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最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8:45

农业的最新技术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1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VAR模型;

作者简介:姚延婷,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区域经济与科技政策。

我国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始终未变。一直以来,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无疑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然而,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因素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在现实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不得不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基于此,以低投入、绿色、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历次兴起的科技革命不断证实,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即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然而,针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而言,由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克服诸如体制障碍、制度障碍等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的系统失灵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由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变量引起的诸多新问题,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和传统观念一致,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研究。

1文献综述

自1992年里约峰会提出“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以来,其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并已经延伸到了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学者们首先肯定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如Jaffe和Palmer[1]较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确实有利于“减排控污”,从而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BruceD等[2]也毫无疑问地肯定了农业在社会、环境和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农户的创新,也需要再在商品和价值链其它方面的创新,包括基于环境友好层面的农业新方法、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规则和治理;JayShankarSingh、SharonL.Forbes等[3,4]以不同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为例,认为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了满足农业需求的所需潜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认可,国内外许多学者近几年已经展开了对该理论的相关探索,主要集中在技术特性、影响因素、激励政策等方面。国外方面,如SusmitaDasgupta等[5]对孟加拉国稻农使用IPM(综合虫害管理)和常规化学技术耕作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PM稻田养殖的生产力与传统农业显著不同,降低了农药成本,更具备健康效益和生态效益,比传统的水稻种植更有利可图,然而,由于诸如IPM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外部性问题,使得农民很难单独采用这种技术;KathyS.Kremer[6]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团队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农民采纳新型土壤氮技术的决策过程,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农户采纳该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决策,此后,HakiPamuk[7]和Benoit[8]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而TravisJ.Lybbert[9]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有诸多因素制约贫困农民获得和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采纳和扩散,其中包括鼓励公共和私人之间的互补性农业研究、帮助减轻风险、在信息和预测领域有更多的投资等。国内方面,沈宇丹等[10]率先提出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并分析了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李学术等[11]从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葛继红等[12]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施肥能力越强、示范户、拿到配方卡、参加培训次数越多及所在乡培训总人数越多的农户越倾向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肖焰恒[13]提出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概念相似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解决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效,然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高风险性与复杂性,如何获取长期、持续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才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鉴于此,在推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如何提升农户、农业企业、区域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早在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增长理论之后已经基本成熟,伴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步将技术创新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Cochrand在1958年提出了“技术踏车理论”,形象地比喻了商业性农业生产者在农业技术进步背景下的竞争和收益分配;万宝瑞[14]进一步指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证分析方面,赵树宽等[15]采用VAR模型,引入技术标准为中间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王家庭[16]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刘红峰[17]建立两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份法分析两型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因子及其综合水平,结论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惟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连贯的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基本认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及促进作用,由于视角和方法主要是对二者局部问题进行探讨,未能充分展示二者的相互关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术和政策价值。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充分论证二者的关系,以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与改革提供参考。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2.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比较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现有工业技术为基础,其本质是农业科研成果研制、开发并在农业中应用的全过程,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毫无疑问,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年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环境损失等问题作为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虽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也促使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沿着不断加重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路径发展。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遵循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和适用性创新原则基础上,以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强调环境和资源变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通过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应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以实现价值增值和获取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过程。

实质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构成主体、创新过程、服务体系等方面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两者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化肥、农药、机械等),并通过生产资料的规模投入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因此,一般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力量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在这种因素的驱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方式,强调经济利益而忽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然持续力。

新技术的市场需求显然也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存在负外部性特征,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性相对较弱,这使得环境规制也成为了环境创新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18]。基于环境保护的农业产业政策、法律环境、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环境规制,通过外界刺激迫使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经济利好的,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和采纳。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由于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环境效应的内部化,环境规制会引致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导致“双赢”的结果,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给各参与主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环境规制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2.1.2两者知识的供给源不同

化学、电气、机械等领域的现代工业技术是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供给源,农业新技术是以这些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展开研发设计。这些农业新技术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技术特性,从而迅速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农业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不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把全新的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保护学等理论纳入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的“突破”、“融合”。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将新理念、新知识引入到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中,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致力于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向“农业环境友好资源投入-环境友好农产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循环式生产过程转换,这是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突破”;而另一方面,推进和实施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一个合理的维度内,既能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技术成果,克服和改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负外部性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优势,这使得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实现环节和难度进一步增加。

2.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即是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加入环境规制的驱动因素,在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突破”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改善与优化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从而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诸如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形成,最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相反,农业经济的增长会引起新的市场需求(如居民农业产品消费形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户生产技术的新需求等),在新需求引导下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展开新一轮的循环过程。

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过来,农业经济增长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新一轮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变量、数据与方法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讲,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等是最常见的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然而,针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以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期,选取“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PatentApplicationofFarming,Forestry,AnimalHusbandry,andFishery,简写为PA)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Environmentally-FriendlyAgricultureTechnologyExtension,简写为TE)来衡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广程度;选取“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GrossAgriculturalProduct,简写为GAP)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是一个过渡指标,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这三项指标中,“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和“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多项环境友好技术综合决定的,因此该项指标数据较难获取。借鉴国内外学者经验,本文主要选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秸秆粉碎还田机拥有量为例)、农用清洁再生能源技术(以沼气技术为例)、节能高效农业机械技术(以节水灌溉类机械为例)和科学施肥技术(以免耕技术覆盖面积为例)等四项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农业创新技术的代表,通过专家咨询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算来确定四项技术的权重的大小,并计算得出1990-2011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度”的综合值,以代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其中四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年鉴》等。

此外,由于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一般会有异方差的存在,所以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使得数据趋势线性化,变换后分别记作LnGAP、LnTE、LnPA,如表1所示。

3.2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Sims)提出的VAR模型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19]。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是单整的,如果变量是单整的,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考察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建立协整方程。然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分解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长期的均衡关系,最终探索二者动态的影响过程。

4实证分析

4.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AP、LnTE、LnPA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符合同阶单整的条件,为随后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奠定基础。

通过表2的ADF检验值的结果可以看出,LnGAP、LnTE、LnPA的原始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在二阶差分之后,原始序列二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10%的临界值,说明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三组时间序列都为二阶单整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4.2Johansen协整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须进行协整分析。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与“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最大特征根迹统计量来评判的Johansen检验结果,第3行7.586>3.841,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的原假设,LnGAP、LnTE、LnPA三个变量之间最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可以认为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经过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00,-0.375,-0.542),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方程(1)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是同向变化的。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显然,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

4.3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对时间序列变量不作任何先验性假设,实质上是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变量滞后项的函数来构造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建立不但需要各个变量满足平稳性条件,而且需要确定反映变量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最大可能滞后阶数,从而保证模型估计结果显著。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满足建立VAR模型的平稳性条件。VAR模型中确定滞后阶数的方法主要有LR检验统计量法、最终预测误差法(FPE)和信息准则法等方法,本文采用信息准则法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4的时候,AIC和SC值最小。由此可以建立以“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这些变量的滞后值为自变量,滞后阶数为4的无约束VAR模型,即VAR(4)模型。同时,通过对VAR(4)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VAR(4)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曲线内),说明本文基于VAR模型的结论是可靠的。

4.4G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分析已经确定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探索3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1)滞后1期,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PA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nPA和LnGAP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推广程度的来源,即创新是推广的前提,而由于从技术创新到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是非常缓慢的。(2)滞后2期与3期,LnPA和LnTE是LnGAP的格兰杰原因,且因果关系是单向的,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诸如新技术的研发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显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持续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能反哺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推广。(3)滞后4期,LnPA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PA和LnTE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经济增长促进新一轮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实现。

4.5脉冲响应函数

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度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具有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的VAR模型,可以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来详尽地描述变量间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运用Eviews6.0软件生成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在最初的1期、2期都几乎没有冲击作用,第3期后开始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逐步增大,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持续促进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是正向缓慢促进的,第7期以后趋于缓慢平稳的促进作用,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是缓慢并长期有效的。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前小后大,由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特殊性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刚刚开始被农业企业、农户所采纳时是暂时没有经济效益的,在第5期以后,作用才慢慢显现出来,逐步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农业经济增长从第1期对技术推广度产生较强的影响,第3期开始下降,第8期以后则趋于稳定,表明通过经济的拉动能够提升农业生产主体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程度的动态关系。技术推广程度受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正向冲击之后,从第1期就逐步开始上升,在第3期后速度加快,第12期趋于平稳,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程度的有长期的正向影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一切技术推广的基础;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受到技术推广程度的正向冲击后,除了第1期、第2期上升效果显著,第3期到第7期有低幅度的波动,以后一直保持低速平稳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技术推广度长期内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4.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方法是Smis在1980年提出的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按照其成因分解为自身冲击及其他变量冲击所构成的贡献率,从而将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具体量化,评价不同结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方差分解,LnGAP、LnPA、LnTE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6所示。

(1)在LnGAP的方差分解中,能够找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滞后1期,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均为零,但随着预测时期的推进,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持续增长且速度较慢,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农户、农业企业到农业经济组织的生产活动都以重视经济效益为前提,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及其推广较为忽视,致使二者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时间较长。但随着政策引导、观念转变、技术转换和经济支持,预测期时间越长,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2)在LnPA的方差分解中,LnGAP对LnPA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增长,在第14期达到最大,为27.08%,此后逐步减小,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LnTE对LnPA的冲击效果并不明显,仅在第11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减小,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即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在LnTE的方差分解中,农业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都对技术推广度在第1期产生冲击。农业经济增长对其的冲击在第5期达到最大,为71.25%,随后逐渐下降,但冲击都在4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具有长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度也在第1期就产生了影响,最后一期达到最大值,为47.12%。这表明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度的前提,这与之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一致。

5结论及启示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

(2)短期内,技术创新推广度在滞后1期即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且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是推广的前提;在滞后2期与3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开始逐步显现;在滞后4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

(3)长期内,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农业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对技术创新的推广起到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给出以下政策启示:

(1)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既然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把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则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首先应该解决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中技术供给者与技术需求者的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对称问题,然后进一步通过改善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等组织关系和构建配套的合作协调机制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方式,使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关系形成利益均沾、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完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机制。显然,如果缺乏有效地环境政策,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农户等很少有激励去使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或者去研发未来更好使用的技术[20]。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克服环境和生态变量外部性引起的农业环境治理和农业资源利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突破旧的体制障碍,适应新的知识创新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在政策手段上不断完善。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市场激励等配套实施,健全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进而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功能要素之间互动、合作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尽快向环境友好方向转化。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2

关键词农业;农民;技术需求;技术应用;苏北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3-03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把握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应用,了解农民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制约因素,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与依据。2008 年农业部统计表明,99.5%的农户希望得到新技术及技术指导。但从农村整体情况看,目前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还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了解把握当前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笔者以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村为样本地区,于2012年7—8月、2013年3—4月分2次对该地区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江苏省新沂市是苏北地区位于东陇海沿线的一个中心节点城市,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近年来,省政府为提高苏北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鼓励苏北地区推动农业发展走向高效化、规模化、集约化。新沂市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探索“高效农业”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两花(花生、花卉)、两产(水产、水稻)、一瓜菜(设施瓜菜)”为特色的农业格局,是江苏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村——黄墩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居民1 740户,常住人口近8 000人,耕地面积逾533.33 hm2,是新沂市发展设施农业的示范村,以瓜果和有机蔬菜种植为主。村中生产的无公害大米、苹果和蔬菜在周边地区颇受欢迎,是新沂市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的行政村,还是最早的小康示范村之一。2003年,黄墩村政府牵头成立黄墩村蔬菜营销协会,成立了第一个村中的农业合作组织。2006年,村委会又牵头成立了金黄禽业公司,形成年产800万只家禽的规模。自2004年黄墩村在市政府牵头、村委会带领下,引进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以来,目前已建成寿光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750栋,竹架大棚2 500个,设施瓜菜面积超过333.33 hm2,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目前,全村有300户村民通过种植蔬菜高效温室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

选择黄墩村作为样本村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黄墩村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黄墩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耕地集中程度不高,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村情况相似;三是是典型的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的村庄,1/3的村民是靠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促进农业生产致富的。黄墩村的农业发展与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分不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对黄墩村的考察,可以较好地把握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民受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黄墩村村民。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排除受访者中无耕地的村民和错填、漏填的问卷,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82份。调研主要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在4个自然村中分别随机发放50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30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农业技术信息采用现状、农业技术信息需求、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和农业技术培训5个方面。为方便答题,问卷设计全部采用打勾方式。问卷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将答卷按照百分率计算。

3调查样本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性略多,占57.7%;从年龄来看,黄墩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劳动力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占75.8%;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6.9%;这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情况比较相符。从土地规模来看,94%的农户拥有土地在0.33 hm2以内,而且以0.13~0.20 hm2居多,0.67 hm2以上的基本没有。从外出务工人数来看,黄墩村多数村民是在当地发展的,占69.8%。这主要与黄墩村距离新沂市中心很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多有关。从家庭收入来看,黄墩村村民收入比较高,超过1/2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占76.4%,收入来源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从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来看,也集中在种植业,并且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4苏北农村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特征

4.1农业技术需求强烈,但应用不足,供给错位

被调查的农民中,有84.6%的农民认为需要掌握一门农业新技术,显示出强烈的农业技术需求。但是只有62.7%的农民采用过新技术,而其中偶尔采用的为49.5%,经常采用的仅13.2%,显示出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用并未与农民需求一致,略显不足。另外,在农业技术的供给类型和农民的需要也有一定错位,一些产后技术如农业加工技术没有得到满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民在种植栽培技术需求、农机具需求、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和其他技术需求等方面,均没有得到满足。

4.2采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偏重生产型技术,对资源开发型技术投入不足

由图1可以看出,黄墩村农民采用新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其次是提高产品品质。由此表明,黄墩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黄墩村农民的这一应用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基于增产这一技术应用目的,黄墩村农民采用过最多的前三类技术多为生产型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植栽培和化肥农药,对于最大限度挖掘土地劳动力的农机具投入不足,对于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技术投入为零,对如何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立体种植开发基本没有概念。这与黄墩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有密切关系,小块土地的零散经营使得新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无法单独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等规模性技术[1]。

4.3风险和技术信息的真假是阻碍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两大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农村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保险机制都不完善。而且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在农民的理中,规避风险即成为重要原则。农村市场环境的不完全决定了农民的行为是一种“理性人”的“条件最大化行为”,风险规避是其最大特点[2]。由图2可以看出,在制约和影响黄墩村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因素中,市场风险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技术和信息的真伪。当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充斥市场,“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弱化了农民对农业技术尤其是物化技术要素的需求。在调研中发现,83%的受访者有过购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和劣质农机具的遭遇。

4.4农民的农业技术革新意识强烈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民;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只有4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转化率水平的一半,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但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75%以上,德国、英国、法国等已超过90%,以色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达到96.7%。这主要是农民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作为农技的应用者,他们只能硬性的接受,而没有选择的空间,对农业技术、产品的意见也没有相应反馈的渠道。最终导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技转化率和贡献率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1 农业技术推广框架

《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农民作为技术最终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是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同时农民与其他主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关系互动网络。如图1所示。

2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主导

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只能被动的服从。农技创新不是根据农民群众需求中得到的,而是政府 “拍脑袋”或是根据当今市场需求为农民硬性“安排”的农业技术、产品,这没有考虑农民对技术、产品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这样单一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很难激发农户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2.2 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科研、教育体系脱离农民

对于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推广人员通常不会深入了解农民的技术产品需求,这使得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以反馈到科研开发部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效果。对于农业科研部门来说,依然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等,这种管理模式直接把农民孤立出去,农民的意愿不能被采纳,导致许多科研项目表面上有明显的生产实践导向,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晋升和奖项的目的。教育部门方面,在高中院校中不存在推广人才的专业;入职后的相关培训也严重匮乏,致使许多推广人员缺乏相关的推广理论,入户调查的沟通能力低,农民需求信息反馈不完整。

这种推广、科研、教育三个系统之间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农民彼此分离的状况,造成了农业生产资料脱离实际需求,不仅市场无法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技术并没有真正符合农民群体的需求意愿,从而在推广中农民对农业技术满意度会很低,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也相应的会减少。

3 解决对策——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产品

图2表示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这一目标,应以农民为中心,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储、整理和处置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关信息需求,进而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调控和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检查农技推广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期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对农业技术、产品的需要可以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研发部门。因此,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形成农民与技术、产品生产推广主体的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是带动农民对创新农业技术、产品应用积极性的前提,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果。如图3所示。

3.1 入户交流

一线农业推广人员或专家定期入户调查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实地走访,了解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再向上级部门或是研发人员反馈具体情况,并且要把农民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化,以推动农民需求信息的反馈规范化管理。这样的目的是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利用制定系统化的计划和安排,最终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是以农民为导向,最终服务农民生产活动。

3.2 设立村级服务站

定时邀请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到站里“坐诊”,及时了解农民技术问题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在使用新生产资料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到村里的服务站当面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同时,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的方式去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这样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创新成果的动机就会更大。

3.3 举办交流座谈会

由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多个主体参加,听取农民对技术、产品的需求。走进农户、贴近农民,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把农民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效地展开活动,研发生产农民急需的技术、产品,并通过高效的推广服务,满足农民对生产技术、产品的需求。

3.4 网络、电话的应用

比如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网”、“农业局官网”等网站,及时刊登相关新技术、产品的信息,使农民直接了解新技术、产品的情况。同时,农民可以登入这些网站与专家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技术、产品需求及时的反馈给专家,由专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下阶段的农技创新提供依据。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收集与反馈农民需求信息,确保农民需求信息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农业技术推广有关部门,从而这些部门就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相应的农业技术、产品。

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构建 “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平台为依托,多方沟通交流”的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模式,这是激发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先决条件。

4 总结

“最后一公里”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农业科研不了解农民需要什么,专家不走近农民,政府依然武断的主导,这是不行的。因此,在以后的农技生产和推广中,必须以农民为农技推广体系的核心,念农民所思,做农民所想。只有这样,农民对农业技术、产品应用的积极性才会很高,定会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有助于巩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岱青.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

[2] 陈建环.袁锦胜.刘国成.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

[3] 河南省新郑农业局.河南省新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R].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4

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困境,技术创新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经营模式受到制约,需要市场化经营导向,提高创新技术推广率。首先,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上农民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目前以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政府关注较少,在政策与资金上缺乏支持。新型农民在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的都是自行承担试验费用。只有农业创新技术成功后,才能获得相应经济效益。这对于新型农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无法从发明和专利中获得必要收益,又没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发明家的发明之路总是走得格外艰难。”

其次,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的意愿。美国的夏威夷大学研究表示,只有规模在120亩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才符合经济合理性原则。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削弱了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动机。再次,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缺乏引导。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应该以生产力强实用性强的技术为主,以适合市场化经营为导向。最后,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率过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阶40%,其中,获部级、省部级奖励的成果推广率也只有60%左右,平均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与应推广规模之比)为43.6,而德国、英国、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率平均为50%一60%,美国己达80%一85%。”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推广普遍采取自下向上,周边辐射的方式。由个人向周边村镇扩散,推广速度较慢。还要受到区域、文化、市场、政府等影响。

二、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及当代阐释

针对当前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从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推进规模经营、引导经营导向、完善推广方式这四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对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上给予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政府应着重新型农民创新技术,增放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重视乡土知识,将农民纳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国家承担起农民自身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从制度上进行保证,使有创新能力的农民能够得到创新资金”技术的保障,促进农民的农业技术创新。”

其次,政府应该适度推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提高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政府应该增进宣传力度,宣传土地流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如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土地银行”等。再次,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提高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中,政府应该起到支持、协助和激励的作用。新型农民对于科学以及农业知识掌握较少,这就造成农业创新技术上的盲从性。政府应起到引领作用,协助新型农民解决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正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农业创新技术的实用率。最后,政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政府应当通过社会网络,将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内容传播给其他农民,逐步引导和激励新型农民学习农业创新技术、用农业创新技术。政府应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学习提供现场观摩教学和操作训练,让新型农民学会并掌握技术。提高农业创新技术转化率。我国的农业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的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5

[关键词] 乡镇农业 技术创新 科技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29-01

一、前言

由于科技投入缺乏以及创新成果的覆盖面小等原因,使乡镇农业技术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从而使人才也十分的稀缺,在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中,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前进,通过多渠道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努力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等方式,保证科技科研等主要资金来源,并加大力度提高专业技术,创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使乡镇农业技术的创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资金与技术覆盖

在我国,乡镇农业由于地处偏僻,且融资渠道逼仄,所以在发展和推广上,受到资金的限制,使技术创新发展受限。加之投资力度不够,所以无法保障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大量经费的侧重方向投入,掩盖了人头平均经费挤占推广经费的现象的发生。正如许多一线推广人员指出的“养人钱多,干活钱少"现象频发。科研新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相互联系沟通较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发挥局部带动整体,整体快速发展等极为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的混合形式存在。农户每户平均仅0.41公顷耕地,分散的农户在获取技术方面的学习交流和交易成本较高,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渠道闭塞,很难形成大规模整体经济模式。

2.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贫乏

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快速有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由于我国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明显不高,致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比较底下,缺乏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远见,制约了农村新技术的普及。目前我国农民中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很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了解,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普及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使得农户对新技术的反应迟钝,反而起到了阻碍科学技术普及的相反的作用力,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1.拓宽研究经费的来源渠道,确保资金供给充足。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与其成果的推广不能没有经费的大力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应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因为农业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它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仅仅靠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的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在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制订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充分的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应该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加强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工作,落实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截留。同时,要对课题招投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提高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是重中之重。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合理分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加入。除此之外,应重视对已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和二次教育,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完全或不对称、不合理等所引发的阻碍,应加强对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民教育培训,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和管理模式,获取正确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专院校等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受教率。

3.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如今,我国农业科研和教育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与前进力。所以,应提高市场整体机制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提升企业科研等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中,应明确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等工作领导部门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责任义务,并提升各部门协同效率。应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与研究教育机构的联系,共同努力,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4.增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组织快速建设

加快农技组织的建设,改善其主要弊端,要重点发展与完备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有效发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和宣传机构,在全省形成上下相联系的服务网络。建立乡镇农业“三站”收归县级业务相关部门管理,实行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的双重管理机制,以最大化的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传输到广大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成果常规的转化率。扶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民办专业服务和管理组织的快速普及。建好科普示范县和科技示范乡镇,建立健全的乡、村、户科技“多级示范”体制。建立健全各级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和交流的机构;大力培养先进农业技术市场,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商品交易发展为实体化;积极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培植农业科技型产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加强稳固先进农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最大化的利用和转化,真正实现让先进的农科技术服务于广大的农民群众。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迅猛发展,而农业产业也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快速有效的发展好农业科技的普及和传递,是提高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发展农业产品需要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多种经营必然成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晨.俞菊生.以科技创新推进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海农村经济.2013.(9):32-36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6

关键词:挑战;适应;高技术农业;经济增长

一、高技术农业的概念界定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来临的21世纪,中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所谓高技术农业,就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它是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术农业以高新技术的有效利用为特征,能使农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能够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未来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是防范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的关键。

二、高技术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在已然到来的21世纪,人类农业生产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显神功,力图开拓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前景,如海水灌溉、转基因技术、水面种植等。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的试验农场,旱田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仰仗于gps和知觉感应器的作用。可以自己离开车库行驶到农场,干完农活再回到车库。并且还以利用光线的反射状况,快速检测出土壤的水分、养分和农药的残留量,自己决定干什么农活。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农业则更进一步精确到了分子水平,这种高技术农业涉及的新技术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来制造植物,生产疫苗、化学品和生物降解塑料。其许多新产品可能有助于低成本、预防疾病。然而,以日趋减少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还必须解决产量和质量的问题,于是,分子生物工程又为更精确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为世界经济最强国的美国,也是世界农业最强国,其农业发展方向往往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据报道,1997年美国就有400万英亩拼地播种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这表明生物技术已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商务部估计,到2008年,全美国至少有290家大型企业、财团进入高技术农业领城。

高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技术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农业的产出主要受自然条件所制约,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开始进行以改土、改肥、改良品种为主的技术改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因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国民的食物安全有明显改善。但农业仍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呈现典型的传统特征。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技术变革趋向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现代良种、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术的进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未来的路子是走发展高技术农业,这是一个先进、科学的思路,也是解决中国人多地少,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不仅促使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也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说要靠科技解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高技术农业。改革实践也证明,中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高技术来推动中国农业的新的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发展高效农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有人会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比我们要先进许多年,甚至与我们不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确,在发展阶段可能难以透越,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在技术阶段上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中国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超常规育种技术等高技术领城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也将为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提供最现实的基础。中国的一批农业类公司作为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已经开始注重在农业中的高技术投入,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之路。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金健米业、丰乐种业、新疆天业、顺鑫农业等农业类新老公司,近年来利用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上的优势,广泛运用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向世人展示了高技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广泛发展前景。

五、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高技术农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二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三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五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以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六、中国还要为高技术农业发展要做的准备

直至今天,中国的高技术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摆在前面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稚嫩的高技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强力扶持,其中最强力的是政府的扶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中国农业要上新台阶,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农业,树立科技兴农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如果不树立用高科技发展农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那么中国的农业就很难进步和发展。

(二)政府要制订发展高技术农业的计划和实施规划

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了解目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中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此,政府应组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收集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同时对中国的农业科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与实施规划。

(三)政府要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并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对高科技农业的投入

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科研对资金的需求,结果使得中国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成果增长缓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较少。

(四)明确人才培育机制

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决定了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成败。各级政府要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

(五)建立依靠市场调节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技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因此,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普遍农业的高科技化。

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必然要乘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中国农业也将会带来一场炫目耀眼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惟洲.高科技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

2、周洪文.农业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1).

3、申茂向.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n].科技日报,2001-02-07.

4、当前中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5、牛若峰.中国发展报告——农业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罗剑朝,侯军歧.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讨会综述[n].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7、凌耀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政策[n].上海经济研究,2000(7).

8、《当前中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7

关键词:植保新技术;生态农业;作用

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我国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这种技术能够带来很多的附加价值,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非常高。最重要的是植保新技术并不一成不变的技术,它可以根据农作物类型以及地形地势进行调整,能够切实保证农作物产量,为农业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 生态农业中使用植保新技术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一直是目前我国提倡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该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则需要很多的技术植保新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该种技术在生态农业中应用意义重大,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这种生态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生态农业包括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生态领域,更包含农业领域,而要将这些领域有效的融合起来,既能够在农业领域获得经济效益,又能够在生态领域获得生态效益。这就需要在生态农业中融入相关的技术,而植保新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虽然已经逐渐步入到现代化,但是农业依然是我国发展的第一产业,这一产业发展情况与我国的经济息息相关,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术生态农业的目标难以实现,阻碍我国的农业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用先进的技术,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地做出调整,这样农业用户才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经济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只要相关部门以及研究人员投入一定的精力,就会取得相应的效果。

最后,植保新技术自身的优势决定的,植保新技术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够抑制病虫害,农作物生长期间非常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使用植保新技术之后,能够有效的一直病虫害,减轻损失;第二,节约成本,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融入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的成本相对比较而言比较高,但是植保新技术的使用能够降低成本,这就变相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第三,环境污染程度比较轻,这种技术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与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综合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中使用植保新技术很有必要,而且这种技术也有推广的价值。

2 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成效

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优势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笔者就具体的探讨一下其应用效果。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的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发展期间融入先进的技术也一样的必然的选择,该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需要相关人士掌握很多的专业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这种形式,我们应该从涉及到的这些专业知识上入手。在使用植保新技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遵循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以及三诱技术,本文重点研究的三诱技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避免在农作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的要做好保护措施,这样才能达到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高的结果。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要作为制定良好的栽培制度,从根本上保证植保新技术的有效的实施。接下来笔者就以三诱技术为例,具体的探讨其应用成效。

2.1 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研发和使用至今,已经以其良好的应用效果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频振式杀虫灯不愧为蚊虫的克星,据有关资料统计,杀虫灯投入应用的这几年中,在夏季高温季节,诱杀的成虫最多时达到700余头,大大的减少了病虫对于农作物的危害,并且杀虫灯的杀虫范围很广,种类有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地老虎、吸果夜蛾等,这也是它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知未使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个月喷药防治金龟子、螟蛾科害虫等4~5次,通过使用杀虫灯后,螟蛾科害虫可不用药防治,每个月喷药防治其他害虫12次,平均每月用药次数减少3次以上,可减少1/2用药量,平均可节约农药防治费900元/hm2以上,同时还能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再就是减少下季作物或来年的虫口密度,更为有效地减少之后的病虫害防治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防治害虫中有3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它可以消灭大量成虫,可减少种群数量,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其次,它可减少化防次数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对蔬菜、环境的污染;再次,它可根据诱集结果,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有利于科学防治。通过对新老灯区菜农的调查,其一致反映杀虫效果很好。总体看来,频振式杀虫灯杀虫谱广,杀虫量大,对蔬菜田主要害虫均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又因为的工作原理的特点,使得其在作用过程中无污染,对人畜无毒,符合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

2.2 黄板

黄板对多种趋色(黄)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黄曲条跳甲在个别叶菜类生产基地上群众普遍反映较难防治,要使防效较好则所用农药毒性较大。但根据在其他叶菜类蔬菜基地上使用的结果较好的情况可知,应用得好、使用得当同样可防治黄曲条跳甲。在小白菜的生产中应用调查,1张黄板最多可粘住黄曲条跳甲364头,一般也能粘虫83-241头,关键是要贴近蔬菜和加大用量。因此,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对黄曲条跳甲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在叶菜类蔬菜田中高毒农药的使用量。

2.3 性诱剂

斜纹夜蛾性诱剂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诱虫数量最多的有384头,一般为260-320头。不同的作物诱虫效果不一样。小菜蛾性诱剂:2009年春在大埠乡塘头村进行小菜蛾性诱剂试验,在1个防治周期内,诱虫量最多的小菜蛾性诱剂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内可诱杀853头成虫。其他诱剂:如小食蝇诱剂等经试验和使用后证实,诱虫效果也很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这种技术,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来研发新型的技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为我国的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生态农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才能早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卫红,孙积贵,康发柱,等.植保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0(Z1):59-61.

[2]嵇国春,朱玉廷,王兴胜.植保新技术在无公害番茄生产 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59-160.

农业的最新技术篇8

进行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建立根据农业技术的应用效应及其权属关系,可将其成果分为公共、私人及半公共三类技术。私人技术消费方面具有竞争性、排他性以及独立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农业私人技术的创新而言,最有效的机制为市场机制,必须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技术市场。而公共技术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其创新最有效的机制为政府创新供给。半公共技术主要具有非独立性与排他性,因而其创新机制最好是政府干预同市场机制二者的结合。

应进行农业企业的培育及发展,并提高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应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等相关理论对农业企业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及规范,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进行构建,以便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力。搞好应用型农业机构企业转制方面的工作,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培育和发展。

2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扩大农业推广队伍推广农业技术体系,扩大农业推广队伍,是保持我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农业模式运转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模式运转的效能,鉴于此,应当树立明确重点和兼顾全面的原则。采用多样化机制、精简队伍人员、加大技术力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等都是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除此之外,灵活运用模式主体,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并结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和推广农业技术的体系建设,进而形成农业技术推广快速发展的局面。

2.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对推广机构进行进一步完善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而言,其可以将科技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因而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因而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顺利运转,并充分发挥其效用。

2.3科研、教学及农业推广应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对于农业科研、教学及其推广而言,其虽然为3个各不相同的单元结构,且科研及教学单位也会局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承担及参与,但是,从现代农业角度而言,农业科研、教学及其推广这3者的结合具有其必然性,只有3者相结合方可实现3者功能及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通常而言,推广部门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多离不开科研及教学单位相关人员的长期努力与研制,然后通过新技术的组装及配套,以及适用性方面的开发等程序推广到农民中来。而脱离推广部门,农业技术成果很难转移到农业技术受用方,而农业科技所得成果也无法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3者应当充分进行结合,并合理进行分工,在各自运转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效率,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生产力作用。

3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推广体系的积极探索,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届时必将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