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8:42:49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 课程设计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程,其中系统布置设计(SLP)是该课程教的主要方法。这是一种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的规划设计方法,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工厂布置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为设施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广泛采用,实践效果良好。它不仅是一种严密的设计理论,而是一套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模式和规范的设计程序。学习和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针对于此,本文研究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综合运用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一点并没有受到到广泛的重视。当前的课程的开展,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而很多企业在进行工厂布置设计时使用的是新的设计软件。教学中存在三大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2.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确;3.课程设计方法陈旧,缺乏实际应用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实践性,突出工程素质教育

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lE实验室,模拟现代制造过程;第二、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课程设计数据可以从一个现实的企业中选取,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进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到企业收集数据,解决问题。

2.明确学生的前期知识构架

工厂布置设计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课题。要求学生在此前完成以下学习:(1)修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课;(2)完成生产实习,对工厂布置设计有感性认识;(3)熟悉Office、AUTOCAD等软件的操作。

3.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运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

因为现有的很大工厂布置设计软件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设计思路之上的,通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的运用,可以实践设计过程,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能使课程设计有效地和实际接轨。

二、明确课程设计目的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工厂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

1.能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基本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调研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某工厂布置设计的实际操作,熟悉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规划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两个阶段:一是问题分析阶段;二是给定工厂布置设计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分析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完成以下工作:(1)分析产品构成,明确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2)绘制主要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图,明确各工序间的物料搬运量;(3)绘制各车间、仓库之间的物料流程图;(4)作业单位调查,针对各种不同的部门编制相应内容的调查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5)绘制工厂现有平面布置图;(6)对现有平面布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理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本阶段需要学生完成的设计成果有:1.产品零部件明细表、2.详细工艺过程图、3.物料流程图、4.工厂平面布置图。

2.工厂布置设计

针对给定的工厂实例,结合问题分析阶段的成果完成下列工作:1.通过产品―产最分析,确定生产类型;2.进行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绘制工艺过程图;3.进行物流分析,得到物流相关表;4.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5.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加权合并,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6.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7.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8.参考现场调研的情况,列出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与实际限制条件;9.产生三套布置方案;10.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工艺流程要求及生产变化的适应性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佳方案。

四、明确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设计任务的同时,需要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绘制设计图样,记录相关的分析设计过程;这就构成了课程设计的两大成果:课程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样。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也应该包括问题分析以及工厂布罩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要求:1.问题分析应包括必要的图表与文字说明;2.工厂布置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简图及文字说明。

图样是工厂布置设计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包括:1.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2.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3.布置方案图。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周刚编:物流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蔺 宇 齐二石 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月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设施;教学改革

“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是笔者所在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之一,主要教授智能建筑中的主要信息类模块和设施,以及与整个建筑有机结合的构筑方法。目前该课程的学时是40课时,包含34理论课时和6个时间课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学效果对学生整个四年的培养过程意义重大。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门课内容相对较多、涉及面很广。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为主,提问及讨论为辅。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直观概念,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这些方面。

1.知识点更新不及时

可选用教材较少,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跟不上产业需求。现有的知识体系受客观条件制约,对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上。对新技术、新框架的知识点增加较慢,与建筑信息施工生产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

2.工程实践内容不足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难以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讲授内容贯穿成一体。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和网络施工公司出于自身运营、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能接收大批学生到现场实习。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受实验环境的限制,实验内容与实际工程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只能通过实习安排有限的现场观摩。学生能看到一部分设备以及施工现场,但不能看到整栋建筑中所有信息类模块的具体情况和施工过程,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产生脱节,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3.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很多知识点涉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上,教师有时为将内容讲明白,不得不牺牲课堂讨论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加上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

4.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行业新动态。当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期末笔试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比10%、作业占比10%。学生主动思考、回答课堂提问,可以获得额外加分。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目。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学校深入行业进行调研,走访考察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和通信工程公司,重新总结划分、调整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使其符合行业现状。(1)调整讲授内容。学校简略原有的数字会议设备和视频会议,在增加VoIP和IP视频技术的基础上讲解新型视频和会议网络。学校增加局域网、无线网络技术内容以及综合布线技术知识点的比重。综合布线就像建筑的血管,各种应用信息设备就像器官,这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有机的整体观。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建筑网络的整体规划与布局方法,通过商务写字楼的网络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视频片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现场的认知。(2)调整重点。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前期有计算机网路课程作为基础,重点讲授无线网络和IP承载技术。(3)实践课程增加综合布线实践环节和应用服务器搭建实验。模拟建筑中的真实网络构建过程,形成直观认识。

2.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学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辟“建筑信息设施系统”的“课程讨论区”,供学生自习复习一级讨论使用。通过QQ群、微信等,教师使用网络上传讲义、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下载,以便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2)引入案例教学,将知识点融于案例中,辅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与课堂讲解及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教师根据每次课堂讲授的内容,事先安排相应的工程或实践案例,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案例,然后回答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集中讨论和讲解。(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完成报告并计入总评成绩。整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讨论区”或QQ群,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1)增加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完成后的增加知识总结和综合运用训练项目,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检验前期理论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目前课程设计的选题:住宅小区的公共信息系统设计和写字楼基础网络设计。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完成,形成实物成果并进行答辩。课程设计环节可以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2)企业实践教学,包含企业参观和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参观与调研的主要方式是带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参观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学习报告。企业专业实习的主要方式是在大四下学期让学生作为企业的工程师助理等职务,实地参加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学生在工程实际中了解一线,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是对学习效率的评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工具。课程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不单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职业素质等。课程考核环节应由笔试、平时作业、课程设计答辩、实验项目验收等方面加平均分得到总成绩。这样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将所学内容贯穿理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智能建筑与电气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专业,其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包括建筑学、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环境学等多个学科。“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计划中占较重比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寻找最新案例,设计更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时掌握新技术,紧跟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罗国明.现代网络交换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侯东亮.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D].广东海洋大学,2016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铁路站场与枢纽;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49-03

一、引言

2010年起,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进行培养,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涉及铁路工程与运输组织学两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侧重于技能训练,要求加强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站场课程设计》正是继《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站场与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的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课程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站场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掌握站场规划与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站场课程设计》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设计的不同情景设置。区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1)根据给定的资料,选定站型,确定主要设备的位置;(2)计算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走线及中间站台等设备的数量;(3)设计车站两端咽喉,绘制非比例尺详图;(4)计算坐标,推算到发线、调车线有效长;(5)绘制1∶1000比例尺详图;(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以上课程设计内容的覆盖面较广,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

1.对铁路运输组织的作业流程掌握不全面。车站咽喉设计是车站设计的关键,由于对车站的主要作业流程没有深入理解,造成车站咽喉设计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平行进路的设置不够合理、灵活。

2.对铁路站场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深。铁路站场与枢纽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是站场设计的主要依据,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定的方法,缺乏对相关标准说明的深入解读,导致站场设计坐标计算以及车站能力计算时,相关参数的选用不准确,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对现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了解。长期以来,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CAD画出设计方案图。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运用到铁路勘测设计部门的站场设计工作中,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可用于普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各种速度目标值铁路站场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掌握该学科的最新技术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统对站场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快速解决站场设计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

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同步。由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与《站场课程设计》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开始,因为没有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场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区段站的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一周2学时,不具有连贯性,理论课程经常会占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

5.成绩评定的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站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这种以“终稿”来确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通过讲评与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计水平。

三、《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修编和新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20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情况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增加高铁车站行车组织和相关动力学知识的扩展,扩充了车站各类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和作业流程,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原因。为了配合站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完铁路站场技术条件后,布置中间站设计的实验,重点训练学生中间站平面设计的过程,车站设计各环节应该考虑的重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使其牢固地掌握车站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调整《站场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改变一直以来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同步开始的做法,将《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同时将《站场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周的时间里进行,利用连续的2周时间来集中完成区段站的设计任务。调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在有了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时间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任务,避免了部分计算和设计等工作的重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各个环节。时间集中,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及时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区段站课程设计最好能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小学期内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开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小学期内其他实践环节的安排,目前区段站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后一年进行的。因此,这需要精心安排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课程实验和大作业,进行铁路中间站的设计和编组站初步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提前复习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3.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合。CASD(开思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ObjectARX、VC等开发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适用性强,可适用于普速、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可满足站场专业在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可用于进行复杂枢纽及各种站型车站的新建及改建设计工作。该系统将车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线路、各种类型的道岔、信号机和车挡等实体组成的集合,即将这些实体赋予相应的专业设计信息及行为特征,对它们进行连接编辑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场股道,最终可形成站场平面图。该系统分担了设计者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减少了站场设计强度,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目前铁路勘测设计部门在站场设计中已广泛采用。但是在软件的使用中发现学生过多地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缺乏应有的思考。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勤于思考,反复计算、推敲与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能对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仅是依靠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任务。影响铁路站场设计的相关因素诸多,站场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很大。为了既能使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区段站设备设施的选型,参数的确定,车站咽喉的设计方案比选,绘制出区段站平面布置的详图,相关设备设施坐标的计算,以及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然后通过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验证与优化,并输出相应的成果。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同时又掌握了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使用,能运用CAS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车站的设计。上述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区段站设计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课程更加切合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实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以便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相配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软件,对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补充与完善,增加系统软件应用,以及设计方案对比分析的内容。同时,编制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书,该课程设计指导书在最新设计规范指导下,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对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的站场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补充完善,指导书的内容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确实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场课程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的不同情景设置,为了进一步避免抄袭现象,可以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确保基础数据不重复,使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探讨。

5.改进课程设计考核办法。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设计过程考核与设计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设计过程部分成绩的比重为30%,设计结果考核成绩的比重为70%。设计结果的考核主要考核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文本的规范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除了要求学生在设计报告说明书的最后做课程设计的总结与体会说明外,课程设计还应专门安排成果展示环节,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中筛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成果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其他学生对其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最后进行任课老师的讲评,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也计入到最终的设计结果考核成绩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较深刻地体会到课程设计的难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设计思路,掌握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站场课程设计》作为《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之后的实践锻炼环节,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实践课,本文从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将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结合,补充与完善了该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指导书,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优化了课程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作为实践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登.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SD[J].科技创业,2006,(4).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2010年起,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进行培养,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涉及铁路工程与运输组织学两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侧重于技能训练,要求加强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站场课程设计》正是继《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站场与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的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课程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站场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掌握站场规划与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站场课程设计》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设计的不同情景设置。区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1)根据给定的资料,选定站型,确定主要设备的位置;(2)计算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走线及中间站台等设备的数量;(3)设计车站两端咽喉,绘制非比例尺详图;(4)计算坐标,推算到发线、调车线有效长;(5)绘制1∶1000比例尺详图;(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以上课程设计内容的覆盖面较广,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1.对铁路运输组织的作业流程掌握不全面。车站咽喉设计是车站设计的关键,由于对车站的主要作业流程没有深入理解,造成车站咽喉设计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平行进路的设置不够合理、灵活。2.对铁路站场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深。铁路站场与枢纽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是站场设计的主要依据,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定的方法,缺乏对相关标准说明的深入解读,导致站场设计坐标计算以及车站能力计算时,相关参数的选用不准确,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对现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了解。长期以来,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CAD画出设计方案图。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运用到铁路勘测设计部门的站场设计工作中,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可用于普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各种速度目标值铁路站场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掌握该学科的最新技术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统对站场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快速解决站场设计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同步。由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与《站场课程设计》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开始,因为没有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场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区段站的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一周2学时,不具有连贯性,理论课程经常会占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5.成绩评定的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站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这种以“终稿”来确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通过讲评与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计水平。

三、《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修编和新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20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情况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增加高铁车站行车组织和相关动力学知识的扩展,扩充了车站各类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和作业流程,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原因。为了配合站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完铁路站场技术条件后,布置中间站设计的实验,重点训练学生中间站平面设计的过程,车站设计各环节应该考虑的重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使其牢固地掌握车站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调整《站场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改变一直以来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同步开始的做法,将《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同时将《站场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周的时间里进行,利用连续的2周时间来集中完成区段站的设计任务。调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在有了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时间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任务,避免了部分计算和设计等工作的重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各个环节。时间集中,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及时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区段站课程设计最好能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小学期内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开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小学期内其他实践环节的安排,目前区段站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后一年进行的。因此,这需要精心安排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课程实验和大作业,进行铁路中间站的设计和编组站初步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提前复习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3.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合。CASD(开思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Objec-tARX、VC等开发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适用性强,可适用于普速、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可满足站场专业在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可用于进行复杂枢纽及各种站型车站的新建及改建设计工作。该系统将车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线路、各种类型的道岔、信号机和车挡等实体组成的集合,即将这些实体赋予相应的专业设计信息及行为特征,对它们进行连接编辑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场股道,最终可形成站场平面图。该系统分担了设计者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减少了站场设计强度,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目前铁路勘测设计部门在站场设计中已广泛采用。但是在软件的使用中发现学生过多地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缺乏应有的思考。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勤于思考,反复计算、推敲与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能对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仅是依靠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任务。影响铁路站场设计的相关因素诸多,站场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很大。为了既能使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区段站设备设施的选型,参数的确定,车站咽喉的设计方案比选,绘制出区段站平面布置的详图,相关设备设施坐标的计算,以及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然后通过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验证与优化,并输出相应的成果。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同时又掌握了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使用,能运用CAS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车站的设计。上述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区段站设计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课程更加切合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实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以便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相配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软件,对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补充与完善,增加系统软件应用,以及设计方案对比分析的内容。同时,编制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书,该课程设计指导书在最新设计规范指导下,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对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的站场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补充完善,指导书的内容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确实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场课程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的不同情景设置,为了进一步避免抄袭现象,可以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确保基础数据不重复,使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探讨。

5.改进课程设计考核办法。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设计过程考核与设计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设计过程部分成绩的比重为30%,设计结果考核成绩的比重为70%。设计结果的考核主要考核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文本的规范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除了要求学生在设计报告说明书的最后做课程设计的总结与体会说明外,课程设计还应专门安排成果展示环节,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中筛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成果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其他学生对其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最后进行任课老师的讲评,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也计入到最终的设计结果考核成绩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较深刻地体会到课程设计的难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设计思路,掌握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站场课程设计》作为《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之后的实践锻炼环节,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实践课,本文从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将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结合,补充与完善了该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指导书,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优化了课程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作为实践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补充与完善。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改革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确定和调整主要取决于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规划整理的中间资料和最终成果都需要用图件来表示。因此,系统的完成一项规划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踏勘调绘技能和制图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除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课程外,必须开设一些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进行支撑。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或两周。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乡或一个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文本撰写就不现实,更不用说进行图件的编绘。导致学生往往在缺乏系统资料整理分析的情况下,主观的拟订一个方案,匆匆应付了事,课程设计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分析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四个部分。而且就每一类型规划又包含多项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分区等内容;按照行政体系划分,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分为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和乡五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每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各项内容或者是每种类型上都与国家政策和地域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相当丰富,要求具有较高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组织能力。从各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来看,自开设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资料有限等原因.在设计中往往只取一个乡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料让学生练习,而且往往只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某一项内容,如撰写土地利用规划说明或文本。从学生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看,主观性强,规划方案缺少有力的材料来支撑,甚至有些同学在课程设计中照抄照搬现行或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三)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从现状分析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数据资料、图件资料,而且资料的现势性要求很高。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所用的资料都是近几年来承担的各地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也已改变。但这些资料都是纸质的材料,资料更新比较困难,使土地利用情况即使变更了,但课程设计用的还是几年前的资料,导致课程设计中规划方案的拟订和实际差别太大,没有可信性。

(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条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实验室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课程设计的要求。很多高校一个学院就只有一个计算机房,也就几十台机器。每期实习学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学生上机实习时间比较紧张,也影响到土地利用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时间的投入。

(五)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实施分析

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以来,一直采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来完成。但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尽管每次老师都认真组织,也安排了系统的训练项目,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七学期,在期末时,学生面临毕业,一些同学忙于找工作,一些忙着考研,而且面临期末考试,所以很难用心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上。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短。无论是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需求看,还是从国内开设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院校比较来看,多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偏短。

2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单一。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选择做一个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往往只完成规划文本方面的撰写。而对于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或者是乡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课程设计跟不上理论教学的要求。

3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条件差。由于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完成课程设计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正常实施。

4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实施方式简单。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一直采用期末集中进行的方式。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教学上便于组织,但加重了课程设计的任务,由于时间仓促课程设计成果往往比较粗糙。

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 增加课堂实习课时。当前由于缺乏课堂实习,集中实习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全课程的实习任务,而且理论课时比较长,在理论课时全部结束后进行集中实习,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忘记,需要重新温习以前学的知识,这样也占用了集中实习的时间,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分散进行实习,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安排集中实习进行总结,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规划设计任务,而且能把全书各项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加强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多,数据量大,让学生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把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完成文本的撰写和图件的编绘,依靠教学课时很难完成。但这些又是进行规划不能缺少的。因此必须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资料数据库,让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检查数据库资料是否够用,是否已经过时,然后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样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节省课程设计时间。

3 改善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大部分高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对计算机使用的需求。另外,软件设施也不够,目前很少有建立规划实习信息数据库的高校,每次实习,老师只能拿出过去的一些旧料让学生练习,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

4 严格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目前,由于时间短,时间又安排在第七学期,导致很多学生因毕业找工作或者忙于复习考研,对于课程设计抱着应付过关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只是把收集别人已经做好的其他地方的相关规划成果拿过来,改动一下就作为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缺乏自己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虽然在每次课程设计开始时老师严禁同学照抄,但现在网络发达,很容易在网上搜到相关的规划成果,加之课程设计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同学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老师不得不让他们课下完成。这样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就难以制止。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老师必须把好课程设计考核这一关,制定课程设计成绩评分的标准,在批改作业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对于课程设计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当批评和督促,如果到最后课程设计作业做的不符合标准,可以让学生下学期重做,否则不给予学分。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中能运用课程的理论知识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关知识形成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决策。

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乡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系统性

各工程系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宏观的资源平衡、总量预测到微观的管网计算,是一个工程系统从构建到建设使用的所有知识。授课时应系统的介绍各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性

课程主要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其独自的技术特点。城乡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是32课时,这个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远远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不能介绍课程的所有内容,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于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多,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的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对上课内容进行优化,目前城乡规划在工程系统的专业规划领域涉及的深度主要是指导后续是专项设计,上课内容应突出系统性,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各工程系统的在各层次规划中的深度。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课程中相关管网水力计算,可以利用规划设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管网水力计算,将各管网计算内容采用上机操作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网布置与计算的过程,了解相关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情况,能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各专项工程系统规划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作者简介:陈队永(1977-),男,河北无极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温少芳(1979-),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61-02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面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和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和方法基础。随着交通技术和交通学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已逐渐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为此,信息化教学引入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以实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优化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优化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1.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在课程学体目标的框架指导下,把教学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教学内容细化为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些小的“学习任务”来反映总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时,其教学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2.“教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对于新教学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具体明确的关键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学设计最好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散到具体任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是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策略。

3.课堂上要注重营造适合的教学案例情境

在优化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与当前课堂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尽可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学习案例背景,有意识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等原有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利用新信息去整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4.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联想和分析判断,并将其联想、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学习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手段。

5.要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教学任务”带动教学,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门相关课程的相互整合。这些“教学任务”总是把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各种资源信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探索专业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所以,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体现课程和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学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优化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内容涵盖了交通领域内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理论,是全面掌握交通工程设计知识结构的综述性课程,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其中的基础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抽象,这就对教学设计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侧重点。虽然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是一样的,但是在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还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设计。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就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不仅要知道现代交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手段,同时对于管理设置的依据也要有所了解。例如关于交通设施的学习,除了了解交通设置的类型外,还应该能够独立地进行交通设施设计,这些就是基于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的相关的建筑材料、力学分析等课程。针对这方面的训练,学校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另外两部分内容是交通规划和交通流分析,这两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交通流主要是将交通状态用数学的形式建模,学生在理解上略显抽象,主要是学生缺少对交通流的观察,另一方面是对数学建模的过程了解较少。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通状态的分析及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交通流过程中更有兴趣。在这部分课程的设计上应充分鼓励学生观察现实中的交通管理现象,并进行理论分析。

交通规划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系统分配原理的应用,目前也多是采用规划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在这部分课程设计上,针对交通规划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设置了一周的交通规划设计课,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规划的原理步骤,还能够应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实际的操作。因为目前规划软件相对较为成熟,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同时,将规划原理进行现实意义的模拟演示,扩大了知识应用面。

2.课堂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一门基于交通现实状态,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将一堂50分钟的课上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任课老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借助多媒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工具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不是仅仅利用PPT,添加一些图片,一小段录像就可以实现的。信息化条件下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好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电子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题库等)和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综合利用,并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将真实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老师讲解“交通三要素”时,将交通在自由流状态和强迫流状态下的交通录像播放给学生,启发学生描述这样状态下的交通对他们的影响如何,总结学生的说法,给出专业的理论定义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使学生对交通流的特点有了专业的认识,课堂的互动也是很活跃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主学习设计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时候,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也帮助学生在搜索资料方面把一下关。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后作业、课程小论文、交通设施调查方案的设计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观点,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4.考核设计

课程考核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采取提交作业、回答问题、平时测验等信息化考评方法,力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考核,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根据“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5-8.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本文拟通过借鉴CDIO的理念,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对工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和建设思路、建设环节和过程等内容系统地进行研究,为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的作用和目的、借鉴CDIO的基本理念开展课程设计和建设,坚持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突出工程能力培养,以工程任务驱动为基础设计教学模式,以工程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完成工程任务的基本过程,具有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

二、工程实践类课程设计、建设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特点,我们提出了“需求、构思、设计、实现、运作(NCDIO)”五步骤课程设计、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①,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课程设计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专业标准、岗位需求等方面,开展“需求(Need)”分析,得出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标准,进而明确课程的作用和目标;又根据需求和目标“构思(C)”出课程教学、学习的情境、教学条件(课程教学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师资条件等课程教学的基础要件;进而对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课程教学过程环节进行“设计(D)”;再根据总体构思和设计目标,创造条件以“实现(I)”教学目标;最后进行实际教学“运作(O)”,检验是否达到课程设计建设的目标,以便总结改进。

综上所述,在使用借鉴CDIO之前,增加了根据岗位“需求”明确课程目标的环节,以有的放矢。

三、N――需求分析

其一,根据职业标准确定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专业职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二,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标准,分析确定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和典型项目的工作过程。以具体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标准,分析归纳出工程任务、过程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安全、集成相关的典型工程项目和典型任务。其三,分析确定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所需的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认真分析专业职业岗位任职标准,明确课程所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四、C――系统构思

根据“需求”得出的课程目标要求,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进行系统构思,构架出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学生状态,以及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前导课程以及后续课程的知识技能链接等内容。(1)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内所需的工具、设备设施以及这些工具、设备设施的技术参数要求、学习情境设置所需的布局等方面。(2)软件条件。主要是师资队伍、教材、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资源建设,以及如何整合资源,使软硬件实现最佳相匹配。(3)学习情境的营造。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工作过程所需的工具、设备设施为载体营造学习情境。在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较易实现“学习情境”的目标,而在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采用虚拟仿真、模拟等方式在环境、流程、管理等方面来营造“学习情境”。(4)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链接。主要考虑课程链路问题,明确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开设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否为后续开设的课程打基础。

五、D――课程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坚持科学、系统、实用的原则,以工程项目涉及的典型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掌握工程工作步骤和知识。

学习情境的设计坚持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学习提高过程,体现了职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培养提升过程”②,使学生体验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以增强自信。

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设计多个情境,每个情境可包含多个模块和工程项目任务的子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典型任务和工作过程所需的环境、工具、设备设施为载体,不能与项目的工作环境和步骤相分离,体现虽然面对的任务和环境不同,但工作步骤是重复的,学习情境设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

2.课程考核标准设计。(1)考核标准。主要应围绕课程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和指标。对工程实践类课程来说,要突出工程项目的特点开展考核,注重过程、形成性考核,技能考核和能力、素质的考核。(2)考核内容和方法设计。切忌只注重知识考核、忽略技能考核,应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开展综合考核,不可以一张试卷定优劣。因此,考核内容除过程、任务和形成性的考核外,还应包括平时的日常考核、知识掌握程度考核、知识应用能力考核、项目工作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情境能力和素质考核,当然也包括期末综合考核。(3)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开展学校、社会、学生多元化评价。如在学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课程的满意度调查评价;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跟踪进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课程考核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分析和考核,尤其注重项目过程各主要环节的监控与考核,确保各主要环节的考核质量;注重学生知识、技术向技能的转化,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职业专门技能的培养,开展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参与考核,除教师考核外,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开展学生考核,项目小组成员之间开展相互考核。(4)考核度量设计。考核度量应采取多维的考核度量方式,不宜使用试卷定优劣。度量设计除对完成的过程、任务进行度量外,还要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基本知识、能力(含人际能力)、项目过程和工作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的互融能力等方面的度量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工程项目过程、工作步骤为引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目标之一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专业技术能力,知识技术和经验运用的能力,对工作计划管理和评价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契约精神、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

4.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理论,根据工程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围绕职业岗位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强化学生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针对专业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因此,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的特点,以及具备符合实际工作的教学上的可操作性,具备普遍适用此类性质课程和项目教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目前,符合工程实践类课程,公认的教学模式有:(1)工学交替模式。采用知识讲授与情境实践交替进行方式,开展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2)任务驱动模式。以完成工程项目典型任务的过程和目的为标准,明确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实施。(3)项目导向模式。以工程项目典型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为指导,不断重复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工作步骤,在重复步骤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等的培养。

5.教学方法设计。设计教学方法时,一般以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为基础,围绕课程目标,以工程项目过程、任务为驱动实施教学。其过程的主要环节为:情境介绍、示范演示、任务实训、任务考核、综合实训、综合考核等。积极开展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边听讲,边练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程实践类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调动学习积极性,突出技能培养;让学生体验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工程项目工作的特点,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工程实践类课程,目前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小组、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接力提问等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灵活交替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关于这方面的描述文献颇多,不赘述。

6.教学手段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此类课程主要考虑以下手段的运用:(1)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开发建设各类教学资源。(2)虚拟仿真技术。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设计开发工程项目典型任务所使用到的工具、设备的虚拟仿真系统,利用这些系统仿真工程项目工作过程和设备的配置使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3)互联网和图书馆。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甚至到相关企业实地调查来完成任务或作业。

六、I――建设实施

设计完成以后,为满足课程设计的目标,需要系统地建设满足课程教学的软硬件资源。资源建设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方案,通过自我建设和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包括实训(验)室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以及与其配套的管理等内容。

1.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目标,建设能满足设计目标所需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根据企业性质和合作的方式的不同,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可以是集中实训,可以是顶岗实训,时间长短依教学需求确定。(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根据课程设计的需求,确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建设方案和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建设时注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其次,在实训基地内部的环境布局方面,以方便学生动手、直接经验的学习、方便多种教学法的实施为原则。如为适应项目小组、角色扮演方式的教学,在实训台桌的布局上,最好采用方便小组教学的布局方式――岛式布局等。最后,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其服务和管理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实训基地并与教师开展交流互动。

2.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尤其注重聘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开展企业与学校员工岗位互换活动,让教师到企业工作,企业员工来学校任教,以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工程构建能力。

3.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具、参考资料、实训耗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准备。这些资源最好能实现网络化管理,方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和使用。最好能为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站,在时间、空间、资源上方便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管理和师生沟通交流、学生自学。

七、O――组织运作

以情境化的典型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应用为主线,任务为驱动,按照工程项目典型任务的建设标准、工作标准,对典型任务和过程涉及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梳理,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有机“链接”起来,并在实践中予以体现。教学组织和运作应注重以下方面:(1)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开展不同性质实训。对不同的任务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和不同性质的实训。不同性质的实训主要包括:验证性的实训,让学生理解知识技术的原理;设计性的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而综合性、项目开发性、真实体验性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2)理实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地点交互进行,融为一体。教学的组织实施要在理实一体的实训基地进行,以便将工程项目任务的实际工作情境搬进实训课堂,也可将实训教学设置在企业的工程现场。(3)课程考核。切忌一次考试定结果,课程考核应根据课程设计的目标,既要开展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开展应用知识技术能力的考核,以及纪律、态度等素质方面的考核;既要开展过程性、单项性的平时考核,也要开展总结性的综合考核;既要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考核,也要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考核等,并根据课程性质、目标等因素设定不同的考核比例。(4)调查反馈和改进。及时对课程的运作效果进行调查反馈是保证实现课程设计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可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按照NCDIO模式重新修正。

八、结束语

实践表明,采用由CDIO发展而来的NCDIO模式开展工程实践类课程设计和建设,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对课程培养目标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该类课程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趣味性强,较易“点燃”学习激情。学生的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有较大提高,自信心普遍增强。但由于课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决定了任何一种课程设计和建设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万能良方”,课程设计和建设要得到好的效果,需要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优化的过程才能实现。

[注释]

①普林林,董兴.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2.

②冉德君,罗志平.应用型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设计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6):74.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 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1.3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1.4 内容广

本课程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即有各专项工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也有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统一布局、整体协调的内容;即要考虑各专业工程的设施、管线的统一安排,还需考虑这些工程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1.5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是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城市规划原理》同时开设,而《城市规划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平行开设这两门课程,学生对城市规划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工程系统的深度把握感觉吃力。

另外,本课程目前是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学时是48课时,在有限的学时里,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少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大,在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能较好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规划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 课程设置调整

本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最好能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后,并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之前,使学生在一定的规划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在城市规划各层次设计之间将城市规划涉及的工程系统学习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另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依靠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难于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及其专业工程规划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实用设计方法与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不能较好的规划工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课程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来强化学生对专业工程规划的实用设计方法,并适当的增加课时。如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是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对第一版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将涉及管线计算的部分删去了,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对本课程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分常态基础课和动态深化课,各36课时,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划方法,实践课将理论知识深化并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该教材适用于常态基础课。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简明、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应增加相关设施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实际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各专项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课程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院的防灾研究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制作,使课程在专业领域能向更深层次延伸,利于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戴慎志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仿真软件VISUM 地铁运营管理专业 实验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8

1 前沿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专属学院。学院特点之一是与上海申通地铁合作办学,实现学生就业对接、科研合作,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涉及各项运营管理手段,如何合理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加措施,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进行预估,掌握这些技能不仅依赖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实践,获得直观认识,累积生产经验与教训。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庞大,各部门互相交融,牵一发而动全身[1],且作为公共交通设施,承担着大量的客流,学生很难在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进行实验。

近年来,计算机的大力发展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模拟的机会。目前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的软件较少,但大部分的综合规划、管理软件都可以实现模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德国PTV公司VISUM就是其中一个功能全面、实践效果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软件[3]。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利用VISUM仿真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进行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

2 VISUM仿真软件的适用性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运营管理专业的两门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及其对应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都涉及VISUM软件相关功能。

交通规划项目,首先会涉及到交通供给问题。因此,把各种交通方式的供应情况通过路网模型表达出来就具有重要意义[4]。通过这个数字形式的路网模型,可以反映出研究范围内的交通设施在时间、空间的结构特性。VISUM宏观交通规划软件,正是满足这种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要求而产生的。VISUM主要用于区域规划或全国范围内规划,提供各种交通分配运算程序、建立传统的四阶段交通模型,包括新兴的基于出行链和活动链的非集计分析方法。为教学实验中演示交通预测各阶段任务、新兴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区别提供直观、系统的认识。

运营管理中涉及大量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其采取与否以及采取哪项措施、方案能否优化是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依赖于对措施和手段实施效果的评价。VISUM仿真软件提供了丰富深入的定量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通过庞大的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评价功能。

3 演示性实验及练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目的是利用城市轨道交通有限的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交通运输功能,其主要手段是调节地铁系统的运能和客流分布,具体如:增加列车班次、优化换乘车站客运组织、调整出行费用等,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以上手段的效果,开设相关演示性实验及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基于VISUM仿真软件建立一个基本模型,建模数据包括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和OD数据。

3.1 列车发车间隔调整

列车发车间隔关系乘客在地铁系统中的运行时间,是乘客选择出行路径的重要因素。实验中由教师调整一些线路的行车间隔,运行软件后会发现客流分布发生了变化,由此,请学生思考并分析客流分布变化与线路行车间隔的关系,之后请学生自己尝试选择不同线路、不同幅度改变发车间隔,分析客流变化情况,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理解。

3.2 票制票价设置

票价因素是出行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教师基于基本VISUM模型,参考上海地铁的票价票制进行软件参数设定。实验中由教师调整一些线路的票价后,运行软件后同样会发现客流分布发生变化。之后过程类似,请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软件运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并自己动手操作软件。

3.3 换乘走行时间

换乘走行时间不仅关系乘客在地铁系统中的运行时间,而且关系到乘客的体力消耗。教师将基础模型中某些换乘站的时间进行更改,后运行软件,请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软件运行结果,并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

3.4 各参数综合实验

在上面的例子中,模型中只改变了某一个参数的数值,通常实际情况下运营组织方案的改变不会是单一参数的改变,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最后,请学生自己对软件中的多项指标进行更改,并综合分析软件运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看待地铁系统的观念。

4 实践环节

实验课随着教学内容进行,虽然可以验证和巩固每个知识点,但软件的应用被分裂开零散的进行,系统性不强。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需要综合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对所学知识、软件进行综合应用。从课堂实验到课程设计,符合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该课程设计任务包括基于VISUM仿真软件的交通规划四阶段建模和运营组织方案评价比选及优化。具体设计流程包括基础信息输入(如:小区人口/用地性质,地铁线网运营方案等)、交通产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分配及方式划分、软件参数标定(如:发车间隔、票价票制、行车速度)及运营方案比选(评价指标为:车厢满载率、出行时间、行业效益等)几个方面。

5 总结

通过互动式的实验教学,课堂上及时巩固加深所学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堂学习氛围和效果好。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全局观和自主思维模式得以树立,实践环节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黄璐,刘志钢,邱薇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创新实验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19-121.

[2]PTV公司.VISUM软件说明书[Z].

[3]秦焕美.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作者简介:陈颖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

刘志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

上一篇: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