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范文

时间:2023-12-02 02:50:17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篇1

今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进行强力推进,使全县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乡镇建设区域内群众仍然不积极参与,造成建设质量不高、种植不规范等问题,加之配套设施不全、规划布局不合理等一些问题存在,给我县设施农业整体推进和产生较高效益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确保生产安全。现就做好当前及今年后茬设施农业生产建设工作有关事宜紧急通知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抓拱棚定植。目前拱棚搭建已初具规模,但空棚较多。各乡镇要利用1-2天时间,把空棚面积、需要种苗数量以及农户和乡镇自备的种苗数统计上来,核实当前设施农业缺苗量,及时动员、组织筹备种苗,抓紧时间指导移栽定植,现在要杜绝直播,无论如何决不能留空棚。同时要组织群众对已搭建拱棚进行加固覆膜,并配备压膜线,确保抗风性能;对去年建设的日光温室要采取逐一排查,加固维修,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生产。

2、抓技术培训。前茬设施作物已大面积投入生产,各有关乡镇要把技术培训当作目前设施农业田间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有些老百姓虽然把棚搭在地里,棚里种了菜,但有的根本不管,有的不会管理,随时有烧苗的现象。各乡镇要积极联系,争取多办几期培训班,以后的技术培训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温室和大棚里面,要充分利用金凤区山川对接帮扶单位、农牧厅专家服务团的技术优势,采取聘请农民土专家栽培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对接等方式,强化技术服务,手把手的把设施农业技术栽培和茬口安排教给老百姓,真正让农民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在棚里。

3、抓示范引导。今年全县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大且种植品种杂,部分棚种植和栽培方式不规范,靠技术人员一家一户指导人力有限。虽然进行了多次全面集中培训,但感性认识不够,给生产造成一定的困难,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各乡镇要为技术人员提供方便,协调各示范点帮助农业技术服务队要在抓好示范点建设的同时,技术人员要抓好示范棚建设,由技术人员作示范,让农民跟着学、学着干。

4、抓茬口安排。前茬栽培大部分已投入生产,要及早考虑到第二茬茬口安排,各乡镇要按照《*县设施农业设生产建设技术实施方案》根据前茬作物的种植、采收上市时间,着手制定生产布局计划和育苗时间排序方案,根据各作物生长时间,适时育苗,各乡镇选择品种不能太多,每个乡镇要培育主栽品种,不能向今年前茬一样群众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如果这样种植,形不成规模,给销售会带来不少麻烦,今年后茬要考虑以*西芹和小甘蓝为主。

5、抓布局调整。今年后半年要对设施农业项目实施布局规划作适当调整,对从现在开始,设施农业办公室将组织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组织成立专家组,对西部几个乡镇进行调研,要与乡镇联系,只要领导热心,群众积极,有水源保证,水质符合生产条件,后半年的设施农业拱棚建设任务调整到西部部分乡镇,虽不要求集中连片,但要小有规模,毗邻连片。

二、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成立由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小组,落实生产建设工作任务,协调解决生产建设工作,要形成主要领导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管理干部包片抓,技术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解决部分群众思想认识问题,让群众转变观念,由干部干、群众等待观望转变为由群众自己干,干部指导帮着干的生产氛围。

3、强化目标管理。设施农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各乡镇要加大力度,进行强力推进,不能因群众认识不够、投资建设难度大,就缩小数量,降低建设标准,进行粗放经营。

4、加大培训教育。大家从理论上都知道设施农业是精细高农业,具体但操作实际生产有差距。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要组织各种技术力量对群众进行实地生产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大棚里,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教着农民干。

设施农业篇2

关键词冬季;设施农业;管理措施;新疆吉木萨尔

吉木萨尔县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以东150km,北靠准噶尔盆地,南依天山北麓。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吉木萨尔县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寒暑变化悬殊,属于典型温带中纬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常处于高压控制下,气候稳定,低温严寒。根据近年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显示,县域南部山区有明显的逆温带存在,对发展设施农业极为有利。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吉木萨尔县开始向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转变的目标进发。2009年,县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鼓励,温室蔬菜大棚由年初的300座迅猛发展到入冬前的近2 000座,为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已进入全面运行时期,为使每座大棚充分发挥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笔者根据当地冬季气象条件,针对温室大棚的管理提出建议,以便于在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中作为参考依据。

1科学建设温室大棚

设施农业是通过人工建造温室大棚利用冬季有限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经济。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冬增温、春提早、秋延晚”的效果,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的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设施农业在建设中,尤其在地域选择、走向、坡度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搭配合理、科学修建。如果建造不合理,进入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易影响温室效益,造成温室蔬菜多种生理性病害和落花落果现象[1]。

一般在气候学上修建温棚应考虑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反则就越少[2]。太阳高度角(h)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ψ)、太阳赤纬(δ)以及时刻(ω)有关,太阳高度角的求算公式为:

sinh=sinψ·sinδ·cosψ+cosδ·cosω

吉木萨尔县存在逆温效应的地区海拔高度在1 100~1 500m的前山区,一般纬度约为43°55′的区域。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该地区修建温棚的坡度应设计在55~60°比较合适,走向应该为正南偏东5~10°为佳,这样既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又利于通风透气。

2合理调节温度

温度调节是冬季蔬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进入11月以后,吉木萨尔县基本进入冬季,蔬菜生产管理也进入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一般晚上温度将下降到-5℃以下,日照时间缩短,且温度变化较大,生产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如有降温天气过程,温室内温度偏低应及时加火升温,并及时加盖草帘等覆盖物,棚膜最好选用新膜;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时,可打开上部通风口,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则应在棚膜上加盖草帘进行保温,使温度保持在15~18℃。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温室多层覆盖,可在温室薄膜的下方、拴吊绳的铁丝上方,再反搭1层薄膜,这样2层膜中间隔有空气,可明显提高室内温度[3]。此外,入冬前秋延晚果菜已进入生长后期,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前提下,要尽量延长结果时间,以增加温室生产的效益[4]。

3强化光照管理

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透光性好、寿命长的无滴膜,并注意经常清扫膜面,保持薄膜较高的透光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室内温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使室内蔬菜早见光、多见光,以更多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如遇连阴天,只要不下雪,就应拉起草帘增加光照;若遇下雪天,应及时清扫积雪,以免压损大棚,并维持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

4合理浇水

冬季由于蒸发量小,蔬菜对水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因此蔬菜定植后可将包括走道在内的所有温室地面一律用地膜覆盖起来,以尽量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浇水时要根据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蔬菜长势来确定浇水时间,做到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晴天上午浇水,下午不浇;浇温水,不浇冷水;于地膜下沟内浇暗水,不在沟里浇明水;不大水漫灌。根据不同的蔬菜长势特点结合浇水进行氮肥、磷钾肥配合追肥。

5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管理

遇到寒冷、连阴、下雪天气时,要在保持室内温度满足蔬菜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草帘,决不能因天气寒冷、连阴天,怕蔬菜受冻而整天不揭草帘。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帘,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积雪,下午提前盖帘,再在草帘上盖1层薄膜以加强保温。遇连阴天后突然转晴,切不可猛然全部揭开草帘,应陆续间隔揭开,遇强光时再将帘子放下,光照弱时再揭开,使蔬菜慢慢适应阳光的照射,否则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甚至死亡。在遇到连续低温、连阴天、下雪天气,室温持续下降的情况,为避免蔬菜冻害发生,可进行人工加温。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室温的变化,当室温已降至10℃时,如果还继续下降,且根据天气预报第2天也不转晴时,可采取人工辅助加温的方法,提高室内温度。

6病虫害防治

由于温室温度大、通气性差,蔬菜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它们不仅能直接危害蔬菜的生长,而且能够传播各种病毒,管理中要注意及时做好防治。蚜虫、白粉虱可采用黄板诱杀的方法,即在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来诱杀害虫;也可采用蚜虱一熏净进行熏烟防治。防治中要以烟熏剂和粉尘剂为主,尽量少喷雾,减轻棚室内湿度,以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病害防治主要采取通风降湿并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及增加通风透光性,可通过叶面喷肥,补充植株生长需求。叶面喷醋可防病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不仅可以起到根外追肥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叶肉含糖量,提高抗寒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7推广应用嫁接栽培技术

嫁接栽培技术是当前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防止根病发生、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黄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砧木品种抗病能力强,可同时抗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等4种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嫁接苗对土壤传播的病害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具有耐低温、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等特点,长势强、结果早、产量高。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一般都在90%以上,产量可比自根苗提高20%以上。

8参考文献

[1] 马宏武,玉素甫·阿布都拉.影响和田冬季设施农业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46-48.

[2] 孙智辉,尹盟毅.延安冬季太阳辐射特征及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陕西气象,2007(1):34-36.

[3] 宋克明.冬季大棚几种覆盖方式保温效果试验[j].安徽农业,2004(12):19.

设施农业篇3

*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就我县深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2009年,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围绕粮食、畜牧、瓜菜、林业、棉花五大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带,持续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种养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和产业链条延伸,带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532”提升行动规划要求,根据我县实际,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目标任务是:培育并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6家,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家以上;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营销收入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优质麦73万亩、优质棉基地4万亩、用材林2万亩、瓜菜基地1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农产品商标注册8个以上,争取创树省市名优农产品品牌3个;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显著提高,户均增收10%以上。

(三)任务分解

1、粮食产业。培育并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3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建立以黄圩、大庄、瓦坊、山头、刘圩、黑塔、草沟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73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创省名优产品1个,面粉产品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泗州面粉、西湖恒达、吉品面粉、远虹制粉、中安面粉等企业(责任单位:县粮食局)。

2、畜牧产业。培育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4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新增以龙牧猪业、新联禽业、新亚牧业、三星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为牵头的养殖小区10个;带动农户3.2万户;争创省市名优产品1个,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龙牧猪业、新联禽业、新亚牧业、慧川生态养殖、江淮肉业、子润肉业、吉祥养殖、雨润集团山头养猪场等企业(责任单位:县畜牧局)。

3、林业产业。培育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林业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1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建立以黄圩、大庄、瓦坊、刘圩等乡镇为主的用材林基地2万亩;带动农户5000户;林产品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福晟木业、东兴木业、三鑫木业、军威木业、凯华木业等(责任单位:县林业局)。

4、棉花产业。棉花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2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建立以刘圩、黑塔、屏山、山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棉基地4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继续扶持南虹棉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县供销社)。

5、瓜菜产业。发展瓜菜专业合作社3家;建立以*、长沟、刘圩、墩集等乡镇为主的瓜菜基地1万亩,带动农户3000户;争创省市名优产品1个,商标注册2个。重点扶持虹乡蔬菜、永利草莓、草庙干杂果等专业合作社(责任单位:县农委)。

6、每个乡镇要新建成1家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区新增1家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乡镇新注册1个农产品商标。新发展1家专业合作社。

7、县发改委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建、技改等项目纳入“861”行动计划、“皖北贷款”贴息范围,加大对企业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局要高效整合各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按照《宿州市“金龙工程”实施方案》(宿州银发[*]62号)的要求,拓宽服务空间,加强银企对接,积极满足龙头企业信贷需求。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重点支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水平提高、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支持个体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私营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从2009年起,县委、县政府将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加快扶持粮食、畜牧、林业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小麦、林产品、棉花、大棚蔬菜、花生、粉丝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细加工产品、包装产品以及品牌产品,促进农林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

(二)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围绕优势产业,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壮大墩集草莓、刘圩西瓜、大庄梨园、草庙干杂果等特色果品基地;*镇三湾村、康梁村、长沟镇灰山村大棚种植等特色蔬菜基地;大路口、黑塔等乡镇脱毒山芋基地,黄圩、大庄等乡镇优质麦基地和龙牧猪业三元杂交猪生猪养殖基地。加快草莓、干杂果、大棚蔬菜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努力建成一批特色产业示范点、示范带,着力打造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车间”。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者等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立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规划,选择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重点培育。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农产品生产情况,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种养大户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重点做好丁湖螃蟹、鸭蛋,大路口粉丝、小磨麻油,长沟黑豆,黄圩板材,刘圩无籽西瓜、辣椒,黑塔大米等农产品商标注册。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对国家和省认证、认可的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适时开展特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进农民主体合作化。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搞好法律宣传和咨询、典型示范和规范、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

(五)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充分发挥其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整合县农业信息网、农网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引导销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强化涉农项目支撑。按照“积极争取、统筹安排、重点倾斜、集中投入”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特色园区、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倾斜,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县农行、农发行、信合等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加快有关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编制和储备。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力度,争取更多国家、省级项目扶持资金。

(三)完善产业经营机制。适应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经营权租赁、转包、转让和入股等,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培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四)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营造农业招商引资氛围,多渠道多方位吸引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省大型龙头企业来我县投资建基地、办企业,开发农业优势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服务家乡经济建设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设施农业篇4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开展有特色的实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思路,每年都有专业村连片发展蔬菜温室大棚,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

 

(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市、乡、村三级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设施农业资金多元化投入办法,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通过项目捆绑、资金集中使用,政府对成片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目前具有当地特色的温室大棚发展较快,建设规模已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发展转变;设施结构逐步从以普通大棚、小拱棚为主向以“四位一体”温室、大棚等多种类型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大路菜为主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品种转变。

 

(二)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政府通过宣传引导、优种补贴等多种手段,使温室大棚内的种植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品种由过去的普通品种向新型优势品种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的一年一茬转变为现在的一年两茬,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三)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指导

 

依托农业农技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全市逐步形成了政府有农技培训中心、乡有农技人员、村有种植能手、户有技术骨干的多级培训网络,每年农民培训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真正达到了户户都有明白人。不少种植农户不仅掌握了娴熟的种植技术,而且主动进行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方法对比试验等,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四) 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近几年,政府大力投资交易市场的建设,扩建了蔬菜批发市场、各地产地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基本上满足了农户销菜的需要。同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经济人,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又全面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分类包装、贴标上市,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了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使我市的设施农业所产的农作物,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3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4.3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如果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物资费用一般在7000元左右。虽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民筹措资金,但对低收入农民而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领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适当扩大设施农业贷款范围,使设施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有新突破。

 

(二)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设施新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作为关键,才能使设施农业发挥应有的效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整体效益。

 

(三)由于二轮承包土地体制问题,一部分农民想发展设施农业,但在土地互换上存在困难。设施农业建设只有上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才能以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办法,引导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和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有效地解决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用地的问题。

 

(四)农民素质的高低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但有些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发展设施农业的氛围不浓,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从事设施农业。选择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种植大棚作为示范点,通过召开现场会、新闻媒体宣传、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致富农民现身说法等办法,给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五)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发展设施农业。

 

大力实施以蔬菜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无公害示范区”、“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和商品率明显提高。施肥以农家肥为主,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保证产品的“绿色”品质,使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

 

总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实施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工作是找准项目,关键工作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农技工作中去做、去推广,只有让老百姓切切实实致了富,我们的设施农业才能有更快更扎实的发展。

 

设施农业篇5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设施农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已经普及到农村地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很高。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逐渐成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设施技术不断改进,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全球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544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570万亩,设施蔬菜5020万亩;在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到2012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达到5796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2040多万亩,2007—2012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年均增长9.1%;设施园艺产业净产值达5800多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瓜类产量2.67亿吨,约占蔬菜瓜类总产量的34%。在今后五至十年,设施农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可达6500万亩以上。我国各地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占到65万亩,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76.47%。目前寿光市大棚蔬菜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园艺在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发展现代农业和蔬菜标准园的建设,把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1.设施农业总体水平提高。设施农业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设施农业质的突破,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不断得到突破,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如温室节能技术、温室环保技术、温室智能化技术等不断改善,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规模迅速扩大,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最大的大棚蔬菜生产与交易基地。2014年,寿光市已建成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三元朱、钓鱼台、洛城等五大冬暖式蔬菜大棚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形成了万亩黄瓜、万亩韭菜、万亩辣椒、万亩芹菜、万亩茄子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2.设施农业装备得到蓬勃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设施养殖装备体系和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从设施装备水平方面来看,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标志着我国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设施农业管理力度加大。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对设施农业的监管力度也随着加强,逐步采用现代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确保设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我国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结合市场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管理,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盲目性发展,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设施农业的农机设备使用,我国强化农机安全管理。2010年底,农业部启动大规模培训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工作,针对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装备安全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培训,为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三)我国设施农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

市场化需求为设施农业研发提供动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推广。如温室主体结构建造相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品类型增多、性能更加完善、应用范围扩大,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都有所突破,为设施园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配套装备基础。据农业部种植业司2009年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部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达1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约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政策带动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展示。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借助农业科技园区的平台,大量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四)我国设施农业综合效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改善和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范围扩大,相关技术得到普及,设施农业投入结构优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设施农业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工程与环境等技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水、肥料等要素的投入量,大大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使得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供应得到有效保证。据调查,设施农业与相同作物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因此,设施农业是缓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紧张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工程。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多数地区的富民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施园艺中设施蔬菜占95%左右,设施果树、设施花卉各占2%左右。截至2013年初,整个蔬菜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元,相当于粮食总产值,而设施蔬菜几乎达到蔬菜总产值的一半。在山东省寿光市233户调查农户中,大棚蔬菜经济效益良好的比例达到100%。(五)形成多种发展模式,总体布局趋于合理从各省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设施农业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和高产出的特色,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类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作物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河北、山东、河南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等先进设施,发展小品种、精细化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无季节生长的蔬菜、瓜果和花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为代表,都市设施农业成为大中型城市及其郊区农业的发展趋势;沿海各省在充足的资金、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科技支撑下,具有高附加值的设施园艺和渔业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以甘肃和新疆为例,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设施农业规模很大,尤其新疆地区与中亚、俄罗斯等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很好的成绩;广西和海南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特点是设施农业与热带高效农业相结合,发展迅速。

二、我国不同类型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一)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温室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截至2012年初,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的42.8%。大型温室面积约200公顷,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约50公顷,从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的约140公顷。在已确切统计的73公顷引进温室中,大多数为大型智能温室,其中大型智能塑料温室约占2/3以上,其余为玻璃温室。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温室以生产花卉、观光为主,北方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温室用于栽培苗木。我国主要设施结构类型有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等,其中日光温室是我国特有的设施类型。目前我国温室的骨架多采用热镀锌管(板),覆盖材料多为玻璃、双层充气膜、PC板等,在温室调控和监控系统上实现自主研发,无土栽培和品种选育技术实现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培育出一批适于保护设施栽培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栽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二)设施养殖发展情况

设施养殖的本质是工厂化养殖,对知识、技术和管理要求较高,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方面作用明显,是未来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技术进步和设施养殖模式的推广,使我国设施畜牧业和设施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发展使肉蛋产品保持了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水产设施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且发展势头很猛。在畜牧养殖方面,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主要是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封闭式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设施畜牧养殖的支撑技术主要有生物技术、工程和材料技术、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在设施水产养殖方面,我国借鉴渔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加以集成创新,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目前,设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两大类。工厂化养殖设施和装备系统包括工厂化养殖车间、供水与水循环处理系统与装备、增氧或供气装备、供热装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供电系统等。网箱养殖设施包括网箱系统、投饵机械、增氧机械等。我国已经具备深海远海设施养殖工业化生产能力,深水网箱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拓展我国海水养殖空间,我国水产养殖业前景广阔。

三、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一)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化

随着相关装备和技术不断改良、完善,设施农业更加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会被应用到设施农业中,技术集成化趋势明显。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被引入设施农业,使设施环境监控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二)产品种类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动设施农业产品不断细化,种类增多。一方面,温室种类或养殖设施类型更加完善,功能不断增加、强化,能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生产需求,形成各地独特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在种植或养殖品种上实现多样化,在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温室常规作物基础上,尝试栽培高附加值的香料、药用植物、食用菌、观赏植物等。

(三)管理规范化

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对设施农业的监管相应加强,设施农业向标准化、工厂化、环保型方向发展,相关技术咨询等服务组织增多。随着设施农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其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通过专业部门负责,制定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推动我国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四)生产方式工厂化

依托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得到突破并推广,尤其是设施园艺正朝着工厂化方向迈进。工厂化农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高效栽培方式,其核心是对设施内的栽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营造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工厂化生产所创造的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单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可以引进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厂化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设施农业。

(五)无土栽培技术不断普及

无土栽培将成为主要栽培方式。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轻土壤污染、克服连作障碍、减轻土传病虫害等优点,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上作用明显。无土栽培有多种形式,但以简便、实用、投资少、效益高的岩棉培、袋培、浅层营养液三种形式应用面积较大。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荷兰无土栽培与温室面积的比例超过70%。

四、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合理

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体系。首先,在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统计设施农业相关数据和信息,对于宏观把握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带来障碍。其次,对设施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缺乏,制约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做支撑,而我国目前对设施农业研究投入较少;企业也没有形成对设施农业研究投入的内在动力。再次,设施农业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农民自身积累资金对发展设施农业而言明显不足,且农民社会融资渠道有限,申请贷款难,限制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二)总体科技水平较低,配套技术不完善

我国设施农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设施结构、环境控制能力、生产管理等技术支撑不足,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管理不规范。与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不同,我国采用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生产质量和效率也就随之降低。例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覆盖材料抗老化差,使用寿命短,冬季运营成本高,亏损现象很多。此外,我国设施农业配套技术和服务跟不上设施农业普及的速度,导致我国设施农业数量增长快、质量提高慢。温室内的光热调控、测试设备功能不足,还停留在单因子定性调节控制阶段;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专用栽培品种。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不够,掌握设施栽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多,指导能力较差,尤其镇村农技服务十分薄弱。

(三)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低下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微量灌溉、施肥、环境监控等绝大部分作业均为人工进行,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适应大棚内栽培所需的作业机械很少;现有的设施机械存在着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缺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温室年平均工时达5.4万小时/公顷以上,人均管理面积仅为日本的1/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设施装备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许多大棚在修建时加热、降温、通风、遮阳、微灌、中心控制等系统不完善。温室结构简易,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四)设施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设施农业分布范围广且比较分散,市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设施农业龙头企业较少,没有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设施农业产品繁杂,高科技、高标准的设施农业设备和技术不成体系,产业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广大农户经营的设施农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小,管理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经营,并且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此外,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较少,作用相对较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小规模、分散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导致我国设施农业监管困难,栽培和养殖技术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产品销售难,生产效率整体不高。

(五)技术人员缺乏,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成为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精通现代设施农业管理与栽培技术的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与技术培训严重不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我国设施农业土地利用率低、运营管理费用高、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许多先进设施的功能和优势难以发挥,效益低下,甚至出现设施栽培的产量不如大田的情况。设施农业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已经限制了设施农业优势的发挥。

(六)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明显

农业生产要素的有限性和城乡间流动的局限性,阻碍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导致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极不平衡。部分沿海、都市、城郊等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快、规模大、效益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设施化、高效化,加速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相比较而言,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很滞后,一些乡镇设施农业面积甚少,农户在面对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含量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显得无从应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比较零散,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在农用资金使用上,农户只能靠相互借贷维持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开展一些很有局限的设施栽培和养殖,弥补传统农业所不能解决的生活需要。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镇、村、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由于农户的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而贷款资金存在额度小、时间短、程序繁、利息高等问题。此外,发展设施农业还需要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镇、村及农户的资金都较薄弱。可见,在部分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就面临着极大的资金难题,其他如设施、机械、技术等发展设施农业必要的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严重制约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五、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规范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首先,制定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确定不同类型设施农业的补贴标准,完善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条件,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和设施建设投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信贷资本进入设施农业领域,为设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制定设施农业监管条例,对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土地流转、设备购置、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另外,要确立设施农业专业管理部门,做好我国设施农业数据统计工作,详细掌握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运行情况,尤其做好设施农业效益分析,完善设施农业协调管理机制。

(二)加强科技研发,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设施结构、材料、能源、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到动植物育种、栽培养殖等多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充分调动各专业研究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与开发。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研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开展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创新研发。用创新的科技成果集成一个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的、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设施品种优良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目标产品品牌化,整体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的水平。

(三)加强技术推广,推动设施农业市场化发展

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也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整合设施农业最新技术和发展思路,做好宣传推介,将设施农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形势进行系统宣传介绍,提高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着重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撑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人才技能培训,形成“政府协调、企业引导、合作组织参与、农民互动”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立设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生产示范户,重点示范“生产—加工—销售”的设施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区域设施农业发展。

(四)注重差异化发展,探索适合区域特征的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不相同,在发展模式上要与区域资源特征和农业条件相结合,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提高设施农业综合效率。首先,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要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同时,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其次,注重差异化发展,要兼顾本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物流成本、种养殖习惯等,要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地设施农业规模和类型,降低后期运行风险。

(五)注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

首先,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发挥技术能手的作用,通过层层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者、生产者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引进科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以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依靠市场运行机制,对设施农业进行有步骤、分阶段和全封闭式管理,逐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污染,实现设施农业的良性循环。

(六)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

设施农业篇6

1.1管理工作缺位,基础设施不到位

设施农业的管理部门为县菜篮子办,该部门缺乏专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管理及技术服务机构,编制人员较少,专业人才匮乏。在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各乡镇为了达成硬性指标,盲目进行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后期出现温室、拱棚等建设质量差、使用率低的现象,制约了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管理部门对于农户生产观念、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不足,导致设施农业存在较多粗放经营现象。规划不到位以及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部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仍然存在缺水缺电现象。伊宁县部分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建造标准较低,保温性及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很难适应地区恶劣气候对设施农业的高要求。

1.2利用率及产出率不高

前期建造中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伊宁县大部分温室设备较为简陋,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总体水平较低,设施环境可控水平低下。后期对于温室老化现象及基础设施的改造成效不大,导致全县温室大棚利用率较低、空棚率较高。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员,导致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再加上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较小,建设较为分散,标准化管理水平低,极大降低了设施农业的产出率。

1.3发展水平落后

伊宁县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可谓是“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四处开花”的现象,规模小且布局混乱,进而形成分散单一的经营模式。这种落后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难以提高,与市场接轨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及规模型市场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很难掌握市场规律,对于农产品种类与规模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而且市场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也是阻碍伊宁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伊宁县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能力不强,对于农业政策、信息等理解深度不够,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相比较,伊宁县设施农业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对于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极为不足。

2新疆伊宁县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伊宁县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应充分结合区域农产品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方面为发展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伊宁县莫洛托乎提于孜乡、英塔木乡、吉里于孜镇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完善重点设施农业基地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架材更新、更换棚膜、棉被配套等技术改造;在青年农场、萨地克于孜乡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高标准示范园,引进农业高科技设备,包括物联网、智能人工环境控制的自动化设施(自动控温设施、补光设施等);在巴依托海乡、萨地克于孜乡重点发展设施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引进智能人工环境控制的自动化设施(自动控温设施、补光设施等)、具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以及立体栽培设施;在多浪农场、青年农场重点发展设施林果生产基地,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温室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在萨地克于孜乡和青年农场建设育苗中心,引进高标准的配套控温控湿和喷淋、补光等育苗日光温室系统。

设施农业篇7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设施农业篇8

关键词规模设施农业;必要性;典型范例;经验;注意事项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集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建筑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多领域科学技术,满足农作物及动物对环境条件的最佳需求,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周年供应和高效益。规模设施农业是指一定区域内,设施农业有较大面积或较大群体,有一定气势,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4]。在广大农村,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是一条可行之道。

1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1.1设施农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人类的生活与设施农业已经密不可分,每天的菜篮子中几乎都有设施农业提供的产品。据统计,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超过250万hm2,每年人均蔬菜消费量的20%是由设施农业提供。从人体营养角度讲,城乡居民对鲜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周年性的。设施农业正是突破了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制约,实现了农产品周年生产和全年供应。

1.2规模设施农业是集约化产业,便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规模设施农业,有统一规划的棚体结构、道路建设、灌溉管道、用电线路、卷帘设备等,有统一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有统一的产品加工、包装和销售。这些措施对于有效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分散的、零散的设施农业较难实施这些措施。从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看,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规模化是其必然前提。据介绍,在欧美温室生产中,每个经营者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2 hm2以下已经增加到4 hm2以上。规模设施农业,一般都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以拱棚和日光温室蔬菜为例,大多经营者一年内可收回建棚时的一次性投资。

2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典型范例

2.1山东省寿光市

2009年,山东省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700元,设施蔬菜收入是其主要来源。寿光市有9.3万hm2耕地面积,蔬菜面积就达5.7万hm2,凡是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已全部建成了温室大棚。目前,全市111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品种认证,20类100个蔬菜品种获得部级“绿色证书”,建成有机食品基地3处,寿光已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和山东省十大区域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983年,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时,由于未形成规模经济,销售难问题突出,全县种植的400 hm2大白菜,产量3.25万t,有1万t烂掉。寿光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全国大菜篮子,正是从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规模大,才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来到寿光,参与到寿光设施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2.2陕西省华县

享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4张名片美誉的华县,地处陕西东部渭河夹槽地带,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赤水大葱、华州山药等蔬菜早已享有盛名,南沙圣女果、毕家芦笋、地膜洋芋等又创造出华县蔬菜新的品牌。2009年,耕地面积仅有2.7万hm2的华县,蔬菜播种面积就达1.4万hm2,总产量38万t,总产值4亿元,全县蔬菜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1.7%,仅蔬菜一项给全县农民带来的人均纯收入达1 3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8%。目前全县共发展133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67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6.7 hm2以上设施大拱棚园区21个,6.7 hm2以上日光温室园区7个,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态势。华县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香椿、黄瓜、番茄、圣女果等,其中华县柳枝镇丰良村温室香椿,毕家乡拾村温室黄瓜,瓜坡镇南沙村、毕家乡钟张村的温室圣女果,棚(667m2)均收入都在4.5万元左右。大拱棚主要种植哈密瓜、西瓜、辣椒、莴笋、韭菜、茄子等,华县下庙镇姜田、杨相等村,春季种植哈密瓜,棚均产值6 000余元;夏秋接茬种植辣椒,棚均产值3 000余元,2茬共计收入可达9 000余元。

2.3陕西省蒲城县龙池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龙池乡部分村开始种植小拱棚西瓜。到90年代初期,全乡种植拱棚西瓜仅200 hm2,效益不显著。到1995年,拱棚西瓜、甜瓜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1 000 hm2,棚体也由中小型变为中大型。规模设施的发展,带来了销售市场的外延,经济效益大增。90年代后期,嫁接技术的引进彻底改变了不能重茬种植的历史,品种也从单一的新红宝、金钟冠龙增加了西农8号、绿宝8号、无籽西瓜等多种系列。进入21世纪后,设施大棚产业更趋成熟,形成了埝城村的早熟西瓜、重泉村的佳农西瓜、武家村的无籽西瓜、金星村的哈密瓜和东社、屈家的甜瓜等“一村一品”的规模。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中、小果型合理布局的生产格局。龙池乡共有耕地面积4 800 hm2,近年来,每年种植拱棚西瓜、甜瓜面积都达到3 300 hm2以上,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年产值2.8亿元以上,“西部瓜乡”美名远扬。200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5 000元以上,其中80%的收入来源于设施瓜菜。

2.4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伏蒙村

百良镇伏蒙村是黄河岸边只有1 300人的一个小村,地下水源很深,日光温室灌溉靠拖拉机送水,但全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日益高涨。2006年,该村的日光温室开始规模化发展,2009年,全村共有日光温室386座,设施蔬菜产值达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000元的70%来自于蔬菜,条件并不理想的边远小村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最好的村之一。

3典型产区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基本经验

3.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寿光、华县等地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蒲城县龙池乡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时,充分发挥了张俊义、陈文仓、赵战斗等领军人物的典型带头作用,效果非常显著。

3.2政策鼓励,强力推动

规模设施农业,起点较高,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行政推促的办法,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连续成功举办的十一届世界蔬菜博览会,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入了3 00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蔬菜产区路、水、电等基础条件,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设施农业类型很多,单就设施蔬菜而言,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但其造价低廉,且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建造成本为30万~75万元/hm2,但不一定建造成本越高,效益就越好。因此,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建造成本为4.5万~15.0万元/hm2,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3.4依靠科技,保证高效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蒲城县龙池乡由西甜瓜协会牵头制定培训计划,经常聘请省、市、县专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壮苗、滴水灌溉、多膜覆盖、配方施肥”四大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全面提高西甜瓜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全乡上下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4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设施建设,规避气象灾害

2008年1月和2009年11月,陕西省多数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在陕西省,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4.2加强科技培训,规避病虫危害

目前,陕西省的设施蔬菜产区,多为远离城市的新基地,菜农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自然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4.3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规避市场风险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动和制约着设施农业的每一根神经。这只手,可以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于规模设施农业。蒲城县龙池乡通过协会把广大瓜农有效地组织起来,研究分析市场走势,引进推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服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增收。2003年以来,该乡西瓜协会、甜瓜协会、哈密瓜协会及中介服务协会纷纷成立,协会分析全国市场对瓜型、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如北京、天津需求的是京欣系列圆形西瓜,东北、西北城市需要的是大果椭圆形西瓜,成都、重庆喜欢的是黑皮无籽西瓜,上海需要哈密瓜,广东需要的是新红宝西瓜,山西、河南需求中等大小的低价位西瓜等),及时向瓜农提供市场信息,派人参加有关西甜瓜新品种供货会,组织西瓜经纪人通过信件、网络、电话等形式招商,签订销售合同,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瓜农、中介、客商等方面的合理利益,取得了有关各方互惠共赢的满意效果。

5参考文献

[1] 张睿.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0(4):50-51.

[2] 邹志荣.温室大棚建造与管理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 尹建萍.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J].新疆农业科技,2005(3):9.

上一篇:农业经济问题范文 下一篇:农业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