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影响

时间:2022-08-05 12:10:30

影像·影响

正如萨拉・斯克拉罗夫所说:“(摄影能够)追求永恒、深化认知、震撼心灵、拓展视野、激活商机、影响受众”。影像不仅见证了变化中的社会,也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和生活,而社会的变化也影响着制造影像的人们。

建国后的中国摄影,随着国内政治风云的几次转变,也历经坷坎和蜕变,每一次蜕变,都会在某一摄影领域带来拍摄思想的革新和发展。50年的摄影历程,期间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每一个时期究竟都体现了怎样的特色?本刊特邀请《中国摄影》前总编袁毅平、著名摄影家、理论家杨恩璞、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陈小波、《大众摄影》总编高琴(下文中以姓氏简称),请他们为我们梳出摄影发展的脉络,并希望通过这种温故知新的方式,帮助我们认知未来发展的方向。

1949年――1965年

摄影只是政治宣传工具。

摄影记者的职业信念就是完成任务。

艺术摄影曲折起伏。

50年代摄影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在那个相机多掌握在新闻单位记者手里的年代,风花雪月的艺术摄影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铁证。后来因为对外宣传的需要,艺术摄影才渐有露头。此时的艺术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以借物抒怀为主,这种美学标准影响至今。

袁:50年代初期,搞摄影的人绝大部分是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及时地报道和宣传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现实生活,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陈:现在摄影记者遇到新闻事件,多会从各个角度去切入。而那个年代,一个是受个人思想的局限,另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摄影在那时只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摄影记者的职业信念就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

袁:当年除负有对外宣传任务的《人民画报》记者拍一点各地风光照片外,一般很少拍风景照片。

鲍:另外一个少见人文照片和风光照片的原因就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50年代的120胶卷,国产公元1 块多钱,进口的恐怕有5-6元钱。而当时一块钱够一个人活一个星期的了。人们不习惯也不舍得花那个钱去买胶卷拍照。

袁:“”前十七年里,风光摄影有盛有衰,盛的主要原因我以为有几个:一是同志曾谈到,宣传要内外有别。对外宣传不能太硬,要软一些,下毛毛雨。后来他参观第二届全国影展时又说:“风景摄影可以增加人民的爱国感情可以提供人们的美景欣赏。”二是1956年主席提出在文艺和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1957年上半年,穗港澳摄影艺术展览到北京展出,其中有一些很有艺术性的很美的风景作品,使人大开眼界。

但是1963、1964年连发两个指示,严厉批评文艺界“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以后就越来越“左”,风景照片越来越少,到“”期间,纯粹的自然山水风景照片寥若星辰。

1966年――1976年

摄影创作异常沉闷。

假照片空前泛滥。

十年浩劫,中国摄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损失。疯狂的年代造就了疯狂的人民。几乎所有的摄影作品都以“红光亮”、“高大全”为标准,摄影题材、风格都受到严重制约,山水花草等都被列为毒草被封杀。“坐在家里想画面,到了现场摆画面”成为当时摄影创作的真实写照。

杨:期间的中国摄影,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她那时常用峻岭、大海、李进作笔名,《中国摄影》常发表她的作品。那时在抓摄影,提出了所谓的“三突出”原则,即,所有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即是革命者;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而在所有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主要英雄人物。

朱:1964-1965年我任记者,那时候社会上学习雷锋,学习选集,所有的照片也全都是学习毛选、学习雷锋的典型形象。1970年国家办摄影学习班,省里派我去。主要讲怎么把月亮和合成在一起这样的技术问题。

1972年成立了全国影展办公室,各省上行下效,也成立了省影展办。这个影展办公室的成立对繁荣摄影创作,规范摄影展览在当时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

思想巨变的年代

流派纷呈的时期

1976年,“四五”运动摄影,是中国纪实摄影的觉醒之机。之后的“四月影会”展览等,都促使摄影人思考摄影的本体与价值。中国摄影在历经了磨难和风雨后,终于走出了“题材决定论”和“为政治服务的”的圈子。

杨:协会对中国摄影的发展,有两条非常大的贡献:一是繁荣创作活动,二是对创作指导思想的建设,培养摄影队伍的自主意识。几届理论年会的举办对提升摄影界的品味和定位有非常大的作用。

袁:1980年召开第一届理论年会,我请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陈荒煤给我们鼓鼓劲,他在会上讲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把邓小平在四次文代会上的致词具体化,大家深受教益。

朱:“四・五”运动摄影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因此涌现出一批摄影新人。时隔三年,以2这伙年轻人为主组成的新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成立,并于1979年4月5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一回,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吸引了7万多观众,轰动京城。

同年7月14日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画意摄影的风格吸引了六七万观众的目光,颠覆了“重大题材”对摄影界的统治,对中国摄影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鲍:“四月影会”的出现是为艺术的,它的主张切合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它只是把摄影当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没有什么纪实。它所代表的民间力量鼓励了各种个性化、民间化的摄影创作。

王:“四月影会”解散后,1985年经多方协商“现代摄影沙龙”成立,它是“四月影会”的传承,主张“把艺术还给摄影,把镜头对准生活”。1988年改名“当代摄影学会”。

“现代摄影沙龙”举办的1985、1986展以及1987摄影趋势研讨会和1988的《十年一瞬间》,对摄影界尤其是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起到了指导作用,使新闻摄影摆脱了那种政治模式。

高:80年代最有活力的,还有一些摄影群体的形成,他们以鲜明的个性为摄影的多样发展提供了榜样。如上海的北河盟、陕西摄影群体、厦门五个一摄影群体、北京的裂变群体,为80年代的中国摄影留下了许多值得抒写的东西。

鲍:8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以来最宽松的时代,是思想狂欢的时代。1980-1984年,马克思1840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成了当时思想家的法宝。1981年第二届摄影理论年会上,重要讨论的就是美学的理论根据。开始谈摄影美学。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参加了1980年中国摄协在北京大学开办的第一期摄影讲习班。整整一个月,早上八点上课到晚上五点结束,从文艺理论到实践,这在协会办的所有学校里,是规格最高的。之后创办人大一分校、函授学校就是从那个班得到的启发。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

资讯对人的影响

纪实摄影的崛起

模仿西方,忽略本我

经过了自我的反思与实践,中国摄影走向跃进的年代。八十年代末“国际新闻摄影周”,《艰巨的历程》摄影展的举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片天地。领信息之先的人们,开始追求与世界接轨的表达。

王:四月影会,让我意识到人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拍照,但还局限在艺术摄影范畴。美联社记者刘香成的画册《以后的中国》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摄影人应该怎么看历史。这直接影响到我以后的摄影观察角度,包括组织活动等行为。

鲍:侯德建来华演出时,我帮他拍盒带封面,从他那里看到美国摄影师几米的《IN CHINA》,那种影像给我触动非常大。1987年我拍《京杭大运河》时,给同组的其他人展示讲解的教材仍是那本书。

陈:朱宪民是典型的得资讯之先的人物。他从东北调到摄协国际部工作后,拼命看外国画册――布列松、尤金・史密斯以及1932――1936年美国农庄管理处的三十名摄影师的作品。“摄影原来和生活贴得那样紧!”摄影原来可以“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进行记录。”他成了那个时代最早用镜头对底层人拍摄的摄影师。资讯对人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据我所知吴家林每年都要跟马克・吕布通三、四次电话,把他的照片传给马看。姜健受《法国盲人》的影响而拍出《孤儿档案》。

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中国摄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纪实摄影空前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师。从重大事件的报道到社会变迁的记录再到生活琐碎的观察,尤其是《大眼睛》将摄影的艺术价值延伸出更广大有力地社会效益,进一步展示出纪实摄影的作用和价值。但随着商业化的进程和渗透,功利将原本单纯的艺术家划归成浮躁的现代人,忽略了本我的观察,远离了生活的真实。

鲍:90年代的纪实摄影,深圳的摄影刊物《现代摄影》贡献很大。

陈:《现代摄影》借一批摄影界之外的中国文化界人士,使得它的内容更加人文更加广阔, 而这些话语,恰恰影响了很多在摸索中的摄影人。比如前面提到的陕西群体等。

鲍:中国头版大照片的最早始作俑者是《中国日报》。王文澜的贡献还不在开创,他最大的贡献是将这种新的理念提出并传播出来了。是他们撬动了新闻摄影原来只拍大场面的陋习,出现拍花边的模式,使得新闻摄影更加趣味性和富有民间气息,也更加真实。

陈:在新闻报道方面,北京的王文澜、贺延光是两面旗帜,是他们让新闻摄影变大,变到独立说话,变成独立的栏目。并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使图片故事和专题报道在我国纸质传媒上大量出现,迎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

鲍:90年代纪实摄影对西方的模仿比较大,将影像西方类型化,故意去迎合西方的审美,而对这30年我们自身的变化和发展,没有更多的关注。

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在中国特别多,这是我们社会当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摄影师恰恰很少去反映这批人的生活。

九十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摄影节层出

观念摄影兴起

图片市场

从198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到今天多如牛毛、名目繁多的摄影活动,摄影从一个孤芳自赏的艺术门类,发展成为政府搭台,艺术唱戏的双赢局面。这中间既有摄影自身的特点与魅力,也有时代和机遇的必然性。并在摄影节所带来的国际新风中,一个新兴的摄影类型――观念摄影悄然兴起。

朱:这个21世纪一个值得乐道的话题,从一定程度上讲确实繁荣了摄影的发展。如2001年,地处中原的偏僻一隅山西平遥创办了迄今为止中国举办时间最长的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给摄影人搭建了一个持续展示交流的平台。

高:第一届中国摄协主办的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本质上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要是摄影的交流与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节”的内涵与外延都获得了空间的拓展。可以说摄影的价值被社会不断的认识并运用。焦作摄影节就是一个推广旅游经济最好的典范。

鲍: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确实是最成功的摄影节,从它持续的活力即可证明这一点。它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地方主办文化活动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各地纷纷效仿的动力。平遥摄影节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盲目国际化的最好范本。

高:观念摄影,是在2002年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并在当时引得摄影界一片哗然。然而随着观念摄影作品屡创拍卖高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也开始创作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影像,而其中热烈追捧者尤以院校学生为甚。这在2006年平遥摄影节大专院校影展上就可略见一二。其中原因不乏有急功近利的因素,也反映出现代人浮燥的心理。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概念大量注入人的头脑,羞于谈钱的艺术家也堂而皇之的招摇于画廊、市井之间,用原本沉寂在箱底的照片换取或多或少的金钱。尤其是在2005年到2006年间,摄影人的心不时地被大洋彼岸克里斯蒂、苏富比这样拍卖行的小槌触动着。在2006年终于演化成中国摄影界对摄影市场的无限热情,关于摄影收藏的话题时常见诸于媒体报端。仿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还尚未弄清它的含金量时,就已有不少人操起了工具准备上阵了。

王:今年10月在宋庄举行的《天地之间》影展,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不是时代印记类的作品,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的所谓现代派摄影,只是日常百姓生活的场景也能卖出16万的好价钱。这说明市场认可这些影像。11月底举行的北京华辰拍卖会也是一件非常令人值得期待的事情,它的意义就在于首次启动国内市场对影像文化的一个收藏拍卖活动。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使得市场对图片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大量化的特点,199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图片库公司,在此之后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又相继成立了几家类似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都以作为国外图片库的中国市场商的身份起步。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热潮,使全国基于网络的图片公司曾经激增达到二十余家,这些新兴公司的特点是以国内摄影师的图片为主,背景大多是网络技术公司。目前我国图片市场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构成:1、出版物市场。2、商业用途市场。3、收藏、拍卖市场。4、装饰。

鲍:在1949年以前,摄影作品的买卖是一直存在的。从上世纪30年代郎静山等人办摄影展览就已经开始了。那时郎静山频繁举办摄影展,其实就是为了销售照片。郎静山也是主要靠这种方式生活的。1949年以后的早期,摄影家如果办展览,应该还是可以销售的,但是没有资料显示有过这方面的交易,只能根据当时绘画展览有买卖来类比推理会有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会随着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和后来的社会政治变化越来越少,相信到以后已经彻底绝迹。

正式的照片销售经营还是从陈光俊的“百年印象”艺廊开始,但他为照片可以换钱起到了证明的作用,为中国以后的照片买卖开了个头。

高:图片市场的日益火爆对中国摄影来讲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比如诚信问题、市场规范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今后中国图片市场的发展前景。这需要所有摄影人共同努力。

中国摄影大事记

1956年 12月19-22日中国摄影学会成立

1957年 4月《中国摄影》杂志创刊

12月1日第一届全国影展举办

1958年 7月《大众摄影》创刊

1960年 7月《大众摄影》休刊

1961年 9月第一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

1964年 5月第一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

1966年 5月中国摄影学会被迫停止工作

1966年 6月《中国摄影》停刊

1974年 9月《中国摄影》复刊

1976年 四・五摄影运动

1979年 7月10日 《大众摄影》复刊

1980年 1月《国际摄影》(双月刊)创刊

3月中国摄影出版社正式成立

7月北大第一期摄影讲习班

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

1981年 8月第一次全国青年摄影创作座谈会

10月第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1983年 9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开办了摄影专修班

1985年 2月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正式开学

港澳影展

1986年 4月《十年一瞬间》影展开幕

11月第一届摄影美学讨论会

1987年 7月《摄影报》创刊

1988年 2月中国摄影师杨绍明首获荷赛大奖

3月《艰巨历程》影展开幕

1989年 9月首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揭晓

10月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北京举行

1991年 7月1日大规模拍摄活动《上海一日》启动

1992年 3月深圳摄影大厦落成

9月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揭晓

“大眼睛”被定为希望工程宣传片

1995年 4月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成立

1997年 9月第24届国际艺术摄影联合会在深圳举行

2000年 11月《摄影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

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开通

2001年 1月中国首届人体摄影艺术展在广州开幕

9月 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举行

2003年 12月《中国人本》大型纪实摄影展开幕

2005年 6月 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揭晓

2006年 4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影展

11月 佳能专家面对面

12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上一篇:中国摄影五十年 下一篇:能辨别方位的数码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