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6:30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50-01

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还处于一种滞后的局面,这极大的限制了新农村的建设之路。因此,我们应该在分析当前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真正能够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内容具体、原则统一、监管到位、服务规范的整体目标。

1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

所谓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即是能够满足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根本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以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载体,以覆盖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传输为基础,以新闻报道、政策信息、影视娱乐、文化体育等为内容的。整个体系综合了内容服务、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政治服务以及品太服务等多重服务功能。以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来解释,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若干个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主要包括了基础设施内容、组织体系、体制机制等。

2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现状

2.1重视不够,存在矛盾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节目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听(观)众,而就农村的听(观)众而言,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并没有一个专门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专业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较少,针对农民技能培训与科技普及的节目也较少,严重的缺乏对农民的咨询信息与文化娱乐需求的重视程度,缺乏研究与开发,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指导与互动机制。此外,对有限电视网络的争夺以及对广告市场的争夺,都使得广播电视的层级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且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政策上的不稳定性以及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等都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以公共服务基本权益的角度来看,要想让广大农民能够看到、听到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然的前提,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它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均等享有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就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就城市来说,在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上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局面。一般情况下,城市的用户都能够收看到45套以上的电视节目。而反观农村地区,仍然有大部分地区只能够收看到不超过10套的电视节目,并且其信号质量相当不稳定。其次,目前我国大部分发达城市已经逐渐的开始实施数字化的整体转换,城市的受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更具个性的广播电视节目,这就使得我国城乡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上越来越大。

2.3农村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不足

众所周知,与城市相比,农村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明显的处于一种长期落后的局面,在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条件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等都很难与城市相提并论,这就使得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而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也不愿意投身于农村,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农村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严重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大部分从事农村广播电视的人员严重的缺乏广播电视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技能的运用上也不够成熟。

3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3.1建立服务体系,完善用户服务

一是吸取直播卫星从清流到加密整个过程的经验与教训,严格的按照“加强用户的管理与服务”的要求来进一步明确与规范实现地面数字电视业务与用户管理的技术手段,以此来让开展增值服务与基本公益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坚实的技术条件;二是着力改变模拟时代的管理方式,即只重视发射台站,忽视了覆盖网的优化。应该充分的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对电信运营商经验的借鉴来对直播卫星与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网络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此来确保覆盖无死角[1];三是着力改变模拟时代的具体做法,如只重视发射,不重视用户的服务。应该进一步建立起良好的用户服务体系,根据每一个用户不同的需求来提供出个性化的服务,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用户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维修处理。

3.2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就农村广播电视体系的建设工作而言,其属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范围之中,因此作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不断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农村中存在的老旧广播电视覆盖传输网络加以改造,大力引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此来让广播电视的信号质量、强度得到升级。第二,进一步对节目的制作设备进行更新和系统升级,实现节目制作前端数字化。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依旧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手段,加之相应的设备较陈旧,就使得所制作出来的节目在质量上相对较差。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购进先进的节目制作设备来为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3.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针对于我国农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我们首先应该建立起内部的培训考核机制,对即将上岗和在岗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术与从业技能的培训与实习,并且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让其任职。其次,引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广播电视人才。通过高薪聘请、外部招聘等手段来引进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从而打造出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村广播电视人才

队伍。

3.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

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并不断的开展科技创新,对业务的模式与形态进行不断的创新、对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传输覆盖网络进行不断的优化、对直播卫星与地面数字电视融合的终端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不断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终端技术的相关研究,严格的按照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来构建出科学有效的终端技术架构,从而真正的让终端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的平滑升级得到实现。具体来说,在组网的模式上,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为目标,组建起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相结合的局域专网。组建属于农村自己的 “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专属网络”,如公安专网,消防专网等。其次,组建起临时性网络。如快速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如公共暴力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临时指挥系统、快速处理自然灾害(如防震减灾、抗洪抢险等)的应急指挥系统等。在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进数字化进程,通过GSM系统软件配置管理,实现上下联动、区域广播、应急与日常广播功能。只有进一步扩大与提高农村广播的覆盖面与渗透力,才能真正的搭建起政府与农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这对于服务农民群众、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来说,显然具备了极大的作用。

4 结论

总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完善而言,必然具备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结合实际的情况来逐步的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广播公共服务; 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 本地现状思考

广播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应急广播系统,则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时的动员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处东西南北原始文化的交汇处,兼有大溪文化、仰韶文化、薛家岗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又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历史文化极为厚重。同时,黄冈山水文化资源丰富。500里大别山蜿蜒于北,400里长江环绕于东南,无数的人文胜迹、奇异的地质构造、秀丽的江山湖库、多姿的国土景观、丰富的物种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了黄冈的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物质文化、山水科学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的特质,为黄冈市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然而,黄冈的特殊地理环境,极大地阻碍了我市广播事业的发展。全市东西狭长,除沿江丘陵平原外,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区。而作为黄冈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黄州又处在全市的西部沿江地区。这样的地形地貌,对于广播节目信号的覆盖是十分不利的。从黄冈实际出发,笔者就建设适合我市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作如下探讨。

1 建设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要求和现实意义

我国广播事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特别是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高原山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都处于广播难以覆盖的边远山区。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此吹响了建设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号角。这对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08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强调了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构建科学的、覆盖全国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也是摆在我们媒体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1 建立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正在经历着深度变革与创新,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国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促使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应对突发的重大疫情、食品卫生、社会突发事件,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结果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外,把握好宣传阵地,确保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正确导向显得十分重要。

1.2 建立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是促进社会和谐,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物质生活作为唯一的追求,更注重生活品质的追求,尤其注重生活生产资讯的获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所以建立健全的、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广播电视事业不是很发达的时候,为了传达党中央的声音,曾建立起遍布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的无线和有线广播体系,特别是村级广播室的建设,作为最基层的广播公共服务系统,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以及传达各级政府的声音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广播电视进入到了重电视轻广播的阶段,极大地冲击了过去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系统。到九十年代后,那些过去随时可以响起来,到处可以听得到的农村广播基本上荡然无存。广大农民群众盼望既能村村通电视,又能户户响广播。因此,建设体制健全,管理严谨,保障有力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系统,既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重要工具。

1.3 建立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地质形态多样,气候复杂多变,因而,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是人民群众防灾、减灾、避灾和政府组织抗灾、救灾的重要信息平台。

2 我国广播公共服务体系与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的现状和我市广播公共服务体系与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的主要问题

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网,收音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全国广播综合覆盖率96.78%。尽管有了这些成绩,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广播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听广播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尤其是广大山区的人民群众更是很难享受到广播的公共服务。黄冈市广播电台于1996年5月18日在撤地建市之日正式建成并开始播出。1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黄冈广播人始终围绕市委、市政 府中心工作,发挥“喉舌”和“纽带”作用,主导舆论方向,坚守宣传阵地,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专业立台,节目兴台,服务强台”的办台理念,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品牌节目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广大听众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但是,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黄冈电台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构建广播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广播覆盖不如电视覆盖

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广播逐渐变成了所谓“弱势媒体”。各级政府只重电视而轻广播,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为电台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特别是县一级广电部门,更是因为电台难办所以干脆就不办,全力发展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这进一步弱化了广播的功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广播的覆盖难以保证,造成广播覆盖不如电视覆盖。在我们拥有740万人口的黄冈市,黄冈电视台综合覆盖率达到99.8%,而黄冈广播电台综合覆盖率只有72%。

2.2 本级覆盖不如上级覆盖

黄冈地形狭长,地貌复杂,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山区属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市级广播电台覆盖全市难度非常大。在黄冈境内,有全省大型骨干中波转播台—蕲春中波台,承担着中央台和省台在鄂东地区的转播任务,因此中央台和省台在黄冈的覆盖比较好。近10年来,省台和武汉市台各个频率纷纷抢滩黄冈,通过蕲春中波台、黄冈实验台、黄冈电视台白羊山发射台和各县市高山台站补点覆盖,建立差转台达30多个,而我们黄冈电台除了在位于市区的广电大楼顶部建了一个主发射基地外,仅在武穴九龙城布了一个发射点。可以说,在黄冈,凡是能听到市台节目的地方,都能听到中央台、省台节目,而许多能听到中央台、省台节目的地方,根本听不到市台节目。

2.3 市级覆盖不如县级覆盖

黄冈电台作为地市级电台,由于建台历史不长,加上黄冈是革命老区,经济比较薄弱,所以,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射基地,因而很难将信号覆盖全市。而各县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办广播时,都建立了发射基地,且一个县市地域相对较小,一个发射台基本上可以覆盖全县,这就形成了市级电台不如县级电台的信号覆盖。

2.4 中波覆盖不如调频覆盖

目前,县市一级广播电台基本都是采用调频广播,只有地市级以上的电台才会有中波和调频,省级以上电台才有短波和卫星广播。由于广播技术的发展,加上调频广播拥有更好的音质,声音更清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各地市大力发展调频广播,同时也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这使得原来的中波基本被人们遗忘。其实,就广播覆盖而言,中波远大于调频,尽管调频有架设简单、音质清晰动听,但只适合人口密集的城市,并不适合边远山区的覆盖。而中波虽然天线架设成本高、维护困难但毕竟覆盖效率高,不受地形影响。

3 构建我市新时期广播公共服务体系与应急广播系统的思考

从黄冈实际出发,要建设好适合我市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法律保障、部门协作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广播公共服务体系与很多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广播电视、文化、出版、报业、互联网、通信等部门。广播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一个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传送文化产品、信息广播,使听众获得相关信息、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只有这些部门相互合作,信息互通,才能为广大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应急广播系统则是涉及国家应急管理、地震、气象、海事、军事、公安、广播电视、通信等社会多个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公益服务,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互相合作,才能确保顺利实施。要达到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联互通和应急广播系统的顺利实施,需要将其上升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的层面,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过程具备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采用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政令方式推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确保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尽快实施,服务政府,服务人民。就黄冈市而言,只有通过政府主导,制定出相关政策,才能确保各方面通力协作、上下联动、多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3.2 领导重视、政策倾斜

广播电台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不能过多参与商业运作。加上广播电台作为党的喉舌除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宣传以外,本身的属性是作为语言文化及信息的传播平台。这些特性决定了广播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事业,需要各级领导重视。因此,在今后或更长一个时期,为更好建设黄冈市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应将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构建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各县市区共同参与和配合,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布局,才能完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构建。

3.3 立足长远、统一标准

考虑到我市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广播覆盖的难度,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基础平台,必须立足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必须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管理标准。这一标准必须遵循可拓展性、可开发性,全面实现数字化、模块化。其次、要确保公益性的主频率无缝覆盖,还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多样性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有机地将无线广播、数字广播、有线广播、甚至村级广播的建设结合起来。

3.4 增加投入、完善机制

对于公益性媒体,我国政府历来本着“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推进改革,以期建立好的机制,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由于他的公益性,特别是主频率的广播节目不能参与市场化经营运作,否则就会在经营性运作中改变他的公益性,甚至偏离公益性。对此,广大群众有很大意见。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要为之,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完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重要途径。

3.5 转换机制、提高素质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广电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结合当前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安排部署2010年广播影视重点工作。

刚才,跃琼同志宣读了表彰2009年全市广播影视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优秀单位的决定和表彰安全播出、社会管理、执法、电影管理、政务信息先进单位的通报。去年,我市广电工作在全省、全市目标考核中双双进入先进行列,这是全市广电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贺!待会儿,抗美、李黎、赵薇、跃琼同志还将就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提高主城区、景区、灾区收听收看质量,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编制,民主评议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4个方面专项工作作具体安排,请大家按要求抓好落实。

下面,我简要回顾2009年工作,并对2010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并取得突出进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广电局党组确定的“12312”总体战略向纵深推进、广播影视工作全面起跑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省广电局的指导下,全市广电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2008年转型创新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清简务本、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显著增强了服务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的能力,全市广播影视工作布局更加科学,系统意识更加强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保障措施更加到位,“12312”总体战略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成效得到全面显现。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抓规划、抓覆盖、抓内容、抓机制、抓评价”为总体格局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以科学管理为基本要求的广播影视行政监管格局逐步健全;三是以项目推动为重要抓手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四是以执行力提升为核心内容的广播影视保障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全年工作体现出了4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常规工作做得更“实”;二是重点工作做得更“好”;三是探索工作做得更“准”;四是创新工作做得更“多”。

会议印发的《市广播电视局2009年工作总结》对去年工作已有全面反映。我这里着重就年度特色工作作简要总结。

(一)超前推进广播影视规划

一是在《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方案》基础上,制订了《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模式”的具体方向和路径,强化了工作指导。二是先后制定实施了全市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及广播建设等若干重点专项工作规划。三是着眼长远,提前谋划,主动实施并完成了《市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前列,在全省广电局长会上受到肯定。

(二)创新“盲村”建设管理服务模式

一是创新思路,节约财政资金1500余万元,受到省广电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目督办和市民代表的充分肯定。二是构建了“当地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设备供应商与售后维修服务商共同承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售后服务保障”的模式,得到省广电局检查组高度评价。三是精心抓好设备安装调试、用户信息登记和售后服务保障工作,在全省“盲村”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出色完成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和广播室建设

超额完成全市新建成的651个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任务,并自加压力,组织推进了648个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一是在成功节约盲村建设预算资金后,积极争取市财政局支持,调整预算安排和补助标准,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及时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电视系统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以此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户户通工作规划,更加科学地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推进步骤,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明确了工作抓手。三是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既提出工作任务和要求,又全力配套必要的工作条件,并适时组织了专项督查,有力确保了建设任务按时优质完成。

(四)“创建绿色频率频道”工作得到高度评价

组织市、县两级播出机构积极参加全省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在群众喜爱的频率频道网络投票中位居全省第一,在征文及演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被评为“四川省绿色频率频道”,市广电局和金堂县广电局获得全省首届“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工作组织奖,两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省广播电视“创建绿色频率频道”检查组认为:市广电局在领导和统筹全市广电系统开展的这次创建活动中体现出了高水平和高质量;广播电视台在创建中体现出了新理念、新机制、新台风、新形象、新面貌和新希望;以金堂县为代表的县级广电局台在创建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广电系统创建成效全省领先,在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五)广电监测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持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完成了以区(市)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公共信息网传送视听节目监测系统、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监测网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了对19个区(市)县有线模拟、有线数字、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监测,进一步拓展了监测功能。二是在做好技术监测的同时,特别加强了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切实加强和优化了与专家学者、监管部门的联动,基本形成了设备完整、功能齐全的监测网络平台和监测成果的运用机制。“基于智能处理技术的舆情监测系统”已获得广电总局2009年“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革新类”一等奖,创下全省广电系统参与此项评比的历史最好成绩。

(六)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审查验收纳入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成效明显

2008年,经全力争取,我市首次将新建小区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审查验收纳入市政府建设项目并联审批,2009年又把审查验收范围拓宽到所有新建楼宇。此项工作自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我局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积极配套相关保障条件,有效行使对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审查权、工程竣工验收权和建设监管权,得到上级广电部门和城乡群众充分肯定。截止目前,共完成建设项目有线电视系统质量检测180个,覆盖用户约17万户,覆盖终端约37万个,切实规范了行业秩序,有力维护了广大群众收视权益。

(七)建立健全“宣传、管理、查处”并重的全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格局

一是宣传影响有效提升。深入开展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宣传活动,印发20万余份宣传资料,播发新闻报道、公益广告180余条次,有效提升了城乡群众对广播电视法规的知晓度。二是管理力度切实加大。以违规安装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互联网收传视听节目检查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管理。三是执法方式更为科学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广播电视执法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为确保城乡群众广播电视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八)农村电影放映技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921场,灾区专项电影24000场,社区电影1523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承担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的金沙院线数字电影公司在全国率先开通了“GPRS远程监控系统”和“数字电影节目卫星地面接收站”,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两项高科技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单位,显著提升了农村电影放映技术管理水平。

(九)“国际小姐世界大会”系列活动产生空前影响

广电台引进了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选美赛事之一的“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在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活动多的情况下,抽调精兵强将,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在11天的活动期间,一系列具有元素,时尚、大气、充满慈善爱心的活动成功进行,得到了来自66个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和嘉宾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同。此次活动成为该赛事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爱心最浓、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盛会,广泛宣传了四川和,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极大增强了广电的社会影响力。

(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坚持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切实解决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多次受到市科发办和第一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局领导带头撰写学习体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草稿》被市科发办以专报形式上报省科发办。局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完成了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和保障能力建设为主题的7篇调研报告,其中《创新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机关运行质量效率》专题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书记李春城、常务副市长孙平的批示,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除了上述工作外,系统各单位在全力服务城乡统筹和城乡群众,深入落实全市广播影视工作“12312”总体战略的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务实进取,取得了一系列带创新性、突破性的优异成绩,为全市广播影视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看,2009年,全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超常推进中有了新突破,广播影视行政监管效能在转型创新中有了新提升,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在统筹推动中有了新成效,广播影视保障能力建设在全面深化中有了新进步,广播影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我们的谋划和工作多次得到春城书记、红林市长、佩智主席和季桢、孙平、华章、若春、忠林、宁生、兴平同志等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城乡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工作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城乡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服务城乡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统筹推进的机制还需创新和完善;三是服务城乡群众收听收看的水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四是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

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广电系统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深思谋划广播影视服务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新举措,进一步明确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针对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已经阶段性完成,工作重心应有一个适当转移,针对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更高,针对工作中一些领域还突出存在管理、服务不能适应工作大局和群众需求等差距问题,我们将2010年确定为全市广播影视工作“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年”。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全市广播影视“12312”总体战略,坚持清简务本、转型创新,以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为抓手,持续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监督管理、事业产业发展和保障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广播影视服务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的能力,奋力开创我市广播影视科学发展新局面。

为此,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力做“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坚持“抓规划、抓覆盖、抓内容、抓机制、抓评价”的基本工作格局,以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项工程为目标,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影视基础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力保障和扩大城乡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

一是高起点编制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的引导作用。在全面完成《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基础上,做好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组织实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模式”。组织开展“全域电影市场现状及发展”、“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全域公共广播网”等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覆盖能力。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50户以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有线光纤通达率达100%,年内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2009年以前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30%和2010年所有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广播电视室;500个村建立广播电视室。加快推进电影“人人看”工程,认真贯彻落实〔2010〕9号文件,积极调研和有序推进我市城市院线和农村数字院线建设,完成1000个村(社区)电影放映点建设任务,放映3万场农村公益电影,确保完成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378个村的中央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配置工作。

三是服务中心工作和城乡群众当前需求,进一步繁荣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围绕“新三最”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指导全市播出机构策划实施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为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战略,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大力开展节目创优工作,切实提高全域广播电视节目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在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评比中获奖率达80%以上,在全国评比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组织开展全市对农节目专题课题研究,持续优化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体系。

四是探索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系统内外的整体联动和广播影视工作保障水平。着力加强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基层广播影视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市广电行政部门、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之间职责明晰、运营规范、联系紧密、协作到位的工作联动机制。各区(市)县广电部门要更加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立项、评估和反馈机制。

五是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估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工作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圈层、分类别研究制订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组织制订《市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标准》。完善广播电视舆情监测系统功能。努力提升广播影视工作社会化评价程度。

六是落实省、市要求,切实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实施。认真履行广播影视灾后重建的项目监管和跟踪指导职责。4个重灾市、县广电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灾后重建工作流程,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确保全市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程竣工率达90%以上。

(二)着力做“实”广播影视监督管理

要以管理和服务的相对薄弱环节为突破点,以“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为抓手,以广播影视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安全播出和安全放映为保障,依托扎实高效的行业行政管理保导向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

一是扎实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增强宣传管理实效。全面落实《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处理办法(试行)》,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方式,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抵制低俗之风考评体系和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广电节目视听评议和专题阅评,提升阅评结果应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播出为一体的监管体系。

二是针对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效提升社会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管理和公共音视频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有线电视并联审批效能。坚持宣传、监管、查处“三并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境外卫星节目落地、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广告播放等专项整治,切实规范行业秩序。加强对市域内频率频道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的数据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完善安全播出工作体系,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水平。全面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优化工作联动,完善监管机制,改进项目扶持,制订《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安全播出智能化管理和应急反应处置系统建设,加快形成四级贯通的全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着力健全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及系统内各单位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注重基本制度建设,切实规范电影管理。研究制定《市电影管理办法》,建立电影巡查制度,强化电影常态管理。抓好电影安全放映。

(三)努力做“优”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

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力推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强化重大项目支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优化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提高广播影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是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系统活力和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按要求完成市电影公司、市音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和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完成市域内县级电台电视台合并。配合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二是紧紧抓住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高清电视发展等有利时机,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改造步伐。以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为契机,重点解决主城区内“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诸多问题,加快我市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市广电台高清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统建设,确保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在2010-2012年达到40%以上。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6月底前组织完成地区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暨“村村通”无线发射台“模改数”试点工程。推动电影数字化进程。

三是切实推动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努力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组织完成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在各地的全面覆盖和地面数字电视在我市的覆盖试点。支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认真落实《广电总局关于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市电视购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研究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探索确定“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为市委、市政府整体推进“三网融合”提出工作建议。不断提升以影视剧和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四)强力做“好”广播影视科学发展保障能力建设

不断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规服”、作风、效能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广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增强广播影视队伍服务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健全广播影视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解决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工作成效,着力构建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进一步强化干部执行力。坚持在深化城乡统筹的生动实践中考评和使用干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督察,进一步树立和体现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全面深化《创新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机关运行质量效率》课题,以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机关公务员工作状态和水平。

三是着眼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培训理念和方式,分类组织开展全系统重点专题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广电从业人员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广播影视发展实际,确定和开展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积极推进调研成果运用。

四是注重工作实效和提升机关形象,统筹推进“规服”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等效能和规服建设“四项制度”要求,加强工作督查,提升工作质量。扎实做好市政务服务中心广电审批窗口建设和广播影视政务公开工作。

五是突出广电特色,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广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大对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设备购买、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试行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评,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按照省广电局统一部署,在全市广电系统深入开展为期1年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和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三、几点要求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新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的确定,给我市广播影视工作创新能力、务实能力、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经济格局的重构,既给广播影视事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全市广电系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推动全市广播影视工作实现新的跨越,让广播影视的舆论引导、服务民生、产业新军等作用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在工作别注意把握好4个基本要求。

一要主动融入中心,在服务大局中增强行业影响力。我们始终坚持将广播影视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局党组确定了全市广播影视“12312”总体战略,强力推进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去年,我们在《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2009-2012)》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大工程,明确了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前段时间,我在邛崃、大邑等地调研,当地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对建设和运用村广播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广播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宣传农村政策方面“功不可没”。这充分说明,我们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下一步,全系统务必要进一步坚持和深化“12312”总体战略,积极融入各地工作中心,找准抓手,主动作为,充分作为,在服务大局中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全面推进中突出工作重点。我们反复强调要清简务本、求真务实,就是要在全系统中倡导实事求是的风气,在工作谋划、工作推进、工作考核等各环节都体现务实、务实、再务实的基本要求。党组认为,各圈层基本情况和基础条件不一样,工作重点、工作定位、工作要求也相应有所区别。在做好广播影视日常工作的同时,一圈层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目前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宾馆饭店等重要点位的广电节目有效覆盖,配合解决主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若干问题,以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为抓手提升节目质量,确保安全播出和安全放映,以新媒体、新业务为重点带动全市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等方面。二圈层和三圈层要把重点更多放在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广播室建设、“盲村”建设,节目质量的有效提升,“村村通”发射台的运用、管理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方面。今年市局已将重点工作梳理成36项任务,希望大家对照做实自己的工作。

三要强化工作联动,在密切协作中彰显整体合力。加强联动是市局党组的一贯作风,也是完成任务的必然要求。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对于推动我市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说的联动有局、台、网之间的联动,有省、市、县三级之间的联动,还有广电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系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方方面面工作关系更加顺畅了,工作效能显著提升了。今后,我们还要在联动工作制度化和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

四要切实转变作风,在清简实干中提升团队效能。清简务本,转型创新,一直是市局的追求,也是对大家的要求。最近,市委对个别干部进行了处理,市委指出的一些干部存在责任心缺乏、执行力不强等“两好”现象在广电系统内虽不普遍,但也存在。特别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还存在,不在状态或状态不好的同志还存在。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全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市委要求,坚持有为有位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深化市局“公务员激励机制”课题研究和运用,加强对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效能督察,为广播影视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农村

广播电视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和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载体,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德政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村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难题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历史责任。对此,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在此方面要加快实施对于农村广播电影电视的村村通工程,响应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积极为繁荣农村广播影视事业服务,从而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存在的问题

1.维护经费难以落实,保证不了“长期通”

早期建成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经过几年的运行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设备故障,维护成本过高,在地方财政比较拮据的情况下,维护资金难以落实,停播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升级改造也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

2.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维护人员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有关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严重形响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正常运行

3.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有关功能宣传不够,群众了解还不全面

例如,绝大部分农村认为有线电视只是看电视,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现有的技术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有效控制极少数人收看境外节目。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工作还存在起点低、入户率低和“返盲”等问题

十年前,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投入少、起点低,而且入户率低。目前还有部分农村收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而且这些村大部分是地处偏僻的牧业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较差,给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对策

1.进一步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抓紧制定出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存在的困难,要认真分析,发挥好各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的作用,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计划中,落实配套资金和维护经费,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切合实际的安装方式,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

2.探索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单一的工程建设转变到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上来,由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转变为长期的任务、常规的工作,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做到长期通、户户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针对大多数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的实际,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水平”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工程及其设备质量,保证有效安装,提高覆盖率,提高传输速度和接收质量,切实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际效果。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加强广播电视运行中的维护,保证有人负责,有人管事、做事,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宣传,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各级广电部门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对于边远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让群众掌握有关使用方法,掌握有关保护、维修常识。进一步充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传播的内容,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创造良好的舆论和使用环境。

4.以人为本,强化广播电视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党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充分体现了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任务更加繁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这些地区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服务,推进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步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取灵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为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今后我县新闻广电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新闻广电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任用,对此我们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不断为全党工作的大局服务,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支撑。

1.继续加大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

进一步巩固已经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室覆盖范围,抓好管理和队伍建设,落实维护经费,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通久通机制。

2.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进程中,结合“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改变我县农村广播影视发射、传输、收看、放映等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的局面。

3.进一步加快推进网络改造步伐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对县、县、乡现有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推动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逐步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建立利益共享的经营管理体制。

4.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为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可靠的资金经费保障。

5.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宣传和农村节目制作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 公共频道

一、公共服务和广播电视

(一)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内涵

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新公共服务与老公共行政之间的区别:“新公共服务是一场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过程的理想和重新恢复的公民参与的运动”①。他们强调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是“掌舵”或者“划桨”,而是应该建立在明显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上;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也应该是:建立公共机构、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的联盟②。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民收入总值不断增长,但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显现。依据国际经验,一方面“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③。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这一职能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一是政府强调经济建设,就导致经济发展主体的错位――把政府作为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二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公平原则不知所踪;三是不恰当的把本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或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造成了公共利益在市场追求经济效果的情况下的严重缺失。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狭义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就是公共广播电视,意指“为实现社会公共信息、文化利益需求,由政府及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主导、面向社会公众有计划地提供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统称”④。这就强调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或者主管广播电视的公共部门,服务的提供对象是公众而不是顾客,且其服务的内容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为满足多层次的公共需求有计划地实施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广播应该由谁控制、应该如何运营展开了广泛的讨论。1927年英国BBC改组为公共公司,从此建立了公共广播的典范。但围绕公共广播如何更好运作、公共广播体制建设等问题的运动方兴未艾。公共电视台组建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它的定位、经济来源、节目内容等和其他电视台有何不同?公共电视台到底应该如何体现其公共服务职能?本文拟以美国PBS和广东公共频道为例,探索公共电视台“公共”性质的表现方式。

二、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以PBS为例

(一)定位与宗旨

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美国公共电视服务,成立于1969年,旨在运用非商业电视、因特网与其它媒体所提供的高质量节目与教育服务,去丰富人民生活,并达到媒体告知、启发与愉悦的社会责任⑤。

PBS由354个加盟电视台组成,并为全美50个州的356个非赢利成员台提供高质量的节目和相关服务。它自身并不生产任何节目内容,PBS的角色更像一个仲裁者――判断节目内容是否符合标准和方针、是否适合分配给各子成员台。

(二)节目

PBS的目的是进行科学、文化、艺术的教育。如它的夜间节目主要包括这些领域:美术、戏剧、科学、历史、公共事务以及独立电影等。在PBS的历史上,曾推出很多经典的电视节目。如科教节目“新星”(NOVA)系列、儿童节目“芝麻街”、新闻节目“麦科内尔/菜赫利尔的报道”等。这些节目都属于全国性的电视节目(National Programming Service)。而NPS是PBS分配给成员台的一个最大的部分。NPS的节目类型通常包括:儿童、文化、教育、历史、自然、新闻、公共事务以及科学节目等。

(三)财政基础

作为美国唯一一家既不收费又不在节目当中插播广告的电视网,成立初的PBS财政基础来自于政府、企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它还设立了专门的PBS基金会,其使命是征募广泛的资助以确保PBS能持续保持优秀,以促进和提升卓越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

不过PBS并不像表面的那般风光,它比商业电视台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自尼克松政府以来,联邦政府对公共广播电视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共电视台与商业机构开始进行合作。

三、我国公共广播电视――以广东公共频道为例

(一)定位与宗旨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于2002年7月1日正式播出,它与众多省级的公共频道一样,是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有关县市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的要求而推出的政策性电视频道。该频道通过光纤传输,各级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播出,全省所有市县镇村基本能够收看公共频道节目,全省有效覆盖率达90%以上,覆盖人口达8000万人⑥。

(二)节目

与其定位相适应,广东公共频道初期以影视剧为主,全天开辟了九大剧场,播放十三集电视剧,晚间黄金时间更是开辟“合家欢剧场”、“开心剧场”、“830剧场”和“经典剧场”四大剧场。广东公共频道以“您的家庭娱乐频道”为最新定位,实际上仍是主打两个方面的内容――娱乐节目和影视剧。

(三)财政基础

与其他电视频道一样,广东公共频道的市场化生存完全依赖于广告商。其官网首页即登出广告招商热线,并提供详细的最新广告产品刊行例价表格以供下载。正如广东公共频道的总监张志斌所说:“广告收入是频道赖以生存的基础,频道营运的目的是围绕频道的品牌建设,提高频道影响力和收视率,并且最终体现在提高广告收入上。”

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与长效机制

通过上文对中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梳理及个案分析,可以发现:

从历史上看,从广播出现再到电视的出现,美国民间一直有一股争取公共广播电视的力量。而中国从政策上就为公共广播的建立提供了便利――中国广播电视有其特殊性,它属国家事业单位,与美国乃至西方多数国家都存在差异性。

从定位上看,美国PBS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节目与教育服务,以达到告知、启发与愉悦的社会责任;而广东公共频道则以“您的家庭娱乐频道”为定位,试图打造成为广东本土家庭娱乐生活的电视平台,这体现了公共频道自身公共意识的缺失。

从节目上看,PBS的节目领域包含美术、戏剧、科学、历史、公共事务以及独立电影等,其中又以儿童节目、科教节目及新闻节目为主打;广东公共频道则以综艺节目和影视节目为主;注重取悦、迎合大众,单纯发展娱乐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责任。

从财政基础上看,PBS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用以募集政府、企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不过这种做法也使得PBS一直面临财政压力;广东公共频道则与所有步入市场化的频道一样,依赖广告生存;这就陷入所有市场化媒体都会面临的困境,即不能忽视广告商对电视台的商业渗透。

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方面,应该要建设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即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在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三网合一”的新技术条件下,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又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本文认为公共频道仍是现阶段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最佳渠道,建立广电公共服务以充实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也应以公共频道为落脚点。若能依此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制度,则一方面为各省级公共频道明确了方向和定位,另一方面更是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一大进步。

在中国广电公共服务尚未成型之际,以公共频道为依托以建立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借鉴国际经验以完善建设和规避缺陷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是作为商业广电的补充出现的;而中国的广播电视长期作为宣传体系而存在,建立公共广播电视则应以公众为出发点,以满足其知情权为己任,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育公民社会的社会责任,在发展市场经济,开放广电领域的同时,也应留存公共频道这“一方净土”,“在将公众视为顾客和消费者这种广播环境中,公共广播的作用却是将公众视为公民”⑦,使之不仅仅是,更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参考文献

①②Denhardt,Robert B.Denhardt, Janet V:《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④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⑤PBS官网,省略

⑥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官网.club.省略/ggpd/

⑦马克・莱伯伊、郭镇之,《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公共文化建设;发展路径

县级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县广电台)具有特殊的媒体属性,作为基层主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致力于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但从发展现状和经营管理看,县广电台普遍处于发展“拐点”,生存窘迫,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舆论影响力、壮大发展实力,使其成为巩固党委政府基层舆论宣传主阵地,进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成为县广电台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推动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畅通政民沟通渠道、及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需要县广电台是县级党委政府的现代传媒工具之一,是同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党委政府通过县广电台向广大城镇农村传递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要信息,对社会进行有效组织管理。没有强大的县广电台,就会形成信息传递梗阻,党委政府声音就会缺失,形象就会矮化,作用就会弱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广电台可以迅速摆脱经营难题和生存窘境,集中精力营造健康、和谐发展的县域舆论环境。

(二)推动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强大基层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汇聚发展正能量的需要县广电台位处一线,贴近群众,报道大量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广电台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模范事迹、先进经验、改革先锋引领基层群众推进新农村文明建设;用地方话阐释大道理,激发广大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天然的媒体属性和区域垄断,使县级台肩负着在基层弘扬核心价值观、宣传正能量的重要职责。

(三)推动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做大地方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平台、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县广电台的发展是县域文化实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引擎。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县广电台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盘活地方文化、旅游、经济、公益等优质资源,用大量的广电作品服务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提高县域发展魅力指数,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和吸引力。县广电台开设的涉农、富农、强农栏目,组织的涉农主题活动,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推动公共文化均衡发展、促进强农惠农为农的重要抓手。

(四)推动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巩固城乡应急动员基本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县广电台是“四级办”广播电视传输的最终载体,根植广大乡镇农村,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贴地气,尤其是广播应急体系的建立,是灾难救援、应对群体危机、维护地方稳定的最直接的社会应急动员渠道。县级行政区域是多发区,党委政府通过县广电台直接面对群众,直观表达党委政府关心关切,权威传递社会救援信息,快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把控舆论主动权。县广电台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首选舆论工具。

二、县广电台发展现状

以河北省为例,目前,河北省有县广电台139家,开办广播节目130套、电视节目220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9%。①县广电台促进了地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满足了基层群众的信息需求,但从现实看,县广电台普遍发展窘迫,成为制约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瓶颈。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以前几年数据为例,2012年河北省财政总投入2.5084亿元,占县广电台年收入的42.7%。受财政紧缩政策影响,2013年财政总投入降为1.6069亿元,占县广电台年收入的34.3%。财政投入最高的广电台为977万元,100万元以上的广电台56家,占总数的40.3%;财政投入不足100万元的83家,占59.7%;不足70万元的69家,占49.6%;30家县广电台财政零投入,占22%。其中,财政投入不能满足人员工资支出的有116家,占83.4%。2014年情况仍然不乐观,财政总投入约1.7496亿元,仍难以保障正常的运行。

(二)收支倒挂,入不敷出

2013年县广电台总收入4.7113亿元,总支出5.3425亿元,赤字6312万元。2014年总收入4.8779亿元,总支出5.5879亿元,赤字7100万元。从收入看,广告收入2.0219亿元,占总收入42%,财政投入占34%,其他包括办活动、做专题等收入占24%。收入超过200万元的8家,占5.7%;100~200万元29家,占21%;不足50万元的80家,占58%。从支出看,2013年工资性支出3.0498亿元,占总支出的58%;设备投入3526万元,占6.6%;水电等税费近8227万元,占15.4%;节目制作5610万元,占10.5%。2014年工资性支出3.3899亿元,占总支出的60%。总体看,收不抵支的县广电台达到56%,104家县广电台总负债3.0695亿元,负债率达到75%。

(三)节目内容缺乏竞争力

就电视来说,县广电台共开设220个电视频道,平均日播时长10.5个小时。但节目制作水平相对不高,缺乏地方特色,经济吸附力弱。一是播出时间短,制作水平低。全省74家县广电台只办有一套节目,主要内容是当地新闻,内容单一、制作简单、手段较少。45%的县广电台电视节目是隔日播或周三播,个别县广电台的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自办内容仅为十几分钟的当地新闻。二是特色栏目少。51家开办2个电视频道,13家3个电视频道。主要内容是新闻、专题、影视(文艺)三类,大多缺少地方特色,策划水平低,缺乏吸引力。河北省41个县拥有文化、旅游、经济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但也仅有少数广电台能够挖掘地方特色,打造优势栏目。三是广告占据半壁江山。有的广电县广电台延长广告时间、增加广告时段冲抵节目时间。有的台广告占节目总时长的65%,被称为“广告台”,损害了声誉,干扰了正常的播出秩序。

(四)机器设备陈旧老化

广播电视属于重装备、高投入的高技术行业,技术依赖强。但县广电台资金短缺,无力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关键设备普遍老化。截至2014年底,县广电台用于更新设备的资金总额1.1487亿元,不及总收入的12%,占总支出的9.7%。29家县广电台设备更新为零,134家县广电台设备满负荷使用10年以上。许多县广电台无力进行设备更新,大多依靠省市级广电台淘汰设备或无偿捐助,电视节目画面清晰度低,广播传输效果差,播出故障频发,无法与省市级广电台有效对接。这些因素制约了传输质量,影响宣传效果,已经危及播出安全。

(五)队伍臃肿,人才匮乏

县级广电台队伍庞大,人才缺乏,结构性失衡严重。一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全省的县广电台总人数1.2512万人。其中,财政供养4996人,占总人数的40%,人员多为政策性分配。本科3264人,占26%,且多为继续教育学历或非相关专业,不能适应广电行业特点和新形势需要。二是人员分布不合理。新闻、采编播、技术人员5806人,仅占47%,行政后勤等非业务人员偏多。三是年龄断层,人才奇缺。30岁以下人员有2637人,占21%,且多为非正式编制。有的地方七八年没有招录人员。高级人才缺乏,全省正高不足10人、副高87人,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业务要求。四是人才流失严重。平台小、待遇差、空间低,招才不入、留才不住。省市级广电台“虹吸”现象频频,人才外流严重。

三、原因分析

县级广电台处于国家“四级办”的最基层,在履职尽责、服务地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面临生存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市场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支撑

广告是县广电台主要创收渠道。前些年,主要收入来源是有线电视收视费和广告费。台网分离后,“以网养台”不复存在,127家县广电台的收入途径只有广告。但是,县广电台广告收入受县域经济、信号覆盖、市场空间、受众消费水平以及节目影响等因素制约,近年来持续萎靡,由过去的月均30余万元骤降至七八万元,有的甚至是零收入。在创收困境面前,不少县广电台也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来扭转局面,但在试水文化产业、涉足市场经济时思路不清,屡屡受挫。

(二)节目策划包装能力低,严重削弱了县广电台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人财物等方面的客观制约,多数县广电台节目制作简单,内容不够鲜活,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难以吸引优质广告客源和企业合作伙伴。加之,投入严重不足,节目策划能力低,优秀产品生产不足,收视率持续下滑,进一步导致广告客户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三)新生业态不断冲击,多头竞争挤压县广电台发展空间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新生业态层出不穷,县广电台发展成为难点。由于省市级广电台“雨伞式”竞争覆盖,互联网、户外大屏、移动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与终端的出现,对县广电台的影响更加突出,受众注意力被瓜分得更为明显,受众群体萎缩也更严重,广告市场被快速挤占。而且,受行政地域、核心技术、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县广电台多业态发展空间有限、实力不足、品牌不响,缺少对等合作的基础和资本,很难实现大幅盈利和快速发展。

(四)内部管理机制落后,制约了县广电台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观念落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由过去的单纯事业性质逐步向具有事业与产业双重属性转变,但一些县广电台仍沿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不能适应传媒发展特点和市场运行要求。二是资金使用粗放。资金使用不计成本,分配缺少科学依据,很难保值增值。三是节目生产盲目。不适应市场需求,没有成本核算,缺少长远规划。四是用人机制僵化。缺少现代化激励机制,集体活力不足,不能调动员工创造性,极大地限制了县广电台的内生动力。

(五)既有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县广电台正常发展

县广电台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但用电、用水、用气、用暖以及各项税收沿用商业标准,未能享受公益性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广电台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着力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县广电台作为基层骨干公益性文化单位,肩负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能,是保障基层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载体。各级党委政府要本着“强阵地、保骨干、夯基础”的原则,把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县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建立县广电台发展目录

制定《省级、县级广电台改革发展目录(五年)》,分为类别管理、人员编制、财政、激励考核、督导管理等内容。发展目录可以参照县域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县广电台发展实际,把县级广电台分为四类:第一类发展快、实力强,具有区域影响力;第二类发展较快,有一定实力,有一定影响力;第三类发展一般,可维持发展;第四类发展缓慢,难以维持。依此对县级广电台进行分类管理考核,推动全省县级广电台均衡发展,加强主流舆论,维护基层舆论安全。

(二)集中力量办好新闻综合频道(率)

县广电台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广电类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服务供给能力,做强、做大、做优县广电台新闻综合频道(率),切实保障广大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新闻综合频道(率)要坚持政治第一、导向第一、责任第一,着力办好新闻、民生、涉农、公益、文化等五类栏目,突出新闻性、公益性、服务性;要不断增加播出时长,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增强县广电台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传播核心价值的主载体、惠民文化服务的主平台,形成系列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矩阵。

(三)实行人才财政保障创新管理

县市区应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将县广电台列入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单位,骨干人员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基本保障,确保县广电台集中精力做好主流宣传、舆论引导、惠农服务、社会公益、节目创新等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履行好基层主阵地、主载体、主平台的职责。同时推进创新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考核管理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建立技术、策划、编播首席制。建立校台对接、定向培养、对口支援、定期培训等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实行“柔性引进”,探索多种模式的人才引进机制。

(四)加大财政资金基础项目投入

建立省级县广电台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县广电台基础配套、精品栏目培育和影视供片渠道建设。各县市区也要把县广电台的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列为重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刚性需求不留缺口。以上投入专款专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重点保证广电采、编、制以及信息存储、传输、发射等关键设备的网络化、数据化改造,确保县广电台技术设备运转良好稳定,确保广电技术领先和信息传输安全。省财政可对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重点县、红色老区转移支付。

(五)实施县广电台创新发展工程

一是实施县广电台精品文化栏目工程,每年评选省级精品新闻栏目,鼓励县广电台挖掘文化、公益、经济、旅游等地方优势资源,尤其是鼓励拥有国家级经济类、文化类荣誉称号的县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栏目,创作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二是实施县广电台创优工程。建立县广电台改革发展考核台账,每年考评出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台予以表彰奖励。三是区域组合抱团发展。鼓励县广电台跨行业、跨地域,抱团取暖+区域合作,通过县广电台之间“优带劣”“一带一”或“一带多”等帮扶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四是鼓励县广电台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推进新媒体融合发展。

(六)落实好公益性事业税费优惠

县广电台是党在基层的喉舌,是服务基层广大群众的公益性单位,要享受水电气暖费用以及文化事业费、增值税、营业税等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减轻县广电台生存负担,创造良好环境。总之,县广电台作为基层主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县广电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有助于县广电台健康的持续发展下去。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7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行政推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努力扩大有效覆盖。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保障,健全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2、总体目标。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广播电视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主要量化目标

——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现有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使“盲村”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

——到2010年底,有线电视光缆网通达所有乡镇,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

——到2010年底,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新增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9万户。

有线电视光缆网及无线数字电视行政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达到24.5%,农村入户率达到57.8%。

——充分发挥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本市、县广播、电视节目)。

——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4、扶持原则。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把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快速推进“村村通”建设;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实现和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集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务求实效。

二、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根据国家、省、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要求,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以有线电视光缆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混合覆盖为主,多种方式并举,快速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实现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综合信息进村入户。

1、快速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向农村延伸联网。把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光缆干线网络体系,优先发展光缆干线沿线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村庄,逐步向纵深延伸,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提升网络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敷设1780公里,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用户18万户。

2、加快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工程建设。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新途径。加快市级及祁县等5个县级数字节目传输平台、榆次等5个数字微波发射中心站、榆次罕山等6个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条件,数字微波主基站信号阴影区内,新建若干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作为有线电视光缆网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用户直接接收-机顶盒入户或集中接收-分配网入户的方式覆盖。十一五期间,实现无线数字微波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发展无线数字用户9万户,实现36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进村入户,数字通、信息通一步到位。

3、大力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8套以上电视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覆盖方式以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方式为主,其具有的技术先进性、政治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是解决地处偏远、地形复杂、居住分散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几十套广播电视节目较好的技术手段;其它无线发射转播覆盖的自然村,也可采用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技术手段,丰富节目套数,提高收视质量;有条件的自然村,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或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覆盖。

4、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作为一种传统的覆盖技术,其具有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直接接收的优势,仍是一定时期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通用手段。以中1、中7、省1、市1及当地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通过增加投入,设备更新改造,新增节目套数,优化转播节目布局,使广大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民群众能够用收音机、电视机直接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保障和满足农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

5、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人员和运行维护经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保障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6、加大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三农”的力度。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为“三农”服务的节目总量,加强与科技、农业、林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司法、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开办多种形式的对农节目(栏目)。同时,把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作为农村覆盖的重点节目,进村入户,扩大覆盖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年度目标任务

按照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快速推进。

20*年启动阶段。已完成市级试点村、治理村及省级试点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重点推进阶段。以120个省级试点村为重点(包括35个市级示范村),在有线电视光缆网已通达70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完成35个试点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覆盖。开通运行榆次罕山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个试点村;大力推进左权、榆社、灵石县县至乡(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积极推进其它县联网延伸的步伐,加快榆次、太谷、祁县农村地区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完成290个村有线电视联网和21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18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8年全面推进阶段。以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网络和新建祁县、介休、昔阳、和顺数字微波发射系统为重点,完成35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38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21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9年,以有线电视光缆网纵深延伸联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蜂窝站多点布局建设为主,完成33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217个自然村“盲村”覆盖,提前实现十一五期间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2010年,以扩大村覆盖率、入户率为重点,完成253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2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四、主要工程项目投资概算

1、有线电视光缆网农村延伸联网工程。建设1780公里光缆干线需投入6230万元,18万户用户初装费需投入4500万元,工程概算1.07亿元。

2、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需投入980万元,9万户无线数字用户接收系统需投入3*0万元,工程概算4040万元(未包括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

3、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共用卫星天线方式为主,覆盖607个自然村“盲村”,工程概算1076万元。

4、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更新改造工程。新增、更新13个中1、中7、省1电视节目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286万元,10个*市广播节目调频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130万元。工程概算416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概算1.63亿元。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落实。市、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领导组要切实加强对“村村通”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广电、发改委、财政、农业等部门及各乡镇、村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切实把广播电视村村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村村通”工作顺利推进。

责任落实。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等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广播电视系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加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广电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和调动广电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发展农村基层广电队伍,奖优罚劣,在全系统形成关心支持并积极投身农村广播电视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

突出政府作用,支持“村村通”建设。根据国办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分级负责的精神,积极争取用好中央、省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及转播中央、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更新改造的补助资金。落实好市、县财政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及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更新改造的配套资金。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要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广播电视部门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其它国有、非公有资本参股县级以下新建有线电视网络。

3、努力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维护管理人员,落实日常经费。积极探索建立“村村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加强维护管理,巩固成果,充分发挥已完成“村村通”工程的作用。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8

2004年12月21日,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海南博鳌召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王太华、赵实、张海涛、胡占凡、雷元亮、田进、赵化勇、杨波、王庚年,海南省领导罗保铭、符桂花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总局党组确定2005年为“农村服务年”和“电影发展年”,目的就是通过实施这两个年的服务,有重点地促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整个电影业的发展。实施“农村服务年”,总的是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率的质量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广播影视服务,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好地传入千家万户。实施“电影发展年”,就是要全面深化电影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化理论、体制机制、产品、科技和管理创新,在稳定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和效益,努力扩大电影在城乡的放映规模,建立保障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看电影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会议前一天,王太华和赵实、张海涛、胡占凡还专门抽出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央台海南记者站。

“朱光亚星”正式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2004年12月26日,“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席了命名仪式。据悉,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此前已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朱光亚颁发了“朱光亚星”命名证书。

关于朱光亚

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科学事业和工程技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于2004年12月22-2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臧增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总工程师何桂芝、北京电视台总编辑张晓爱以及国内外广播电视设备厂商同行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对2004年技术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电视台2005年技术工作计划,并结合新大楼的建设和2008年的奥运转播,围绕媒体资产管理、高清晰度电视、硬盘网络播出系统、电视台相关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当今最前沿的电视高新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对加快北京台采、编、播、存、管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码视讯亮相福建省广电技术年会

福建省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会年会于2004年11月24日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一轮农村山区广播电视覆盖(村村通)技术,福建省广电各级领导及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北京数码视讯公司作为业内著名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厂商,也应邀出席了此次年会。

会上,广电专家介绍了采用数码视讯产品搭建的前端系统做MUDS数字化试验情况,数码视讯还就MUDS运用于农村数字电视的问题所提供的高性价比的一站式数字电视前端解决方案,包括数码视讯Streamguard有条件接收系统做了介绍,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据悉,数码视讯公司针对MUDS农村覆盖网数字化改造前端系统方案已经在三明广电系统中规模覆盖,并即将应用于湖南省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做全省的农村覆盖。

航天科技与中国卫通签署

《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于2004年12月23日举行了《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签约仪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海南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直播卫星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直播系统。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按照国家"十五"规划中对我国直播星系统的建设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组建我国直播星系统空间段公司的相关原则进行筹建的,该公司将成为我国卫星直播系统空间段的运营主体,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经营直播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互联网业务、与卫星技术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业务以及增值服务业务等。

资源一号03/04星通过集团公司级转初样评审

资源1号03/04星转初样阶段评审会于2004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测控、发射和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专家出席了会议。经专家评议,资源1号03/04星在继承01/02星和其它型号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工作,已完成了方案研制阶段规定的各项工作,并针对01/02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巴双方联合的初步设计也通过了评审。

王太华出席全国电影工作会议

2004年12月27-28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召开,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太华认为,此次会议是电影界交流情况、总结经验的会,是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的会,必将对加快电影产业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部署2005年的电影工作时,王太华强调,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推动电影走向世界,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产品和重要品牌;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电影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把握导向,履行职责,转变职能,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王太华还对迎接中国电影100周年、实施电影“2131”工程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期间,王太华、赵实等还考察了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广西开会研究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上一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下一篇:小学美术理论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