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04 20:49:14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7

1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当地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进行精细化的气候划分,并加强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划分,将气象服务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功能发挥出来。在进行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时,能够根据环境气象因子设计墙体厚度、仰角、覆盖物透光性等建设参数;气象服务要能够提供设施内外实时环境气象因素监测信息,针对设施农业提供大风、冰雹、暴雪等防灾减灾气象预报警报;针对设施农业环境调控进行精细化的气象预报,包括灌溉、通风、加热、揭席帘等等,还可对气象预报的内容做进一步延伸,包括观光旅游天气信息、采摘或适宜播种天气信息、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等。

2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施农业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也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但是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水平却比较滞后,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人员、组织,均无法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仅没有专门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机构,而且其所涉及到的技术推广单位,也未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形成深刻认识,管理方面有所疏忽,导致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未较好的融合于产业园区的日常管理与生产中。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在基层气象部门尤为突出,基层气象部门不仅要承担气象站的基本业务,还要承担一些政府工作,导致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一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是由其它岗位转岗而来,其理论知识水平及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要求。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不精细化、针对性不强。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月、旬天气预报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且气象要素预报能够更加精确、气象服务产品更加精细化、针对性更强。但是基层气象服务水平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方法单一。现在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材料、农村大喇叭的层面,而一些新型媒体的作用未充分体现出来,比如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等,直通式服务覆盖面小,导致气象服务无法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

3 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措施

针对上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

对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细化。根据现阶段设施农业的研究理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入研究设施环境中作物与其它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一般规模,分析气象因子与作物的关系,研究设施作物各生长阶段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对气象服务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远程监测、自动调控等各个环节进行完善,有效的预警信息,使农户可以提前安排各种防护措施,降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损失;还要提高农业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的气象专题服务水平,对寒流、强降温、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进行分析、评估,提前做好预报预警,为当地的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其实现代农业是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而气象与农业科技的联系十分密切。气象部门要与农技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结合气象要素预报采取对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一改传统单一分散的气象服务模式,实现与农技部门的联合服务。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指导,联合起来研究设施农业小气候及农作物的栽培试验等,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促进气象部门与农民的信息沟通。农业气象信息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只有为农民所有,农业气象服务的真正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将气象信息发送至农民群众中。具体办法可以开通免费手机短信,主要发送日常天气信息、突发性灾害天气等;利用电视媒体介绍气象信息及农产品信息;还可以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开通网络等,扩大气象信息与农事相关知识的普及度等。

4 结 语

设施农业范文第2篇

设施农业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环境,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避免外界变化和恶劣气候对其影响。因此,环境控制是设施农业的关键技术,设施农业环境监控在作物生产的经济效果、品质优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环境监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移动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远程监控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可控环境农业的精准化、自动化监控提供了新的途径。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照和CO2浓度,而作物的生长状态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速度。目前,天津市设施农业环境监控手段相对滞后,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基本依靠人工凭经验操作,实时监控技术虽然在极少的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中应用,但无农业专家决策系统支持,远不能满足天津市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设施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结构及原理

2.1结构

设施农业远程监控系统是实现设施农业环境监控的软硬件平台,是一个集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

2.2原理

该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RS-485总线将数字传感器与现场采集器连接,组成现场实时监控系统。现场监控系统通过GPRS模块与移动GPRS网络连接,将现场采集数据实时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并存储到数据库中。在应用程序服务器端通过信息软件,可以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上SQL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在网络上。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一起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远程无线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在客户端只要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实时数据,并浏览和下载所需要的历史数据。应用该系统,可在远离观测现场的异地对温室设施环境要素进行远程监控,并可以变更数据采集系统的一些工作参数。

3设施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特点

3.1远程监控系统

实现设施农业24h数据采集及图像监控,为用户及农业专家提供决策依据。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适宜与否,往往可以通过幼苗、植株、果实的长势反映出来,不良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植株生长异常。设施农业环境条件与作物生长状况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变化及关联关系,远程监控系统可以24h进行采集作物各个生育阶段对温度、湿度、土壤水份等数据及进行图像监控,为用户及农业专家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保证设施农业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保证作物优质、高产。

3.2远程监控指导农业生产

专家决策系统通过对设施农业内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因子进行定量化的监控、数据分析掌握监测效果,以网络方式对农作物生产情况、环境控制等给予指导建议,方便农户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3.3远程监控与专家决策结合

目前,天津市设施农业环境监控手段相对滞后,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基本依靠人工凭经验操作,实时监控技术虽然在极少的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中应用,但缺少农业专家决策系统支持,远不能满足天津市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远程监控技术将远程监控与农业专家决策有机结合,专家能够通过数据监控,指导农户灌溉、增温、加湿等,给予指导建议,保证农作物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

4结论

设施农业范文第3篇

马良来了

采访时台安县高力房镇乔坨村的菜农柳振武就一直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叫马良,是位来自外地的蔬菜收购商。

柳振武告诉记者,他以前种大田,一年只能收入几千块钱。后来搞起了大棚种植,最初种网纹瓜,现在以茄子为主。如今吃喝不愁,大棚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是大棚种植让自己改变了命运!

种菜有个销路问题,柳振武乐呵呵地说,“销路没问题,有的是贩子,这个不愁。有些贩子来这大半天连菜都拉不着。”说话间,马良来了。

柳振武和马良已经合作六七年了,他坦率地说:“我啊,关键是看他实诚”。实诚的马良来自盘锦市,他今天在柳振武这里收了2000斤绿茄子,每斤0.8元。柳振武说,这个价格很公道。

常年活跃在高力房镇的经纪人除了马良,还有五六个。马良说:“我们每人每天都能在这儿收五六千斤菜,常年如此。蔬菜运走了,生活也一天天好了!”

乔坨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柳振坤告诉记者,他们村的菜根本存不住货,价格方面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柳振坤1979年就来到村里工作,1988年开始担任村书记兼主任。乔坨村从1991年开始搞设施农业。经过4户试种以后,开始大范围推广。不到3年,就发展到了300多栋大棚。经过不断的品种优化,村里除了主打的茄子以外,1997年,他们经过考察,最终还从日本引进了耐储存、耐运输、口感好,有着瓜王美誉的网纹瓜。“网纹瓜的市场销路没有问题,经济效益也好,每亩产值5万元以上。”柳振坤说。村里专门成立了网纹瓜生产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组织生产。如今还在沈阳一家大型销售市场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点,形成了销售网络。

2008年,乔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8万元。同年,柳振坤还有幸成为了北京奥运的火炬手,参与辽宁境内的火炬传递。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柳振坤说,这都应该归功于政府发展设施农业的好政策。

为了打响品牌,他们还注册了“台绿”和“乔坨”牌商标。并通过了ISO9001∶2000、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FOFCC有机食品验证以及辽宁省农产品及食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验。

局长有话说

在台安县农经局,记者见到了雷靖音局长。雷靖音介绍说,台安的设施农业是从2006年制定《设施农业三年规划》后迅速发展起来的。6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抓设施农业工作。现在,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35万亩,共建各类温室大棚8.33万栋,全县基本实现户均一栋棚。年产各类反季蔬菜100万吨,年创产值20亿元。规模的增加直接拉动效益增长,设施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近年来,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对种植品种进行调整。现已形成以茄子、黄瓜、西红柿等为主要品种的设施蔬菜发展格局。由于茄子的市场需求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加之经过技术推广,种植户现在基本都已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茄子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保障。设施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台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设施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有些人不按照规范生产,使产品质量下降,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实施统一开发,统一购苗,科学定植,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上市时间。并且实行了产品追溯制度,以网纹瓜为例,他们对每一个瓜棚都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按照产品质量规程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具体棚、具体人,从而确保了质量。

据雷局长介绍,台安全县人口总数38万,其中有近30万人是农民。目前户均一个大棚,生产规模基本已经饱和。今后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将放在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上,要运用现代技术生产质量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减少劳动力,这也是降低设施农业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销售方面,由于台安本地市场规模有限,设施蔬菜主要由经济人销往沈阳、长春、大庆、哈尔滨等地,本地的农村合作社在这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主要承担两方面的风险,一个是市场价格风险,另一个就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台安县农经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办,在各乡镇都设有信息员,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几年来,台安县依托资源和基础优势,坚持扶持引领,着力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专业镇和专业村,涌现出了乔坨网纹瓜、康家花卉、小红旗西红柿、高力绿茄等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新开河镇、高力房镇、达牛镇、西佛镇成为设施种植业专业镇。目前,全县已形成8个特色产业,5个特色镇场、59个特色村屯,其中棚菜生产专业村35个,特色产业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村达到88个。

设施农业范文第4篇

【作者】程睿,吴泽全,徐冬,蔡晓华

【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出处】农机化研究,2011年02期

【关键词】温室,PLC,控制系统

【篇名】坝上地区大果欧李温室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

【作者】李永东,

【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出处】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6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栽培技术,欧李,温室

【篇名】北方干寒地区目光温室CO2预测模型建立与冬季试验

【作者】毕玉革,麻硕士,崔红梅,朱军

【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12期

【关键词】北方干寒地区,日光温室,二氧化碳,预测模型

【篇名】北方干寒地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毕玉革,麻硕士,徐轶群

【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

【出处】农机化研究,2010年12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太阳辐射,预测模型

【篇名】北方蜜蔗的温室栽培

【作者l李梅

【位】河北省李梅蜜蔗研究中心

【出处】北京农业,2011年01期

【关键词】温棚,技术措施,三膜覆盖,地膜,温室栽培

【篇名】低碳理念在GSM温室近程监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李辉耀,王纪元,赵虎

【位】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出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关键词】低碳,温室,GSM,远程监控,设计

【篇名】顶部通风对日光温室内温湿度的影响

【作者】谢迪,须晖,李天来,王蕊

【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设旋园艺重点实验室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关键词】温室,自然通风,温度,湿度

【篇名】对目光温室5种建造模式的解析

【作者】赵凤命

【位】山西省农机局

【出处】当代农机,2010年12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建造,模式

【篇名】改良型冬暖半地下式抗风雪日光节能温室结构及建造技术

【作者】马卫华

【位】山西省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1期

【关键词】地下式,日光温室,建造技术,钢丝,后墙

【篇名】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发展探讨

【作者】来瑞芳

【位】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农技站

【出处】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4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高寒地区,问题,优势,前景,对策

【篇名】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辣椒栽培技术

【作者】郑淑荣

【位】北票市蔬菜站

【关键词】辣椒属,日光温室,保护地栽培,茄果类蔬菜

【出处】现代农业,2011年02期

【篇名】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温室控制系统设计

【作者】陈广庆,孙爱芹,徐克宝

【位】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出处】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关键词】温室,PLC,MCGXZS,分布式监控

【篇名】基于STC89c52的温室温度和光照测控系统设计

【作者】张德宁,温鹏,耿丽微

【位】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关键词】温室,温度,光照度

【篇名】基于STM32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研究

【作者】傅仕杰,张英梅,王乐,

【位】太原理工大学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12期

设施农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冬季;设施农业;管理措施;新疆吉木萨尔

吉木萨尔县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以东150km,北靠准噶尔盆地,南依天山北麓。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吉木萨尔县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寒暑变化悬殊,属于典型温带中纬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常处于高压控制下,气候稳定,低温严寒。根据近年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显示,县域南部山区有明显的逆温带存在,对发展设施农业极为有利。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吉木萨尔县开始向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转变的目标进发。2009年,县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鼓励,温室蔬菜大棚由年初的300座迅猛发展到入冬前的近2 000座,为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已进入全面运行时期,为使每座大棚充分发挥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笔者根据当地冬季气象条件,针对温室大棚的管理提出建议,以便于在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中作为参考依据。

1科学建设温室大棚

设施农业是通过人工建造温室大棚利用冬季有限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经济。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冬增温、春提早、秋延晚”的效果,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的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设施农业在建设中,尤其在地域选择、走向、坡度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搭配合理、科学修建。如果建造不合理,进入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易影响温室效益,造成温室蔬菜多种生理性病害和落花落果现象[1]。

一般在气候学上修建温棚应考虑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反则就越少[2]。太阳高度角(h)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ψ)、太阳赤纬(δ)以及时刻(ω)有关,太阳高度角的求算公式为:

sinh=sinψ·sinδ·cosψ+cosδ·cosω

吉木萨尔县存在逆温效应的地区海拔高度在1 100~1 500m的前山区,一般纬度约为43°55′的区域。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该地区修建温棚的坡度应设计在55~60°比较合适,走向应该为正南偏东5~10°为佳,这样既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又利于通风透气。

2合理调节温度

温度调节是冬季蔬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进入11月以后,吉木萨尔县基本进入冬季,蔬菜生产管理也进入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一般晚上温度将下降到-5℃以下,日照时间缩短,且温度变化较大,生产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如有降温天气过程,温室内温度偏低应及时加火升温,并及时加盖草帘等覆盖物,棚膜最好选用新膜;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时,可打开上部通风口,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则应在棚膜上加盖草帘进行保温,使温度保持在15~18℃。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温室多层覆盖,可在温室薄膜的下方、拴吊绳的铁丝上方,再反搭1层薄膜,这样2层膜中间隔有空气,可明显提高室内温度[3]。此外,入冬前秋延晚果菜已进入生长后期,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前提下,要尽量延长结果时间,以增加温室生产的效益[4]。

3强化光照管理

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透光性好、寿命长的无滴膜,并注意经常清扫膜面,保持薄膜较高的透光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室内温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使室内蔬菜早见光、多见光,以更多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如遇连阴天,只要不下雪,就应拉起草帘增加光照;若遇下雪天,应及时清扫积雪,以免压损大棚,并维持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

4合理浇水

冬季由于蒸发量小,蔬菜对水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因此蔬菜定植后可将包括走道在内的所有温室地面一律用地膜覆盖起来,以尽量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浇水时要根据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蔬菜长势来确定浇水时间,做到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晴天上午浇水,下午不浇;浇温水,不浇冷水;于地膜下沟内浇暗水,不在沟里浇明水;不大水漫灌。根据不同的蔬菜长势特点结合浇水进行氮肥、磷钾肥配合追肥。

5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管理

遇到寒冷、连

阴、下雪天气时,要在保持室内温度满足蔬菜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草帘,决不能因天气寒冷、连阴天,怕蔬菜受冻而整天不揭草帘。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帘,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积雪,下午提前盖帘,再在草帘上盖1层薄膜以加强保温。遇连阴天后突然转晴,切不可猛然全部揭开草帘,应陆续间隔揭开,遇强光时再将帘子放下,光照弱时再揭开,使蔬菜慢慢适应阳光的照射,否则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甚至死亡。在遇到连续低温、连阴天、下雪天气,室温持续下降的情况,为避免蔬菜冻害发生,可进行人工加温。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室温的变化,当室温已降至10℃时,如果还继续下降,且根据天气预报第2天也不转晴时,可采取人工辅助加温的方法,提高室内温度。

6病虫害防治

由于温室温度大、通气性差,蔬菜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它们不仅能直接危害蔬菜的生长,而且能够传播各种病毒,管理中要注意及时做好防治。蚜虫、白粉虱可采用黄板诱杀的方法,即在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来诱杀害虫;也可采用蚜虱一熏净进行熏烟防治。防治中要以烟熏剂和粉尘剂为主,尽量少喷雾,减轻棚室内湿度,以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病害防治主要采取通风降湿并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及增加通风透光性,可通过叶面喷肥,补充植株生长需求。叶面喷醋可防病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不仅可以起到根外追肥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叶肉含糖量,提高抗寒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7推广应用嫁接栽培技术

嫁接栽培技术是当前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防止根病发生、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黄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砧木品种抗病能力强,可同时抗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等4种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嫁接苗对土壤传播的病害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具有耐低温、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等特点,长势强、结果早、产量高。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一般都在90%以上,产量可比自根苗提高20%以上。

8参考文献

[1] 马宏武,玉素甫·阿布都拉.影响和田冬季设施农业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46-48.

[2] 孙智辉,尹盟毅.延安冬季太阳辐射特征及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陕西气象,2007(1):34-36.

[3] 宋克明.冬季大棚几种覆盖方式保温效果试验[j].安徽农业,2004(12):19.

[4] 卞悦,羌勋良,潘国良.冬季设施农业效益调查与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2(1):23-24.

设施农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冬季;设施农业;管理措施;新疆吉木萨尔

吉木萨尔县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以东150km,北靠准噶尔盆地,南依天山北麓。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吉木萨尔县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寒暑变化悬殊,属于典型温带中纬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常处于高压控制下,气候稳定,低温严寒。根据近年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显示,县域南部山区有明显的逆温带存在,对发展设施农业极为有利。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吉木萨尔县开始向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转变的目标进发。2009年,县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鼓励,温室蔬菜大棚由年初的300座迅猛发展到入冬前的近2 000座,为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已进入全面运行时期,为使每座大棚充分发挥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笔者根据当地冬季气象条件,针对温室大棚的管理提出建议,以便于在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中作为参考依据。

1科学建设温室大棚

设施农业是通过人工建造温室大棚利用冬季有限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经济。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冬增温、春提早、秋延晚”的效果,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的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设施农业在建设中,尤其在地域选择、走向、坡度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搭配合理、科学修建。如果建造不合理,进入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易影响温室效益,造成温室蔬菜多种生理性病害和落花落果现象[1]。

一般在气候学上修建温棚应考虑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反则就越少[2]。太阳高度角(h)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ψ)、太阳赤纬(δ)以及时刻(ω)有关,太阳高度角的求算公式为:

sinh=sinψ·sinδ·cosψ+cosδ·cosω

吉木萨尔县存在逆温效应的地区海拔高度在1 100~1 500m的前山区,一般纬度约为43°55′的区域。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该地区修建温棚的坡度应设计在55~60°比较合适,走向应该为正南偏东5~10°为佳,这样既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又利于通风透气。

2合理调节温度

温度调节是冬季蔬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进入11月以后,吉木萨尔县基本进入冬季,蔬菜生产管理也进入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一般晚上温度将下降到-5℃以下,日照时间缩短,且温度变化较大,生产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如有降温天气过程,温室内温度偏低应及时加火升温,并及时加盖草帘等覆盖物,棚膜最好选用新膜;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时,可打开上部通风口,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则应在棚膜上加盖草帘进行保温,使温度保持在15~18℃。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温室多层覆盖,可在温室薄膜的下方、拴吊绳的铁丝上方,再反搭1层薄膜,这样2层膜中间隔有空气,可明显提高室内温度[3]。此外,入冬前秋延晚果菜已进入生长后期,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前提下,要尽量延长结果时间,以增加温室生产的效益[4]。

3强化光照管理

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透光性好、寿命长的无滴膜,并注意经常清扫膜面,保持薄膜较高的透光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室内温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使室内蔬菜早见光、多见光,以更多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如遇连阴天,只要不下雪,就应拉起草帘增加光照;若遇下雪天,应及时清扫积雪,以免压损大棚,并维持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

4合理浇水

冬季由于蒸发量小,蔬菜对水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因此蔬菜定植后可将包括走道在内的所有温室地面一律用地膜覆盖起来,以尽量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浇水时要根据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蔬菜长势来确定浇水时间,做到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晴天上午浇水,下午不浇;浇温水,不浇冷水;于地膜下沟内浇暗水,不在沟里浇明水;不大水漫灌。根据不同的蔬菜长势特点结合浇水进行氮肥、磷钾肥配合追肥。

5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管理

遇到寒冷、连

阴、下雪天气时,要在保持室内温度满足蔬菜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草帘,决不能因天气寒冷、连阴天,怕蔬菜受冻而整天不揭草帘。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帘,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积雪,下午提前盖帘,再在草帘上盖1层薄膜以加强保温。遇连阴天后突然转晴,切不可猛然全部揭开草帘,应陆续间隔揭开,遇强光时再将帘子放下,光照弱时再揭开,使蔬菜慢慢适应阳光的照射,否则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甚至死亡。在遇到连续低温、连阴天、下雪天气,室温持续下降的情况,为避免蔬菜冻害发生,可进行人工加温。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室温的变化,当室温已降至10℃时,如果还继续下降,且根据天气预报第2天也不转晴时,可采取人工辅助加温的方法,提高室内温度。

6病虫害防治

由于温室温度大、通气性差,蔬菜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它们不仅能直接危害蔬菜的生长,而且能够传播各种病毒,管理中要注意及时做好防治。蚜虫、白粉虱可采用黄板诱杀的方法,即在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来诱杀害虫;也可采用蚜虱一熏净进行熏烟防治。防治中要以烟熏剂和粉尘剂为主,尽量少喷雾,减轻棚室内湿度,以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病害防治主要采取通风降湿并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及增加通风透光性,可通过叶面喷肥,补充植株生长需求。叶面喷醋可防病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不仅可以起到根外追肥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叶肉含糖量,提高抗寒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7推广应用嫁接栽培技术

嫁接栽培技术是当前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防止根病发生、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黄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砧木品种抗病能力强,可同时抗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等4种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嫁接苗对土壤传播的病害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具有耐低温、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等特点,长势强、结果早、产量高。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一般都在90%以上,产量可比自根苗提高20%以上。

8参考文献

[1] 马宏武,玉素甫·阿布都拉.影响和田冬季设施农业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46-48.

[2] 孙智辉,尹盟毅.延安冬季太阳辐射特征及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陕西气象,2007(1):34-36.

[3] 宋克明.冬季大棚几种覆盖方式保温效果试验[j].安徽农业,2004(12):19.

[4] 卞悦,羌勋良,潘国良.冬季设施农业效益调查与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2(1):23-24.

设施农业范文第7篇

濮阳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体系、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该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势头良好,具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近几年在政策扶持下,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以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设施农业为主。截至2010年底,濮阳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1.38万hm2,示范园区达128个(日光温室1.3万座、塑料大棚3.6万座)[3]。其中濮阳县、清丰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园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档次迅速提高。目前濮阳县设施农业总共达6800.00hm2,台账建设园区也达42个,园区面积达800.00hm2,日光温室382座,塑料大棚4037座;清丰县光2010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26.67hm2,其中,日光温室1206座,塑料大棚1598座,中小拱棚1866.67hm2,食用菌30.00hm2,完成示范园区建设6个。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清丰县部分蔬菜已逐渐形成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品牌。随着县委、政府不断推动设施农业的建设发展,日光温室规模不断扩大,各基地已逐渐连片形成规模,计划到2015年设施种植业面积要达到6666.67hm2;设施畜牧业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00个[4]。

2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

设施农业创造了动植物在不受大自然影响的最适宜环境中生长发育的条件,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业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样,设施农业仍然会受到来自大自然气候资源的约束,且不利的气象条件对设施农业仍有巨大影响。极端最低温度、日照、大雾、大风、大雪等气象要素对设施农业有较大影响。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日光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会随之升高,室外温度降低其内部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外界温度影响着日光温室及大棚的管理。同样的日照时数、阴雨天气对设施农业种植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很大影响[6]。而大风天气易造成大棚、温室骨架倒塌和风鼓毁膜,如果在建设大棚和日光温室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风向风速问题很可能会造成骨架扭曲变形甚至倒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设施农业建设初期不仅要考虑当地土壤情况,还应该综合考虑气候条件,了解设施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天气状况的喜好,根据作物自身情况对设施农业内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牲畜进行科学管理。在调查中发现设施农业农户对于天气情况特别关心。他们一般通过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广播节目中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手机短信来了解天气情况,但这些已不能满足需求,他们特别希望在有天气过程以及天气变化的时候提前得到相关气象信息,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大棚、温室内作物、牲畜不受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如在春天,大风天气比较多,他们希望在有大风天气的时候能够提前收到信息,对大棚进行加固,减少大风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夏天,天气形势比较复杂多变,农户们希望在天气突变时能提前收到气象信息,对设施农业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晴天突然转雨天、连续的阴天;夏天的最高温度和冬天的最低温度也是设施农业农户最为关心的气象因素。有些农户还希望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设施农业所在地的空气湿度、土壤水分情况等信息。因此提高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针对性已经刻不容缓。

3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

为适应濮阳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濮阳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针对该地区设施农业开展了调查走访。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濮阳市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呈现了规模式发展,在丁寨看到了大片的草莓、甜瓜大棚,在王助则看到了不少的花棚,在清丰则有不少的无公害蔬菜大棚。要使濮阳市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该市气候资源,优化设施结构、设施环境调控与配套种植技术,必须着力构建濮阳特色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3.1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监测

近几年濮阳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该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外界的天气对设施农业依然存在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可见对设施农业周围及设施农业内部的气象条件进行长期的监测,对于提供更加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气象服务是重要的前提。因此在利用现有气象监测设备对设施农业小气象条件进行监测的同时,还需加大相关监测设备的安装,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为气象服务设施农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2加大气象科技的投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气象预报准确率是一切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近年来,濮阳市政府加大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和更新气象观测、预报的硬件设施。2006年,多方筹资投巨资,建立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气象预警终端、土壤水分站等,提升了气象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效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准确的天气信息可以让农户具有针对性地对大棚、温室内的作物、牲畜进行适当管理,利用有利天气条件让作物更好生长,同时也能减少不利天气条件对作物的影响。

3.3加强对突发性天气临近预报预警与防御服务信息的

针对设施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制订专项预报方案,开展高、低温影响天气预报,指导农户提前安排通风、降湿、保温、增温等措施[7],为各设施农业园区提供大风、大雪、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与防御措施服务。信息采用多渠道,针对设施农业集中的地区,通过设立灾害预警显示屏及时每天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农事信息,为农户管理设施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3.4进行气候评估

针对濮阳市设施农业区域化的发展模式,今后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对全市气候资源系统评价,提出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生产布局,开展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生产方向、气候资源利用途径、设施结构与光能利用关系的研究,为设施结构设计和设施作物茬口安排的优化提供依据[7]。

3.5与涉农部门联合

开展未来1~3d的动态设施农业温度、湿度和地温的预报服务,与农业部门联合对于设施农业种植作物土壤成分定期分析,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环境调控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7]。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与温室环境条件的关系,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建立不同设施农业种类的主要病虫害发生预警系统,提示农民做好作物的病虫害防御。另外通过培训的方式,使农民加大对气象信息基础知识的利用,在生产实践中避免一些可控因素对作物及牲畜的影响。因此,气象科技人员和农技人员应联合定期下乡去指导农户或通过办培训班方式指导农户利用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3.6架起农民与气象部门之间的信息桥梁

气象信息只有让设施农业农户用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才会不断地完善和更有针对性,所以架起农户与气象部门之间的信息桥梁十分重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有效途径:①将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免费发送给农户,对于日常天气预测、突发性灾害天气效果明显;②开通免费自动答询电话,介绍农事与气象的相关知识;③通过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介绍气象信息和农产品信息[5];④通过政府网站传播气象信息和与农事相关的知识;⑤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使视频显示进村入户,解决气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设施农业范文第8篇

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的生产中;到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塑料薄膜棚、塑料薄膜大棚、连栋温室等农业设施得到了相继发展并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共37333.33万m2。其中遮阳棚、小拱棚面积30793.33万m2,大棚面积6266.67万m2,现代化连栋温室面积达220万m2。设施养殖场已有两万多个,其中封闭式养殖场200个,面积约15.6万m2;窗式养殖场约5000个,面积约95万m2;开敞式养殖场约1.5万多个,面积1300多万m2。其中仅2006年度福建省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了20302.47万m2[1]。2010年福州市农业局调查,福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14.47万m2,比2009年的791.27万m2增加65%,其中钢架大棚577.93万m2,占91.2%;标准竹木大棚55.67万m2,占8.8%。福州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竹木大棚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倍和4倍,设施农业效益明显[2]。以福建省大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福清绿叶公司为例,2008年这家公司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150t/hm2,纯收益高达15万元/hm2。2012年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1年福建省新建各种设施农业大棚1400万m2,带动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10826.667万m2,补贴新购置农业机械19.46万台(套),安装节水灌溉微滴灌设备2400万m2,受益农户达10.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7.5亿元。在果树设施栽培上,福建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果树设施栽培总面积为3627.13万m2,其中主要为葡萄和草莓,分别为776.33和850.8万m2,果树设施栽培,提升果树生产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增强果树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能力。福建省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省分户经营的设施栽培农户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国有农业企业(如蔬菜公司)以及招商引资建设的农业企业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量大,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建立基地-工厂加工-市场(出口)的模式经营。

2福建省设施农业主要做法

2.1积极协调,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是影响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省各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福清市通过村委牵头,或成立镇村中介,或网上信息等方式组织流转;长乐市通过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流转服务费100元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有序流转[3];永泰县发挥村两委作用,积极帮助设施农户做好流转土地协调工作,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2财政支持,利于设施建设

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设施装备等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009年该省增加了喷、滴灌设备的补贴;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下达后的补充目录中也将标准配置的设施钢架大棚列入补贴,每平方米补贴7.8元,每公顷大概补贴75000元。将乐2011年新建农业设施连片面积10000m2以上,每亩县补贴1500~10000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冷库菇房起补室内占地面积应达1000m2以上,库房高度4m以上的,县财政每平方米库房补贴标准为30元;微灌设备起补面积连片达33333m2以上,县财政每666.67m2补贴标准为150~200元。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除购机补贴、县财政补助等)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福清市财政从支农资金中安排500万元,重点补助连片2000m2以上钢架大棚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以鼓励蔬果大棚连片规模发展;长乐市政府拟对蔬果大棚按福州市级补助标准1∶0.5进行配套补助;连江县拟对钢架大棚按1∶1进行配套补助。

2.3开展培训,促进农技服务

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省一些科研单位、政府等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集约化育苗、大棚反季节栽培、遥控微喷灌和膜下滴灌、绿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耕作等设施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通过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开展全省性主会场远程培训10期,讲授41个课程,140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240多个问题,各地开设分会场9255场次,共培训农民85.9万人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培训平台。还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以将乐县为例,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受训1080人次,大多种植农户掌握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福清市通过969155热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30多场次,培训3200多人次。永泰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百人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先进生产技术传递到设施农业基地。

3福建省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强度大,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也有部分县市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高,设施农业发展阻力重重,资金短缺,设施过于简易,零星经营,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设施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虽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目前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基本上由企业和农户自筹,在闽南地区有不少设施农业设施是由台商投资建成的,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中也有少量的政府投入,但所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科研是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来,政府对科研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创造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3.3机械化程度不高

设施农业应是高效农业,体现的是高效率高效益,因此每一个设施农业园都应尽可能运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措施。但福建省用于设施农业的装备还比较少,自动控温、喷(滴)灌设备、药物喷施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企业的连栋温室中,而农户建造的小拱棚、竹木大棚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几乎为空白。目前福建省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绝大部分作为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低。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资金困难导致农户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机械操作问题。农户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足,或机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缺少,让农户在购机前心存担忧或存在使用障碍[4]。

3.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福建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许多生产管理还是以经验为指导,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有待完善;二是生产标准化宣传及推广力度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与价格标准等。目前,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瑕疵,例如标准繁琐,增加了农民劳动量,或是制定的标准技术含量低,或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明确适用于何种设施与品种,由此导致了这些标准难以被农户接受并应用,从而阻碍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与提升。同时,全国尚没有一个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和价格标准,让农户对购买这些设施心存担忧。仅靠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还不足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进行,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才能让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设施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农民个人或企业自行投入,表现为生产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低。

3.5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设施农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包括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农业保险机制等。在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福建省已初有建立,但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市场定位不清,生产与市场对接错位,设施农业企业融资难,农资市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市场销售体系以及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户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流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信息总量少,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缺乏市场分析预测、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准确性与代表性不高,从而导致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抗风险能力减弱。

3.6设施农业研发技术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设施农业人才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知道农业栽培管理的知识,还要精通环境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福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农科或工科,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没有或很少接受设施新技术的专门培训,缺乏适合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复合型人才。福建省现代化农业设施生产基地中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人才不多,仅数百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发现一些城市,领导为了业绩或者检查,建设了高规格、高科技含量的实施农业,等检查或验收过后,不懂的管理使用,就栽种一些科技含量很低、效益很差的作物,有些设施大棚甚至杂草丛生,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4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4.1发展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的省份的现代设施农业各有特点,表现为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福建省要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应加以借鉴,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等。福建省是农业不发达地区,且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每年有多次台风天气出现,年降雨量大,丘陵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地形变化较复杂,有些区域交通不方便,各地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鉴于福建的地域特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作物种类和设施类型的选择、设施结构等方面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创建适宜的生产模式。例如设施作物种类可更多地选择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设施类型则注重地膜覆盖、避雨设施等小型设施、简易设施,以降低成本;大棚、温室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抗风能力与排水能力。因此,福建省各级政府在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省份的模式,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福建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4.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福建省政府应该推出减化农业贷款手续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来促进带动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激励农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在贯彻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基础上,允许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土地原则,进行土地的转让、互换、转包等,通过让土地自由的流转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促使设施农业集中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加大对设施大棚建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等的财政补贴力度。

4.3大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其他省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福建省的设施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农业设施生产者的素质。政府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从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同时,政府要定期组织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去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帮助其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4打造品牌,提高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产品[5],有利于拓宽销路,改变供求格局,提升产品价格。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地竹林设施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福建省每个县建设2~3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基地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设施农业示范区通过新品种以及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确作业、精细管理等新技术手段和农艺措施,不断发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引导作用。示范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发挥设施农业园的示范作用,极大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或财政奖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科研研究,并激励其提高科研转化率的方式,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设施农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保险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市场机制等。

(1)健全保险机制

设施农业生产受农产品生长周期影响,对市场反应表现迟缓,再加上农产品不耐贮运的特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高于其它产业,故应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如组建相关的担保公司或引进期货机制,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设施农产品的农残超标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落实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对投入生产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出台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禁止或限制销售与使用的具体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质量追溯体系,真正做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农业逐渐地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农民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企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或是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实现一体化[6],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资本支持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设施农业。目前,促进设施农业增收的机制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各项机制的健全还有待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创新的思路。

5结语

设施农业范文第9篇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总的趋势之一就是各种高新技术迅速应用于农业生产,于是设施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自然条件下,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供应往往总是与生物体需要有较大的差距,从而造成减产。而长期过大的差距则形成灾害。避免灾害,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抗逆增产,就需要对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供应及其运移、转换过程加以调控。具体讲,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并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的农业[1]。设施农业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农业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是世界各国提供多样化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手段,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现代化设施可调节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生物生长5大要素,能把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对内部环境加以补充,如加温、增加CO2浓度等,一反常规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合理,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形成高效益生产,使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成倍乃至数10倍的增长。目前比较流行和成规模的设施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1)简易覆盖型,以地膜覆盖为典型代表,适合于寒冷、干旱的北方大田生产;(2)简易设施型,主要是中小拱棚,以塑料薄膜低空(低于2m)覆盖为主,多用于城郊的蔬菜保护地栽培;(3)一般设施型,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加温温室、微滴灌系统,以及近海网箱养鱼等;(4)复杂设施型,主要指工厂化育种育苗、工厂化生产及无土栽培等,即借助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工厂化农业,一般包括加热系统、降温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滴灌系统和中心控制系统等[2]。高科技和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为其显著特征,高效益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为其主要目的。目前设施栽培的作物主要为蔬菜、花卉及瓜果类。

2设施农业生产力

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季、地域之“自然限制”,创造了速生、优质、高产、均衡、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因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荷兰、以色列等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本国农业的主要特色。荷兰温室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6%,占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切花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71%,年营业额达160亿荷兰盾(相当78亿美元,平均年产值78万美元/hm2),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0%,年出口额达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50%。以色列的设施园艺水平也堪称世界一流,这样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3]。8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是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至1997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20万hm2,有塑料中、小拱棚56万hm2,各类温室35万hm2。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蔬菜的全年供应,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特别是北纬40°以上的高寒地区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光温室技术,依靠简易的设施,在冬春季节里不加温也能生产出黄瓜、番茄等喜温果菜。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的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近年来也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山东省设施农业近1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拱形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要栽培方式的冬春保护地蔬菜种植,成为山东蔬菜业的重点和特色。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山东全省设施栽培的蔬菜面积达到40.0多万hm2,蔬菜产量2900多万t,产值291.7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58%,山东设施栽培蔬菜的面积约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自1992年陕西延安开始建设高效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以来,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到1993年累计建大棚1446座,总产鲜菜614.55万kg,总产值达1352万元。1994~1995年,温室大棚迅速扩大到13个县区43个重点乡镇,新建大棚3508座,累计达4954座,总产鲜菜2234.25hm2万kg,总产值达4468.5万元。至1999年底,大棚蔬菜发展到11450座,蔬菜总面积发展到7000hm2,蔬菜总产量达23.6万t,总产值2.3亿元。2000年,大棚发展到15950座。安塞沿河湾镇杨家沟村有农户78户,标准棚178座,人均纯收入1840元/a,其中大棚收入占90%以上。

3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的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植被恢复重建与土地合理利用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强化生态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的“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达的西部地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大西北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15年,西部地区将经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变革,将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西部大开发创建更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行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加,已经成为世界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国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大面积的坡耕地被种植为林地和草地,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到面积十分有限的川平地和低部位的梯田上。如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是确保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在以植被建设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延安,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种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来,山坡地林草面积不断扩大,坡耕地种植面积不断减小。设施农业成为该区农业发展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仅以一个乡镇为例,在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占农耕地面积的94.15%,而总产值仅占到71.51%;经济作物面积占0.46%,产值占0.85%;蔬菜面积占2.54%,而总产值占到11.98%。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56倍,是粮食作物的6.2倍。在10个川道村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0.25%,而总产值仅占到54.08%;经济作物面积占1.06%,产值占1.71%;蔬菜面积占4.24%,而总产值占到20.77%。

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3.03倍,是粮食作物的8.2倍。在2001年全镇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2.39%,而总产值仅占到68.00%;经济作物面积占0.42%,产值占0.82%;蔬菜面积占4.36%,而总产值占到16.20%。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75倍,是粮食作物的6.61倍。在10个川道村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2.21%,而总产值仅占到54.08%;经济作物面积占1.08%,产值占1.71%;蔬菜面积占4.55%,而总产值占到20.77%。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45倍,是粮食作物的6.35倍。目前,以温室塑料大棚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以其风险投资小,土地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大,回报率好,且生产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长远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因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正在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农业的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农产品数量持续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循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这说明设施农业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将推动该区农业持续发展。设施蔬菜因其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新的增长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走节约资源、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4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盲目重复引进和建造现代化温室

1979~1987年间,一些省、区、市从荷兰、日本、美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了20多处现代化温室,面积21.2hm2。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现代化温室的引进急剧升温。从收集到的154处176.53hm2引进现代化温室的情况看,1979~1994年间引进的仅为29.23hm2,占16.6%;而1995~1998年间引进的就达147.30hm2,占83.4%,耗资巨大。从已经引进的现代化温室的使用效果看,“大”、“高”、“差”的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是投资大,是国产塑料温室的30~50倍;其次是运营费用高,通常每年为50~60万元/hm2;第三是效益差,由于运营费用高,而我国的社会消费总体水平低,即使不计算折旧成本,也大多处于亏损运营的艰难境地。我们应本着符合国情、省情、区情和民情的原则,向既先进又实用的方向发展,走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现代化之路。以改造、提高大棚及温室设施,改革栽培技术,提高产量、质量、效益为发展方向。设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产生,又在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应从实际出发,本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逐步发展的原则,对有经济实力的地区可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甚至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不能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对经济实力不足或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稳步发展,对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施生产效益。对新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和较贫困的地区应因地制宜,把提高效益放在首位,使设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阶段。

4.2盲目扩大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从依附自然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突破口,这一新兴产业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产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势,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的发展,超时令蔬菜季节差价必然进一步缩小,单靠异常的季节差价维持低产量高效益已经没有生命力。必须由季节差价效益型向高产优质效益型发展,才能使这一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有些种类蔬菜较短缺,但是蔬菜总量的自给率为101.2%,供大于求,蔬菜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亦是必然的。今后设施蔬菜的发展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采用新技术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单产。树立质量意识,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在蔬菜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若按传统思路发展设施蔬菜,仅依靠扩大其种植规模,非但给农民带不来经济实惠,反而造成经济损失。今后设施蔬菜的发展中在注意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效益的提高。引导设施农业向深层次发展,通过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途径,使设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4.3连作障碍

设施蔬菜因其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西部正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新的增长点。但近年来由于设施蔬菜栽培种类单一,多年连作,肥水管理不合理等原因,出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品质恶劣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严重威胁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连作是指在同一地块里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科作物)。广义的连作是指同一种作物或感染同一种病原菌或线虫的作物连续种植。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生长发育状况变差、品质变劣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连作障碍。引起作物连作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是作物—土壤两个系统内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外观表现。不同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1983年日本的泷岛将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归纳为5大类[6]:(1)土壤养分亏缺;(2)土壤反应异常;(3)土壤物理性状恶化;(4)来自植物的有毒物质;(5)土壤微生物变化。同时强调,在这5大因子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松本满夫认为[7],土壤养分、土壤反应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异常不可能是植物灾害性减产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是土壤生物病原菌和植物寄生性线虫所致。近年来国内外对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又成为揭示连作障碍机理的热点。目前克服连作障碍的方法主要有:合理轮作,这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最佳措施,例如黄瓜番茄菜豆菜花、芹菜羊角葱、叶菜类等,既能吸收土壤中的不同养分,又能通过换茬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产值;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膜下滴灌;土壤消毒[8]。

设施农业范文第10篇

一、建设任务

年,全旗新增设施农业面积为3200亩,其中日光温室1500亩、塑料大棚1700亩。

二、基本要求

(一)建设标准。以小区建设为主要模式,每个小区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单座温室设计建设面积为1亩,结合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按照四位一体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单座大棚设计建设面积也为1亩。

(二)区域化布局,相对集中。总体布局以304国道、306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在鲁北镇、黄花山镇、巴彦塔拉苏木、乌日根塔拉农场等九个苏木镇场集中发展。继续坚持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努力将单户的分散经营联结成品种一致、产品一致、上市时间一致的专业化规模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以此吸引客商、占领市场、提高效益、促进增收。

(三)基地和市场同步建设,生产和销售同时发展。基地生产和市场建设、产品销售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使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解除生产者后顾之忧。

(四)因地制宜,模式多元化。按照“投资成本低、群众能承受、效益最大化”的标准,因地制宜选择建造类型和结构。条件较好的主推“43”型日光温室,以石头(砖、土)墙、氧化镁(钢材)架为主;条件较差的以大、中型塑料暖棚为主。

(五)当年建设,当年生产,注重效益。新建温室和大棚当年生产利用率要达到100%。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品种,及早投入生产,确保当年见效。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示范小区、示范户建设,并及时总结推广,用典型实例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组织人员到旗内外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和栽培管理技术,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都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全旗设施农业建设顺利实施。各苏木镇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充分利用荒地、机动地、闲置土地和耕地反租倒包、互换地块、统一征地、有偿流转等形式,协调解决设施农业用地问题,保证设施农业建设用地需求。

(三)强化政策扶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今年设施农业专项贷款标准为,新建1亩温室贷款1.5万元,新建1亩大棚贷款0.2万元,旗政府对设施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各地要组织好贷款发放,保证专款专用,贷款采取联户担保的形式进行发放。贷款期满后,由各苏木镇场组织嘎查村协同金融部门收回贷款,不能按期还贷的,从苏木镇场转移支付资金中扣除。新建小区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年末验收合格后,旗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建1座温室补助3000元,建1座大棚补助1000元,并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与设施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四)狠抓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保障。为加强设施农业的技术指导,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2至3人,巡回到各地进行现场生产指导。旗镇两级也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旗级每2000亩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镇级每500亩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设计,使规划科学合理、操作切实可行,确保棚室建设方位合理、采光科学、保温性能好、生产功能强。做好作物品种选定指导工作,结合全旗产业发展,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提高效益。采取现场培训、当场演示操作等形式,围绕设施农业应用各项技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生产者进行培训,必保每户培养一名明白人,全面提高科技应用的到位率。

(五)搞好产品销售。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从事设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发展订单生产,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各地要通过建立蔬菜协会,为农牧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帮助解决种什么、卖给谁的问题,确保所生产农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逐步完善销售体系。

(六)确保生产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大力推广无毒植物性、生物性农药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指导和监督,使设施农业完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同时加快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达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实现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确保质量安全。

上一篇:农业保险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