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用地范文

时间:2023-03-10 05:13:43

设施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1篇

一、正确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将设施农用地分为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工厂化作物栽培类三大类,每类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畜禽养殖类设施农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包括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粪污等无害化处理场所、饲料配制场所、活动训练场所、产品集运场地及必要的绿化隔离带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检验检疫管理、饲料存贮仓库、锅炉加温、办公看护房用地等。

(二)水产养殖类设施农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包括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大棚、种苗育训室、饲料配制场所、产品集运场地、进排水渠道等;附属设施用地指检验检疫管理、饲料存贮仓库、锅炉加温、办公看护用地等。

(三)工厂化作物栽培类设施农用地。涉及工厂化种植栽培的,其生产设施用地包括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育种育苗室、产品采收场所用地等;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检验检疫管理、锅炉加温、办公看护房用地等。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依法把握设施农用地范围,集多类养殖、种植为一体的设施农业项目可参照本通知办理;以设施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

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严格实施设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设施农业项目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用地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农用地管理,但属于工厂化、企业化经营,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经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二)设施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

低效闲置的土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禁止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区。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同时

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三)合理控制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按以下标准执行:畜禽养殖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

水产养殖类:附属设施用地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工厂化作物栽培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一体化养殖种植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

(四)设施农用地的复耕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的履行。经营者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复垦保证书,并在生产经营结束后,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国土资源部门监督土地复耕义务的落实。生产设施用

地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或恢复原状,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批程序

农业设施的建设与用地由经营者提出申请,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查同意,报区农业、畜牧、水务等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立项,各主管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给予正式意见。区国土资源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设施农用地项目,由区国土资源部门报区政府批复。区政府批复同意的,由区国土资源部门为其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颁发设施农用地备案证明。设施农用地审批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办理:

(一)经营者申请。设施农业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面积、资金来源等,并与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经营者持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用地申请。

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二)乡镇(街道)审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据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经营者提交的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流转合同等进行审查。

(三)区农业、畜牧、水务部门审核。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查通过后,用地经营者持有关材料到农业、畜牧、水务部门办理审查手续。农业、畜牧、水务部门重点就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四)区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农业、畜牧、水务部门审查通过后,用地经营者持有关材料到区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审查手续。区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农业、畜牧、水务部门审核意见,重点审核设施用地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用地协议,以及审核经营者附属设施用地占用耕地情况,落实占补平衡义务。

(五)区政府批复。符合规定要求的设施农用地项目,由区国土资源部门报区政府批复。

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等相关工作,并为其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颁发设施用地备案证明,设施农用地备案期限一般为5年,备案期满后,经营者可根据经营情况申请续期。区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和流转合同备案。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监督设施建设和用地协议的实施。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登记等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水务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都要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农业部门要会同区国土资源、畜牧、水务部门统筹做好我区范围内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设施农用地审核同意后的跟踪监管,督促指导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督经营者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经营者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土地,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项目建成后一个月内,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畜牧、水务等业务主管部门对设施农用地合规性进行检查验收,将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对存在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要严肃予以查处。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2篇

一、基本原则

(一)设施农用地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项目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用地选址要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布局符合城乡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不得侵占基本农田,不得破坏耕地。用地选址不得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旅游度假区、海岸线保护带、文物保护区等禁止区域。

(三)用地规模符合设施农用地政策规定标准,项目布局科学合理,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四)遇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建设需要征收设施农用地时,项目单位须无条件服从。

二、规范使用

(一)签订协议。设施农用地使用前,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建设方案和土地使用条件通过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政务公开等形式向社会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公告期满无异议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三方应签订设施农用地用地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名称;2.建设地点;3.设施类型和用途;4.数量、地类和规模;5.经营年限;6.土地复垦要求、完成时限及履约保证措施;7.土地交还时间;8.土地违法责任等。

(二)协议备案。用地协议签订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要求及时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区国土、农业、畜牧、海渔等相关部门备案,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有关规定的不得开工建设。

(三)年度变更。区国土部门将年内审批并备案的设施农用地,纳入年度变更,未纳入备案的不得变更。变更前,进行现场勘查,对符合要求的纳入变更,有改变用途或安排非农业建设的,不得按设施农用地变更。

三、控制要求

(一)种植和养殖要求

1.农业种植。主要指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需使用耕地的,必须确保农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且不破坏基本耕作层。

2.畜禽养殖。主要指猪、牛、羊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其用地规模必须严格按照畜牧部门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定额标准进行核定。其布局和选址不得占用基本农田,鼓励利用村庄空闲地、废弃工矿用地、荒滩、荒地等,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需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并单独堆放,以用于项目结束后的土地复耕。

3.水产养殖。主要指浅水、综合、立体等水产品养殖。原则上应利用原有的坑塘水面,不得借机扩占周边耕地。属于综合养殖或立体养殖的,不得突破原有的水域范围,不得占用耕地建设非农业生产用房;属于浅水养殖的,要尽量利用原有的低洼地,确需进行耕地降土的,耕作层的土壤要实行集中堆放,用于项目结束后的复垦,且与周边落差不得超过1米,浅水养殖池底不得固化。

(二)建设施工要求

设施农用地项目原则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只能建简易用房。简易用房按以下标准执行:

1.鼓励使用活动用房,严禁使用钢筋混凝土,不得破坏地面耕作层,更不得固化地面。

2.围墙应尽量采用简易围网搭建(根据防疫需要,畜禽养殖用地可建实体围墙),严禁使用钢筋混凝土。

3.种植类的每个大棚最多配套建设一个看护管理房,看护管理房面积不得超过20平方米;畜禽养殖场的圈舍及设施用房应按相关规范建设,檐高原则上不超过3米;海水养殖、池塘养殖等的看护房和仓储房面积均不得超过40平方米,工厂化建设大棚进行育苗养殖的,行政办公、生活设施等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所在厂区面积的7%。具体建设标准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作为设施农用地的备案依据。

四、相关措施

(一)保证措施。项目实施前,项目单位须签署《设施农用地复耕合同书》并按合同约定进行项目建设;项目终止后,项目单位须按合同约定,及时拆除地上所有建(构)筑物等设施,同时将原耕作层土壤覆盖在项目用地地块上,恢复耕种。

(二)验收。项目终止后,区国土部门会同区农业、畜牧、海洋渔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项目用地复耕等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退还土地复耕保证金;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退还土地复耕保证金,并根据复耕难易程度收取一定数额的耕地开垦费。

(三)监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辖区内设施农用地的管理,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批前、批中和批后全程动态监管。对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涉及违法的,由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立案查处。

五、各大功能区范围内设施农用地管理,参照本意见办理

各大功能区启动区范围内设施农用地的审核备案及监管验收主体为各大功能区管委。同时,每季度末将设施农用地备案统计台账提供给区国土部门。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3篇

2007年3月16日公布的《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其中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物权法》没有提及农用地使用权,没有界定设施农用地权利。2007年12月30日公布的《土地登记办法》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不含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登记办法》不管辖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没有界定设施农用地权利。设施农用地权利到底是什么样的权利?设施农用地权利在物权和地权体系中地位如何?

二、概念比较

第一,设施农业与设施农用地。2008年,《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可分为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可分为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可见,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指出,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不属于设施农业。其用地中相关农业生产的部分,属于农用地,依据规定按农用地进行管理;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

第二,农村土地与农用地。《农村土地承包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实际上这里的“农村土地”完全是为土地承包经营而界定的,包括了集体农用地和农民集体依法使用的国有农用地及部分“四荒地”,但“真正的农村土地”还包括农村范围的建设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同时,对“四荒地”的承包经营还带有一定的土地开发性质,即由承包者先开发后经营。《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这里的农用地包括所有的集体农用地和所有的国有农用地。

第三,土地所有权和农用地使用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全面支配权利。所有权是一种最充分、绝对的权利。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农用地使用权,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权利人依法对集体农用地或国有农用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无论农用地是否承包经营,农用地使用权是存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其依法承包经营的农村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须以农用地使用权(包括农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的存在为前提,农用地使用权包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土地使用权不存在争议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承包人和发包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权方能产生。

三、分析讨论

第一,《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都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显然,设施农用地为“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其经营者取得的权利属于用益物权,且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都属于物权,都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都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

第二,从物权和地权体系看,无论是国有农用地,还是集体农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用地使用权的内容和客体是一样的,只是权利主体和登记机关不一样。

第三,从权利主体看,国有农用地使用权主体可以是国有农林牧渔场圃和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也可以是农民集体,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主体只能是农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对家庭承包方式而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他方式承包的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四,从登记机关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管部门登记,不由国土资源部门登记,所以《土地登记办法》规定“不含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均由国土资源部门登记。

第五,从农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具有占用、使用、收益的权能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用地使用权派生出来的,是农用地使用权的主要成分或主要形式。

第六,从设施农用地取得看,如果是未经承包经营的土地,那么取得设施农用地权利就是一个土地承包经营的过程,如果是已承包经营的土地,就存在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用地权利属于益物权,是由农用地使用权派生出来的有偿、有限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中农用地使用权是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从权利。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4篇

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障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设施农用地是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专项用地,各区政府在安排和管理设施农用地中,要严格把握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范围。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凡符合黑政办发〔〕19号文件规定范围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均按农用地管理,必须办理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科学制定设施农用地规划,完善设施农业布局

各区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要引导设施农业经营者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发展设施农业,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可能占用劣质耕地,避免占用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根据有关补充耕地政策规定,履行补充耕地义务。

设施农用地使用期满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或因生产经营者自身原因终止用地行为的,生产经营者要对生产设施占用的耕地及时复耕,对附属设施占用的耕地及时复垦。负责复耕或复垦的农业经营者,必须在设施农业生产活动终止用地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且恢复到原有土地等级标准和耕作条件。

三、严格集约节约用地,控制用地规模和使用期限

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最多不超过20亩;进行规模化禽畜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最多不超过15亩;进行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7%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

设施农业建设中,生产设施确需配套建设简易生产看护房的,其单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30平方米,看护房不得建二层及二层以上(含地下室)。在耕地上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如种植蔬菜等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畴,仍然按耕地管理,可以配套建设简易生产看护房,单体占地面积应控制在15平方米以内。

现代化农场建设过程中,对原以生产队、分场为生产单位计算安排的粮食烘干、晾晒设施和生产机械停放、保管场地等附属设施用地,按服务的种植面积核定用地规模,集中安排用地,原则上不超过每亩1平方米。

设施农用地的使用期限,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设施农业项目生产经营期限或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确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15年。同时不能超过剩余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

四、严格设施农用地审批条件,规范报批程序

设施农用地审批应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遵循便民原则,严格审批管理。

(一)审批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设施农用地专项规划,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2、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设施农业项目的用地规模和使用期限;

3、生产设施涉及占用耕地的,已拟定耕地保护方案;附属设施涉及占用耕地的,已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4、设施农业经营者拟定设施农业建设方案,并与集体经济组织及承包农户签订经营用地协议。如涉及集体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的,还需与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签订流转合同;

5、设施农业项目涉及占用草原、水面、滩涂、林地等的,已征得相关部门同意。

(二)审批程序

1、用地申请。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设施农用地的,经土地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持下列材料,向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交用地申请:

(1)设施农用地建设方案;

(2)用地协议(协议中需要载明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3)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等;

(4)用地平面布置图;

(5)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批准文件;

(6)农业部门对设施农业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承包土地流转合规性与合理性以及生产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和流转合同的审核意见;

(7)涉及畜牧养殖的设施农业用地,出具市畜牧管理部门的意见;

(8)其他相关部门意见。

2、项目审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用地申请后,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现场踏勘,并对用地申请条件、用途、规模、选址以及土地流转、复垦措施、补充耕地等内容进行审核。对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应当签署审核意见,出具现状调查界址图(需标明配套设施用途、用地面积、现状、拐点坐标等)并组织报批。

3、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局依据农业部门审核意见,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属和用途、用地面积、保护耕地措施、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及复垦措施等内容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下达设施农用地批准通知书。

国有农副生产基地、林地的设施农业用地,按上述要求施行。

五、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设施农用地申请经市政府批准后,国土资源部门及农业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确保设施农业规范用地。市、区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卫片执法检查和专项工作巡查等方式,对设施农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涉及违法用地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查处。市国土资源部门要采取施工放样、工程监督、竣工验收等措施,对设施农用地全程管理,并督促集体经济组织、用地单位或个人做好复耕、复垦工作,确保能够恢复农业耕种。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和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规定复耕、复垦的,按违法用地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者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业建设。严禁以设施农业为名,进行餐饮、宾馆、娱乐、房地产等非农业建设和经营性开发。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设施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得到显著拓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方案》以来,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加快,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设施农业面积持续增加。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和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对于保障设施农业发展用地需求,拓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以确保我区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塑料)连栋温室、钢筋水泥砖石结构(或竹木结构、早强水泥结构、钢竹混合结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环境安全型食用菌房及进排水渠、配电室、机井管理房用地;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运动场地)、畜禽有机物处置、挤奶厅、青贮池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水产大棚温室、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所需的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及基质处理车间、填盘装钵车间、播种车间和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及办公室、餐厅、厨房、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用地;畜牧养殖小区主要包括防疫室、消毒室、病死畜禽隔离室、饲料加工及办公生活用房。

2、仓库用地:指存放农产品、农资、饲料(包括干草棚、精饲料库)、农机农具和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必要的场所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用地。

三、区分用地情况,严格实行分类管理

(一)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农用地管理。

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主体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先行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主体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按照省有关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二)合理控制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农业有关标准和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和特点,本着从严控制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减少对耕地占用与破坏的原则,对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按以下标准执行:

设施农用地项目用地最低面积标准为350亩,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比照《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确定的养殖规模,结合不同畜种用地参考指标合理确定。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严格把握设施农用地范围。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四)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不在林地规划范围内的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用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四、严格程序,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核

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的建设与用地,由经营主体向街镇提出申请,街镇以正式文件申报,并抄送国土、农业或畜牧部门,区政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和审批。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原则上不办理设施农用地手续。

(一)经营主体申请。设施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主。经营主体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应明确区分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并与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经营主体需持以下材料向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1、经营主体申请;

2、设施建设方案(附设施建设平面设计图);

3、用地协议;

4、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附经营主体复耕协议书;

5、附属设施涉及占用耕地的,附补充耕地协议书;

6、涉及占用林地的,附《占用林地许可证》;

7、所在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8、标注设施农用地规模的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9、附属设施项目勘测定界图;

10、设施农业项目平面布置图;

11、标注附属设施占补平衡的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二)审核。申报材料经街镇初审合格后,报区农业或畜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

(三)批准。经农业或畜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合格的,由区国土资源部门报区政府批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与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设施农用地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吴承丙同志任组长,袁长奎同志、王长元同志为副组长,区国土、农业、畜牧、执法等部门及各街镇主任(镇长)为成员的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各街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将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街镇设施农用地审核工作,确保设施用地审核工作扎实开展,为顺利实施设施农用地管理打好基础。

(二)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管制。经营主体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设施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经营行为的执法监管,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和土地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审查。

(三)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区国土资源、农业、畜牧部门和各街镇都应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畜牧部门加强对设施农用地审核同意后的跟踪监管,督促指导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工作;街镇负责监督经营主体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四)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区国土资源部门和国土资源所在土地巡查中要对设施农用地开展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使用土地的,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在开展卫片执法检查自查中,对设施农用地的利用进行合规性核实,不符合规定的,计入违法用地予以纠正和查处。

(五)严肃查处设施农用地中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区国土资源部门在设施农用地跟踪监管、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严格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土地执法监督监察工作实施意见》进行查处。

对于未经审核同意的设施农用地,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不符合设施农业用地规定的,要恢复土地原状;符合规定的,处理到位后确需用地的,按规定完善用地手续。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6篇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55号)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等(花卉、苗圃、温室蔬菜大棚等);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办公生活等设施用地;

2.仓库用地:指存放农产品、农资、饲料、农机农具和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必要的场所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二、严格设施农用地管理

(一)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按农用地管理。

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用地协议签订需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南海新区、埠口港管委,下同)审查。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先行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按照规定收取土地复垦保证金;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原则先补后占,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按规定收取耕地开垦费。

(二)合理控制设施农用地用地规模。本着从严控制设施农用地规模,减少对耕地占用和破坏的原则,对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采取指标控制。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禽畜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规定,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中生产设施用地规模。对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实行指标控制。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控制设施农用地范围。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四)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批

设施农用地审批采取经营者申请,镇政府申报,农业、国土部门审查,市政府审批的方式。具体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办理:

(一)用地申请。经营主体申请设施农用地的,经土地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持拟定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拟申请用地平面布置图等材料向所在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设施农用地建设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用地协议应包括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二)镇政府申报。镇政府受理后,对经营者提交的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等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用地申请条件、用途、规模、选址和用地协议签订的合法性。符合要求的,出具审查意见,报市发改、环保、畜牧兽医、海洋渔业等相关主管部门立项、备案,报市农业局审核。

(三)农业部门审核。市农业局受理后,主要审核承包合同内容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承包程序是否规范。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还需审核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是否明晰,流转期限是否超过承包剩余期限,是否经发包方同意及备案等。审核同意后转市国土资源局办理。

(四)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报批。根据镇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市国土资源局对设施农用地的选址位置、用地规模、权属情况、耕作层保护措施、耕地占补措施等进行审查,与经营者签订土地复垦整治协议,收缴土地复垦保证金。涉及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原则先补后占,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按规定收取耕地开垦费。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报市政府审批。

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用地,由农场提出申请,经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市国土资源局审核,报市政府审批。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一)设施农用地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实行用途管制。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监管。

(二)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市国土资源、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和镇政府要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密切协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设施农用地经审批后,镇政府具体监督设施建设和用地协议的实施,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市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等相关工作,市农业部门做好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和流转合同备案、登记等工作。设施农用地纳入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范围,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7篇

近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是关于设施农业的“新规”。这个“新规”,是对农地他用的又一声棒喝。

其实“新规”之前,早有“旧规”。早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农业生产的用地政策,并确定建造永久性建(构)筑物标准,属于临时性的,按农用地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但要签订复垦协议,用地县级备案;属于永久性的,按建设用地管理,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占用耕地的需落实占补平衡。也就是说,设施农业的设施,只能姓“农”。

事实上,对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农地他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一直保持戒备和高压态势,从未懈怠。2007年,国土资源部就出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分类标准,将“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独立为单独的“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再次强调,设施农业的设施,只能姓“农”。

既要限制各种非农化、非粮化因素进入耕地领域,又要保障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职能部门面临的双重任务。

“新规”明确了设施农用地管理基本原则,使设施农用地管理得到规范,既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又坚持了“农地农用”,用途管制制度得到贯彻。同时,管理和备案权限放在县级、程序简单便于操作,区分生产和附属设施实行差别管理,符合设施农用地特点。

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日益规模化和设施化,设施农用地政策所设定的用地管理政策,极大地方便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应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和机械广泛使用,为迅速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奠定了基础,也必将极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坚持农地农用,有利于土地进一步流转集中,发挥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增产,提高农民的流转收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农地农用的界碑,任何时候都不能挪。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用地整治;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是农用地整治的核心内容。在对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之前首先应该分析农用地增加的途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用地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整治措施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的目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能够进行农用地整治的前提。而后对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并对根据测算的新增耕地系数进行潜力分级。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将村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汇总为乡级。

1 宜川县农用地现状

2010年,宜川县农用地总面积为279666.9公顷,其中耕地14874.0公顷;园地15321.2公顷;牧草地70097.0公顷;林地177472.3公顷;其他农用地1902.4公顷。农用地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农用地用地面积结构图

2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文章主要是针对宜川县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研究,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乡宁县相邻,南与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造成县域内林地面积较大,政府政策中要求封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来保护生态,故文章中农用地是除去林地以外。

宜川县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4874.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32%,园地面积15321.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48%,同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以园地产值为主,因此对园地的整治亦很重要。经外业实际调查结果分析,县域园地整治新增园地面积潜力很小,可不做分析,仅分析其质量提高潜力,因此本次宜川县农用地整治潜力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增加耕地数量潜力;一部分为质量提高潜力,包括耕地质量提高潜力和园地质量提高潜力。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通过待整理区辅助生产设施用地面积和待整理区总面积来确定耕地标准系数,通过某村待整理区内的辅生产设施用地面积和某村待整理耕地总面积来确定非耕地系数,用耕地标准系数和非耕地系数来计算净增耕地系数,从而确定净增耕地数量。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耕地标准系数

耕地标准系数指单位耕地面积中净耕地(除去田坎、渠道等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后的耕地面积)面积的比例。

(4)农用地整治潜力分级

根据自然裂点法对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分为三级更能够使数据分布趋于正态分布,所以选择对整治潜力分为3级,采用自然裂点法进行分析并得到结果。分级结果最大为英旺乡,最小为上壶口乡。根据增加耕地系数指β,将全县农用地整治潜力划分为3级:I级潜力区:β≥6%,II级潜力区:4%≤β

3 土地整治结果

通过增加耕地系数法测算农用地整治潜力,按照新增耕地系数对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如表1)。

表1 宜川县农用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潜力汇总表 单位:公顷、%

宜川县农用地整治

I级潜力区包含寿峰乡、英旺乡,共2个乡(镇),新增耕地面积为139.7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2.29%。I级潜力区包含的村庄耕地面积大,地域平坦开阔,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沃,耕性好,保水保肥,耕作便利,所以整治潜力较大,更适宜整治成为优质耕地。

II级潜力区包括集义镇、交里乡、丹州镇,共3个乡(镇)。新增耕地面积为160.6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7.11%,兼有一部分菜地和旱地,主要为水田。该潜力等级的村庄个数占宜川县村庄总数的比例较大,是宜川县农用地整治范围较大地区,也导致整体宜川县整治潜力等级为II级。该等级地多集中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光热条件较好,土层厚、肥力高,有灌溉条件,但灌溉保证率不高。

III级潜力区包括高柏乡、云岩镇、秋林镇、新市河乡、壶口乡、阁楼镇、牛家佃乡,共7个乡(镇),新增耕地面积为166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8.36%,耕地主要类型为水田和旱地。

参考文献

[1]杨庆媛,张占录.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6):115-118.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9篇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的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规范设施农用地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界定范围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设施农用地分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林种植、农村村居生产设施及农产品集中存储晾晒等四大类用地。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畜禽养殖类设施农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包括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与饲料配制场所、活动训练场所及必要的绿化隔离带;附属设施包括检验检疫管理、饲料存贮、锅炉加温、办公看护房等。

(二)水产养殖类设施农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包括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大棚、种苗育训室、饲料配制场所、进排水渠道等;附属设施包括检验检疫管理、饲料存贮、锅炉加温、办公看护房等。

(三)农林种植类设施农用地。涉及工厂化种植栽培的,其生产设施用地包括钢架结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育种育苗室、产品采收场所等;附属设施包括检验检疫管理、锅炉加温、办公看护房等。规模化种植但不属于工厂化栽培的,其办公看护房作为附属设施用地对待。

(四)农村村居生产设施及农产品集中存储晾晒场用地。包括村民委员会统一建设的农机农具、农产品存放仓库和农产品晾晒场所等。

各乡镇(含街道、开发区,下同)、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把握设施农用地范围,集多类养殖、种植为一体的设施农业项目,根据种类、规模、用地比例办理设施农用地手续;以设施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建筑项目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实行分类管理

(一)设施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乡镇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二)合理控制用地规模。

1、畜禽养殖类。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符合当地畜禽养殖布局规划,达到规模化养殖标准(生猪存栏200头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肉牛存栏100头以上、羊存栏200只以上、肉鸡肉鸭存栏10000只以上、蛋鸡存栏3000只以上、兔存栏300只以上),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下列范围内不得设置畜禽养殖用地: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中小型水库入库河流上溯2000米河段及两岸河堤外坡脚向陆纵深1500米的陆域。主要河流干流两岸河堤外坡脚向陆纵深1000米的陆域,支流两岸河堤外坡脚向陆纵深500米的陆域;

(2)风景名胜区、文物历史遗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主要包括抱犊崮风景区、文峰山风景区、朗公寺风景区等风景旅游区的核心及缓冲规划区域;

(3)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及周边2000米范围内,乡镇驻地建成区以及行政村人口聚集地建成区及其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

(4)学校、工业园区、矿区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

(5)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点上游2000米范围内的区域;

(6)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以及通往各风景名胜区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和县乡道500米范围的区域;

(7)距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等区域1500米以内的区域;

(8)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各乡镇要将上述范围内现有的各类畜禽养殖场逐步关停转迁。

2、水产养殖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水产养殖用地不得影响防汛抗旱和行、泄洪工程,应远离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重要的河流周边地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3、农林种植类。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兴建农业设施确需占用耕地的,经营者要与村民委员会和乡镇签订复垦协议,并按耕地开垦费标准缴纳复垦保证金,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乡镇负责监督并进行验收;耕地开垦费缴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复耕后予以退还。涉及占用林地的,需提供林业部门许可意见。

三、规范审批程序

设施农用地按照经营者申请、乡镇申报、部门审核、县政府审批的程序办理。

(一)经营申请。设施农业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以及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并与土地所属村民委员会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经营者持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向乡镇提出用地申请。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被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二)乡镇申报。乡镇依据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对经营者提交的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等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及时出具申报意见;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通知经营者,并说明理由。

(三)审核批准。县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依据种植(养殖)规模、动物防疫、水产防疫等要求,对申报的农业设施用地项目进行审核后,送县国土部门审核把关。经审核把关后,对符合要求的设施农用地项目由国土部门报县政府批准。设施农用地使用期限一般为3—5年,用地期满后,经营者可根据经营情况申请续期。

四、加强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理有序保障设施农用地是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积极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审批效率,确保设施农用地高效有序利用。

(二)节约集约用地。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统筹做好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按照程序要求严格履行审核、审查职能,坚决杜绝浪费土地尤其是滥占耕地的现象。

(三)认真履行职责。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设施农用地的规范管理工作,建立共同监管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能力、经营行为的监管。各乡镇负责监督经营者按照审批内容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耕地补充及交还后的土地复垦责任;对擅自改变用途的,要组织拆除退耕。国土部门要切实加强用地监管,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等工作,并将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动态巡查范围。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土地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管,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和流转合同备案、登记等工作。畜牧、水产等部门也要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严格标准,加强监督,确保规范使用。

设施农用地范文第10篇

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的规定,我国将农用地分为5类27种,即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5种; 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它园地5种;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溉林地、疏林地、半成材造林地、迹地、苗圃6种;牧草地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 工草地3种;其他农用地包括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用地等8种。而我国的《土地登记规则》 对农用地的登记是以二级类为准,即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五种来进行登记,其使用权经登记后受法律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 定:省、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体的80%以上。即除非农建设用地预留地外,基本农田占90%以上,也就是说目前的耕地面积中的绝大部 分都是基本农田,应对其进行特殊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联户承包责任制,按照确定使用权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广大农村对耕地改变用途的情况较为普遍:一是将耕地中的望天田、旱地改 为各种名目的园地,如果园(苹果、梨、枣、杏、核桃、板栗等)、桑园等;二是将耕地中的望天田、旱地等改为苗圃、培育各种树苗;三是在耕地中挖塘养鱼;四 是将耕地改为各种场地,这主要是一些临时用地,如砖厂、堆料场、停车场、间歇性集市等;五是在耕地中建设各种名目的畜禽养殖小区,如生猪养殖基地、奶牛繁 殖基地、肉鸡饲养基地等;六是在耕地中挖砂出售等;七是将耕地出租给他人搞各种非农建设。八是将耕地出租给他人取土烧砖等,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土地管理 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和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规定。

三、违反的法规

如果说将耕地改变用途为园林、林地等还不致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那么,挖塘养鱼、毁田挖沙等则属于破坏耕地的行为,而将耕地改变用途为各种场地、养殖用地等则很可能无法复垦,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构成了土地违法行为。

《土地管理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由此确立了耕 地用途管制制度;第十二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 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登记造册,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九条规定了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 不得侵犯。

具体来讲,对于在耕地中挖塘养鱼,将耕地改为各种场地,在耕地中挖砂出售,将耕地出租给他人做非农建设,在耕地中取土烧砖等,其行为违反了《土 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条第二、三款规定的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和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法 律规范;也同时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承包方有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 害的义务,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进行其 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法律要求。

至于将耕地改为各种名目的果园,在耕地建设各种畜禽养殖小区,将耕地改为苗圃,其行为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发包方应与承包 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且必须注明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质量等级、承运土地的用途,违约责任等。这些都违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 确定的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植或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的规定。

四、引发的思考

目前,农民改变农用地用途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禁止的改变用途行为,土地承包法禁止的改变用途行为,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用途向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用途的改变,这值得我们从事土地管理和农业管理的人士深思。

建设用地范畴的界定问题。现行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设用地,是指营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造成原土地生态利用条件难以恢复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 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就其定义本身而言,具有建筑物、构筑物和造成耕地难以恢复的特点。现在的禽畜养 殖基地和设施农业用地,产业化程度高,不仅投资大,而且科技含量高,涉及到照明、采光、取暖、卫生、防疫等各个方面,既有固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且造成了 耕作层的破坏,这些用地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假如它们属于农用地范畴,那么各类食品加工企业用地也是生产农产品,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岂非也应当属于农用 地范畴。

需要明确的是,《土地分类》中将畜禽饲养地归入其他农用地,是指在进行土地登记时现状为畜禽饲养地的情形,并非可以此为据,随意将耕地改变为畜禽饲养地。如果以畜禽饲养地属于其他农用地而将耕地任意占用,那么耕地管制制度将名存实亡。

对农用地所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待遇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用地的不完全所有者,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作为发包方对农用 地进行发包,并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农用地的用途、违约责任等事项。该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 《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也就是说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是一种民事关系,那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用地的所有权将如何体现?这就造成从法律角度对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的一种歧视,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不公平待遇。退一步讲,即使农用地的集体所有权弱化为非绝对性的土地所有权,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具 有排他性的土地产权,也不能以结构调整、农民 增收这一诉求去排斥集体所有权的有效行使和国家耕地保护制度的贯彻落实。

土地登记的统一性问题。无论是农用地、建设用地,还是未利用地,都属于国家的土地资源,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 会分工越来越细,土地的用途管制制度会更加严格,现行土地登记规则所确定的农用地登记以二级类为准、建设用地登记以三级类为准的模式,笔者认为已不适应不 断发展与完善的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不适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耕地保护现实的需要,应该统一口径,以三级类登记为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

对农用地之间改变用途的执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用地所有者,对农用地具有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用地的保 护和利用监管不力,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体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对承包户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的,不仅要按《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而且要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这就需要农业和国土资源部门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只有对改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改变用途的严格执法,才能实现耕 地总量不减少。

五、提出的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农业法》中增加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承担的耕地保护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评 等定级定产制度;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增加农户不但要承担改变耕地用途违约责任,而且要承担因改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用途造成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的法 律责任,增加造成数量减少、等级下降的处罚和质量提高的奖励制度,提高农户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在《土地管理法》或《农业法》中增加农业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2、土地分类应更加科学化。土地分类是土地登记的基础,既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应对应增加农业建设用地,将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的畜禽养殖基地(示 范小区等)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用地、人工开挖的坑塘养殖及其设施用地、晒谷场硬化用地等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用地,纳入农业建设用 地的范畴,使其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园地、林地具有明显的区别,从而推进农用地内部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

3、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农用地明确的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涉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确权发证、林地确权发证、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的确权发证、牧草地的确权发证等,只有通过依法确权发证,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和草原的权利主体边界,才能确保农户依法行使经 营权,才能有效地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和保护耕地,从而消除农村的不安定因素,确保农村大局稳定。

上一篇:基础设施范文 下一篇:无障碍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