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6:30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1

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理念;成效

作者简介:彭慧敏(1973-),女,河南夏邑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意大利留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项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A880019)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彭慧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90-03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概述

在意大利的大多数相关文献中所使用的职业教育(istruzione professionale)是指在学校制度中与普通教育的“高中(liceo)”相对应的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活动(而“高中”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机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高中”与“高级中等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意大利法53/2003对的教育制度的规定,学生在结束第一轮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4岁进入第二轮教育,即“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校分为进行普通教育的“高中(licio)”(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和进行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一些学校:“职业学校(istituto professionale)”、“技术学校(istituto tecnico)”和“艺术学校(institute d’arte)”。

职业学校学制5年,但分为3年制证书课程和2年制证书后课程。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接受2年的证书后课程的学习(约占毕业生的25%)。在前3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向其他的课程或学校。在第4、5年才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

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提供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必要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75%)都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学制和普通高中一样为5年。

艺术学校课程为3年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使用地方的原材料,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艺生产。通过毕业考试颁发应用艺术熟练技工证书(Diploma di Maestro d’arte applicata)。在有些学校还通过另外2年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高级中等教育应用艺术毕业证书(Diploma di Arte Applicata),该证书可以使他们进入高级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也有些艺术学校开设5年制的实验课程,由2年的普通学习阶段和3年的专业学习阶段组成。

改革后,以上三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都能够直接进入工作世界,也可以与普通教育的高中生一样接受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高级技术教育(ITS)或高级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

传统上,在意大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体系内部进行的,主要由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培训是指在学校体系之外,由企业或培训中心承担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改革前,在意大利“教育”这一概念是指由国家负责的学校里的教育活动,“培训”则是由大区负责的在学校之外的培训中心或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然而由于法53/2003的改革把原本属于国家权限的、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放权给大区来统一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学校的功能有所扩大,也承担起一些职业培训的任务。因此,“职业培训(formazione professionale)”这一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培训是与学校里的“教育”相对应的一种体制,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如在职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内部进行的,为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广义的职业培训包括学校里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培训。“培训”与“教育”的概念在使用时有时培训涵盖了教育的概念,有时有所区别,以对应的方式出现。“培训”从广义上和全球范围的使用来看,与教育有着同样的含义,尽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提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时。尽管学校仍是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因为意大利18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是在学校接收教育,然而学校在传播知识和价值方面的职责正在受到挑战。最近,在欧洲交替制已被大大提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向培训转移。

随着欧盟国家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承认,对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培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已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即使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养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含义也越来越趋于同义。

二、推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目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开始朝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法53/2003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因此,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变革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意大利的教育研究者中对“双轨制”的批判研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1年9月开始,时任教育部长莫拉蒂女士在以教育家贝塔亚(Giuseppe Bertagna)为首的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制重组的法律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改革和重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等的、多样的教育与培训体制。

“双轨制”的特点是“精英教育”占主流,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则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下层劳动者培养某项谋生技能为目的。从课程上来看普通教育开设拉丁语,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不开设拉丁语,为就业做准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相互转换,是截然分开的两轨。贝塔亚等人在多部论著中对意大利高级中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建议,对意大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仍在继续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学术证书具有平等性。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它也具有教育性和连贯性。正如法53/2003所规定的,在第二轮的教育中的前2年,所有的路径(普通的和职业的)有着同样的目的。在不同路径的前2年里,这一平等的“统一”的目的,旨在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关键能力,成为积极的公民。这一改革理念是重新定位“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的性质和功能:从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术”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则意味着是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

当代意大利教育家马利兹亚(Malizia,G.)指出,在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手工艺人,也不是与教育截然分离,而是培养与知识和工作世界有关的技能,以及工作文化。学校也同样对工作文化有兴趣。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和终结性的制度,其教育原则是基于现实经验,根据具体方式,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并把这反映在工作实践上。它可以对人格的培养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与教育一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行”。

正如最近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传统上,意大利中等学校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等级上,它没有明确规定人文学科高于科学学科,但哲学是这一金字塔的顶端,物理和其他科学学科处于上部。这一组织理念在意大利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教育与工作之间不断分化的结果,这使得职业与技术学校的地位底的原因之一。报告提出,知识与性向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不是单一的智力概念,而是多元智力。即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是没有等级制的这一观念有助于克服一种智力低于另一种智力的错误思想。其次,一个学生在“自然”或“空间”方面有优势的智力并不比另一个在“语言”或“逻辑/数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高或底。对实践活动或对技术装置的热情不仅不是一种底下的智力,而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

总之,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即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到人力资本的视角,到运用多元智力的理论。很难说这三种认识论哪种更先进,它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偏见不是一日之功,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实现平等还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克服。

三、改革的主要特色与成效

始于2003年的“莫拉蒂改革(Moratti Reform )”对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进行了重建,主要体现了权限的下移,给予地方和机构更多的自治权;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加强教育与职业的互相转换的流通机制;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改革的重点是高级中等教育与培训阶段。改革具有以下几主要方面的特色;延长了义务教育与培训的年限至18岁;体现了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一体化”、“开放型”、“平等性”和权利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并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证书制度与认证制度。

对于该改革的成效一些专家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马利兹亚教授认为,教育制度的重组对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了教育与培训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入了自治、平等的理念,在培养计划中保证不同的教育的和文化的价值,是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教育要求的回应。但此次改革主要面对的是公立的学校和机构,而从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大多是私立机构,这些私立的机构没有获得同样的财政支持和自主、平等的权利。

他还对此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加强普通文化课程方面大加赞誉。他认为,普通文化开辟了理解世界的道路,赋予人们获得真正意义的能力,以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和工作变化的首要工具。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普通文化的教学是教育与培训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的意义必须理解为:学校和职业培训的基本任务不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经济的工具,而是帮助全面发展其潜能。他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使文化支离破碎,那么知识社会就更需要加强对普通文化的学习。我们正在走向新的社会结构中,要求我们要有能力控制复杂的不可预知的情况。要求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地理与文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目标。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和对此成倍增加的解释和片面的分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普通文化打开了通向智力世界道路,能够储备、收集和解读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创造和判断。

而学者倪寇力(Nicoli)则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所有提供的培训都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地位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的价值。只不过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近10年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制度僵硬,在职业化方面一直很差,一直强调其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缺少教育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缺少在第二轮教育中所有选择的公民能力的统一标准,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最终导致缺少弹性化和个性化???。

从上面的观点来看,主要的矛盾是在课程中如何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欧盟和官方的规定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无疑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也是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认同的主流观点。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兼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然要增加课时量,因此在职业与技术学校中的周课时量平均为36学时,而普通高中的周课时仅为28学时左右。无疑职业技术学校里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而另一方面,现实中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成绩合格率均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过多的课时和普通文化课程削弱了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的特征,令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辍学率也高。因此,这一对矛盾的解决还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之中。

除此之外,该改革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完全实现当初的理想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使得一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政治上的不稳定也使得改革虎头蛇尾;区域的政策与经济差异使得各大区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师资队伍的落后与匮乏也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Mengucci, R. e Romano, R. L’evoluzione dell’istruzione professionale[J]. Studi e Documenti degli Annali della Pubblica Istruzione, 2006, (115-116):111-136.

[2]Bertagna, G. Penelope e gli Indovini: la Riforma della Scondaria tra Passato e Futuro[M]. Roma: Unione Cattolica Italiana Inseganti Medi,1992.

[3]Malizia, G. La legge53/2003 nel quadro della storia della riforma scolastica in Italia[A]. Milano: FrancoAngeli s.r.l. 2005:42-63.

[4]Mpi. Persona, Tecnologie e Professonalità: Gli Istituti Tecnici e Professinali come scuole dell’innovazione[EB/OL]. cislscuola.it/files/MPI_DocumSuIstTecnProf_3mar_08.pdf,2008-03-03.

[5]Cedefop.Sistema di istruzione e formazione professionale in Italia: Breve descrizione[R]. Lussemburgo: Ufficio delle pubblicazioni ufficiali Comunità europee,2003.

[6]Malizia, G. La legge53/2003 nel quadro della storia della riforma scolastica in Italia[A]. Milano: FrancoAngeli s.r.l. 2005, 42-63.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百万技能人才 培训福利计划 建议

一、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普惠实用、就业导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建立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实施培训福利计划,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现状

笔者通过对天津市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诸多改善,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措施,也确实激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热情。但通过调研,也发现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职业院校的投入略有不足,实训设备稍显陈旧。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企业的各种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科技知识也更新很快。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跟上生产企业的步伐。但也有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训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民办培训院校,由于其完全自负盈亏,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2)能积极调整培训内容,但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教材。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采用的都是购买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的教材具有比较强的通用性,但对于企业的个体需要来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编的讲义更多的是还针对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所以对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又涵盖不够。

(3)培训模式稍显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通常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来完成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学员大多数为一线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在面对复杂的知识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感觉培训过程枯燥乏味,导致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

(4)培训学员文化水平层次差异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基本都是根据培训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开班。但这些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学历往往相差较大,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他们在一起接受培训既加大了课堂培训和管理的难度,也无法保证学员们都能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三、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的几点建议

针对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学员在职业院校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借助校外实训企业的先进设备实现培训学员的实践锻炼,可以很好的弥补职业院校校内实训设备落后的现状。此外,实训企业新进的设备往往会存在操作人员的短缺,企业可以在实训过程中考察培训学员的能力,并录用培训优秀的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得到企业的录用,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力。这样就实现了培训学员、实训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共赢”。

(2)补充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共同加强对培训教材的开发。教材是教师教和学员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员获得系统知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因此,适用的教材对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现状,建议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与职业院校的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出真正适用的培训教材。

(3)开发多种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培训学员的积极性。目前,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讲授法”的培训模式,无法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建议职业院校,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开发出多种培训模式。如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石油类学员的培训特点,开发了钻井工等四种培训包,并结合“双轨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计划。同时,学院还积极选派优秀学员参加天津市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切实做到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氛围营造。

(4)细化培训程序,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考核。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工程中,往往只是根据培训学员的专业和工种进行培训班级的划分,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建议职业院校在政府指导性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培训程序进行细化。此外,职业院校应建立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专项领导小组,将培训效果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四、结束语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它也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开始实施阶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相信在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职业院校会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探索新的更好的培训模式,并逐步改善培训效果,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政府给予的“福利”。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68-02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总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途径。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涵义

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概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等四大类。各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不一样,因而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各有侧重。高职院校属技能教学型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与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密不可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因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内容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示范院校要积极地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师资进行培训,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途径探索

2.1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订单班”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公司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培养的毕业生全部或大部分输送到合作企业,为企业提供大批“用得着、上手快、留得往”高技能人才。如学校与深圳天音公司合作招生开办“天音班”,与武汉丽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办“丽岛物业管理班”,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联合开办“富士康SMT工程师”订单班等,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上千名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有11个专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其中航空乘务、动画等专业实行100%“订单式”培养,基本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格局。此外,学校还通过与区域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就业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为双方选择牵线搭桥。

2.2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红人服饰有限公司、武汉众友科技公司等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曾完成汽车涂漆工艺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部队军礼服、常服设计等项目。2003年,学校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7年9月,由省政府主办的“湖北省第三届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上,学校一次组织了10项技术(项目)参加洽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08年底,学校承担的由中国人民总装备部973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项目“大型激光器特种零部件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主项目组专家一致好评。目前,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能力,学校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已近百万,学校职教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2.3 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习实训中心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学校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与企业集团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共建实践教学中心,以求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如应用电子技术实训中心、棉纺织实习工厂、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海尔培训服务中心、激光应用技术培训中心等,为学校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捐建的SMT生产线,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为世纪同洲科技有限公司试生产读卡器主板等器件,为学生开展岗位针对性实训,取得很好效果。如生物制药专业推出后,学校就积极与李时珍药业集团、中联集团、沃尔药业集团、红桃K药业集团、联合药业集团等达成了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近几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数控技术操作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与表演大赛上均有斩获,与我校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

2.4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2006年底,学校牵头成立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等三个职业教育集团。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内40多所职业院校和省内外120多家企业齐聚一堂,共商振兴湖北职业教育大计,共谋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大业。三个职教集团在已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以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由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校企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随后,学校以此为平台,经常举办企业家联谊会,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为校企、政企间、校校间、企企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如2007年3月,学校和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组织召开“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调研座谈会,开展 “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研究,就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各层次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创新教育培养机制,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推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企业和职教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5 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区域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区域企业职工素质,是直接推进区域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来,学校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各学院办学资源,先后开展了中法・湖北职业教育第二期教师培训、海尔网点经理培训、中铁十一局员工岗前培训、大冶有色金属集团职工企业文化培训、天河机场公共空间管理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建三局职工培训和再就业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等多个项目,既增进了与企业的交流,也直接促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2.6 引厂进校,积极打造科技工业园

学校在武汉药谷――葛店,购置了大片土地,运用学校的人力、智力、以及生产场地等资源优势,吸引和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小企业,到科技工业园办厂创业,以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本规划已获得当地政府以及许多中小企业家、特别是校友中的成功者和创业者的支持。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和企业对高职的支持不够

从客观上讲,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许多学校负债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比如说,高职要生存,必须多招生,而学生太多,学习生活设施都跟不上,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也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因而,他们很难在内地或者说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区域内找到工作,而东南沿海的生产线却不会拒绝他们,那里也就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为此,内地政府或企业应该将眼光看得远一些,舍得出钱改善高职办学条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这些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区域企业的生产岗位,并能逐渐走上关键岗位,那么,劳动者素质高了,企业的腾飞也就指日可待了。

3.2 校企联合比较松散

目前,尽管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办学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区域企业往往认为校企合作只是用工的问题,而现在人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比较充裕,很多企业都有市场的压力,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用工的压力,反而,他们往往会觉得校企合作,费时又费力,对他们没好处,因此一般并不热衷。但有远见的企业就不一样,他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愿意为学校实习实训提供方便,甚至愿意抽出人力、物力,支持学校教改和发展,如学校与富士康的合作,他们不但捐设备,帮助培训教师,还愿意派员参与学校教改,甚至每年捐资百万发放富士康奖学金,这些都是因为他把学校看成是他的人力资源库,他把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搬”到了学校,甚至节约了不少人力培训的资金。因此,他们比较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开展深度的融合。

3.3 社会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上,而以教师为生力军,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还没有或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制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去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对企业生产现场一线新技术、新工艺的陌生,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动向的不了解,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成效不够理想。另外,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开发服务项目,因为市场上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还不完善,致使科技开发项目的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3.4 教师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因为专业造诣不如一般本科院校教师,而实践经验又不如一般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科技开发能力比较有限,这也是校企合作往往得不到企业真正热情的一个原因。在这一方面的主要对策还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企业也愿意支援一些高技能人才或为高职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帮助,只有师资水平提高了,对企业的发展才说得了话,解得了难,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产业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2]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4

关键词: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技能培训

作者简介:李俊(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工程系,工程师,高级技师;张葵葵(1968-),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工程系,讲师。(江西南昌33004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22-02

为全面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实现员工培训“做大做强”的功能定位,结合《江西省电力公司“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要求,2011年,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有价值、可推广的电力培训教育模式,为提高培训项目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培训中心创造内生基础。

“电能计量Ⅲ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组,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拿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培训方案,入选为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之一。本项目组期望以“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内容模块建设、培训方式方法建设、培训精品教材建设、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精品培训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

一、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立项意义与理论支撑

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的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开展电能计量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是电能计量培训的重点之一。

岗位技能培训不仅要有好的、实用的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培训场所。作为承担江西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培训中心,近年来已建成多个与生产一线场景相吻合的电能计量实训室,通过近些年的培训,已摸索出一套针对一线人员的培训方法,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建设针对电能计量人员的精品培训项目就是重中之重。通过此项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培训质量,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培训项目朝着更有利于员工技能提升的方向发展。

然而,何为“精品培训项目”?如何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项目组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都没有检索到明确的表述。参照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本项目组认为,“精品培训项目”也应很好地诠释“五个一流”。“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也应是以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培训指导教材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培训内容现代化、实用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二、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进程安排与建设思路

“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项目组以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上述“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要求,围绕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材、培训管理5个方面,逐步开展“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4个步骤:2011年4月-5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2011年6月-7月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和师资队伍培养,2011年8月-9月进行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2011年10月-12月进行项目总结和形成项目成果。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第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校企联合、理实一体”的道路。由于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培训中心的专职培训师多是院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他们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但是缺乏现场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另一方面,企业技能专家,现场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相对薄弱、缺乏教学经验。为建设一流的培训师资队伍,项目组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到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一线挂职锻炼。只有将理论联系实践,成为“双师型”人才,才能胜任企业培训的需要;二是请进来,引进供电公司一线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兼职培训师,壮大我们的队伍。

第二,培训内容模块建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才能设计出企业需要、员工满意的培训内容模块,才能制定出合情、合理、合用的培训方案,才能收获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期望的培训效果。为此,项目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要求,将电能计量Ⅲ级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分解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均以与现场关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项目为主。

第三,培训教学方法建设。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现场实操等等,推进培训项目的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丰富性。

第四,培训项目教材建设。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为基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补充、开发电能计量一线员工迫切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指导手册和标准化专业试题库,利用团队优势,做出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课件及视频材料,建设网络培训平台,进行远程分享。

第五,培训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组严格按照培训中心标准流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4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每期培训班开办前,项目组会将培训方案、课程要求、学员信息等告知培训师;开班过程中,项目组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员和培训师的各种问题,确保一、二级评估的准确、可靠;培训班一结束,项目组立即收集整理培训归档材料,并通过反馈进行及时整改,从而形成以培训中心为龙头的对地市公司培训业务的开展起示范作用的精品培训项目。

三、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亮点介绍

1.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需求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时间为2009年初,显然很多的最新技术没有列入其中。项目组考虑应该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入培训中去,以体现培训项目的先进性和及时性。为此,将“智能用电技术”和“GIS技术”引入培训内容中,并将所有培训内容按照技能项目和子项目的层次编写成了课表的形式。

项目组自2011年3月即开始广泛学习、搜集资料,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编制《电能计量专业培训需求调查表》。2011年4月-5月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南昌、九江、赣州、抚州、萍乡、吉安、景德镇和赣东北8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人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征求他们对我们设计的培训课表的看法和建议。项目组根据从一线获得的数据和培训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确定培训项目的内容模块。

2.合理配置教师,突出高效实用

按照调研整理出的培训课程内容,项目组从江西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库中选择生产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这些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省公司互感器的检定和验收工作,在江西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及其地市供电公司计量中心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对现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了解非常及时;“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由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担任,他们也都是多年从事该项目教学的主讲教师。这样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实用。

3.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员参与

由于参培学员大都来自于生产一线,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尽可能缩短学员的适应时间,快速地进入培训学习状态,本培训项目,特意以“情绪管理”课程开始,通过疏解学员的心理压力,让学员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然后学习业务技能、新技术;最后进行研讨。7天的培训课程,以快乐学习为基础、以培训需求调研结果为依据,循序渐进,力求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从而切实提升学员的业务技能,强化学员的工作流程意识。

在技能培训中,通常我们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为“讲授法”,也就是“灌输”的模式,学员在学习中很难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并且也容易阻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的培训教学中采用当今职业教育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的“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学员通过全身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出了“探索知识”的潜能,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言堂”现象,鼓励学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最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学员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转变。

4.提前精编讲义,实施全程录像

在本培训项目实施之前,按照精品培训项目管理建设要求,我们事先向各位培训师提供了培训模块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编写的要求和模板。督促各位培训师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认真备课、按时交纳材料。项目组按照培训模块序列,精编讲义,让学员在报到之时即可拿到讲义,方便学习与记录。

本培训项目还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将7天的教学录像,结合精品课件,制作成本项目的“精品培训项目”视频教材,为更多的不能前来参加培训的现场电能计量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网络学习参考,也为进一步做好培训项目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作为精品培训项目的建设者,培训师在精品培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4个环节:

1.准确把握培训需求,为打造精品奠定基础

企业培训机构要成功地开展职工培训项目,就要将过去那种“我有什么,我教什么;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推销式培训做法改变为“你要什么,我教什么;你缺什么,我教什么”的营销式培训做法。只有通过训前的充分调研,才能把握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要什么”,才能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学员“缺什么”,进而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着眼点。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打造精品构建框架

培训师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能力项分解,再围绕每一个专业能力项,进行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设计,以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培训师的操作点和学员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技能的训练要点,还包括方法的指导点和情绪的协调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培训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也将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意编写培训讲义,为打造精品搭建桥梁

培训讲义是将培训师的教学设计与学员的能力构建实现清晰对接的桥梁,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职业培训的讲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教科书。它不应该长篇大论强化理论,而应该简洁明白强调实用;它不应该太高精尖,而应该通俗易懂、实用够用;它不应该是简单的培训师语录、课件翻版,而应该是学员的行动指南、学习指导。培训讲义应该人本化、实用化、逻辑化、系统化,一本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员工兴趣的讲义必将受到广泛的欢迎。

4.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打造精品扩大影响

只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培训教学的水准。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生动、形象、直观、鲜明的特点,令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而且,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好的培训教学资源能够尽可能地被更多的人来学习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网站建设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精品培训项目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展项目影响,为精品培训项目建设创造更深更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专用教材电能计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朱晓慧.谈谈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11).

[3]李秀龙,袁涛.谈如何搞好精品课程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3).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称;概念;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04-04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这种复杂性的尊重,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立场,将“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职业教育概念在我国也素存争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创立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20世纪初的“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中叶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争论都是以一个术语取代了另一个术语,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强化了一种内涵的同时,弱化了另一种内涵。然而,每一次用行政或法律方式从表面中止的名称之争,并不意味着这一争论的真正结束。例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虽然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术语的官方地位,但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是两个常见的基本用语。也许结束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即用一种名称去代替另一个名称,并为此长期争论不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术语的处理办法,从行政上看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它并没有消减原来各术语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因此,从学术意义上讲,未必是科学的。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即:职业教育的各种名称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

(一)关于“职业教育”一词的使用

就像素质教育一样,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的思想或观念,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类型的学校或教育,类似于美国的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要为职业做准备”,和普通教育思想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教育、专门化教育同义。我们可以说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还可以指和职业有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等,使职业教育从等同于“职业学校”或西方的“vocational education”的狭义化中解放出来,还其汉语的本来意义。

(二)关于“技术教育”一词的使用

技术教育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在学科意义上,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使之成为该学科的名称和基本概念。二是在制度意义上,用“技术教育”涵盖原来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指正规学制系统的、所有以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包括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性的专门院校或者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性科目等。

(三)关于“职业培训”一词的使用

“职业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术语使用,和技术教育不同,它是指各种非学历的岗位培训,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和学校培训等。也可以和“技术教育”一起并列使用,指所有的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政府文件或会议中,用“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代替“职业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实践用语。

二、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使用的理由

(一)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分别指“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和“作为制度或实体的职业教育”,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遗产,符合它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国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一种是所谓的美国模式,一种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美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其实主要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明确说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而德国模式,则是具体的职业学校。因此,两种模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范畴。按照德国模式,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内涵,而按照美国模式,则会使职业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大,从而也就使它特定内涵淡化。在当时,许多争论都是由于我们无法用语言将两种不同范畴的东西表达清楚。这种语言上的混淆带来的争议,如关于高等教育是不是职业教育等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就可以结束这种无谓的争议。同时,也使“技术”和“职业”都成为一个连续体,消除西方阶级社会的残余影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专门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整个教育也都具有了职业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如果说“职业教育”曾经作为一种具体的学校或教育类型的话,在今天,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观念、成为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一词使用的建议,符合它自身发展的逻辑。

(二)在学科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是因为与现在的学科名称“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相比,它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语言上最简洁、最少歧义

“职业教育”一词的歧义性已经反复阐述,在这里无需赘言了。“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外来的翻译词汇:职业和技术教育;一种按我们汉语理解为:职业的技术教育;一种是按照德国文化理解为:职业性技术教育。且不用说这三种理解方法的涵义差距如何,单就一个词充满着如此不同理解方法本身讲,其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或基本术语或基本概念,都不是非常合适的。因此,“技术教育”一词是最佳的选择。

(三)在制度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

1.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对事物进行分类,一个是为了研究需要,一个是为了现实需要。也就是说不存在为分类而分类。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先生就主张“应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管理上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来明确职业教育的内涵”。[1]我国当前之所以在教育中突出一种称之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因为它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政府对这种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在文字表述上虽先后有不同,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002年、2005年两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人才实质上都是技术人才中的一类。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2]因此,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实际上就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而“技术教育”一词,最能恰当地反映国家的这一意图。而许多围绕着职业教育概念和名称的争论,不问国家的用意何在,只借口历史或只借口词典或只借口外国,为分类而分类,为概念而概念,结果使“职业教育”一词走入虚幻,反过来又会误导实践。

2.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将教育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即一个普通教育体系,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不符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演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代教育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迹象,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3]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4]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因此,所谓的“两个体系构建”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还未打破的我国,在一定时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强调“普教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5]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就不应该与此相反。

3.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如果认真检讨一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它丧失了原来技术教育的精英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不管职业教育的称谓如何,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精英性技术教育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有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有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为就业作一般准备的各种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性大学。在当时,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而事实上中等专业学校是被纳入统一高招或者在中学阶段是经过专门选拔的,非但如此,就是技工学校在最初也带有选拔性),确保了整个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而到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被瓦解了。在中等教育领域,首先中等专业学校被归入到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和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任何差别了;技工学校由于广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这两种学校都只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而不再有任何选拔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急剧膨胀,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迅速下降,被与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归入一类。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成了最末流的教育,都是那些学业最差的人在读这类教育。显然,技术教育不应该是学业最差者的代名词,而应该是对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集合体。学习西方的职业教育,我们往往只重视德国,而认为英国的职业教育落后。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首先在它有成熟而完备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而英、法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确保技术教育的精英性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英国的技术中学以及重视高等技术教育的传统、法国精英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有利于我们在技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4.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从政治意义上看,职业教育是等级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它成了一个逐渐被淘汰的东西。如美国政府就采取“易名”的作法,来提高职教的地位和声望。1988年,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处。该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这种现象。”1990年《卡尔·珀金斯法案》要求实现实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助长了易名的趋势。至1992年,全美国至少有15个州(部分易名的州不计算在内)的职教机构(随后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更改了名称,以“专业”或“技术”取代了“职业”二字。[6]发展技术教育是近十多年来世界教育出现的一个强劲动向。[7]从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性质来看,目前两类学校在功能、目标趋于相同。[8]因此,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潮流的选择。

(四)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视为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包涵关系,首先反映了在实践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体系的事实。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学校、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不同职责

这一点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我们常常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看作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有三方面的功能:就业准备、升学和公民教育。就业准备虽然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普通教育筛选机器下的“收容站”。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教育救国的迷梦中诞生的,曾经在解决民生方面,对它寄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今天我们对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着过分夸大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现象。例如,媒体在报道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时,常常习惯从学校找原因。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在这里不好说清的问题,但技能型人才单靠学校是无法培养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9]因此,把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归咎于学校,不但有失公允,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学校职业教育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应该尽到的职责和义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都到了要纠正片面重视学校职业教育,突出以企业和社会为主的职业培训的时候了。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需求。同时,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术语使用,可以使长期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变得容易,如:是采用大职教观还是采用小职教观?是以需求为动力还是以供应为目标?是“就业需求”第一还是“技术目标”第一?等等。首先,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就使“小职教观”的问题不攻自破。其次,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对生活作出即时的反映,而只能为就业做基础性的准备,具有“人才储备”的特性,因此,它应该是‘以供应为目标”,“技术目标”第一;而职业培训是直接面向岗位,它应该受制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第一。

(五)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大众传播和交流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狭隘化的过程。vocational education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的贴切的名称应该是“技工教育”。[10]直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理解为旨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教育。[11]显然,如果我们把vocational education直译成“职业教育”,是在重复一个错误,也同时为“职业教育”歧义化并为此争论不休埋下了祸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概念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逻辑问题,是一个如何将vocational education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问题。说得明确点,也就是如何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使“职业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它的语词意义相和谐、相统一。

关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

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虽然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是人们认识的结果;而语词却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画,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却可以是不同的。

由于语词与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语词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概念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词应用的混乱,就同时也是概念的混乱;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也是定义一个概念。因此,形式逻辑要求概念的明确与准确,同时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地与准确地应用词语。

概念通过语词来表达......就语言方面来说,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表达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同一律要求语言(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有确定的意义。

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都属于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

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如果一个语词同时表达了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就犯了语词歧义的错误。[12]

根据形式逻辑的以上要求,首先,“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意义(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与它的词语意义(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发生了冲突。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它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避免了这种逻辑错误,使各种术语的词语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和谐,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语词歧义问题。

三、结语

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对于职业教育名称争论的思考,即便在现实行政上起不到任何影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毫无意义。至少有一点价值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这就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无论如何,职业教育毕竟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正如K.鲁宾松对成人教育学科所作的评价那样,[13]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生专业,同样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受到威胁。这样一个状况,最终势必要影响到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概念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对概念的争议,是所有理论生长的起点。任何问题的争论最初基本上都是概念之争,最终也还是概念之争。[14]正是围绕着概念方面的争论,构成了作为学科本身的知识。因此,对职业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I)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8.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72340168526266368/20051113/1410685.shtml.

[3]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世界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7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7.

[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7]李济英.世界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

[8]张国庆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36.

[9](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58.

[10]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0-4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9.

[12]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22,266.

[13]K.鲁宾松.成人教育:学科导向[A](瑞典)胡森等著,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4):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大学出版社,2006:15.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6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职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项目建设验收评审。在示范高职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极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并具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与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共享,并极力展现了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特色。

一、倾力打造系统化社会服务平台 全面立体化开展服务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要求,大职院从实际出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开放性、多功能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简称“444”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以四个基地为物质条件,以四个中心为服务窗口,以四个板块为服务内容,打造了富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显示了学院的发展特色,发挥了学院的辐射作用。

1.以四个基地为依托的职业培训及认证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落脚点,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之责,也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职院紧密结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赢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凝特色的服务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建立了四个培训基地:依托大连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优势,建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培训基地”;依据大连电子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围绕大连地区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现代汽车维修培训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建立“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并以四个培训基地为物质条件,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四个基地的建设为大职院打造了融开放性与共享性为一体的社会服务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基地和高级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大职院面向社会开展了28个行业的职业培训,最为典型的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培训中心,充分满足固特异员工教育回炉的需要。长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提供35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规模逐年增加。此外,通过不断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企业互融的合作长效机制,与企业共同开发服务类、语言类技能鉴定项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形成了技能鉴定与培训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

2.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服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还表现在对整个职教事业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方面。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公办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大连――辽宁省――西部高职――全国高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已渐成燎原之势,大大提高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1)整合大连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牵头成立了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地区职业教育“龙头”作用,引领整个大连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政府相关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组建专门的职教培训队伍,通过职业教师培训引领省内高职教育发展。为辽宁省内职业教师从职教理念到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培训,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软硬兼施、合作育人的对口支援模式带动西部高职的发展。“软硬兼施”是以智力支持为主,物质支持为辅,引领西部高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对口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大职院给予支援学校更多的软件支持,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和信息交流,并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带动西部高职院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合作育人”指初步建立了2.5+0.5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两年半时间在本校学习,半年时间在大职院学习,实现与对口支援学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接纳对口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研修与培训,进行合作办学。

(4)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高职课程改革促进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职业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4334”课程框架体系,是大职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的特色,得到全国高职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发挥了国家示范高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一点切入、全面辅助、力求双赢”的服务模式,服务企业。“一点切入”就是找准服务的切入点――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服务企业最大的区别是,本科院校注重研究、设计与实验,而高职院校注重技术应用与服务。据此,在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切入点,为大连乃至辽宁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围绕示范校建设中重点建设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涉外旅游6个专业,面向全院征集技术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经过企业调研得来的,真正满足了企业的真实需求。本着为社会及服务对象负责的态度,大职院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了高标准认证,严格遴选出精品项目作为社会服务平台立项项目,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先期建设。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与中小企业协作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实现技术服务创收。

“全面辅助”强调服务企业方式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在“一点”基础上的“全面”。这是针对以往单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言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有多种模式,如技术技能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产服务等。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服务重点,并通过企业人才培训、生产服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力求双赢”是从服务目标角度来说的,主要指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不以亏本为底线,力求实现技术服务创收。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技术服务创收并不是我们服务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教师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尤其是教师通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执教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服促改”。

在这种模式引领下,大职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参与大连新能源应用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项目,数控技术专业团队培育了洗衣机脱水装置等专利等,真正急企业之所需,应企业之所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4.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服务并举、社区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社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多项志愿服务类、专业技能服务类社区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回报社会的同时,推动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志愿服务,如创新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手拉小手、我们共成长”、“禁白行动袋袋传”、“青春暖夕阳”敬老爱老活动等。专业技能服务类项目众多,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制图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知识培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到社区讲解汽车保养与维修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敬老院提供护理和心理辅导;学前教育专业在社区幼儿园做助理教师。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

二、特色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保驾护航

1.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高职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较多,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大职院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社会服务层级管理结构。成立了院长直接领导下的社会服务工作小组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社会服务工作,下设社会服务工作办公室,设专人分管社会服务的组织、落实和协调工作。根据大职院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分类,将社会服务板块进行条块分割,将工作中心下移到部和系,如团委统领全院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工作、教务处统领全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等,形成了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体系。

2.项目化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对社会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方式,形成包括申报、审批、立项、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项目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服务性。如学生社区服务项目、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各系申报,大职院社会服务小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方予以实施,并以配套的资金支持。

3.配套的运行与奖励机制。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社会服务有效开展及合理运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保障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转,大职院据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社会服务管理与实施细则和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对教师有必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系、专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了全院师生全员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7

【关键词】岗位培训 企业 战略目标 环节

一、岗位培训的涵义以及内容

1、岗位培训的涵义

岗位培训是企业对其员工所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旨在优化员工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就对象而言,岗位培训针对企业员工。通常不包括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也就是说,在员工招录以前的各种培训,有些是直接针对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再就业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还是个人自主参加的,都不能称为岗位培训。

(2)就组织者而言,岗位培训的组织实施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员工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参加的培训,如一个不需要财会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员工因自身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各种娱乐性活动的学习,尽管有益于员工的精神需要,但也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同时,员工完全自主选择的、在企业之外进行的、有益于现行岗位的各种技能培训,从狭义上讲不是岗位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以员工独立付出为代价而进行的,不是企业行为。

(3)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培训的组织者和对象的特殊性,岗位培训必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优化员工工作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岗位培训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岗位培训的内容

(1)技能培训。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但对时下许多企业而言,被聘用的员工大都已经具备了基本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岗位要求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培训。这是夯实员工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员工在招录之前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进行过学校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学校教育在生产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填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

(2)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在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员工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操守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员工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员工,最终也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社会公德、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是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主要内容。

(3)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传统的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强调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用,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并不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大,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突显其重要性。打造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许多现代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企业文化不但体现在企业制度当中,也体现在企业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作风上。一个好的企业,并不仅仅好在其生产的物质产品的质量上,而是能够创造一个舒适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联想”自有联想的气派、“海尔”自有海尔的作风,而体现这种气派和作风的,正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岗位培训中不能缺少对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4)职业规划。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培训均当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子项目。可是,在岗位培训中如果缺少了职业规划,就将达不到培训所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岗位培训的眼前作用是优化工作、提高效率,而员工的职业规划将使员工的心理担忧释然。岗位培训的结果是更优质、更高效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将会使员工因更高的贡献而相应获得更高的回报,即薪酬的增加或职位的提升。

在我国,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还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岗位培训并非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职业培训,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企业运营中,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时间环境、地域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时间环境是指企业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企业隶属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等。地域环境又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特色。制度环境是指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支持、项目规划、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等。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制化程度、供求状态等要素。由此可见,环境可以决定某些产业的兴衰,却并不能够完全掌控个别企业的存亡。企业试图改变环境,但更大程度上只能去适应环境。上述任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环境的变迁中,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迎挑战、抓机遇、促发展”。先哲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即是环境。天变,自然道亦变。环境变迁引发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必然要求员工技术技能的更新,甚至职业理念的变换。岗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能够抓住天机,顺应变化。

2、适应企业角色的转变

企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角色——市场的主体,永远都朝着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奋进。对企业来讲,真理就是利益。因此,不同的企业其差异性不在于是否追逐利益,而在于追逐什么样的利益和怎样追逐利益。对利益本身的认识不同,会导致企业角色的定位不同,这里面包括了企业的使命、价值取向、战略目标等。企业的使命,就是企业对自身的一种社会角色定位,它是企业存在的原初动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以什么东西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而这种价值取舍又会决定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职工是企业的生命力,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企业未尝不是一个群体,一个由多人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这里面的任何一员都会对企业角色的定位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企业角色的是所有员工角色意识和行动的合力。企业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依赖于整个员工角色意识的定位和转变。岗位培训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正体现着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培训增强的不仅是企业的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

3、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这么强调的,而西方一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努力。岗位培训不但发展了人的生活技能、生存本领,还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员工因被重视而把企业的兴盛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岗位培训使员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同时又成为企业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离开员工的向心力则不能发展,而员工离开企业的感召力则失去温情。岗位培训给了企业和员工相互沟通的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岗位培训中常见的失误及修正

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进行有效的岗位培训就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但是,很多企业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或失误,大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

员工岗位培训需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际就是说培训本身要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实用,就是要在实际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内容要让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用得上。实效,就是企业为员工的培训付出代价后要能有所回报,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一个都不能缺。因而,岗位培训“不能离岗”,即不能离开岗位所需,国外有“换位代职”的培训项目,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效仿。对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换位代职”未尝不是一种实惠的行为,这使企业避免了因雇用临时工作人员而付出更多代价。这种培训形式在本质上依然属于“不离岗”的培训。

2、岗位培训在很多企业有“完成任务”、“交差”的嫌疑,形式过于简单

对企业来讲,永远不能离开效益讲培训,因为企业不是公益教育机构,那么,从培训成本的角度考虑,更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在培训形式上,传统的导师带徒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多地批判,这是一种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好方法,但导师带徒的培训内容仅适应企业新聘员工,并使某些不良因素代代相传。以岗位培训授课方式来讲,函授、面授、网络远程教育都可以,总体来看,应以函授、远程教育为主,面授为辅。就函授和远程教育来说,当以案例教学为主,重点讲授工作中常遇到的难题,个案分析,专题讲授;就面授而言,研讨会、交流考察等都是较好的培训形式,同时面授还得把“送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把员工送到专门机构培训,或是请专家到企业授课,两者各有特色,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另外,整个岗位培训在时间上都应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3、很多培训内容空洞,形式花哨,不讲实际

培训内容固然要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出发酌情取舍,但员工个性发展也不能因而受到挫伤。因材施教这句老话在岗位培训中一点都不老。有些单位制定了“双向选择”的培训方案,“双向选择”就是人力资源部制定出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少量课程是必修的外,员工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课程参加培训。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一群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员工,对企业来说还不如一些管用的机器。岗位培训不是走过场的事情,应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晋级、评优、定岗、薪酬等联系起来。

规范、实用、经济的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改良员工素质、塑造企业文化,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继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1(1).

[2] 胡孝政:宝钢如何做好岗位培训[J].人才资源开发,2005(7).

[3] 马安强:浅谈新形势下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认识[J].交通企业管理,2005(1).

[4] 张同省、田晓昀:走宽走实新型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5] 杨建伟、刘韶峰:岗位转换:复合型人才培训模式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6] 耿萍:岗位培训的再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1(9).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素质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03-04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常常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导致成效不佳、备受诟病。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以素质教育理念对技能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值得深入探讨。

一、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成效直接P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在技能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技能教学目标的单一工具性

职业教育培养“工具人”的问题一直被学界所诟病,而这一问题在技能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技能教学特别容易成为“规训化”教育。“规训化教育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也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它所生产出来的人,无论其兴趣还是品味都相当浅薄,精神相当狭隘。”[1]当前职业院校的技能课程,基本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把技能仅仅作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今后谋生的工具。学校如果仅仅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来制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就缺少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内在价值的探寻。

(二)技能训练目的的过度功利性

受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影响,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技能课程的功利性非常明显。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一半学生的技能学习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具体表现就是一旦落实工作单位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再愿意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参加工作后对技能训练同样消极、被动,只有考核、比赛、升职加薪等外在压力或物质刺激,才能消极保持技能训练,功利性的短视思维往往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激励方法的外在驱动性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较差,且相对而言,技能课程学习过程单调机械、成效显现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课外时间来进行自主训练,大部分学生很难自觉、主动地用心参与学习与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外部驱动法,即以考核、定级、比赛及就业等施加外在压力、实行外部驱动的方法,缺少使用激发内在动力的理念、方法与行动,其产生的效果是临时性、阶段性、难以持续的。

(四)训练方式的机械单调性

诚然,高强度机械、重复的训练,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在艰苦训练过程中缺少情感关怀、意志激励、动机激发等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能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获得自信与成就体验,这种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方式必然是低效的、难以持久的,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技能的厌烦甚至憎恨。

(五)评价标准的低层次性

工业4.0时代的技能教学不能再纯粹地教授简单的操作动作技能,而应该更加侧重于智慧技能,不仅操作要准、快、精,而且要能够运用规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熟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强调操作动作的速度、准确率等层面,哪怕是全国性技能大赛,比的也仅仅是操作水平。低层次的评价导向不仅阻碍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所能获得的高层次幸福体验。

(六)训练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恒心与毅力不够、自控力不强,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弱点。具体表现在技能训练上,就是吃不起苦、不能坚持,少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刻苦练习。大部分学生虽然确定了目标,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难度的加深,便开始松懈、退却甚至放弃,很多学生仅仅把达到毕业的最低限度标准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把技能练成自己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作为目标。

二、技能教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的原因。

(一)学校、教师是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上,素质教育思想没能被普遍理解与接受,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往往被忽视。具体反映到技能的教学上,就是仅仅认识到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技能的目的性价值,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以片面的功利性目的来引导、教育学生。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缺乏整体性思维,技能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而较少关注技能训练的“人”,很少意识到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提升对技能的促进作用。技能教学的重心仅仅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等技术性层面,而很少关心学生的理念、价值、情感、意志等目的性需求。由此教师就难以以育人的意义来促进教学行动的改进,仅仅是从事了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工作。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单纯地以不能就业、不能毕业等形式给学生施加外在压力,采用强制性的方式与手段督促学生开展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少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较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技能中找到自信心与存在价值感,感受到在今后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技能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四,在管理与激励机制上,包括评价、奖励、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导向与工具性要求,增强的是学生技能学习、训练的外因性动机而非内因性动机,促进的是学生工具性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问题形成的根本性因素

在对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技能水平不仅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学习动机、就业意向、自信心、意志力等个人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个体因素甚至是决定学生技能水平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因素。[2]

此外,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发现技能尖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工作的目的性、自觉性、主动性、勤奋程度、吃苦精神等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因而他们一般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技能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职业院校学生在这方面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在技能教学中通过融合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德育在技能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发挥

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技能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教师教育理念、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是德育的功能属性,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技能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思想品质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发挥导向功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表现在技能学习上就是缺少远大的目标追求,功利心强,注重眼前的、个人的利益,加强训练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获奖、就业加薪。通过德育工作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开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技能学习和其他专业课学习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本领以及实现自我的手段,把技能学习从就业、加薪等功利的目标提升到创造社会财富、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精神层面,并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技能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促进教师在技能课程教学与训练指导中自发、自觉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教师主动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从而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品质,并通过提升学生品质,提高技能教学效果。

(二)发挥激励功能,激发技能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3]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技能训练是高强度、重复性的活动,没有思想的支配、精神力量的支持很难长时间持续进行。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以学生人生观、r值观、成才观的正确引导和态度、意志、情感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增强主体性,培养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通过正确的激励,帮助学生意识到,具有明确目标的、刻苦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技能水平,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完善人格,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把学习分为两类: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而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因此,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把逻辑与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个体成为完整的人。[4]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技能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在技能教学中融合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努力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成为“意义学习”,将技能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规程的遵守、训练的坚持、技巧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联系起来,与价值取向、诚信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担当、意志磨练等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让技能学习成为“意义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发挥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实现健康成长

在技能训练、考试、比赛时紧张、焦虑、发挥失常等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遭受挫折失败后精神沮丧、情绪消极等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问题,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还往往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德育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合理看待竞争与压力,培养正确的荣誉观、成绩观,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健康、幸福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通过寓教于学,寻找合适的载体,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同时,技能教学与训练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运用德育的力量,从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成才。

参考文献:

[1]金生v.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祝华,徐烨.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个体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6(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芷英.德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系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立项课题“‘互联网+’时代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ALE201660)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特殊儿童体育教学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