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2:15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4] 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43.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概念生成

在概念教学中,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四个步骤,每个步骤依据不同的概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下:

一、概念的导入策略

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一般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以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因此,教师在讲授概念时,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或者可以提醒学生动用已有的感性经验,以此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从个别现象向一般规律发展。

1.科学史导入

展示概念的由来,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发现史,从海尔蒙特的“柳苗实验”到萨克斯的绿色叶片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再到美国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示踪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且经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当然,经历了对这一“漫长过程”的学习后,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这样既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又例如在“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中,先把孟德尔研究遗传获得成功的三个原因及基因的分离规律对遗传学乃至对生物学的贡献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充分调动学生对概念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好科学史,不仅能帮助我们教学中完成概念的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创设知识情境,能培养学生联想力,快捷掌握概念。如在“内环境”的概念教学中,首先清楚交代了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三个部分后,提出“细胞外液是否就是内环境”的疑问,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包括内环境的液体,但不全是内环境的液体,还包括如脑脊髓液等,从而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3.演示实验导入

开展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自主性。因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经辨别、抽象、分化、构成假设、进行验证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在获得同类生物事实或现象的共同特征的同时,教师再加以证实,最后抓住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的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酶的概念”教学中,首先展示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两组酶作用特性的比较,然后启发学生对实验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与概括,明确酶的来源、化学本质和催化作用的特性,从而掌握酶的概念。

二、概念的生成策略

1.剖析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具有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才能牢记它,应用它。如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1)从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2)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3)从结构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4)从位置是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并呈线性排列。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结构单位。其外延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等。

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很多教师经常会罗列并发散出一系列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增强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2.紧抓关键字词

从概念的基本构成上看,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在生物概念题的解答中,当然就不可避免的“误入歧途”。例如“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中能找出几个限制条件,即“同一时间”、“一定区域”,最关键的还要落实到“生物种群的集合”上,换言之就是“全部生物”。教师讲课时也要用特殊符号标识出来,给与醒目提示。学生在判断是否为群落时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依据。又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来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再如:“相对性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任一个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此法适合于大多数概念。

3.创设比较情境

比较法就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启发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比较法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明确其本质特征,克服混淆不清的毛病。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有些概念进行比较,要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如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

(2)有些概念进行比较,要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如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注意概念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找出它们的对立和统一面。如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概念,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认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把某些具有层次关系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组成结构上的联系。如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比较。

不同的概念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同,但就其本质而言肯定是迥异的。因此,细致而准确的观察概念间的差异,合理的联想类比、迁移求异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策。正如“孪生兄弟的不同,是在他们距离最近的时候才易辨识”。通过对概念关键属性的对比及去同求异,应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从而使两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4.运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比喻加以说明。如讲“光合作用”可形象地比喻成绿色工厂:厂房是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品是有机物,动力是太阳光光能。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厂来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又如在讲:“DNA结构”时,把双链DNA分子比喻成螺旋状的楼梯,两条主链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形成长链,好像梯的扶手;两条长链之间的横档碱基对组成,像楼梯的阶梯。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概念的巩固策略

1.精选概念习题

当学生形成某一生物概念后,不应停留在下定义或做注解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概念,将已学概念推广或引申到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中,解决新的问题,力求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建立概念系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基因分离定律第一课时配套的部分概念习题如下:

(1)性状分离概念习题:雌雄白毛绵羊,产生的后代中有白毛和黑毛两种,这种现象称为(C)

A.细胞分裂 B.基因自由组合 C.性状分离 D.性别分化

(2)显性性状概念习题:纯种白毛绵羊与纯种黑毛绵羊,产生的后代只有白毛绵羊。绵羊的白毛称为(A)

A.显性性状 B.隐性性状 C.性状分离 D.性别分化

(3)相对性状概念习题: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被称为相对性状的是(D)

A.棉花长绒和粗绒 B.番茄红果和圆果 C.家兔短毛和白毛 D.水稻早熟和晚熟

(4)杂合体概念习题:下列生物属于杂合体的是(D)

A.AAbb B.aa C.AA D.Aa

(5)纯合体概念习题:下列生物属于纯合体的是(B)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6)测交概念习题:属于测交的是(D)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2.构建概念图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构建概念图策略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它是巩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概念的回顾,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画概念图的方法,组成概念体系,使新概念恰当地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构建出概念图。构建概念图,一方面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避免机械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长时间记忆,使回忆更容易。

又如:

遗传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用豌豆种子形状说明)如下:

通过构建以内环境组成为中心的概念图(如上图),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理化特性等。读图分析、自我构建都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反馈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四、概念的强化策略

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实际,设置概念应用的问题情境,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模拟练习,学生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例如:

(1)人类白化病遗传图解如下:

教师展示了人类手的惯用性遗传图解,要求学生写出部分遗传学基本概念实例: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学生根据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确回答,在联系人自身运用中强化了所学概念。

(2)人类手的惯用性思考题参考答案如下:

①相对性状:肤色正常与白化病

②显性性状:肤色正常

③隐性性状:白化病

④性状分离:子二代同时出现肤色正常与白化病

⑤等位基因:A与a

⑥显性基因:A

⑦隐性基因:a

⑧纯合体:AA、aa

⑨杂合体:Aa

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教师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地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以求最大限度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当然,除了课堂上教师正确引导、讲解之外,学生还需通过记忆、反复练习,增加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进而形成科学的生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难度相较于初中而言有所提升,从描述性的知识点转变为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落差,从而难以进行生物学习的完美衔接。作为一名优质的高中生物教师,务必要明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此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身生物能力的提升,扎实生物基础,获得自身生物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V语进行概念的引介

学生对于自身平常接触的事物抱有亲切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概念教学具备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概念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谚语相结合进行教学,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与此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遗传的概念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最透彻的理解遗传的特性,首先给学生说了一下一条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条谚语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遗传就是将自身的特性准确传递给下一代。笔者在讲述有关变异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则和学生分享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条谚语。此时学生在谚语的帮助下就能够得知变异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不同的特质。当笔者需要阐述生物圈的相关概念的时候,就会选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类谚语告诉学生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此类将生物概念和谚语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获得自身生物能力的提升。

二、巧妙借助设问的模式进行生物教学,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身未知的事物,依旧有足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为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述有关生物概念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在备课期间多设计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在讲述相关生物概念的过程中,给学生提问,让学生产生对未知知识的困惑,从而提升学生对相关概念的好奇心,进而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提升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在上课的开始阶段首先询问学生,为什么植物需要光,有没有不需要光的植物?此时学生就会进行光的知识的探究,并挖掘植物需要光是因为需要进行能量的产生和积累。在此基础上,笔者询问学生,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如何的?在何种场景下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每天需要进行多久的光合作用?当学生面临这仨个问题并将之解答之后,就能够对光合作用产生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光合作用的成因和影响,从而准确的理解相应的概念。

三、采用对比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点虽然琐碎,但是其中的联系十分紧密并相近,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时候产生似陈相识但是分别不出的窘境。作为一名优质的高中生物教师,务必要能够意识到学生面临的现象,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学生的此类学习窘境。笔者认为,教师需要自身先找寻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将之呈现在一起供学生进行学习。此时,学生在有对比,有关联的概念图下进行相应概念的学习,不容易产生困惑,从而能够高效吸收相应的生物概念,达到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染色体变异之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从原理,优缺点以及造福人类的事例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而让学生能够多维认知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性,正确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并在合适的场景使用合适的概念。这就是对比教学的典型事例。

四、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相关生物概念的学习

笔者认为,生物概念环环相扣,将之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变成系统的生物知识框架。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将生物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在图中标记概念间的包含,并列,充分必要等联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框架下进行相关概念的学习。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生物育种》的概念的时候就是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首先生物育种有六种方法,分别是诱变、杂交、单倍体、多倍体、基因、细胞工程。在六种方法下其原理也不尽相同,诱变使用的是突变,杂交使用的是重组,单倍体和多倍体使用的是变异,基因使用的是重组,而细胞工程使用了全能力、流动性和变异三者的结合。由此,学生就能够条理清晰的认知到生物育种的概念,学习效率自然能够有显著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阶段的概念性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之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优质的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深刻认知到概念教学的优势和弊端,扬长避短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最高效的提升生物能力,在未来的生物学习道路中走得远。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曹宝金. 如何提高中学生物学中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学习,2012(11).

[2] 乔娜.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祖国,2011(11).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4

1 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习得主要发生在课堂中,因此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不关注学生的自习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1.1 实验感知的策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地的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地的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运动概念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1.2 前概念转变的策略

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或者其它学习,我们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不准确的、片面的、主观的,因而是非科学的,这些概念就是前概念。前概念往往干扰科学概念的学习,要学习科学物理概念就必须转变前概念。前概念转变的策略就是将我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前概念转变的策略具体的实施程序是:

(1)暴露。前概念往往是隐藏的,我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往往开始并不显现出来,而是在学生应用概念时显现出来使学生做错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其显现出来,暴露前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新概念进行联想、利用新概念分析日常现象。

(2)批判。评判是前概念转变的关键,常用的评判方法有实验法(如伽利略轻重物体同时落地实验)、反推法(用前概念反向推理得出明显的错误结论从而显示前概念的错误)、举反例法等。

1.3 抓关键字词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表述是科学而又简练明了的,在物理概念的规范表述中,每个字词都有其作用,尤其是关键字词。真正理解了那些关键字词,就真正理解了概念,这就是抓关键字词的策略。这个策略的程序是:(1)细读概念文字;(2)划出关键字词;(3)整理。

例如,惯性概念是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其中“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性质”的“保持”是关键字词。“保持”就是“保持原来,阻碍改变”,其涵义包含二个方面:一是静止或匀速时使物体原状态,二是受力时表现为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碍性。因此,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与位置、运动状态无关。

1.4 分层理解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分层理解的策略就是指在各种物理现象中,首先是这类现象的核心问题,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归纳出现象本质的共性,再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抽象概念,进而深入理解应用概念。该策略的实施程序是:(1)明确物理现象;(2)分析概括;(3)得出结论;(4)理解应用。

例如,学习“动量”的概念。(1)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大人与小孩相撞,谁会被撞倒?(2)分析概括:物体的运动效果不单由质量或速度决定,而由它们的乘积mv。来决定。(3)得出结论:问题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即P=mv。(4)理解运用:a.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其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b.动量是状态量,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c.动量具有相对性,因为速度具有相对性,一般选择惯性参考系;d.动量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效果的物理量,其单位是千克·米/秒。

1.5 类比的策略

类比策略是根据二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实施类比策略的基本程序为:(1)确定研究对象;(2)寻找类比对象;(3)将研究对象和类比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似关系;(4)根据研究对象的已知信息,对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5)将类比对象的有关知识类推到研究对象上。

例如学习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可以采用类比的策略。寻找类比对象电场强度E,可引导学生列一个表格,容易掌握它们的异同。

1.6 把握概念物理意义的策略

有些物理概念如加速度、速度、电场强度E及磁感应强度B等往往是用数学表达式来定义,要抓住这类概念的本质特征,掌握其物理意义。在比值法定义中,被定义的物理量与分子、分母的物理量不成正比、反比,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时刻理解掌握。例如物理量电容的定义式C=Q/U,电容C与所带电量Q和两极间电压U无关,而是由电容器本身决定。再如电场强度E=F/g,教师要说明:在电场中某点放一个点电荷g,其所受电场力为F;若点电荷为2口,则电场力为2F;就是说电场力与电量比值不变。但在电场的不同位置,虽然二者的比值大小不同;但在同一点比值还是不变的。因此F/g能够反映电场在该点力的性质,显示电场的强弱,且与电荷g无关,所以引入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g。这样显示就很容易理解电场强度的意义了。

2 物理概念的记忆保持策略

显示物理概念的保持主要发生在课堂之外,因此物理概念的保持策略主要针对显示的复习过程中,而不关注于学生的听课过程中。

2.1 分类的学习策略

所谓分类的学习策略,就是将物理概念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和复习的一种方法。分类学习策略的实施程序是:(1)归类。即把学过的不同物理概念,按照描述的问题的不同、描述问题的方式不同等进行分类,描述方式相同或描述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2)寻同。即找出同一类概念寻同的地方,以便出一发而动其他。(3)求异。即从不同描述侧面、用不同描述方式描述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概念,以便更好地区分比较不同的概念。(4)复习各个概念的联系。同一类概念中的不同概念,尽管描

述的方式、侧面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找出这一联系,用这一联系将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就能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有关能的概念,按照分类学习策略:第一步,归类。按能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核能等。第二步,寻同。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电能和磁能都属于电磁能,化学能、原子能、太阳能都是由于原子或原子核变化而具有的能。第三步,求异。动能与势能描述的侧面不同;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化学能是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而原子能是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第四步,寻找联系。所有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遵循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2 概念系统化的策略

所谓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就是指在掌握概念时,尤其是掌握重要的基本概念时,决不能孤立地记住它们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而是将概念放入一个由前后概念组成的网络中,并根据前后概念的相互联系来理解掌握概念,通过“协同作战”达到熟练记忆和应用的目的。

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实施顺序是:(1)提出概念。也就是说概念要从现象中提出。(2)寻找关联。就是找出这些概念与其它概念存在那些关联?这些关联与我们掌握概念有什么用?(3)练习、应用。通过练习来熟悉概念及应用。例如,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在力学知识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将学过的所有机械运动进行关联,将概念系统化组成概念结构如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变式练习、应用以加深印象。例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变力作用

B.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恒力

C.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恒力

学生只有真正熟练掌握了概念,才能选出正确答案C。

3 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

物理概念的提取即可以发生在课堂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后复习中,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

3.1 情境相似性策略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信息(如物理概念)加工加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虽然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相对静止的,但它可以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如故地重游,能回想起上次游玩时的情境细节。这种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记忆。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情境相似性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取所需有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典型的物理概念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题: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大,加速度就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也必为零

C.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

D.物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也就大

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掌握的好,很容易得出本题答案为D。

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相似的题目:

有关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就大

B.速率不变,加速度一定为零

C.加速度为零,速度一定为零

D.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由于情境的相似性,学生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为A、D。

总地来说,学生如果真正掌握情境相似性策略。就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解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情境相似性学习策略。

3.2 “自动化”策略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高中哲学常识;学习策略;途径;方法

学习策略是目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高中哲学常识课程的学习策略,则指学生在哲学常识的学习过程中,根据特定的学校目标,采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进行调整,旨在提高哲学常识学习质量的一种自我教育系统。高中哲学课程的学习策略主要具有学科性、主动性、动态性、针对性、调控性等特点。

一、概念学习策略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原理、范畴和推理逻辑。哲学常识课作为一门思辨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的阐述、解释相关概念和原理。而概念学习策略就是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元认知活动的作用,来调节和控制概念学习方法的机制。根据哲学常识课概念的特点,其学习策略培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要素分析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完整的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层次、要素后,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在对“物质”这一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物质”的概念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客观实在;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三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存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这一概念的核心部分。而这一客观存在又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通过概念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概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将二者综合地运用到同一理论概念的学习中,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的概念抽象化,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概念。比如:在“运动”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着手,在具体的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的基础上,总结出哲学上“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然后,再运用“运动”的哲学观念去分析具体领域中的运动。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因直接灌输抽象概念造成的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3.归类法

哲学常识课中的概念多且繁杂,易出现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概念归类教学方法的使用。例如: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教学中,其重点内容不在矛盾的概念上,而是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区分,辨别二者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所处的地位。归类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清学习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对比法

哲学概念大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整体和部分、运动和静止、内因和外因、原因和结果、量变和质变等等。通过对比法,学生能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记忆策略

记忆能力对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十分关键,只有熟练识记一些重要概念,才能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进行哲学分析。那么,我们所说的记忆策略就是指运用人类记忆的一般规律,有效地识记、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而对学生记忆策略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记忆方法、记忆规律的教学,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哲学原理、观点等记忆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要提高记忆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水平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目前高中生的记忆已经能够让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相对独立完成较长远的识记任务,并对识记结果进行自我检查。理解识记是目前高中生的主要识记方法,此外,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强化记忆,形成持久记忆。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强记忆效果

目前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尝试回忆法、比较记忆法和提纲记忆法。尝试回忆法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记忆过程中复述的情况,强化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对一概念进行讲述完毕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回忆、复述,这样一方面强化了课堂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复述的思路和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识记。比较记忆法非常适用于哲学教学,哲学概念通常都是成对出现,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内因和外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等。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纲记忆法适用于记忆内容复杂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忆课本的目录、章节、节题、框题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

三、组织策略

高中哲学常识的组织策略培养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着手,强调知识的体系性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部分。纵观高中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分为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论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布局,把握教材中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让学生逐渐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整体知识构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2.从教材内容着手,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哲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整体性教学。如:“物质”“运动”“规律”三个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章节,但是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整体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归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多样的,这就是我们对知识归类的哲学依据。根据其联系的多样性,归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原理、方法论分类法、关系分类法和内容特征分类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注重实践,因此,我们就应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教材每个讲解的讲述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先向我们阐述一个哲学原理,然后分析该原理,得出实践中应遵循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哲学学习中注重对原理和方法的归类总结,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马克思哲学体系。

四、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就是通过明确高中哲学常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目标策略的实行中,首先,应将目标呈现给学生,从而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次,做好目标导学与分解。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领会教材编写的主要意图,从而保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此外,教师应按照学生理解、识记的程度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强调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及时检测目标。教师应针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检测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除上述学习策略外,阅读策略、思维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都是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使高中哲学常识课彻底实现对学生具体学习策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昊.论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时代经贸,2011.

[2]江樱.从哲学史角度刺激中学哲学教育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

[3]钱江.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学习策略培养途径与方法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分类;作用

物理难学,是高中学生对物理普遍一致的评价。一方面来自于物理知识本身,物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太强,造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混乱和错位;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方式上的困惑。大部分学生反映,他们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对概念和规律也能明白,但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下手,他们不知如何学习物理。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方向转变,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保证物理学习的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物理学习策略也自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和热点。

一、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物理学习过程和知识特点,物理学习策略可分为:

1. 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它是指在物理概念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元认知活动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物理概念学习的一种机制。物理概念是人类在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在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还要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1)关注物理概念的引入。比如知道了位移这个概念是表示物置的变化,那么,更深一步思考,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有的位置变化较大,有的位置变化较小,也就是说,位置变化的快慢不同。例如汽车相对于自行车,位置变化得要快一些。在物理学中如何准确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呢?就需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2)注重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概念、借助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讲清概念。

物理上有很多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又容易被混淆。例如,速度和加速度、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电势能与电势、重量和质量、速度与速率、动量与动能、电阻与电阻率、振动图像与波形图像,等等。在教学中,要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相似、相近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一方面使学生对建立某概念的物理事实有透彻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找出概念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及形同实异,形异实同。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例如,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电压是反映静电力做功,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物理量。这就是这两个量的质的区别。在量值上,这两个物理量都是以移动1C正电荷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且其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与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学生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在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时,从能量转换和守恒的观点来推导和理解这个定义就容易了。

2.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调用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实现问题的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应该是学生由知识到方法,由情境到问题,由条件到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的合理安排,在这过程中自我调控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要不断地变换解题方向,改变解题思路。

如: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质量均为M,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下落,A木块顺利下落,B木块在下落到一半距离时,被一颗水平飞来、质量为m的子弹击中(未穿出),则A、B两木块落地时间关系为:A.tA=tB、B.tA>tB、C.tA<tB、D.不能确定。由于子弹与木块碰撞在瞬间进行,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子弹射中木块后,使木块获得水平方向的速度,但对木块竖直方向的运动没有影响,故选(A)。如果把镜头放慢,并把子弹与B木块看为一个系统,可看到子弹射入B木块瞬间,系统的内力比外力大得多,可以认为系统动量守恒。在竖直方向上,若子弹击中木块前木块的速度为v,则击中瞬间有:MV=(M+m) V',即V'<V,B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减小,因此选(C)。

3. 高中物理方法的学习策略

物理方法是在物理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有效地确定问题主要因素、辨认物理情境,成功实现物理问题和物理知识的联系的心理机制。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将木板抬高,使小车受到的重力的分力与所受摩擦力平衡,这时,小车受到的合力就等于绳子给小车的拉力。比如,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的木块a,若物体b在 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A.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C.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

解析:要领会题目所要判断的结论是在物体b沿 a匀速下滑的条件下,而不能主观臆断,改条件为b从静止开始起动下滑时a 物怎样。因而,容易错选为B或 C。如用隔离法分别对a、b两物体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需对多个力进行正交分解,并合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烦琐而费时,且易出错。取a、b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因b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与水平地面无运动趋势而无摩擦力。正确答案为A。题目也可以稍加变动,改为b匀加速或匀减速下滑,a仍相对地面静止时。

将多个物体作为整体的分析方法,在许多物理试题中常用到。有的题目是一个对象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将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

实验过程能全面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体现物理学习的价值,它包括原理确定、方案设计、仪器选择、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实验前的准备策略。这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列出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估计误差来源,考虑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学生可能写不出实验室所具备的仪器。仪器预先选取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因为器材的选定与实验方法有内在一致性。

(2)物理实验中的策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器材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学生开始实验。实验中如何和同伴配合,协同完成实验,如何精确测量,如何条理地记录数据,这都是学生需要思考的,教师给予适时指导。

(3)实验后的策略。实验结束后,训练学生,使其知道又该完成哪些工作。这里主要有,一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评估,另一个是实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步就是训练学生实验后养成反思的习惯。

物理实验策略是对物理实验过程的统筹考虑,在高中阶段掌握了物理实验策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才会明白如何去做一件事,怎样做好一件事。

二、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作用

1. 物理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曾与一些厌学物理的学生交谈,从交谈中获知,学生开始时都很想学好物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虽然努力,可是却越学越不会了,以致对物理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掌握了物理学习策略,就能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学习,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

2.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解决问题不再那么迷茫,解题的方向性增加,解题灵活性有所提高。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做到自主学习。

3.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掌握了合理的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偏离目标,能正确判断出困难和障碍,并适时地调整,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改革的趋势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逐步认识到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应该加大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如果学习就是获取信息,那么,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如何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

总之,物理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的调节和监控系统,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做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恒.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7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在实施,尤其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概念图教学呢?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实际情况和自己学习及教学实践,我思考如下:

一、概念图教学过程

1.关于概念图范例

概念图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呈现概念图范例。可以提供其他生物课本现有的或者教师制作的概念图。

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和遵循其中规范。在概念图制作的教学中,先呈现一个简单、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学生可以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一般规律。学生领悟基础上再由学生尝试制作,积极性会较高。对学生作品和前面范例的加以评讲,可使概念图制作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得以内化。

2.概念图教学与其他学习方式、传统概念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

学生学完一章给自己做个全章摘要,可以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概括总结-用图表、概念图、比较/对比表、文字描述或任何其他他们喜欢的方式。概念图是信息处理的方式之一。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应该排除,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发展。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科内容特点,教会学生采取相应学习方式,利用不同知识表征方式加以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新陈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等用流程图比较好,DNA、RNA、染色体、染色质、核苷酸、碱基、核糖、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编码区等用概念图比较好。

3.概念图的展示

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应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效果比预演时展示概念图全图要好。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复杂的概念和概念关系,有利于概念图制作概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采取分步教学,效果较好。否则随意性加大,制作的概念图不符合规范,漏洞百出,造成学生对概念图规范的陈述知识和概念图绘制程序性知识获得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系统获得。

二、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的效果

1.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效果

基于概念图教学情况,在促进学生具体概念理解的传统教学策略基础上,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教学应该会比老师自己进行概念图呈现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如《生态系统成分》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几个关键概念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采用传统概念教学方式加以处理,然后再通过概念图绘制促进学生领悟、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成分知识,这样可使知识真正习得。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规律。正确使用了概念图,有效降低学生认知负担和心理焦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概念图在复习教学的效果

概念图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让学生用概念图策略来探究和标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使新学概念建立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也便于记忆。特别是在复习教学中,制作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课业、统整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关键概念:DNA、RNA、染色体、染色质、核苷酸、碱基、核糖、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解旋、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转录、翻译、逆转录、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变异、基因库、基因频率、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质粒、重组质粒、运载体、质基因、核基因、目的基因、基因工程、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以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基因工程、基因的结构为主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组织及联系、处理专题研习内容,特别合适。学生的知识保持时间长,知识面宽,更能解决问题,肯动脑筋。

三、对概念图教学的不足的探讨

概念图教学需花费较长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概念图再现他们知识。主要只对图的创建者是有用,构图过程为学生在特定主题上进行反思提供了结构化空间,所以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它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另外,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不愿意建构概念图,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篇8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简称“信息检索课”)是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复杂的实践性,其讲授难度较大,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近年来该课程在一些院校甚至呈现出萎缩之势[1]。许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不能科学合理地构建检索策略,更不能传授相关技能,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纵观国内信息检索课教材,信息检索策略部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也得到了印证。由于高校大学生检索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果和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

信息检索课的重点内容是检索策略的传授,这关系到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国外对检索策略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的检索策略模式有:交互扫描式策略、积木型策略、引文珠串增长策略、逐次分馏策略、最专指面优先策略、最低登录量的面优先策略等等[2-3]。然而,国内对这几种检索策略模式的适用范围、应用技巧等却少有研究;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蜻蜓点水式地提一下,也常常不得其要领,学生们更是雾里看花。有“专家”对“逐次分馏策略和最低索引次数优先策略”是1个、还是2个检索策略都分辨不清,却能混为一团、大发议论,让人啼笑皆非。在国内高校信息检索案例教学中,检索实例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检索策略的调整、优化也存在不少问题[4]。有“专家”认为“实例应符合检索策略的要求”;然而,检索策略通常是指检索项目的实施方案,对特定的检索实例,才会有相应的检索策略,这是常识!本末倒置、不懂装懂是要误人子弟的。为此,笔者以教学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

2.检索策略的构建及优化

这里,借助于一个典型的检索实例,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并适合国内运用的3种检索策略模式,分别进行前期的概念组面确定、试检摸底和相关词筛选,最后一并拟定检索提问式;以便比较、分析。选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案例“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的检索要求,可以分别进行如下的处理:

(1)交互扫描式(Interactive Scanning)策略。通常是依据若干相关文献(或课题名称),先进行笼统的搜索;通过浏览命中文献,深入了解、分析课题的主题内容,并找出课题的关键特征(如技术方法、专业术语、作者等),以便拟定相应的检索式;通过多轮的“交互扫描”、分析处理,有助于不断地完善检索策略。

采用交互扫描式策略的前处理。根据课题名称,选取概念组面,用简单的检索式“城市*垃圾”,对相关度较高的题名字段进行笼统的搜索;首先获得一些相关文献,以便掌握课题的专业内容、主题范围;因此了解到: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垃圾又可以说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可取得很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多种多样,如:高技术垃圾分选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筛选回收、利用动物和微生物处理垃圾、废纤维饲料化技术、垃圾制建材、垃圾产燃料油、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制有机肥料、垃圾产沼气技术、垃圾综合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

由上可见,本课题内容涉及的技术面很广,通过主题分析,要达到高网罗度,检索概念的科学处理至关重要。经过多轮的“交互扫描”,并分别逐篇地浏览命中记录的题名、关键词(需要时再浏览文摘),筛选各相关检索词;其中,表达概念组面“城市”的相关检索词有“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对应概念组面“垃圾”的相关检索词有“垃圾、废物、废弃物”,对应概念组面“综合处理”的相关检索词有“处理、回收、再生、利用”等。

(2)积木型(build block)策略。是将课题分解为若干概念组面(概念“块”),先分别试检,尽可能选全各种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各词之间为“逻辑或”的关系),各概念组面再进行“逻辑与”组配,构成检索式。这种策略类似把各个积木块拼成完整图案,因此称为积木型检索策略。

采用积木型策略的前处理。根据课题内容,分解出3个概念组面: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然后逐个对题名字段试检,通过浏览命中文献记录的相关字段,尽可能选全分别对应3个概念组面的各相关检索词;然而,各单一概念组面的搜索,专指性不强,范围较宽,命中文献量大,在筛选相关检索词时,需要浏览大量检索记录,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得到与前一个检索策略相似的结果。

(3)引文珠串增长(citation pearl growing)策略。即从课题中最专指的词(概念组面)开始初步检索,由检索到的文献中选出一些新的相关词,然后补充到提问式中再次检索,周而复始,直至找全相关检索词或者得到数量适宜的命中结果。这就像串珍珠似的,越串越多,故称之为引文珠串增长策略。

采用引文珠串增长策略的前处理。即从课题中最专指的概念组面“垃圾”开始初步检索,由检索到的文献记录中选出一些新的相关词,然后重新构造检索提问,再次搜索,周而复始,使搜索扫描的专指度不断提高,因此找到了相关“珠串”:垃圾、废物、废弃物;另根据所涉及的概念组面“城市”和“综合处理”,串联的“珍珠”越来越多: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处理、回收、再生、利用等。

(4)利用以上3种检索策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前期处理,分别获得了各相关检索词,然后再拟定正式的检索提问式。由于维普期刊库有正规的主题标引,其单汉字索引方式,实现了先进的模糊检索功能,便于检索策略的优化。鉴于我国的城市达数百个之多,若一一罗列检索,则过于繁琐;此时可选用单汉字“市”,指定在题名字段对表达概念组面“城市”的上述相关检索词进行模糊匹配检索,由于用其它2个概念组面限定了主题范围,查准率是可以保障的;这样,提问式得以大大地简化,最终拟定检索式如下:

市*(垃圾+废物+废弃物)*(处理+回收+再生+利用)

上式简练明了,所用检索词网罗度很高,仅在题名字段搜索便命中了2010年以来的数百篇较新文献,获得了理想的查全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较高的查准率。

3.小结

积木型策略分别由单一概念组面搜索、选词,花费时间较多;但此方法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分步操作、容易掌握,便于初学者入门。交互扫描式策略通过边搜索边了解主题内容,经浏览、筛选,确定检索词、拟定检索式,其效率较高。引文珠串增长策略从最专指的概念组面入手,针对性强,其方式灵活多变,便于调整、优化。由于检索项目的千差万别,相应的检索策略也变化多端,有时不必仅套用某一个模式,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不断优化,一个充满技巧、睿智的优秀检索策略,将给教学内容平添不尽的魅力。另外,学会测试数据库系统的检索功能、判定数据库的质量和索引方式,也是检索策略质量的保障[5]。

参考文献:

[1]鄢百其.信息检索策略优化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鄢百其.便于快速入门的检索策略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2).

[3]鄢百其.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检索,第九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鄢百其.信息检索教学案例剖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上一篇: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蒙氏教育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