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1:07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概念图 概念图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美国的诺瓦克教授(康奈尔大学)以奥苏贝尔的理论为依据开发出概念图,它在教学、学习和对教育的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随着概念图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应用到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当中,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是一种以综合、分层的形式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整合和表现知识的工具。简单来说,概念图就是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包含节点、连接、层次和命题四大要素,它不仅能把基本的概念联系起来,还能用具体的事例对概念进行说明,通常概念之间使用连线或箭头进行标注。

二、概念图的应用功效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

1.概念的先行组织功效。高中物理的重难点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那么学生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这点对于学习物理十分不利。概念图能够将旧概念与新概念很好地衔接起来,益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前概念的检查功效。根据教学实践的结论可知,很多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物理上也不例外,那么这种理解统称为“前概念”。显然,学生自己的见解往往与真正的物理知识产生悖逆,概念图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因为两者的矛盾而被误导,通过概念图上的图像对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片面认知概念转化为科学认知概念。

3.课后复习的辅助功效。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所学到的知识的系统性遭到了破坏。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记忆物理公式往往不去理解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老师讲过的类似的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而概念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概念图可以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轻松学习并改进。

三、概念图的应用模式

1.创建物理情境。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物理知识总体的把握将教学目标等进行分析并设计题目,然后把学生带进跟设置的题目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通过老师的引导绘制出总体的知识概念图,方便学生今后学习的总体把握和逐步深入。

2.组织导入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起到客观引导作用,分层次地教学,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物理学习中交流、谈论、探究并取得进步。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创新、求实和攀登的过程。

3.指导知识目标。老师应该在获取基本概念、学习技能和攻题战略后对其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指正,及时引导学生构造正确的知识概念框架。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对旧的概念图进行修正,与新知识一同整合,创建出新的符合自身学习认知的概念图。

4.指导辅助练习。物理概念和意义在整合之后,学生有了新的知识结构。但是学生自己并不能完全认知自身的系统知识的错误,因而老师就应该布置适量的练习题给学生,从学生的做题步骤中发现不足和错误,及时修补学生知识框架中的漏洞。

5.总结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老师对自身概念图构造情况的评价进行反思和改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改进,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诀窍。

学生通过老师的知识引导,深入了解物理概念和意义,并在自己出现的问题和老师的评价中更新知识框架,最终构造出能够完美应用于物理学习的概念图,这是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效果并不能靠固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因此,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老师应当灵活多变,要让教学目标有层次、教学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环节全面等,让概念图与课程完美结合。总之,概念图的引入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福音,让我国物理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瑞.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9(11).

[2]周育英.基于概念图的物理教学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 2009(11).

[3]王平.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分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3).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2

关键词: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96-01

一、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概念 反映物理现象,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有力工具。所以,如何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也才谈得上灵活应用。例如高一学生对瞬时速度概念理解不正确,把它理解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因而他们在回答“自由落体在第二秒钟内落下多少距离时”说:“9.8米”。问他们怎么得到的,学生则说:“第一秒末的速度为9.8m/秒,这表示在第一秒后的一秒钟内下降9.8米”。这显然是错误的。物理学中的定律、定理和法则等都是用有关的物理概念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根本意义。

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位移、导体等,有些概念则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如力、惯性、质量、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等等,对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直接影响到物理学的学习,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学好。因此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引入概念的基本途径

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科学抽象,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1、通过感知活动,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认识基础。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组织兴趣小组及有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并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2、通过观察实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就是通过比萨斜塔上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来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结论,再如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我们首先演示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上述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接着进行图2图3图4所示的实验。图2中木板上面的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相同,并“促进”它的运动,这就与“摩擦力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相矛盾;图3中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大小,虽与重力有关,但并不等于重力,而在图4中,正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毫无关系。通过这些有效典型的实验,强烈对比,学生头脑中的片面的认识就会发展成为全面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就会转化为正确的认识;表面的认识就会深化为内在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概念形成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揭示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规律,从而形成稳固的概念。例如,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摊开,一张揉成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它们自由下落,结果同样重的纸片下落也有快慢之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瞬间就被质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

3、通过逻辑推理,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教学中,在介绍或学生已获取的有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方法,参与“科学抽象”活动,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的定义。例如,要使学生形成“惯性”的概念,其关键在于要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本质属性。但是,在物体的纷繁复杂的运动中,这一本质属性却被许多非本质的联系掩盖着。如“同辆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比低速行驶时更难停下来,学生就认为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比低速行驶时惯性大”。这个结论看起来好象是正确的,事实上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才能纠正这一错误认识。首先不能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成“惯性大小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或理解成“惯性大小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所用时间的长短”。还要通过举例,说明惯性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3

高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的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否调动其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了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研究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从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七、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会是立竿见影的。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4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2012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概念;规律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并且准确的掌握物理规律,这不仅能够促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还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特殊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物理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并不是被动地、简单地从教师或者教科书上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内容,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的大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指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某种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定律、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物理概念同时还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在一定条件下物理规律揭示了某些物理量之间间接存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中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内容;第二,物理教学的关键就是能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第三,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物理的框架主要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为主体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物理的体系,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了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基本规律和物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科的基石是基本概念,物理学科的中心是基本规律,物理学科的纽带是基本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物理规律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好物理规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感性材料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其次,在学生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开始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的、抽象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是教学中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关键。最后,学生要对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抽象的总结,得出结论后,还要用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强化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三、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基础,它不单单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同时还是物理定律和物理规律之间的桥梁,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才会在之后的学习中形成一套物理学习方法。例如:在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的课堂教学中,第一阶段,老师先通过磁铁吸铁钉和带电玻璃棒吸纸屑对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对比实验,来引入物理概念。第二阶段,老师用提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电流磁效应的物理概念。第三阶段,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明确物理概念。

例如,学生通过将小磁针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通电后观察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改变电流的方向,重做实验,发现相反的规律;最后将小磁针放在不通电的导线上、下方时发现小磁针不偏转。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得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通电周围存在某种东西可以控制影响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总结得出了电流磁效应的概念: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线上电流的方向有关。在这样的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观察、观察再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物理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达到了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

四、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

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学会描述物理过程,知道怎样去描述物理量和物体所处的状态。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情境1: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为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此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情境2: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为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此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学生分析这两个情境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受空气阻力即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都是自由下落即重力都做功了。同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物理现象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相反,有些学生观察同一种物理现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思考,把感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通过分析上述两种情境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前后的机械能变化,发现运动状态改变了,动能和势能都有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量不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物理规律,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可以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准确的物理规律。

物理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掌握,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掌握准确的物理规律,增强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6

【关键词】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结合有关生态系统核心概念知识多次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高洋农场,分析其农业结构,上网查阅、研究国内外最优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议,并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展示、交流,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复习概念图

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包括生物学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等,大多都与生物学概念有关。生物学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功能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十分重视生物学概念的构建,特别是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生物新课程的教科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核心概念为主线构建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核心概念的教与学就显得尤其突出。

将概念图策略引入高中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学习效率,改变学生以往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与学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突出对学生对概念的探究过程,以期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培养,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地图或概念构图,概念构图重视的是概念图制作的过程,概念地图重视的是概念图制作的结果。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它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4个基本要素。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即将最抽象、涵盖面最广的概念称为关键概念,置于最顶层;涵盖面较小,较具体的概念称为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由此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

复习课教学重要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前后所学习的新旧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复习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的知识,使概念清晰化,连贯新旧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

许多学生虽然能够理解一些概念的含义,但面对综合性问题时,总感觉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运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如何去解决,原因就是在他们头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找出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都是孤立的,在章节复习时,引导学生对具有相对、从属或并列的概念进行归纳、类比,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图式组成一定的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头脑中的“散装”“孤立“的概念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能较好地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己学概念。达到复习基本知识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概念图对高中生物进行系统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1.利用概念图进行章节复习,建立章节间的内在联系

“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两章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很多,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等,学生往往不容易搞清楚它们的从属关系。

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构建概念图,接着让学生对自己小组构建的概念图进行补充、调整,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概念图作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图。学生以概念图形式来复习这部分内容,比简单罗列概念,逐条记忆概念间的关系要更容理解和记忆,利用概念之间的同、异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效果更好。

2.运用概念图,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基因与性状”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不少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诸如基因与等位基因、性状与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一列出,再引导学生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词标注于线段或箭头上,形成相关的概念图。学生在自己画概念图时就经历了一次对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从中掌握学习方法。

3.运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对比复习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染色体”这部分内容,是分别在不同的章节内学习的,涉及到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多倍体等等,很多学生总是无法进行区分。利用概念图对几种育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横向对比,明确相互之间的异同。

4.作为传统复习教学评价的补充

传统的评价方法常常只能考查学生的离散的知识,而概念图却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例如开放性考试中,老师抛砖引玉,提供一个核心概念,以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

也可以阶段性或终结性试题中提供概念图。让学生自己填空,这有助于老师判断学生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实施因材施教。

总之,概念图教学模式只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概念图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策略的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生物学教学.2003,(9).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得越快。而加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得越快,如对它们的本质缺乏正解的理解,就会误认为速度大,加速度也大,加速度大,速度也就大,速度减小,加速度也一定减小,甚或将它们两者的方向可能都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

3注重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如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在进行磁场的教学时,磁场凭借我们的感官是不能被发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止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确定有无磁场,这是运用了转换法;接下来研究磁场,我们会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这是运用了建立模型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注意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各种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4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很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结合传统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中可以认识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选题。有许多物理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少走弯路,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那些独立而简单、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对于物理实验仪器的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物理学史的介绍、物理学科知识的拓展、自然现象等常识性内容,采用讲授式教学都有较好的效果。

5搭建平台,主动探究

我校生源基本是初中里的中等生,进入高中后,他们往往自信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欲望不强。但是,事实证明,只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变灌输为探究,他们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5.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

5.2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5.3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事的任务。

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5.4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上一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