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42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中小学中全面普及,现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各种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被在实践和实施中。其中有的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我在近二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感受到要使信息技术课堂达到真正的高效和有效,仅靠合理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把我的一些观点和感受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人”的因素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直是课堂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行为意识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导演了这堂课,而学生表演和实践了这堂课。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课前必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例如,练习的选取,课堂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确定,课件的制作等,这些都必须要在课前完成。接下来,在讲课过程中,老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也非常重要。语言表达上要做到:准确、精当、而又不乏风趣幽默,而且要能灵活处理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由于学生误操作,出现不可预测的故障等),并能够尽快解决问题,显示出老师解决故障的能力与淡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虽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但至少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是不是有了教师近乎完美的表现,就一定能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未然,因为在“人”的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表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与学生所处的大环境、生活和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多少及学生成长背景、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原先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准备、课堂上精力的集中程度、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可激发性和可导引性都息息相关。

在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观察、询问、总结过有些学生为什么学的又快,又好,而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无所施从呢?学的好的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当老师提及某些操作时,他们好像早有耳闻,继续问其相关的情况时,才发现他们大多家里有电脑,而且家长及学生本人也经常使用电脑,在使用的过程经常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他们很有意识地去听、去想。而那些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呢,他们大多来自边远农村,家里没电脑,而且在读初中和小学时,几乎没有很正规地上过电脑课(要么,不具备硬件条件;要么,就变成了自习课)。因此,没有任何基础和使用电脑意识的学生对老师引导和启发是往往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偶尔让他们操作或回答问题时,也是机械的,要么一字不落地把课本中相关内容读出来,要么按部就班模仿着相关操作,遇到问题(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几乎无从插手,情等着老师来帮助解决了。所以说,要想使用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做好各自的身份和角色。

二、机房内软、硬件的环境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与电脑的数量比、电脑运行状况、软件安装的是否得当、键盘鼠标好使程度、机房是否宽敞明亮等。这些设备和条件如果很好的话,能节约上课中无谓的时间消耗,在这样的环境下上课能让人身心愉悦,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实践起来,也不会因为机器故障而耽误时间了!在我从教这些年中,我深有体会,当学生的数量远超过电脑的数量,而且电脑已经出现了老旧损坏时,尽管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在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下教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学生所处环境下,使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程度

试想身处贫穷、边远山村的孩子们,他们所意识到的和使用着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多么的落后,初次接触电脑时,他们心中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他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中他们即使认真听讲,认真练习了,回到现实中,很快就会被淡忘掉,效果是短暂、片面的。相反,成长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的意识和生活中充满着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机会,他们通过耳濡目染或者亲身感受,对于电脑的学习和使用已习以为常。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有时会有针对性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或向老师讨教,而课后又有反复实践和应用的机会。长此以往,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将是明显的,长效的。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2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24 -03

引言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向各种不同的组织领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在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暗示(包括各种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在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有利于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带来教师工作的懈怠、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的“离职”等负面效应。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学课程相比更加强调“育人”和成功地塑造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强调学校规章制度这一“显性契约”以外,更应该强调“心理契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师生心理契约中师生双方各自的责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基于模糊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一)确定备选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师生之间并非所有的相互期望都能被对方认同,只有当师生相互之间认同接受了对方对自己的某些期望时,师生双方才能就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心理契约。所以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全面收集2011-2012-2学期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的5个班152名学生,以及7名(其中两名在2011-2012-2学期没上该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以下四个方面的期望:(1)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的自我期望(2)学生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我期望(3)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期望(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望,在循环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删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期望,找出(1)和(3)的交集共21个因素,(2)和(4)的交集共15个因素,这两个交集相互影响构成了师生心理契约中约定的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构成评价因素集合U,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价等级集:V={V1,V2,V3,V4}={攸关,重要,一般,无关}

(三)邀请学校中资深教师和管理者讨论确定权重集为A={0.8,0.6,0.4,0.2}。

(四)邀请上述7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并从152名上课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对选定每个影响因素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

(五)根据rijk=mijk/n(k=1,2,3,4,5), 得出表1中备选因素隶属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等级集Vj的程度。

Ri=(ri1,ri2,…rij) ,i=1,2,…,m;j=1,2, …,n

其中rijk表示指标的隶属度,mijk表示有mijk个人在评价等级 Vk上面画“√” , n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rij是因素ui具有vj的程度,一般情况下0

(六)综合评价。根据公式B=AR,可得各备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略) 。

根据计算结果,结合20/80 定律筛选去掉评价值小于0.6 的备选因素,剩余因素即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具体见表2。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表2中的因素都是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思想上或观念上已达成共识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表2中的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思想上进行强化,并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交互,最终缔结双方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课件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老师,不仅仅应强调向学生讲授、传播知识,还应通过认真备课、熟悉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材,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修,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使课件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美观大方,结合清晰的思路、创设的故事情境、生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身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以及遵守学校显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教学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强调“育人”来成功地塑造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于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首要任务和共同特征。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依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设计等环节可以设置实验环节,逼真地模拟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环节的真实运作;在员工培训、招聘等环节运用情景模拟,再现真实场景,凸显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建设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验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身参与、自主讲述或者发言、讨论的环节如在员工招聘环节,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无领导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许诺加平时成绩分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教师也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章节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换位思考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灵活的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结合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上手快、后劲足、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管理人才。

(三)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曾指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老师讲故事或讲案例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考试之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通过考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个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教师本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师生的意识,更依赖于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商学院,目前正推出一项政策: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把挂职结果和评职称相挂钩,以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也是管(下转第69页)(上接第125页)理学科实践性很强所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应把握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当中去,这样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就不会空洞,不会言之无物。而且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06):105~109.

[2]曹威麟等.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比较, 2007,(02):132~137.

[3]唐文源,李频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71~74.

[4] 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57~158.

[5] 牛彩虹,曹威麟.教师履行心理契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评估,2010,(01):39~43.

作者简介: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3

【关键词】课堂管理 重要性 主要因素 有效

课堂管理是在特定的教学时间、特定的教学地点,通过教师的努力由师生共同协调完成的教育行为活动。没有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教师所有的努力和前期准备工作都将会是徒劳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课堂管理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刘电芝主编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1】赫尔巴特同样也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缓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2】这话同时也说出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将有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轻松快乐,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阻碍,减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反之则不然。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负面因素

对课堂管理直接影响的负面因素有很多,综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自身的管理因素、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因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次上严重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效果。我们应该剖析这些因素,找出解决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后日常的课堂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一)教师自身的管理因素。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个人修养及其课堂组织的管理能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效果。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没有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导致业务不精,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由此影响课堂的正常管理;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基础不牢,教学和组织能力不强,对班级问题的监控不足等,都会引起课堂的混乱,爆发师生冲突,也由此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学生的自身因素。众所周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学习的态度、兴趣的选择、目标的追求以及对教师的需求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课堂中发生的很多异常行为和意外情况,多数都是由个别学生或者局部学生引起的,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年龄变化、性格变化、生理变化都会成为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喜欢在安静舒适、宽敞明亮的教室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如果教学楼就在马路旁,窗外不时传来嘈杂之声,何谈良好的课堂管理呢?更是直接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外在的自然环境因素都会严重的影响课堂管理的正常进行;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情绪氛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所以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独特的。很多特殊家庭例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独生子女、再婚家庭数量的增加,造成个别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一旦在课堂上出现,就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管理秩序。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怀信心的肩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提高在班集体中的威望和信誉,才能将课堂管理合理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二)关心学生的变化,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学生认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都不是短时间内养成的习惯,也不是由于少数学生做到好就能改变的,它是班集体长期同心协力、努力奋斗的成果,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的参与课堂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堂环境和家庭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堂环境。目前,很多教师利用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对课堂的内部环境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室的采光、室温、色彩、宽敞度、学生的座位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环境的舒适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及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管理的效果显著的提高。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沟通。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个别学生的课堂行为以及学习态度有了较大波动时,必须了解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要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尽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包袱,消除杂念,让学生能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也要指导家长适当的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加强亲子沟通,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督促,促进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互动,从而提高孩子对学习的欲望,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觉性,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率。

加强课堂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要压抑、限制学生享受自由的权利,而是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课堂管理能力,有效的课堂管理应以心平气和、心态积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为主,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宗旨,教师要通过引导、激励、沟通等手段营造和谐、友善、发展的课堂。让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对课堂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发现、探究出新的课堂管理技巧,把这些课堂管理技巧,巧妙、合理的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与学生进行磨合,优化课堂管理,最终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影响因素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34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途径,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本文首先对影响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分析

现代教学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这一教学理念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也有很大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本文首先就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师打造趣味课堂的意识不强

能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就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并不强,很多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认为对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越多,收到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实际上却远非如此。

(二)没有从知识点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虽然有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掌握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难以从知识点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方面,难以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难以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激情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难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还应该把握的就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方面做的还不够充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堂趣味性的体验。教师想要从学生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选材,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难以从学生的角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把握不够准确,不知道学生究竟对什么话题更加感兴趣。

(四)难以通过多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而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必须实现途径的多样化。而目前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虽然是一个指导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想要将该教学思想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而只有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教师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途径的单一化,无疑影响了趣味课堂的打造。

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探析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影响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打造的因素,教师要进行反思,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更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影响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打造的因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

(一)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打造趣味课堂的意识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打造趣味课堂的意识不强而影响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情况,要求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打造趣味课堂的意识。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努力开展课堂教学,积极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且还要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进行思考,切实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认识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有趣的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而且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结合起来的情况,要求教师要积极的从知识点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也能够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

(三)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全方位的把握,这样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采取措施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初中学生喜欢的音乐片段,使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情况下能够得到短暂的放松,进而使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途径的多样化

针对初中语文教师难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认为为了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借鉴他人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结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情况,归纳总结出一些适合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方法与技巧,进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绩效 学生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9-02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符号综合,使它们建立逻辑联系,并能够在教学上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相互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传统的单一媒体或电视、广播系统那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正是这种实时交互特征更适合双边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联系起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数字性和适时性,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增添了新的手段。

2.多媒体课件

通常把用于执行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简称为课件。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的“学”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软件。

3.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

教育绩效是教育活动综合效果的反映,狭义的教学绩效应该是教育绩效中的一部分,专指教育活动在教学方面的综合效果反映。因此,教学绩效是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实现程度,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效果如何等情况的综合反映。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来说,可以将教学绩效理解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方面综合效果的反映。

二 学习者心理因素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教学绩效影响表现在:(1)认知方式的差异;(2)听课注意力的持久性;(3)学习的情感和课堂问题行为;(4)内在的认知负荷和外在的认知负荷。

1.学生认知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的影响

第一,学生认知活动的客观规律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即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因此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研究知觉问题时发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他根据一个人从一个复杂的背景图形中找到一个简单的目标图形的能力的差异,将其分为场独立性或场依存性的不同类别。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第二,学生认知方式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的影响。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用多种媒体呈现信息,场依存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受多种媒体的干扰,不能从主要的媒体中获取主要的信息。例如,在讲授古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根据古诗内容制作的动画,场依存性的学生很可能受动画的影响更大,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动画本身,而不是通过动画去感受古诗的意境,较难从复杂的背景中把一些因素分离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不宜同时应用较多的媒体课件,以免干扰此类学生的学习,在背景的制作上要求做到简洁清晰,能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许多研究还发现,场依存性的学生更多地依赖同学的接纳与教师的鼓励和反馈,易受外在动机的支配,更喜欢教师结构严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考虑到场依存性学生的特点,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应给予及时的指导,以免使场依存性的学生陷于复杂的课件中而影响学习效果。而场独立性的学生不会因为外在刺激而分心,他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习。

2.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持久性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持久性随年龄、年级提高而加强,且一般呈马鞍型分布。最初注意力集中,中间次之,最后又恢复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则注意力又趋于集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较高的听课注意力。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有时很难较快地回到课堂上来,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即课件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不知道的问题产生兴趣或因为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存在误解由此而产生想要学习或了解的欲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争取在学生听课注意力较高的情况下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绩效。

在上课的中间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会下降,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也可以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又会有所提高,这时利用板书来强调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的总结而不必再用过于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习的情感和课堂问题行为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影响

第一,学习的情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影响。从学习的情感方面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多地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如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教法的直观形象、学习获得的成功以及教师的良好评价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多媒体素材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有着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做出及时的反馈,给予适当的评价,对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具有很好的作用。

意志也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意志发展往往和情感发展联系在一起,意志能力低的学生听课时常常会分心,因学习上的一时挫折而垂头丧气,听课效率低。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教学组织失当,内容过多、过难,教法单一,气氛沉闷,学生易感疲劳、厌倦,学习效果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问题行为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认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有密切联系。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对学生来说,他们制造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认知需要不平衡以及情感需要不满足,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好,会出现不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而知识掌握程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进度的安排上往往考虑班级的平均水平,处于两头的学生往往会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说,他们或自行安排学习计划,或就自暴自弃,因此,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发生在差生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在优秀学生身上。因此认知需要不平衡时,就会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在讲授主要的知识点后留一部分时间,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再温习,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4.认知负荷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的影响

认知负荷指的是在某种场合下施加到工作记忆中的智力活动的总的数量,对认知负荷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记忆必须注意的内容的数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认知负荷又分为两类:内在的认知负荷和外在的认知负荷。

内在的认知负荷以正在加工处理的材料类型的结果存在,单独来源于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内在特征(如难度),由于智力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各自的认知负荷各不相同。

外在的认知负荷源于用来呈现信息给学生的教学材料,可通过重新组织信息来改变,所以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教学内容中的信息进行重组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第一,注意短时记忆。在整个信息加工系统中,短时记忆是极为重要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又是极其有限的,这是学习与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的。

第二,注意分散效应。许多教学材料既包括图片信息又包括文字信息。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进行整合。

三 结束语

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研究从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方面分析了学生认知活动中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听课注意力的马鞍型分布、学习的情感意志、课堂问题行为、内在的认知负荷和外在的认知负荷等因素,提出了影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改进办法和相应措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来把握学习者心理,以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

参考文献

[1]程大琥、陈最华.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7(2)

[3]王艳丽、程云、赵呈领.“农远工程”教学绩效的分析与评价[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5)

[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104

[5]陈谦.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7]赖日生、曾晓青、陈美荣.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

[8]林洪新、张奇.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教学材料设计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6

摘 要:本文在论述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关系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情绪调节、教师的情绪调节以及消除由于语言焦虑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入手, 了解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重要性、学生对教师情感投入的需求以及大学英语课堂中师生情感调控的方式,以提高语言课程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创造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环境,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情感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随着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时刻都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形成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潜在的影响。

一、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关系的研究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笔者认为学生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发挥。

影响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等的个别因素;第二类是包括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一种感情的交流。

二、教师情感的影响及学生需求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影响及学生对教师积极情感投入的需求,笔者对某高校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情感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大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投入有迫切的需求。教师的自信会让学生们情绪振奋、精神饱满。同学们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情感世界贯穿课堂,期望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情绪积极,课堂才会出现和谐的良好气氛。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调控

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往往因喜欢某一老师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常常因表扬而努力学习,因责备而放弃学习。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越好,学生的情感响应越热烈,教学成果便越显著,因此,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心心相通”的外语教学课堂环境将成为外语教学极其重要的方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感情去与之交流,唤起同学们的积极情绪,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单位时间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有目的地选择或设计恰当的语境(例句),渗透情感内容。在做到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插入英文原声的动画、声音、影视对白等,使这些原声资料成为另一种形式和意义上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同时受到语境所蕴涵的情感、文化的熏陶。

最后我们还要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教师的情感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即面部表情、表达方式、肢体语言)。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多次实验后得出了信息取得公式:信息接受来源=8%的文字+38%的语音+54%的面部表情。可见一个教师的面部表情与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联系。而且教师话语应该具有语速较慢、发音清晰、多使用简单句等特点。教师的情感会伴随话语的发生表现出语音的高低强弱,而语调的轻重缓急则可以表现情感的不同深度,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音调、语音去辨认、领会教师的言外之意。教师应从这三个大的方面注意自己的情感表达来优化课堂教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情感渗透有利于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倾向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和善于调控情感因素,就能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奠定基础。虽然教师情感因素对教学成果有影响,但教学成果的好坏还受到如教师水平、教材、教学环境、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还是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教师情感因素的培养,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玲 情感智商因素与课堂教学情景中的心理调控[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程功 论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3]鱼江 情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J].北京教育,1999年11期。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7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激动气愤、极端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端表现,往往以严厉的口气、过激的语言批评,容易与“差生”发生激烈冲突,搞得课堂气氛紧张、自己情绪激动、心情极度不快。所谓的“课堂恐惧症”就是对他们而言的。显然,具有前两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气愤,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他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不满,会反映在教学的发挥中。而具有第三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充分,当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良好、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篇8

一、 教师情绪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内涵

要弄清教师教学中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的内涵,这是基础,也是前提。1.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及表现。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消极状态或积极状态。消极状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与教学不相适应的心理状态。这种不适应,一是对教学的不适应,即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教学状态,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虽然能够进入教学状态,但情绪状态与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情绪状态与情境不能适应。而积极的心理状态与消极心理状态相反,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进入教学状态,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具体学习内容对情绪进行调整,使情绪传达出教学内容中隐性的和微妙的信息。2.影响教师课堂情绪状态的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宏观因素和具体因素两种。宏观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生活状况等。职业素养指教师对职业的感情态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适应于教师职业需要的知识储备情况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而生活状况,包括生活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关系状况等因素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具体因素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情绪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内容,教师对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好恶或熟悉程度等是一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最普遍因素。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课堂教学的反应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教师对课堂的适应性对教师情绪状态的影响不仅是明显的而且是直接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因缺少教学经历,面对学生时往往紧张,而有同行或专家在场的课堂教学,其紧张情绪更是不言而喻。这些紧张情绪总是给教学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3.教学效果及其价值追求。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追求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共同的追求,只是对教学效果价值的认定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效果追求的目标是充分实现应试价值,由于知识点和“标准答案”是应试的核心,所以知识点与“标准答案”的联姻不仅挤占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而且求同成为学习的根本性原则,灌输式教学因此大行其道,学生也丧失了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倡导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平等对话成为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学目标,由此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追求的价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 教师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与教学效果的背离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积极的、适应于教学内容的情绪状态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情绪状态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引导学生获得对内容的深层体验和启示。消极的情绪状态则相反。1.对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关系的漠视。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学情绪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极力追求教学效果最佳的过程中,人们却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忽略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甚至是忽略其决定性的作用,不仅漠视教师教学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甚至教师教学情绪自身也遭遇漠视。因此,不仅在教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内容,也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通过情绪调整来适应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作用,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努力成了无用功。2.教学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矛盾。在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情绪状态基本属于自然状态,是一种融合了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况的客观展示。由于具体教学内容反映的情况不同,因此教师总是以不同的状态与之对应,这样不仅影响了内容的丰富内涵,而且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和枯燥,从而造成教师的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追求的矛盾。当然这只是一种单调的具有普遍性的矛盾状态。由于教师个人性情的差异,有些情绪型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情绪是富有变化的,然而这种变化往往与课堂状况有关,与文本少有关系甚至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对于内容的理解不但不会有正面的启示作用,有的甚至产生反作用。诸如以激昂的情绪讲平静的内容,或以紧张的情绪讲轻松的内容等,这也会造成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矛盾。3.情绪状态控制的两种极端状况。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教师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对课堂情绪加以控制,这种完全出于自觉的行为往往因为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出现极端化倾向。一种是表演情绪状态,即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出感染力而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夸张,由于表演超越了教学度的规范而成为搞笑,丧失了教师教学情绪状态的潜移默化价值;一种是客观的情绪状态,即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冷漠的、旁观者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师道尊严和老成持重的姿态,不因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主动调整。这种情绪状态无视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缺陷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三、 教师的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状态及文本内容的联系

作为肩负组织和引导责任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优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状态应反映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形成和强化。1.情绪状态与文本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与文本内容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教师教学情绪状态是由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促成的,其中教学中面对的具体文本的内容及内容组合所构成的情境反映出来的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的情绪,是促成教师教学情绪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所得,教师首先要进行体验和感悟,并将其结果通过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加以呈现,以影响、感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总是与文本反映的情绪氛围一致的。2.教师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状态的联系。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在洋溢着满腔热情、充满责任意识和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中,很少有厌学的学生,教师情绪具有的辐射性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映也会影响教师,厌学情绪弥漫、课堂气氛沉闷,或者有意与教师为难,都会造成教师情绪低落。正因如此,教师要想具有健康向上的课堂情绪,就不仅要关注自身,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3.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前提是建立起教师教学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效果相互融合的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文本的内容和所创造的情绪氛围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情绪设计,规划整篇文章讲授过程中的情绪发展线索,同时在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预设的变化和不同,对预设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教师的情绪状态既反映课文内容及其情绪特点,又体现学生状态,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全面展示。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情绪状态进行设计和控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长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长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化学品的合理使用范文 下一篇:逻辑推理的主要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