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5:23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1

对于编辑中一项活动,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一直到这个世纪的开端,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据调查分析,在平面媒体中,比如书报和刊物上面的编辑学著出版的数量占据大多数,而在像广播和电视这类电子媒体上的著作编辑就比较少。目前已有的一些关于广播电视研究的编著,它的结构性不强,概念不清晰和研究的方法也不合理,整个著作的深度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些著作为后人的不断进步也奠定了基础,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最近的这几年,人们对广播电视的注意力不断加强,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比较有创意和精彩的教材的出现。这些著作中,有的是对电视节目的编辑的原理和实务进行介绍,有的对广播电视编辑中的各个细节做具体的描述。比如张晓峰的著作就是根据电视编辑的大背景下,根据历史上的相关的剪辑的经验,再结合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研究出一套适合广播电视传媒的体系。他的书主要是根据电视变得的思考方式和审美的角度,主要描述了电视编辑的组接和编辑的技巧,从实际的经验角度告诉读者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编辑。通过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广播电视的特点,对编辑工作中具体方法的概述和总结,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创新性的研究方案。我们知道,广播电视的编辑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所以要把其做的更完美,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广播电视的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根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的现状可知,现在大部分的研究体系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研究体系,没有创新,也不深入,所以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现在的广播点数的编辑中的很多方法概念还是根据报纸编辑的原理进行模仿的,其在内容、问题和结论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广播电视编辑的工作的实际操作的要求性很高,不是理论上明白就可以了,必须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也不能停留在对编辑工作的内容和步骤的叙述,而是要在原理和和方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其实各种媒体的编辑的流程是不同的,但是也不乏有相似之处。在各种编辑的历史中,对报纸的编辑是比较早的,所以时间比较久远,编辑经验也丰富,对广播电视的编辑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一个新闻的编辑,从它的策划,选稿到编辑的方法的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和报纸编辑新闻是相似的。对于广播电视这个传播渠道广和表现形式灵活的方式,就更不应该拘泥于简单的编辑形式,要大胆创新,从多层面去反映电视编辑。现在的电视节目编辑工作水平比较低,就导致了电视水平低,从而就更应该进行改革,提高广播电视编辑的水平。

如果对广播电视研究编著的仔细翻阅,就会发现研究的层次比较低,重复性内容比较多。大部分的编辑研究著作都是介绍一些关于广播电机编辑如何做的技术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对编辑理论的研究体系和原则性的知识进行阐述,和把广播电视编辑研究提升为学的层次还有一定的距离。对电视编辑的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工作经验主要是指对工作流程的片面的介绍,而对电视编辑的研究是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对理论进行抽象,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编辑的研究,就如同对哲学的研究一样,是要根据科学的知识,通过人的思维的创新,抽象出针对实践经验更广泛适用的理论。看广播电视编辑是否符合学的要求,就是看它的理论概念是否对本领域所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且抽象到一定层次,更具完整性和研究价值。如果只是一味的对编辑的工作经验和流程进行阐述,就会对电视编辑工作的深层含义无法理解。因此,因为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和开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进步。

(一)把握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对于各种研究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其对应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在对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会选择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对编辑工作中的流程和步骤这些都逐一研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如何的要求都进行细化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个环节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但是事实上这些细节之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应该将其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发现问题,找出广播电视编辑的精髓。在广播电视的研究中,我们要仔细的分析编辑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对于电视编辑中的理论性和动态性也不能轻视。所以,在日后的广播电视编辑中,要从整体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把握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及考虑到实践性,又要考虑理论的研究。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传媒业竞相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业也扎稳脚跟。

对于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中,它的创新性研究是顺应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研究价值和内容的准确定位。在进行电视编辑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分析外国的可取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广播电视编辑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我国的编辑研究提高更规范的规则。在各种传媒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编辑必须找出自己的新立意和观点,把握广播电视编辑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根据事实的社会状况去发展广播电视编辑,致力于做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反应更切合实际的人生百态。

四、结语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发展中,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明确存在的现状,对电视编辑的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我国的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通过对广播电视编辑的过程的创新性研究,才能提高广播电视的竞争力,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长远发展起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2

关键词 IP电视;视屏;多媒体技术;转换

中图分类号:T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061-1

1 IP电视中视频转码方案

在当前的数字电视视频中,大多采用的是MPEG—2视频,这种视频的码率比较大使得目前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难以适应这样高的宽带要求。对此,为了能够使IP电视进行顺利的推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实时地将视频自身的码率降低。本文笔者着重从MPEG—2视频向MPEG—4视频的转换进行阐述。

要想实现MPEG—2视频向MPEG—4视频的转换,从转码框架结构来看,其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案:

1)编码器与解码器进行简单的级联对MPEG—2源视频进行解码,以此获得未压缩图像,然后在MPEG—4视频相关标准上,按照其设定参数重新进行编码。

2)按照运动矢量的估计方法来估计视频转码的情况。

在实际转码过程中,如果利用第一个方案来进行视频转换,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转换效果,但因其运算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视频转换的效率较低,而采用第二个方案,通过运动重估计方法来进行转换,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巨大运算量的运动估计,并且提高视频转换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个缺点,就是在转换以后其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因电视节目具有实时性特征,其视频的转码必须要实时地完成,从而获取良好的转码效率。通过以上这些结构方案的研究和分析,对其质量以及效率的利弊进行综合权衡以后,笔者决定采用运动重估计技术,并对该技术进行详细地阐述。

在DVB—S视频中,通常情况下,GOP的长度为12帧,在低码情况下,因Ⅰ帧的比例过高就会导致其图像质量就会所下降。对此,笔者认为在转码后,应增大N值,对其帧数进行适当的转变,同时为了避免解码过程过于复杂,在将MPEG—2视频转换为MPEG—4视频的时候,可只利用I帧与P帧,不用采用B帧。

2 运动重估计

通过对视频转码方案的简要阐述,我们可以得知,该视频在转码以后,其视频帧类型就会相应的有所变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其他相关参考帧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这种条件下的运动重估计重新进行论述,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运动感矢量的重估计法,即在前向参考帧以及后向参考帧中进行最为相似宏块反向映射表的构建,从中获得相应的辅助矢量,促使转码后的宏块运动矢量能够准确和快速地被估计出来。此外,还要记录好相识宏块的运动矢量,加大搜索帧内周围中的宏块运动矢量,从而增强估计的正确性。

2.1 构建反向查找表和计算运动矢量估计值

构建反向差查找表,首先应该对P、B编码帧中的每一个宏块进行遍历,针对前向运动矢量或者后向运动矢量的具体情况,在参考帧中找出和这些宏块相似的宏块,同时将其重叠面积进行详细地记录。在遍历完成以后,根据重叠面积最大原则,对参考帧中每个宏块在编码帧中的位置进行记录。如果其最大重叠面积比半个宏块小,则说明在编码帧中,该宏块并不存在相似宏块。

构建好查找表以后,就可根据这些已有的信息对转码以后视频帧中的宏块运动矢量进行估计。然后在已有信息当中,来获取运动矢量中相对应的多个估计值,最后通过对这些候选矢量进行相关的搜索,在其中选择最小的候选矢量与误差绝对值,将其作为频率转码中的最佳估计值。

2.2 优化运动矢量估计值的搜索

根据上述文中对运动矢量估计算法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明确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候选矢量供于其选择。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就某一个特定宏块而言,并不是像我们上述文中所阐述的那样,这些所谓的候选矢量都会存在,比如在B帧中,如果其某个宏块只有前向运动矢量或者后向运动矢量,或者相对于编码帧中辅助矢量在参考帧中不存在宏块,这种宏块一般被称为INTRA型宏块。另外,即使所有的候选矢量都存在,但是为了使估计效率得到提高,可不必搜索所有的候选矢量,只需对其ESAD值进行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笔者就搜索运动矢量的算法提出了以下两点需求:

1)在所有的宏块中,若源视频中的宏块是INTRA型,那么在转码以后,该目标宏块同样也是INTRA型,不需要再进行运动矢量的是估计。在第一个B帧中,若其存在前向运动质量,可将该矢量作为其最佳估计值。

2)在源视频中的P帧或者I帧,若其编码宏块和最相似宏块最大的重叠面积超过宏块面积四分之三,可将相邻B帧中辅助矢量的相反矢量作为其最佳估计值。而在其他情况下,可将ESAD值中最小运动矢量当作其最佳估计值。

2.3 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MPEG—2编码器来编码标准测试序列,获取源视频,通过上述文中的运动重估计法来进行视频转换。因IP电视具有实时性特点,所以视频转码效率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实施不同标准的测试序列实验,证明降低PSNR值能够有效减少编码时间,大大提高了视频转码的工作效率。总而言之,在应用IP电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视频的转码,在实施视频转码技术的时候,应该结合转码的质量与效率,通过不同算法的对比,选择最优算法,从而促使视频转码后的质量达到要求。

参看文献

[1]Envivio:最新推出能够大幅提高效率和视频质量的点播转码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39(9):16-18.

[2]林宗武,戴励,刘军,等.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内容产业发展中媒资系统的挑战[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38(5):71-74.

[3]孙卓.下一代智能数字前端及黑龙江省网数字前端建设规划[J].广播电视信息,2012(10):64-67.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3

【摘要】

自从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到现在,电视节目的播出经历了从黑白道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模拟到数字的演变和发展。河南有线已完成了对地市有线电视网的整合,省核心机房已建成,三分之一的地市分前端已建成,其他地市分前端机房正在建设当中。EPG系统作为数字电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电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负责整个数字电视平台的PSI/SI标准表、私有描述符、各种增值应用数据的生成及播出,可提供丰富的节目预告信息,方便灵活的搜索引擎。

【关键词】EPGPSI/SI信息 河南有线 DS/STG

1 EPG系统定义和功能及PSI/SI相关知识

1.1 EPG的定义。

EPG是英文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电子节目指南)的缩写。它描述了提供给电视节目观众的所有节目的信息,是构成交互电视的重要技术。通过EPG系统生成并发送PSI/SI的标准表,这些标准表是数字电视所传送节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定义和作用下面进行简单阐述。

1.2 PSI/SI简单阐述。

(1)PSI(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节目特定信息,有4种表组成:

(a)节目关联表PAT,它提供了节目映射表(PMT)的位置(传送流TS包的包标识符(PID)的值),同时还给出了网络信息表(NIT)的位置;

(b)节目映射表(PMT),它指示了组成每路业务的流的位置,及每路节目时钟参考(PCR)字段的位置;

(c)条件接收表(CAT),它提供了复用流中条件接收系统的相关信息;

(d)网络信息表(NIT),它提供了有关物理网络的信息,包括节目所在的TS流、所在的频点等信息。

(2)SI(Service Information)业务信息,有9种表组成,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a)业务描述表(SDT),它包含了描述系统中业务的数据,如业务名称、业务提供者等;

(b)事件信息表(EIT),它包含了与事件或节目相关的数据,如事件名称、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等;

(c)时间和日期表(TDT),它给出了当前的时间和日期相关的信息;

(d)业务群关联表(BAT),它提供了业务的相关信息,给出了业务群的名称和每个业务群中的业务列表。

1.3 EPG的主要作用。

EPG的主要作用对用户来说就是可以方便的查看节目信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组播频道;点播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在线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查找IPTV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信息、娱乐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等等。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EPG系统生成并播发PSI/SI的相关标准表,生成数字电视系统需要的各种描述符,实现以上描述的用户端需求。下面简单阐述一下EPG系统在河南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中的应用。

2 EPG在河南有线中的应用

2.1 省中心EPG系统的组成:

2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磁盘阵列,由集群控制软件自动实现主备切换。主要功能是记录整个网络的SI/PSI 的相关表、描述符等信息,并将数据库内容通过数据服务,到网络中。

2台DS/STG服务器,热备份方式工作。 STG 标准表生成器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出配置信息,并对其处理生成符合DVB 标准的表结构。DS 数据服务器对STG 标准表生成器产生的表进行打包,最终产生TS 包,输出到数字电视前端传输设备中

2台编辑/导入导出工作站,用于节目单的编辑和导入导出

1台ASI分配器,对主备DS输出的ASI码流实现自动切换和控制

1台时钟同步器。将引入的外部GPS时钟源通过IP网络为全省系统提供网络时间同步服务。

1台KVM切换器,用于设备间的切换和远程集中管理

2.2 地市分前端系统组成:

1台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将省前端数据库的内容同步到本地数据库中并保存相关信息。

2台DS/STG服务器。读取本地数据库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符合DVB标准的表结构,然后对生成的表进行打包,最终产生TS包,输出到数字电视前端传输设备中。

1台ASI码流切换器。对主备DS输出的ASI码流实现自动切换和控制

1台EPG工作站。用于查看本地EPG数据配置

1台KVM切换器,用于设备间的切换和远程集中管理

2.3 运行模式:

河南有线EPG系统采用省、市两级模式运行,配置工作在省中心完成,配置数据存储在省中心主、备数据库中。然后通过省中心服务、地市同步服务同步省中心数控,然后存储到地市的数据库中。这样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PSI的NIT表通过地市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多NIT系统”生成,SI的SDT、TDT、EIT等表通过地市STG服务器生成,PSI/SI表都通过地市的DS服务器打包称TS流,发送给复用器。其中STG和DS服务装在一台服务器上,DS采用热备的方式,主、备DS输出的TS流通过一台ASI切换器进行切换。STG采用冷备份方式,如果主STG服务器不能工作,采用修改备STG服务器参数的方式进行切换。

参考文献

[1] 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2001-9-18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4

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的新探索、新对策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张彦一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电视主持人如何提升素养,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知识功底、思辨特质、文化品味、品牌气度、和谐传播等五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述深入,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有关这方面题材的论文,还有福州台杨春华的《浅谈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探讨了网络技术下新时期音乐广播主持人提高素养的具体途径;上海台刘增娣、梁亮的《主持人在非娱乐节目中的生存发展之路》结合主持人在泛“娱乐化”媒体环境下的生存现状,提出了主持人在泛“娱乐化”媒体环境下能够更好生存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作者系江南影视艺术学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终身教授)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5

关键词:广电媒体;转型跨越发展;舆论支持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29-02

长治广播电视台共设置四个电视频道、两个广播频率、一张广播电视报、一个网络电视台。4个频道共有17个自办栏目,两个广播频率自办节目共计16个小时,2011年,长治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强势舆论,按照市委书记田喜荣同志在广播电视台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发挥作用,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宣传水平,为全市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其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中心,丰富手段,为转型跨越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长治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营造转型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作用,围绕市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的部署、举措、进展和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深度报道,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在全台上下形成盯着项目忙、围着项目转、追着项目跑、扭着项目干的生动局面。特别是紧紧围绕转型跨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主线,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围绕中心工作,强化客观报道,集中宣传转型跨越“是什么”

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是“十二五”时期长治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和目标。着眼帮助全市上下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个主题、这条主线和奋斗目标的内涵,长治广播电视台形成了强势宣传。2011年2月15日,市委田喜荣书记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讲话精神,在《长治新闻》栏目开设了大型系列报道《新跨越 新征程》,同时各频道、频率、广电报社、广电网站围绕这一主题,充分运用画面、图表、字幕等多种宣传手段,形象生动地宣传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目标、新举措、新做法、新气象。紧接着,围绕田书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金融界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新闻综合频道《新闻视点》栏目、政风行风节目中心和新闻频率,分别邀请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相关企业、职能部门、金融系统负责人制作大型系列访谈节目《转型跨越新征程》16期。同时,专门摘录田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以整屏字幕和电视流水字幕的形式在多个频道每天进行宣传。

2011年4月22日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后,围绕大会精神,广播电视台及时组织新闻综合频道,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首次采用与各县市区电视台演播室连线的电视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全市上下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的信心和决心。

在田喜荣书记深入十三个县市区考察调研期间,长治广播电视台又快速跟进,围绕县域定位、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干部作风等展开深度报道。先后推出了《走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长治工业新型化的正确选择》、《建设全省一流上党城镇群》、《构建宜居生态新长治》等几十个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这一系列集中式的宣传很好的阐明了转型跨越的主旨内容,全市干部群众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形成了共识。

(二)主动邀请专家学者,注重深度报道,阐述转型跨越的“为什么”

为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转型跨越伟大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长治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有效载体,创新宣传栏目,面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阐述转型跨越对实现建设“两宜”城市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长治广播电视台开辟了《长治发展大家谈》栏目,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北京、上海、深圳、太原等地采访50多位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连续安排播出了近两个月时间,同时《今日长治》广电报还摘要刊登了主要观点和亮点语言。

与此同时,公共频道策划摄制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十二五”使命》上、下集,中央党校以及权威部门的专家学者从国家政策层面,长治产业特点、区域优势角度,深刻阐明了长治为什么必须转型、应该怎样去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观点,振聋发聩,催人奋进,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这些节目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转型跨越发展的问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开阔了思路,放宽了眼界,增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干劲倍增。

(三)深入基层采访,突出现场报道,形象回答转型跨越“怎么样”

为了及时反映全市践行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全市转型跨越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提振信心、鼓舞斗志,长治广播电视台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走转改”要求,突出反映了我市转型跨越的生动实践。5月份,《长治新闻》与省新闻·公共频道组织开展了《转型跨越基层行》大型采访活动,多路记者走向一线、深入基层,以现场报道的形式,集中反映了我市各县市区转型跨越的新亮点、新经验、新做法;2011年10月14日至22日,全市重点项目工程观摩期间,《长治新闻》不仅及时报道了观摩动态,播发了当天观摩县市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深度报道;《新闻视点》栏目还派出骨干编导全程跟踪,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观摩归来话发展》,同时积极协调展播了13个县市区及高新区的观摩汇报片。

为充分展现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风貌,为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播电视台打破了多年来新闻频道、新闻频率两个部门负责外宣任务的格局,安排公共频道、教育频道、文化频道、教育新闻栏目以及各个节目中心同时承担外宣任务,集中优势兵力,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2011年,长治广播电视台在山西卫视《山西新闻联播》总计发稿531条,全省排名第二;广播中心在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山西新闻》栏目累计发稿356条,全省排名第二。

为迎接全省观摩检查,集中展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成果,长治广电组织抽调各频道的骨干力量,历时两个多月,摄制了电视专题汇报片《转型跨越大决战》,11月8日,在全省观摩当天正式播出,动感十足的镜头、精良的特技包装、形象直观的图示,很好展示了长治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节目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反响强烈。

这些成果性的新闻宣传,为助推全市转型跨越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新模式,更新理念,着力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

(一)形成合力,提高宣传效应

1.形成合力进行宣传。长治广播电视台把电视、广播的重要新闻同时在广电报、网络电视台上登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亮点语言、核心内容、讲话精髓通过多路流水反复播出,采取广播、电视、广电报、广电网站、多路流水四大媒体、五大手段互相补充,同步联动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宣传效应。

2.优势互补进行宣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了转型跨越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快捷高效、电视专题深度报道、广播频率覆盖范围广、报纸专版主题集中的特点,开展了战役性、系列化、集中式的深度报道,变过去的被动式宣传为跟进式宣传、主动式宣传、引领式宣传,加强了宣传的计划、策划和创意,很好地宣传贯彻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正确决策。

(二)开展评价活动,提高节目质量

为切实提高全台节目质量,提升广电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长治广播电视台将2011年确定为“节目质量年”,由专家组、编委办对全台自办节目每周考评,每月总结、分析。在节目的评审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期节目所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点评,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011年,专家组共编发《节目质量分析报告》38期。编委办从六月份开始,每月都深入农村、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发放问卷进行收视率调查,收集听众和观众的意见建议,共编发《节目质量考评报告》29期,《节目质量考评分析总结》4期。通过考评,各频道、频率节目定位更加准确,节目质量稳步提高,一批优秀节目和栏目脱颖而出。同时提高了广大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了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广电媒体服务转型跨越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深化改革,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效能

为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自2010年后半年到2011年3月份,长治广播电视台对整个单位的机构进行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频道制经营、专业化推进、中心制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实行了“五定三会”的管理办法。

“五定”就是定机制、定岗定员、定任务、定经费、定制度。

一是定机制。本着经营、管理两分开的原则,实行了频道制经营、中心制管理的办法,全面推行了“扁平化”管理;

二是定岗定员。对全台人员采取整体下岗,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办法全部进行定岗定员。对各单位的一把手,完成全年任务的上岗,完不成任务的下岗,全台竞聘。对于副职和各岗位人员全部由频道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三是定任务。2011年初,长治广播电视台对各频道、频率的创收任务和宣传任务进行了核定,并将核定的任务作为了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指标;

四是定经费。全年的经费按人头和任务情况进行核算,每月的经费根据考核结果按比例拔付,年终根据奖优罚劣的原则,按制度进行了兑现;

五是定制度。全台实行了百分制考核办法,也就是每月要对各业务单位宣传创收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6

“点评式”新闻节目与传统的新闻播音节目有很大差别,其独特之处首先在于:播出信息,但不是朗读信息,而是解读信息;讨论新闻,却没有相应的讨论对象,而是独自点评新闻。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日日倾吓竭”从节目名字上就亮出了这一特性,新闻的播音主持陈扬以其独特的“倾竭”(广州方言,意为“聊天”、“谈话”)的方式播出、点评新闻。

“点评式”新闻节目的另一特征是其独特的信息播出选择原则:既不像传统播音新闻那样立足于新闻的社会时效性、意识形态权威性以及政府行政指导性,又不似新闻谈话节目那样更多地考虑新闻信息的可讨论性、可分析性以及受众的兴趣。从新闻信息选择看,“点评式”新闻更关注那些对公众、对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于某一小部分人个人具有影响的各种事件。

剖析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部分消息播出,能够较为具体地印证和解释上述判断。

其一是国家审计署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一一解读了平面媒体发表的部分专家见解之后点评说:几年前审计署公布年度审计结果,普通百姓都会给予高度的关注,甚至称之为“审计风暴”,因为老百姓寄希望于审计风暴能扫除审计出来的问题。但是今天,百姓对审计公告日益淡漠,为何?因为年年审计,年年出问题!

其二是某报报道的拆旧房爆出贪官之事。某地一官员搬家后,拆房民工拆其旧房屋顶时发现两本存有47万元人民币的存折。当地检察机关据此立案侦察,受贿百万元的“清官”落网。陈扬点评曰:“这正是:头上三尺有神灵,多行不义必自毙。”

再如,2006年9月11日下午4时许,广州一民办小学发生车祸,主持人如是解读:车祸发生后,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当日接送学生的出事校巴没有校巴资格证。校方称,学校已将校巴鉴定材料及司机有关资料送达上级有关部门,材料正在审批之中,所以尚未获得校巴证。广州市教育局证实嘉美小学的12辆校车都没备案,并说无证上路校巴将被严厉查处。陈扬点评如下:“学校此时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因为没有资格证你就上路了;教育部门的严查之说更值得追究,因为无证根本不可以充当校巴!”

解说、点评实际上是对新闻信息的阐释,三两句话的点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阐释模式。在古代思想、文学及民间艺术的传播中,文人点评作为批评的主要手段几乎成为推动和制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重要因素,而点评者又通过点评文本将自己的观点浸淫于这些被传播的文本及思想之中,其影响不可小觑。

体会《新闻日日睇》中点评,能感受到点评式新闻的精妙:可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引导受众从纷繁的语言信息中迅速把握文本的要害乃至本质;亦可描出轮廓,点到即止,唤起受众对某一信息特别的兴趣、关注、乃至思考;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点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大的阐释空间―――较少形式的约束,譬如话题范围和话语谋篇布局的束缚,较少解说时间和篇幅的限定,可视感受多少、深浅、私人化程度来选择话语,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联想,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譬如独特的认识、理解事件事物的方法等等。

仍以《新闻日日睇》播出的消息为例:8月29日标志着广州正式进入清洁能源新时代的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正式点火投产,按照天然气置换计划,今年内广州市要完成约2万户管道煤气用户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对这样一则众口称道的好消息,陈扬的评点极有个性:希望政府官员此时此刻不要忘了广州还有不少使用灌装煤气的街坊,还有一些贫困街坊烧煤煮饭……无疑,这一点评使受众所获远远超出了天然气进入广州人生活这样一个信息范围,而主持人这种独到的见解也只有在点评式阐释中得以自由发表。

“点评式”新闻播出模式里这一阐释因素的介入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新闻播出的导读性因素即引导读者关注、理解新闻的因素凸现。任何一种新闻播出模式都存在着导读性,消息播出与否、消息播出的顺序、播音主持的声调表情、消息播放的背景画面配置都显示不同程度的潜在导读性。但是,“点评式”新闻的播出模式将先前潜在的导读性凸显出来了。

其次,意味着播音主持的学识、思想、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凸现。

第三,意味着媒体倾向性的凸现。在“点评式”新闻中我们往往能较为真切地看到某一具体媒体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视角,看到这一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看到这一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对关乎百姓利益的大小事情所采取的态度。而新闻最基本的受众―――百姓也因此可以对各个不同媒体的倾向、态度以及所作所为进行比较、评价和选择。

最后,“点评式”新闻节目在信息选择上更贴近于受众的切身利益,带有较浓厚的人文情怀,而且较好地避免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由于形式所限而易陷于炒作的危险―――这是新闻的大忌。炒作将导致新闻彻底地背离它的本性:真实地传播信息,真诚地为公众知情而效力。

毫无疑问,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尽量公正地传播事件的真实情况和消息的本来面目。而阐释,尤其具有独立思想和视角的阐释、带有阐释者个性特征的阐释,则有可能在新闻播出中带入偏见,因而也就有可能导致受众接受的信息偏离特定的事实真相。倘若阐释者,即新闻播音主持或节目编导受到某种利益,譬如政治、金钱或名望等等的驱使,则新闻阐释更有背离事实真相的可能。正因此,在新闻领域,阐释通常被搁置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里。而且,作为人类社会对话、理解和沟通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阐释本来主要存在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以及评介活动中,尽管它同时还涉及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及评介而进行的广义的认知活动。于是,对于报道即时性事件的新闻来说,对于追求真实传播消息的新闻来说,过多的阐释,特别是带有个性色彩的阐释恐怕并非合适。

但是,也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的目的是要维系公民社会民众知情的权利,是要维护新闻的广大受众、即百姓正常生活的权利,是要保护独立的个人自由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从这一层面看,具有独立思想和视角的阐释,又有可能引导受众从播出的新闻中触摸到正常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监督载体的人文内核,感受到社会责任心和良知的真实存在。

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避免过度阐释,即:将对新闻消息的解说和评价真正控制在三言两语的点评上。在这一方面,《新闻日日睇》提供了一些避免过度阐释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造成过度阐释的失误教训。

其一,尽可能不在点评中谈论空洞的道理,尤其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教。《新闻日日睇》在报道住户与拆迁单位冲突的点评是:拆迁单位能不能不在住户的墙上画大大的带血红圆圈的“拆”字,而改出一个告示;至于对法院查封的破产超市货物腐臭一事,点评十分专业:有关部门是否早就应该考虑到这些货物会变质腐烂,孳生四害、污染环境!从这些是是非非家长里短的社区新闻播出形式中,能看到,显示事实的真相、指出问题的实质,比侈谈道理要有用得多。

其二,将“点评”切实控制在三言两语之内。控制点评的语言,将会有效地避免杂乱甚至带有偏见的导读。《新闻日日睇》报道某报登载政府官员公车消耗问题的数据调查,报载资料为:据上个世纪末的数据显示,官员公车耗费占办公费用的90%。点评如下:“这一数据让我们感到,将纳税人的血汗变成官员屁股下面的小车容易,而将官员屁股下面的小车变成学校的书桌、粉笔艰难!”不仅点出要害,而且将消息列出的数据变成了可感知的概念!也有失误的教训,譬如,市民对街头卖艺者非议诸多,陈扬对此作了长篇“点评”:从卖艺者“食” 。(广州方言,意为“挣钱”)到街坊们被迫听不想听的音乐,从卖艺者的扩音器到街道噪音―――离消息本身远了,而且会造成夹杂个人情绪之嫌。

其三,尽量避免随意漫谈点评。

不言而喻,比起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说,“点评式”新闻节目对编导和主持人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事件本质的洞察力,驾驭语言的能力,丰富的学识,较完美的修养,特别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良知等等。当然选择“点评式”新闻的称职编导和胜任的播音主持绝非易事。■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7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联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和思维形成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同时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媒介,影视艺术通过图像,文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来唤醒观众和读者对于社会生活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总之不管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笔来进行现实生活的描述,还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都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媒介来完成对于生活艺术的升华,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来去品位艺术的真谛,来去体验和回味生活的滋味,达到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让文学作品慢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 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 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的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的时候在影视艺术都是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

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的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编剧和导演进行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历来的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里面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同时也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品。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

通过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 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的视域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的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 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站在受众的角度,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中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J].新闻传播.第33页.

[2]刘涛.擅变: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篇8

徐培汀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资深教授,他的新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为1994年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的续编,介绍建国55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概况。全书有55.2万字,分14章叙述。

该书作者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方面都曾涉猎,还是边缘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史领域的开拓者,因而视野开阔,率先把新闻传播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来阐述。该书的最大特色便是学科意识强,将新闻传播学视为一门结构严谨的科学,这从《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的合理框架中便可看出。该书以三条线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这段学科演进的历史:一条是史书所常用的纵向的以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建国初期、“”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概况;另一条是横向的以地域为区分的叙述,主要介绍大陆的学术研究情况,兼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科研概况;还有一条以新闻传播学的管理为基础,从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边缘新闻学、新闻教育等各个学术领域,分别阐述各分支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概况。由于徐培汀教授有长期实践经验,对我国新闻学的特点十分了解,故特辟专章《对经典作家与党的领袖新闻思想的研究》,将原本属于理论新闻学的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专门予以探讨。因为在建国以后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当时的新闻理论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党的领袖新闻思想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理论虽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经典作家与党的领袖新闻思想仍是指导我国整个新闻事业的核心理念。所以这种结构上的特殊安排,不仅没有破坏全书的科学体系,反而更突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客观存在的政治性强的特点。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的另一大特色是内容丰富,评述客观公正。全书在篇章之下,列出专节、专目评介为我国当代新闻传播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政治家和当代学者就达89人、代表作83部,概要地介绍过的作者与作品更是数以百计。光凭这一部分资料,也就足够编纂一部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名著提要了。所以我想如能配上一些书后索引,如人名索引、书目索引之类,无疑将更好地发挥该书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辞书便于检索的功能。徐培汀教授在评介众多学者及其代表作时,往往能恰如其分地概括出该著作的特点及其创新之处,给读者以指导,并显示出评述者自身的学养与功力。在介绍历次重要学术争鸣时,作者对不同见解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绝无门户之见,更不以个人好恶定是非。对一些显而易见的差错和失误,也不因对方是自己的师长、熟人而“为尊者讳”。例如他对王中教授的《新闻学原理大纲》,在高度评价这份大纲“确实有不少新观点、新提法,如党报的两重性、报刊演变的基本规律、读者调查”,也敢于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如新闻自由、出版法等,同时也指出其时代局限性,如“以‘报学’代替‘新闻学’,以‘报业’代替‘新闻事业’”以及“把通讯社、广播电视、画刊、杂志、书籍出版整个大众传媒”都列入“中国报刊”的不合逻辑之处。我觉得做学问就是探求真理,就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出认识上的时代局限性,无损于王中教授新闻改革理论家的光辉,却更彰显《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客观公正的求实精神。

尽管《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学术著作,然而它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平衡情况。例如该书以89%的篇幅叙述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传播学的科研成果,这并无不当,因为新闻传播学之所以在今天成为显学,其真正发皇时期也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但是相对而言,前30年(即1949~1979)的内容稍嫌单薄一些,有些人物和事件还是应该提一笔的。如1953年由新华社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所引发的关于“合理想象”的讨论,对确立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说史上应该记上一笔。当介绍建国初期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的学者时,除王中、甘惜分、安岗、康荫外,还有一位号称“北甘(惜分)、南王(中)、西北何”的重量级人物何微,也值得一提。他抗战时任晋豫日报社长,建国初为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后出任陕西社科院院长兼新闻研究所所长,年已古稀仍担任武汉大学新闻系教授8年。他自1946年起即在刊物上发表新闻学论文,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笔耕不辍。在新闻传播学说史上,还是应该有其一席之地的。

应该说任何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总是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平衡情况,这也正是学术研究日益求精的动力所在。学术的魅力也在于永无止境,愿作者和新一代有志于新闻传播学说史的研究者继续努力,把这一很有意义的科研领域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上一篇: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重点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