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1:57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1

一、高中历史模块专题编写体例的优势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改变体现在内容的模块专题设计上,新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编写体例有它的优势: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理念,避免了原先与通史体例的雷同,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方法,力求在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更深入的阐述和更具有典型性的探究,使得教科书的面目焕然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模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编写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模块专题编写独具优势,使学生对17~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本专题主要介绍了17~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先后确立。伴随着生产力的阶段性变化,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启蒙思想发展传播,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资产阶级由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转向制度建设。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受各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英、美、法、德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各具特色,但都是以议会为核心的间接民主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从1789年起,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德国在完成统一后的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其整体与欧美国家相比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同时,高中历史模块专题编写体例渗透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设置了“本课要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学结”等新栏目,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景,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从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史料、史实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体悟,以完成培养其较强历史意识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模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在讲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通过“学思之窗”介绍《权利法案》的具体条款,直接点出其内容、地位,意在引导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体现了历史思维方法的运用。

二、高中历史模块专题编写体例的不足

但是,再新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有载体传承,离开了有效的载体,理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高中历史模块专题设计虽具有其优越性,但要在初中历史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现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过于深奥,对于许多初中基础知识薄弱、还未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不少障碍。这样,模块专题教学的开展就会有难度。在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模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中,出现了“代议制”、“责任内阁制”、“联邦制”等名词,这些政治专业名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为解释清楚这些概念就要花费不少时间,教学创新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高中历史模块专题编写体例在内容上、主题与各专题之间、背景知识与重点知识之间、主题之下的中外历史之间等,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认知关联。在本模块专题教学中需要分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形成的原因,重点说明为什么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但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模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很少涉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很难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高中历史模块专题编写体例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了新的知识密度过大的问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建立与启蒙思想之间存在着理论基础与民主实践的内在联系,只靠政治史模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无法说明此问题,需涉及必修一政治史模块、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专题的内容。为了使学生理解该历史过程和作用,需要在高二历史教学中对两个模块进行适当的整合。

从学科的功能和特点来看,历史学科还要分析近代西方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探讨政治文明的演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但是受模块专题编写体例以及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影响,有关历史影响的问题基本是新教材中的盲点。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2

教学效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2—01

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感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依然沿用通史教学的方式来处理教材内容,没有领会和把握专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认真落实历史新课程理念,确立专史教学思路,要处理好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关系,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逐步形成及其特点分析,教学难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专史教学的特点认识不清,则沿用了通史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讲授。在革命背景和过程的教学环节上,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最后的重点环节,却一笔带过,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若按照专史教学思路来讲授的话,教师应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等作为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大背景来处理,不再单纯地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和阶级分析法来分析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及革命过程的特点,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传统、革命过程来探究英国为什么会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以及这一代议制政体有何特点和历史价值。

首先,教师要引入本单元的主题:近代英、美、法、德等国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为内阁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法国为内阁制(议会制)共和国;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英、德两国同为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的权力却存在很大差异;美、法两国同为共和国,但是总统的权力也有较大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去分析和理解这种差异呢?

其次,教师在简单介绍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和革命的过程后,可引用下列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历史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

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不可能根除冲突,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所属问题。

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隔断历史,超越传统……国家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英国国家政体的建立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英国为什么能够最终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近代英国国家政体的建立经历了绝对君主制—共和制—绝对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阶段。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主要是因为具有良好的议会传统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然后,引用《权利法案》、英国政治机构关系表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对英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包括:国王“统而不治”,仅是国家的虚位元首和象征;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由国王任命;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成员在重大事项上的立场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其对英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限制了王权,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决议》;党史研究

一、通过《历史决议》起草的过程观其对党史研究的权威参照性

1976年,“”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国历时10年之久的“”也随之结束。十年内乱遗留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党的生命,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中国社会各界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第一种受“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思想上得不到解放,对拨乱反正和即将进行的改革开放存在极大的抵触情绪。另一种极端是想借正在进行的拨乱反正时机来夸大重要领导人的错误,尤其是所犯的错误,进而否定的历史地位、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了统一思想,《历史决议》的起草成为了时代的必然。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处,邓小平首先带领全党同志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全党展开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并提出要正确理解思想,同时指导了国庆30周年讲话,这些都为《历史决议》的起草提供了指南。

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思想这个旗帜不能丢,丢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指出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同时也客观地提出对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邓小平在参阅了《提纲(草稿)》后又召集起草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胡乔木、邓力群等进行谈话讨论,明确提出在叙述手法上应注意的c以及起草《历史决议》的三点“中心思想”。起草小组严格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起草文件,经过十八九次的审阅、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的《决议》在主题思想,结构、措辞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提法上都恰到好处。

在讨论决议起草时,党内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关于和思想的讨论中,有人提出所犯的错误是不能被原谅的,思想不能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应该同一并予以否定。有人认为对的评价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倡导共产主义的党的领导者,而后期则转变成了提倡和支持“左”倾的“左”倾主义者。也有人坚决捍卫的领导地位和思想的指导地位。针对党内的众说纷纭,邓小平指出,多提意见是好的,但是再次向邓力群、胡乔木强调在捍卫和思想上坚决不能让步。正确的评价和思想就是正确的认识党的历史,就是对党的光辉历史的肯定。同时还存在对建国前后历史回顾问题上的众多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发挥出领导人应有的风范和睿智“博采众议”又“力排众议”,于1981年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

《历史决议》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却不局限于那个时代。它集客观的历史内容和公正的历史评价于一体,展现着科学的党史研究方法,是至今党史研究的重要指南和航标。

二、《历史决议》为党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思想的指导地位

“”是由领导者错误领导和发动的,它的发动“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不仅没能达到所谓的扰乱敌人的目的,恰恰相反的是,使自己乱了手脚,国内的政治形势更加严峻、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对这一重大“左”倾错误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萌芽和发展以及最终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的沉淀,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继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在理论层面的具体表现。十年内乱的发动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和它客观的本质。它“明显地脱离了……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思想完全区别开来。”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他错误估计阶级形势,忽视客观条件,主观臆测党内存在“资本主义司令部”,使“”变成了“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最终在党的历史上画下了暗淡的一笔。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与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对和思想的评价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不能以偏概全。邓小平在强调这一点时说如果不写或写不好和思想,整个历史决议不如不做。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行动”是多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思想”则是历史形成的、经受住实践检验并持续发挥作用的客观真理。在党史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思想”和“行动”进行客观分析,坚持思想这一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这是党史研究最为核心的一条指导思想。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指导思想,全面、历史地看问题

任何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促成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对历史的评判,如果单纯的只讲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话,就达不到警示后人和教育后人的目的了。对于党史工作者而言,党史研究工作既是一项学术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而对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评定则是历史留给党史工作人员的一道重要考题。要想提交一份高分的答卷,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要求,究其本缘,理其发展,定其本质。这是《历史决议》给后来党史研究者的重要建议。

在建国以前和建国初期的时间里,党史研究工作受“左”倾思想的束缚,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甚至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在对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评价上不全面,不客观。在“”期间更为极端,例如把学术问题当做是政治问题来对待,将正常的讨论看成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历史决议》的起草始终坚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正确研究党史的表率。以“”为例,《历史决议》在对“”进行总结评价时,始终坚持主客观因素并提,指出,“对于‘’这一全局的、长期的‘左’倾严重错误,同志负有主要责任”,这一表述阐明了“”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同志的错误领导。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全面的分析问题。《历史决议》在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又分析了“”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历史层面、制度层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最终明确“‘’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的结束是中国社会一段历史时期的结束,同时也是全党、全军和权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和评定是客观的,全面的,具有前瞻性。是党的历史的缩写,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三、《历史决议》在对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晚年错误的评价上,涵盖了党史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把握分寸、恰如其分

起草《历史决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它是要作为政治文件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在形式上对《历史决议》做了一个基本的要求。就党本身而言,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任何文件都必须充分保证和捍卫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发展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出任何错误的,《历史决议》的内容既要说功绩,又要讲过失。尤其是在讲错误的时候,必须把握分寸,恰如其分。

现如今,我们在进行党史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上述的政治要求,首先在意识形态上保持正确的方向。在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地位的前提下,分析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出现的过失,全面研究原因并总结经验。在把握是同我们党和国家分不开的这一全局下,分析的晚年错误和犯错误的原因。

(二)宜粗不宜细

“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这是邓小复强调的一条原则。无论是决议的起草还是党史研究工作的进行,都是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育下一代的。所以,在研究党的过去时,要把重点放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上。使研究的结果既保证了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又有利于全党的团结。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不必着急去给出结论,可以留给后人去解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进步,后人总会给出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答案。

(三)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这是每个党史研究人员应常记于心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进行一项研究的意义。所谓“述过往以为来师”,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把研究的史学价值、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统一起来。史学价值就是要保C历史的真实性,在研究的著作成果中对历史做真实的呈现。现实价值是要看进行一项史学研究是否会对历史的继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精神价值则体现在史学研究的最终结果上以及作为史学研究人员自身的表率作用上。总之,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要更好地向前看,历史要向前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当然也需要历史的前车之鉴。

《历史决议》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它捍卫了思想的指导地位和的领袖地位、始终坚持集体本位的原则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把党和国家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处理;策略方法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采取专题的方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本意上是使教学内容精练、主题重点突出,但客观上导致了课程结构跳跃性过大,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知识系统破碎。例如,美国革命中两个紧密相连的事件,即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被放在不同模块的不同专题下分别讲述。必修工中西欧封建专制制度内容的缺失,使学生无法理解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的历史的进步性,对这一斗争的反复性、复杂性和残酷性的认识更无从谈起。历史的发展必然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同样具有时序性的特点,要想客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就必须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本轮新课程改革,在初中部分提倡“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高中部分则完全抛弃了历史学科体系,这无疑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也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因此,优化教材处理处理应该是激活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历史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是基础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减少“繁、难、偏、旧”的内容。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弱化和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因此,在高中开展专题体系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强调减轻学生负担,过于注重学习内容上的兴趣性和可接受性。例如在中国史部分科技史的内容大大减少;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完全省略;东汉历史和王莽改制避而不谈;太平天国运动也只提到它对洋枪队的抗击,而未作专门讲解。在世界史部分,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内容大量减少;有关文艺复兴的内容被弱化,只提及但丁和达芬奇;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特点完全删除,只涉及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亚洲封建国家只提及阿拉伯和日本,奥斯曼帝国和朝鲜完全未被涉及。因此,在初中历史知识体系被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在高中历史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历史体系,这无疑使初中、高中两阶段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很难从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参照初中课标和教材,为高中学生补课,以便更好的梳理和衔接知识点,做好教学内容的过渡和适量补充。例如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提及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在高中阶段对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更是避而不谈,学生对德意志封建社会的特点一无所知,所以在讲述1871年德国宪法时,就应简略介绍其历史沿革和背景,为同学们提供学习的基础。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内容应尽量加以“历史化”。例如在处理罗马法、1787年美国宪法、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国宪法,中国绘画、唐诗宋词、元曲、戏剧,世界美术、影视等内容时,尽量将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历史化,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其核心内容,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

二、确定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有效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科学处理历史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教学目的的设计应当注意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应具体明确,目标层次要清晰,要具有针对性。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求的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学习要求应当是具体而明确的,层次和梯度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必须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便于检测的。只有如此,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发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的目标,试图通过知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在确定教目标时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而不仅仅是重视知识与技能。譬如,有位历史教师在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百家争鸣”的教学目标时,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作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很明显,这种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泛泛的学习要求而已,而针对本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则根本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便是无效的。而另一位历史教师的目标设计就要具体得多:“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侧重的收集关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和分析,构建论据,提出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这一目标设计虽然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得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

三、有效地整合历史教材是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材,不仅“一纲多本”,而且知识容量大,很多老师在讲解过程沿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疲于奔命,因此,不断要求增加课时,不断补充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负担加重,苦不堪言。要改变这一困境,我们应确立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手中的历史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资源。“用教材教”就意味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发现其优点与不足,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本地的历史资源,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以达到教学上的有效性。

1.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依托历史教材进行整合

有效地挖掘、合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历史老师不能满足于历史教材的表述,也不能为现在的各种教参所困,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应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依托历史教材,大胆合理地对历史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例如教学《脆弱的民主》,根据课程标准,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习欧美各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果一一资产阶级代议制。课标具体涉及了四个国家一一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要求师生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每一个国家是如何确立代议制的,确立之后又有怎样的发展。在《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这一课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性质,这也就是本课的重点。而德意志的统一和希特勒兴起反而是可讲可不讲的内容。我们比较一下人教、人民和岳麓三套教材对本节课内容处理的不同点就可以得到验证。

人教、人民和岳麓三套教材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处理异同表

这节课的重点是“德意志帝国宪法”,三套教材对德意志的统一都进行了不同的叙述。因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特殊背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特殊性。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统一,二是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由十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他们发现要统一,就得牺牲民主;要民主,就要牺牲统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47页就有一段史料,稗斯麦说:“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是要依靠铁和血。”这就是所谓的“铁血政策”,它不但“强调用武力解决问题”,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而且是对德意志代议制民主的否定,使资产阶级民主名存实亡,德意志立宪君主制的特点就是打着民主的招牌而进行军事独裁统治。

总之,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编写历史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备课时必须先研究课程标准,才能防止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偏移。在上面的案例中,正是把握了“怎样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来认识德国如何确立代议制的,确立之后又有怎样的发展”这一主线,才能对课文进行整合。

2.确定主题,从整体上重新整合

由于高中历史是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都有明确的内容,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考虑某一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从整体上进行整合。比如学习必修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这一单元时,原本教科书的子目有“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以及“华盛顿会议”,每个子目的要点有2到3个,比较烦琐。我们完全可以用“国际联盟——维护体系的工具”的主题进行统率,合并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方面内容,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其实质及不稳定性。这样重组整合后的教学就突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简化了教学要点,使知识具有简约性、系统性、条理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易于掌握,思绪清晰而不混淆。再如前面提到的案例,它的主题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我们可以从整体确定为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然后,从各种模式的特点、对本国的发展的影响进行重新整合。

3.根据学生水平,整合不同版本的优点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来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其优点,但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从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入手,防止给他们以空洞的概念。比如前面所说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其核心就是民主。但民主的概念在学生心中都比较模糊,以为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事,不知道民主有什么用。教师可以通过现在农村的民主选举入手来导入新课,再由此扩展到西方国家为民主所进行的斗争,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

4.根据教学实际,有效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将教材中的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学术研究。例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例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也就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同样,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之前没有科学的教材处理,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可以说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是保证教学有效并通向最优化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想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林丙义.上海高中历史教材评价[J].历史教学,1997,(2).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5

摘要:以江西省上饶中学为例,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策略对该校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以收集了解教师进行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为目标,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收集他们参与历史自主探究学习的体验为目的,结果显示:该校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整体良好,但在课堂教学秩序把控、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改中予以完善。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以上饶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首先,涉及受访历史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人;其次,涉及受访的各年级学生300人,其中高一年级80人,高二年级150人,高三年级70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首先,问卷法。编订《高中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问卷》,利用课后时间发放给受访的300名学生,要求他们以匿名作答的方式完成问卷题目,后期共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其次,访谈法。于课余时间与受访的20名该校一线历史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最后,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问卷法展开,所涉及的问卷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对目前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体验感如何?(2)自主探究教学对你历史学习水平的提升帮助显著吗?(3)你认为现有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4)你是否支持学校开展进一步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通过后期的统计将学生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32%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完美”,41%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一般”,27%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较差”。(2)27%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十分显著”,36%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一般显著”,37%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太多提升”。(3)4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采用更多元化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38%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元的自主探究教学组织方案”,2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加强自主探究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4)67%的受访学生表示“支持”,30%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支持”,3%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

2.教师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所涉及的访谈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主要采用何种方法组织历史自主探究教学?(2)你认为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最大的困难在哪?(3)实践自主探究教学对你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如何?(4)你支持学校在下一个阶段的教改中大力推进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吗?通过后期的统计将教师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8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合作探究教法组织教学”,9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交互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3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混合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2)7名受访教师表示“自身的教学技能不够过硬”,8名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没有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5名受访教师表示“如何更好地把控自主探究教学的秩序是主要问题”。(3)7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显著”,9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一般”,4名受访教师表示“没有提升”。(4)13名受访教师表示“支持”,7名受访教师表示“不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整体良好。由调查结果可知,超过50%的受访学生表示目前的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为“满意”,且对自身历史科目学习成绩的提升效果为“显著”,而受访教师中大部分也设计和组织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可知: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整体现状良好。第二,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的提升。调查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现状,即:影响上饶中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仍有一些,主要包括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课堂组织秩序存在问题、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不够创新以及关于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2.建议

第一,加强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秩序的有效把控。在今后的教学中饶中历史课程教师应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的秩序进行更为有效地把控,例如,在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1∶2∶3的比例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实践,并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等职务,协助教师对整个探究教学的秩序进行控制。此外教师应时不时地深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群体中,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确保学生能够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鼓励教师创新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建议饶中出台有关历史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鼓励政策,例如,将教师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频度、学生反响、教务听课打分等纳入到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对于积极主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历史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此外,在校内不定期开展有关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讲座,委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等,以不断提升历史教师自主探究教学的水平。第三,建立历史自主探究教学在线资源库。为给历史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自主探究教学素材,上饶中学应该尽快建立起在线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资源库中应包含历史课程的图片、文字、视频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案等,从而为一线历史教师更为有效地组织自主探究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09):142-143.

[2]范爱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7,(02):54.

[3]李文彬.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5):49-50.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6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党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加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参加会见并出席会议。

上午9时30分,当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同出席会议的代表见面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等高兴地与代表们亲切握手,热情交谈。

在会议上作重要讲话,他讲了五个问题:一、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三、加强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四、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五、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

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长期考验,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团结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党。建党89年来,我们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牺牲,作出最大贡献。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天,党和国家的事业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迈进,新的形势对党史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党史工作进一步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

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工作者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

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党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史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关心党史工作,对加强和做好党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党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党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7

历史核心概念是历史知识领域的中心,筛选历史核心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考纲、抓住高频考点、解决教材重难点的过程。以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教材为例,经过筛选,整理出如下核心概念:

适用于所有社会阶段: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经营方式。

封建社: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国家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

当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通过上述筛选,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近200个概念被缩减到仅剩下20个左右,减轻了历史学习的负担。

一、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的特有属性,对历史概念而言,就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它概念的性质。

如“代议制”,一般定义为“公民选出代表机关,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从内涵看,只要一个国家有了选举,同时拥有代表机关(议会)决定国家大事,我们就把它定义为“代议制”国家。无论选举的方式有何差别,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冲突和解决机制如何、一个国家到底是实质民主还是形式民主,都不会影响到“代议制”的界定。

历史概念的外延通常指历史概念的适用范围。还是以“代议制”为例,古代希腊的四百人和五百人议事会其实就是古代代议制;到了近代,由于生产力和近代民族的发展,普选和议会(国会、议院)机构普遍建立,代议制逐渐成为近代国家政治上的核心特征。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

二、立足基本史实,准确解读历史概念

教材在介绍史实的过程中为解读概念提供了许多有效信息,了解基本史实,就能准确解读历史概念。如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可以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9课《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找到如下史实:“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正文部分、课后的阅读材料等相关内容,其中“鸦片战争后(时间)”“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原因)”“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对象)”“近代企业(属性)”“曲折发展(评价)”等,这些信息足够准确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概念。

三、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易混淆概念,从而准确定义历史概念

概念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逻辑关系,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区分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从而准确定义历史概念。以“革命”这个历史概念为例:“革命”是指“碎旧建新”,所谓“旧”既包括落后的政治制度,也包括落后的生产关系,但是一定要打碎或者铲除才称之为革命。

在“革命”这个历史概念体系内部,其实存在着相当复杂的逻辑关系。“革命”这个概念包含经济类型的革命与暴力性的政治革命,“革命”和后两者属于隶属关系; “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分别属于并列关系等。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篇8

重庆市明年高考就将面对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三大版本。而且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改过去通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变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依文明史观把历史划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块,分别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专题;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分成三大必修和六大选修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本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课改理念,比如,转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级目标,课程标准是新高考的核心,课程理念是新高考的灵魂,课程目标是新高考的取向。所以,以上这些新变化将给高考历史备考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在历史课改“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怎样来复习备考,特别是怎样来累积历史主干知识,我认为正确把握“宏观知识”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那么,什么是宏观知识呢,宏观知识就是指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或因果逻辑性所形成的宏观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架构,它超越了孤立的单个主干知识点,一般体现为单个知识点按一定规则的叠加。

为什么宏观知识的把握在课标历史高考复习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是基于“一标多本”的教材现实。课标始终是复习的中心和灵魂,高考备考必须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依据课程标准来整合教材;其次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尽管当前多种版本并存,但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单一教材,而不同版本史实呈现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史实的叙述也详略各异,表述有别。所以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需要搭建主干知识的架构,而不必在太细、太偏、太怪、太难的具体单个知识点上打转;最后是基于课标历史高考的实际。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都要在课标历史高考中彰显,可新高考测试的有效度取决于学生学科思维与学科涵养的高低,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要依托基本主干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体系上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把握主干知识。

那么,在新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如何来把握宏观知识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复习备考做法谈一点浅见。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宏观知识就是教材前面的目录。目录中有单元与课,再把每课的目加上去,就形成单元、课、目的三级体系,这样的体系时序性很明确。当然,这种目录结构必须用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来优化,才能提高适用效度。

其次,课标历史三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自成专题,比如必修一为政治文明历程,讲述人类古今中外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为制度文明,由此可据此建构如下宏观知识框架:

最后,在具体的复习工作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创新宏观知识。比如,可用一个事件的内在逻辑结构来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原因)-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条件)-怎样开辟新航路(过程)-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价值(影响);可用一个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下)

也可以一个中心问题来统领主干知识,形成宏观知识,例如,《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可以选择“英国近代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作为中心问题,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议会和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期,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行政权被架空,成为虚君,代议制得到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更多的议会议席,代议制得到完善。还可以一个热点话题切入历史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民生问题、人权问题、交通问题、市场问题、留学生问题、人口迁移问题、工业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等,这样的话题的选取,既要考虑热点,又要切合主干知识,还要体现课改理念的价值观引领。

上一篇:农业安全生产汇报范文 下一篇: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范文