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9

设施农业分析

设施农业分析篇1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赤峰市

1赤峰市气候特点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同时也是广大河流流经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同时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和暖温带地区,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且漫长,春季又比较干旱少雨,并且大风大气也比较多,夏季和秋季都比较短暂,因其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加上在市内多山地丘陵,使得赤峰市境内经常天气变化多端,气象灾害频发,大风、暴雨、冰雹及干旱等是赤峰市主要的几种灾害。赤峰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了一些优质的蔬菜示范区和林果业种植,其产品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赤峰市的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设施种植受到天气影响较大,再加上该市的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大棚的结构简单,其抵抗大风、冰雹、积雪的能力比较差,因此遇上大风天气、冰雹天气和下雪天时,大风、冰雹和积雪容易破坏设施,为设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也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是有效保证设施农业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2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现状

赤峰市为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市内气象各部门不断的增加设备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于市内一些偏远的乡镇地区,通过安装气象服务站或者通过给用户手机免费的发送气象信息等方法把气象信息送到每家农户中。以便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3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气象服务内容单一

赤峰市气象服务相关部门对于设施农业方面的气象预报涉及的方面比较单一,不够全面,通常只是一些常规的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的预警而已,但是不同的地区,其气象会有所偏差,但是赤峰市气象服务部门很少将这些大环境与小环境相互联系起来,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农户中去,没有很好的了解设施农业种植户的真正的需求。

3.2气象检测服务不够全面

设施农业种植户,通常会在设施大棚类安装气象要素的检测仪来获取小气候的资料,同时这也是气象部门为设施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气象部门除了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服务以外,其余在农业种植前以及收获后常容易忽视一些气象预报,使得在选种育种以及收获储存和运输方面依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目前这种不全面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仍然存在。

3.3缺少专业人员

赤峰市内有的气象服务站的气象专业人员比较少,有的气象站台一人有着多种职务,也有的地方气象服务站的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低,这已经不适应现展较快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有的地方的气象服务台的设施设备还比较单一,因此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除了急需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

4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对策

4.1加大科技投入

气象预报的及时、准确有利于气象服务的开展近年来,赤峰市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在财政上也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使得各地方的气象部门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气象化水平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是气象服务事业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气象服务事业也是一项科技性的事业,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气象服务事业的科技投入。

4.2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现代农业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广大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气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大力的宣传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培训班,为农民讲解气象要素和设施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帮助农民掌握一些农业气象知识,让农民学会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的种植,从而更好的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5结语

气象服务不仅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关系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农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气象服务水平也要不断提高。除了不断加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投入之外,还应该努力提高人们关于气象服务的认识水平,从而使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越来越好。

设施农业分析篇2

设施农业的安全生产是人、设备、环境三者有机统一的系统。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优化人――机――环境的一门科学。从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综合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三者是事故成因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案例类型

首先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落实造成的,主要是指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在一级组织管理的规模化园区或服务组织内;

其次是操作者技术水平低、使用不当误操作、存在侥幸心理和图一时方便等造成的。

这类因素引发的事故比例,占现有设施农业事故的绝大多数,是目前设施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管理者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可能减少和杜绝的着力点。

据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由于操作者本人不注意而造成的机械安全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88%,因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故只占9%,其余2%为不可抗拒的原因,事故原因不明者只占1%。由此可见,安全事故中的97%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加以避免的。

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指出,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中列出了不安全的状态和不安全的行为(加入标准中“行为”的内容)。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而“物”和“环境”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可以认识客观因素而加以改变。人为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

一是事故责任者对所操作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产生误操作,忽视安全和警告;

二是私自拆除安全装置,使用不安全设备;

三是由于经验不足,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急能力;

四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完全无知等等。例如不切断动力情况下,用手清理旋转中的部件;不懂电工技术而带电作业;不了解一些化学用品的性状而盲目使用的等等。

2)侥幸心理或冒险心理

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越是危险性大的场合越不容易出事故,而事故发生可能性小的场合反而容易出事故。这正是因为危险性大人们思想高度重视。而许多人们认为不重要的环节却恰恰是高发部分。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存在的侥幸心理麻痹大意以及冒险心理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提高警惕,对事物有警觉的情况下,事故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这就是“警钟常鸣”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形成视而不见、闻而不听。如酒后作业,违章操作,带电作业,不停机维护,不带防护用品等。由于日常作业并不一定每次都发生事故,使人的警惕性放松。相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不但人的行为受到约束,还增加了一些麻烦,于是经常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违章作业,一次得逞,胆子越来越大,终至酿成机械安全事故。

3)人们主观预见能力的局限性

人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一般常规的机械设备及作业项目都有详尽的操作规程,这对防止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事实表明,人们如何周密地事先预测筹划,人们的主观预见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等到某一机械安全事故发生后才会发现原来恰恰在没有预想到的地方发生了事故,有的事故甚至在事故发生以后都一时找不出原因来。

4)人的精神状况可能出现的疏漏

从生理上讲,即使在安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神经机能也不可能持久地保持高度的集中,很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现某些疏漏。再加上有时的困倦、疲劳,健康状况不良,情绪低落、思想不集中、麻痹等原因,使人出现疏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疏漏是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

5)其他人为原因

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弛,对安全管理工作漠不关心,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心不强,设备检查不细致,相互之间配合不协调等。

同时,人为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因素,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的推进深度、管理的规范力度、监督的有效程度。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安全事故预防并不是一件在技术上特别复杂困难的工作,但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预防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人员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工作上多下功夫,重在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我们管理者要从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角度,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农民安全用好机械设备。

设备因素造成的事故原因分析

设备造成的事故案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备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二类是设备(机械)制造质量差造成的;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机械装备是微耕机、卷帘机、植保机械等,为此我们对事故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让使用者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卷帘机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是设计不合理和质量很差。如卷帘机动力部件(电闸箱)无防雨措施、无警示标识、箱体粗糙且已严重锈蚀、卷帘轴用联轴器无防护、卷帘绳任意搭接、卷帘轴与卷帘管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卷轴出现大量凸出危险部件等。

二是卷帘机变速箱与卷轴的联接处,多数企业的卷帘机产品在此处采用万向节联接,但是万向节外露,不设防护罩,在作业时极易把操作者的衣角卷入后挣脱不得,致死致残。此处隐患极易防护,只需加一可靠的防护罩既可,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用卷帘机时没有在此处加装防护罩。

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对农民的安全提示工作不到位,多数企业的卷帘机说明书安全警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产品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多数也是没有。对于安全防护措施也不是每台出厂都配备的,而是用户自己选配,可选可不选。因此,此类安全事故虽然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前述原因,仍然时有发生。

设备因素造成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主要有:

一是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中要对传动部位设置防护罩、保险、限位、信号等装置;并给予明显的安全提示。

二是杜绝擅自改装、拼装和使用自制非标设备。

三是要按操作规程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杜绝机械设备带病运转、运行,加大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性能的检测监管。

四是生产厂家要自律,在材质选用、热处理工艺、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方面确保设备质量。

1)针对卷帘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一是在每根绳索与卷轴的啮合处加装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护套;二是在主机电源上安装遥控接受装置,再配以遥控启动器,作业时操作者手持电源遥控器,一旦发生卷入事故,操作者可及时按动遥控器切断电源,立即可以停机,避免伤残事故发生;三是在主机电源上加装一个拉线开关,并将拉线沿卷轴布置,一旦有衣物等卷入,被卷入者只需触动拉线即可切断电源停机;四是对于卷帘机从后墙翻落事故的防范除了做好操作培训,也应在结构功能上加以改进,如在温室顶部安装限位开关,在草帘卷到顶部时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转。

2)针对微耕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清理旋耕刀缠草时一定要断开动力,使旋耕刀完全停止后再进行操作;旋耕到地头时及时断开动力,避免旋耕刀与温室骨架碰撞飞溅出金属伤人;特别注意使用倒档时要注意身体后方有无阻碍物,一定要使用小油门倒行;为预防操作中忙中出乱,应当对微耕机的操作机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原理,尽量将控制动力的操作部件放在把手附近,在手不离把手的条件下能够靠手指来切断动力。如将传动旋耕刀的离合器控制开关放到右手把手上,当遇到意外时能及时断开动力,从机械设计结构上预防微耕机事故的发生。

3)机械设备事故预防常识

机械设备应根据有关的安全要求,装设合理、可靠、不影响操作的安全装置。如微耕机装备快速切断动力离合,卷帘机装备自动遥控装置和防脱落装置。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供电的导线必须正确安装,不得有任何破损和漏电的地方。电机绝缘应良好,其接线板应有盖板防护。开关、按钮等应完好无损,带电部分不得在外。

从设施农业设备安全使用软环境分析

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是造成农机事故的根源。《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为此,按照法规规定,把隐患排查纳入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之中,认真梳理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类型,据此建立动态的隐患排查机制,使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是做好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因此,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农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农民应该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安全法津法规、安全专业知识,以达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责任人制。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部门、各工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很难落实。通过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事故责任。

组织设施农业机械安全隐患防范技术攻关。针对温室、大棚等作业环境,近年来,农机部门引进了一些具备耕作、种植、灌溉、植保、环境监控、温度控制等功能的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这些机械与大田机械相比,开发、研制、使用的过程较短,因此,在设计制造环节以及使用环节暴露出来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为此,农机部门应该针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合理分类,从政策支撑和技术装备软硬件两方面入手,组织技术攻关,研究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为做好农业机械的全范围以及全过程监管进行先期的技术储备。

卷帘机的安全技术问题。认真研究攻关解决其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杜绝后翻事故造成的机械事故。实现遥控开关与手动开关(手自一体)并用的改造。抓紧出台卷帘机标准,要求企业以整机形式销售,负责安装和售后服务。可以适当推广手动卷帘机。(省草帘、安全性好、使用操作简单)对微耕机进行设备改造。要求微耕机安装快速离合手柄。增加微耕机的马力,减小整机体积,增加微耕机配套农具的研发。对植保机械应当执行强制性3C认证的标准,严禁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再度进入市场。对物理设备的推广,要将使用的电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严禁发生漏电事故。

加大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操作设施农业机械的农机户,认为设施农业机械体积小、动力小,普遍有安全上的误区。为此,农机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如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隐患前不得继续使用”的有关内容,可以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扭转农机户被动接受安全教育的局面,促使农机户从被动地“要我安全”到主动地“我要安全”转变,积极营造农机户正面接受农机安全生产信息的氛围。

加强设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的大类中属于新生力量,发展的空间很大,作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了解跟进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熟悉各种新机型,以便更好地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搭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平台,根据本辖区内设施农业机械的常用类型,联系有关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在传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同时,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提高培训对农户的吸引力,把农机部门的服务职能切实落到实处。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4个环节,切实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农民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农机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相结合,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人员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农民把安全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一需要”,实现安全生产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结语

设施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载体,但也给农机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一样,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性问题,这正是农机部门这次大规模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初衷。因为设施农业的重要支撑――设施农业装备,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农机农技农艺相互融合。毫无疑问,它如同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节本增效,体面劳作,吻合现代农业造就新型职业农民;运用不当,不仅会有财物损失,甚至引发生命之虞。加快设施农业装备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针对不同区域设施农业装备需求和使用状况,开展科研攻关,突破技术难点,进一步熟化技术内容。如加强设施整体架构研究,提高防风、防雪、防冻能力。加快开发安全型、多功能、智能化的设施农业装备,加强设施农业防护装置研究,减小设备运行对人身安全的威胁,减少操作者接触运动部件,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的生产质量水平。

设施农业分析篇3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协整关系;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

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一协整检验一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l)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

2 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l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l的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明显表现不平稳,但具有常数项和显著趋势。原水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原水平下表现为不平稳。

图2为一阶差分后的DLACI和DLGDPI的图形,可以看出,变量仍然呈非平稳性。

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仍表现为非平稳。

继续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图形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变量表现平稳。

对二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通过。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

3 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见图4。

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分析

表4中,P1和P3分别表示滞后一期和滞后三期的非Granger因果关系的概率,从P值可以看出,从短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两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理论上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均属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其投资周期较长,回收比较慢,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后效益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此相反,农业GDP在短期内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GDP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主体收入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从上述分析结论可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GDP之间长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础产业农业的产值的持续稳定的增加。

三、结论及建议

设施农业分析篇4

关键词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现状;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9-02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已经从基础资源建设转向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多类型、知识化的信息服务。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总体落后,我国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总体上来讲还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1-3]。长期以来,朝阳市非常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特别是“十二五”时期,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1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在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以信息形态存在的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2015年,朝阳市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33万hm2,分别占全国设施农业总面积379万hm2的3.25%,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74.6万hm2的16.53%,位列全省第2位(仅次于沈阳市),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542万t,产值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朝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

1.1 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

自2014年以来,以科技情报所为依托,整合科技局全局人、才、物资源和情报所技术力量,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导航栏目设计科学化。网站开设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栏目。一是信息采集渠道专业化。主要是组织省驻朝阳科研院所、市直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气象、师专、工校等机构30余家科技团队,收集适合本地的农业科技信息1万多条在网上进行,目前网访问量已经达到1.8万人次。二是网站主要服务功能专业化。为广大农户及时提供适合于本地的农业科技文献在线检索、浏览,农业新技术远程培训,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宣传、推广与跟踪服务,县(市)区农业科技工作动态、信息与宣传,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新技术、新产品介绍与宣传,农业专家远程在线视频讲座,专家和农户之间实现线上技术咨询与线下技术指导等服务。网络图书馆的上线开通,为广大农民学技术、会生产、懂管理、促销售开辟了一条多方位、大视角的信息渠道。网站所采集的技术与成果,市场与销售等信息完全具备了技术性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推广速度快等特点。在上线开通1年多来,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力,深受朝阳市农事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1.2 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

为推进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围绕设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以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依托,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总控制中心”[4]。以朝阳县为试点示范,围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选择4个片区112.86 hm2地30栋日光温室大棚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现了线上技术咨询与线下指导服务相结合,建立了4个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凭借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一套集信息、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环境监控、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实现了打点示范引导,又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实施市场化动作进行扩大与推广。示范棚内铺设主光纤、园区视频监控室、温室内监控器、变送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光温适度传感器、高清高速球机等设备,实现日光温室大棚内空气温度与湿度、土壤温度与湿度、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度6种参数的采集和上传,实现对日光温室自动控制和水肥定量供给。省水保所专家团队筛选适合朝阳特点的设施农业果蔬作物,编制出一整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和实践中应用品种引进、栽培模式、生产管理、绿色产品等配套技术,为农户提供病虫害、植保技术、农药施肥技术查询服务,指导农民生产,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1.3 建设了北票市“农业科技110”系统

该系统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方式,借鉴110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对农民、农业科技求助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服务。建设指挥中心:建成了远程视频系统、网站系统,开通了5050110服务热线电话,购置了技术服务车。指挥中心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和中枢,负责接听、接待农民的求助,指挥、协调求助受理工作顺利开展。组建专家团:组建科技特派团6个,选派科技特派员55人,分派到各个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场、大棚、小区、基地进行科技服务指导。另外,聘请省农科院蔬菜所的5名技术人员为省农科院蔬菜科技特派团,对北票市设施农业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已建成192个服务站。求助受理方式:北票市建立的“农业科技110”综合了电话、网络、视频、现场指导、讲课培训等诸多方式之所长,形成了复合型的多渠道的求助受理工作模式,为农民科技求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农业科技110成立以来,农业科技110网站点击率已达86 658人次;通过电话接入、下乡指导、专家面对面、远程视频等多种服务形式直接成功受理解决了6.4万人次的农民求助,涉及农业、畜牧、林果、农机等诸多行业和领域[5-6];北票市科技指挥中心先后深入30个乡镇,开展乡间课堂40节,参加学习的农民5 000余人。

1.4 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

2011年,朝阳县科技局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在全县28个乡镇陆续设立服务站,建立统一的、全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录用了3名相关专业应届毕业大学生,加强系统的管理,充分发挥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聘请5名有多年农、林、畜牧等工作实践经验,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家,通过“农业科技110”系统,为全县农民答疑解惑。

2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资源分散,特色科技信息资源获得困难

目前,朝阳市特色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很难由一个渠道获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信息,或针对某一群体的专门信息。此外,在资源采集中发现,朝阳市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重要的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和数据库,一些涉农人员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能够获取的又信息匮乏,难以开展处理、加工、提供和咨询等信息增值服务。

2.2 资源共享程度低、范围窄

目前,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共享程度低,缺少大型实用、专业、特色的数据库[7-9]。

2.3 信息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差

目前的设施农业信息多、乱,缺少实用性强、具有前瞻性、预测性、指导性、特色性的科技信息。朝阳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用户的需求。

2.4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薄弱

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同时也未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

2.5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滞后

科技部门围绕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设施农业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防控技术、模式、机械、物理设备、优良的品质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朝阳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作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严重滞后。

3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刘华,祁复绒,等.辽宁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经验及启示[J].甘肃农业科技,2013(3):43-44.

[2] 崔淑贤.辽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36-39.

[3] 王猛.浅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J].山西科技,2014(5):12-13.

[4] 刘春静,何美然.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J].学理论,2012(30):75-77.

[5] 贾宝红,马享优,宋治文.天津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06(2):59-61.

[6] 崔淑贤.辽宁现代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2):36-40.

[7] 崔淑贤.辽宁农业信息集成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201-204.

[8] 姚莉莉,陈玉成,王沛,等.辽宁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服务对策[J].农业经济,2011(6):72-73.

设施农业分析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金融;发展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户种植科学化程度显著提升,近期对内蒙古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等四盟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设施农业金融支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效果给出意见建议。

一、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取得较好效果

1.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经营得到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壮大、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自身业务经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均有了跨越性的突破。设施农业的全速发展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末,仅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地方法人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511.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10.7亿元。在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存贷款总量占县域比仍维持在30%以上。2.富民产业拉近鱼水关系,实现了政、农、银三赢。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农民与地方政府、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拉近了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间的距离,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纷纷向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靠拢,有效巩固了顾客群体。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强劲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其他产业,农用机械、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药、育苗工厂、商贸流通、运输等多种配套服务产业链迅速崛起,各设施农业产地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农业改变一定空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反季节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防治土壤退化和潜在土地沙漠化;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有效性,一定程度缓解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缺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1.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造成资金筹集难。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与其他农牧业产业比较,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后与设施农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不断扩大形成矛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设施农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贷款额度小、贷款手续繁琐,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同时,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交通、水利、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之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需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2.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欠缺,棚室建设过于零散,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运输、水电成本相对提高,同时不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尤其缺少保鲜、包装和营销类企业。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在产业经营中得利微弱。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销售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整体生产能力不高。3.设施农业种植户把握市场规律能力相对较弱,抵御产品价格风险能力不足。设施农业从棚体基建到作物产出一个闭合链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后期农产品价格与产值是设施农业种植户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受农户传统种养意识、农业科技知识欠缺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年年种植年年亏损的恶性循环怪圈和获益呈现年好年坏,逐年更替的变化特点。鉴于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承担较大种植风险和价格风险,种植户仍坚持以期实现成本回收。4.农户农业科技知识欠缺。设施农业是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集资金、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已经不适合这个产业的需要,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等客上门、地头销售的经营方式。虽然几经培训,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熟练掌握温室栽培的基本技术规程,不具备实用技术的操作能力,病虫害防治水平低,遇到恶劣气候,管理经验欠缺,导致受灾严重。管理粗放,制约了棚室效益的提高,对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持续加大对设施农业支持的力度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更好服务于设施农业发展。拓宽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银行在每年的信贷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投入设施农业,特别是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为设施农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农信社在发挥支农“主力”的同时,积极创新产品,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邮政储蓄银行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建立吸存资金回流机制,全力支持“三农”和设施农业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加大农村信贷供给,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为设施农业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2.成立农业贷款专业担保机构。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组建农村担保组织,向入股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公开贷款担保条件,实行市场化运行,同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涉足农业信贷领域,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抵押、承包权抵押的贷款担保方式,拓展农户贷款担保渠道。采用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逐步建立适合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规范担保机构管理,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担保机构,进一步增强担保能力。3.建立贷款保障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议政府牵头,由政府专项、贴息资金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农民资金等组成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对因受到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造成的贷款损失提供风险补偿,切实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承担和分散部分设施农业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保证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安全,形成金融支持设施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开展设施农业保险试点,有效降低设施农业的灾害损失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4.借助“互联网+”,依靠农村点上平台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就是通过信息流,将各个环节连通透明化,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5.激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要通过一手抓规模、一手抓效益,保证所建棚室都能够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让建棚户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调动更多农民靠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技术讲座、各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的再认识,鼓舞他们的干劲.

设施农业分析篇6

[关键词]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23-01

葫芦岛市是农业发展为主的地级市。随着中国农业建设力度的加大,葫芦岛市的农业要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其中具有高科技成分的农业机械装备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多年来,葫芦岛市的农业发展都有赖于农业机械装备的合理应用。葫芦岛市的农业生产,设施农业主要的手段,即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需要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通过为农作物创造优化环境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1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类型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控制农业环境,调整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中,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对农作物因子以及农作物生长环境以调整和控制[1]。设施农业的特点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所需要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分为不同类型,即农业耕作机械、灌溉与施肥机械、烟雾机械和温度调节设备等等。

农业耕作机械是用于大棚或者温室等环境中的专业机械装备,不仅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而且适应大棚的有限环境,能够满足大棚或者温室的特殊环境需要,以提高大棚或者温室中的农作物耕作效率。农业耕作机械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中属于是基础装备。

灌溉与施肥机械,其中,农业灌溉机械设备可以在大棚或者温室中进行各种灌溉操作,诸如滴灌、喷灌以及微灌等等功能都得以发挥,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农业施肥机械设备在施肥中,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调整施肥方式,以实现有效施肥[2]。

烟雾机械,是用于调节大棚或者温室的温湿度的机械设备,主要是采用静电作用使大棚或者温室内烟雾弥散,且在烟雾中适当地添加农作物所需农药,以发挥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温度调节设备,是根据室外气候环境以及大棚或者温室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环境温度调整。农业温度调节设备在热能交换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损耗,而且还提高大棚和温室的室温调节效率,以为农作物塑造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

2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适应中国的农业环境而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伴随着农业市场而不断地完善技术,且形成了规范的设施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设施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规模化,而且依然处于发展进程中,对设施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在具体应用中尚存在着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上还存在着滞后性,不仅机械设备的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而且缺乏创新力度,无论是材料的选用,还是技术的进步,都会由于创新不足而使得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跟得上进步速度不断加快的农业产业,对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3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前景

3.1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研发要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就要从设施农业需求出发,将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设计,且将多种功能集合为一体。与手动机械设备相比,电力动力驱动的小型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更为便捷,而且还要与农业中所常用的机具配套使用[3]。比如,在农业作业中,耕种、施肥、灌溉、除草等作业,都可以使用小型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来完成。

3.2 苗木移植用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研发

设施农业中,苗木移栽是重点工作环节。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栽,就是使用机械手将苗木移植到指定的位置,并按照要求栽种。如果育苗温室中采用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植,可以提高苗木移植质量,且移植的苗木的成活率也会有所提高。

3.3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新能源研发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要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积极使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等,都属于是可再利用的清洁能源,将这些能量经过能量转换设备而转化为电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其提高电能输送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现行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结合设施农业,形成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资源,包括水分、温度、阳光以及土壤等等以有效控制,以实现农业的丰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李中华,丁小明,王国占.北京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05):300―302.

[2]粱宝忠.张桃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2(08):11―11.

设施农业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 基础设施 管理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48-0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又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工业品潜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农业和其他行业、农村和城市只有协调发展,形成全国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经济体,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的产生是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长年累积的结果,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其产生原因。在产生“三农”问题的诸种因素中,农业投入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理论和实践表明,任何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的提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投资自始至终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亦同此理。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因此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是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举措,是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在增加,速度在提升,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成绩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底子薄,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下。

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

(l)投资增长相对缓慢,总量仍然不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平均4.28%,更新改造投资中农林牧渔投资占比平均只有0.7%。(2)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比偏大,平均占到60.97%。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不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而且主要用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及大江大河的治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设施及配套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3)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建设性预算投入。这种农业投入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不同渠道的资金分散在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科技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扶贫办、防汛抗早办等等十几个部门。各个部门都倾向于使本部门的预算规模最大化,而把资金的使用效果放在其次,必然不利于有效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设施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13带病运行,60%的排洪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行洪排涝能力下降。据调查,90年代因水利设施老化,农田灌溉面积每年减少500多万亩,减少粮食生产能力达20亿公斤,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另外,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使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实现。我国目前中低产田总面积为13.13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0%。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逐年下降,使中低产田改造费用少且难以落实,土坡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越来越大。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达367万平方公里:全国退化草原面积达0.82亿公顷,而且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退化速度在扩大。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以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为例,1998年以前,我国农村电网基本上是农民自筹资金建设起来的,国家仅承担大的电网和大输变电站布局建设投入,只对农村电网建设进行少量的扶持。由于长期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和发展缓慢,供电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性能低下,供电可靠性和质量较差,线损率相当高,并且农村与城市实行不同的电价,农村的电价高于城市,农村电力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

4 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在农业用水方面,由于灌溉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先进国家已达50%~7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水白白浪费掉了,在田间灌水中,习惯了大畦漫灌,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溉定额也偏大,北方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浪费实在惊人。据测算,中国每生产1kg粮食需要消耗1300kg水,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在l000kg以下。有人估计,每年农业浪费的水量高达1000亿时。化肥、农药浪费现象更甚,真正能够对农作物产生作用的只有10%~30%。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设施农业分析篇8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由于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地区体现出对基础设施更强的依赖性。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具有重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总和,它与“私人资本”相对应,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包括农村道路、通讯、能源、农田水利等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别。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所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1.基础设施对农村生产的作用机制

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1]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便捷的交通和通信也使非农生产能更多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步伐。

2.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其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12月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和909元,足见基础设施服务改善的重大作用;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等项目均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加强其建设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工代赈”扶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果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3.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

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事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农村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

国内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由来已久。林后春早在1995年就从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间的交换关系入手揭示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不足的重要原因。[2]陈文科、林后春提出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乃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3]刘晓昀等通过分析贵州农户的调查数据得出,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有着积极作用;[4]李锐测算了农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的贡献;[5]方芳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原有农业经济的生产潜力。[6]从现有实证研究看,在基础设施类型方面,对经济基础设施分析较多,对社会基础设施分析较少。在基础设施数据选用方面,采用投资(增量)数据分析其投资效益较多,对基础设施存量的作用关注较少。而基础设施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作用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本文认为存量数据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分析基础设施作用方面,现有成果探讨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而在实践中,我国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作用,显然不应被忽略,准确测算基础设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效果无疑能增加我们决策的科学性。为此,本文依据基础设施存量数据,从经济和社会两大类基础设施中选取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四类代表性基础设施,对其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以准确测算不同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同领域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模型、数据及估计结果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本文采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1nY=β0+β11nX1+β21nX2+β31nX3+μ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和X3是对应于不同Y而选用的三类基础设施,以下分析将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字母代号表示Y和X;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β2和β3:是有待推算的回归系数,后三者作为弹性系数,反映了相应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为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存量情况,本文选用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作横截面分析。虽然数据年份较久,但普查数据比年鉴数据更具普遍性和准确性,且不会影响我们对总体趋势的判断;农业普查数据中没有反映的变量,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7]回归式(1)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被解释变量AY代表省区农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解释变量ROAD、ELEC、EDU分别代表省区公路里程、农村用电总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前两项数据直接取自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普查中“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和运算得出。[8]缺数据较多,山西省数据经分析属样本奇异值,剔除这两个样本后,样本总数为28。回归式(2)测算了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其中被解释变量NY代表省区乡镇企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解释变量及其来源同回归式(1)。因和湖南缺乡镇企业产值数据被剔除,样本总数为28。回归式(3)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其中被解释变量NI代表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解释变量选用平均基础设施值,分别以AROAD、ATEL、EDU代表省区公路密度(km/10000km2)、万人电话拥有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自农业普查。剔除和海南两地数据后,样本总数为28。

回归分析数据显示,三个方程的总体显著性均很好,拟合优度较高,调整R2分别达到0.875、0.909和0.878,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回归式(1)中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式(2)中ln(ROAD)的回归系数在10%以上水平显著,ln(ELEC)和ln(EDU)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以上显著。这表明农村道路、电力和教育三类基础设施在全国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ln(EDU)的回归系数在回归式(1)和(2)中分别达到1.934和3.259,表明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则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934%和3.259%,显现出极强的促进作用。继教育基础设施之后,乡村道路对农业生产、电力对非农业生产的作用分别更为显著。

在上述两个回归式中,三类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之和均大于1,说明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增长中,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着规模经济。回归式(3)中ln(AROAD)和ln(ATEL)的回归系数在1%以上水准高度显著,ln(EDU)的回归系数在15%以上水准显著,表明农村道路、通讯和教育三项基础设施在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前两项分析结果一致,教育基础设施的弹性系数仍然位居首位,表明教育水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类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之和小于1,说明存在本模型无法解释的因素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如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进城务工等因素也可能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

三、结论

1.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基础设施发展在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增长中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带动该区域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2.在四类基础设施中,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显著,尤其在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中的作用更远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这为西部地区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在西部农村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更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追求其投资的短期效应,却往往忽略了具有长期效应的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本文的实证结果肯定了教育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西部地区应重点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上一篇:生物材料工程范文 下一篇:绿化工程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