忠诚和不满意/后悔-抱怨心理行为过程和影响因素。其中,后悔与抱怨是购后行为研究的一个焦点议题,代表性研究者有:李芳芳、周庭锐和王照国等。

2.消费者心理研究

在成长II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是文献增长较快的研究领域,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各类主题均有显著增长,且各类别之间的均衡性略有提高(见表4)。其中,态度、知觉和影响因素分支研究增幅较大。

在心理态度研究方面,可分为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研究两大类。具体态度研究议题主要聚焦在满意、偏好、信任等三个领域。在具体态度研究领域,以消费满意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符国群、涂荣庭、董大海等人深入展开了对消费者满意度理论、满意与否的缘由探讨、满意度测评指标和消费者满意模型分析。

在心理知觉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感知或认知研究领域,尤其对风险、安全、公平和新概念等方面的感知/认知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在新概念的感知方面,黄季、杨晓燕、曾寅初等人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绿色食品等概念认知程度和购买意愿。另一个重要的认知研究领域是消费者自我认知,曾德明、章燕、吕筱萍等人分析了自我概念与消费选择的关系和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两个方面。

在消费者心理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文献较多集中在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两个领域。董大海、王守中和田阳等人分别从过程、绿色认证、公司形象等角度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王丽芳、董亚妮和高杰等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产品伤害危机、不同来源国等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3.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际互联网,对消费者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高速发展的成长II期得以显现。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为消费者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对象,也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本阶段,围绕网络应用展开的消费者研究文献达240篇。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涵盖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营销策略等,其中,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是核心领域。

基于网络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议题有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新特点、网络消费行为模型、网上信息搜寻行为、网上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刘立、琚春华和刘枚莲等。其中,李念武、柴海燕和孙春华等人专门探讨了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基于网络的消费者心理研究,研究议题较为集中,主要有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物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模型、信任问题、风险感知和网络口碑研究等。其中,尤以信任问题研究为众,共计34篇,占45.3%。从议题的分布情况看,该领域信任与风险热点研究与网络购物环境的虚拟性特征密切相关,而口碑传播研究的兴起亦与网络用户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便捷性不无关系。当前,网络消费者的信任问题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初始信任问题上,而持续信任问题则次之,代表性研究者有:鲁耀斌、何莉、王沁、王守中、王学东和李志宏等。

4.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成长Ⅱ期,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与策略研究虽然排名由第2位下降至第4位,但所占比重仅略微下降(从13.8%降至12.3%),仍不失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阶段,主要形成了以品牌理论为支撑的营销理论和策略基本研究格局;市场细分理论仍旧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体验营销是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基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内部因素与基于广告和产品价格等外界因素的营销策略分析是本阶段的重点研究领域。此外,成长II期营销策略研究层次比前两阶段明显深入,出现了较多基于消费者需求、满意等具体心理或忠诚、转换和敏感等具体行为的营销策略研究。

5.消费者权益及其相关研究

在成长II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略有增长,但比重大幅下降,由上一阶段的34.9%降到12.1%,同时,在同期文献量排名中由第一位降至第四位。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壮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进入了法制化、组织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轨道;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消费者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消费者权益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有所加强。因而,在此背景下,消费者权益研究也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地调整研究重点,并逐步趋于稳定。

在成长II期,消费者权益研究领域在议题细化方面有显著的突破。首先表现在对各具体消费领域中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的探讨方面。其次,在消费者群体层次方面,展开了对农村消费者权益及保护的研究。第三,针对特定环境下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网络媒体环境下展开的相关研究较多,共有文献35篇。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高,知情权成为成长II期中消费者权益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一方面,研究者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了探析,另一方面,研究者积极探索知情权内涵、获取方法和保护途径等。最后,在国外相关研究经验引介方面也更为具体,如《欧盟货物自由流动与消费者保护》、《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督察机制及其对消费者的保护》和《德国的消费者撤回权制度》等。

在成长Ⅱ期,我国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系统构建和融合创新阶段,各个领域基本完成了理论和方法引进及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其基本研究特征为:年度文献增长量显著加快,8年累积达到1737篇,年均篇数达到217篇。研究视角和议题更加多元化,且继续朝理论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单个理论展开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新增了少量消费哲学和消费社会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向。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比重显著下降至53.5%。同时,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尤其在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两个研究领域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法使用率达到50.1%,而在成长I期使用率仅为17.7%。其中,在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比例。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小组、在线调查等研究成果陆续出现。网络也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如在线调查、虚拟民族志、热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然而,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三个阶段均存在一个共性的缺陷:即欠缺均衡性。主要表现为重城市消费者研究,轻农村消费者研究;在城市消费者研究中,又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分析;在性别方面,则表现为重女轻男。

在成长Ⅱ期,我国消费者研究不但在文献量增长、内容深化和方法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在研究架构方面也实现了重大跃迁:研究重心回归到西方传统消费者研究核心领域――即以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分析为支撑的消费者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趋于稳定,但比重大幅下降;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异军突起。到本阶段末期,我国消费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与发达国家的时差日益缩小,几近持平。可以说,我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消费者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结 语

本文以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验证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至今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纵观我国浓缩式的消费者研究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一个西方消费者研究理论与方法引进与本土实践融合发展的过程。历经三十多年的演进,如今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架构:以消费经济理论为渊源;以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研究为理论主线;以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为理论双核;以营销策略为理论应用平台;以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研究为趋向。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迁主导着消费者研究主题的变化,故不同理论分支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同步,其研究成果也并不均衡,如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心理、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较为丰硕(如表3、4所示)。而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消费经济理论等还有待深入开展。同时,互联网作为全新环境变量被引入消费者研究,并与其他基础分支领域相互结合,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全新动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领域,亦将推动相关分支领域的新一轮理论创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or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Dai Lina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growth law theory of D.S.Pric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After a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irst stage is 1979-1992, the second is 1993-2001, and the third is 2002-2009.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It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structure consist of six main parts.

Keywords: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人口曲靖教师人群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而当今的消费已经不是局限在为需要而消费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消费作为体育经济系统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1]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体育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一定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前提,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还是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体育人口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进行资料收集,查阅有关体育消费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中的体育人口发放问卷48份,收回46份,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4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体育消费的原因分析

1.余暇时间:在46位教师体育人口中认为余暇时间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3.5﹪,接近半数。余暇时间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体育活动时间少将导致参加体育消费方面的时间减少,对各种体育消费的需求量也就下降。

2.经济收入:体育消费水平和经济收入成正比。曲靖市教师月平均工资在3200左右,这一水平在全国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教师生活费支出的高低,对其体育消费的项目、形式、水平都有制约作用。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8篇

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一般以营销策划书方式为主,有着较为固定的论文框架结构。顺序一般为绪论﹑企业(产品)或项目介绍﹑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定位﹑营销策划及结论。而纵观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大多出在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定位这几部分。首先,环境分析。环境分析一般分为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很多学生对宏观及微观的概念大致了解,却不能具体说出宏观环境及微观环境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因素,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各因素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而是一股脑儿地把自己认为的宏观或微观环境糅合在一起写出来。宏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分别是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科技。当然,在毕业论文中,由于每个学生实习的单位不同﹑接触的项目或产品不一,有时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一一分析,只需要结合自己写作的营销客体进行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即可。与宏观因素相比,学生们对微观环境的了解更差,往往不了解所谓的微观环境包含哪些因素。微观环境需要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供应商﹑企业内部﹑营销中介﹑顾客﹑社会公众﹑竞争者六个部分。以学生目前的经验及学识而言,将六大因素全部一一进行分析的难度较高,所以个人建议还是和宏观环境分析一样,只截取其中与自己所写的营销客体密切相关的因素来分析即可。从毕业生的论文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企业内部﹑顾客(消费者)﹑竞争者这三个微观因素进行阐述分析。其中,顾客和竞争者分析学生基本都能够完成,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较为空洞模糊的概念。学生对企业内部环境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基本属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需要明确的是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各种软硬件条件)﹑企业文化﹑企业部门构成及治理机制等,而不是仅仅是对公司历史或现状进行的简单描述。

其次,SWOT分析。SWOT分析作为一种概念,理应是营销专业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从论文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掌握得并不够好。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优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进行清晰地划分。其次的问题在于即使学生归类正确,但在分析部分却流于形式,仅以流水账形式对每部分进行简单罗列,并不能以事例或数据来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学生在对某购物商场进行SWOT分析时,将本应属于购物商场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如“商品繁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广”列入外部环境中对其发展有利的机会部分,或将本应属于外部环境中对其发展不利的威胁如“竞争对手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列入购物商场本身的劣势部分等。这样的划分,正是由于学生对SWOT分析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概念模糊所导致的。这里需要让学生注意浅谈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宋思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223003的就是所谓的优势或劣势,都是针对分析的客体本身而言的,是其本身具有的优点或缺点;而机会和威胁则是属于外部环境中对分析的客体发展有利或不利的外部因素。此外,学生即使归类正确,却多在分析上存在不足,以流水账形式进行简单罗列的情况较多。如对某房地产项目进行SWOT分析的学生在进行劣势分析的时候这样写到“1﹑区位优势不明显;2﹑楼盘附近景观缺乏;3﹑价格偏高”。这样的劣势分析不过流水账而已,并未以任何事例或数据对自己的论点进行有效支撑,存在着“口说无凭”或“信口开河”的可能。那么,为了丰满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说明与分析,可修改为“1﹑区位优势不明显。本项目位于XX县的城南,人口较少且交通线路匮乏,离县城中心较远;2﹑楼盘附近景观缺乏。目前项目周边为自然村庄,没有较有影响力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也缺乏人文﹑历史资源的沉淀。要求项目规划时,必须通过再造工程,来营造相关概念,以增加吸引力;3﹑价格偏高。本项目与同地区楼盘相比价格较高,,均价每平方在14000元左右,而竞争对手XX楼盘均价每平方在12000元左右。”这样一改,文章立体了很多,也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的章节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目标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目标市场定位(Positioning),也就是营销中所谓的STP。其中,第一步是市场细分,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第二步目标市场选择,即选择要进入的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第三步定位,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通过论文可见,学生大致明白STP是什么,但是对具体的三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及差异不能很好地掌握,存在着张冠李戴的混淆现象。常见的情况有:小标题明明是市场定位,下文所写的内容却为目标市场选择;或者标题是目标市场选择,下文所写内容却为市场细分等等。此外,学生对市场定位这一概念非常模糊,也并不了解何为市场定位。所谓的市场定位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些什么,而是你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做些什么。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使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换言之,也就是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能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独特印象及地位,即当消费者想到你的产品或品牌时,在其头脑中唤起的独特印象及与其他类似品牌或产品对比出来的地位。以一名写作医疗器械营销的学生为例,市场细分部分可以以人口因素中的年龄﹑收入及职业等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在目标市场选择部分,可以选择对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最旺盛(如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且具有较强保健意识﹑具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在市场定位部分,通过与竞争者的产品做比较,找出能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别开来的﹑消费者比较在意或重视的属性或特征,据此为自家的医疗器械产品塑造与众不同﹑形象鲜明的形象并传递给消费者。例如此学生曾提过自家产品是纯物理疗法,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公司和德国某研究院有合作关系,产品科技含量很高,不是市面上那些伪科学产品﹑山寨产品能比拟的。因此和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也明显偏高。那么根据这些特征属性,可以将此医疗器械产品定位为安全绿色﹑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而后续工作就是将这个定位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在消费者心目中进一步地扎根占位,以确保自身的优势。

2论文结构混乱,逻辑性较差。

上文已经提到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多为营销策划书形式,结构较为固定,但即便在给出范文以供参考的前提下,仍存在着毕业论文结构混乱的情况。常见的问题有:关键章节缺失﹑论文内容前后无关联无呼应﹑章节内容重复及章节分类谬误等情况。首先,关键章节缺失。众所周知,营销策划书一般是用于对某营销客体进行营销整体策划的,那么在简介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绪论)之后,先要开宗明义地介绍下自己即将进行整体营销策划的客体,即企业(产品)或项目。譬如有同学写医疗器械产品营销策划书,初稿拿来从头看到尾都不知道此学生到底打算营销什么产品。如果连营销客体即被营销的主体是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话,内容写得再好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除此之外,还有写作营销策划书的学生漏写了SWOT分析,而SWOT分析本身是营销策划书不可或缺的关键章节之一。如果全文没有SWOT分析,那么具体的营销策划内容(4Ps)又有何依据来扬长避短﹑抓住发展机会并迎接威胁挑战呢?这样一来,4Ps就难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沦为纸上谈兵而已。其次,论文内容前后无关联无呼应。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存在着文章整体缺乏连续性﹑因果性﹑关联性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章节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关,仅仅是为了结构而结构在进行写作。例如之前谈到的SWOT分析及营销策划(4Ps)的关系即是如此。学生即使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导入了SWOT分析,并进行了合理归类有效说明,但是在文章后半部分的营销策划(4Ps)章节,绝大多数学生都未能结合自己之前所述的SWOT分析来对营销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而是将营销策划部分当做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章节在进行空洞的﹑泛泛的写作。除了写作营销策划书类型的学生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写的是“浅谈XX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类型的论文。常见的问题在于学生一般会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XX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二三四条的阐述,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的解决对策里却不能就前文所谈的一二三四条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关联式解答,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文章结构显得较为混乱且前后不对应。

最后,章节内容重复及章节分类谬误。在答辩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出现章节内容重复及分类谬误的问题。在答辩时,有学生就自己实习的旅行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虽然此学生也将存在的问题列出了一二三四条,看似十分有层次有条理,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这一二三四条问题彼此之间内容多有重复,问题分类不当。例如第一条写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成本高﹑被山寨风险大,导致旅行社路线开发积极性下降。因此,比起开发新路线,旅行社更倾向于做熟了的热门线路,但是热门线路的竞争很激烈,旅行社又不得不大打价格战来吸收游客;第二条写的是旅游过程中导游态度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的问题。学生在此段写到导游对游客耐心差,对景点讲解不认真,反而更热衷于带游客购物等;第三条写的是为了加强竞争力以吸引消费者,很多旅行社都给出超低价路线。为了弥补旅行社自身的损失,在旅游实物产品方面如旅游大巴﹑住宿酒店等都降低了标准,且为了盈利倾向于带顾客少逛景点多逛购物点等等。从以上所述的一二三条可以看出,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彼此重复的现象,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对旅行社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总结。

3写作口语化,语法不通顺。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相信在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中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对论文体﹑论文口吻并无太多概念,而是以口语化的形式在进行论文写作。在答辩时,看到有学生对自己实习店铺存在的问题这样写到“我就问店长,为什么大家干活都没有积极性?店长笑了笑,偷偷和我说这里工资水平太低,工作的时间又太久,经常加班还不给加班费,大家意见都很大,当然工作热情不高啦。由于我和其他店员关系比较铁,也有不少人和我反映工作辛苦又没钱拿,干活没意思之类。”从这段口语化的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完全是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在写,并没有对论文语言进行组织提炼,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和口述记录的性质差不多,看起来十分不专业。此外,很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和现如今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算是网络时代的通病之一。长时间流连于网络,受各种不规范网络文字的影响,使学生的作文能力进一步地退化。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个人建议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加注意,如开设论文培训指导课或布置小论文﹑课程总结作为平时作业等等。此外,也要尽量让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多看多学习上届学生的优秀论文来汲取写作经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意思了。

4结语

综上所述,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基本概念掌握较差;二为逻辑性及结构性问题,三为口语化及语法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多举例多说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因理解不够而产生的谬误。其次,在学生写作之前就要强调结构问题,使之明确论文内容需要前后呼应,并在学生正式写作之前就调整好学生的整体论文大纲结构为其下一步写作奠定基础。最后,一定要强调论文写作的严谨性,严禁口述式或口语化文章的出现,并在平时就注意通过小论文或者写课程总结等来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此外,让学生通过学习往届毕业生的优秀范文来汲取写作经验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

一、绪论

中国冰箱企业经过发展,生产技术和产品功能已经相对成熟,正趋于同质化,而外观设计和理念创新可以弥补冰箱产品在核心技术上的缺失。在产品外观上,中国冰箱企业生产的冰箱过于呆板、色彩单调,让人感觉缺乏新鲜和时尚感,无论是在产品名称还是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均存在着欧化或模仿国外品牌的现象。在产品性能方面,中国冰箱企业相差不大。中国冰箱企业在高端冰箱的开发和销售方面还没有系统的体系,总体滞后于国际同行业部分竞争品牌。当前中国冰箱企业以海尔品牌为代表,已经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外资企业在冰箱市场已经逐渐呈现衰退的迹象。尤其是中国冰箱企业正凭着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的流程的方式深层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加之在产品创新等层面上拥有的速度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冰箱行业的创新中心。中国海尔冰箱已经进入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美国,仅仅2011年海尔就销售突破4000万台家电;在尼日利亚,海尔冰箱连续7年实现销售冠军,拥有市场份额的35%。到2013年1月中国冰箱行业总产量为582.5万台,环比增长8.7%,同比增长17.1%。总销量累计539.7万台,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8.4%。其中,内销量为391万台,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4.6%。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月中国企业出口冰箱总量为195.6万台,出口总额2.41亿美元,同月出口量同比增长20.3%,环比增长10.7%;出口额同比增长12.9%,环比下降0.3%。

二、文献概览

标题:“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与“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苏亮(2010)指出,面对中国冰箱行业激烈竞争的现状,很多冰箱企业纷纷通过推出一些具有自主创新特点和性能冰箱产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冰箱品牌的竞争力。例如美的冰箱品牌推出的凡帝罗系列冰箱就具有拥有独具特色的欧式外观、简约明快的L型把手,保鲜性能卓越的特点,美的品牌的凡帝罗系列冰箱凭借上述时尚精致的外观、人性智能的科技和卓越不凡的性能,得到了众多高端消费者的好评;海信自主创新推出的阿波罗.太空舱系列和帝安娜.月亮女神系列冰箱都融合6A全能品质和360°全方位保鲜技术,集6A全能、变频变温、节能低碳、360°保鲜、外观时尚等优势于一身。

上述冰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推出独具特色产品的方式,让自己的冰箱品牌竞争力在市场上获得明显的提高。黄琬舒(2011)指出格兰仕在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贴牌”的方式来进军国际市场,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空间小,国际竞争力不能有效提高。格兰仕通过自主创新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际经营不断加快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后,成功赢得国际市场的信任,实现了自主创新品牌的国际化经营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海尔冰箱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坚持不懈的打造自己的品牌,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成功让自己的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自主创新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胡志刚(2011)研究指出消费者在两门冰箱市场选择冰箱品牌主要取决于销售价格。由于海尔冰箱产品调整了价格策略,使得海尔冰箱的市场份额逐渐变小,品牌信誉度也随之降低,海尔冰箱品牌的竞争力也就随之下降。相反地,在该市场上占有份额不断扩张的美菱和LG冰箱等,其冰箱品牌的信用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其相应的销售价格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果销售价格在消费者的可承受之内,则其冰箱的市场占有份额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增加,其冰箱品牌竞争力也就是会继续获得提高。韩建富(2011)指出,美的冰箱为了提高自己冰箱品牌的竞争力,通过调整销售价格的方式,成功让自己的冰箱品牌产品在对开门的冰箱市场占据一席之位,市场份额在2010年4月就达到12.6%,实现了美的冰箱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黄琬舒(2011)认为品牌优势也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品牌优势不明显,以致于无法保持已有占领市场份额。他认为继续保持已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品牌效应巩固市场地位,这就需要更多的注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注意了解不同国家文化消费者的心理及习惯,让自己的产品更好的融入国际文化元素,让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更好。

只有这样产品的品牌效应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冰箱品牌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得提高。宋杨(2011)指出美的冰箱通过差异化的品牌战略,推出了国际知名的凡帝罗高端产品,成功实现销售同比增长超过180%,远高于冰箱行业的平均水平,成为中国冰箱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他继续引用美的冰箱事业部总裁王建国的话语指出,美的冰箱通过品牌化战略,美的冰箱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和突破,拥有了可以与国际顶尖品牌直接竞争的实力和信心。

韩建富(2011)指出,目前众多的冰箱产品为了提高自己产品品牌的竞争力纷纷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依靠生产出不同性能与规格冰箱的方式来实现冰箱品牌竞争力的提高。他继续指出外资品牌的冰箱主要通过三门冰箱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冰箱品牌的竞争力;美菱冰箱也通过改进自己冰箱的生产技术,成功进军对开门的冰箱市场,让美菱冰箱品牌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三星和LG冰箱在对开门冰箱的生产技术方面投入较大,让他们的冰箱品牌竞争力一直保持相对优势地位,也让他们的冰箱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一直处于领先的主导地位;海尔通过提高在冰箱容积211—230升方面的冰箱产品技术的投入,保持海尔冰箱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新飞则通过在冰箱容积161—180升方面的冰箱产品技术的投入,让新飞冰箱品牌的竞争力获得提高;西门子冰箱品牌产品的生产技术主要注重251—300升容积段的冰箱产品,西门子依靠此产品的技术投入,保持西门子冰箱品牌的竞争力优势地位。

张瑞敏(2011)在回顾总结海尔品牌的成功之路时指出,他认为冰箱产品的质量是保证品牌竞争力的首要条件,所以在1985年12月,当海尔品牌的冰箱有76台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他为了突出冰箱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也为了让全体员工充分意识到冰箱产品质量对于冰箱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毅然抡起铁锤把质量不合格的76台冰箱全部砸毁。张瑞敏的行为深深教育了海尔集团的广大员工,海尔品牌的冰箱从此也就把保证产品质量放到首位。海尔冰箱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不断赢得消费者的欢迎,并在1988年中国冰箱质量评比中获得冠军。海尔品牌冰箱通过坚持不懈的严抓产品质量的原则,使得海尔品牌冰箱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知名品牌。

根据上述文献概览可知: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与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之间具有显著性的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论文采用的是商业研究方法中非常流行的定量研究与演绎推理相互结合的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数据的来源是原始数据(第一手数据),把第二手数据作为参考资料的来源。

把参照李克特测量量表的形式而编制的调查问卷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工具。

本论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分配比例为:中国冰箱企业领导者60份,中国冰箱企业普通员工240份,中国冰箱消费者300份,有效回收总计586份,有效率为97.7%,误差率为2.3%,完全符合论文设计要求。

四、数据分析

信度分析

“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与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的Cronbachα系数值结果分别是: 0.712、0.658、0.830、0.769、0.721、0.893,上述研究变量的信度测量数值都大于本论文规定的最低数值0.6,完全符合论文设计要求,说明可以采用研究数据。

效度分析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对测量工具进行结构效度方面的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因子载荷值为0.635-0.882,超过0.5,这表明作为研究工具的测量量表的各个题目与其相应变量之间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辅合效度符合论文设计要求。通过最大方差法的方式,旋转成份矩阵把本论文的研究变量分为六个成份,基本验证了作为研究工具的测量量表各题目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判别效度符合设计要求。

描述性分析

总体均值中最高的是品牌形象(4.2378),其次是自主创新性(4.0497),第三是产品质量(3.9789),第四是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3.9374),第五是销售价格(3.7623),第六是产品技术(3.6507),其中“品牌形象”的评价回答得分最高,“产品技术”的评价回答得分最低。

标准差中最高的是销售价格(0.89619),其次是产品技术(0.87773),第三是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0.85531),第四是产品质量(0.84673),第五是品牌形象(0.83650),第六是自主创新性(0.81746),其中“销售价格”的评价意见分歧最大,“自主创新性”的评价最为集中。

二元相关(皮尔逊)分析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双侧)时,自变量“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和因变量“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9、0.632、0.681、0.537、0.550介于0.40-0.80之间,说明这五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的中等强度以上的相关性。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6-0.198之间,均小于0.4的相关性。

五、 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概览和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影响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不但回答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且也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就是对于“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有“自主创新性、销售价格、品牌形象、产品技术、产品质量”,这些因素与“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之间具有中等强度以上的相关性。另外,由于本论文只是选择五个因素作为研究自变量,对中国冰箱品牌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R.库珀和帕梅拉.S.辛德勒.商业研究方法(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瑞敏.“砸”出品牌管理经[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5.

[3] 黄琬舒.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经营模式探究—— 基于格兰仕和海尔的案例视角[J].中国商贸.2011.6.

[4] 苏亮.五大变化趋势明显 冰箱行业开拓新“冰河世纪”[J].家用电器.2011.1.

[5] 韩建富.冰箱主要竞争品牌的差异化战略表现[J].现代家电.2011.5.

[6] 胡志刚.中国冰箱行业趋优消费效应明显[J].电器.2010.1.

[7] 宋扬.美的凡帝罗系列冰箱抢滩高端市场[J]电器.2011.1.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在线客户 客户忠诚度 影响因素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0亿,使用率提升至39.0%。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在线客户忠诚度的研究和关注。根据帕累托二八定律可知,网络企业的80%的业绩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因此,在线客户忠诚度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出于文献可得性和现实应用等因素考虑,国内研究文献只取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范围内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国外研究文献仅限于Elsevier Science Direct Databases数据库收录的外文期刊研究的学术成果。鉴于电子商务于近十几年间才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选取2000年以后的在线客户忠诚度的研究文献,检索自2000年至2012年12月被收录到上述两个数据库的关于在线客户忠诚度的学术文献,通过多方式检索、甄别和剔重,得到3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篇英文核心期刊论文,将这64篇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本文献。表1是各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明显增多,在线客户忠诚度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2.1 信任对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研究

大量研究文献显示,顾客信任是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需要关注顾客信任方面的研究。在64篇论文中有29篇论文涉及信任这一因素。

邓贺赢(2001)在B2C顾客忠诚度分析中认为,顾客的信任度是困扰企业客户忠诚度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1]。C.Flavia?n等(2006)实证分析得出客户对网站信任增加,网站忠诚度相应会增加的结论[2]。魏毅峰等(2006)认为网上顾客购物的最主要支持力是对网站的信任感。由于网上的交易活动具有距离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顾客只能依靠网上企业形象和承诺来作出购买抉择,所以信任变得尤为重要[3]。

王秀芝等(2008)对186名网上购物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消费者的零售网店感知对信任感和忠诚度的影响。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重复购买的顾客,信任感对顾客忠诚起部分中介作用[4]。周涛(2009)研究发现用户信任及虚拟社区感对忠诚度具有显著作用[5]。陶雪萍等(2009)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建立了网络信任对网络忠诚的影响路径模型,实证结果显示,网络信任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网络忠诚:一是网络信任直接正向影响网络忠诚;二是网络信任通过顾客满意中介变量正向影响网络忠诚[6]。Kim Jiyoung等(2009)提出在线忠诚度结构模型,并使用软件AMOS分析,结果显示在线信任与在线忠诚度有直接的正向关系[7]。

Kim Myungja等(201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在线旅游产品和服务购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线信任对忠诚度有正向影响的结论[8]。I. B. Hong等(2011)研究了B2C在线集市顾客信任对顾客态度忠诚度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客户对中介方的信任对顾客态度忠诚度有正向影响,客户对卖方的信任对顾客态度忠诚度没有影响[9]。S. San-Martin等(2012)通过对比西班牙和日本的青年网络用户得出,客户服务特征是提升两国消费者信任的最重要信号,跟消费者忠诚度紧紧相连的结论[10]。

2.2 价值对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研究

大量文献研究显示,价值与忠诚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价值是影响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更需要关注价值对忠诚度影响的研究。在64篇论文中有13篇论文涉及这一因素。

L. C. Harris等(2004)以网络动态服务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感知价值对忠诚度有正向影响[11]。田玲等(2006)构建了客户忠诚度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客户认知价值是评价指标体系之一[12]。金立印(2007)以中国网络虚拟品牌社群成员为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交价值、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对于社群成员社群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财务价值、社交价值、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能提升社群成员的社群忠诚度,社群意识较强的成员对社群比较忠诚[13]。

杨惟舒等(2011)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顾客忠诚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在价值[14]。李宏伟(2012)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客户忠诚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电子商务忠诚的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5]。

2.3 转换成本对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顾客转换成本已成为影响顾客忠诚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转换成本更显重要。在64篇论文中有16篇论文涉及这一因素。

张言彩(2006)认为网络经济环境下, 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包括转换成本[16]。G. Balabanis等(2006)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店感知转换障碍对电子商店的忠诚度的影响,发现感知转换障碍与电子商店忠诚度正相关[14]。裴剑平(2007)分析了在网络营销条件下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其中转换成本是重要因素之一[18]。

Chang Hsinhsin等(2008)提出综合理论框架,检验顾客转换成本与网络忠诚度的关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客户转换成本是满意度和忠诚度关系的协调因素[19]。Yang Haoerl等(2009)构建了在线游戏服务模型,交易成本是模型中的一个维度。他们实证分析得出交易成本对在线游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在线忠诚度的结论[20]。唐莉斯等(2012)以SNS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用户的转换成本与用户的忠诚度正相关[21]。

2.4 服务质量对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研究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住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客户。大量研究发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质量是影响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4篇论文中有22篇论文涉及这一因素。

盛天翔等(2008)采用了基于PLS统计分析方法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网上交易服务质量4维度对顾客满意及服务忠诚度的影响情况[22]。王秀芝等(2008)对186名网上购物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店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因顾客类型和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4]。

常亚平等(2009)构建了一个B2C环境下网络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服务质量可以划分为服务过程质量、服务结果质量和服务补救质量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会通过网络顾客满意这个中间变量正向影响顾客忠诚,服务结果质量还直接通过顾客信任正向影响顾客忠诚[23]。

Yang Haoerl等(2009)构建的在线游戏服务模型中,服务质量也是其中维度之一。实证分析服务质量维度对在线游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在线忠诚度[20]。Chang Hsinhsin等(2009)研究了电子商务中客户交互质量对忠诚度的影响。通过建立认识-影响-行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客户交互质量正向影响客户满意度,进而影响客户忠诚度[19]。郭鑫(2011)以购物网站为研究对象,就购物网站服务质量4维度对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购物网站服务质量的安全性、便利性、沟通性和互动性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4]。

孙莹(2011)根据SERVQUAL模型, 研究基于网络购物的服务质量各维度与顾客满意和服务忠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及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显著相关,但服务质量各维度对顾客满意和服务忠诚度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25]。

2.5 其他因素对在线客户忠诚度影响研究

除了以上4种重要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Kim Woogon等(2004)通过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验证在线虚拟社区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是会员身份和需求实现[26]。魏毅峰等(2006)认为影响网上顾客忠诚的因素有顾客的安全感 、网站形象(网站功能、网络技术)、消费者个人特征(他(或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收入、前期交易的经验等)、商家信誉(服务效率、可靠性状况等)。崔维军等(2006)认为在线客户忠诚度的驱动因素分为5个方面:产品,品牌建设,网站内容与技术,安全与信任,客户服务[27]。

C. Flavia?n(2006)实证分析客户的网站熟悉度和网站的有用性对客户网站忠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客户网站熟悉度和网站的有用性与客户网站忠诚度是正相关[28]。裴剑平(2007)分析了在网络营销条件下影响顾客忠诚形成的因素,认为除了三个直接驱动因素(顾客满意、转换成本、关系信任)以外,还有三个调节因素(产品经验、利益相关性、替代选择性)[18]。L. Casalo等(2008)通过5个假设检验,验证网站有用性、网站声誉、网站满意度对网站忠诚度有直接和正向影响,同时客户熟悉度是网站有用性、网站声誉、网站满意度对网站忠诚度影响的中介[29]。

史达(2009)提出了研究互联网环境下顾客体验与顾客忠诚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站的教育性、娱乐性、遁世性和美感对于创造良好的用户网站体验,并进而提升在线客户忠诚度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30]。Yang Haoerl等(2009)构建了在线游戏服务模型,经验值也是其中维度之一。实证分析证明,这一维度对在线客户游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在线客户游戏忠诚度[20]。Lee Chengwen(2010)主要使用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线游戏获得商业成功的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验证了商业运作和游戏设计对在线用户忠诚度有正向影响[31]。

讨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对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和方法研究上;国内有关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的研究文献大多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的文献不多。因此,从研究方法和深度上来说,国内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上,各国的学者由于提出的假设条件不同,因而验证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研究的行业或样本调研的范围不同,分析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如大多数学者研究发现信任与忠诚度有正相关关系,而个别学者通过对信任分类研究,发现信任与忠诚度并不全是正相关关系,廖列法等(2010)对C2C电子商务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网络市场信任与网络市场忠诚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32]。

因此,对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不是通用的。对电子商务企业和客户进行细分并进行分析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贺赢. B2C顾客忠诚度分析[J].经济管理,2001(24):50-53.

[2] Flavián C, Guinalíu M, Gurrea R. The role played by perceived usability,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trust on website loyalty[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6 ,43(1): 114.

[3] 魏毅峰,王传美. B2C 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的路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 (28):76-77.

[4] 王秀芝,吴清津,唐碧翠. 消费者网店感知对信任感和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8,42(5):42-46.

[5] 周涛,鲁耀斌. 企业网上社区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28-131.

[6] 陶雪萍,朱帮助. 网络信任对网络忠诚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3):382-386.

[7] Kim Jiyoung, Jin Byoungho, Swinney J L. The role of etail quality, e-satisfaction and e-trust in online loyalty develop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 2009, ,16(4): 239247.

[8] Kim Myungja, Chung Namho, Lee Choongki.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trust on electronic commerce: Shopping online for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 2011 ,32(2) :256265.

[9] Hong I B, Cho Hwihyung. The impact of consumer trust on attitudinal loyalty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in B2C e-marketplaces: Intermediary trust vs. seller tru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1 ,31(5): 469-479.

[10] San-Martín S, Camarero C. A cross-national study on online consumer perceptions, trust, and loyalt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 2012,22(1): 6486.

[11] Harris L C, Goode M M H. The four levels of loyalty and the pivotal role of trust:A study of online service dynamics[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4,80,(2) :139158.

[12]田玲,支芬和,牟静. 电子商务时代的客户忠诚度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 (34):96.

[13]金立印. 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7,20(2):36-45.

[14]杨惟舒,杜梦菲. 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探究[J].中国商贸,2011(26):110-111.

[15]李宏伟. 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影响机理及提升途径研究[J]. 江苏商论,2012(7):49-52.

[16]张言彩. 基于网络经济的顾客忠诚度模型[J]. 江苏商论,2006(9):49-50.

[17]Balabanis G, Reynolds N, Simintiras A. Bases of e-store loyalty: Perceived switching barriers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06,59(2):214 224.

[18]裴剑平. 网络营销中的顾客忠诚形成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7(24):29-30.

[19]Chang Hsinhsin, Chen Suwen. The impact of customer interfa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switching costs on e-loyalty: Internet experience as a moderato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6):29272944.

[20]Yang Haoerl, Wu Chichuan, Wang Kuangche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online game servic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 2009,36(2) :18161825.

[21]唐莉斯,邓胜利. SNS用户忠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2-108.

[22]盛天翔,刘春林. 网上交易服务质量四维度对顾客满意及忠诚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6):37-41.

[23]常亚平,刘艳阳,阎俊,等.B2C环境下网络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机理[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94-106.

[24]郭鑫. 购物网站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与忠诚度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3):120-121.

[25]孙莹,杜建刚,李文忠. 基于网络购物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及忠诚度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1(1):95-97.

[26]Kim Woogon, Lee Chang, Hiemstra S J. Effects of an online virtual community on customer loyalty and travel product purchas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3) :343355.

[27]崔维军,包金龙. E忠诚度: 从建模到实施[J].江苏商论,2006(8):24-25.

[28] Flavián C, Guinalíu M, Gurrea R. The influence of familiarity and usability on loyalty to online journalistic services: The role of user experience[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6 ,13(5): 363375.

[29]Casaló L, Flavián C, Guinalíu M. The role of perceived usability, reputation,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familiarity on the website loyalty formation proc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24(2):325345.

[30]史达. 互联网顾客体验与顾客网站忠诚度的关系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基础[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30-36.

[31]Lee Chengwe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layer’s loyalty toward online games for achieving commercial success[J].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2010,18(2): 819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