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程开发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1:04

微课课程开发

微课课程开发篇1

关键词:iOS应用开发;微课教学;项目教学;辅助教学手段

DOIDOI:10.11907/rjdk.161898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0019502

0引言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David Penrose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60秒课程的概念,相对于学校中普通一节45分钟或50分钟的课程,微课(MicroLecture)指课程长度只有几分钟,以讲明单一知识点为目的的短视频课程[1]。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知识的预习、复习或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微课的灵活性使其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微课创始人David Penrose认为,只要微课程有相应的作业和讨论配合,一定可以取得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微课中布置的讨论课题,需要查阅许多资料,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间沟通协作的能力,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授课老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了教学效率[2]。

1《iOS应用开发》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高,人们对于iPhone的定义已不仅仅是电话,对iPad的使用也不仅局限于看电影或浏览新闻,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移动应用。由于每天都有各种新的移动需求需要实现,移动应用开发无疑在目前和未来几年内都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面向有着良好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设《iOS应用开发》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3]。

《iOS应用开发》课程主要涉及Objective-C或Swift语言基础、视图编程、网络编程、数据库访问等,仅其中的一个视图编程就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控件,即使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及实践经验(已熟练掌握Java 或 C++),学习该课程也有较大难度。作为一门选修课,安排课时较少、知识点多是课程教学过程面临的最大困难[4]。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还需要利用一部分教学课时进行上机编程练习。因此,引入微课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解决课时少而知识点多矛盾的一种较好途径。

2iOS学习资源及现存问题

随着苹果产品的热销,就业市场iOS开发人才的稀缺,各种移动教学平台上出现了许多视频教学资源。很多从业者在学习、开发实践中在各种社区论坛发表了大量笔记,这些资料给初学者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经过甄别,发现这些视频资源中,大部分资料是教育培训公司提供的示例教学视频。授课者大多数曾经在一线从事过iOS开发,但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

(1)局限于知识点罗列,力求“大而全”。 例如,Xcode是iOS开发的工具,《Xcode的使用》一般放在第二次讲授。在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OS X使用》讲解完之后,有些老师将Xcode的所有菜单及子菜单功能都描述了一遍。实际上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开始学习开发iOS应用所涉及的菜单仅为“文件/新建/项目”(File/New/Project)以及构建运行(Build and Run),只需学会打开/关闭“调试区域”、“资源管理器”、“工程代码编辑区”、“属性面板区”以及“调试输出”5个区域即可[5]。

(2)未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能够被初学者接受。主故事板(Main.Storybord)可以在一个窗口中形象地显示整个App涉及的界面,对于初学者而言,可省去创建对象、安排对象位置、设置对象属性等抽象的代码写作,降低了学习难度。由于授课者都有一定的iOS开发经历,很多教学视频中的老师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就开始采用代码实现UI控件,本来鼠标拖一拖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采用代码实现给初学者留下了iOS开发很难的印象。

(3)知识点讲述缺乏综合性,疏于对知识点的梳理。iOS开发的基本技术是控件开发,常见控件有近20种,很少有老师总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分类,让学生能够对某类控件的开发举一反三[6]。与培训班数月的连续培训不同,大学里的课程授课时间总共只有大约一周(40~50课时),不可能详细讲述每个控件怎么使用。比如,讲表视图(UITableView)时,要联系选择器视图(UIPickerView),因为它们“列”的描述很类似(在表视图中是section,在选择器视图中是component),编程方式也类似(有数据源,且需要实现等)。但是也需指出它们之间编程的不同点,例如选中事件的相应方式、具体操作单元的定位方法等。

(4)由于苹果公司的技术更新很快,视频中展示的很多技术已经过时。每年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都会推出一些新技术。在iOS具体开发时,可以看到很多视频中用到的类与方法都已不再使用,而新的类与方法编程思路与旧的不一致。

3项目教学法与微课结合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时需要预防两个极端:大量枯燥的理论讲授,或者只介绍简单的操作。如果把时间放在讲授iOS设计原理,如消息的传递机制,这对初学者来说难以接受;如果仅教孤立的单个知识点操作,学生将只会简单重复教师的工作,稍作改变就会不知所措。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培养MBA时采用的教学方法[7],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点有序传授不同,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学习项目中所需的相关知识,最终完成项目设计。项目教学法与微课教学过程有相通之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教师不仅要求会讲,而且要会做。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项目,难度太大不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也不行,无法将教学知识点串联起来;项目需求过时也不行,学生将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方法是:①带领学生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将一个综合应用App进行任务分解,分配到不同设计组;②教师确定哪些是设计难点,哪些是一般知识点。难点由教师录制相应视频,到微课平台供学生学习参考;而对于一般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在微课平台上以PPT方式提供一些参考链接;③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设计组每个星期进行项目进度汇报,或讲授其他同学负责任务中的关键知识点。每个成员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4结语

通过实践,在《iOS应用开发》课程中应用微课教学,使学生“被迫”利用课后时间主动学习,从而延伸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通过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包括:①只有少数同学拥有苹果电脑,实验条件不足,上课前唯一的实验室比较拥挤。除鼓励学生探索在自己的PC机器上安装Mac OS外,可以在校内搭建一个具有Mac OS操作系统的云平台,学生只需通过Web即可连接到Mac服务器,随时随地使用Mac操作系统进行开发练习,就像提供的服务一样;②每个项目涉及知识点不一样,侧重点不同,教师时间有限,不能将所有项目先做一遍,因此项目库中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为了解决该问题,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常规的毕业设计项目基础上,提供任务分解的详细报告,分解过的项目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从而减轻教师工作量;③由于不能做到每人一题,对组内成员的单独考核准确度不高,存在少数同学承担任务量不足的现象。而且对于很多需要自学的内容,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这部分知识将无法传递给学生[8]。

微课作为一个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应用实践过程中仍会存在不少困难,但总体而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益的,值得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焦建利.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3]牛丽,殷凡.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以iOS移动开发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4952.

[4]王勇,李程俊,吴杰.手机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教学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6(1):109111.

[5]刘露.iOS 9带来的变化[J].百科知识,2015(15):2627.

[6]龙马工作室.Swif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卓敏,朱琴.项目教学法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1):9094.

微课课程开发篇2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93-02

微课程相关概念最早于1960年诞生于美国,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虽然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理论概念界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得出系统、完整的实践设计方法。因此,如何明晰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与开发将微课程整合到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是微课程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关于微课程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广大研究者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未有一个标准性、统一性的概述,但各种观点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进而可以得出一个普遍性、广泛性,而具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相关概念界定。由于微课程与微课仅一字之差,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初次接触时容易混淆,因此,在界定微课程的内在涵义之前,首先应该正确区分微课程与微课之间的差别,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记录和存档;而微课程是以一定教学资源为基础,策划、组织成主题突出、规模较小的课程体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微课程,而非微课,突出的是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整体过程。笔者根据诸多文献对微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结合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得出微课程的涵义为:微课程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目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的、短时间的、小规模的新型教学工具。

2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由于对微课程内涵的界定较为笼统,且微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为了保证微课程整体教学功效的发挥,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结合微课程主要特征,考虑实际教学需求,总结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短小精悍、以生为本、定位学科、合理适度为原则。

2.1 短小精悍

微课程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时间较短,根据国内外微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经验,微课程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只有一个知识点,通过利用微课程对这个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并加以应用。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集中维持注意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以内,然后呈下降趋势,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尽量少。与传统课程设计相比,微课程则更加短小精悍,力求突出教学主题、把握教学重难点,直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活动。

2.2 以生为本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前期,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以及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以保证微课程整体设计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规律表明,多元化的微课程呈现形式对学习的自主学习能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为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微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2.3 定位学科

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环节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科本身的知识构建及人才培养定位,唯此才能保证微课程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定位于: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具体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与开发出较高实用价值的优质微课程。

2.4 合理适度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设计与开发是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微课程本身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等特征。这就意味微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时不能随意拆分、重构相关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否则将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残缺不全。这就要求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合理适度的选择、分解、重构相关教学核心内容,既要考虑量又要追求质,力求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微课程的内在效益。

3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包括诸多细节,笔者在参考上文所述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单个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从各个环节提出以下具体方法。

3.1 知识单元建立

知识单元即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建立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首要环节,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梳理教学目标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由于微课程本身所容纳的知识单元较小,这就决定了知识单元不能承载太多、太大、太复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微课程的容量及知识点的难度,将其分解成单个知识单元目标,同时考虑是否补充额外知识单元,是否设置成独立知识单元。若微课程只是辅的课堂教学补充,则无需将所有知识单元都纳入到微课程中。若微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教学补充,则需增加一些其他知识点。这说明微课程在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按需筛选和设计。

3.2 序列结构确立

由于每个学科的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连续性、渐进性及逻辑性,基于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考虑,不可完全割裂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建立知识单元之后,需组织成一定的序列结构。序列结构确立时应把握完整性和灵活性这两个要点,完整性要求微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并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实现连续性的自主学习。同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序列结构应该是灵活的,可供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选择性的学习。

3.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关键部分,主要目的是形成微课程资源包,具体表现形式为微视频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设计。微视频主题设计的要点在于把握知识单元内容的重难点。对于以知识掌握为主题的认知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概念、原理的理解,难点则为复杂概念、原理的掌握;对于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主题的情感型微课程,重点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多采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具体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或展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观;对于以实践技能掌握为主题的技能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技术操作要领、流程、规范等操作事项的讲解和示范;对于以多个培养目标为主题的混合型微课,可根据主次培养目标对微视频主题进行混合式设计。

(2)过程设计。微视频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再现,只不过其时间更短,要求整个过程更简洁。课题引入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而内容的讲解要求主干清晰、立论简明精要、逻辑严谨,可充分利用精且筒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微课程有时间限制,但笔者认为课程的结尾总结阶段还是不可舍去,是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的关键部分,具体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也不应超过一分钟。

3.4 教学交互设计

师生交流是任何教学活动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而依托于通信网络的微课程恰好能实现较为便捷、强大的师生交流互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交互问答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设计教学问答系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微课程中应用问答系统需注意以下几点:符合教学主题;多用趣味性提问;问题难度层层推进;问题答案灵活调整;问题回答及时反馈。保证问答的有效性才是问答系统应用的基本目标。

3.5 微视频开发制作

微视频开发制作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一个偏向于技术性的环节,目前微视频开发制作的方案灵活多样,如PPT+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绘图板+电子白板软件+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课堂实录+双机位的方案等等。教师在实际微视频录制过程中,可综合考虑时间、效率、经济、技术等要求,选用较为灵活的方案。其实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对一些微视频开发制作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如PPT、屏幕录像大师、camtasia studio、premiere、edius、photoshop等等,教师可结合自身需要,通过短期培训,来掌握和应用这些微课程制作软件。

3.6 微课程实施设计

微课程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云平台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是未来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方向。Web技术及app应用软件技术可让移动终端展示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能力,极大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资源选择提供了便利,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

4 结语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文章只是结合微课程实际特征及真正功效,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微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实际加以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微课课程开发篇3

【关键词】微课程;SCORM标准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36-04

引 言

针对如何合理利用和共享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资源可重复使用和具有互操作性等问题,1997 年美国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提出了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CORM[1]课程对象结构标准。SCORM是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SCORM标准的学习内容对象具有高水平的可访问性、互操作性、适应性、重用性等[2]。微课程是具有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学习时间在5分钟~15分钟的小课程[3]。一节完整的微课应该包括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单、课件和学习者学习使用的微视频、学习指导单、测试题和辅助资源(可选)[4]。当前,学习者行为网络化成为发展趋势。学习SCORM标准微课程时,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习状态、学习时间以及学习交互等可以被非常详细地跟踪和记录[5]。通过跟踪记录学习者行为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教育资源开发,支持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改进课程设计,并且对学习资源及学习者做出有效评价[6]。和云教育服务平台相结合,把微课程应用于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真正在教学中得以运用,可以给教学带来真正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微课程的六要素,以九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例,浅析SCORM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SCORM标准微课程

1. SCORM标准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SCORM标准微课程是利用SCORM课件开发工具,将教学设计单、课件、微视频、学习指导单、测试题、辅助资源(可选)即同微课程相关的所有文件,以PIF(Package Interchange Format)的格式形成的ZIP课程包。

2. SCORM课程包分析

SCORM标准微课程的课程包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包内包含与微课程内容相关的所有物理文件和一个清单文件。每个文件资源与结构性资源独立存储,便于根据名称或关键字查出所有相关信息。物理文件包括微课程的六要素文件、图片声音等多媒体素材文件及其他文件,清单文件是一个XML文件,用它来描述整个课程包中课程内容的详细结构和内容如何组织的各种关系信息。清单是一个可重用的单元,可以包含所有的子元素和子清单,用来封装元数据(Metadata)、组织(Organization)和资源(Resource)。元数据主要用于SCO(可共享内容对象)的查询和定位,它以统一的形式描述微单元、可共享内容对象、内容组织结构、内容聚合,通过识别、分类、查询和获得在平台中或平台之间共享和重用。SCO是课程中最小的并可以和平台互通数据(被跟踪)的元素,它集合了一个或多个asset。asset是课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元素,不能和平台互通数据。asset和SCO构成了微课程的Resource集合,它们只是资源,要想学生利用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活动,表现为资源的顺序。在SCORM中,每一个项目(Item)是一个小的教学活动,通过形成一系列活动有序组织,形成内容组织(Content Organization),即学习路线。各种学习路线及资源集合形成内容聚合(Content Aggregation)。

SCORM标准微课程的设计

SCORM标准是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者学习方式设计等教育新理念与分布式服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其提供的数据模型是诸多网络教学平台所遵循的实际规范和课程组件设计编写标准[7]。SCORM实现了资源重用与平台迁移,与知识内容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符合SCORM标准的微课程,不一定是质量好的微课程。一个好的SCORM标准微课程,重点在于课程的设计。

1. SCORM标准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资源的内容聚合,直接关系着能否根据不同教学设计重新组织与包装。在进行SCORM标准微课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各类资源的独立保存粒度要小,但又能整体性地呈现微课程资源:既能查询组成微课程的文件类资源,又能查询具有完整教学设计的微课程资源;(2)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根据需求设定SCO 或 asset。一般来说,交互程度低的内容组合可以定义为 asset,以节约系统开销;反之则定义为 SCO。(3)SCO 的设计必须考虑与平台的传递数据等交互功能。对于特殊的参数传递和功能实现,需要设计页面内脚本或调用特定的标准 API 函数来处理。(4)每个微课程须有独立的且以 imsmanifest.xml 命名的清单文件,用于定义课程结构,并将其包装成为有组织结构的课程。

2. SCORM标准微课程的设计操作程序

基于SCORM的模块化思想与微课程的六要素,本研究以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为基础,试图给出如图2所示的一个SCORM微课程的设计操作程序,帮助教师逐步完成与微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单、课件、微视频、学习指导单、测试题、辅助资源,进而通过SCORM课件工具开发出SCORM课程包。

从图中可以看出,SCORM标准微课程设计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大部分:设计、开发、打包。第一步,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在分析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情境的基础上,拟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开发出本微课程相对应的内嵌式测试题或独立测试题,设计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第二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课件开发工具,经过对课件的知识结构、界面等设计后,开始制作直观简洁、美观、交互性强的课件,进而制作出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微视频,当有需要拓展相关知识时,制作出配套的辅助资源;第三步,利用SCORM课件工具编辑已有内容,制作出完整的SCORM微课程。

SCORM标准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SCORM标准的课件开发工具有:(1)Camtasia Studio;(2)Articulate Storyline;(3)Adobe Captivate;(4)Lectora;(5)iSpring;(6)Reload Editor;等等。 本研究以九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点为例,探讨如何使用Reload Editor软件开发符合SCORM标准(以SCORM1.2版本为例)的微课程。

第一步,准备好教学设计单、学习指导单、课件、微视频、辅助资源、测试题。此微课程的课件使用Prezi软件开发,使用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制作成微视频,在微视频中嵌入了测试题,如图3所示。

第二步,选择课程包保存位置。启动软件后,点击菜单栏的【File】,在【New】的下拉选项中选择【ADL SCORM 1.2 Package】,在弹出的选项中为新包选择保存位置,生成图4所示的文件,其中左侧为物理文件,右侧为内容包结构。

第三步,导入资源。这里的资源既包括asset,又包括SCO。通俗地说,微单元就是课件或视频等可共享内容对象对应的素材,设计制作后成为可共享内容,即课件、微视频、辅助资源、教学设计单、学习指导单、测试题。点击【Files】选项卡中的图标,选择所有素材及文件,点击【打开】按钮,所有文件即导入。

第四步,设计学习活动,建立课程结构。右键单击【Content Package】选项卡中的【Organizations】,选择【Add Organization】。右键单击【Organization】,选择【Add Item】。“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SCORM微课程的课程组织结构如图5所示。学习者登录网络平台学习时,根据课程组织结构,依次打开微课程学习指导单;观看微视频,学习该知识点的辅助资源;学习结束后完成相应的测试题(注:测试题可以内嵌在视频中,也可独立添加在学习平台上);最后的教学设计单主要用于教师引用其他教师的微课程资源时,帮助理解设计思路,在短时间内产生不同教学设计版本的微课程。

第五步,添加元数据,包括微单元元数据、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内容组织结构元数据等,实现内容包及其组件的重用和共享。以添加“可共享内容元数据”为例,右键单击【微课程学习单】,选择【Add Meta-data】,右键单击【Metadata】,选择【Edit Metadata】,编辑好后点击【OK】,数据直接写入imsmanifest.xml清单文件。“微课程学习单”元数据部分内容如图6所示。如有需要,也可点击【Export】输出元数据,生成.xml后缀文件。

第六步,所有内容编辑好后,生成SCORM微课程。点击工具的图标,在弹出的选项中为课程包选择保存位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SCORM微课程开发完成。

总结与展望

基于微课程的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针对微课程资源缺乏共享性和重用性的问题,提出基于SCORM标准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符合SCORM标准的微课程具有高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重用。SCORM标准微课程在线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习状态、学习时间以及学习交互等可以被非常详细地跟踪和记录。后续的研究方向为SCORM微课程在线学习中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价值能够被更好地挖掘和利用。

微课课程开发篇4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micro chemical experiment is to study micro chemical experiment and make them become part of the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closely related with chemical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nd also try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the ready curriculum resource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eding green chemical idea, promoting new chemical curriculum reform, translating chemical learning style, cultivating creative ability.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on micro chemical experiment could be developed and used by the country、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The example in this essay shows a successful model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n micro chemical experiment.

Key words:micro chemical experiment;curriculum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sage

一、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一)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内涵

微型化学实验,英文名称为micro scale chemical experiment或micro scale laboratory,简写为M.L。美籍华裔化学家马祖圣教授提出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中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周宁怀教授认为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为常规用量的1/1 000~1/10,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这里提出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基本特征: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因而,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微量的药品在微型的仪器中进行的实验。

课程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多质性、具体性、价值潜在性等特点。 [1]课程资源种类繁多,研究者根据不同标准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几个子系统。 [2]从化学实验的地位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媒体,是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3]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方法与技术,不仅是人们认识化学物质世界的结果与结晶,更是生成化学课程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推动力,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其课程资源既是素材性资源又是条件性资源。

从系统角度看,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是由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硬件),微型化学实验内容的设计(软件),微型化学实验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用),掌握微型化学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以微型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其能够广泛地进入化学课程,与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并充分挖掘已开发出来的微型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价值。其开发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物质世界探究的学习化课程资源,把重心放在为学生学习构筑一个意义建构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学”的进程提供显性和隐性的资源支持。

(二)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1.传播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可诠释为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内涵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清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即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将污染消灭在生产源头的化学。它使用化学药品的基本原则是:(1)不用危害品(Reject);(2)减少用量(Reduce);(3) 循环使用(Recycle);(4)收回利用(Reuse)。微型化学实验使用了尽可能少的试剂,减少了实验的“三废”,与上述4R原则是一致的。它把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贯穿于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

2.促进化学新课程改革

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忘记前车之鉴: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导的那场结构课程改革,那些精选优编的结构课程及教材,如CBA化学教材,到20世纪60年代末已经备受冷落。“其理论价值远未得到广泛肯定,而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几乎遭到完全的失败。” [4]在此,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广大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5]这说明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就化学新课程改革看,我国中学班级多且规模大,常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化学新课程改革深入的重要因素。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实现人手一套微型仪器,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是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的生长点。

3.转变化学学习方式

化学新课程理念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实际上是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如果学生各自拥有一套微型实验装置和药品,那么,就有权决定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使用此资源,例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实验,能在实验室、教室甚至家庭做实验。它拓宽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往往“照方抓药”,无需太多的思考,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主要是受常规实验条件的限制,一组多人实验,有的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机会少。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由于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给实验方法的重新设计、改造和组合创造一个很大的思维空间。这对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新能力有重要价值。

二、我国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微型化学实验至今已成为国际化学教育发展重要趋势的一个标志。我国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周宁怀教授的倡导与推动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1989年微型化学实验课题研究协作组成立;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化学教学大纲中特别指出“进行微型实验,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1995年国家教委已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列入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2000年配备目录又增加了塑料仪器;1999年正式成立全国微型化学实验中心;微型化学仪器研制开发呈现“百花齐放”、多种型号并存的局面;出版了《微型有机化学实验》《微型无机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等书;举行了六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和四届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学术会议。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开发及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它并没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6]微型化学实验未能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化学教学中,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认识的偏差。有的教师提出:微型化学实验好是好,中考、高考考不考?微型化学实验是否会影响学生掌握常规实验的操作规范?采用微型实验后,常规实验怎么办?笔者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实验题在逐步发生变革。高考命题强调灵活运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问题。微型化学实验与此并无矛盾。事实上,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的实验方法和仪器的试题。例如,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的第27、28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卷(上海)的第11、18、26题等。同时,从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开始,以后各届奥赛的实验部分都有采用微型实验仪器的操作,这表明我国和国际化学界对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视。应该看到,操作的规范性是相对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取决于实验的安全、科学、简洁和方便以及实验现象明显和实验误差降低到最小。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型实验和常规实验操作,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与用多用滴管向点滴板中滴加液体,其本质是相通的。至于微型化学实验和常规化学实验的关系应是有机结合,是实验教学的“一体两翼”。这是因为微型化学实验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化学实验。如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技术,微型实验难以实现。

其二,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缺陷。(1)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不足。例如,微型塑料型仪器不能加热,塑料本身能与一些化学试剂起反应而使其应用受到了影响。微型化学实验的不足,有微型实验本身固有的缺陷,有开发微型化学实验的方法与技术存在的局限性等。(2)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单一。从已发表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论文看,研究集中于微型实验装置的设计和仪器的改进方面,很少涉及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微型化学实验的教与学,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微型化学实验改革方案,微型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未能得到科学的论证。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资源相对较少。

三、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国家层面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国家化学课程标准要明确微型化学实验的内涵

对于微型化学实验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说法,由此,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微型化学实验存在着认识偏差。例如有人把“用量为5 mL的浓硫酸和细铜丝、用量为10 mL 30%的H2O2溶液与生锈的铁丝,分别在具支试管里的反应”说成是微型实验, [7]这是明显不妥的。所以,有必要明确“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的相对标准。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却未能明确提出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鉴于微型化学实验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化学领域引人瞩目的重大变革之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理应明确阐明微型化学实验的内涵。

2.国家化学新教材中要渗透微型化学实验

目前,依据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多部化学教科书已陆续出版发行。对于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和习题设计,教材多采用常规化学实验装置,很少涉及微型实验装置。人教版选修模块教材《实验化学》中,在“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课题中,提出了实验小型化、微型化的建议,并安排了用微型实验仪器和代用品进行的实验,这也是在我国首次把微型实验引入到教科书中。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为此,笔者建议: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历史背景,国内外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历程以及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开发的现状;在化学教科书有关“拓展视野”的部分,精选少量的微型化学实验素材编入其中;在化学实验习题的设计中,引入用微型化学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学生课外实验中,引导学生用诸如大头针、铅笔芯、多用塑料滴管和电池设计水的电解和爆鸣微型实验等。

3.国家对主流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确立

现行国内开发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种类较多,每种都有其优势和不完善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鉴定,初步分析出具有开发价值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来,以建立中国的微型化学实验品牌。笔者认为,当前,使用已开发成套的微型化学实验,完全替代常规化学实验是不适合的。但是,整合当前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开发占主流地位的、适合大学和中学通用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使其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化学新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层面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加强对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

对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领导主要是指在省一级或地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中心的相关组织,定期组织召开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会议,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课题研究,举办中青年教师微型化学实验竞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同时,与企业联姻,设立微型化学实验专项基金,资助各地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和微型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并且,制定向各中学配备一些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有关条例。例如,被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一些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诸如多用滴管、点滴板、微型试管和微型酒精灯等微型仪器,可以作为学生化学实验的仪器直接向各中学推广。

2.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对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

高等院校科研力量比较集中,是开发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根据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力求开发价格低廉的微型仪器,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同时具有多功能、易封闭、较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其次,通过地方教研室加强与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学校联系,及时了解仪器使用的情况,听取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及时弥补不足或欠缺之处,研究并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仪器,并出版相应的微型化学实验手册。再次,培养熟练掌握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秀师资。

(三)学校层面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实验仪器的微型化

教师和学生在化学新课程的教与学中,可以对常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尽可能使仪器微型化。因为只有仪器微型化了,才能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为此,师生可对教科书的常规化学实验进行二次开发。如在对“氧气的性质”教学中,常规化学实验是用燃烧匙盛硫或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燃烧匙凹陷太深,可燃物与O2接触受阻,燃烧时间长,燃烧不完全,不易熄灭,因而产生大量的SO2、P2O5等物质污染环境。对这个实验可将燃烧匙进行改进,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熔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就制成了。用青霉素瓶作微型反应容器,该燃烧实验现象明显。

2.尽可能小剂量实验

尽可能小剂量实验指实验者为达到一定的实验目的,在可能的实验条件下采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进行的实验。“尽可能小剂量”是没有终止的,是动态发展的。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尽可能少用一点试剂。由此,师生就成为微型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例如,在学习氯、溴、碘性质递变规律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微型实验设计:(1)在1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上1滴饱和NaBr溶液,待其润湿之后,再滴上1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2)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饱和NaI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又变成浅褐色;(3)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再变为蓝色。

该系列微型实验用滤纸代替常规的试管,变常规间断式实验为连续微型实验,节约药品和时间,实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令人叫绝,耐人寻味。

3.进行教育行动研究

中学化学的一线教师开发和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可以和高校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通力合作,特别是利用高校研制的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深入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课题研究,走行动研究之路。例如研究微型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非智力因素、元认知、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绿色实验、常规实验的关系;探索在中学化学不同层次课程中常规与微型实验理想结合的方法,等等。

四、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示例

湛江师范学院化学系承担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展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研制了一套造价低廉,易于推广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并作为课程资源在广东省部分中学得到了推广。

(一) 研制微型仪器,设计微型实验

课题组着重研制和开发了符合科学原理,具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强、能满足中学化学教学的简易标准接口(非磨口)配套微型仪器,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 [8]每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有12种共18件,设计的便携式微型仪器箱,只有相当于饭盒的大小,仪器组装简单、方便、易行,能完成绝大部分中学化学实验,尤其适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一体化实验。 [9] 例如,Cl2的制备与性质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见图1),实验只需6分时间就能完成,实验现象明显,且对环境污染小。该U型气体发生器(含内套管)可以完成液体-固体反应制气体、液体-液体反应制气体和固体-固体反应制气体的微型实验。又如初中化学“CO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由于CO的毒性,许多教师做演示实验感到很为难,有畏惧心理。我们设计的微型实验,由于试剂的用量少,较为安全,学生也可以完成此实验,实验设计如图2。

(二)开发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培养微型化学实验优秀师资

以课题组研制的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为依托,在师范生中,开设了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首先,安排学生完成一系列典型的微型化学实验及其拓展性实验,帮助他们获得微型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微型化学实验,设计新的实验。学生综合运用微型化学实验技能和其他研究技能,自己设计研究实验方案并实践,开创出崭新的实验内容,体验了微型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自觉地运用我们开发的微型实验进行化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开展教学实验,构建了基于微型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个主题而揭示其内容并达到目标。模式实施的教学原理是启发学习动机,以微型实验为载体,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问题探究,实验分析报告,学习感受交流。从2003年10月开始,课题组在广东信宜二中等多所学校进行了等组单点实验、多点实验、扩大实验、推广应用性实验。教学实验提高了中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激活了实验创新思维,培养了实验探究精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此外,课题组中的大学教师、师范生、中学一线教师共同编辑出版了与三种版本高中化学新教科书配套的微型化学实验指导书,同时建立了湛江师范学院微型化学实验网站(http://202.192.128.41/wxhxsy)。我们开发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在广东粤西地区中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 学科教育,2002,(2):15.

[2]段兆兵.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03,23(3):2630.

[3]郑长龙. 化学实验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3.

[4]杨爱程. 评学科结构派的课程改革[J]. 外国教育资料,1988,(6):2529.

[5]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19.

[6]刘宜树. 微型实验在安徽省中学的推广状况调查分析[J]. 化学教育,2005,(4):4143.

[7]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 化学活动课及微型实验设计与实践[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8,126.

[8]刘一兵,沈戮. 一套值得推广的多功能微型化学实验仪器[J]. 化学教学,2005,(6):1617.

微课课程开发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利用的优势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易错点,对问题的疑点等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视频小片段,从而突出重点,并且画面动人优美,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氛围中学习知识,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学习,循环利用。此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及时观看与学习。虽然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获得了很多基础知识,教师对一些问题讲解的清晰透彻,但是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往往模凌两可,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而教师通过利用微课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快速的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例如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对诗歌问题的解答技巧,还有对现代阅读答题的要求与技巧等等。这些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做起来s很难的细节,是学生的病症所在。而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着的问题录制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实现答疑解惑的效果。此外,通过利用微课,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学习与参考。同时,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将多种现代时尚的元素融入其中,对画面形象的动感与美观格外注重,这便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用课下时间进行欣赏,这便增加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对语文课程的拓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开发与利用

1.多媒体微课程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微课程相当接近教师真实讲课模式,多媒体微课程一般都是将教师讲课的声音录制下来做成背景音频,主要在幻灯片上显示有关内容,最后转变成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多媒体中的幻灯片主要是由文字、图片、音乐等构成的,以教师讲课的课题为重点内容。教师在对多媒体微课程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时候,应当注重幻灯片的内容不能零散,内容应该集中与精炼,在对音频进行录制时,应当注意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微课程开发时应当注重通过语气,音质,语调等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此外,多媒体微课程经常用作诗词上的讲解。以《虞美人》为例,关于这一课的多媒体微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中注意这首词的意象,通过意象去理解词的意境,教师紧接着向学生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情感语调,最后为学生播放诗词的朗诵音频,积极鼓励学生跟着小声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在教材上勾画不懂的生词,并让学生对生词标注正确读音,认真朗读,让学生边看微课程边做笔记,通过用笔来对生词进一步熟悉。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并带领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意境,最后从对整篇诗词的学习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进步。

2.情境式微课程开发与利用

情境式微课程主要是根据典型或者电视制作的过程,由专业人员组成微课程开发与研究团队,对即将要录制的微课程进行情境编写,策划与设计,这就是微课程最终的形成,经常用于课外辅助机构中。而根据高中语文情境式微课程的开发而言,可以用于小说的教学与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直观的在脑海里生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3.运用微课程进行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进行微课程实践。教师可以把已经制作好的微课程传进校园的官网中,进一步对微课程进行宣传,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评论内容获得反馈意见,进一步对所开发的微课程进行完善与改进。在校园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校园官网下载一些自己比较喜欢,感兴趣的微课程。久而久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下生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状态下牢固的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与本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微课程,并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从而得到一定的反馈,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微课课程开发篇6

关键词:中职“单片机”课程 微课资源 开发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的一个专业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互联网也真正意义上迎来了“微”时代,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着影响。基于自主、开放与共享理念下的开放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潮流之下,“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主要是指在微型视频教学模式下针对课程中的部分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其中包含教学内容、实验、讨论、测试以及师生交流等。

一、传统中职“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单片机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实践性与应用性更强,其同时也属于一种硬件与软件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以及认知特点来看,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将目标放在实践应用能力上。从职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存在的单片机教材还有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1.学科体系深奥

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说,传统单片机教材能够展开相应编排,并将其称之为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而教材内的整体框架则普遍如下:第一,对单片机硬件结构与相关原理做具体介绍;第二,针对单片机指令系统做出介绍;第三,设计对应的汇编语言;第四,解释单片机中断系统对应的具体原理;第五,实现单片机接口技术;第六,直接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上述提出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大多数硬件内存在的指令系统、原理与相关机构,但是从中职学生的理解角度出发,对于该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也表示不能完全理解单片机的相关专业知识。

2.过分重视理论

由于传统单片机教材中对应的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结构,使其在课堂中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单片机各种不同的部分,教材都运用了较大篇幅进行详细的介绍,但真正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间则较少。即使存在操作实验,多数也是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的验证。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将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缺乏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单片机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实践性以及应用性都更强。因此,从中职学生的学习角度考虑出发,教学更应该强调下述几点内容: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单片机的含义;第二,介绍单片机的各种功能及其存在的最小工作系统;第三,增强学生对单片机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根据上述提出的单片机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单片机课程根本不能达到目标。

二、中职“单片机”微课资源的构建及教学实践

在实现微课教学模式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资源构建行为。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这一课程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实际教学大纲需求,对重难点进行明确分析,实现对微课资源的构建行为。

1.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征

正常微课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同时涵盖主体化、碎片化与微型化等特征,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优势,可实现自愿情景化、授课时间不长,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实际占用资源不大,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讲授内容有限,确保主体的明确性。

2.构建“微课”课程内容

在开发“微课”课程时,其主要流程就是同一组备课老师基于自身的优势在构建“微课”资源的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其中包含脚本设计、材料收集、视频录制、注释增加等,随后针对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之后在Adobe Captivate软件的帮助下实现“微课”构建,该软件不单单用于屏幕录制,同时可以产生具备强烈交互性的Flash文件,从而构建具备强大功能性的仿真实验及软件演示,并且促使教学场景或测试实现虚拟化。

3.构建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平台

“微课”教学主要平台有两个:第一是微信公众平台,随着微信的普及性不断提升,中职学生同样成为微信用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在相应的“单片机微课堂”,学生关注这一公众号之后,可以直接通过手机随时进行相关单片机课程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校园数字化系统,在进行“微课”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院校构建的“校园数字化系统”,并将相关的“微课”教学资源上传进该系统,促使学生或教师能够直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查找或观看相关的教学课件及教案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相关自愿的下载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等多个目标。

4.中职“单片机”微课资源教学实践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课前预备任务或相关课前资源推送至学生手中,可以要求其对公共平台上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随后实际课程教学时,实现师生交流,并从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反馈。笔者以“LED流水彩灯”课程教学为例。第一步,在课堂中教师提出实现LED流水彩灯这一目标,在微动画、教材、资料等基础上对其电路构建、流程等重点或难点进行讲解。第二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电子任务书下发,通过任务书的引导作用,针对性设计并编写相关程序或电路,教师可以针对性给予说明与指导。第三步,教师基于不同学生的水平与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下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任务之中。第四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之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推荐人员进行成果展示,并且讲述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经由其他学生的问题与建议,促使学生表达及语言能力不断提升,还能够对知识进行巩固。最后在微信平台上测试题,促使学生对其学习进行总结,了解自身不足,进一步优化学习质量。

三、中职“单片机”微课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教师可以将课程中涉及的微课资源传送到校园数字化平台内,进而帮助完成学生在课堂内需要的实训。微课资源在不断播放的同时也能够帮助部分不爱回答问题且接受知识相对较慢的学生提高成绩。使用整合的方式,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课程的重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微课”教学系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

四、小结

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及“校园数字化系统”,实现中职“单片机”课程的微课资源教学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性,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及地点的局限,进而得到最优质化的学习效果。不过“微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交流、互动进行了限制。因此笔者不建议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而是构建单个课程教学,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辅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促使中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鹏举,师明辉.单片机课程仿真软件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电子制作,2016(11).

[2]杨俊杰,张新康.创新型单片机课程教学工具的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5(36).

微课课程开发篇7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红军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六、网络微课程“信息化”

微课课程开发篇8

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加快,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开发和利用高校微型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不足、师资不专、学校现状不符合和师生关系不适应等方面的阻抗因素,本文就对这些阻抗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其成因,探索有效策略,以促进微型课程在高校顺利实施。

关键词 :微型课程;开发与利用;阻抗因素;对策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创了微型课程,当时它主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实施。随着微型课程的影响不断扩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呈现一种新趋势。我国研究者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微型课程,而且认识到高等教育领域对微型课程有着更大的需求。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应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灵活。高校微型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并不是要取代高校长期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只是为长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这是由传统学科课程在传递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决定的。然而迄今为止,在开发与利用高校微型课程时还存在一些阻抗因素亟待解决。

一、高校微型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阻抗因素

1.观念落后,理论水平有限

我国高校虽然存在着大量的专业师资,但是,他们都是针对长期课程而言的,而且已经较好的适应了长期标准的课程形式。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什么是微型课程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未曾听说过;部分教师把微型课程误认为微格教学、压缩课,对其内涵理解无限扩大或缩小,缺乏对微型课程的科学认识。[2]对于微型课程这一种新的元素,高校元老级教师的课程思想和意识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观念来适应微型课程的特点,而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其了解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限。

2.环境不适,积极性较缺乏

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难以离开一定的学校环境,其中包括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课程研究环境。一方面,高校没有把微型课程开发纳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来,关于微型课程的相关制度尚不成熟,教师们也不明确微型课程制定准入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微型课程研究氛围尚不浓厚,缺乏有组织、系统化地微型课程开发意识。高校这两种重要的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微型课程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教师们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3.选材偏题,不以学生为主

微型课程的校本性决定了学校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自身能力以及学校实际状况来开发微型课程。也即把校本课程的范围由全校进一步缩小到了班级,各班、各科的教师要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差异点,切实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但是,高校教师不会主动去和学生交流并了解学生,在选择微型课程的内容时,存在主观倾向性,难以真正体现“校本性”。由于存在这一阻抗因素,加上教师对微型课程不了解,这就必然导致在选择微型课程的内容时存在偏题现象。

二、高校微型课程阻抗因素产生的原因

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受阻,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从分析这些阻抗因素来看,主要是理论、师资、学校现状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分析原因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微型课程的设置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取得成功案例很少,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别国经验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照抄。微型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校本性,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微型课程开发和发展的道路,走我国自己的教育路线。由于,微型课程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其可行性和高效性还需进步一论证,高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撑,从而导致教师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

2.高校领导对微型课程不够重视,学校相应的机制不够完善

一个学校改革能否成功,最大的一个因素在于校领导是否重视。据了解,很多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微型课程课时短、不重要,对微型课程的开发不予以重视。尽管许多高校开展了微型课程开发活动,但却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学校对微型课程开发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其成果也缺乏应有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校领导不重视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没制定相应的机制,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开发环境,导致教师们对开发微型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3.长期实施统一的课程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

高校师资比较缺乏,教师上课的形式也很单一。每一位教师都会教两个以上不同的课程,或者是同一课程几个班一起上课,并且每个教师和学生真正相处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每个教师没有固定的学生,学生也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就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教师作为微型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如果不了解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主观性,难以做到以生为本。

三、消除高校微型课程阻抗因素的策略

1.加强微型课程的理论研究,提升其利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高校设置微型课程,必须先了解这一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评价等等一系列的程序以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想充分了解微型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校本研究,充分读透相关理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付诸实践。简言之,加强微型课程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微型课程利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有助于微型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效率,使微型课程真正成为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2.完善微型课程相应的机制,着重将其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微型课程比较复杂,涉及众多专业学科,需要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筹领导,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课教室和教师的聘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微型课程尽管开发周期短、课时少,却是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必须将微型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便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其开发的成果也建立应有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以助于实现微型课程的真正价值。

3.建立科学合理的微型课程开发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少,这是由高校长期统一的教学形式决定的。但是,要适应微型课程的特点,就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对此高校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地建立科学合理的微型课程开发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们主动地去认识了解微型课程开发的意义,从而改变自我意识,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保证微型课程内容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微型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特点。

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模式,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下产生的。在我国中小学,微型课程已经被许多学校重视并采用,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实践和理论体系。但是,在高校微型课程的建设还只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微型课程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对在其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使微型课程能够在高校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5).

[2]程梦.微型课程开发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以语文学科为例[J].教学实践研究,2012.

[3]李艳,邹立君.微型课程----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5).

上一篇:高校物业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