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5:06

中外建筑特点

中外建筑特点篇1

民族文化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的独特之处,也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质所在,因此,民族民居的传承、转变和创新必须以民族特色为原点才能使民族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根据建筑设计的构成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机理,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原点效应主要表现在建筑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民族化。

关键词:

民族建筑;设计;民族特色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各种政策的推进,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规划建设力度越来越大,民族民居特色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建筑是文化的凝固,也是文化的表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留不仅可以使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保持协调一致,更可以使民族文化借助建筑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民族特色在民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中具有原点意义。目前,虽然大部分民族地区民居规划建设中也把民族特色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对于民族特色的理解片面或者缺乏合理的思路,部分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并没有完整保持民族特色,不仅影响了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也使得民族地区民族风貌的形成受到了影响。对于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问题的解决应从深层次探讨和论证,才能使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问题需要具体探讨,以便形成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特色的实用性。实用是建筑的第一要素,根据功能需求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特点,而对于建筑功能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建筑相应也进行了适应性设计,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因此,多数少数民族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少数民族建筑,如白族的四合院格局、傣族的吊脚楼等,这些因适应民族地区气候环境而形成的建筑特点在民族民众长期的智慧沉淀中成为地区民族建筑的民族特色来源。当前的民族民居建筑同样需要适应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传统建筑沿袭下来的建筑特色借鉴可以增加民族民居建筑的实用性。二是民族特色的文化性。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种建筑都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具有了生命力,不同民族的建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实际上也是对本土文化的背离,难以得到认同,因此,建筑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土掌房等传统民族民居建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且在时间的积淀中,已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各种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显性表征,建筑设计中对于民族特色的结合实际是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文化韵味的根本来源,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特色的原点效用因建筑的文化性需要而产生。

二、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原点效应

(一)造型民族化

建筑分为两个主体部分: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外观造型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在整体建筑中,外观造型是最能直观表现建筑特色、体现建筑气质的部分,因此,在各种建筑设计中,为了使建筑达成某种效果,往往会在外观造型方面尽力调整,以达到理想目标。[1]另外,从外观形式与建筑功能关系上来讲,建筑外观造型对于建筑功能有影响,但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外部造型的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功能保障要求下,建筑外观造型仍然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民居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外观造型方面的努力来促成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借鉴传统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使民族民居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相一致。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环境风貌的一部分,民族民居建筑在外观造型上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和一致,因此,各个民族地区的民族建筑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材质等条件来设计的,最终形成了和当地风土地貌一致的特色化民族民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一方面受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主要是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这种适应也是对于民族民众居住方面的需求满足,因此,对于适应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建筑形式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加适合当地民众居住需求,如冬暖夏凉、驱蚊去湿等,如侗族的“吊脚楼”建筑所使用材质是当地常见的杉木,因当地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蛇虫猛兽,建筑时层层出挑,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另外,云南南部多竹子,因此,当地傣族、布朗族以竹子为建材,设计成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的竹楼,以此来适应当地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的借鉴,可以很好地实现民族民居建设设计造型的民族化。第二,结合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下民族建筑的外部造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因民族文化不同,傣族的竹楼设计灵秀飘逸,而佤族的竹楼则透露出更多的圆浑质朴气息。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建筑造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特点。因此,现代民族民居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进行适当创新,只要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使建筑设计在总体上和民族风土地貌达成一致,就有助于建筑造型民族特色的形成。

(二)结构民族化

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外观造型对传统民族建筑的承袭,内部空间同样需要保持民族文化气息,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从外内到内保持一致,浑然一体。但是相较于外部建筑造型对民族特色形成的明显视觉效果,民族民居建筑内部空间的民族性表现较为隐蔽且不容易突出,且内部空间由于要实现民族民众起居所需要的多重功能,因此,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持相对而言更不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民族民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民族特色无法形成。民居内部空间为民族民众日常起居的场所,民族文化隐含于民族民众的言行举止中,因此,在民族民居的内部空间规划中,通过与民族民众日常行为活动的结合,很容易显露出民族文化气息来。这一点可以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设置上就可以看出。藏族信仰佛教,因此在藏族传统建筑的居室内外都设置有礼佛的设施,以便藏民敬奉菩萨。西南地区的侗族、哈尼族、傈僳族、怒族等民族都有火塘文化的传统,哈尼族的蘑菇房中有常年不灭的方形火塘,侗族的火塘除了有取暖、照明灯基本功能外,还有休息、娱乐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火塘边也是聚会、待客场所。火塘形成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伦理文化和待客习俗。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的厅堂的板壁神龛中,从上到下供奉着祖先神台、土地神,侧面则是火塘间,室内角落简单的设施布置便体现出了当地民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火塘文化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从传统民族建筑内部空间的格局划分和功能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建筑不仅在外形上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更是在室内形成了延续民族文化习俗的结构和布局,使得民族传统建筑从内到外都具有了民族文化的神韵。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建筑格局已经成为部分民族特有的建筑特色,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仡佬族传统民居的“长三间”或“长五间”建筑格局等,其他民族楼上楼下的空间格局功能划分也都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2]对于传统民族建筑格局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具民族气息,更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适应民族民众的需求,有助于建筑功能的更好实现。对于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而言,同样可以通过民族文化习俗延续和现代居住功能的结合来体现现代民居建筑的民族气质。每个民族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待客习俗、伦理习俗、信仰习俗等都和民族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有紧密联系,无论是火塘习俗还是礼佛文化,都是民族建筑内部结构生成民族色彩的重要原因。随着民族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其对建筑居住条件越来越高,卫生、坚固、多功能等都成为民众对居住建筑的需求,在此需求的变迁下,传统民族建筑的卫生问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合拍等问题都成为现代民族民众居住希望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以上民族民众的需求,现代民族民居设计必须有所创新和改变,如根据需要设置储藏间、卫生间、工具间等,虽然原有传统建筑也可以实现此功能,但是在当前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成为整体建筑的新的组成部分。[3]在为了达到新功能而进行的空间创新活动中,同样需要根据建筑的民族特色来进行创新。因此,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筑规划中在因卫生、安全、舒适等功能追求下而进行的食寝分离、人畜分离等行为展开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在民居建筑内保留民族文化习俗展开的空间和设施。建筑以人为本,文化习俗是民族民众与传统的衔接,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以提高民族民众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为原则,也要尊重民族民众特有的文化习俗,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的调整,为民族民众文化习俗的展开提供相应的设施和空间,使得民族民众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也能与传统文化保持沟通,使现代民居建筑成为民族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三)装饰民族化

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构筑了建筑的基本框架,在此之外的装饰则是建筑焕发生机的助推剂,通过刻意的装饰可以使建筑具有更多生动气息。虽然建筑设计对于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两者的用心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气质,但是这样的处理还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气息协调自然、生动,民居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通过细节方面的装饰来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更加丰满和充实。为了使建筑更加生动有趣,多数民族传统民居都在建筑装饰方面颇费一番心机,通过木雕、石雕、彩绘等方式形成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和标志,这些图案符号除了增加民居建筑的魅力之外,同时也使建筑的民族气息更加浓重。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爱美民族,在民族独特审美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有较为特色的民族装饰特征,如藏族对于住所装饰十分讲究,除了吉祥图案及蓝、绿、红色带的绘制,不同地区的藏民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装饰特点,如日喀则的藏民居门上会绘制日月祥云图或者悬挂标志性的风马旗,昌都芒康藏民居的彩绘装饰则别有一番特色,在各种装饰下,民居显得气势非凡。新疆伊犁地区的民居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从墙角、窗眉等细节处仍可看到建筑者的精雕细琢。由于气候原因,喀什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内部装饰,在建筑内部随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彩画,加上其他门窗、外廊等部分的雕饰,整体建筑装饰气息浓重。白族是个十分爱美的民族,当地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使得白族人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突出特色,注重装饰是白族人的建筑习俗,在白族建筑装饰中,石雕、木雕、水墨图案是其装饰的主要手段,墙角、门头、飞檐多用石雕,山墙屋顶用水墨,吊柱、走廊多用木雕,加上白族特有的三坊一照壁的空间格局,白族民居显得精美、典雅、清丽,形成了白族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富有特色的装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而在民族传统建筑中,特有的装饰图案和符号更是增添了民族建筑的民族气息。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同样可以借助合理的装饰来增加民族气质。从以上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民族特色形成来看,其更多是借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形成,因此,现代民居建筑设计装饰中民族气息加强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经过长期的引用和宣传,部分民族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的表征,在建筑装饰中对相关民族图案符号的合理使用,自然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民族意味加强。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在建筑装饰中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情境和民族审美,不同民族文化符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对于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禁忌和爱好,才能使图案在设计装饰中的运用和民族习惯保持一致。[5]另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虽然民族文化符号引用自民族,但是对于民族民众而言,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和符号如何装饰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和使用方式需要对民族民众的审美有所观照。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不同标志的应用自然可以使建筑装饰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意味。

结束语

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民居建设设计具有原点价值,无论是民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空间结构,还是建筑装饰设计,都需要基于民族特色形成来努力,通过民族特色合理发挥原点效用的,新时期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不但可以合理创新,还可以有效保留和延伸民族地区建筑的民族特质,形成崭新的民族风情。

作者:朱琦 徐晶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姬长武,李诗修.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美感的整体认知[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

[2]余熙文,李晓琼.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3]姚栋,苗壮.新农村住宅的传承.转变与创新———映秀镇二台山安居房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1,(9).

[4]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中外建筑特点篇2

一、结构与建筑设计

结构是建筑的主体框架,结构的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建筑的外观效果也着特殊的意义,其制约着建筑设计的形式,结构与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高难度形状时,显得更加重要,结构的形式直接体现在建筑的外观效果。本节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研究,引出建筑结构形式体系是来源于自然元素当中,并且探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将自然生物体特征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通过对纤维的研究,了解生物体的纤维结构,演变出了索网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拉力特性,适用于大型的体育场、凉亭等建筑物的顶部,使建筑物的功能性得到了保障,它的结构像一张大型的蜘蛛网状,满足建筑力学结构的要求,强大的张力和悬索结构使其造型特点十分的突出;动物和人一样都有着骨骼的支撑才能行动生存,对动物体的骨骼结构研究,拱肋结构是动物主要组成部分,动物的活动能力主要靠的是这个部分,“拱”在建筑设计上的用处比较广泛,尤其是在中空或者桥门洞位置的作用十分的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些建筑的外观直接的模仿植物体的外部形式,并且钢结构的内部形式也是以动植物骨骼结构的形式为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加速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力学的计算和形式的模仿,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明朗化,无论在视觉感观上,还是在力学上都显示出一种豪迈大气,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有着鲜明的特点,建筑结构在综合了生物体的特征后,以着自己的特点在迅速发展着,奈尔维曾经说过:“一个理想的结构要具有自身的表现力”,无论是新建筑活着是老建筑,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力,钢结构的介入引起了巨大变化,首先在建筑外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简单明快的造型形式为主,融入了自然元素的特点,提炼了动植物体的结构特征,形成了特定的建筑结构形式。结构是建筑的要素,建筑是结构的展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的创造建筑作品,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如何解决建筑结构技术和艺术美感是现代乃至未来建筑设计的重点和关键。

二、场地与建筑设计

在自然空间中,建筑是坐落在大地上的一种形体,和其它生物体一样,离不开土壤的培育,土壤是地球岩石在经过风化后的产物,从而有了地形的变化,凸凹感逐渐形成堆积,建筑的基础和地形有着密切的接触,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地形条件的利用方式各有不同,人类根据设计的需要来改变自然环境的约束,创造出符合建筑形式的场地,然而,自然有着自身的地理特点,在设计时也可以按照其现实中的形式随行而来,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是按照自然因素尽可能的尊重它的条件来设计建筑的外部形体。在建筑设计中,场地的类型比较复杂,包括:水上、沙漠、草原、森林和岛屿上等,建筑直接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形式,赖特的代表作品——流水的别墅,该建筑近乎生长在瀑布之上和岩崖之间,俯视着整个山谷,看上去像建筑从山中长出来一样,巨大的露台和岩石上的水,将建筑完全的融入到场地中,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将自然的力量融入当中,就连空间的陈设品都别具匠心,人在这个空间里会不经意间放松下来,无论是生长在什么条件下的建筑,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有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建筑的技术和自然元素结合起来,使建筑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建筑更加的自然化。

三、结语

文章将介绍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要通过自然的三大特征出发,分别通过能源、结构、场地来分析和阐述自然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从表面上介绍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和建筑对自然的影响,进而深入内部,探求如何能更好的将自然和建筑结合起来,把自然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中外建筑特点篇3

关键词:雕饰、材料、题材、文化成困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面,地处九龙江出海口,东临台湾海峡,背靠祖国大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成为当时鸦片战争殖民者争抢发展的地盘,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殖民者先后进驻鼓浪屿。大使馆、商会、别墅、民宅等纷纷建立,岛上兴起了一段时间的建设高潮,逐步成就了当前鼓浪屿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鼓浪屿建筑除了具有内部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特点之外,更具特色的是其在选材、外观形式与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由于鼓浪屿建筑外观的装饰材料、雕饰形式各异,种类繁多,形象生动,引得诸多文人、建筑专家和游客等在此驻足观赏,其建筑包含了浓郁的艺术价值。

鼓浪屿拥有百年的殖民历史文化背景,这一百多年的建筑活动促成了岛上建筑功能和类型的多样化:领事馆、学校、医院、教堂和大量的私人别墅、公馆及民用住宅等等。设计师和雕饰工匠利用了混凝土雕、石雕、砖雕等不同材料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和凹雕的雕刻手法,对建筑进行装饰,并在建筑物的柱子、柱头、窗楣、门楣、檐口、檐楣、穹顶、拱券等装饰部位,以及各楼层的水平线和建筑构件的横竖交接部位上进行集中刻画。设计师和雕饰工匠赋予了雕饰作品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图案和多元的装饰元素,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层次,传达了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体现了鼓浪屿建筑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和灵气。

在鼓浪屿建筑中,常见的雕刻装饰有混凝土雕饰、石雕、少量砖雕。因选用材料不同,雕刻装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混凝土材料

鼓浪屿的建筑外观雕饰除了传统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外,还有较大比重的混凝土雕饰。混凝土凝固后具有与石材相似的稳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具备雕饰工期短、可塑性强和造价低廉等优点,因此受到建造师和设计师的青睐。

经过实地调研,20世纪初的鼓浪屿建筑混凝土雕饰,并没有采用当今流行的翻模技术,而是采用传统的做法:将水泥、砂浆和水以一定的配比,在材料凝结之前即进行塑造和雕刻,并不断加水使得混凝土不会快速凝固,整个过程包括初步打底稿、塑造基础形象、修正外形,以及深入刻画等几个处理步骤,根据雕刻形象的复杂程度,刻画过程有的要达到十天左右,最终才使得形象达到圆满和逼真的程度。在混凝土的处理上,设计师还掺杂了水刷石或者细海蛎壳,使得混凝土表层的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最后再通过透雕、浅浮雕和浅凹雕等手法处理,赋予建筑材质表面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混凝土雕饰常见于鼓浪屿建筑的门楼、窗户、柱子、山花、檐口、入口台阶等重点装饰位置(图1) “门楼”是建筑装饰的重点,其中门柱和门楣部位更是工匠们表达思想、装饰建筑的中心,展现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鼓浪屿建筑的门楼,大量采用了混凝土雕饰,粗犷的混凝土材质借助丰富的雕刻题材、繁复的雕刻形式及细腻的表达手法,以展现门面的大气和雍容华贵。

2.石材

福建南部盛产石材,鼓浪屿建筑中多采用花岗石和青草石,石材因其材料的稳定性及独特的气质特点,在建筑中得以重视。除了用于常见的建筑台基、柱础、墙裙等大部位外,石材雕刻还在门窗框、门楼柱子、窗柱及门楣、窗楣等小部位装饰中得以呈现。

石材的雕刻一般经过选料、设计、出胚、细雕、磨等工序,泉州、莆田一带的雕刻师擅长石雕,匠师一直受到当地人尊重,他们一方面为了回馈这种热情,一方面为了展示才艺,不自觉地将极大的创作激情投入到细部装饰中,因此鼓浪屿石雕装饰集中体现出内容丰富,形式繁琐的特点。例如,笔山路9号的“奕足山庄”(图2),门楼上茂盛繁复的花草装饰,矮墙上大量的植物缠枝雕刻,楼梯的栏杆、柱头细腻精美,复杂繁冗接近西方洛可可装饰风格的雕刻,无不诠释着柔美和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形象。

3.砖材和琉璃瓦

在鼓浪屿建筑中至今仍保留有为数不多的砖雕和琉璃瓦饰,这些特别的装饰大都保留在现存的少量20世纪前闽南的传统古厝中,集中在鼓浪屿的中华路和海坛路一带。近代鼓浪屿建筑民居中亦出现了红砖墙面装饰,在相应的一些构件如门楼中,出现了与墙面相呼应的砖雕,如漳州路38号李家庄的中式门楼,顶部起脊挂瓦,红色砖雕采用浮雕的技法,既丰富了门楼形式,又与建筑外观相辅相成。

琉璃瓦饰则在女儿墙,栏杆、围墙等细部装饰经常用到,有常见的盘花状,宝瓶状等制品,也是鼓浪屿岛上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鼓浪屿雕饰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点

1.手法多样化

岛上建筑文化的精华之一便是建筑外观的精细雕饰――浮雕,透雕、凹雕和圆雕是鼓浪屿建筑雕饰中常见的雕刻手法。透雕表达的内容轻盈飘逸,圆雕雕刻的对象生动丰满,浅凹雕和浅浮雕表现效果丰富低调而不呆板。这些附着于建筑外观上的雕饰,与建筑和谐统一,而精湛娴熟的技法结合细腻的装饰元素和装饰图案,又使得建筑生动且富有情感,呈现出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升了鼓浪屿建筑的艺术价值。

2.题材、内容多样化

鼓浪屿建筑雕饰表现的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雕饰题材主要包括动物,人物形象、植物、水果形象、海洋元素等,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东西方的雕饰题材和内容(图3、图4,图5)。

东方的雕饰常以动植物的形象,来传达建筑的・隋感。如中国的吉祥乌兽包括貔貅,蝙蝠,麒麟、鹿,喜鹊,龙,凤等动物形象,以及蔷薇、松柏、梅花、兰花、竹子、莲花等植物形象等。如福建路4号的海天堂构建筑群的柱子,柱头雕刻图案为貔貅和卷草,寓意招财纳福(图4);又如安海路36号的番婆楼建筑正立面柱子雕刻着麒麟祥兽图案,寓意太平,祥瑞(图5)。

西方的雕刻多采用忍冬草、苕茛叶、丰硕果实、猫头鹰、天使等雕塑师衷爱的装饰形象。这些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广泛生活化题材和象征的意义,体现了雕塑师对创作的热情以及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风格嬗变与交融。

雕饰的风格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具有东方的传统元素,同时混合了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和东南亚建筑元素,如西方的“蛋矛”“齿状”线脚、退层的雕刻处理方法、漩涡和曲线等设计元素均被运用在设计装饰之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回形纹饰”“云纹”线脚也随处可见。装饰元素相互穿插,描绘了鼓浪屿特有的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景观。

假设将建筑看成一个整体,将建筑比喻成人物,那么建筑的外部雕饰便是人物身上的服饰,服饰的样式和风格展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涵,即体现了建筑的精神和灵魂。鼓浪屿建筑雕饰作为鼓浪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特定的装饰功能外,还展现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时代文化特征,反映了特定时代下设计师的思想、和建造者的喜好及民众的审美情趣等。

四、鼓浪屿雕饰的成因

在鼓浪屿一百多年殖民殖民化背景下,鼓浪屿也持续进行了近百年的建筑活动。期间,大量的领事馆、教堂、学校等建筑,以及到后期的华侨建筑,形成了鼓浪屿特有的建筑风貌。因此,鼓浪屿建筑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点,多数建筑吸收了西方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如巴洛克风格、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风格等。各类建筑中雕饰的题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与鼓浪屿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鼓浪屿建筑的多样性受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的建筑师大多注重建筑形式的新、奇、美,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不讲求固定的形式,对不同国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并进行自由拼凑和组合”是当时建筑折衷主义思潮的特点。鼓浪屿建筑风格的五花八门及雕饰的多样性,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其次,鼓浪屿殖民中期西方建筑文化的强行输入与传播,逐渐受到当地建筑文化的排斥,纯粹西方建筑的模式在鼓浪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包括设计师、工匠,建筑材料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特征,在雕刻装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西方的装饰图案和东方特有文化寓意的中式装饰题材的结合;在建筑材料上,则体现在用当地材料表现西方建筑装饰特点的做法,如选用水刷石、或海蛎壳作为雕饰面层用材。在建筑风格及建筑装饰上,出现了典型的地域特点。再次,殖民后期,海外华侨归国发展或定居,在参与鼓浪屿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彰显他们在国外经商的见识或者财富,大力兴建土木。他们带来的西方建筑风格的设计图纸,在被理解、消化、吸收、改进的过程中,夹杂着建造者报效乡土的热忱,形成了整个鼓浪屿地区建筑风格的一种特有模式。

鼓浪屿建筑雕饰经历了早期西方建筑雕饰的洗礼之后,进入到对西方建筑文化从“排斥”到“改造”,从“不自觉模仿”到“主动吸收和模仿”的过程。岛上建筑文化和雕饰文化呈现出不断变化、融合的趋势,表现在各种东西方装饰元素、装饰题材、装饰材料彼此之间相互结合、相互穿插、相互渗透。一幢建筑里面既有闽南当地材料,也有引自西方或者东南亚的材料,不同雕饰风格常常在同一建筑物中出现,显得别致又新颖。这种“亦中亦西”“百花争鸣”的雕饰特色,展现了鼓浪屿建筑文化在与多元文化的较量和影响下,由嬗变到交融的演化历程。

五、总结

中外建筑特点篇4

工业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当前国内建筑业仍为粗放型生产方式,其主要的建造方式是现场湿作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质量控制难,不符合绿色节能要求。现阶段建筑节能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需要从设计源头开始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实现设计、施工和制造三位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业化建筑。建筑的工业化主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配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来实现。

1工业化建筑特点

工业化建筑的构件生产模式是通过工厂规模量化生产,构件需要尽量标准、规整,并有一定的重复率。因此,工业化建筑具有模数化和集成化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采用符合建筑模数的基本构件是建筑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把各个预制的部件规格化、通用化,使其具有较好的互换性,以满足各种需求。协调部品与部品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部品之间的尺寸关系,减少和优化部品或组合件的尺寸,使设计、生产、安装等环节的配合变得简单、精确。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2013的规定,采用系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满足构件、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

集成化设计是指工业化建筑应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内装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并以集成化的建筑体系和构件部品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设计。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形成有机配合是实现高性能品质建筑的关键,而在装配式建筑中还应充分考虑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设计可实现土建、机电及装修的“集成”和部品部件的工厂化制造。例如SI体系中“S”(skeleton)骨架体(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内装体)完全分离,其中支撑体由建筑的结构主体、公用管井和公共部分组成,填充体为内装部品和套内设备,该体系具有缩短主体施工周期,便于住宅动态改造与更新维护,减少建筑垃圾及能源消耗等优点。

综上,工业化建筑具有设计模数化、集成化,构件生产标准化等特点,而这些对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现存在一定影响。

2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表现手法

建筑的外表皮是体现建筑特征和表达建筑设计理念的媒介。传统建造方式下的表皮设计自由度相对较高,可以在不同维度完成对建筑的表现,但会带来工期长、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趋势。

正如前文所说,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构件具有标准化、集成化和通用性的特点,对于减少材料浪费、提升建筑品质、缩减施工工期、降低综合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标准、规整、重复的特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设计可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协调工业化外表皮的设计,丰富立面效果,实现立面设计的多样化。工业化外表皮的表现手法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考虑易实现的、灵活可变的元素,创造丰富的立面形式,还可以从建筑的色彩、韵律、构成和细部等方面丰富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达。

2.1色彩

建筑的色彩可以烘托形象、传递情感。建筑表皮的色彩可表达整体的建筑形象,合理地运用色彩还可以使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制造有色的建筑外表皮构件较易实现,而且相对于传统建筑的上色方式,预制构件具有更好的完成度。

芝加哥玫瑰庄园中所有公寓均采用了预制混凝土墙体,缤纷的色彩使公寓看起来十分温馨且一片生机,外观色彩纷呈,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境中。拉筹伯大学的分子科学研究所色彩绚丽且形如蜂窝,既隐喻了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分子研究,也表达了自由和创新的研究精神,建筑外立面类分子式的六边形预制混凝土墙板构成的窗框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彰显出建筑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2.2韵律

重复性和韵律感是建筑中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通过重复或连续运用一种或一组元素使建筑呈现出韵律感。工业化建筑的预制构件具有标准化量产的特点,这点对于营造有韵律的立面效果有着先天的优势。

美国IBM公司火奴鲁鲁大厦原建于1962年,共六层。大楼外立面由预制混凝土格栅覆盖,确切来说是由若干个预制混凝土节段拼接而成。这些格栅排列紧凑,蜿蜒而下,韵律感十足,同时又衔接得天衣无缝,可见预制件制作的精细和准确。利物浦百货大楼位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墨西哥塔巴斯科,日晒强烈,湿度低。为使该建筑呈现与众不同的形象,在加快立面生产、装配、安装的同时,外立面采用的预制构件形如螺旋桨,每个螺旋桨绕轴旋转180°,高度在16~20m之间进行变化,立面表达充满律动感。

2.3构成

建筑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是事物抽象出来后规律性的表达,将自然界中优美的元素提取、夸张、规律性重复,构成建筑外表皮的不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丰富多样的表皮效果,其构成形式有点、线、面及体块和动态变化构成等。例如斯科特街公寓位于澳洲布里斯班袋鼠角,从建筑底部仰望整个建筑,视线会顺着看似纷乱的折线向上延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为挺拔。

2.4细部

细部能够令建筑更为细腻,并呈现出其表面材料的质感、触感、视感等不同感官下的物质感知属性的差异,这些感知通过表皮的各种细部构造、平面组合、排序方式和进退关系来表达。在工业化预制的基础上,这些既有表现力又具备实用功能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实现。

南泰尔公寓楼位于法国南泰尔,设计师根据大楼不同的朝向设计了颜色不同的建筑外立面,南立面设计有6~10m的彩色露台,随机布置,为建筑带来活力,也代表了公寓中个体生活的多样性。东、西和北立面由预制混凝土墙板搭建,形成清亮的珠光效果,承重剪力墙由银色混凝土制成,巧妙地与南立面形成对比。

3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实现手段

中外建筑特点篇5

关键词:外墙;装饰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TU7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965(2015)06-0113-02

在建筑设计中,外墙装饰不仅可以保护建筑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很好的美化建筑的外观,提升建筑的美感。因此在进行外墙装饰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施工质量,还应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分析装饰艺术和色彩,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和构成都会对居住者产生影响,而外墙的色彩可以作为视觉元素,更直接的可以代表建筑物的风格特点,运用好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可以使建筑艺术具有观赏价值,给人视觉冲击力。

1建筑物外墙中的装饰艺术

在各种形式的建筑物中,外墙的装饰艺术独具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外墙装饰艺术的功能性

装饰艺术是一种工艺设计与结构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必需的符合建筑物本身构造的功能性,只有具备了功能性,外墙装饰艺术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在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中,必需要结合外墙的使用功能,在做装饰艺术设计中,切忌华而不实,要能够采用具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在增强建筑外墙艺术美感的同时,还要提高建筑外墙的耐污性和耐水性,实用的同时有效延长建筑外墙的使用寿命。

1.2外墙装饰艺术的美学性

1.2.1外墙的传统美学

我国传统的外墙美学,表现在民族民居的外墙形式多样性,传统的外墙材质主要有青砖、石块、木头或者是泥巴,并且经过建设者的多种处理,产生不同一般的艺术作用,例如民间流行的马头墙,白族的墙彩,或者宗教建筑外墙的砖雕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1.2.2外墙的自然美学

建筑外墙的自然艺术美学是指将大自然中的河流、山川、森林花草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物更加的贴近自然。能体现自然美学的外墙设计与当地的自然风景是密切联系的,例如贵州地区的石板墙,毛竹地区所特有的毛竹墙。这些外墙都表现着自然形式,体现自然的艺术美感。

1.2.3外墙的现代美学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建筑外墙设计更加具有现代意义。许多外墙设计加入了多媒体技术,使整体设计更加亲近自然,也突出了外墙的艺术美感。现代化的艺术外墙可以从一方面来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程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和工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使建筑外墙更具有现念和内涵[1]。

1.3外墙装饰艺术的体现

外墙装饰作为建筑物的室外装饰艺术,对于建筑物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物的尺度及体积都比较大,所以外墙装饰也占据着建筑物外部的主要空间环境,甚至有的还是外部环境的主要体现,人们观赏建筑物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外墙装饰,因而建筑物外墙的装饰艺术是直接的影响着建筑物的整个外部环境。外墙的装饰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建筑物整体的装饰设计原则确定了设计的整体方法,并且设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具体来说,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应从整体效果的考虑出发,时刻牢记整体装饰的把握放在首位,以设计的宏观控制为基础对各个分开部分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时刻认识到分开部分的设计在整体设计中的要求和地位,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影响和融合,另外还需要将具体的部分层层深化到施工建筑的各个领域中。这样整体与部分相结合考虑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外墙装饰的艺术性,还可以达到外墙装饰和整体建筑设计相互统一的目的。外墙的装饰艺术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形式美,不能只关注于建筑外部的华贵亮丽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意义,应注重建筑物存在的功能价值。从美学角度来说,建筑艺术的雕饰美和天然美必须要和建筑物本身的价值和设计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够使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达到和谐统一,将建筑美学和建筑功能完美融合。

2建筑物外墙装饰与色彩设计

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中,色彩以其独有的视觉艺术为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带来生机,使人们的生活增添美感、带来喜悦。建筑物的风格无论是端庄秀丽还是典雅飘逸,在建筑物外墙的色彩艺术运用中都有突出体现。色彩设计作为特殊的造型艺术可以体现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并且与建筑外部环境相得益彰。优化建筑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可以提升整体的建筑艺术水平,营造出良好的装饰氛围,突出建筑的特色。在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外墙装饰目标物及背景的关系,用环境背景来衬托目标建筑物,使建筑外墙的装饰亮点突出,细化外墙装饰中的亮点,达到视觉平衡效果。另外,色彩设计作为一种装饰手段,不仅可以体现建筑物的外界范围,还可以作为建筑物的色彩标志。

3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类型

3.1外墙绘画

在建筑物的外墙绘画中,一般采取纯艺术性的绘画或者是超现实主义画作,既能达到美化建筑外墙的目的,又可以给观赏者视觉冲击,通过绘画色彩的运用使建筑物与整体环境相融合,提升建筑外墙的艺术性[2]。在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中,墙体绘画采用合理搭配色彩的方式为建筑物增添色彩,又调节气氛,如在工业建筑外墙的绘画上,采用清新绿色的色彩设计,可以调节沉闷的厂房,带给使用者好的心情。

3.2人性化色彩设计

针对不同建筑物的功能不同,外墙的色彩设计可以从使用者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视觉体验,将色彩搭配设计的具有引导性,使建筑物外墙的色彩设计更加符合建筑本身使用的需要。幼儿园外墙色彩设计,既体现出建筑色彩的装饰功能,又要符合群众的主观需求,因此在图中的幼儿园外墙色彩设计中采取了柔和的颜色,并且结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以黄色、绿色为基础色,蓝色作为点缀,构建出整体的色彩基调,使整体建筑色彩轻快、明亮,提升了建筑的立体感。

3.3运用自然色彩

在建筑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中,可以结合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外墙色彩构成对比,运用融合、烘托等不同的表现手段,以建筑地理环境为基础,合理采用周围环境及植物等材料,例如在外墙构造植物绿化带,用绿色植物的色彩搭配来凸显建筑的整体品味,衬托出建筑外墙的装饰艺术,使外墙色彩艺术丰富生动。

3.4大面积的外墙色彩运用

大面积的墙面色彩设计可以吸引观赏者的视觉,色彩设计可以应用亮色为主色,并且运用明暗对比突出建筑的局部特征,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来设计合理的色彩方案。对于市区内人口密集的建筑设计,一般缩小建筑规模,在色彩设计中可以采用亮色,并且在局部运用暗色来凸显设计特色;对于郊区人口较少的建筑外墙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应用灰色、棕色等暗色,以免产生视觉盲区。

3.5提高色彩装饰作用

对于建筑外墙装饰,色彩设计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视觉原色来体现,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建筑需求者的想法,考虑到他们的需要来构建外墙色彩主色调。在建筑外墙上,运用色彩来传递空间、功能的诉求,并且在局部中运用建筑设计理念,提升色彩装饰的作用,增强外墙色彩带给人的主观美感,强烈感受到建筑物带来的氛围,如图书馆的静谧,咖啡厅的轻松,游乐园的热闹,这些都可以通过提高建筑装饰的色彩设计来实现。

4结语

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艺术中,合理应用和丰富色彩设计,不仅起到装饰效果,还可以实现建筑外墙和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凸显建筑物的特色,提升整体城市的建筑外墙装饰水平。

参考文献

[1]牛彬.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及色彩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114-114.

[2]易李.论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15,(2):208-209.

中外建筑特点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应用

一、建筑造型创意所要考虑因素

在建筑图纸设计中,建筑的造型是重要一部分,对于建筑造型的设计,不仅仅只是一个框架,还包括外立面使用材料的材质,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以及建筑的结构等几个方面。其中,对造型设计影响最大的是点、线、面、质以及色彩这几个方面。这几个元素的改变,都能直接影响建筑物视觉造型。建筑物造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几个元素,设计出有创意的建筑造型。要想设计出有创意的建筑造型,就需要从每一个要素着手,对它们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得到与众不同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具体运用到建筑物建设中。为了设计出更有创意并符合需求的建筑造型,建筑设计师要走进生活,去体验各种类型人群的生活,了解大众对于建筑造型的喜爱和追求。将地方风俗和人文等特色运用到建筑造型当中,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的前提下,给大众更加完美的建筑视觉造型。

二、建筑造型设计需要的元素种类

建设设计中,要了解造型中运用到的六个元素,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元素进行设计,带给大众更好的建筑物视觉造型效果。建筑设计师在造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设计的主要元素,运用好点、线、面,使建筑造型给人新颖的视觉感受,同时对于建筑材质和色彩的选择,考虑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也要给人以创新感。建筑物造型中使用到的材料的材质是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色彩则是依附于这些建筑材料材质中,不同建筑材料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不同造型、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建筑物给人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一方面,我们要从点、线、面出发,组合成有创新的造型。另一方面,要从建筑外立面利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颜色考虑,利用材质特点和颜色展示出有特点的造型。另外,还要考虑建筑物所处位置的环境,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颜色,以此来展现建筑物视觉造型的美感。建筑视觉造型的设计,要综合利用设计元素,给大众展现更加自然、亲切、舒适并且有美感的建筑物造型。

三、建筑视觉造型的元素创意设计

(一)玻璃

玻璃是透明工业的重要产物,玻璃产生初期仅仅只是应用于物理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玻璃的运用变得不再单一,玻璃运用发生了变化,用途也变得多样。玻璃自身有透明度和光洁感,将其运用到建筑工程中,要充分发挥玻璃特有的特色,使建筑造型凸显出透明度和光洁感。在建筑造型不断追求极限美的时代,建筑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将这种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建筑师在造型设计中,要搜寻最合适的材料,而在这个过程中,玻璃得到了最大的赏识,逐渐被运用到建筑造型材料中。玻璃在建筑工程中得以运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而玻璃的运用也给建筑造型带来了创意和创新。

(二)混凝土

建筑造型建造中,混凝土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混凝土是指由水、水泥、沙子以及一些化学添加剂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最后得到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特点是刚度大,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在建筑物中,混凝土是运用地很广泛的一种基础材料。混凝土有着独具的特色,由于其粗狂质朴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物造型建设中表现出突出的作用。

(三)砖

砖是建筑中不可缺失的建筑材料,它是由水泥和土混合加工成长方体并煅烧成的产物。其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中,都能够发现它的身影,可见,转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建筑造型中以砖为材料,整个建筑就会有古典的味道,而且砖的成本低,还能够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因而在建筑造型建造中得到广泛运用。建筑造型设计中,运用砖这种建筑材料,不仅考虑到经济成本,还考虑了审美效果,将砖独有的特色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砖的色彩、纹理都有很好的表现力,在造型设计中运用,能够有好的细节表现。

(四)木材

在建筑工程中,木材是一种最有可塑性的材料,其本身的特点是质量轻并且坚固,拥有较好的色彩、味道和手感,也是一种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建筑历史中,木材是一种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建筑材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木材自身的色彩就非常好,能够给人归属感,这也是木材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用广泛的原因。木材运用于建筑造型设计中,会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同时也提升了居住环境的美好度。

(五)石材

建筑设计中运用石材,整个建筑会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在传统的建筑物中,石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其特色是很明显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石材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由原本基础材料转变为装饰。比如说,在建筑视觉造型中,运用具有天然花纹的花岗石装饰建筑物的外立面,使整个建筑造型给人庄重和古典的感觉。

四、建筑视觉造型点元素的设计创意

在建筑视觉造型创意设计中,点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同时,点也是建筑造型中面和线的构成要素,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建筑视觉造型都不可能脱离点而存在。点是建筑所需要元素里面最具有向心力的一个元素,它的形状具有不确定性,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状可以根据建筑视觉造型创意设计师的设计想法进行改变。在点元素运用中,简单是最先考虑的因素,每个建筑造型设计师对于点的理解都有着差异,在他们进行自我抽象的过程中,点无处不在,人在草原上是点,草原在地图上是一个点;鸟在树上是一个点,树长在森林里,是森林的一个点,由此可见,点是位置、大小以及距离的展现方式。在建筑视觉造型创意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好点的特点和展现功能,从而呈现出有创意的建筑视觉造型。

五、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舒适上,还要求建筑物造型具有美感。因而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物视觉造型设计上有凸显创意,充分利用好点、线、面、质以及色彩这几个元素。同时,要大胆的运用一些新的建筑材料,例如玻璃,给人一种突破传统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建筑视觉造型创意设计中,在保证建筑物实用性的情况下,根据其所处地环境,设计出有特色的造型,满足大众对视觉造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慧子.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探析[J].中国教材科技.2016(06)

[2]李军部.浅析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

中外建筑特点篇7

【关键字】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工艺

0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密集建筑。这是现代建筑文明的象征,同时也给现代建筑行业的安全埋下了隐患。为了解决这种安全隐患,就需要与现代建筑特征相适应的送风系统。同时,很多工业建筑对于送风系统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在化工行业中,很多企业的产品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有害气体,这种有害气体需要强制性的与外接气体进行对流;同时,对于易燃气体,则需要强制性的送到室外。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现代的建筑风格的改变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还是现代工业建筑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新的送风系统与之相适应。

1 现代建筑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出现了交叉。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引领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其中,最典型以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背景发展起来的行业为建筑行业。在过去,建筑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前提,而过去很多的理论发展不完善。随着各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研究者进一步的将很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建筑行业逐步朝着建筑群体模式发展。主要特点有:建筑的密集性越来越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我国,出现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有:

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建筑材料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建筑的设计中起着基石的作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建造高层建筑成为一种可能。

国内的特殊环境。我国的人口总量大,相对的建筑面积较少。同时,过去的几年国家一直出台政策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基于国内特殊的发展背景,使得各种建筑在国内呈高层化、密集化。

新的建筑特点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符合了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它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但是,新的建筑特色对建筑内部的送风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建筑内部空间的相对狭窄,同时建筑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近。因此,要求现代的送风系统具有高效可靠性。这种高效可靠的送风系统首先要能满足建筑内部的人群对于新鲜空气的需求;其次,要能合理的控制室内的温度;最后,有很强的防潮、防火的作用。

2. 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工艺论述

正压送风系统可以理解为:首先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析建筑内部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合适的位置放置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作用为提供压力差,从而使得气体可以由建筑外部进入建筑内部;最后,根据建筑的布局和动力装置的位置和送风量,选取合适的排气位置。对于空调正压送风系统而言,空调中的压缩机为送风口的动力装置。主要送风方式有单点送风和多点送风两种。

单点送风是指对于每个加压部位,仅有一个送风口。这种送风方式的使用范围很广。通常对于建筑体来说,送风口可以选在建筑体的底层,也可以选在建筑体的中间设备层。这种单点式的送风方式设计简单,成本低,使用范围广。但是它有一定的缺陷:采用单点送风的正压送风系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使远离送风口的加压部位保持足够的正压。例如:在出现火灾时,当送风口附近的几个楼层的门开启时,几乎所有的加压送风量会从这几个门处流失。

多点送风是指对于每个加压部位,有多个送风口的设计。这种设计理论上会给建筑的送风系统带来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建筑的每层分别开设送风口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建筑内的气体处于流通状态。并且,多点送风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在出现特殊状况时,加压部位有足够的正压。但是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给建筑体本身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加压位置的合理选择也要求设计者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

在空调正压送风系统中,外部的空气由送风口进入建筑体内部,在建筑体内部通过循环,最终经过排气环节排出室外。当建筑体内部固有的排气环节足够排出送风口进入的空气,从而保证建筑体内部的压力不发生变化时,不需要额外设计排风口。但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则需要设计单独的排风口。排风口的设计方式主要有外墙排气孔式和自然排气竖井式。外墙排气孔式排气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外墙体进行钻孔。通过另设排气钻孔的方式增加排气量。对于钻孔大小的设计可以查询相应的设计规则和设计手册。在外墙排气孔处要设计阀门,在不需要使用时,保证阀门的关闭。自然排气竖井是从建筑物底部伸展到顶部的竖井,顶部向外界开口。同时,每层都对建筑体空间开有孔口,这些孔口处设有阀门。只有在发生火灾等以外状况时,阀门才打开,使气体可以顺利排出。

3. 空调正压送风系统的广泛使用

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

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可以广泛使用于现代密集的商业综合建筑群体中。在这些建筑体内部,无论是空气流通、防火、满足人们对于新鲜空气的需求,都需要空调正压送风系统。

广泛应用于安静的公共环境中。例如图书馆、办公室等。这些环境中人们通常处于看书、学习、工作等忙碌的状态。处于这种模式中的人群需要外部环境足够安静,同时也需要周围空气的清新。而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则完全符合这类人群对于建筑体的需求。

适用于很多的工业建筑中。现代工业中不可避免要产生很多的废气,这些废气的合理排出可以使用空调正压送风系统。而且,对于某些行业而言,空调正压送风系统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在化工企业中。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气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对于这种气体如果不及时的排出建筑体外,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灾难性。而空调恒压送风系统因为动力足,可以有效的排出这些气体。当结合空气自动检测装置一起使用时,可以实现室内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高效、及时的排出。同时,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保持内部空气的清新和流通,可以给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带来愉悦的心情,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改变了企业的精神面貌。

4.结论

本文首先对建筑行业背景进行了分析,包括建筑行业发展的根源、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然后,由建筑行业的发展引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对空调正压送风系统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使读者对空调正压送风系统的各个环节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说明了空调正压送风系统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杜红.正压送风量的一种计算方法[J].暖通空调,1996,3.

[2] 杨娟,刘卫华.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J].2009,6.

中外建筑特点篇8

关健词:岭南文化;建筑空间;地域特色;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岭南建筑与中华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是黄河中下游古代中原建筑的重要分支。 岭南建筑在延续中原传统建筑形制和建筑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岭南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表现出独有的地域性特色,反映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又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主要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1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质

自秦汉以来,岭南文化就处在土著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汇融合之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岭南地区既带有中原文化特点。广东处于南海航运的枢纽位置,明末清初之际,欧亚航路得以开通,特别是乾隆年间,政府关闭了闽、浙、江三个海关,广州成为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成为全国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航路的开通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和新思潮,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岭南传统建筑虽然在结构上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在建筑装饰上却注入了西方的建筑信息,主要表现在建筑的瓦脊、窗户、屏风、栏杆等室内外空间构成要素上,如广州大佛寺,是清康熙三年的佛教建筑,建筑结构、梁架、柱础还保持简朴、典雅的明代风格特征,但在其大殿的正脊塑造了西洋风格的“西番莲”灰塑纹饰,传统的云龙与缠枝西番莲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副“中西糅合”的脊饰图案。

到清朝末年,岭南建筑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装饰更是随处可见,如陈家祠聚贤堂正脊灰塑纹饰,内容有12根方形的欧式柱,与福寿、八仙等传统纹饰组合在同一瓦脊上,构成了新的装饰形式。岭南许多宗祠这一时期也多运用西式装饰,如洋味瓶形栏杆、卷形拱门、西洋线脚等,聪明的工匠们将西洋装饰中有特色的部分加以吸收和改良,与传统装饰一起表现出中西融合的装饰现象。

2 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

在岭南建筑装饰中,建筑物上的屋脊、山墙、梁、斗拱、雀替是建筑的主体构件,也是造型装饰的重点部位。岭南地区多雨,对于屋面结合部位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屋脊做得特别粗大,是展示装饰工艺的理想之地,尤以正脊更为突出,饰以陶、灰塑等,不怕日晒雨淋,历久而鲜艳如新。岭南建筑中修筑得特别高大的风火墙,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够遮阳, 使屋面减少日晒,从而大大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对于直接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积墙体,在墙上嵌以砖雕,墙头饰以彩画,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而且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对于大中型的公共建筑物,如庙宇、会馆、祠堂等,此类建筑空间高大通敞,多在梁架、 照壁额坊、柱头斗拱等部位精雕细刻, 让这些最显眼的部位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增加了建筑富丽高贵的格调。岭南建筑经过装饰,内容多姿多彩,稳定而不失动感,庄重而不显呆板,在实用的基础上透过精彩的装饰,将人们引向另一种审美境界。

另外,岭南建筑装饰还表现在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艺术处理,如门窗、隔扇等。门窗、隔扇是室内外过渡的连接构件,透过开敞的隔扇可以使室内的视野范围扩大, 内外空间得到紧密结合。它采用细木工艺装饰,雕饰花草、福寿等纹样,增加了装饰功能,成为传统建筑上的艺术点缀,具有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3 岭南文化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实践及应用

3.1 工程概况

广东中山某综合性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中医医院。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5420㎡,总建筑面积143200㎡,建设规模达1200床,属于超大型医院。医院建筑由门急诊楼、病房大楼、医技楼、后勤楼、行政办公楼体育馆、专家公寓楼、药学大楼和学生宿舍楼等建筑组成(图1)。

图1 中医医院鸟瞰图

3.2 设计理念

(1)系统地建立医院的交通流线及空间秩序。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活特点,将园林式的布局形式融入其中,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以体现及展示传统的中医文化。

(2)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生态环境设计。以关怀、尊重生命的态度设计满足患者生理治疗与心理需求的室内外空间。并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3.3平面布局和空间设计

功能流线:运用“医疗街”这一轴线将医院的功能串联起来。建筑群体结合地形南北纵向布局,主入口设于东侧规划道路上,与弧形门诊大楼相对。医疗区三大块一个“品”字形的功能分区水到渠成。有了基本的功能布局后怎样将医疗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连接好呢?在此我们引入了医院街的设计手法,以人民群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识经验为依据,创造出识别性强,便于辨认,具有亲切感的内部空间。医院内部的走道及公共空间就像城市的“街、巷”关系,由此来组织医院内部的各功能分区,使得医院内部的患者有个清晰、明确的流线关系。

3.4 室内外环境设计

(1)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空间:室外以主题花园、香山药用植物园为主,同时,在门诊及医技部分穿插数个绿化庭院,解决了内部用房的采光通风,又使得病人与医生处处见绿,整个院区内绿意盎然。将这些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元素运用在本土建筑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岭南派建筑。设计过程中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挖掘本土精神,让其在建筑空间内得到动态的延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2)医院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强调“以人为本”。如在公共空间布置小超市、礼品店、鲜花店、银行、咖啡茶坐等配套设施,一切细节的设计旨在满足病员和家属的使用要求。医院有气势恢宏的门诊及住院主门厅、尺度宜人的急诊入口、独具匠心的绿化庭院,草木茂盛的大型康复花园。此外,提供家属等候与休闲的共享空间,改变了医院冰冷的形象,使人们在就医时能处处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图2)。

图2 丰富的内部空间

(3)空间环境:由于其地域的特点,当地气候温和,人们的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和利用。人们开始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自然,形成岭南建筑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医疗街门诊大厅是患者来往最频繁的室内空间:开放宽阔的室内环境,敞亮的顶部采光,怡人的室内花园,方便的垂直交通,舒适贴心的休憩场所,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内部开放空间环境。门诊与医技楼内部的数个精巧庭院,就像庞大建筑的透气孔,让室外的阳光及新鲜空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样的院落尤其适合湿热的南方气候,使得内外空气形成自然对流,对改善建筑内部微气候环境大有好处。

3.5 建筑造型设计

岭南建筑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色彩多以黑灰色为主调。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栅、花罩露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的织绵。三是兼容并蓄的风格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吸取西方建筑精髓。

本设计过程中建筑造型力求体现岭南建筑的特点,在现代的外观设计中融入了诸多富有岭南地区特色的造型及构筑元素。在建筑空间内通过切割的方法划分大量的空中绿化庭院、增设骑楼等,使医院这种大体量的建筑变得轻盈,灵动。如药博馆主入口设计的趟栊门,极具中山地方特色;外墙的清水砖墙;可以遮阳、避雨的骑楼;屋檐细部构件等等。门诊楼弧形平面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客家围屋在此得到很好的延续。外立面许多特色构件也在整个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坡屋顶、栏杆、花格、遮阳架等这些岭南建筑传统构件,经提炼后,将其展现在建筑的各个部分,形成了独特的新中式建筑风格,让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在此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图3)。

图3 门诊楼、住院楼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周围的建筑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在一次次的拆迁过后,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在城市中的身影已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记忆也随之远去。因此,设计师应注重岭南文化在建筑装饰设计中重要性,充分发扬岭南建筑的本土文化,并结合外来文化,特点突出丰富的装饰效果,以满足岭南人们不同的审美取向及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崔艳琦. 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中外建筑,2009,(07) .

上一篇: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范文 下一篇: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