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3 16:59:01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1

关键词: 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专门法律/启示 内容提要: 当前,日本已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立法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这场重大挑战,国际社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统的保护进行了回应。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形式,明确国家相关部门职责,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英国于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明确规定,到2050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须削减60%;国家须制定减少碳排放量的5年预算,分阶段的实现其减排义务。美国自2007年以来,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已提出了《气候责任和创新法案》、《全球变暖污染控制法案》、《气候责任和创新法》、《减缓全球变化法案》、《安全气候法案》、《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气候安全法案》等一系列国家议案,昭示着美国正在迈向气候变化的联邦立法。日本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并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但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我国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而且还积极制定与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立法相比,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中,尚存在如下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尚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亟待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的任务,因此,研究起草有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科学建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二是,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我国虽已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注释1: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7〕18号)。)但因“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个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不清,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因此,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专门机构,确定其职责也成为必要。三是,我国确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一项政策性规定(注释2: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为保障该行动目标得到落实,还须由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及公民个人的具体职责、义务,因此,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 之所以选择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作为研究与借鉴对象,是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立法方面,其成绩最为显著。一是,日本制定了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通过该法,日本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提供了蓝本。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亚洲环境立法发达国家,其应对气候变法立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依然有重要借鉴意义。二是,日本已构建了较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早在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中,就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并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内容的日 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既为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各国构建低碳社会提供了立法榜样。日本的这种立法体系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所初步搭建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日本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尚存在缺乏专门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缺陷。因此,对国内法学界尚未系统而全面对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展开考察的重要立法领域进行研究,探究其对我国立法的有益借鉴经验及启示,则尤为重要。 二、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构 日本观测点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日本气温最近100年间约上升1. 1℃。在不能完全实现削减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情况下,至21世纪末,日本平均气温将上升2~4℃。气候变化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灾害。一方面,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洪水、土砂灾害、橡胶林生存地丧失、砂滨丧失、西日本的高潮损害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将达到每年17兆日元。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单位面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46%的人口、47%的工业产值、77%的商业销售额均集中于沿海地带,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日本经济、国土等损失。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巨大灾害,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通过《环境基本法》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 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根据该法第15条关于政府制定环境保全基本计划的规定,日本于1994年制定的《环境基本计划》就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置于重要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应在国际协作下,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为宗旨,并考虑“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然,这一时期的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尚停留于依托有关省厅的各种措施,而真正采取法律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则始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后。 (二)制定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 作为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步对策,是1998年10月9日通过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在内容安排上,共包括总则、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抑制温室效果其他排出的政策、保全森林等的吸收作用、分配数量账户等、杂则、罚则等8章共50条。该法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立法目的明确。其立法目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全体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对气候圈保持着不致达到危险的人为干涉的情况下,促使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予以安定,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鉴于所有人均自主且积极地参与这一课题将至关重要,因此,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制定达成京都议定书目标计划措施的同时,通过制定有关促进抑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所排出的温室效果的措施等,实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之目的,在确保现在及未来之国民的健康与文化的生活的同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第二,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关于国家的基本职责,该法第3条规定,国家在为掌握大气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变化状况及相关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状况而进行观测与监测的同时,综合且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国家在推进旨在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的同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措施,应谋求该措施达成目的之调和,以顺利执行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国家就其自身事务及事业,在采取措施强化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量及吸收作用保全的同时,应支援地方公共团体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以及为促进事业者、国民或者由其组织的民间团体开展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活动,应该努力采取技术建议及其他措施。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该法第4条规定,地方公共团体应配合区域之自然的社会的条件,推动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地方公共团体在对其自身事务及事业采取措施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保全吸收作用及有关强化措施的同时,为促进该区域的事业者或者居民开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活动,应努力提供前款所定措施 的相关信息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关于事业者的职责,该法第5条规定,事业者就其相关的事业活动,应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作出的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关于国民的职责,该法第6条规定,国民,就其日常生活,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实施的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 第三,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落实政府机构职责。该法第3章第11条明确规定,为综合且有计划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内阁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具体管理的事务包括:其一,制定京都议定书目标实现计划方案,以及推进实施该方案;其二,综合调整有关推进实施长期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此外,根据该法第12条至第19条的规定,在组织机构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设立推进本部长、副本部长及本部部员。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全面负责本部事务及指挥监督;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职责是协助本部长工作;本部部员由其他国务大臣担任。此外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若干名干事担任具体工作。除法律已经确定的事项外,有关推进中的措施由政府的政令规定。 第四,规定了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基本措施。一是,实行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报告、公布制度。即一定数量以上的温室效应气体排出者负有算定温室气体排出量并向国家报告义务,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予以公布的制度。根据该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伴随着事业活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排出较多温室效应气体、并由政令规定的排出者(称为“特定排出者”),每年度必须由各事业所分别就温室气体的排出量向事业所管大臣进行报告。事业所管大臣,将报告事项及集中计算的结果向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予以通知,与此同时,要适当保护特定排出者的权利利益,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公布。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在采用文档记录事业所管大臣等通知的报告事项等的同时,集中计算、公布该记录内容,以便任何人均能够请求公开该记录文档。为增加对公布、公开的资料的理解,特定事业者可以提供排出量增减状况相关的资料及其他资料。二是设立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即根据地域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都道府县知事等有权挑选并委任旨在通过开展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加快促进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活动的热心与有识之士为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的制度(第23条)。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主要向居民进行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进行有关咨询、提供信息等活动。三是,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为积极推进有关启发普及与广泛宣传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有效开展座谈、培训推进员、对日常生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调查研究、提供日常生活使用产品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信息的提供等活动,该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的制度。 第五,构建了保全森林等吸收作用制度。该法第28条规定,政府及地方公共团体,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所规定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量相关的目标,以1964年《森林·林业基本法》第11条第1款规定的森林、林业基本计划以及其他完善及保全森林或者保全绿地、绿化推进计划为基础,应保全及强化森林对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作用。 第六,实行分配数量账户簿制度。该法第29条规定,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以《京都议定书》第7条第4款为基础,根据计算分配数量的方式的有关国际性决定,制定分配数量账户簿,开设可以进行取得、保有及移转算定分配数量的账户。 (三)明确环境省“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职责 日本《环境省设置法》(1999年通过,2001年1月6日施行)第2章明确规定了环境省的任务及所管理事务。其中,第4条第22款明确规定,从环境保全观点出发,环境省的职责之一便是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宜相关的标准、指示、方针、计划以及其他与此类似政策;并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业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其他类似规制。为实施《环境省设置法》与《环境省组织令》,日本制定了《环境省组织规则》(2001年1月6日),其第3章明确规定在环境省设置地球环境局,地球环境局由总务课、环境保全对策课、全球气候变暖対策课组成,负责推进实施政府有关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保护等地球环境保全的政策。此外,还负责与环境省对口的国际机构、外国政府等进行协商和协调,向发展中地区提供环保合作。 (四)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除《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之外,日本还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立法,初步形成了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法律体系。 首先,为有效推动《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的施行,日本于1999年制定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具体就温室效应气体总排出量相关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算定方法、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排出量的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次,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日本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法律: 一是,修订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强化节能与能源效率。该法又称《节约能源法》,是日本能源的核心法律,在体系结构上包括总则、基本方针等、工厂的相关措施等、运输相关的措施、建筑物相关的措施、机械器具相关的措施、杂则、罚则和附则等8章,共99个条文。该法明确了“从综合推进工厂、运输、建筑物以及机械器具等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思想出发,经济产业大臣制定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强化了企业计划性和自主性的能源管理,规范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用能管理关系和节能行为。该法分别对工厂、运输、建筑物、机械器具等相关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法通过严格规定能源标准,提高了建筑、汽车、家电、电子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不达标产品禁止上市。同时,该法对国家应在财政上、金融上以及税制上采取相关措施,以推进普及能源合理化使用。通过教育、广告活动等加强国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的同时,对国民的参与等义务进行了规定,并对地方公共团体关于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增进地方居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等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一般消费者关于提供相关促进合理化使用能源信息的义务等。该法的施行,一方面使工厂、事业场所的能源使用得到了彻底合理化,另一方面强化了有关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并由政令规定的汽车、家电产品等11个种类产品的燃料费标准、节能标准等目标值,使相关企业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日本节能法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 二是,制定《氟利昂回收破坏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该法将氟利昂类冷媒CFC(氟氯烷烃)、HFCs(氢氟碳化物)、HCFC(含氢氯氟烃)纳入其法定义务范围,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该法在明确事业者、制造业者、地方公共团体、国民与国家各主体职责的基础上,对第一种类特定产品产生的氟利昂的回收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规定从事第一类氟利昂回收业、第二种特定产品交付业以及第二种氟利昂回收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都道府县知事的登记;从事特定产品氟利昂类破坏事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及环境大臣的许可;在回收、搬运、破坏过程中,必须遵守主管省令规定的标准。对于违反交付、领回义务者,给予指导、建议、劝告、命令;对于违反规定标准者,由传告改为命令。由于该法以排放高浓度温室效应气体的氟利昂类的3种物质的回收、破坏为目的,对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保障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能源稳定和适当供给,完善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该法第4条明确规定,“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的6月1日前,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将该年度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一年期间预计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基准利用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向经济产业大臣备案”,并且,“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度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利用超过基准利用量的新能源电力”(第5条)。电力事业者和接受了第9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人,应当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置备账簿,记载其利用和生产新能源的电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予以保存(第11条)。对于违反第8条规定,当电力事业者所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数量未达到基准利用量,经济产业大臣认为该电力事业者未达到基准利用量没有正当理由并给予劝告、命令后,依然不履行法定义务者,本法规定了“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的处罚措施,以保障法律措施得到正常实施。 四是,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法,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应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之目的,日本于1997年4月18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 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此后,该法于1999年、2001年、2002年、2009年等先后进行了修订。该法明确了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等进行了规定。为贯彻实施《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1997年6月20日又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并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经过多次修订,具体规定了新能源利用的内容、中小企业者的范围。 五是,制定能源基本法,确定国家合作方针。日本于2002年6月14日制定并施行了《能源政策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基本制定思想、具体措施、市场机制的利用、国家义务、地方公共团体义务、事业者的义务、国民的义务、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和国民的相关协助、法制措施等、政府的报告义务、能源基本计划、国际合作的推进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普及等内容。为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温室效应气体产生,该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为有助能源于稳定世界能源供需,防止伴随能源利用而产生的地球温室化等,国家应努力改善为推进与国际能源机构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而进行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参加国际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共同行动的提案、两国间和多国间能源开发合作及其他国际合作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为日本参与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实行税制改革,探讨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 作为日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削减温室效应气体6%的减排目标的手段之一,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税收改革,探讨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又称“环境税”),拟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开采及精炼环节等方面课税,除征收煤和汽油等矿物燃料的税额外,居民也需要缴纳环境税,并将这些税款用于执行《京都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环境省自2011年11月5日公布《环境税具体方案》以来,每年均公布该年度环境省相关税制改革方案。2009年公布的《2010年度税制改革要求,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具体法案》,将原油、石油产品、气体状碳化氢(天然气、LPG等)、煤为对象,对输入者、提取者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石油煤炭的纳税制度)。关于汽油,在前述基础上,对汽油制造者等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挥发油税的纳税制度)。报道说,一旦2010年开征环境税,其税收预计可达2万亿日元。这些收入将优先用于开发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以及推广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鉴于开征环境税不仅将增加产业界的成本,煤油、电费的涨价也将影响国民生活,首相鸠山由纪夫对2010年4月起开征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预定计划持谨慎态度。因此,日本政府于2009年12月14日做出决定,放弃从2010年4月起对煤炭、煤油、汽油等所有石化燃料开征全球变暖对策税,将在对该制度设定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度以后开征。 (六)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 时至今日,日本确立了到202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25%的水平(中期目标);到205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80%的水平(长期目标)。因此,为明确相关政策的地位、基本方向,日本已着手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并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提交于2010年1月18日至6月16日期间召开第174回国会审议。该草案包括总则、中长期目标、气候变化对策基本计划、基本措施、完善推进气候变化对策目的的体制等5章共52条。 三、日本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已构建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为日本政府有效推进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积累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完善与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其一,科学定位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地位,及早完善环境法体系。就传统的环境法体系而言,并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相关法律规范。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展开,世界各国开始注重通过国内立法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实施。日本非常注重加强国内立法,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及国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职责,并在1993年《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不仅为日本制定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还有利于从整体上完善其环境法体系。有鉴于此,我国在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时,也应该明确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以便从整体上理 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规范与其他环境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奠定基础。 其二,科学设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机构,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从日本完善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1999年的《环境省设置法》、2000年的《环境省组织令》、2001年的《环境省组织规则》等,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职责、权限,从立法上确立各政府机构的职责,避免部门之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方面因职责、权限不清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与此相对,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我国于2007年6月由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目前,“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戴秉国任副组长,由22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作为“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各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等,并没有涉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而有关应对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保全地球环境,有关规制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属于环境法体系,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立法、管理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主导地位,主管全国相关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政策、法规制定、管理工作。 其三,加强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制定,尽快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从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立法动态来看,一旦日本通过正在审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则日本将形成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完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体系。 就我国而言,如前所述,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电力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的贯彻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相关配套法规,而从实质上而言,我国尚未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法律,不利于从整体上规范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者、公民个人等在应对温室效应气体方面的职责,也不利于国家从整体上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方针与基本制度,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因此,为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等积极应对措施的真正落实,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相关责任,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主管机构及其职责,构建有利于推进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具体制度。 总之,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社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并以现有相关配套立法为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 注释: 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2). 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9-12-19(2). [日]文部科学省,等.日本气候变动及其影响[EB/OL]. http://www. nies. go. jp/escience/ondanka/ondanka03/lib/f_03. htm,l 2010-01- 06. [日]国立环境研究所.温室化的新证据和可预料的严重影响[M].日本环境省印发,2001:10. [日]大塚直.环境法[M].日本东京:有斐阁,2002:123-170. [日]环境省.税制的绿色化[DB/OL]http://www. env. go. jp/policy/tax/kento. htm,l 2009-11-02. 钱铮.日探讨征环境税可行性[DB/OL].新华每日电讯,2009-10-31. http://news. xin-huane.t com/mrdx/2009 - 10/31/content _12364925. htm,2009-11-02. 日本放弃从明年4月开征环境税[EB/OL].中国新闻网2009-12-14. 日本环境省.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的阁议决定(通知) [EB/OL]. http://www. env. go. jp/press/press. php?serial =12257,2010-03-15.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2

关键词:设施蔬菜;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1

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主要表现有大风、大雨雪、寒流强降温、连阴天、雾霾等,常给设施蔬菜生产带来一定威胁,造成很大损失。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提高菜农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保障稳产高产,特提出几点意见与措施。

1 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防患意识

1.1 提倡以防为主,做到有备无患

设施蔬菜生产更多的是人为地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对于灾害性天气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的。但是现在,仍有相当多的菜农预防意识淡薄,甚至存有侥幸心理,有事临时抱佛脚,因为准备不充分,往往应对的措施也不得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菜农充分认识到抗灾减灾的意义,提高其防患意识和技能。

1.2 对于菜农而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要关注每日的天气变化,把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为蔬菜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以重视,才能对灾害性天气做好准备工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仗。看天气安排农事操作,对蔬菜生产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大有裨益。

2 在生产技术上,要提高防灾能力

2.1 采用新技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从源头上预防灾害性天气

推广经济适用型的温室大棚结构,如:竹木、钢竹木混合、钢架等多种结构。老式温室在设计、用料、建造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为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埋下隐患,因而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温室要采用新技术来提高防御能力,设置“膜板架”,就是在温室墙体顶部设置防灾膜,在温室前底角外设置防灾板,在温室内设置预留防灾支架或支柱,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

2.2 推广灾害性天气防御的配套生产技术

推广灾害性天气防御的配套生产技术,如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无土育苗技术、高垄栽培、软管滴灌等等,这些技术本身带来的增温补光、防低温高湿等措施,改善了温室内的生产环境,对不良天气起到了防御作用。

3 在栽培管理上,提高防御技术

设施蔬菜生产中,防御灾害性天气,优良的设施是基础,高超的技术是保障。做为生产者,要掌握防御措施,不断提高防御技术,才能自如地应对灾害性天气,获得稳产高产。以下介绍几种设施蔬菜生产中常遇到的灾害性天气应对技术措施。

3.1 防大风技术

遇到大风天气,要检查棚膜,加固大棚的压膜线,将棚膜压好,以防止出现鼓膜现象,及时修补开口破损的棚膜。注意不要在棚膜上挖防风口,否则棚膜很容易被刮坏。

3.2 防寒流强降温技术

3.2.1 保温

修善棚膜、草苫,覆盖物要盖严、压好,可采用多层覆盖。加强温室后墙和前底脚保温能力,在后墙堆放秸秆,加盖底脚苫或纸被。

3.2.2 增温

提前在温室外挖防寒沟,在温室内挂二道幕覆盖、临时加设小拱棚。增加煤炉、电热线、暖气、临时可燃物等临时加温设施,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增温不能过高,只保证作物不受冻害便可。

3.2.3 提高抗性

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0.3%米醋,或喷施防冻剂,来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3.3 防连阴天技术

3.3.1 清洁棚膜,充分保持棚膜的透光性,提高棚室的透光率。

3.3.2 尽量争取散射光

在气温不是很低的情况下,要适时地揭开草苫让蔬菜见光。

3.3.3 充分利用反射光

在温室内铺反光膜、挂反光幕、内墙和立柱表面涂成白色等,以此来增加光照。

3.3.4 利用补光灯来增光提温

3.3.5 严格控制浇水,少灌或不灌水,如若要灌水,则采用膜下小水暗灌,不要大水沟灌,灌后要放风排湿。

3.3.6 防治病害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建筑节能;住宅

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很大的行业,建筑节能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但当今,在人们的住宅小区建筑中,节能技术应用的程度还非常有限。这里对节能建筑技术在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做一个分析。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降低能耗,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住宅小区设计与建筑节能的相互配合

住宅建筑节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设计问题,应该作为建筑设计人员,要改变高能耗的建筑设计现状,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与各种专业互相支持、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建筑学原理,又符合节能原则的优秀建筑。因此,小区规划也应注重对节能问题的研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从项目选址、交通组织、环境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小气候等方面提出要求,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与建筑节能设计互相配合,统筹考虑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通风、景观绿化,合理应用雨水回收系统,透水地面砖等节能、环保技术以及配套设备(能源供应、小高层给水、公共照明、电梯等)采取的节能措施,大力推广部分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的利用等先进技术,以形成系统的住宅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其具体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1)房屋的朝向选择。同样形状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方向。选择合理的房屋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并且使得绝大部分的住户取得合理朝向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园林景色,营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2)小区内交通规划。人、车数量的增加,加剧了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了空间也污染环境。为避免此问题,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地下停车的概念。人流入口与车流入口分开,避免相互交叉相互干扰。同时要做到消防车道直达各单元住宅,快捷、方便、安全。

(3)小区的绿化布局。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音,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房屋室内外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为了加强绿化,小区绿化应以公共绿地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绿地带为纽带,以住宅庭院绿地为基础,点、线、面结合设计,由中心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设计专用绿地,建筑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来组织和布局小区空间,为社区提供一个优良的节能生态居住环境。

二、住宅小区可利用的节能技术

根据建设部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定义,绿色节能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寿命周期中高效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外墙保温体系、遮阳体系、外墙保温隔热体统、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采光、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空调、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各项技术,经过筛选、优化、集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区房屋节能技术体系,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等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可达到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等效果。

目前,经过工程应用并证明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有:

(1)外墙材料选用节能技术。外墙选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负荷墙体围护结构,可选用烧结页岩多孔砖,240?厚多排多孔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墙体材料,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保温性、防水性和气密性,有利于室温的稳定,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再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材料。如粘结、钉挂、浇入和涂抹等方法固定高效保温材料的多种外墙保温技术。

(2)外墙结构设计节能技术。该项技术指通过改善房屋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使室内温度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以减少通过采暖、制冷等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能源负荷,最终达到节能目的。此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和活动遮阳措施等手段来实现。

(3)门窗节能技术。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玻璃等。合理控制窗墙比。撞墙比是窗户与墙的面积比例,增大这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导热系数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外墙的耗热量占房屋建筑围护结构总耗热量的40%-50%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

(4)环境与环保技术。该项技术指在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环境负荷,在房屋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环境,主要的技术有: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绿色建材技术,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用可减少使用、可重复使用和可再生使用的建材环保材料;节水综合技术,包括采用节水器具、雨污水收集回用技术;模拟房屋周边的风环境和日照规律,进行高效的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设计。

三、结语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4

关键词:室内装饰;节能措施;技术性;艺术性

1 室内装饰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在能源危机越发严重的当今,建筑节能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研制新型节能材料及工艺、推广利用新型能源等。然而,在室内装饰过程中却尚未能同步将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加以应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节能细节不够了解,节能意识淡薄,装修过程中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忽视节能本质。其次,是设计师对于室内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掌握不够,不能熟练地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和体现,造成了室内装饰过程中节能设计方面出现真空。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室内设计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层面总结室内装饰节能的综合措施及方法,和大家进行探讨分析。

2 室内装饰设计中技术性节能措施

2.1 室内热环境设计节能措施

室内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以外墙和门窗的保温隔热为重点,目前我们国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等环节已经有相应的节能强制性规范。因此,首要原则是室内装饰时不应破坏原有的建筑外墙保温隔热结构体系,尽量减少给墙体和屋面增加荷载,运用经济合理的节能装修构造,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1)外墙节能。在外墙节能设计中,主要针对已建建筑中没有进行外墙节能构造的,通常在室内装修时多采用外墙内保温处理,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都比较完善,并且内保温构造的内墙面平整度高,可以减少室内涂装工程的施工工序。在做外墙内保温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导热系数小的高效保温材料,以缩减保温层的厚度,从而减少占用室内空间。保温层表面可结合室内装饰做护面层,以提高面层的强度和硬度,同时满足装饰性要求。

(2)门窗节能。窗户是整个护结构中节能最薄弱的部位。进行节能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控制窗墙面积比。2)提高窗户的密闭性。3)提高窗户自身保温能力。选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做窗框,或将金属窗框做成空心断面,同时在窗框的中间和窗框与墙的缝隙中填充保温材料并密封。在寒冷地区,采用二层或三层窗,也可采用单扇窗双层玻璃或三层玻璃的方法来增加热阻,以改善玻璃部分的保温能力。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高性能的玻璃供大家选择。例如,中空玻璃、隔热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总之,目的是在夏季尽可能减少不需要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冬季又要有利于太阳光进入。外门的保温措施主要有:密封门缝、在双层木板间填充保温材料、用保温材料做门、增加门的厚度或做成双层门。

(3)外窗遮阳节能。我国诸多南方地区的建筑,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在室内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在窗口上设计活动遮阳板、垂直百叶板或者活动的遮阳窗扇等,这些措施对减少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降低室温效果较明显,同时还可避免产生眩光,防止室内物品褪色、变质、变形或损坏。遮阳效果取决于遮阳形式外,还与遮阳设施的构造处理、安装位置、材料与颜色等因素有关。现在市场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遮阳产品,可供不同的设计需求选用(如通过智能控制,能随实际情况即时调整的复杂遮阳设施等都已有成功使用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通过采用绿化遮阳、利用建筑物自身构件(如设置外廊、阳台、挑檐)等解决遮阳问题。

(4)屋面、楼地面节能。从室内节能考虑,对于顶层房间应做吊顶处理,在吊顶内加入保温隔热层,或者在吊顶面板内侧附加一层铝箔,可以降低辐射传热量,有效减缓夏季屋面传热。在不改变建筑原来的结构构件、受力特点等情况下尽量保证屋面通风,对屋顶隔热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楼地面节能设计时装饰材料宜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例如,硬木地板或厚层塑料地板,以加强其保温性,并且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还可以在地面构造层中铺保温板或采用低温辐射地板,更有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以及改善楼板保温性能。

2.2 室内光环境设计节能措施

(1)天然采光设计节能措施。天然采光方面,严格按规范控制窗墙面积比,同时仔细考虑窗的形式、位置及朝向,并可设置反射阳光板或光导管等天然光导入设备;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保证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并达到一定的均匀度,由此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节省照明能耗,以及随之产生的由于照明设备散热而增加的空调负荷。

(2)人工光环境设计节能措施。在人工光环境设计方面,首先是确定合理的照明标准和节能标准,最新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不仅规定了各类房间与场所应达到的照明水平,而且还提出了与照度值相对应的照明功率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含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限值,这将使我们在设计阶段就能有效控制照明能耗的总量。其次在设备选择上,应采用高光效的光源,选用发光效率高、配光合理的灯具,对大面积的办公空间来说,将灯具与空调设备结合,直接将照明设施产生的热量带走,减少空调负荷也是有效的节能手段。再次可采用光控、时控、红外监控等自动控制手段,在室内天然采光已达到人工照明的照度标准的地方与时段,关闭一部分人工照明,避免简单处理造成无谓的能源浪费。

3 室内装饰设计中艺术性节能措施

3.1 结合节能需要的室内功能布局及空间设计

对室内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将热环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房间与区域相对集中布置,为主要使用功能房间选择良好的朝向。例如,住宅中起居室、书房、主卧室等,保证其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时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利用电器制冷来达到节能目的。厨房的设计需满足住宅设计规范要求,直接采光自然通风,窗地比达到1/7,卫生间也尽量避免黑房间,厨卫对热环境要求不高,只要做到良好天然采光,即可节省大量的照明用电。

室内空间设计以创造适宜的、人性化的、亲切的空间为目标,结合室内功能需要,设置可调节的、一物多用的设施。例如,活动隔断等。设计时不能单纯为美化装饰、阻隔视线,还应从气流组织和空间体量进行考虑。了解自然风在室内的流动情况,要考虑将气流引导至所需的位置,隔断最好采用下通上实或上通下实的活动隔断,同时使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和趣味性,还能形成流动多变的光影关系,营造有意味的舒适的环境氛围。

3.2 适应环境气候的陈设布置及室内材料选用

室内布置与陈设应随环境气候的变化具有适应性,便于调整。这种调整可以通过家具的重新组合、覆面布料的更换来实现。例如,东西向开窗的房间,除了做活动外遮阳进行有效阻挡太阳辐射外,最好再选择窗帘进行阻隔,一厚一薄、一浅一深的搭配效果最佳,将色浅质薄的纱质窗帘置于外侧,反射大量的辐射,将颜色较深的厚质布艺窗帘置于内侧,吸收强烈的阳光,在节省能源的同时室内舒适度也大大提高。在室内装饰材料选用方面,结合不同气候地区采暖、隔热需求,选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装饰材料。例如,木材,可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减少供暖设备的负荷,降低能耗。

3.3 室内绿化配置及色彩的良性心理调节

室内绿化有组织空间、装饰美化、增添色彩等功能,如果配置得当,还能对室内的能耗节约做出贡献。例如,西墙夏季太阳辐射强烈,采用垂直绿化形成绿色遮阳,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另外,在入口玄关、楼梯、阳台、过厅走廊等各个室内空间引入树木、花草、山石、水景等自然要素,可以构成室内景观,特别在夏季使人心理有凉爽的感受。室内绿化还可以与自然通风、自然调节温湿度相结合,将大大改善室内室外空间隔离的状况,从节能的角度看,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人对环境的感受除了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研究表明,环境色彩对人的情绪、健康、消除疲劳、增加心理舒适度感觉等有一定的影响。在室内装饰中充分利用色彩的心理调节效应,依季节和生理更换不同色彩和质感的室内饰面、家具饰面、饰物等可以提高心理舒适值,从而相应减少室内使用能耗。

4 结束语

室内节能是室内环境品质的重要保证,是创造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必要前提。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多动脑筋,将工作做细做实,就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节能技术和艺术性室内设计的综合措施,逐步改变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室内节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胜才,刘建荣.建筑节能与室内装饰[J].建筑学报,2001(11).

[2]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李井永.建筑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aving energ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yout, palisade structure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measure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technology.

Keywords: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ergy saving desig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古往今来,衣、食、住、行一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类奋斗的源泉,也是社会经济改善和发展的动力。单从住的方面来看.建筑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土砖瓦房取代了原始的树枝、茅草泥土砌成的房屋,继而现代砖石钢筋混凝土房又取代了木结构、砖石结构。这一历程中,民用建筑设计也随之取得了显著发展。因此,在民用建筑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民用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1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1.1建筑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规划阶段,建筑的节能设计应慎重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以利于改善热环境。在建筑的平面布局方面,朝向的选择特别重要。冬季应有适量的阳光射人室内,以避免冷风吹袭;夏季则应尽量减少太阳对室内及外墙面的直射,并具备良好的通风。因此,从节能和热环境两方面考虑,建筑物应避免东西向,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好。若不能都为南北向,应将主要房间设在冬季背风和朝阳的部位,以减少围护结构散热量的影响。同时,还应注意建筑间距与节能的关系,使建筑南墙的太阳辐射面积在整个采暖季节中不因其他建筑的遮挡而减少。

1.2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

(1)在建筑设计中,应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

适当控制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面积之比(即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建筑面的宽度,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

(2)建筑外形应选用长条型,避免使用体型复杂、凹凸面过多的塔式住宅。

(3)应重视造型规整,如住宅应尽量采用多单元的“一”字型,特别是采暖住宅建设应增加层数,避免建造单元少特别是点式平面的低层住宅。

(4)寒冷地区多层住宅不宜采用开敞式楼梯间,人口处应设置门斗或采取其他避风措施,以减少散热。

(5)还要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百页窗等的构造,这对于调节日照、节省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玻璃幕墙建筑节能设计,必须考虑良好的遮阳、遮光条件。

2建筑平面布置的节能设计

在我国冬冷夏热地区住宅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改善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是最基本的节能措施。

根据各部位功能的不同,建筑设计人员将住宅室内为休息区、起居活动区及厨卫服务区3大部分。住宅中的卧室是休息区,主要供睡眠、休息、存放衣物,休息区要求轻松宁静,通风采光,在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要求下,卧室的朝向并不影响建筑的节能设计。在现代住宅中,“厅”已成为居住者各种起居活动的主要空间。白天的日照、阳光对于起居活动中心的“厅”来讲,具有直接的节能意义。

3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建筑物的能耗是由其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两方面造成的。试验表明,住宅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占建筑采暖热耗的1/3以上。为了降低能耗,应从单项如墙、顶、门、窗等围护结构着手,重视其热工特性,找出其经济热阻,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围护结构的“吸热性”和“热容性”指标。

3.1、建筑外墙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墙体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30%以上。因此,改善墙体的传热耗热量将明显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其措施有:

1)改善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

在材料选择时,采用新型节能砖,如多孔黏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类型的材料,使其集承重和保温隔热于一体;也可利用当地出产的浮石、火山渣及其他轻骨料或工业废料生产多排孔轻质砌块,用保温砂浆砌筑,有节能、节地效果。

2)对墙体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即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技术,构成复合墙体。目前,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比较广,它不但解决了外墙热桥的问题,而且具有增加室内使用面积,方便室内二次装修等优点,目前使用较成熟的几种外墙外保温方案有:外贴聚苯板保温、外贴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夹心聚苯板外墙保温、钢丝网架岩棉夹心板外复合保温等。外墙内保温有饰面聚苯板内保温复合外墙和纸面石膏板内保温复合外墙。

3)寒冷地区住宅室内沿外墙周边地面的保温设计

沿外墙周边的室内地坪和其以下的外墙如不采用保温措施,其外墙的内侧墙面以及墙角在冬季易出现结露,从而使得地面的热传导损失增加,甚至地坪被破坏,影响正常的使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沿外墙周边的室内地面垫层以下设置一定厚度的松散状或条板状、且有一定抗压强度、吸湿性小的保温材料,如0.5m 厚炉渣等;二是对外墙室内地坪以下的墙体在内侧或外侧加50~70 mm 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从而保证住宅室内的热稳定性和控制

寒冷地区采暖能耗。

3.2窗户节能

窗户是薄壁的轻质构体,也是耗热的薄弱环节。普通单层玻璃窗的能量损失约占建筑物冬季保温或夏季降温能耗的50%以上,因而改善其绝热性能是节能的重点工作之一。窗户的节能应区别不同朝向控制窗墙比,尽量避免东西向开大窗,以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另一方面,应根据空调设备的价格和制冷、采暖费用的比较去确定合适的玻璃品种,从各种玻璃的太阳能阻隔特性和导热性两个方面去比较其节能效果,选择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以提高玻璃的气密水平。此外,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也是窗户节能的措施之一。近年来,聚氯乙烯塑料门窗、单框双玻彩板钢窗和铝合金窗,以其良好的保温性和气密性,在民用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3屋顶节能

屋顶耗热量约占整个住宅建筑耗热量的7%~8%,有数据表明:夏季顶层室内的温度要比其他层高约3℃左右,因此,屋面的保温隔热也不容忽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高效保温材料保温屋面;这种屋面保温层选用高效轻质的保温材料,保温层为实铺。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加气混凝土条板、乳化沥青珍珠岩板、憎水型珍珠岩板、聚苯板等,均有利于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取得良好的节能和改善顶层房间的热环境效果。

2)架空型保温屋面;在屋面内增加空气层有利于屋面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屋面夏季的隔热效果。架空层的常见规格做法为:以2~3块实心黏土砖砌的砖墩为肋,上铺钢筋混凝土板,架空层内铺轻质保温材料。

3)倒置型(外)保温屋面;外保温屋面是把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使保温层还起到了防水层的作用,这些材料必须保证防水和耐气温性能好,不易老化,以聚苯乙烯板为好。再在其上用混凝土预制块压住,不需黏结,方便维修,其价格也比较便宜。

4)隔热屋面;可采用通风屋顶、阁楼屋顶、吊顶屋顶、植被屋顶、蓄水屋顶等进行隔热处理,提高屋顶的隔热能力以起到节能作用。

4其他综合技术措施

(1)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依靠各专业的通力合作。住宅建筑节能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小区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作为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应改变高能耗的建筑设计现状,除了在实际设计中仍以使用功能与形式为主体外,还应考虑建筑节能。因此,建筑节能措施应依靠建筑规划、设计、物理、结构、材料、水、暖、电等专业互相配合,从而创造出既符合建筑学原理,又符合节能原则的优秀建筑。

(2)大力发展节能技术,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建筑施工技术及建筑节能技术。尤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学习发达国家节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地道风、沼气,重视废热余热的回收和再应用,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4)大力推广采用节能建材、重视建筑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研究,采用智能化控制,使节能技术成果得到最广泛的推广应用。

(5)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节能分析软件,建立节能研究检测中心及实验室,使建筑成为真正的节能建筑。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但与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密不可分,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设备设计、管理等,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做到节约能耗,提高热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作为建筑设计师,应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准则,加强节能设计的实际应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科学的繁荣进步,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6

[关键词]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03-01

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步和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一些大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老厂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厂房已被废弃,有些厂房仍在使用。许多废旧工业厂房的衰败不是因为建筑本身损毁而是因为能源消耗过大使整个建筑无法再运行下去。因此对于废旧工业厂房的改造不应仅仅局限在建筑本身功能的改变和外观的美化,而是要与节能措施相结合,从能耗的角度出发使建筑在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方面得到改善。

一、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设计的原则

是将生态科学与建筑的适宜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成果以达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目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建筑的更新改造在更高层次的思路上展开,废旧工业厂房由于注入了新的生命能量又苏醒过来,继续发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原则对废旧工业厂房更新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必要性的室内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2)为节约能源创造有利条件;3)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二、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有很多,诸如:设计、使用、技术、材料等等,这其中,材料和技术与建筑的节能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它不仅给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废旧工业厂房节能设计中新型建筑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将使建筑的外墙保温隔热效果更佳。除了传统的墙体保温层、遮阳以外,诸如新一代有着新型保温隔热性能的外墙材料都可以用于外墙保温隔热的改造。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还在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也给废旧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2、减少能量损失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等活动场所的环境越来越要求舒适,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对建筑及建筑能耗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目前大多数废旧工业厂房在建造时并未考虑节能问题,但是伴随着人们对节能意识的提高,许多建筑的能耗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节能改造倍受重视。因此废旧工业厂房改造整体节能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能量损失的影响,从技术和设计上寻求一种解决办法,实现内部空间环境的合理改善和有效利用能源的“双赢”。

三、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技术措施

1、外墙

在同样的室内外温差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流出或流入室内热量的多少。从建筑传热耗热量的构成来看,外墙所占比例最大,必须对围护结构的墙体提高保温能力。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关键在于增加热阻值,应选择质轻导热系数低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厂房外墙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一种情况是针对保护性建筑,采取的措施是保护性修复,保留的立面通过维护、清理和修补恢复原有风采。另一种情况是可再生利用性建筑,利用原有外墙围护结构,在墙体上采用内保温或外保温措施,提高墙体的总热阻。可以采用将原有粘土砖墙,在其外侧或内侧采用节能保温材料EPS板或XPS板保温系统及现场喷涂泡沫聚氨酷等保温技术,他们都可以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既可以省大量重建费用,又可以大大提高墙体的保温效果

2、门窗

窗户虽然在护结构表面中占的比例不如墙体面积大,但窗户的传热系数远大于墙体的传热系数,是外立面上热传递最为活跃的部位,所以通过窗户的传热损失却有可能接近甚至有时会超过墙体。窗户的热损失主要包括通过窗户传热耗热和通过窗户的空气渗透耗热。因此,窗户的节能不仅要改善窗户保温性能,增加窗户的热阻,而且还要减少冷风渗透和控制窗墙面积比。对于其热量的流失、能量的浪费,要从三个主要方面考虑如何减少热量的流失。第一,要从窗的结构设计考虑。第二,窗体散热大面积是玻璃,而不是窗框,玻璃占不同类型窗而积的70%-90%,平板玻璃、镀膜玻璃、中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吸热玻璃都具有节能效果,只是程度不同而己。第三,窗框材料要节能,从保温性能方面优先选用PVC窗或塑钢窗及铝合金窗。

具体的改造方案分别采用两种,一种情况针对保护性建筑,为提高保温性,保留原有外窗窗框,不破坏原有窗扇的材质划分,更换节能保温玻璃或在内侧加设一道窗。对护提高保温性能,保留原有外窗窗框,不破坏原有窗扇的材质,更换保温玻璃或在内侧加一层窗。也可在墙体外壁加一道透明玻璃幕墙。第二种情况再生利用型,建议将原有的钢窗或木窗更换成节能窗。

3、屋面

大量老厂房的屋顶普遍存在结构老化、保温能力差、采光通风不良等问题。改造的目的是增强屋顶的隔热性能。一般屋顶是建筑冬季的失热构件,屋顶作为蓄热体对室内温度波动起稳定作用,对于单层厂房,屋顶的散热量比例相对多层厂房较大,屋面的热损失约占整个围护结构热损失近30%,造成了大量的能耗。在不超过原有屋面高度的前提下,翻新屋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增大屋顶热阻的主要措施就是采用保温材料作为保温层。宜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挤塑性聚苯板、水泥聚苯板、岩棉等轻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如图)。通过节能改造可以使屋面的传热系数减少,大大提高了保温效果。根据厂房屋面跨度大、荷载大的特点,不宜增加过多的荷载,所以尽量在构造技术上不增设过多的其它荷载。

屋顶改造技术措施:(1)屋架下设保温层,预设必要的防潮层,这种措施适合原有屋架的保留和加固。但要求保温材料性能较高,会导致屋架下部构造层庞大,室内层高有所下降。(2)屋架间设保温层,当屋架构造的截面尺寸足够宽大时,将矿物纤维保温层设在屋架厚度之间,从而节省室内空间。(3)屋架上设保温层,在原有屋架上设置保温层,屋架可以全部保留。此方式对室内影响不大,它的挑战在于整个屋面必须拆除,适合屋面全面翻新的建筑。(4)原有的防水层进行修补,在原有屋面上增设一层憎水性保温材料,并作好面层。此做法适合原屋面材料可以持续利用的建筑。

4、地面

对于直接接触土壤的非周边地面,一般不需作保温处理,对于直接接触土壤的周边地面,应作保温处理,一般在地面面层下增铺适当厚度的板状保温材料,进一步提高地面的保温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新厂投资大、耗时长,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结构造价也比较高,而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所花费的大部分资金,同时,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因此在原有厂房内进行改造就成为节约投资、提高效率的方式,这也是工业建筑技术改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英志.于燕.建筑节能外窗形式解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7(10).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7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低温高湿;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S62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58

1 三大核心技术

1.1 生物反应堆技术

该技术调理土壤、增温补气、促壮防病、抗逆助长、提质增效的作用极为突出。尚未定植的温室,应采用行下内置式,再根据作物种类及特性,实行大垄双行或高垄单行定植,并采用利于通风透光和管理作业的整枝模式。已定植的温室,在垄沟铺玉米秸秆、稻壳谷草等反应堆原料,配施催腐菌剂,既能起到吸湿增温作用,又便于下茬栽培当作反应堆。

1.2 穴盘育苗技术

具有出苗整齐、成苗率高、节本增效显著等诸多优点,再配合嫁接技术,可明显提升温室作物对土传病害 、连作障碍等逆境的抗性。采用黑颜色、倒方锥、深型大孔穴盘,更有利于培育壮苗。

1.3 雄蜂辅助授粉技术

熊蜂对寡照、低温、高湿的适应性明显强于蜜蜂,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因人工簪花等农事作业传播灰霉病等病害的机会,而且省人工、减药剂、提品质、增效益。

2 增光补光技术

充分利用散射光,及时清洁棚膜、清理植株。适当疏花疏果,清除老残、病枯枝叶,减少养分消耗,改善内部透光条件。适时揭开前屋面保温材料。应用物理补光措施,农用荧光灯、LED等、微波硫灯等人造光源和反光幕,能不同程度的起到补充光照、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积极采用。使用反光幕要不影响温室后墙蓄热。要加强对温室内畦北侧弱光带的补光。

3 保温加温及控水降湿技术

保温技术措施,温室外,在后墙堆垛、码放秸秆柴草,前底角处和夜间加盖保温材料。温室内、视情况撑挂天幕、加扣小拱棚等,创造有效的局部升温空间。临时加温措施,在保温措施作用有限、确需加湿时,在温室内通水暖,开电加热器或生火炉,进行短时间应急加温。临时加湿必须以消防绝对安全和人员绝对安全为前提。

控水技术措施,严控灌水量,选晴天灌水,寡照低温天少灌或不灌。必须灌水时,要做到“三提”,即:提前2~3d晾水,提高水温到13℃以上,提早到棚温明显上升前灌水(通常揭开草苫、保温被就灌水,10:00前结束)。在灌水方式上,采用膜下水肥一体滴灌,减少沟灌,杜绝漫灌。

降湿技术措施,用黑色地膜或细碎、干爽的秸秆、稻壳、柴草等全覆盖温室地面,既能降湿又能增温。除非雾霾较重,不宜放L外,要坚持规范放风

除雾消露技术措施,隆冬季节低温高湿的日光温室内,清晨极易雾气弥漫,成为多种病害的温床。为此,可在日出前进行临时加湿;施药采用烟剂、熏剂和弥雾机;用电除雾剂进行处理。

4 养分管理技术

4.1 调理肥料种类,选用“保健肥”

控制氮肥,避免加剧植株地上部软弱状况,使得抗性降低而染病受冻。适当增施钾肥,以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使地下部生长和抗性增强,增加硝态氮肥,减少氨态氮肥,不用酰胺态氮肥(尿素)。

一些新型植物源、微生物源制剂等产品,内含多种活性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增强作物对不理环境条件和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以及对杨飞等的均衡吸收、利用能力,促进作物地上地下均衡生长发育。

4.2 改变施肥方法

在控制总施肥量的前提下,加大根外(叶面)追肥的比例,以克服前期弱苗弱根和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的不利因素。根外(叶面)追肥应在天气晴朗无风的下午或傍晚进行,要选择水溶性好、促根促壮作用显著的肥料,如磷酸二氢钾、微肥等,并掌握好浓度。

5 药剂慎用技术

5.1 把握时机、控制剂量

看天看苗。选晴天或“假阴天”的上午施药,连续阴天不施药。连续阴天后突然放晴,作物叶片薄、黄、组织柔嫩,耐受力差,马上施药易致药害,要通风透光2~3d再施药。病害重,非施药不可时,应在药剂中兑入诱抗素、“保健肥”等,增强作物耐受力。与灌水施肥结合,既提高工效药效,又减少人为作业扩传病害的机率。

低寡照期用药,一般要比平时适当加大稀释倍数,减少用药总量,延长用药间隔期。避免近距离直对作物喷施和在幼嫩部分用药过多。

5.2 区分情况、注意方法

要抢在温室作物发病前,及时应用具有保护功能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有效预防多种真菌细菌病害发生。已发病的,用唑、醇类药剂时,要格外慎重,因为这类药剂大多抑制生长的副作用,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篇8

关键词:雾霾;温室;蔬菜;影响;措施

石家庄市是一个蔬菜大市,设施蔬菜面积约8万hm2,其中温室蔬菜面积占1/3。近年来,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频发,持续的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给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严峻问题,石家庄市组织有关专家对10个蔬菜大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园区和部分种植大户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雾霾天气的发生特点和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1 雾霾天气的发生特点

根据近3年冬季天气资料统计,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发生程度重,同时温度变化异常,详情见表1。这种持续的雾霾天气致使日照少或无日照,造成温室裙庹昭现夭蛔悖使得温室内气温、地温都较低,严重影响了温室蔬菜的正常生长。

表1 石家庄市近3年冬季天气情况

2 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2.1 温室温度明显降低,严重时出现冷害

光照是温室温度升高的决定性因素。雾霾天气时,温室内光照严重不足,导致温室内气温上不去,温室热量得不到补充,地温也不断下降。当地温低于10℃,气温低于8℃,喜温蔬菜就会受到冷(冻)害。

2.2 蔬菜生长缓慢甚至停滞,生育期延迟

蔬菜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而雾霾天气日照偏少或无日照,温室内温度偏低,从而导致蔬菜生长缓慢,植株茎变细,叶色变浅,落花落果增加,谢花早,长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植株生长停滞。同时,受雾霾天气寡照低温的影响,温室蔬菜生育期普遍延迟。据调查,黄瓜生育期可延迟35~45 d、茄果类延迟20~30 d、草莓延迟15 d,叶菜类延迟10 d左右。

2.3 某些病虫害发生加重

雾霾天气时温室内温度偏低,不仅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也影响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灰霉病、晚疫病等低温高湿病害加重;沤根、黄叶、寒害等生理病害加重。同时,因温度偏低,高温高湿病害发生轻,白粉虱繁殖较慢,发生也轻。

2.4 不同程度地减产,蔬菜价格波动明显

通过调查对比石家庄市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要蔬菜产量,发现近两年雾霾天气造成了温室蔬菜不同程度地减产。从表2可知,温室蔬菜减产总的特点是叶菜类减产幅度小,黄瓜、茄果类等蔬菜减产幅度大;2013年蔬菜减产严重,一般单产减产10%~40%、最高可减产70%;2014年减产轻,一般单产减产在10%以下。分析原因主要是2013年雾霾天气以雾为主,持续雾霾天出现早(12月份)且发生重,加之整个冬季气温异常低、阴雪天偏多,这种寒冬寡照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寻致产量损失大;2014年冬季雾霾天气以霾为主,持续雾霾天出现晚(2月下旬)且发生轻,加之冬季前2个月气温持续偏高、阴雪天少,对温室蔬菜生长影响小造成产量减产轻。同时,随着春节临近,市场需求量加大,再加上雾霾天气影响运输,也进一步推高了菜价,使得蔬菜价格波动明显。据调查,冬季(1-2月份)蔬菜价格2013年涨幅大、2014年涨幅小。详情见表2。

表2 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温室蔬菜产量及价格

3 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总体策略:雾霾天气时,温室蔬菜生产应以保温增温、增光补光为重点,并采取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雾霾天气导致的损失。

3.1 及时采用保温增温措施,提高温室温度

持续雾霾天气会导致温室内气温和地温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然而,雾霾天气下,温室温度的下降程度与温室有无保温措施和温室的结构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用相应手段保温增温,提高温室温度。

3.1.1 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温室,改善保温条件

温室结构不同保温性能不同。据调查,近几年新建园区采用的山东寿光五代温室保温效果不太好,温室最低气温4~5℃,原因是跨度大(11~13 m),后坡短(前面不足1 m);同样的雾霾天气下,采用高邑Ⅱ型温室保温性能相对较好,温室最低温度都在8℃以上(特殊年份如2012年低于8℃)。高邑Ⅱ型温室跨度8~9m(或不超过10 m),后墙3m,脊高3.5~3.9 m,后坡长1.6~1.8 m。总的来说,跨度小于10 m的温室保温性能相对好些,而跨度超过10 m的温室,跨度越大保温性能越差。因此,建造时要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温室结构,同时,改善现有温室条件,尤其是增强墙体和后坡的保温蓄热能力,如后墙底宽5~6 m,后坡采用保温蓄热能力较好的苇板和聚酯泡沫板等材料。

3.1.2 采用多层覆盖,提高保温效果

可通过增加草苫,提高保温效果。应在草苫外覆盖防雨布等防水物品,以保证草苫干燥。草苫的质量和新旧也会影响保温效果。据调查,2012年、2013年同样温室结构,当年使用新草苫、厚草苫和双层覆盖(一层草苫、一层棉被)的温室温度晚上要比旧草苫高2℃以上。此项措施已在栾城、高邑等县普遍使用,对抵御雾霾天气起到了一定作用。

3.1.3 扣小拱棚、增施秸秆,提高地温

在蔬菜苗期或对植株较矮的蔬菜,可在菜畦上适时加盖一层塑料小拱棚,以起到增温保温的作用:据高邑县调查,2012年12月,加盖小拱棚的温室定植的西红柿比不加盖小拱棚明显生长得快,可提早半个月上市。

在雾霾天气严重时,667 m2的温室埋施4000 m2地的玉米秸秆,可明显提高地温。据高邑调查,在雾霾最严重的2013年1月,寺家庄的温室种植越冬茬黄瓜,仅有2座温室黄瓜没有被冻死,其原因主要是温室在定植黄瓜前,埋施秸秆数量大(长度100 m的温室埋施大约667 m2地的玉米秸秆)。其他没有埋秸秆的温室黄瓜全因为温度低寒根而死。

3.1.4 设置二道幕,提高保温效果

温室内设置二道幕保温效果比较明显。据栾城调查,在2013年1月份持续雾霾低温天气时,采用了二道幕的温室温度较其他棚高出2~4℃。二道幕的材料是塑料薄膜,一般安装在距离作物冠层20 cm以上的位置,与温室透光覆盖材料至少要保持20 cm以上的距离。其保温的原理是利用了二道幕和温室透光覆盖材料之间的空气间层中空气的隔热作用,降低了温室内热量向外的扩散速度,从而延缓了温室内温度的降低。

3.1.5 利用热风炉、土暖气等设施及时增温

在温室内温度低于8℃时要及时进行增温。可利用电热线、热风炉、燃烧块、土暖气等设施,提高棚内温度。

3.2 适时采用增光补光措施,增加光照

3.2.1 清洁棚膜

用于的拖布或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棚膜,清除棚膜上的尘土、草屑等污物,增加棚膜的透光度,提高室内光照强度,利于温度的提高和有机物的制造和积累。

3.2.2 适当揭开草苫

在不影响温室内蔬菜对温度要求的情况下,白天尽量揭开草苫,使蔬菜接受散射光照射,不可以连续几天不揭草苫。

3.2.3 利用反光膜或植物补光灯

在温室的后墙上挂反光膜或利用植物补光灯来增加光照时间。当雾霾天气超过2 d,可用植物补光灯进行补光,雾霾轻时每天补光3~4 h,严重时可全天补光。据调查,采用植物补光灯效果明显,不仅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还能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3.3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规避雾霾带来的风险

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有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不同的茬口、不同种类的蔬菜受雾霾天气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据调查,合理安排茬口和调整蔬菜种植结构能大大减轻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3.3.1 合理安排茬口

改越冬一大茬为秋冬茬和冬春茬两茬。据调查,越冬一大茬蔬菜受雾霾天气影响大,而秋冬茬和冬春茬两茬蔬菜则影响小。因为两茬蔬菜在雾霾天气发生时,第1茬到了挂果后期,对产量影响小;第2茬刚处于苗期,主要是影响生长发育速度,使生育期延迟,而产量一般不受什么影响。近两年在高邑县大力推广温室一年两茬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两茬模式基本上可以规避多雾或雾霾天气,保险系数高,产量效益都相对稳定,可有效规避雾霾带来的风险。目前该县两茬模式已占蔬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

3.3.2 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不同种类的蔬菜受雾霾影响不同,黄瓜、辣椒、茄子对雾霾天气比较敏感,番茄受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冬季温室可适当多种植一些番茄: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生育期短、耐低温的蔬菜,如苦苣、生菜、香菜、茼藁、芹菜、韭菜等;也可适当增加耐弱光、耐低温的食用菌类如平菇、香菇等。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可规避雾霾天气带来的风险。

3.4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

3.4.1 加强水肥管理

雾霾天气期间,尽量不要浇水施肥,切忌大水漫灌。温室要严格水的管理,由于连续低温,蔬菜的根系生长很弱,必须使根系恢复活力后再浇水,否则易造成沤根死苗;如需浇水追肥,应选择晴天采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以免降低地温;可随水施入肥料,要选择速溶性肥料,最好是腐殖酸肥,有利于发根,提高植株的抗寒性,实现水肥一体化。

3.4.2 强化控湿防病

持续雾霾、低温雨雪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大,易诱发某些病害,因此,应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中午短时间通风排湿,注意放顶风不能放侧风,可控制病害发生;发病后可选用粉尘剂、烟雾剂防治,以利于均匀施药。避免使用水剂,防止温室内湿度过大。

3.4.3 田间精细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老叶、病果,减轻植株营养负担。连阴天应避免进行整枝打杈,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病害发生。

3.4.4 适当控制结果

上一篇:航空货物运输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航空运输行业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