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7:35:01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充分、不重视、不扎实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

有效促进功能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

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发挥课外活动促进功能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课外活动资源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外活动进行互帮互助,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资源的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要着眼于资源的发掘、优化与利用,认真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高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就当前的教科书而言,其中的选文就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必须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以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自身文化素养与魅力,将学生带入到传统文化的课堂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荆轲刺秦王》对于荆轲临行前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看到这里,或许会有学生感到好奇,“为什么是白衣冠?”单看这个问题,确实简单,却也很有意思,对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面回答,即,因为太子与众宾客均知道,此番肯定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故皆着白衣以示永别。然后,教师还可由此将白色同凶丧联系在一起,若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继续引出“白”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古代汉语中,“白士”与“白丁”有表示“社会地位低贱或是没有文化之人”,而现代汉语中,却对其有了新的解释,即表示“落后或反动的白色恐怖、白匪等”,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有“纯洁之意”。这样一来,不仅将“白”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了,而且还对词语与文化进行了探寻,信息量极大。对于学生一知半解的知识,教师若进行深化、点拨,必然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与兴趣。

二、整合传统文化,传授背诵方法背诵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增长,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不管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均需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与古诗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背诵普遍有着畏惧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通过传统文化同内容的结合来解决。如对于《陈情表》这篇文本,教学目标是要求全文背诵,全文共有476字,一看到这么大的篇幅,学生就在心里打退堂鼓了。且文章多是四字句,理解起来也比较难,特别是背诵到第二段的时候,极容易出错。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两个问题:①“秀才”、“孝廉”与“郎中”、“洗马”有何区别?②“拜”与“除”又有何区别?进而引导学生翻阅相关资料,结果得出:①“秀才”与“孝廉”均是汉代时期的考试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者方可被授予“秀才”、“孝廉”的称号,而“郎中”与“洗马”则是官职名称;②“拜”表“授予官职”,而“除”则有所不同,表“除去旧职而授予新职”。在掌握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后,学生就可很明确的知道,因“秀才”与“孝廉”非官职,故为“辞不赴命”,而“郎中”与“洗马”皆为官职,故只能是“辞不就职”,加之李密最初是没有官职的,故需用“拜”,后来则在免去“郎中”一职之后被授予“洗马”一职,故用“除”。借此机会,让学生对古代官职名称及变动做一个梳理与整合,通过这样传统文化常识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传承传统文化,铸造美丽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选文、每一个单元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可以说,每一篇文本都具备了文学作品的美质,每一个单元都有其核心文化价值。为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出每篇文本、每个单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而将教学的重点适当转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解读中来,从文本所涵盖的思想内涵、民族心理与价值观念中探究出我国文化传统的精髓,进而实现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形成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促进美丽人格的形成。如通过解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贾谊的《过秦论》、屈原的《离骚》等文本,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其各自的社会角色与义务,必须养成自觉承担的精神;而通过解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人文人贤士以个人社会价值实现作为人生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舍弃一己之私而成全民族大义的崇高精神,进而培养抛却小我,群体至上的处世态度;通过解读庄子的“无为”境界(《逍遥游》),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恬淡心态(《归园田居》),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定风坡》)到“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超然旷达精神,引导学生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守住自我,淡泊名利!

四、拓展传统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立足课堂,依托教材,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拓展,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文学作品中无不显现着传统文化的影子,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慢慢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想要描绘的美景。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本,因我国古代文人对“月亮”、“月光”与“荷花”都有着较多的笔墨,为此,在学习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以往描绘“月光”、“月色”与“荷花”的文学作品同现代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同时,教师还可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叙述拓展阅读,品味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譬如学习《赤壁赋》时,可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借助于《坡突围》等,充分了解苏轼,感受苏轼等古代文人身上的文化秉性,有了这样的拓展学习,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熏陶,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己独立坚挺的性格!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课堂教学并非所谓的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部分高中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要求的“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不切实际地追求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所谓的“活跃”。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等层出不穷的“创新”授课模式,看起来学生参与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来说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知识收获的并不是很理想,并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教师传授的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更不用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了。

2、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教学“双基”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较为看重的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上的文章内容有时是一带而过,对文章中的字词难点都还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就跨过课了许多所谓的“引申、拓展和发挥”,就好像教学中涉及字词难点等“双基”知识教多了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就不是在搞素质教育,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如此的教学,学生就是学个十年八载的语文,语言问题还是个“问题”,“镜中花,水中月”就是语文教学的写照了。现在流行的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录象,似乎眼耳鼻舌身都在用功,“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还是一知半解,还是不能够提高语文水平。

3、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在认识上有偏差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们进行词语的学习、文章的阅读积累、多少次说话的练习方能修成“正果”。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素质教育下的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致使某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便错误的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没有搞清楚“流”与“源”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个例子”的内涵。另外由于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教师交办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上了,最终就会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作业荒废了。

二、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较为熟悉的形式巧妙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序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就曾尝试用多媒体演唱《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作为鉴赏课的开始,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后,再去讲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而且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一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在学习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记忆方法,同时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记忆。因为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需经常记忆。二是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名著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名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三是培养学生动手写的习惯。现在有很多的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也背诵了不少经典名句,可是到写得时候却“巧妇有米不会炊”了,原因何在?就是写的太少了,玩的时间太长了,懒得动笔了,所以要培养学生动笔写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习惯。我们知道新时期的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还都有“不服谁”的认知特点,所以要求学生向别人学习,学生还可能不服气。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让他们认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自己的教师,每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五是培养学生怀疑,好问的习惯。只要有怀疑才可能有进步,我们老师都喜欢“好问”的学生,因为好问代表学生的进步和探究。

4、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新时期高三学生特别重要。因为高三学生“时间短、任务重”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如果某学科有两次考试“出现滑铁卢”,学生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感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指对人性的理解、宽容及尊重等;第二个方面是从理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强调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坚持。第三个方面是从形而上的辩证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超越时间和空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宝贵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由于课外阅读覆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量,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手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适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的书籍,定期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如学完《张衡传》后,学生了解到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和收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并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解决问题方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思维上缺乏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出发,形成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直接关系课程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作为文学教育的载体,同样肩负建设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教师不仅要进行诗歌字面理解方面的教学,还要将诗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屈原把“香草”比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美人”比做楚王,既表现对楚王的悲愤之情,又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人文情怀,用屈原坚韧不屈的人格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进行深层思想教育的过程。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社会上或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让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体会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力量,感受到人世间无私的亲情,进而树立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观。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将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这些途径,高中语文教学将达到预期效果,确保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高中语文新课改虽然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不和谐,甚至是激烈的矛盾冲突。我们没有回避的必要,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高中语文新课改到底存在哪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这已经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2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

2.1课程设置难以统筹新课改在课程设置时,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两个部分,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宽度,为教学提供更多种选择。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教师对选修课把握存在一些困惑,不知应该如何进行相应处置。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如何进行选择,开几个系列比较合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此等等,都让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校统一要求将选修课都纳入必修课的范畴,这无疑加重了教学负担。如果选择草率处置,其效果当然难以保证。

2.2学习模式适应较难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想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这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教师普遍缺失操作技巧和方法,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只见形式不见效果,探究更是无形也无实际内容。课堂教学变成“四不像”,教师掌控能力下降,课堂秩序自然是乱象丛生。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成为美丽的理想。

2.3教学实践争议颇多新课改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教学实践的确可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课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像参加报告会、研讨会、社会调查、辩论会、出墙报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由于现实条件制约,这些实践活动的可行性真的是微乎其微。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当然不支持学生外出活动;家长担心成绩,更是不赞同什么实践;学生要迎接高考,当然也缺少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激情。因此,教学实践难以正常开展,理想还停留在想象里。

2.4评价方式无法推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新课改要求实行学分制、等级制,就是通过积分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达到一定学分就算达标,而等级制是对平时学生具体表现给予等级评分。像考试测验,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革除唯分数论成败的弊端,为学生培养良好人格奠定基础。但是,现行分数评价方式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特别是高中还面临高考这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改变评价方式的难度可想而知。家长不答应,社会不认可。新的评价制度面临尴尬,推行难度加大。

3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3.1全面整合优化课程学习资源高中首次实行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目的是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教学提供更多教材文本,我们不必在“必修”和“选修”这些字眼上踌躇。因为语文学习是很宽泛的,并不像数学有那么强的系统性,这些课程内容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和范本,无论选择哪篇文章,都不存在实质差异。因此,我们不妨对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选编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可以适当选择其中内容作为必修内容来学习。像《长恨歌》、《登岳阳楼》、《西门豹治邺》、《狱中杂记》等,都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练机会。

3.2建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摒弃“一言堂”传统教学习惯。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改革内容。在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对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如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讲练结合,增加训练推演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这对提升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3.3把握教师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通过身份转型,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主宰者”,现在要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都对开展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以往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处于检察官或者旁观者的位置。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学生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来思考回答,恐怕会带来轰动效应。既然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服务者,就应该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一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置等,不妨多采纳学生意见。

3.4注意教学方法运用的实效性教无定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增加课堂的层次性多元性,这势必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性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法,这样才能发挥其主动效应。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冲动和欲望,我在课堂内采用“情境描述法”、“生活矛盾举例法”、“文本剧情演绎法”、“横向桥接插入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实情实景氛围中获得更真切体会,透过直观视觉、听觉冲击,产生同感共鸣。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可以利用“横向桥接插入法”,将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相关画面桥接进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看人物服饰、肖像、神态的不同。林冲原来是盔明甲亮、威武雄壮、风流倜傥、锦衣玉食、春风得意,背景是华丽的校场、宫殿;现如今已经是时过境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整天是愁眉不展,冰雪下的草场更是凄凉不堪。这样前后对比,自然能够感知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横向桥接插入比较,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人物命运有清晰把握,也让学生在细节分析解读中获得更多感知手段。

3.5正确处理好对学生行为评价新课改要求用学分制和等级制对学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评价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一个过渡的问题,学生对新型评价体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考试时还是要注意分数制和等级制的并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还是要注意激励为主。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表现采用委婉的手法,巧妙引导,或者让学生自评互评,也可以采用激将法、对比法、举例法等特别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习鲁迅作品时,学生大多感觉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用合理的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像《祝福》这篇小说,中心人物是祥林嫂,对这个人物的认知,学生肯定会存在很多分歧。因为在那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弱女子,没有与社会抗衡的能力,悲惨命运早已注定。要让学生能够达成思想共识,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小组讨论之中,将学生看法中的“亮点”都集中到黑板上,并适时给予积极评价,或者是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一并列入,即使这些观点存有局限性,教师也要肯定其思考价值,相信学生一定会受到极大鼓舞,参与讨论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增。

3.6做好教材与生活实践的链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多采用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获得真知,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教学实践难以实施。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秦王约会赵王,这本身就是一个计谋,如果赵王不敢赴约,就表明赵国的软弱,秦王便会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这就叫做“投石问路”。赵王准时赴约,而且蔺相如在酒会上请秦王奏缶,对秦王形成步步紧逼之势,突出蔺相如的“智勇”。如此,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险境:遇到骗子,受到威胁,或者被坏人绑架。在这种危险的情境下,我们不仅需要沉着冷静,还要注意讲究策略,巧妙和对方周旋,赢得时间和时机,就可以顺利脱险。在“智勇”较量中,“智取”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4结语

高中语文新课改代表语文教学大方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法学法调整,都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未来人才而着想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虽然新课改还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理想和实现的矛盾冲突也将持续,但新课改的正能量还是主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评价制度的不断革新,新课改的未来必定会让那些理想成为现实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自主性学习,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将参与式教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去,能够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而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指导者以及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这就使得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此外,参与式教学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点,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将创造更加民主的教学环境。参与式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协作式或者是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环境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二者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真诚。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增强自我的效能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第二点,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创设参与式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高中生创设参与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找回自己的主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每本必修课本都含有表达交流这一章内容,这部分就是为语文教师创设参与式的教学环境打基础的,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从这章内容入手,参考其中的一些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参与式的教学计划,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堂则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同时也是最佳的学习时间,这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时,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在课下仔细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在课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阅读课文这一任务也会敷衍了事,因而很难真切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荷塘月色》进行阅读,并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探讨,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积极采用多种参与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尽量多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争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文章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表演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那个时代妇女地位以及四凤和大少爷周萍悲惨命运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文章各角色关系,同时帮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结语

将参与式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能够充分的挖掘高中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合作及探究意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有必要将参与式教学法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兴趣;转变角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对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学生对这们课缺乏兴趣,任你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他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求的,要顺其自然、着力培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强化和积累。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要求一个大的演讲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笑话,进行成语接龙,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即兴讲故事(随便找几个词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等。学生演讲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学生们也恰恰找到了这种感觉,使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时,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反复去读、还不若配一曲与文本格调一致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朗读、领会、理解毕业论文范文。如教授巴金的《小狗胞弟》这篇文章时,可配一曲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浓郁的伤感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无奈、自责与忏悔的情感,进而去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二、把握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出现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老师该强调的不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该强调的大讲特讲,没有突出重点的策略,学生没有消化重点的方法,导致师生将时间和精力分散,不能有效的学习。学习的重点常常成为学习的盲点,知识体系不完整。“蜻蜓点水”式的肤浅和面面俱到的强调,是导致低效课堂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摘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白《蜀道难》可抓住“难”这一字,从“怎样写?”“为什么写?”来讲。杜甫《咏怀古迹》可从“怨恨”二字切入。如何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潜心研究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坚强后盾,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知有也。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一种魂隐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谛的、抓不住它的精随的。教师课前应该大量占有资料,潜心研究教材,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上课才能做到自信激情、驾驭有度、收放自如。

三、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边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如何操作?这是每一个老师上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老师考虑的不是上课时自己讲些什么,而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手、脑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课外阅读时,难道会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吗?李商隐《锦瑟》一诗,表意隐晦、含蓄,主题具有多向性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探究。

四、转化后进生。

在学习上“近墨者黑”的系数要比“近朱者赤”大。现在的学生自控能力小,大部分不爱学习,玩游戏的动力远比学习的动力大,稍不留心就要落下许多课,造就一个“后进生”。

有人认为转化后进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事,其实是大错特错。“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有了问题推给班主任其实是自己无能与愚蠢的表现,只能加深学生对你的反感。不能推,能不能放呢?那更不可取了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果教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周边的四、五个人就要受到影响。学生不学习,上课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捣乱?他一捣乱,周围的几个学生也会跟着学,一来二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了,最后会影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又怎样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呢?所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五、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无非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反思这次课的得与失: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尤其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怎么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不高。

上一篇:语文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育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