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0:27:30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为了申请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论文,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十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毕业论文经费紧缺,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如何才能提高独立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1],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一下探讨。

1.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2]。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化学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的选题。因此,就选题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主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命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其次,选题要合理,论文题目不能过大或太小,题目过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学生容易从网上抄袭。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对于想考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较强、且有延续性的课题;对于想就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选择一些应用型、且和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准许他们自己找合适的工厂去做实验,然后回来写毕业论文;第三,支持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择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刚进大四就开始到处求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毕业论文就无法写,有些学生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实验,就全文抄袭别人的文献来糊弄老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协调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去做,对于考研和想找工作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冲突较少,同时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3.充足的经费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

独立院校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3],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缺,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指导老师带学生和学生做实验性、设计型论文的积极性,限制了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经费问题,独立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完成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其次,要提倡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这不仅是缓解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有些导师有课题而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搭建地方企业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联合的平台,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4]。首先,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化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严格论文答辩的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不允许出现普遍高分或低分现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加大奖励力度,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等现象要从严查处。毕业论文不合格可以让学生延长时间毕业。以刺激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和重视。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要提高其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独立院校应从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到位,使毕业论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之间出现的矛盾;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84-92.

[2]李学琴.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1:30-92.

[3]唐宁莉.化工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9,9(36):209-237.

[4]黄明娣.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3-5.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科院系;毕业论文;培养计划;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成立论文题目审查小组。从多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情况看,开题一直是最不受重视的教学环节,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开题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影响不大[9],以致使有些论文题目太大或太小或缺乏研究价值等严重问题。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以学科为单位,以系主任为领导,成立3~5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负责本学科论文题目审查工作,审查不合格的要求改题或换题,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题目的“大、小、难、易、空、旧”问题再度发生,确保论文题目的科学、合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给学生较大的选题自由度。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实习,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个指导老师可结合生产实际或自己的科研项目,提出6~10个论文题目,每个专业大约有100~150个论文题目可供选择,保证一生一题。在一定范围内也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只要题目可行,思路新颖,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上报教学办备案),这样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和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他(她)会主动去了解各位老师研究内容与试验时间安排,自觉联系导师并表达参与课题的意愿。对于与就业相结合选题,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论文,利用企业的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指定的技术课题,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师资、科研设施等资源短缺,又能使学生利用就业单位资料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完成毕业论文。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不同学校之间如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生物技术本身发展较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这导致培养的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产学研在各省市蓬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但生物技术所占比例较低,这和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还不尽符合。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近五年时间把产学研活动引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当中,开拓了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1.1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企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研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择业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与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芜湖绿叶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和生产单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与企业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转化相关成果以及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具体操作岗位的锻炼,更好地了解相关生产环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论文选题结合企业的技改项目、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由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商定有实际运用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立项工作,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吃住在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有问题随时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每周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一次。每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一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表现和论文进展,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实行中期汇报制度,同时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五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效果分析

不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园林花卉、食用菌生产等企业,通过五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使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2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并获得相关经费的支持,完善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结合企业需求,和大浦农业科技园共同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联合申报了国家省级等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经费500多万元,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解决了蝴蝶兰的保鲜问题,病毒检测和防治,获得专利5项,10余篇,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创业成立园林花卉公司,从事园林植物花卉生产和销售工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弥补了高校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促进了科研创新,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对其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3] 白玫,杨振峰,李潇潇.产学研结合是大学与企业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J].集团经济研究,2006(32):183.

[4] 李金龙,胡志明,高基民.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1):15-17.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四、结束语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B/S结构;信息资源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2-02

Architecture of Network-based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GE Fang-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issues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ir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our-yea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refore, thesi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we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SM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is feasibl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S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 architecture

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进行科研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本科生四年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2]。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论文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论文管理工作还是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高校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及收藏价值,但学生论文数量多、纸制论文或光盘刻录的论文不易保存,并且增加了对往届论文检索的难度。为方便毕业论文的管理和查询,提高毕业论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节省管理资金,我们设计了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 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各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确保学生按时地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基于此,高校基本都建立了“选题开题中期管理评审”的毕业论文过程体系[3],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1) 选题。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毕业论文选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是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选题表,提出选题,然后,开展学生选题。

2) 开题。每位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后,要充分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等基础性工作,为正式开始论文工作做准备。

3) 中期管理。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和论文质量进行认真指导、监督、检查,与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中期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使学生顺利推进毕业论文。

4) 评审。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答辩情况、评分情况以及论文的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从而确保整个毕业论文的质量。

2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本平台设计需求是利用高校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设备档次高、配套设施齐全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管理中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特征及网络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基本过程[5]。因此,本文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理论和软件理论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

本平台采用B/S结构,帮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以及课题介绍,供学生选题,之后,系统就自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链接。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可以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内,同时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学生手机,达到及时通知学生的目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指导教师的公告栏上获得导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学生可以在BBS上咨询某指导教师,平台会自动将咨询内容发送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内,同时平台可以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指导教师手机,达到及时通知指导教师的目的。平台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子函件建立联系与帮助,以及通过电子函递名单、BBS专题组建立公共联系、讨论和互助。

3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

3.1 网络系统架构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创性地将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终端引入校园管理,在学生、教师和学校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提供可监督、管理的环境。

本平台的网络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GSM的短信中心接口、校园网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3.2 软件系统架构

软件主体框架由“在线审核”、“信息资源库”、“论文交流”三部分构成,具备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学习支持及过程管理监控等基本功能。

1) 在线审核

在线审核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支持毕业论文各主要环节的申报及审核管理。在线审核包括:指导教师资格审核、课题审核、答辩小组审核、成绩审核等模块。

指导教师资格审核模块: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等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论文指导总量进行控制,防止指导超篇。

课题审核模块:对学生或指导教师申报的论文初步选题进行审核。选题审核通过后,学生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环节。对没通过审核的选题,学生或指导教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申报。

答辩小组审核模块: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委员会、答辩小组的成员构成及其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成绩审核模块: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由小组指导教师复评、由院校复审。复审后的成绩数据可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需要手工录入成绩。

2) 信息资源库

建立信息资源库,有效开展管理支持服务和教学支持服务。信息资源库应包括:教师资源库、学生信息库、毕业论文素材库等。

教师资源库:教师资源库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库、答辩教师库。指导教师信息数据,学生和管理人员可登录查询,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论文指导教师。

学生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长等信息,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指导有目的性、方向性。

毕业论文素材库:建立毕业论文素材库目的在于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毕业论文素材库应包括: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优秀论文、参考资料等,可以考虑按学科、专业以及课题方向来分类建设。

3)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是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关键部分。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论文的管理方便、快捷,对论文的质量管理提供帮助。论文交流应包括:师生个人专区和专业公共论坛。

师生专区:是师生间开展个别交流互动、个性化论文指导的平台。学生可在该区提交毕业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指导教师及时将指导意见或修改稿反馈给学生。学生可查看指导教师修改意见,并通过历次指导纪录,领会指导教师的思路,使毕业论文的指导、修改过程具有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及时地通知教师和学生,使他们之间交互时间尽可能的短。管理人员可跟踪学生论文进程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系统自动形成记录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专业公共论坛: 是学生间的互助协作学习、信息交流的平台,以BBS的形式设计。在交流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仍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

4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技术

本平台以SQL Server2000 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利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系统通过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可监督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较大意义。目前已完成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搭建,部分在线审核模块及信息资源库已正式启用。我们将不断完善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建设, 逐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9-52.

[2] 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5(9):57-59.

[4] 陶文平.网络环境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88-91.

[5] 杨金来,赵燕伟.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3):47-48.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2-),女,新疆哈密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诚(1979-),男,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一类课程“生物统计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56-02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型教育”,随之相伴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褒贬不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但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高校本身的资金、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同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科研实践能力薄弱,这种情况在非重点本科院校较为明显。此外,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农业类本科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受到影响。高军[1]对综合排名在前10名的部分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基本上都采取了比其他专业较为特殊的相应政策,以保证招生就业的正常进行,因而在生源质量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日益重视,也对农科类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农业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且已明显滞后于农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鉴于此,本文主要探析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和途径并提出参考建议。

一、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意识正在转变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通过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组织科研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平台、修改教学或课程大纲等方式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类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问题,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转变思想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科优势、校址所在区域特点和就业市场供需情况、确定具有区位特色的培养目标。此外,有指导教师会引导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在低年级就加入科研合作学习小组,挖掘其科研潜力,鼓励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但是,在低年级就具备科研兴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自主性较差,没有意识到科研训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高等教育受教育体制、传统教育思想、科研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学生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基础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学生要在四年的本科阶段修完大量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要求系统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以及贴近和了解专业的最新前沿,然而,对于涉及分支类众多、对实践能力和经验要求高的农科类专业,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静心钻研、亲自动手实践以积累经验?此外,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有直接作用的实验教学、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要松得多,如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种类、症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验室标本和图片而不是田间地头;对作物的栽培方式主要来源于书本而非亲自参与,因此使学生形成了理论课比实验课重要的错觉。因而,当学生进入到生产实习阶段,给实习单位的第一印象便是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但是经过一阶段的生产实习,可以感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大学生科研训练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教育经验表明,科研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的有效途径。[2]国外的这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国内,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接受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整个论文阶段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科研计划、试验实施、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过程,若全身心投入,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逐渐下滑,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制度,认为让本科生具备科研能力要求太高,真正培养科研能力的阶段应该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学校重视不够、学生意识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等原因。此外,有高校也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但同样由于资金、试验平台、时间安排等限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另外,由于社会因素,选择农业类专业在很多学生看来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农业是立国之本,但农业类院校每年培养出许多人才,却留人乏术。[3]很多学生在入校时就决定以后改行,本专业课程得过且过,而去学习外语、第二学位和考研相关的专业课程;即使不考研,受到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毕业后改行的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他们进行农业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建议

1.重视科研思想教育

高校应在新生入校之初就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科研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专业教育对新生进行科研思想教育将有利于大学新生对4年学习生活的规划和目标的制定,指出大学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的不同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有助于使新生认识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成为一名合格本科毕业生的重要性,使其从入校第一天就树立科研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意识。此外,在组织新生与本专业教师见面座谈时应安排具有丰富科研经验与研究基础的专业老师就自身科研经历和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与新生交流,指出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科研实践能力将受益终身,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专业,建立专业自豪感,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发展深造。

此外,高校课堂教学应改变“填鸭式”的以讲授书本知识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强的认识,甚至要警惕知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桎梏。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见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作业、论文、案例分析、口头演讲、书面报告、项目研究(个体/小组)、模拟活动以及其他一些适当形式。由此,高校需投入更多的资金引进人才,建立公共科研实践平台,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改变目前大班上课师生交流有限、课堂教学、考核形式单一的实际情况。

2.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制

目前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中都采取了导师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部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训练计划一般是由3~5个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提出科学问题,选择有相关研究背景的老师为指导教师,由导师再帮助其进一步完善科研计划,通过教师的集体论证和评审,对一些可行性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毕业论文选题则一般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制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和不同的专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通常也是3~5人为一个科研小组。此外,一般科研小组的学生构成主要有同系同年级、同系不同年级、不同系同年级和不同年级不同系等形式,合作持续1~3年。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将科研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分配到各小组,采用自学、讨论、尝试等形式自主探究和认知,师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的互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果,[4]在培养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建立导师制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1]实行导师制后,导师会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迅速有效培养;其次,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由于指导教师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会有一种归属感,在心理与情感方面更容易接纳导师,也更容易与导师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在与指导教师接触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导师传给学生的无形资产。此外,实行导师制增加了导师指导所接受学生的责任感。导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背景,在与学生进行商讨、交流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生的科研培育计划。[1]这种形式不但促进了教学相长,也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本科生早日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3.重视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和许多毕业生聊天,总有人感叹在大学四年中做论文试验和写毕业论文的那会儿还挺有收获,很有实际意义。说明在本科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经验和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的培养过程更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书本理论知识和考试结果。有好的过程才能有好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可以说比其研究结果更重要。笔者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在真正接触科研论文选题时很少有学生仔细研读过科研论文,更不必说有写过科研论文的经历,这时应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系统性。从论文的选题开始,笔者会要求学生了解本领域研究最新前沿,把握好研究方向。为了了解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学生必然会去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如此一来便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书、电子数据库的索引功能等,同时还可促进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之后笔者会组织学生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制订研究方案,斟酌研究方法,指导整个试验过程。起初,由于学生从未接受过正式、系统的科研训练,试验过程只能按部就班,遇到问题不会解决,这时导师需及时引导其查资料,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渐渐地开始能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了,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考验与锻炼,也丰富了学识,锻炼了意志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等。在分析整理数据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讨论、挖掘数据背后信息的能力较差,往往是就事论事,只对数据结果作一般性描述,影响论文的质量,这一环节就应该成为指导教师的重点之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推荐几篇高质量文章给学生学习。起初,学生先是形式上的模仿,之后会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已有文献讨论自己的研究结果,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一篇不错的论文就成型了。学生在享受其成就感的同时,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学生就在这整个过程中找到了科研的乐趣,考上了研究生,继续在本专业深造。

参考文献:

[1]高军.农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8):3371-3372,3408.

[2]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

(1):156-158.

[3]黄丽萍,王云波,石镇源,等.论农科高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36-137.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0-02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3]赵宏伟.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设计;水利水电专业;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08-02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部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环境的变化,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不断修订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具体表现在:(1)教育理念陈旧,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2)培养方案设计中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3)高校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虽然目前的培养方案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怎样做,最后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思路来执行,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缺乏,许多实验开展不了。(2)校内实习方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校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实践教学用地越来越小,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3)校外实习方面,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管理不规范,进入基地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少,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农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就要开始找工作或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考研的学生主要精力也放在复习考试上,因此实践课程学生到课率偏低,毕业实习也不用心,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强化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6]。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目标定位

结合农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本研究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基础,学会实验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科技论文撰写等的方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体系

对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翟云龙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教学实验、农事认知、专业劳动、公益劳动、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构成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4]15。周可金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九大环节,即课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课程的教材、实践教学研究、实验中心建设、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践教学改革等[7]。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农事认识、专业劳动、公益劳动、军训及其他活动等12项。其中,前6项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后6项侧重于通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思路

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培养模式”,其现实选择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下,围绕学生的毕业取向(即就业和读研)的能力条件,将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通用实践能力两部分,以这些能力培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编制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四年大学教育的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见图1)。在图1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通过农学专业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包括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田间诊断能力和科研素质能力四部分[8]118。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比较农田生物典型时期的形态特征,训练学生的鉴(识)别农田生物种类的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农作物主要生育期相关的农事操作技能;田间诊断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能力;科研素质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文献检索、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采集与整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8]119。通用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进入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包括:(1)强化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农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田间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要转换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从传统的专家转变为学生实验的向导与合作者;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生教学实习评价标准;强化教学实习的组织与管理。(2)完善生产实习。建立校内标本园,使学生初步掌握大田作物种植的基本环节和田间档案构建流程;将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建立校外农技推广示范站,使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基本流程;建立学生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与管理。(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校院两级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强化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实行中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锻炼制度,提高其实验技能;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带供试实验材料完成实验项目;允许学生主持的科研训练项目进入实验室。(4)强化课程论文的撰写。本科生撰写课程论文是锻炼其论文写作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明确基本要求,尤其是要掌握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基本思路和技术要点。(5)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可以到校外实验室、相关实习农场基地、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应加快制定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是在规定学制内所有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部署和总体规划,要突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首先,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要与专业总培养方案、作物生产阶段、教学规律和学生基本条件相适应,尤其要注意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实践项目,确定每个实践项目的学时数及考核办法;最后,根据教学日历将总课时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目标串联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项目供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

(三)实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将现行的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改变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三部分,并制定实践考核的标准,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四)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审核机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要实行导师负责制,论文答辩要实行评阅制,评阅通不过的不能参加答辩;答辩过程要严格程序,答辩不合格的可以组织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若通不过,不授予学位。

(五)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校级和院级本科生科研指导与管理机构,本科生实践训练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规避多部门管理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学院要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项目的覆盖面,给更多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强化资金管理,实行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金的全程动态管理,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估机制[9];制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10]47,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本科生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10]47;不断完善校园科研创新环境建设[10]48;组织本科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上一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