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9:20

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1

(一)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脱节

为美术基础教育储备高品质的优秀师资力量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当下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状况而言,其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联系不够紧密,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局限,科目大都偏重在某画种的技能技法上,没有以美术基础课程内容为依据,使受教者在有关教学内容上存在知识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者毕业后的实践教学工作造成了阻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以美术技法为核心,另一方面,现代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为设计应用与赏析评论,二者强调重点不同,缺乏协调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美术基础课程为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而逐渐加强了教育中的人文性。相对而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性内容依旧不足,二者在发展中的错位状况十分明显。

(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标准陈旧

我国部分美术教育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教师,对新时代的人才要求没有明晰的认识,对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行的目的及意义理解程度不够,忽视了以新《标准》为背景的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脱节,未能充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属性,忽视了素质教育推行要求下的教育专业转变的必然性,过于强调美术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性质,单纯以美术文化的传授及延续为教育重点,受教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及教学能力的提升,被作为非重要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在教学方式上依旧沿袭旧有的理论知识传授和美术技能灌输,课堂内容单调,限制了受教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而教学评价标准过于重视教学成果,不可避免地为学习过程添加了一定的功利性色彩,不利于受教者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甚至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三)人才培养观念不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美术专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美术教育专业的生源不断增多致使高校产生了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竞争意识不断消减,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不关心、不重视,无论在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都存在十分明显的消极特征。美术教育专业将重点集中在美术知识及技能考查上,并不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对其他学科的综合成绩要求过低,学生未能为其后所要接受的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涉及美术领域的考试内容单一不变,疏于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衡量,刻板的人才筛选模式消磨了受教者的艺术天性。

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实践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从其本质上看,美术是实践性艺术,美术教学工作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教学工作。因此,我国美术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艺术性实践内容作为教学侧重点和重要评价标准。只有技巧同个人综合艺术素养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体现出个体在美术领域中的艺术魅力,美术教育本质上可以说是以实践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实践与审美的有机融合。

(二)多元化与民族性的统一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现象频繁。基于此,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应坚持有本国特色的民族性发展趋势,改变旧有的侧重西方美术文化的教育模式,以中华民族美术文化为框架和基础,创建并完善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三)与美术基础课程的统一

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受教群体是美术基础教育的后备师资力量,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应注意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理念及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重视专业的师范性、学术性,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美术专业技能与综合文化素养的积累,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进而顺利适应之后的美术基础教育工作。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构建的设想

(一)明晰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方向

我国教育部门在关于艺术教育专业的规程中明确表示,师范教育的发展要以构建具有开放性和终身性的师范教育体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质量、构成上都能适应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师资力量。为美术基础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其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担负起的重要职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大都存在办学理念模糊、人才培养目的不够明确的缺陷。因而明晰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专业的教育属性,改革传统上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教育目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师范性为中心、培养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在新时展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比例

我国美术基础课程包括“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大学习模块,内容丰富多样且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相对而言,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大都为西方油画或中国国画技法,课程比例畸形且多样性差,涉及范围过窄。突出体现为美术教育专业中关于设计类的教学内容过少,课程不足,与美术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性过于明显,这将导致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成不能与美术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相适应的不利情况出现。因此,美术教育专业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比例,适当增加有关设计类的课程教育内容。

2.增强专业教育的人文性色彩

由新《课标》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美术文化素养,而非针对某画种技法的教授。因此,我国美术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和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我国现有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有很大的差异。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建及人才培养的重点依旧落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技能学习与实践上,人文色彩淡薄,不利于受教者个人人文素质的积淀,影响了教师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难以满足美术基础课程对教师的全新需求。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要适当增加人文性内容。

3.以“课标”为学习指导思想

美术“课标”指引着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美术教育专业应在“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受教者对美术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最终目标、构成内容等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以适应新时代下我国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面对我国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出新的优化调整,培养同时具备高美学素质和深人文素养的专业化复合型美术教育师资力量。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美术 有效性教学

伴随新课改的要求日益优化更新,小学美术教学也渐渐受到教育领域学者的重视,并逐步开始实施其课程教学改革,力求全面提升其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质量及教学人员能力,切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质量。此次研究根据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工作现状研究,结合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学优势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融合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一、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改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有待提升

目前而言,不部分小学的美术教学形式非常有限,因为美术课程分配的时间相较于文化课程而言比较少,故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可以教授的知识内容也相对比较受到限制,因此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学难以发挥优势,真正达到有效性教学的质量。其次,大部分学校都将文化课程教育看的比较重要,将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的地位相对摆放的比较低,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决定教学成果成败上,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为主要的关注目标。从而造成学校对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呈现不公平的看待态度。并且,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学应用的内容也非常局限。每个学校分配的教学课程的时间相较而言是比较少的,因此教师在有限时间里,如何来为学生教授更多的文化知识,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考验。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较少接触美术的学生来说,如果难以充分结合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是相对比较乏味的。

(二)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了解不全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都未将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电子教学相结合,基本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因而在有效性教学质量部分存在一定的阻滞。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美术教课课程的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应用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流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现状分析结合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实际优势,达成一个完善、合理的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融合形式,使学校能够建立一个与现代化教育领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且这一模式建立之后,对于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质量控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但也因其大部分小学的美术课程教学人员对于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认知非常有限,难以充分了解其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优势所在,致使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与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的融合工作出现问题,难以全面发挥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优势。

二、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改革应用建议

(一)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质量

想要真正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有效性教学改革,首当其冲就是全面结合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在传统美术教学基础上,广泛创新与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从而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与人性化理念的结合。不仅如此,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其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吸引力,与此同时,强化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效率,切实发挥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教学优势。因此,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过程中,应针对美术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融合形式,从而帮助有效的提升课程质量。

(二)强化美术教师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对于美术教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关键,故此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应用中,学校对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视度要提高以外,老师对于美术教学的态度也应更加严谨。并且,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教师也应强化培训力度,开设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相关培训课程,切实帮助教学人员提升对其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认知及熟悉程度,从而帮助推动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因此,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应用,不仅有效推动教学课程质量的提升,更能够有效推动教师自身能力,在充分认知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优势的情况,全面应用其先进技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教学。

三、结语

现如今,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日渐受到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但就我国目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然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待全面完善与优化。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其美术基础教学课程现状展开分析,了解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学优势所在,并且对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如何与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充分融合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切实帮助提升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的改革创新,强化教学优势及质量。与此同时,传播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充分挂钩,帮助推动新课改多媒体教学要求的进一步优化更新。

参考文献:

[1]潘星星.喀什市民族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喀什大学,2016.

[2]张绍军.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李默.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3

关键词:美术新课改 美术人文性质 美术兴趣 审美体验 校本教材 考试形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教学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实践、总结和反思,现将获得的点滴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深刻理解美术课改的人文性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美术课程作出这样的定性,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人文性来界定现行我国美术教育,我认为这样的界定已不再是对以前美术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调整和改变,而是触及美术课程的本质,美术课程教学目的的变更,因而将这次美术课改理解成为一次美术课程革命更妥贴些,更能体现出这次课改的力度和深度。

课改前的美术教育,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一切从知识技能出发,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的人文性决定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位。在培养目标上主张主要以个人的需要为存在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存的满足,它是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的理论主义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由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使具有情感的人越来越理性化、机械化,人们情感、意志、理想、尊严、个性、爱、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极大限度的压制,人的感性被削弱,精神分裂病症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学生也是如此,因而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减轻承受力较小的学生压力,另一方面可使我们教师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涉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同时帮助学生通过美术方法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以理性化,从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因而把这次课改理解成一次我国美术教育上的革命并不为过。

深入理解美术课的人文性这个核心,美术课就可用多种方式达到《美术课程标准》,就更能让美术课业充分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础,要让学生上好美术课,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美术课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这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功用来培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在上完课时留出10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术问题,我常用美术知识让学生将板报办得更美,利用美术规律指导一部分学生的着装打扮;在上完泥塑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摆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绘画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用来美化教室,在上完《手绘线条表现图像》一课后,我让学生用手绘线条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学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个性独特,物美价廉的帽子、文化衫等,学生通过美术课获得实惠后,就自己主动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对美术课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变成志趣。

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洞的说理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美术课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性和实践性。在上写生课时,我尽量选气质好、形象佳、特征明显的学生,让他们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儿,在上完服装课时,我让学生设法精心按照美的规律打扮自己,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台,放开轻音乐,让每一个学生表演自己的服装、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划一次旅游活动》时,我带学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庙、宁县烈士陵园、北石窟寺,让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在上《手绘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时,我将学生带到我校优美的花园中,在我的指导下画教学楼和街道空间来学习透视。实践证明,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易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灵活处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新课程要求,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可选取不同教材,这一要求可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业,我尽量用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如初一级开设的《纸雕塑》《纸浮雕))两课,我将他们综合成为一大类《纸艺》去上,先让学生学习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纸和撕纸,再接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折叠纸,以便由平面转向立体空间的学习,学生有了兴趣后再由易到难讲纸雕塑效果更佳。讲《布贴画》和《民间艺术品的色彩》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多动脑,对教材中出现的距学生生活远的课业,我们都能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形式探索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检查、导向作用,新课改考试要求重过程考查。根据这一理念,我将美术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答卷式,改变以前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美术鉴赏能力,占总分30%。第二部分实践部分,改变以前重绘画轻其他类别做法,让学生完成四类作业:绘画类、小雕塑类、工艺美术类、建筑模型类,占总分的40%。第三部分为平时过程成绩,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加起来平均,占总分的30%。这样,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就关系到考试成绩,做作业就认真。

总之,中学美术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各个同仁不断交流和探索,以便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美术课业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内涵 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1.2 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1.3 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

2.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2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来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

4.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管理

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高中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行,提高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也逐渐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期,美术欣赏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和欣赏美,并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人文素养课教师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群体,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率,促使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就业能力人文素养是经过人文知识学习之后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修养,对于人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职业高中承担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职责,加强人文素养课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社会就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术欣赏是对反映客观世界真实性和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能够与素质教育的其他形式产生联系,并且达到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效果。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就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根据作品内容产生丰富联想,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美术知识相对难度比较大,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教师对国内外的基本画学流派以及基本绘画技巧和鉴赏技巧进行讲述,能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知识面,实现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相对薄弱,人文素质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展能够充分弥补学生的不足,实现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美术素养的有效提高。

(三)促使学生性格和审美情趣养成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浓厚的个性,艺术家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性格特点进行灌输,因此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还可以完成性格的塑造和审美情趣的养成。职业高中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操对于人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性格,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职业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职业高中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和特点有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随着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重要性逐渐引起职业高中学校的重视,目前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很多职业高中学校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课本比较简单,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相对单一,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热爱和学习兴趣。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国内外美术作品非常丰富,各种名家作品精彩纷呈。然而职业高中在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内容的范围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简单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和理论学习,不仅不能满足学习的内在需求,也不符合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初衷。职业高中学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教师教学水平相对不高目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的时候,教学任务由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美术文化素养,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只有教师对美术作品具备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还有部分职业高中学校虽然是由美术教师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但是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不高,而且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将美术专业知识和课堂实际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能完成人文素养课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枯燥部分职业高中学校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偏理论性,仅仅依靠教材和板书进行美术知识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职业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思维活跃、认知能力强的特点,传统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美术欣赏覆盖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具备很强的表现能力和感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形式非常丰富,可以促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高效率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三、提高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想要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管理水平,还离不开教师、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丰富人文素养课美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才能做到从学生实际发展特点出发,有效保证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一)教师方面1.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教师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内容。例如,为了避免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感到无聊和枯燥,教师可以课堂中增加构图等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习美术欣赏课打下良好基础。美术欣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精神活动,对于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逐步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单调的教学方式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丰富教学的开展形式,帮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美术欣赏课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课程之中,用更加直观的形式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和解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美术中蕴藏的底蕴和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热爱之情。

(二)学校方面1.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充分提升教学水平。人文素养课程美术欣赏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具备丰厚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变化教学方式。职业高中学校还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美术欣赏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力。人文素养课对于职业高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才能确保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达到规定要求。2.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开发特色课本教材。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美术欣赏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还需要积极进行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调研,开发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特色校本教材。在课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充分和当地自然文化特色相结合,让学生能增加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在开展学生美术欣赏课程学习需求的调研过程中,学校可以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兴趣的目的。

(三)社会方面1.加强资源支持力度。职业高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能够运用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学校想要实现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还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支持。例如,美术馆是美术资源的聚集地,具备着相对全面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绘画作品资源,而且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比较强。2.开发实用教学平台。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教育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改变,在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智能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在开发和应用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实现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能更好提高教育行业教学质量。例如,开发美术作品的VR资源将能让学生有更加拟真的体验感,在职业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中使用这种新技术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和管理。

四、结语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6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缺乏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缺失现象严重,让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蒙上了阴影。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状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以求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我县地处苏北,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的发展因受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很不均衡。一些乡镇中学,未能贯彻省“五严”精神,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唯分数论。本应开设的美术课,常常被挤在课表之外。在31所农村中学中,仅有不足总数五分之一的学校真正地开设了美术课,且有的仅是初一年级开设,可以说,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已经到严重缺失的地步。所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正常开展起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一、现状调查:农村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情况(一)具有美术专业修养的教师,学校让其充当门面而已。几所农村中学虽有专职美术老师任课,但学校并不关心其授课的实际效果。有时,学校主抓教学之领导,因课程意识淡薄,规范办学意识淡化,美术课程基本不开或者开不全,美术课为“主科”让道,一切为了中考、高考。此时,美术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所教的美术学科没有出息,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或主动要求改教“主科”,美术课则为“副业”。这种不再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导致自我弱化,被学生淡化。当美术教师连自己都对美术课程失去信心时,可想而知,农村美术课堂上会什么样的效果。

情况(二)没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老师兼课。不少学校为了执行省“五严”规定,虽然没有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了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没有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其实,由于兼课老师根本不具备兼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是让学生看一会美术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任学生胡乱地画上一会儿,便成为处理语、数、外的作业课了。

情况(三)美术课程仅反映在课表上,此类情况在农村中学不在少数。在我所熟悉的周边几个乡镇中学中,大多在近二十年来从未配备过毕业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因而干脆没有开设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大多被语、数、外所取代。

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如果作为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严重缺乏,或者教师本身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农村的美术课程将会显得毫无意义,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则完全是一句空谈!

二、农村中学美术课程教育,有独特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中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

(一)美术因具有审美价值、实用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美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该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美术教育制订了标准与要求。 转贴于

(二).美术课程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主要是美术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1]

②.美术课程的工具性。美术学科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工具。[2]

③.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又亮点,美术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用美术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具体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县局应加强对农村中学美术师资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学之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稳步的提升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具有新的教学观。②.确立新的学生观。③.建立新的教材观。

2.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使农村的美术教师具有:爱岗敬业、艺德健康、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等品质。

3.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外,还须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二)促进城乡及农村校际间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1.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到城区中小学去求教取经,请城区的专家型老师到农村来上示范课、观摩课,让他们到农村来传经送宝。

2.主动与城区学校结对子,实现城乡间的美术教师互动,让农村的美术教师接受城区教师的帮扶。

3.在农村校际间进行美术公开课竞赛活动,并邀请教研室和城区的专家点评与指导,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以学校为单位,以团体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校本美术教材

因为,统一的美术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与学校,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分析校情、教情和学情,才能用适当的教材及教法,来出色地完成美术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7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目标,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其水平和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化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应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4] 陶旭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学术探索,2012(01).

美术课程的性质篇8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确定崭新的生态课程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便是生态化课程的体现,亦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早在2002年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就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生态式教育史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趣味性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